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倪吾诚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倪吾诚名词解释
(实用版)
目录
1.当代文学的定义和背景
2.倪吾诚的背景和贡献
3.倪吾诚的文学观点和影响
正文
1.当代文学的定义和背景
当代文学是指发生在特定的社会主义历史语境中的文学,它限定在中国大陆这一范围之中。
中国当代文学首先指的是 1949 年以来的中国文学,到这种“一体化”的解体的文学时期。
在文学史研究中,如何整合台湾、香港等地区的文学与中国大陆文学,需要提出另外的文学史模式来予以解决。
2.倪吾诚的背景和贡献
倪吾诚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和学者。
他生于 20 世纪初,曾经是一名新闻记者,后来投身文学创作和研究。
倪吾诚在文学创作和研究方面的贡献非常卓越,他致力于推动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并且对当代文学的理论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3.倪吾诚的文学观点和影响
倪吾诚的文学观点强调文学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他认为文学应该立足于生活,反映社会的真实面貌。
他主张文学作品应该具有时代感,关注人性和民生,揭示社会的真实问题。
倪吾诚的文学观点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观点推动了文学创作的发展,使得中国当代文学更加关注现实,反映社会的真实情况。
同时,他的观点也促进了文学理论的建设,为中国当代文学的
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倪吾诚的贡献不仅在于他的文学创作和理论建设,还在于他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推动和促进。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1、共名与无名(陈思和)共名,时代有重大主题,知识分子有一元化的政治社会理想,个性的独创性被时代主题掩盖,文学创作表现为宏达叙事。
无名,时代进入开放、多元时期,出现了无潮、无定向现象,表现出多元的价取向,作家的叙事立场从共同社会理想转向个人化的叙事立场,多元化格局在不自觉中逐渐形成。
2、农村小说题材写作动机,文学为革命全局服务,要求把人民大众作为描写、歌颂和宣传的对象。
文学的主要基调,歌颂性、乐观性、前瞻性。
文学的表现手法,吸取民间文艺因素和样式,通俗易懂的形式,具有民族化和大众化审美风格。
作家队伍,从战争实践中直接培养工农出身的知识分子和文艺干部,使作家队伍的结构发生有利于工农兵文艺服务的变化。
代,赵树理《三里湾》周立波《山乡巨变》柳青《创业史》浩然《艳阳天》3、“山药蛋派”“山西派”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包括马烽、西戎、孙谦、李束为、胡正、韩文洲等作家所组成的山西作家群,其小说多以山西农村为背景,反映农村社会变迁及矛盾斗争,在创作手法上基本上采用现实主义的方法,重视描写具有本来面貌的生活,重视故事叙述的完整性、语言的通俗性和地方民族特色。
主阵地,《火花》。
代,《小二黑结婚》《三里湾》4、《创业史》(柳青)一部探索中国农民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长篇小说。
作者以强烈的历史意识和真诚的阶级意识,通过描写梁家两代人不同的创业道路及其结局,概括了中国农民的生活历程,反映了他们要求改变苦难命运的强烈愿望,指出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走共同富裕的集体化道路,农民才能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创业史。
5、革命历史题材作家们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观点来反映中国现代战争史,向读者宣传、普及有关政权从形成到建立的历史知识,通过战争的胜利来歌颂党的胜利,来表现历史的本质的发展,是文艺界官员对未来中国文学创作走向的设计。
“革命历史小说”指的是“在既定的意识形态的规限内,讲述既定的历史题材,以达成既定的意识形态的目的”的一类作品。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三、名词解释1.伤痕文学:是形成于文革结束初期的一种创作模式,因卢新华小说《伤痕》而得名,以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为发端之作。
这类作品的特征是:揭露与控诉文革期间的极左政治给人们带来的肉体和精神的创伤,具有强烈的政治化色彩和情绪化倾向,代表作有莫应丰《将军吟》、古华《芙蓉镇》等。
2.寻根文学: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其突出特点是理论与创作并行,主要内容是包括文化守成和文化反思两个方面,整个寻根文学思潮中担任主要角色的是知青作家。
代表作家作品有阿城《棋王》、韩少功《爸爸爸》。
3.新历史小说:新历史小说是一种产生于90年代,以新历史主义为其主要历史观的文学形式。
这类小说重视重叙历史,表现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作品富有深广的思想文化底蕴,摒弃了革命历史小说的对立模式,注重历史反思,发掘人性,努力将历史的真实凸现出来,反对文学的纯形式分析,强调不能孤立地看待历史和文学史。
代表作家作品有刘震云《故乡面和花朵》、刘恒《苍河白日梦》4.反思文学:是伴随着1978年5月开始的“真理标准大讨论”而形成的一种文学类型,它们突破了“伤痕文学”题材仅限于“文革”的界限,将思想上的触角伸向“反右”和“大跃进”等政治运动,进行是非评判和深入思考。
它于1979年上半年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拨乱反正的政治需要,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王蒙《蝴蝶》等。
5.新写实小说:所谓“新写实小说’,简单地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这些新写实小说的创作方法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虽然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划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疑具有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等各种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精心整理]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精心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ab5231c6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d6.png)
1、潜在写作:指17年和文革期间,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利的作家们的创作,包括他们当时不能发表的作品和本无发表预期的日记、书信等。
如丰子恺的《缘缘堂续笔》,食指的诗,沈从文的家书等。
“潜在写作”的相对概念是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两者一起构成了时代文学的整体。
2、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文学现象,因表现出对于社会历史痛定思痛的反思特点而得名。
其把揭露与批判的文学承担前溯至五十年代甚至更前,具有较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
但理想主义的理性色彩,使反思文学失去了“伤痕文学”刻骨铭心的忏悔与绝望,在某种程度上回避了揭露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实质。
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礼》、《蝴蝶》,方之的《内奸》等。
3.伤痕文学:自1977年始,一大批反映十年动乱给人们心灵带来创伤的小说相继问世,这些小说沉痛地揭露出十年动乱给我们民族带来的灾难,带给人的悲惨遭遇和内心创伤,深刻地提出了一系列与千百万群众命运休戚相关的社会问题,并引导人们去思考悲剧的原因。
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是伤痕文学开先河之作。
4.第一次文代会: 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第一次代表大会,出席代表824人,开幕式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先后讲话;最后,大会通过了《宣言》,确定了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会后又成立了全国文联下属的各个协会;这个大会揭开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新的一页,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5.朦胧派:一九八○年开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派”。
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
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
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白嘉轩名词解释当代文学

当代文学是指相对于传统文学而言的现代文学,主要指20世纪初至今的文学作品。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发展,当代文学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了显著的变化。
作为一门重要的艺术形式和社会反映工具,当代文学承载着人们对时代思想、社会现象和个体体验的表达。
当代文学在题材选择上强调真实和多样性。
与传统文学强调史诗、神话和传说不同,当代文学更注重现实主义和现实题材的表达。
作家们常常以底层人群的生活、社会矛盾、人际关系等为创作素材,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反映,揭示社会的阶级与人性矛盾。
当代文学在艺术风格上更加多样化。
传统文学往往以古典的方式表达,而当代文学采用了各种现代技巧和手法,如流行文化元素的融入,多层次的叙事结构,甚至是拼贴、碎片化的写作形式。
这些新颖的形式构成了当代文学的独特魅力。
另外,当代文学也对读者提出了更高的审美要求。
传统文学往往以情节为核心,强调情感的传递,而当代文学更加注重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思考。
作品中常常隐藏了隐喻、象征和寓言等多重意境,需要读者进行深度阅读和解读,从而达到对当代社会、人文理念和哲学思考的启迪。
总的来说,当代文学通过对现实社会的观察和思考,以及对个体内心的探索,为读者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文化体验。
它具有独立思考、多样性和艺术创新的特点,呈现出多元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当代文学作为一种现代艺术形式,不断引领着文化潮流的发展,为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启迪。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人们对知识的渴求,当代文学也得以通过百度搜索引擎进行搜录和传播。
通过百度搜索,读者可以方便地获取相关的当代文学作品和解读资料,满足他们对当代文学的了解和研究需求。
因此,百度搜索引擎在推进当代文学的传播和推广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总的来说,白嘉轩名词解释当代文学,旨在向读者介绍当代文学的特点和意义。
当代文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艺术形式,通过对现实社会的反映和个体内心的探索,引领着文化潮流的发展,为读者带来了更加丰富的文化体验和思想的启迪。
当代文学 名词解释

16.寻根文学:产生与八十年代中后期,是迄今为止当代唯一有理论有实践的小说思潮,但它始终没有获得明确的概念和公认的范畴。它的理论主张体现在韩少功《文学的“根”》及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等理论著作中。代表作品:1985开先河的韩少功《爸爸爸》;王安忆《小鲍庄》;汪曾祺《受戒》《大淖记事》;贾平凹“商州系列”;阿城《树王》等等。寻根文学提倡广义的文化,扩大了当代小说的领域,也使民情风习不再是小说中可有可无的点缀,甚至于成为小说的主题。寻根即寻找民族文化之根,二民族的根甚至于民族的文化之中,散落在民间。这种文化寻根是审美意识中潜在历史因素的觉醒,也是“重铸和度亮”民族自我形象的努力。传统文化的原初精神散失在民间,对民族文化之根的探询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对民间的发现过程。
4、广州会议:1962年3月,中国戏剧家协会在广州召开了全国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周恩来、陈毅发表讲话。周恩来于3月2日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他们在报告中对中国的知识分子在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进步和所做出的贡献作了很高的评价。对曾经受到错误批判的《同甘共苦》、《洞箫横吹》、《布谷鸟又叫了》等话剧做出了新的评价。
3、先锋小说:中国文坛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小说创作流派。主要代表作家有马原、残雪、苏童、格非、余华、叶兆言、孙甘露、洪峰、北村等人。具有两大鲜明特点:(1)话语的叛逆性,即对权威叙事的颠覆与反抗。(2)形式的前卫性,即大胆尝试最新的文体试验。
1、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2日到19日,中共在北平召开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郭沫若为大会总主席,毛泽东、周恩来到会讲话。会议把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代表的毛泽东文艺思想确立为新中国文艺的方向、总方针。第一次文代会被当作中国当代文学起点。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文联,作协是其下属协会)。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1949年以来的中国文学;其次指的是发生在特定的社会主义历史语境中的文学,它限定在“中国大陆”这一范围之中,台湾、香港等地区的文学与中国大陆文学,在文学史研究中如何“整合”,需要提出另外的文学史模式来予以解决;“当代文学”的另一层含义是,它的文学时间,是“五四”以后的新文学“一体化”趋向的全面实现,到这种“一体化”的解体的文学时期。
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召开。
来自解放区和前国统区的文艺工作者约八百多人参加了这次会议,周恩来代表中央作报告,周扬和矛盾分别代表两个地区作文艺运动经验的报告;会议确定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新中国文艺的总方针。
选举成立全国性的文艺组织—文联和领导机构。
第一次文代会标志着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和新政权领导下的文艺阵营的建立。
开始了当代文学的“一体化”的进程,并确立了各种文学力量在“当代文学”中的资格和地位。
1956年5月召开的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正式公开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指“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中宣部部长陆定一代表中央对这一方针做了权威性的阐释:“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判的自由,有发表自己的意见、坚持自己意见和保留自己意见的自由”;双百方针的提出,活跃了当时的文艺创作,开创了文艺理论批评与研究的新局面。
1956年5月中共中央根据毛泽东的意见确定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给钱在于各个领域的强大的变革要求以推动和支持。
文学界遂出现了突破僵化教条的“解冻”。
在1956年和1957年上半年,《人民文学》和各地的一些文学刊物纷纷发表在思想、艺术上的探索性作品,它们或者在题材、主题上有新意,或者提供了新的观点和表达方式。
文学界将这些文学作品称之为“百花文学”。
如:小说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宗璞《红豆》;诗歌:郭小川《一个和八个》;随笔:邓拓《燕山夜话》、吴南星《三家村札记》。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中国当代文学是指20世纪末以来中国的文学创作,也称作现代中国文学。
它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和文论等多种文学形式,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转型期和快速发展阶段的独特文化风貌和人文关怀。
中国当代文学的特点之一是思想意识和创作形式的多样性。
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和题材来源。
作家们开始探索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审视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现代转化。
对于一些旧传统的批判和反思成了当代文学的主要思想倾向。
中国当代文学在题材和表达方式上注重真实性和关注当代社会问题。
作家们关注社会的各个方面,从城乡差距、社会阶层、性别关系到环境问题和人文关怀,通过真实的细节展现了中国社会各个层面的演变和人们的真实生活。
同时,他们也借助各种形式的叙述手法,如写实、寓言、幻想,表达对于当代社会问题的思考和独特的美感。
中国当代文学还注重表达个体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作家们描写个体的心理、情感和思想变化,强调他们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所遭受的挫折,以及他们对于生活和存在的感悟。
这种关注个体的文学表达方式不仅增强了作品的现实感和亲近感,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对于自身的情感认同和思考空间。
在中国当代文学中,个体与历史的关系也是一个重要的思想主题。
作家们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反思和追忆,揭示了历史对于现实生活和个体命运的影响。
同时,他们也关注历史的犯罪和遗忘,试图从个体的角度重新审视历史的真相。
最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也离不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推动。
互联网的兴起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加丰富和多样的创作形式和传播渠道。
网络文学的兴起,通过实时的互动性和大量的参与者,对于文学的表达和传播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和变革。
中国当代文学的诞生和发展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现代表达,也是对于中国社会改革和发展的反思和思考。
以其多样性、真实性和个体化的创作方式,中国当代文学在当代文化和社会的变革中起到了承前启后、见证时代的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1.政治抒情诗是十七年诗歌的主要诗体样式。
在这种诗体中,诗人以“阶级”或“人民”的代言人身份,表达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思潮的评说与情感反应。
在诗体形态上,是强烈的革命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的结合,即“实际上是抽象的思想、抽象的概念,但用了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
”这种诗体,通常采用大量的排比句式加以铺陈。
代表诗人:郭小川、贺敬之。
2.“山药蛋派”/“山西作家群”/“山西派”/“‘火花’派”:赵树理等山西作家因创作上有某些共性而被称为“山药蛋派”。
马烽、西戎等的共性①地域:长期生活、工作在山西,作品写的也多为山西农村生活;②写作与农村“实际工作”的关系:主张在生活中“不作旁观者”;③“写实”的风格,作品的思想、形象,来自“当前生活的底层”;④重视故事性、语言通俗3.新生代诗歌“第三代诗人”或曰“新生代诗人”、“后新诗潮”的集体亮相是在1986年,《诗歌报》和《深圳青年报》联合以“现代主义诗歌大展”的方式集中介绍了由100多名第三代诗人分别组成的60余家自称诗派及其实验诗歌代表作品,如南京的“他们”,上海的“海上诗群”,四川的“莽汉主义”、“非非主义”、“整体主义”、“新传统主义”等等。
内容上,反英雄、反高、平民化成为后新诗潮的总体特征。
艺术上,反意象、反修辞和口语化,是后新诗潮在语言实验方面的重要特征。
以韩东、于坚为代表的原生态口语化倾向构成了对新诗潮经典性的意象语言规范的颠覆。
4.第四次文代会1979年10月30日至11月16日召开的第四次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是一个重要事件,它标志着文艺界的全面“解冻”。
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对大会的祝辞,提出了一系列的有关文艺的新的观念原则。
《祝辞》指出:“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
”对文艺的“行政命令必须废止”,作家“写什么和怎样写”,“不要横加干涉。
”这对新时期文学在恢复期里大步走向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新时期文学在复苏期的发展态势,是与这一阶段里一系列文艺观念的基本问题和创作中具有倾向性问题的热烈争鸣连在一起的。
这些争鸣活动,既是理论界对新的创作成果的及时评价,又是对新时期文学发展历史的归纳、总结和升华,真实地记录了文艺观念拨乱反正的历程。
纪实文学,代表作主要有刘心武的《公共汽车咏叹调》、《5·19长镜头》,张辛欣《北京人》系列。
伤痕文学在七八十年代,“文革”是中国人无法回避的事件,也是作家思考表达的焦点。
由此产生了伤痕文学,无情地揭露了文革造成的社会问题,极力伸张人道精神,努力恢复人在文学创作中的主体地位。
伤痕文学是新时期最先出现的文学创作潮流。
伤痕文学:70 年代末期,一批揭露文革灾难,描述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的官员在文革中的悲剧性遭遇的作品,被一些人称为“伤痕文学” 。
它以1977年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为开端,因卢新华的小说《伤痕》而得名。
伤痕小说的代表作品:刘心武《班主任》、卢新华《伤痕》、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莫应丰《将军吟》、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韩少功《月兰》、张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郑义《枫》、张洁《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王亚平《神圣的使命》等。
反思文学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批作家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更具追根溯源意味),并追溯到此前的历史,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更具历史感)的总结上,和伤痕文学相比,其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是伤痕文学的深化),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被称为“反思小说”。
改革文学始把创作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一边关注着现实中的改革发展,一边在文学中发表自己关于祖国发展的种种思考和设想。
这就是风骚一时的“改革文学”,其开篇之作,是。
【寻根小说】八十年代中期,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代表:阿城《棋王》、韩少功《爸爸爸》、《女女女》、王安忆《小鲍庄》、张炜《古船》等。
伤痕文学:“伤痕文学”是经历了文革十年浩劫后最先出现的文学现象。
伤痕文学的内容主要是写社会伤痕和人们的心灵伤痕。
十年动乱所造成的中国社会的悲剧,是一桩牵动亿万人心的巨大社会事件,不能不首先引起作家的深切关注;文革的切肤之痛,积郁十年的愤懑,人民所遭受的折磨和进行的痛苦挣扎,不能不要求文学优先表达。
代表作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
朦胧诗:朦胧诗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
北岛、顾城、舒婷、梁晓斌、江河、杨炼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
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先锋文学:先锋文学是指在中国文坛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创作流派,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中,也被称为新潮小说或实验小说。
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及作品主要有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残雪的《山上的小屋》、格非的《迷舟》等。
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小说创作中出现的一股新的文学创作倾向。
这些小说的创作方法仍然是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代表作家作品有池莉的《烦恼人生》、方方的《风景》、刘震云的《单位》等。
【新历史主义文学思潮】新历史主义小说的代表性作品有:叶兆言的“夜泊秦淮”系列、《枣树的故事》、《1937年的爱情》,刘震云的《故乡天下黄花》,苏童的《1934年的逃亡》、《妻妾成群》(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莫言的《红高粱》,余华的《活着》,格非的《迷舟》、《敌人》以及王安忆的《纪实与虚构》等。
2 归来诗人的群体构成:(1)50年代反右运动中的右派诗人,如艾青、公木、昌耀、公刘等;(2)1955年“胡风集团“事件中的罹难者,如牛汉、绿原、曾卓等;(3)因政治原因而在50年代相继退出诗坛的诗人,如辛笛、陈敬容、郑敏等。
【归来的诗】在文革结束后到80年代初的一种普遍的诗歌主题。
特征包括:个人心理情绪的自白性质、以历史反思为核心的理性思辨倾向、对于社会人生理想的坚持、以感情的直接书写为特质的诗歌表达方式。
创作主要人群:如艾青、公刘等;如牛汉、绿原等;如陈敬荣、郑敏等。
代表作有《悬崖边的树》、《鱼化石》、《唉,大森林!》、《光的赞歌》等。
知青文学:作者曾是“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作品的内容主要有关知青在文革中的遭遇,也包括活来的生活道路。
代表作家:韩少功、王安忆、史铁生、张炜、张承志、张抗抗、梁晓声、陈村、李锐、孔捷生等【莫言】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原名管谟业,山东高密人。
1955年出生,在家乡上小学,“文革”期间辍学务农,1976年应征入伍,后读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
80年代初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发表的《透明的红萝卜》由于丰富的感觉于想象力受到读者与评论界的关注,1986年发表的中篇小说《红高粱》引起更大反响,一举成名。
莫言80年代以来创作的一系列乡土作品,将对故乡高密的记忆作为故事背景展开,充满着“怀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其作品表现了开放自己感觉的感性化风格,采取一种天马行空、不受拘束的叙述方式,心理的流动、跳跃、联想成为了叙述的角度与驱动力,同时带有大量的感官意象,从而创造出一个色彩斑斓的感觉世界。
其代表作有《红高粱》、《檀香刑》、《生死疲劳》等,主要作品集有《红高粱家族》、《透明的红萝卜》、《怀抱鲜花的女人》等。
曾获得第二届红楼梦奖、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等奖项。
曾经被文学评论家贴上许多文学标签,他们时而说我是“新感觉派”,时而说我是“寻根派”,时而又把我划到“先锋派”的阵营里。
对此我既不反对也不赞同。
好的作家,关心的只是自己的创作,他甚至不去关心读者对自己作品的看法。
作家在对话交流时,应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文字必须抓住社会热点,否则文字就是一纸空文。
”“文学揭示了人类的普适价值。
歌德晚年提到世界文学的概念,世界文学也是文化交流,了解各种文化观念。
今日我们发现,歌德的世界文学概念已经突破了文学的范畴,多样性的思想是国际关系的普遍原则,这也是对歌德文学理想的实践。
”1.【先锋】莫言始终不懈地在探索新的、不同的表现方式。
《》是莫言艺术上向中国古典章回小说和民间叙事的伟大传统的巨制。
因此,在开拓小说写作疆域和叙述形式上,莫言是走在最前列的一员。
2.【想像】莫言的小说尽管处理的都是现实和历史的事件,但并不拘泥于客观写实。
小说奖六道轮回这一东方想象隐没在全书的字里行间,通过主角转世动物的眼睛来观察体味农村,在种种奇诡想像的领域里,莫言所抵达的心理真实比现实更加真实。
这也就是诺贝尔授奖词里所说的“幻想与现实的融合”。
3.【批判】莫言的作品可以说全部都是从对于历史和现实的批判视角出发的,揭露历史荒诞暴力的面目政治意义上严肃的批判运动在人类的物欲面前轰然倒塌4.【历史】莫言在《生死疲劳》中叙述了1950年到2000年中国农村50年的历史,围绕土地这个话题阐述农民与土地的种种关系5.【反讽】莫言超群的语言艺术在于充满了不确定的。
莫言小说中的讽刺不仅是向外的,也是向内的。
“莫言”这个人常常暴露出自身的不足、缺憾、失误。
物莫言小说的批判性也意味着一种自我批判性。
6.【喜剧】莫言风格的幽默将其沉重的思想贯注于狂欢式的叙述中,在苦难的戏谑中加深对苦难的理解7.【暴力】莫言在写西门闹在地狱式阎王对他施加的刑罚和生前惨遭戕害的情景都用了血腥暴力的语言,以极端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8.【民间】小说处处包含着民间文化和一种原始的生命力,《》有着鲜明的民间信仰和传统的源头9.【古典】莫言的魔幻不仅来自西方现代主义,也来自中国古典文学。
莫言曾经自称为“妖精现实主义”。
《生死疲劳》里的妖魔鬼怪,与《西游记》、《聊斋志异》的古典传统是密不可分的。
10.【豪放】莫言的风格无疑是豪放的,有着山东汉子的大嗓门。
他的汪洋恣肆和一泻千里的气势,源源不断的言说方式,都给汉语文学带来了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