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31、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由"拉普"(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提出,而于1930年11月国际革命作家联盟代表大会所确认。强调世界观对创作直线式的决定作用,完全用哲学方法或世界观取代艺术方法,认为作品成功的关键在于通过具体的人物和生活的描写将唯物辩证法体现出来,那么图解政治概念就是合理的。
32、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后期从苏联引入这一口号,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其影响比以往其它方法更加深远,甚至一直延续到当代。作为无产阶级文学的一种基本创作方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1932年苏联首届作家代表大会确定的。它要求文艺家从现实的革命出发,真实地历史地具体地描写现实,这种艺术的描写还必须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这个口号的提出,是为了清算"拉普"机械论的文学思想以及"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的偏误,所以有强调"写真实"的一面。(传入时有些变形,由于周扬在左联的领导地位,文章几乎给此后左翼文坛对创作方法探求定下了调子,即既吸收了其中有利于现实主义恢复与发展的因素,又不能从根本上摆脱左倾机械论的****)
34、两个口号论争:指1936年上海左翼文学界关于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这两个口号的论争。这两个口号都是因日寇扩大对华侵略和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为适应党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要求而提出的。国防文学口号先由上海文学界地下党领导周扬提出,并由此开展了国防文学运动和国防戏剧、国防诗歌活动。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由党中央特派员冯雪峰到上海和鲁迅、胡风等商量后由胡风撰文提出的。受到主张国防文学的一些作家的指责而发生论争。鲁迅撰文提出两个口号可以"并存",批评了主张国防文学的一些左翼领导人的关门主义、宗派主义错误。这是左翼文学界在新形势下围绕建立文艺界统一战线由于某些思想分歧而发生的论争。通过论争达到了新的团结,为过渡到抗战文艺运动和建立广泛的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准备了思想条件。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当代文学是指从20世纪初至今的文学作品,包括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以及当代文学等流派和风格。

以下是一些与现当代文学相关的名词解释:
1.现代主义文学:起源于20世纪初的文学运动,强调个人
主义、独特的叙事形式、意象和对现实的批判,代表作品包
括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和弗朗茨·卡夫卡的作品。

2.后现代主义文学:对现代主义文学的批判和超越,强调
多元性、断裂性和相对主义,挑战传统叙事结构和意义的稳
定性,代表作品包括托马斯·品钦的《声音与狂喜》和伊安·
麦克尤恩的作品。

3.当代文学:指现在的文学创作,包括多种风格和流派,
如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等。

当代文学作品反
映了当代社会、文化和个体的经验和观点。

4.文学流派:指文学作品按照特定的风格、主题或形式分
类的方式。

常见的文学流派包括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浪漫
主义、奇幻文学、科幻文学等。

5.实验性写作:指在文学创作中采用新颖、非传统的形式
和技巧,挑战传统的叙事结构和语言表达方式,追求创新和
独特性。

6.文学批评: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评论的学科领域,包
括传统的文学批评方法和当代的文化批评、女性主义批评、
后殖民主义批评等多种批评理论。

这些名词解释可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现当代文学及其相关领域。

然而,请注意文学领域是广阔而多样的,以上解释仅提供了一些常见概念的简要说明。

对于特定的文学作品和理论,可能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阅读相关的文献和资料。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诗界革命是中国近代的一次诗歌革新运动,代表着中国近代诗歌的主流,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内容是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传统格律诗的形式,以适应表现新生活内容的需要,要求诗歌以通俗的语言创造新的诗的境界,反对拟古和复古。

代表人物有梁启超、黄遵宪等,其中黄的成绩最大。

小说界革命是指中国近代的小说革新运动,也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基本内容是重视小说的社会作用,反对封建正统文人鄙视小说的传统观念,把小说的社会地位提到空前的高度,促进了近代小说理论和创作的发展,为五四文学革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

新文化运动是指五四前夕以科学民主为旗帜,以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革命运动。

它以1915年9月《新青年》创刊为发端,继而融入文学革命和五四运动。

其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等。

文学研究会是文学革命后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人数最多,影响最大。

1921年1月4日在北京中央公园来今雨轩成立,发起人有郑振铎、沈雁冰、周作人、叶绍钧、孙伏园、许地山、王统照等,后来参加的有朱自清、冰心、鲁彦、庐隐等。

主要刊物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文学周报》等。

文学思想倾向和文学主张是“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因而也被称为“人生派”和“写实派”。

1932年《小说月报》停刊,该会自行解散。

创造社继文研会之后,与文研会齐名的新文学社团。

1921年7月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

后来参加的有田汉、郑伯奇、穆木天、冯乃超等。

主要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月刊、《洪水》、《文化批判》等。

文学思想倾向于强调创造精神,提倡浪漫主义,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因而被称为“为艺术派”。

后期主倡革命文学。

1929年2月被国民党当局强行封闭而解散。

学衡派1922年出现的一个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文化派别,因1922年1月在南京东南大学创办《学衡》月刊而得名,主要成员是当时东南大学教授吴宓、梅光迪和胡先骕等。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整理]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整理]

中国诗歌会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

性质:是“左联”领导下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

发起人:穆木天、蒲风、杨骚、任钧(卢森堡)等。

上海总会有机关刊物《新诗歌》旬刊。

内容:提出要“捉住现实、歌唱新世界的意识”。

形式:提出“要使我们的诗歌成为大众歌调”。

主张:①反映大众、时代的社会现实;②反映无产阶级的认识。

这是一个与革命同一步调,以大众化为目标的现实主义诗歌团体。

京派30年代以北京为中心的小说流派,沈从文是“京派第一人”,还有周作人、废名、芦焚、林徽因、萧乾、朱光潜等。

所以称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当时在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作品较多地在京津刊物上发表。

林徽因、朱光潜组织的2个京派文学沙龙,把北大、清华、燕京几个大学的作者松散地组合起来,具有“学院派”的眼光。

几代的京派文人活跃于《现代评论》、《水星》、《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文艺杂志》这些报刊上。

主张:关注人生,但是与政治斗争保持距离,也反对文学的商业化、世俗化。

多数是现实主义手法,也发展了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使小说散文化、诗化。

小说特点:①创作题材是乡村中国;②追求人文理想,人的尊严,和谐生命的境界③为现代小说提供了比较成熟的抒情体、讽刺体样式。

海派中国现代消费文化环境的形成,集中表现在30Y的上海。

代表作家:张资平、叶灵凤等。

特点:①是新文学的世俗化、商业化。

小说注重可读性,迎合大众口味,是一种“轻文学”;②过渡性地描写都市。

展示半殖民地大都市上海的生活百态:夜总会、赌场、酒吧、投机家、交际花等,着重病态生活的描写;③首次提出“都市男女”这一海派常写常新的主题,造成一种“新式的肉欲小说”;④重视小说形式的创新。

新感觉派30年代在上海都市读者群中风靡一时的小说流派,以《现代》杂志为主要刊物,是第二代海派。

代表作家为穆时英,被称为“海派大将”,还有刘呐欧、施蛰存、叶灵凤等。

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

源于20C20Y日本的新感觉派。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汇编(最新版)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汇编(最新版)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汇编(最新版)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汇编1.时务体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报刊政治家继承王韬报刊政论的传统,在政论写作中不断突破框框进行革新,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报章文体。

这种文体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的政论最为典型,故被称为“时务文体”。

又称“新文体”、“报章体”,是一种不同于桐城派古文的比较通俗浅显的文体。

这种文体特征为:半文半白,平易畅达,语言丰富、笔调自由、条理清晰、笔锋常带感情。

其历史渊源:既是汉魏无文风的发扬也是思想解放的产物。

它的社会效果:令读者开眼,风靡一时,并为后世政论报纸纷纷效仿。

而守旧的老辈则痛恨它。

2.诗界革命(暨南大学05年)即戊戌变法前后的诗歌改良运动。

诗界革命冲击了长期统治诗坛的拟古主义、形式主义倾向,要求作家努力反映新的时代和新的思想,部分新体诗语言趋于通俗,不受旧体格律束缚,这些在当时都起了解放诗歌表现力的作用。

但是,梁启超等强调保持旧风格,这就又束缚了手脚,使得它只是旧瓶装新酒,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改革上虽有前进,却前进不大。

3.小说界革命(安师大03年)光绪二十八年十月(1902年11月),《新小说》杂志在日本横滨创刊。

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提出了“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的口号,这是“小说界革命”的开始。

“小说界革命”的影响相当深远,许多人投身于小说创作,直接促使了创作热潮的出现,在近代小说史上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

4.南社(苏州大学06年,中山大学12年,南开大学01年)是一个曾经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资产阶级革命文化团体,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学社团。

该团体于1909年11月13日在苏州成立,发起人为同盟会会员陈去病、高旭和柳亚子。

1917年,因对“同光体”的评价发生争论,南社内部开始分裂。

1923年,南社解体。

以后又有新南社和南社湘集﹑闽集等组织。

前后延续30余年。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乡土小说:指20Y初出现于文坛的一股文学潮流,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包括乡镇)的生活,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

重要作家:王鲁彦、彭家煌、台静农等寓居京沪的青年作者。

主要作品:王鲁彦《柚子》、彭家煌《怂恿》、台静农《地之子》、许钦文《故乡》、蹇先艾《水葬》、许杰《惨雾》。

鸳鸯蝴蝶派:指的是清末民初专写才子佳人题材的文学派别。

又名礼拜六派(因鸳鸯蝴蝶派刊物中以《礼拜六》影响最大而得名),始于20世纪初,1912—1917年为其繁盛期,直至1949年才基本消失。

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

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小说新报》、《小说大观》等。

文学主张是把小说作为“游戏”和“消遣”的工具。

这一类文学以言情小说为骨干,总体特征是情调和风格偏于世俗、媚俗。

代表作品有:徐枕亚《玉梨魂》、李涵秋《广陵潮》、包天笑《上海春秋》等。

其主流为言情小说,有坏的支流如黑幕小说等。

鸳鸯蝴蝶派小说内容多为才子佳人恋爱婚姻,接触到婚姻制度不合理,但又常囿于礼教。

其中好的有一定社会、艺术价值,但也有许多作品以营利为目的而粗制滥造。

这一流派在小说形式、技巧方面有承前启后作用。

文学研究会对其游戏、消遣的文学观进行过批判。

湖畔诗社:1922年3月,成立于杭州,是文学革命后涌现的具有浪漫抒情倾向的新诗团体,主要成员为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四人。

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等出版合集《湖畔》,同年还出版了汪静之的个人诗集《蕙的风》。

文学史上称这四位诗人为“湖畔诗人”。

该诗社以写作爱情诗闻名。

被朱自清评为“真正专心致志作情诗”的诗歌团体。

内容:爱情诗与自然景物诗都带有历史青春期的特色,清新、美丽。

形式:自由诗、浪漫主义手法;天真、开朗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

爱美剧:汪仲贤在1920.10,演出箫伯纳《华伦夫人之职业》失败后,于1920。

11发表了《优游室剧谈》。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1.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方针:指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该方针是以发展马克思主义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为目的的,是人民内部的自由在文艺工作和科研工作领域的表现,文艺工作者在为工农兵服务的前提下,可以运用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来创作。

在该方针的鼓舞下,文艺理论批评和文学创作逐步活跃起来。

2.八个样板戏样板戏指文革时期一些优秀的大中型舞台艺术作品,这是当初江青为体现毛泽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艺指导方针,所做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中国式的文艺“改革”。

1967年5月9日至6月15日八个样板戏同时在北京上演,对样板戏的宣传登峰造极。

这八个样板戏分别为:《智取威虎山》、《海港》、《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及交响音乐《沙家浜》。

“样板戏”的数量正是在这一时期被确认为“八个”的。

3.伤痕文学伤痕文学是本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

十年文革期间,无数知识青年被卷入了上山下乡运动中。

“伤痕文学”的出现直接起因于上山下乡,它主要描述了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官员及城乡普通民众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悲剧性的遭遇。

它得名于卢新华以“文革”中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

4.改革文学中国自1978底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便开始了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经济体制改革。

与此同时,许多作家开始把创作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一边关注着现实中的改革发展,一边在文学中发表自己关于祖国发展的种种思考和设想。

这就是风骚一时的'改革文学',其开篇之作,是蒋子龙的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

5.朦胧诗朦胧诗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为朦胧诗。

食指、北岛、顾城、舒婷、梁小斌、江河、杨炼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运动【五四文学革命】.1、 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在《新青年》上相继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的文章,标志着文学革命运动的正式兴起;2、文学革命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以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为主要内容,并取得了一系列的实绩:出现了大量的新文学作品、社团、刊物,确立了白话文的正宗地位等;3、文学革命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它的成功从形式上根本改变了中国文学的面貌,标志着中国文学进入了现代文学的发展新时期.【民族主义文艺运动】指由1930年6月,由特务头子陈立夫、陈果夫兄弟策划,并纠集一帮政客、帮闲、特务和反动文人,发起的反革命文学运动.其主要成员有潘公展、朱应鹏、范争波、王平陵、傅彦长、黄震遐等国民党上海市党部委员,上海市政府委员、国民党御用文人、国民党军官等。

出版刊物《前锋周报》、《前锋月刊》等。

在《民族主义文学运动宣言》中鼓吹“文艺的中心意识”,声称“文艺的最高主义,就是民族主义”.攻击左翼文艺运动导致了“新文艺的危机”。

妄图以封建意识和法西斯思想的混合物来冒充民族意识,以此来抹煞阶级斗争,否定阶级意识,进而否定“左联”提倡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创作“杀人放火"的“屠夫文学”与左翼文学对抗。

【革命文学运动】1、 1928年初,新成立的太阳社和经过整顿的后期创造社以《创造月刊》《文化批判》《太阳月刊》三个刊物为主要阵地,一齐鼓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他们大力宣扬文学是有阶级性的,文学是宣传的武器,无产阶级文学的作者不必一定要出自无产阶级,最重要的是要获得无产阶级意识,克服小资产阶级思想等,存在着片面性和机械论的倾向;在革命文学创作中他们忽视文艺的特征,对五四以来的文学作家和作品进行批判否定,尤其是集中攻击鲁迅,从而引发了与鲁迅、茅盾等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论争促使双方进一步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提高了思想,纠正了某些理论错误,扩大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影响,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准备了条件;2、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从艺术形式到思想内容的深入发展和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1.《文学革命论》(2007年、2011年、2012年):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陈独秀在文中鲜明地举起了文学革命的大旗,提出了三大主义: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推到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立新鲜的立诚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这篇文章的发表,对于文学革命的发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双簧戏: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新文学与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复古主义者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却暂时没有人公开出来讲话,于是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在由刘半农写复信予以逐条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引起广泛的社会注意。

3.湖畔诗社:1922年4月在杭州成立的新诗团体,主要代表诗人是汪静之、应修人、冯雪峰等,出版过诗歌合集《湖畔》《春的歌集》和汪静之的《蕙的风》等,他们写抒情诗,尤其以清新质朴、大胆率真的情诗在白话新诗的发展史上占有独特的位置,被朱自清成为当时“专心致志作情诗”的诗人。

4.美文:又称为小品文,由周作人最早从西方引进美文这一概念,于1921年发表文章《美文》提倡“记述的”“艺术的”叙事抒情散文,王统照、傅斯年胡适等曾撰文应和,冰心朱自清郁达夫俞平伯徐志摩周作人自己等一大批作家富有成效的拓荒彻底打破了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美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遂得以在文学史上确立,人们往往以闲话絮语谈天来形容其文体特点,充满个性的随意议论,夹叙夹议是其最重要的语体特点。

5.春柳社:1906年,留日学生成立于东京的一个综合性文艺团体,因从事演剧活动在中国早期话剧创始时期产生过重大影响,创始人为曾孝谷李叔同主要成员有欧阳予倩,陆镜若等,1907年搬演西方话剧《茶花女》又正式公演《黑奴吁天录》,春柳社是我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最早掀起了引进话剧的热潮,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自觉探讨正式由春柳社开始的。

6.文明戏:文明戏是春柳社等话剧社团借鉴西方戏剧,,以言语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而创造的新的戏剧形式,最初人们称之为新剧,辛亥革命爆发后到五四文学革命前夕,新剧因形式新颖和内容贴切现实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而盛行一时,为表达对新剧的喜爱人们称之为文明戏,但后来文明戏因迁就小市民的封建落后意识和恶俗趣味以及艺术上的粗制滥造而失去了观众,它的衰败让后人引以为戒,同时让也为以后中国现代新剧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7.民众戏剧社1921年成立于上海,是五四以后最早的话剧团体,成员有沈雁冰郑振铎欧阳予倩熊佛西等,他们创办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专门的戏剧杂志《戏剧》月刊,在话剧理论建设和提倡爱美剧方面,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8.戏剧些社:1921年冬成立于上海至1933年九月被国民党查封,前后进行戏剧活动达12年之久,是中国早期话剧团体中历史最久的一个,成员主要有欧阳予倩、洪深等,他们在话剧舞台实践方面立下了不小的功劳。

9.爱美剧:爱美剧即非职业的戏剧,爱美剧运动口号的提出,受到了欧洲小剧场运动的启发,开展业余的小型的演出,不以营利为目的,致力于提高戏剧的艺术水平,发挥戏剧的社会作用,1921年著名戏剧家陈大悲发表长文《爱美的戏剧》系统地论述了爱美剧的问题,率先提出了开展爱美剧运动的主张,其提出后,在新剧借引起了很大的安详,一批业余话剧研究刊物纷纷涌现出来,排演爱美的戏剧,上海民众戏剧社和上海戏剧协社是其中最重要的两支队伍。

10.独幕喜剧圣手:丁西林是中国现代新喜剧的开创者,他创作的具有独特风格的独幕讽刺喜剧,带动中国喜剧事业的发展,因此他被誉为独幕喜剧圣手,它是中国现代喜剧的创始人之一,在戏剧人物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均显现出成熟的技艺,为现代话剧特别是喜剧提供了堪称典范的作品,其主要反映知识分子生活中的矛盾为主要内容,代表作品为《一只马蜂》《压迫》《三块钱国币》。

11.新月社:1923年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西滢等,这是围绕着《现代评论》周刊,《晨报》副刊和《新月》月刊而形成的一个知识分子派别,成员多是从欧美回国的具有自由主义和改良主义的思想的留学生,以1927年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新月社在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在于新诗。

他们以新格律诗进行创作,被称为新月诗派,他们是针对自由体诗歌出现的散文化倾向,提出新格律的主张,即新诗的三美主张,他们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带有唯美倾向,但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五四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在当时对于新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12.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创办有《语丝》周刊,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语丝》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而谈,谈古论今,不拘一格,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生动、活泼幽默,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有重要贡献,其散文创作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以鲁迅周作人为代表的犀利的泼辣的杂文,一是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幽默冲淡的小品散文,语丝于1930年停刊,语丝社随之消散。

14.莽原社成立于1925年,由鲁迅发起,成员主要有高长虹韦素园等,办有《莽原》周刊,莽原社在创作上提倡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在抗击旧势力和抨击旧文明方面做过自己的努力,1926年高长虹和向培良从莽原社分裂出去,另组狂飙社。

15.未名社成立于1925年,得到鲁迅的支持,成员有韦素园、曹靖华、台静农等,将《莽原》改为半月刊复刊,又出版《未名》半月刊刊物。

未名社的主要贡献在于译介外国文学尤其是俄罗斯文学方面,台静农的乡土小说集《地之子》是未名社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

16.农村三部曲:矛盾在20世纪30年代所写的反映农村题材的三个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合称为农村三部曲,这三篇小说共同反映了三十年代初期中国农村经济的破产,和动荡,其中老通宝的经历作为……17.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18.社会剖析派茅盾《子夜》的出现和产生的影响,使得左翼作家中一种关注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和矛盾,旨在揭示社会矛盾根源的“社会剖析派”小说成为引人注目的现象,社会剖析派作家中成就较大的有吴组缃、沙汀和艾芜。

19.小诗:小诗是日本短歌、俳句和泰戈尔《飞鸟集》引入我国后所产生的一种新的诗歌样式,主要作家有冰心,宗白华等人,其特点是篇幅短小,文字简约,一般以三五行为一首,表现作者刹那间的感兴,寄寓人生哲理或美的情思,如冰心的《繁星》《春水》小诗的出现,一方面表现了诗人对诗歌形式的多方面的探索的努力,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捕捉自己内心世界微妙情感与感受的努力。

20.零余者21.象征诗派:20世纪20年代中期,中国诗坛出现了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诗派,由于这一诗派对后来的30年代现代派诗歌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它又被看作是早期象征诗派,或早期现代诗派。

1925年李金发的第一部诗集《微雨》的出版,标志着象征诗派由理论倡导走向创作时间并以鲜明的特色引起了文坛的注视,与李金发同时或稍后致力于象征诗歌的创作的还有后期的创造社成员王独清、穆木天和冯乃超,象征诗派丰富了新诗的表现手法,是对缺少余香和回味的初期白话诗的一种反拨。

22.太阳社:1928年1月在上海成立,主要成员有蒋光慈钱杏邨、孟超等,全都为共产党员,这些“《太阳》下文学者,要求光明,要求新的人生,他们努力要创造出表现社会生活的心文艺”同时创办《太阳月刊》积极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左联成立时,该社自行解散。

23.大河小说24.新诗人散文群“水星派作家”20世纪30年代,在《大公报文艺》《文学季刊》《水星》等杂志和报刊上发表散文的作家形成的流派,主要有何其芳,李广田,丽尼等,又被称为水星派作家。

说是新诗人散文群是因为何其芳李广田早先是诗人,更因为其散文创作分明透露出对诗歌的意蕴和形态的自觉追求。

25.论语派论语派是林语堂创办的《论语》半月刊而得名的以杂文为主的小品文流派。

这个流派拥有三个刊物,即《论语》《人间世》《宇宙风》,林语堂是论语派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主要成员还有邵洵美章克标陶亢德,《论语》“以提倡幽默文字为主要目标,”《人间世》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

26.七月诗派27.民歌体叙事诗解放区诗歌创作的最大收获,是出现了一些反映新旧两个时代巨大变化的长篇叙事诗,这些富有生活气息,在形式上具有民族化、大众化特色的作品,大都是以传统民间歌谣的形式创作,因此被称为“民歌体叙事诗”,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与阮章竞《漳河水》,两首诗在艺术上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2.胡风“主观战斗精神”(2011)3.九叶诗派2006年4.解释“与抗战无关论”其余见期末复习整理的名词解释笔记。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1.第一次文代会: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是其全称,于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召开。

来自解放区和前国统区的文艺工作者约八百人参加了这次会议,周恩来代表中央作报告,周扬和矛盾分别代表两个地区作文艺运动经验的报告。

会议确定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新中国文艺的总方针。

选举成立全国性的文艺组织-文联和领导机构。

第一次文代会标志着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和新政权领导下的文艺阵营的建立,开始了当代文学一体化的进程,并确立了各种文学力量在当代文学中的资格和地位。

2.政治抒情诗:在题材或视角上被政治化的诗歌被称为政治抒情诗。

在政治抒情诗中,诗人会以阶级或人民的代言者的身份出现,来表达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社会思潮的评说和情感反应。

在诗体形态上,表现为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的结合。

一般都是长诗,通常采用大量的排比句式对所要表现的观念和情绪进行渲染、铺陈,讲究节奏分明。

经常使用马雅可夫斯基的楼梯式的的组织形式,多象征手法。

这种鼓动性的诗歌大量出现在大规模的政治运动开展的时期,代表诗人有郭小川和贺敬之,代表作品有3.“革命加恋爱小说模式”(2007、2009、2012)4.伤痕小说2006年自1977年开始,一大批反映文革十年动乱给人们心灵带来创伤的小说相继问世,这些小说沉痛地揭露出十年动乱给我们民族带来的灾难,带给人的悲惨遭遇和内心创伤,提出了一系列与千百万群众命运休戚相关的社会问题,并引导人们去思考。

伤痕文学和伤痕小说的得名源于卢新华的小说《伤痕》,此外伤痕小说的代表作家及作品还有刘心武的《班主任》、韩少功《月兰》、周克芹《徐茂和他的女儿们》等,尽管多数作品仅仅停留在对社会人生的伤痕的表层描写上,但伤痕小说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仍然具有不可或缺的开拓性意义,它冲破了四人帮极左文艺的戒律,突破现实题材禁区,创造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批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他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遵循现实主义美学原则,开启了8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深化道路,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先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