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第二章国内生产总值:国内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之和。
引力模型:两国之间的贸易规模和两国的GDP成正比,与两国的距离成反比。
发展中国家:指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较低的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
贸易协定:指两个或多个国家之间调整他们互相贸易关系的一种书面协议。
服务外包:曾经必须在一国内完成的服务现在可以在国外实现。
第三世界:指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在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中地位比较低的国家和地区,主要为发展中国家。
第三章比较优势:一国生产一种商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商品的机会成本,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产品上拥有比较优势。
生产可能性边界:在技术不变和资源充分利用的情况下,社会或单个厂商把全部资源充分有效率地用于生产商品所能获得的最大产量组合。
绝对优势:一国能够以少于其他国家的劳动投入生产同样单位的商品是,这个国家在生产该商品上拥有绝对优势。
相对需求曲线:表示某种产品的相对价格同市场相对需求量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相对供给曲线:表示某种产品的相对价格同市场的相对供给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曲线。
机会成本:得到某种东西所需要放弃的其他东西的最大价值。
相对工资:该国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同外国工人每小时工资的比值。
贫民劳动论:在国际贸易中,如果来自外国的竞争使建立在低工资的基础上,那么这种竞争使不公平的,会损害其他参与竞争国家的利益。
(对李嘉图模型的误解,以本国自己的劳动衡量,与外国低工资率无关)派生需求:指因为某种需求的初始增加而引起的其他需求的增加。
贸易所得:一个国家从国际贸易中获得的利益。
一般均衡分析:一般均衡是指在一种价格体系下,整个经济中所有相关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的状态。
研究一般均衡的理论和方法。
局部均衡分析:分析假定其他条件不变时,单独分析某一经济当事人或某一市场的价格和供求变化的经济分析方法和理论。
非贸易品:指不进入国际贸易的商品和服务。
李嘉图模型:以各国之间劳动生产率不同来解释国际贸易现象的贸易理论模型。
名词解释

社会自我:指个人对自己的社会属性的意识,包括对自己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地位、权利、人际距离等方面的意识。
生理自我:指个人对自己的生理属性的意识,包括个体对自己的身体、外貌、体能等方面的意识。
心理自我:是个人对自己心理属性的意识,包括个人对自己的人格特征、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及行为表现等方面的意识。
群体思维:指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
从众:是指人们在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即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众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
服从:是指个体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者别人的意志而作出的行为。
感染:是一种情绪传递的过程,它通过言语、表情、动作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方式引起他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
言语直观:指在形象化的言语作用下,通过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型)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
强度律:作为知识物质载体的直观对象(实物、模象或言语)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为学习者清晰地感知。
差异律:对象和背景的差异影响着人们的感知效果。
活动律:活动的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容易感知。
模仿:是指个体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受到他人行为的刺激影响,而引起一种与他人的行为类似的行为。
集体舆论:是集体成员对某一事件公开表达一致的意见和看法。
集体规范:是指用以约束集体成员的行为和价值的一个统一的标准,使集体成员的认识趋同,最终将认识模式化、固定化的结果。
集体凝聚力:是集体对成员的一种吸引力,也就是集体成员愿意留在集体中的倾向。
心智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属于动作经验,不同于属于认知经验的知识。
名 词 解 释 大 全

名词解释大全爱憎分明:喜爱什么,憎恨什么,界限十分清楚明白。
安然无恙:恙,疾病,也指灾祸.平平安安地没有遭遇任何损害.拔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只能事与愿违.跋山涉水:形容旅途上艰辛劳苦.百看不厌:班门弄斧:比喻在内行面前卖弄本事.搬弄是非:把别人的话传来传去,从中挑拨,制造纠纷.变本加厉:原意是指变得比原来更深一层.后指变得比原来更严重.变幻莫测:变幻,没有规则地改变.该词指变化奇特,不可预测.别具匠心:匠心,高明而巧妙的构思.该词指具有独特的\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或地位\辈分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不可救药:药,治疗.该词比喻人或事物已经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不可思议:思议,想象,理解.该词指对事物\情况\言行等难以想象,不能理解.不能自已:已,停止.该词指不能控制住感情.不屈不挠:屈挠,弯曲,比喻屈服.该词指在压迫或困难面前不低头,不屈服.不速之客:速,邀请.该词指没有受到邀请而自己来得客人.不屑置辩:不言而喻:喻,明白.该词指不用说什么就能明白.不约而同:原意是事先没有约定而一齐前来回合.后指没有事先商量约定而彼此的看法或言行相同.不折不扣:折\扣,商品照标价减去十分之几,叫几折或几扣.该词指丝毫未打折扣.形容完全十足,没有减少或走样.畅所欲言:畅,尽情\痛快.该词指痛痛快快地把要说的话都说出来.车水马龙:车像流水,马如游龙.形容车马来来往往的热闹景象.称心如意:称,适合.如,符合.该词指完全合乎心意.承前启后:承,接续.启,开创.该词指承接前代的,开创以后的.多用于事业\学术等领域.诚心诚意:诚,真实\诚恳.该词指真挚诚恳.触景生情:触,触动.该词指被眼前景物所触动而产生了某种感情.触目惊心:触目,目光接触到的.该词指看到的情况,引起内心震惊..穿凿附会:穿凿,勉强进行解释。
附会,将毫无关系的事物生硬地联系在一起。
该词指在论争中勉强解释、生硬联系。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大全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大全现代汉语名词解释大全1. 爱情:指人与人之间互相喜爱、关心、尊重和亲密交往的感情。
2. 安全:指人的生命、财产和身体得到保护,没有受到威胁和危险的状态。
3. 环境:指人类生活和工作的周围条件,包括大气、水、土壤等自然要素以及社会、文化等人为因素。
4. 教育:指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学习,培养人的知识、能力、品德和态度的过程。
5. 人权:指人类共有的、不可分割的自由和权益。
6. 政府:指治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组织机构,负责管理公共事务,维护社会秩序和提供公共服务。
7. 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所创造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艺术作品等的综合体。
8. 健康:指身体和心理的健康状况,即没有疾病和痛苦,身心正常运转的状态。
9. 知识:指人们通过学习和实践所掌握的有关事物的信息和技能。
10. 消费:指人们购买和使用商品和服务的行为。
11. 媒体:指传播信息和传播意见的工具和机构,如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
12. 建筑:指为人类活动而建造的房屋、公共设施和工程。
13. 交通:指人和物在不同地点之间流动的方式和工具,如道路、铁路、航空、海运等。
14. 科技:指科学和技术的结合体,包括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应用。
15. 文学:指用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和意境的艺术形式。
16. 历史:指过去发生的事件、人物和事物的纪录和研究。
17. 经济:指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一系列活动。
18. 政治:指社会组织和管理权力的活动和制度。
19. 心理:指人的思维、情感、意识等心理过程和状态。
20. 卫生:指人的健康保健和疾病预防的措施和活动。
21. 军事:指国家用来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武装力量和战争活动。
22. 农业:指种植农作物和养殖家畜的生产活动。
23. 玩具:指供儿童玩耍和学习的物品。
24. 电影:指用电影摄影技术制作的艺术作品。
25. 社会:指人类的群体组织和关系,以及人们在其中生活和互动的活动。
名词解释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即对专业名词的解释。
简单来说,就是解释一个词语。
名词是一个词语,意思是表示人或事物以及时间、方位等的词。
“名词解释”的意思是:对概念的内涵或语词的意义所做的简要而准确的描述。
一、读音:míng cíjiěshì
二、举例:1、学校:教授某一项或一些专门技术的地方。
2、司机:机动车驾驶员。
3、菊花: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卵形有柄,边缘有缺刻或锯齿,秋季开花。
由于人工培育,增加了很多品种,颜色、形状和大小变化很大。
有的品种可入药。
4、厨师:以烹调为职业的人。
5、袋鼠:哺乳动物的一科,形似鼠而体大。
前肢短小,后肢粗大,善于跳跃,尾巴粗大,能支持身体。
雌的腹部有一育儿袋。
种类多。
如大袋鼠、树袋鼠等。
分布于澳洲各地。
三、名词解释与概念定义区别:名词解释:是对一个名词的分析解说概念:是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
是把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椎孔:椎体与椎弓围成的孔。
2.椎间孔:椎骨迭连时,上位椎骨的椎下切迹和下位椎骨的椎上切迹所围成的孔。
3.胸骨角:胸骨柄于胸骨体相联接处形成的突向前方的横行隆起。
4.椎间盘:连接在相邻的两个椎体之间,由纤维环和髓核构成。
5、咽峡:是由腭垂、左右腭舌弓和舌根围成的狭窄区域,为口腔通向咽腔的门户。
6、肝门:即指肝下面的横沟,有门静脉、肝固有动脉、肝左右管、淋巴管和神经出入。
7.体循环:血液往返于心和身体各器官之间的循环,其途径是,动脉血自左心室经主动脉及其分支流至全身各组织器官的毛细血管,然后静脉血经各级体循环静脉,最后经上、下腔静脉回流至右心房。
8.视神经盘:视网膜后部的圆形隆起,是视神经起始和视网膜中央动、静脉出入处,无感光作用,为生理性盲点。
9.黄斑:是位于视神经盘颞侧,距视神经盘3.5mm处得一黄色区域。
10.肺循环:血液往返于心和肺之间的循环,其途径是,静脉血自右心室经肺动脉及其分支流至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转化为动脉血后,经各级肺静脉回流至左心房。
11.静脉角:是指颈内静脉与锁骨下静脉汇合成头臂静脉的汇合处的夹角。
12.翼点:在颞窝区内,是额、顶、颞、蝶四骨的会合处13.灰质:在中枢神经内,神经元胞体连同其树突集中的地方,因色泽灰暗、称为为质。
14.白质:在中枢神经内,神经元轴突集中的地方,因颜色苍白,称的白质。
15.神经核:指中枢神经内皮质以外的灰质块、内含功能相同的神经细胞体集团16.神经节:在中枢神经以外,神经元细胞体聚集的地方,形状略显膨大。
17..传导束(纤维束):中枢白质内,功能相同的神经纤维聚集在一个区域内行走,称为纤维束18.神经:在中枢神经以外,神经纤维集成大、小不等的集束,由于同数目的集束集合在一起行走,即为神经。
19.中央凹:为黄斑中央的凹陷,是感光最敏锐的地方。
20..膀胱三角:是膀胱底内面的一个三角形区域,位于两个输尿管口和尿道内口三者连线之间。
该区无论膀胱膨胀或空虚时,粘膜经常保持平滑状态。
名词解释

1.阵点:晶体中的质点抽象位规则排列于空间的几何点。
2.空间点阵:阵点在空间呈周期性规则排列,并具有完全相同的周围环境,这种由它们在三维空间规则排列的阵列称为空间点阵。
3.空间格子:用来描述空间点阵的三维几何格架。
4.简单晶胞:只有在平行六面体每个顶角上有一阵点的晶胞。
5.复杂晶胞:除在顶角外,在体心、面心或底心上有阵点。
6等同点:晶体结构中物质环境和几何环境完全相同的点。
7.合金: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经熔炼、烧结或其他方法组合而成,并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8.组元:组成合金的基本的、独立的物质。
9.相:合金中具有同一聚集状态、同一晶体结构和性质并以界面相互隔开的均匀组成部分。
10.单相合金:有一种相组成的合金。
11.多相合金:由几种不同的相组成的合金。
12.固溶体:以某一组元位溶剂,在其晶体点阵中融入其他组元原子(溶质原子)所形成的均匀混合的固态溶体,它保持着溶剂的晶体结构类型。
13.中间相:两组元A 和B 组成合金时,除了形成以A 为基或以B 为基的固溶体外,还可能形成晶体结构与A,B 两组元均不相同的新相。
由于它们在二元相图上的位置总是位于中间,故通常把这些相称为中间相。
14.中间相的分类:正常价化合物、电子化合物、与原子尺寸因素有关的化合物(间隙相和间隙化合物、拓扑密堆相)固溶体根据溶质原子在溶剂点阵中所处位置,分为置换固溶体和间隙固溶体。
按固溶度分类:有限固溶体和无限固溶体。
按各组元原子分布的规律性分类:无序固溶体和有序固溶体。
15.置换固溶体:溶质原子置换了溶剂点阵的部分溶剂原子的固溶体。
16.极限电子浓度:最大溶解度时的电子浓度数值接近位1.4。
17.间隙固溶体:溶质原子分布于溶剂晶格间隙而形成的固溶体。
18间隙相:当非金属X和金属M原子半径的比值r x/r M<0.59时,形成具有简单的晶体结构的相。
19.间隙化合物:当r x/r M>0.59时,形成具有复杂的晶体结构的相。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符号:根据社会的约定俗成使用某种特定的物质实体来表示某种特定的意义而形成的这种实体和意义的结合体。
2.能指:语言符号的物质实体,能够指称某种意义体的成分。
3.所指:语言符号所指的意义内容。
4.组合关系:一个语言单位和前一个或后一个语言单位,或和前后两个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叫组合关系,也叫“句段关系”。
它体现在互相关联的语言单位组成的整体中。
5.聚合关系:在同一个位置上可以互相替换出现的各个语言单位的关系。
6.普通语言学:语言学界把研究人类社会的语言这种哦社会现象的一般理论称为普通语言学。
它以一般语言为研究对象,探索各种语言所共有的特性、共同的规律、结构上的共同特点和一般原理。
7.应用语言学:把语言学的理论和具体成果用来为社会实际生活中的某个领域服务,这是广义的应用语言学:狭义的应用语言学指专门研究语言教学中的理论和方法。
8.传统语言学:一般泛指20世纪以前的语言学,特别是指索绪尔开创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以前的语言学9.结构主义语言学:由索绪尔创立的语言学,它主要研究语言系统本身的内在规律10.语言学:研究语言的科学11.语音: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来的表示一定意义的声音12.音高:就是声音的高低,它主要决定于发音体振动频率的高低13.音强:就是声音的强弱,它主要决定于振幅的大小14.音长:就是声音的长短,它决定于发音振动时间的长短15.音质:是一个声音区别于其他声音的基本特征,它决定于声波的形式16.基音:由发音体发出的一系列频率、振幅各不相同的振动中,有一个振动频率最低,由这个振动发出的声音叫基音17.乐音:当基音的频率和陪音的频率之间存在着整倍数的比例关系时,会形成一种复杂而有规则的、具有周期性重复特征的声波形式,这种声音叫乐音18.口音:当软腭和小舌向后上升并抵住喉壁时,通向鼻腔的通道被堵塞,气流只能从口腔呼出,这样发出的音叫口音19.鼻化音:如果口腔内未形成任何阻碍,则气流同时从口腔和鼻腔呼出,这样发出的音叫鼻化音20.音位:是特定语言或方言里最小的能区别意义的语音代为21.音体变体:属于同一个音位的不同因素,就叫该音位的音位变体22.互补关系:在相同的语音环境里互相排斥,因而不能起区别意义作用的音素,就构成了互补关系23.音质音位:以音素为材料,通过音质的差别起区别意义作用的音位24.音位的区别特征:具有区别音位作用的语音特征就叫做音位的区别特征,也叫区别性特征25.音节:是语流中最小的发音单位,也是听觉上能够自然辨别出来到最小的语音单位26.开音节:以元音收尾的音节27.闭音节:以辅音收尾的音节28.复合音:同一音节里两个或两个以上元音的组合29.二合元音:由两个元音组合而成的音30.三合元音:由三个元音组合而成的音31.复辅音:同一个音节里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辅音的组合32.撮口呼音节:以韵母{y}为韵头或韵腹的音节叫撮口呼音节33.音渡:语音单元在前后过渡、相互连接时,会因为自身性质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过渡和连接方式,这些方式叫做“音渡”,也叫“音联”34.语流音变:在连续的语流中,一个可能由于邻近音的影响,或自身所处地位的不同,或说话的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而在发音上产生一些变化,这种现象叫语流音变35.韵律特征:韵律特征又叫做“超音质特征”或“超音段特征”指的是语音中除音质特征之外的音高、音长和音强方面的变化36.时位:长短音也可以像元辅音音位那样区别意义的作用,所以也可以把它们看做是一种音位,这种非音质音位叫做“时位”37.调值:反映声调音高的变化形式和变化幅度的线段或数字38.调类:一种语言或方言中声调的类别39.固定重音:如果不同词里的重音都落在词的同一位置上,这种词重音就叫固定重音40.语调:与全句的意思以及说话人的情感、态度相关的全句的高低、长短、强弱等方面的变化41.语汇:语汇指一种语言中词语的总和,是一个特定的集合概念42.基本语汇:是整个语汇系统的基础核心,它具有产生的历史长,使用的范围广和构词的能力强三大特点43.一般语汇:语汇中除去基本语汇以外的那一部分,它包括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新造词等44.惯用语:指表达习惯性比喻含义的固定词组,多为三个字45.成语:是汉语特有的而且最大使用的熟语形式,一般四个字46.谚语:指在民间流传的通俗语句47.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熟语形式,指一种短小风趣、生动形象的语句,有两部分组成,一般只说上半句,下半句略去,利用谐音或比喻双关来表达某种意义48.变性成词:指语素转变性而形成另一类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1、原始歌谣原始歌谣是初民们口耳相传的,比较接近原始形态的,质朴的歌谣。
由于年代久远和当时没有文字记载,很少能够保存下来,只能在后代的典籍中偶尔能够找到。
原始歌谣通常以劳动为主题,形式上以二言为主,诗、乐、舞的结合是其重要特征。
2、上古神话上古神话是先民们在劳动过程中对不能理解的自然、社会、人际现象做出的解释,是经过幻想加工的现实生活。
表现了初民对宇宙自然、人类自身及诸种文化现象的起源以及当时世间秩序的理解;表现了初民们解释、征服自然的愿望。
3、《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
汉代时始被奉为经典。
全书305篇,另有6篇笙诗。
可能由周王朝的乐官收集整理,囊括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完成非一时,经手也非一人。
最后编订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
4、赋比兴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赋就是铺陈直述,平铺直述地表达诗人感情;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兴是触物兴词,多在篇章开头。
三者之中,赋是基础。
5、赋诗言志《诗经》编成后,各诸侯国在政治、外交活动中以“诗”酬酢应答,出使专对。
以赋诗来表情达意,称引“诗句”来讽谏劝诫、评论抒情。
在上层人际交往中是十分普遍的现象。
6、《尚书》《尚书》是商周史料的汇编,以记言为主。
由《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构成。
文字古奥典雅,语言技巧超过了同时期的甲骨卜辞和铜鼎铭文,而且这些文诰都是独立成篇,有完整的文本结构和文体形态,对先秦历史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直接影响。
7、《春秋》《春秋》是鲁国编年体史书,经过孔子修订。
记述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到哀公十四年(前481)之间的历史。
其记事简而有法,却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叙事散文。
被司马迁成为“礼义之大宗”8、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三部历史散文都是为阐述《春秋》经典而作的编年体史书,合称春秋三传。
9、《论语》《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先秦诸子散文。
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辑录而成,成书在战国初年。
作为说理文,《论语》还很幼稚,但先秦说理文的一些文体特征,在《论语》中已有萌芽。
语录体是其文体的基本特征。
10、孟子孟子姓孟名轲,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
是战国时期的一位儒学大师。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主张施仁政,行王道。
其思想和理论表现在《孟子》一书中。
11、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楚国人。
曾对孔子释“礼”。
后见周衰,遂去周而行,过函谷关,应关令尹喜之请,作《道德经》五千言,莫知所踪。
老子生平事迹扑朔迷离,为道家学派创始人。
12、庄子庄子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人。
曾作过漆园吏。
生活平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力名势,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
其思想表现在《庄子》一书中,对老子的思想有所继承,又有所发展。
13、屈原屈原名平,战国时期楚国公族,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曾任楚怀王左徒,对内主张举贤任能,对外主张连齐抗秦。
后受上官大夫靳尚、令尹子兰等诬陷,为怀王所疏远。
屈原一生曾两度被流放,其诗歌大多数与漂泊生涯有关,代表作有《离骚》、《九章》等。
14、楚辞楚辞是由屈原、宋玉等楚国诗人创造的一种新的诗歌样式。
打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式,句式变得长短不拘。
楚辞具有鲜明的楚地特色,在内容上多咏楚地风物;语言上多用楚声楚语;形式上多用兮、些等虚词。
其词汇用语、外在形式、象征手法等特征对后代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5、《离骚》《离骚》是一篇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抒情诗。
全诗共三百七十多句,近两千五百字,是屈原的代表作。
该诗具有鲜明的楚国地方色彩,能与楚语、楚声、楚地风物相结合。
作者以形象生动的笔法表达了自己的“美政”理想和深沉的爱国热情,以及对小人得志,自己所遭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怨之情。
16、《过秦论》《过秦论》是贾谊的一篇专题政论文,在总结秦朝灭亡的教训的同时与现实政治密切联系,达到了古今交融的境界。
全文成功地运用了多侧面对比的手法,使作品的题式随情节的发展大起大落,气势浩荡,表现出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对现实的积极参与精神。
17、司马迁司马迁字子长,生于史官世家,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
他还转益多师,遍访古迹,见识广博。
继任太史令后,曾参与太初历的制作,又承父志开始修史。
后因李陵事件获罪遭受宫刑。
出狱之后,他含垢忍耻,终于于公元前91年著成《史记》。
18、《史记》《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迁著。
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它囊括了从黄帝到西汉武帝时期上下三千多年的历史。
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强大的动力19、互见法互见法,又称旁见侧出法。
即在一个人物传记中着重表现他的主要特征,而其他方面性格特征则放到别人的传记中显示。
使用互见法有利于作者全面把握和充分展示自己笔下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复杂性。
20、史记五体《史记》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种体例组成。
其中十二本纪是纲领;十表、八书作为十二本纪的补充,构成交错纵横的叙事网络;三十世家围绕十二本纪而展开;七十列传则是本纪、世家之外的重要历史人物。
虽然这五种体例各有区别,但它们却是相互配合,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1、骚体赋骚体赋是汉代文人创作的楚辞类作品,有的也以赋命名。
汉代盛行解读楚辞的风气,许多文人对屈原一往情深,因此这类作品大多依傍于屈原。
与汉大赋重赞颂讽喻不同,骚体赋重咏物抒情,而且抒发的多是抑郁之情,格调和《离骚》相近。
代表作家有贾谊、司马相如等。
22、汉大赋汉大赋又称新体赋,它的体制形成于枚乘的《七发》。
特点是铺张扬厉,追求形胜巨丽之美。
与骚体赋的注重咏物抒情相区别,汉大赋注重赞颂讽喻,但通常“劝百讽一”、“曲终奏雅”。
在形式上常以主客问答来谋划全篇,抑客扬主是其主要模式。
代表作家有司马相如、杨雄等。
23、述行赋述行赋是通过叙述路途所见而抒发自己感慨的赋作。
这类题材始于刘歆的《遂初赋》。
东汉赋家时有续作。
述行赋以述行为线索,兼有抒情、叙怀、写景、说事。
是汉赋发展过程中的新境界,是赋家在抒情言志上另寻新途的大胆尝试,是后代游记文学的先声。
24、乐府乐府原是在西汉哀帝之前常设的朝廷音乐机关,行政长官是乐府令,隶属于少府,执掌天自己朝廷平时所用的乐章。
与执掌郊庙之乐的太乐一起构成了西汉的朝廷音乐系统。
东汉时期的黄门吹鼓署实际也发挥着乐府的作用。
乐府后来成为了乐府诗歌的代称。
25、两汉乐府诗两汉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而保存下来的汉代诗歌。
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的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又一壮丽景观,作为一种新诗体,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以其匠心独运的立意命题,高超熟练的叙事技巧,以及灵活多样的体制,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新的范本。
26、《汉书》《汉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继《史记》之后的又一部史传文学的典范之作。
主要由班固著述。
和《史记》疏荡往复的笔法不同,汉书注重行文的严谨,在叙事写人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其史料价值高于文学价值。
27、《越绝书》《越绝书》是记载春秋末年吴越争霸的一部散文著作。
它不拘泥于历史事实,在故事的铺叔和人物描写上有不少夸张和虚构的地方。
它的各篇之间不是连贯的故事,而是相对独立。
除讲述历史故事之外,中间还有地理、占气的专章。
作者一般认为是袁康及吴平。
28、《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作为一个整体,最早见于萧统的《文选》。
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古诗十九首》出自汉代文人之手,但具体作者已不可考。
它非一时、一地、一人之作,多是游子、思妇之词。
29、建安风骨建安风骨是建安时期文坛形成的慷慨任气,以悲凉为美的风尚,是一个美学范畴。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民生凋敝,文人饱受离乱之苦,心忧天下,政治热情高扬。
加之儒学的传统地位发生动摇,文人们发现了自我,重视感情欲望,重视个性表现,文学作品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30、建安七子“七子”是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对孔融、陈琳、王粲、阮瑀、徐幹、应玚、刘桢的称呼。
建安七子竟逞才藻,各遭新诗,都有鲜明的文学个性,其中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被锺嵘《诗品》列为上品。
31、阮籍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阮瑀子。
“竹林七贤”之一,封关内侯,徙散骑常侍。
后为东平相、步兵校卫。
他生当魏晋易代之际,对司马集团采取逃避态度,但心中异常苦闷,作《咏怀诗》以寄其意。
32、嵇康嵇康字叔夜,谯国铚人。
与阮籍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
与魏宗室通婚,官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
因声言“非汤武而薄孔周”且不满司马氏集团,遭陷被杀。
33、陶渊明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
生活与晋宋易代之际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曾屡仕屡隐。
在辞彭泽令之后,不再出仕,躬耕终老。
他开创了诗歌田园生活的风气,成为魏晋古朴诗风的集大成者。
34、田园诗田园诗是陶渊明为中国文学增添的一种新题材。
与山水诗主要写自然风景,写诗人对山水的审美相区别,田园诗会写到农村风景,但其主体是写农村生活、农夫和农耕。
35、桃花源记《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在幻想的基础上创作的一篇散文,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
是陶渊明针对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所作出的乌托邦式的空想,对后代文人的思想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