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置房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安置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安置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简介安置房项目是为了解决城市拆迁工作中因城市发展而需大规模拆迁的居民提供临时住房的一项重要工作。
本可行性研究报告旨在对安置房项目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以确定其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目标和背景拆迁工作是城市发展的必然结果,为了保障被拆迁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安置房项目应运而生。
该项目旨在提供临时住房,确保被拆迁居民顺利过渡并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权益。
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首先,我们需要评估被拆迁居民的实际住房需求。
这涵盖了居民的人数、就业情况、收入水平等因素。
同时,还需要考虑被拆迁区域的规模,以确定所需安置房的数量和面积。
项目可行性评估1.经济可行性:通过评估项目的投资成本和收益预期,确定项目的经济可行性。
这包括土地购置费、建筑物建设成本、设备购置费等方面的成本,以及承租或销售安置房产所产生的收益。
2.技术可行性:评估项目所需的技术能力和资源,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建筑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同时,考虑项目的可持续性,包括使用的材料、节能技术等方面。
3.社会可行性:评估项目对社会的影响,包括解决被拆迁居民住房问题、改善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此外,还需要解决社会公众对于拆迁和安置房项目的关切和疑虑。
4.法律可行性:评估项目在法律法规方面的合规性和可行性,包括土地政策、建筑法规等方面的规范。
同时,需要确保项目在行政审批、土地使用权、住房租赁等方面符合相关法律法规。
项目实施计划阶段一:可行性研究和规划本阶段主要包括需求调研、经济分析、技术分析、社会影响评估、法律合规性评估等工作。
在此基础上,制定安置房项目的整体规划和实施方案。
阶段二:前期准备本阶段主要包括土地审查、土地购置、项目准备和技术准备等工作。
确保项目在土地供应、建设条件、技术支持等方面具备先决条件。
阶段三:建设和运营本阶段主要包括施工、装修、设备安装等工作。
同时,需要进行住户分配和管理,确保安置房项目的正常运营。
阶段四:项目验收和评估本阶段主要对安置房项目进行验收和评估,确保项目的质量和效果。
农民安置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农民安置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一、项目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民进城务工人数逐年增加。
为了改善农民工的居住条件,减少城市中的流动人口,各级政府纷纷推动农民安置房建设项目。
本项目旨在通过建设高质量的农民安置房,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满足农民工对住房的需求。
二、项目目标和规模三、市场分析1.需求分析:目前城市中的农民工数量庞大,他们对住房的需求旺盛。
由于城市租房价格普遍较高,农民工更倾向于购买住房,而不是租赁。
因此,农民安置房项目在城市市场有很大的潜力。
2.竞争分析:目前跟农民安置房项目类似的房地产开发商较多,竞争较为激烈。
为了在市场中脱颖而出,本项目将注重品质和效益的提升,以及价格的合理性。
四、项目可行性分析1.技术可行性:本项目采用现代化建筑技术和工艺,能够保证建筑品质和住房安全。
该技术已在其他类似项目中得到验证,可行性高。
2.经济可行性:本项目的市场需求旺盛,预计销售额将高于投资额。
通过合理的销售价格和成本控制,项目具备良好的经济可行性。
3.社会可行性:项目能够提供农民工良好的居住环境,改善其生活质量。
同时,项目还将提供就业岗位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五、项目实施计划1.前期准备阶段:包括市场调研、土地选址、项目规划等工作,预计耗时3个月。
2.设计和施工阶段:包括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等工作,预计耗时12个月。
3.售卖和交付阶段:包括推广销售、签订合同、住房交付等工作,预计耗时6个月。
4.项目运营和管理阶段:对住房进行运营和管理,确保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六、风险分析1.市场风险:由于市场竞争激烈,项目在销售方面可能面临竞争压力。
2.政策风险:随着政策环境的变化,可能对项目的可行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3.资金风险: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需要密切监控资金流动,避免项目资金链断裂。
七、项目效益分析1.社会效益:通过改善农民工的居住环境,提升其生活质量,减少城市流动人口。
桐庐安置房可行性研究报告

桐庐安置房可行性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环境逐渐优化。
但是也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不断外流,导致许多农村地区出现了农村人口空心化现象。
针对这一问题,政府提出了农村人口外流与城市人口流入的政策,即通过在城市周边建设安置房,为外来农民工提供住所,帮助他们在城市中融入,增加城市稳定性。
桐庐县是浙江省杭州市下辖的一个县级行政区,县域内有大量的农村地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桐庐县出现了农村人口外流现象。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桐庐县政府决定在县城周边建设桐庐安置房,为外来农民工提供住所,帮助他们在城市中融入,并提高城市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因此,本研究将对桐庐安置房的可行性进行研究,为政府提供决策支持。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对桐庐安置房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具体目标包括:1.分析桐庐县农村人口外流现状,探讨建设安置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2.分析桐庐县现有土地资源和建设条件,评估建设安置房的可行性;3.分析桐庐安置房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评估建设安置房的效益。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实地调研和SWOT分析等方法,综合分析桐庐安置房的可行性。
四、研究内容1.桐庐县农村人口外流现状分析桐庐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级行政区,农村人口占据了整个县域的大部分人口。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桐庐县也出现了农村人口外流现象。
主要表现在农村劳动力外流到城市务工,导致农村地区出现了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决定建设安置房,为外来农民工提供住所。
2.桐庐县土地资源和建设条件分析桐庐县土地资源丰富,土地利用率低,适宜建设安置房。
桐庐县城周边有大片的农村土地可供建设安置房使用。
此外,桐庐县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便于建设安置房。
因此,从土地资源和建设条件来看,建设桐庐安置房是可行的。
安置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一、项目概况(一)项目名称:棚户区改造安置房工程(一期)(二)承办单位:(三)项目地点:一期用地位于龙山社区规划总用地的北部,北临淮海路(四)项目性质:新建(五)项目法人代表:(六)项目建设规模:总占地面积9814.7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16747.5平方米,其中:住宅13828平方米,商业2919.5平方米。
项目总投资3182.02万元。
(七)项目建设期:12个月(2012.8——20138)。
(八)可研编制单位:萧县工程咨询研究所(九)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及范围1、编制依据(1)《萧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安徽省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3)《萧县城区开发总体规划》(4)《萧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5)宿州市定额站《宿州定额信息》2012年第二季度(6)《民用建筑设计规范》;(7)国家及地方有关建筑工程设计规范和标准;(8)国家计委颁发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9)萧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0)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本项目的各种技术资料、项目方案及技术资料;萧县建设、环保、土地等有关部门对该项目建设的意见和审批材料、证明材料等。
2、编制范围本项目可研报告的研究范围包括:(1)项目提出的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2)项目选址与建设环境条件(3)项目建设规模与主要建设内容(4)项目总体布局方案(5)工程技术方案(6)环境保护、安全卫生、消防和节能(7)项目运营和实施计划(8)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9)效益分析(10)项目结论与建议二、项目业主简介萧县建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2006年6月注册成立,注册资金1.1亿元人民币。
经营范围:交通、能源、通讯、电力、水利等城市基础设备建设投资;利用财政预算内间隙资金、预算外正方形基金担保业务;开展城市经营、土地经营、房地产开发经营的投资。
三、项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四、主要结论与建议(一)主要结论本项目系棚户区改造安置房建设项目,虽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是项目的社会效益比较明显,维护了萧县的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空间,改善了城市面貌,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
安置房可行性研究报告

安置房可行性研究报告《安置房可行性研究报告》一、研究目的本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目的是评估安置房项目的可行性,包括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市场需求、技术可行性和环境可行性等方面,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
二、项目概述本项目旨在为失去住房的人们提供具备居住条件的安置房,并解决住房短缺问题。
该项目将规划建设一定数量的安置房,并租赁或售卖给有需要的人群。
三、市场需求分析据市政府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市区的住房短缺问题比较严重,家庭无法承担过高的房价,出现了大量居住困难的人群。
市场需求巨大,对安置房的需求量较大。
四、技术可行性分析本项目的建设技术为常见的房屋建设技术,具备可行性。
我们将采用现代建筑材料和工艺,确保建筑品质和居住舒适度。
同时,还将考虑环保材料的使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五、投资回报率分析根据市场调查和项目规划,本项目预计总投资额为5000万元人民币。
房屋租金和销售收入将成为本项目主要的收入来源。
通过初步估算,预计项目运营期为10年,每年收入额将平均超过1000万元。
按照目前市场的租金水平和房价,该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将超过20%,属于一个较为可观的投资回报率。
六、风险分析尽管本项目具备较高的投资回报率,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首先是市场需求变化的风险,如果未来房屋市场发生较大变动,可能会对本项目的盈利能力产生影响。
其次是施工成本和房屋维护费用的风险,这些费用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长,对项目的财务状况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政策风险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如相关政府政策变动可能会对项目的运营和收入产生不利影响。
七、环境可行性分析本项目将采用环保材料和工艺,室内设施也将以节能环保为原则进行设计。
同时,我们将考虑降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确保项目不会给周边居民带来不利影响。
该项目符合国家的环保政策和要求,具备较好的环境可行性。
八、结论综上所述,安置房项目具备良好的市场需求、技术可行性和环境可行性。
投资回报率较高,虽然存在一定风险,但通过科学的管理和风险控制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风险并确保投资收益。
安置小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全

安置小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全一、项目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人口规模不断增长,居住空间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为了解决人们的住房问题,各地政府纷纷推出安置小区建设项目,以提供安全、舒适的住房条件,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二、项目内容本项目计划建设一个安置小区,总占地面积100亩,规划建设住宅楼、商业街、公园等配套设施。
1.住宅楼:计划建设10栋住宅楼,每栋楼共10层,每层有10个单元,每个单元有2个户型可选。
总共提供400个户型供居民选择。
2.商业街:计划建设一条商业街,商铺面积约5000平方米,招商租赁出去,为居民提供购物、餐饮和娱乐等服务。
3.公园:计划在小区内建设一个面积约2000平方米的公园,提供绿化休闲场所,增加居民的生活品质。
三、项目市场分析1.市场需求: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对住房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因此,安置小区建设项目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2.竞争分析:虽然市场上存在一些其他小区供应住房,但是由于地理位置和价格等因素的不同,本项目还是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3.市场定位:本项目主要面向中等收入居民,以提供舒适、安全的住房为主要目标,同时配备商业街和公园等设施,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四、项目投资估算1.土地成本:根据市场行情估算,土地成本约2000万。
2.建筑工程费用:根据计划建设的建筑面积和单价,估算建筑工程费用约8000万。
3.设备设施投资:根据项目规划,预计投资2000万。
4.其他费用:包括规划设计费、审批手续费、销售推广费等,估算500万。
五、项目收益预测1.销售收入:根据市场调研,计划住宅楼销售价为每平方米1万元,商铺租金为每平方米500元。
假设住宅楼全部售出,商铺全部租出,预计销售收入约1亿元。
2.租金收入:根据商业街租金标准和预计出租率,预计租金收入约500万元/年。
3.其他收入:包括公园收入、物业管理费等,预计约200万元/年。
综上所述,预计项目每年可获得收入约1550万元,投资回收期约8年。
安置房项目建设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安置房项⽬建设投资可⾏性研究报告
第⼀章项⽬概况
1.1项⽬概况
1.1.1项⽬名称
XXX县XXX园区XXX安置房安置住房建设项⽬
1.1.2项⽬建设场地
项⽬建设场址位于XXX县规划的滨江新城XXX园区区内。
具体地址为:西⾯紧邻经⽯坝路,东北⾯王洲路,南⾯华兴路。
本项⽬规划总⽤地⾯积33333.33平⽅⽶。
1.1.3项⽬主要建设内容
项⽬规划建设安置住房住宅楼18幢,总建筑⾯积53203.62平⽅⽶。
其中住宅(2~6层)43298平⽅⽶,其他⽤房(含厕所垃圾⽤房)1420平⽅⽶,底层车库9765.62平⽅⽶。
同时建设给排⽔、供配电、道路、绿化等配套公⽤⼯程。
1.1.4建设总投资和资⾦来源
项⽬建设总投资估算为10233.50万元;建设资⾦来源为项⽬建设单位⾃筹。
1.2项⽬建设单位概况
项⽬建设单位为XXX园区。
XXX园区是2010年4⽉由安徽省政府批准的省级产业园,2012年8⽉经XXX市及XXX县编委批复同意成⽴XXX园区管委会,管委会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XXX县相关部门的委托,履⾏以下职责:
上⼀页下⼀页。
东莞安置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东莞安置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一、项目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东莞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住房需求量日益增加。
但由于土地资源有限,住房价格不断上涨,部分居民难以承担高昂的住房成本,存在住房困难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东莞市政府决定建设一批安置房项目,以提供经济适用的住房资源,改善城市居民的住房条件。
二、项目概况项目名称:东莞市安置房项目项目地点:东莞市各区县项目规模:总建筑面积约100万平方米项目类型:经济适用住房项目投资:约10亿元人民币三、项目可行性分析1. 市场需求分析根据东莞市人口规模和发展趋势,预计未来几年内城市居民的住房需求将持续增长。
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外来人口数量也将不断增加,对住房资源的需求也将逐渐增加。
因此,建设安置房项目具有较大的市场需求。
2. 技术可行性分析经济适用住房项目的建设需要考虑成本控制和建设周期,确保项目能够及时交付使用。
同时,还需要考虑项目的节能环保和安全性,保障居民的居住权益。
通过技术手段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项目的建设效率和质量,确保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3. 资金可行性分析建设经济适用住房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土地成本、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等。
但由于政府支持和社会资金参与度高,可以有效降低项目的融资难度和成本。
同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居民购房补贴等方式,可以吸引更多资金投入,确保项目的资金可持续性。
4. 管理可行性分析建设安置房项目需要涉及多个部门和单位的协调合作,需要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确保项目的顺利推进。
通过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社会监督等方式,可以有效提高项目的管理效率和透明度,确保项目的整体顺利进行。
四、风险分析1. 政策风险:国家和地方政策调整可能影响项目的建设和运营。
2. 市场风险:市场需求变化可能影响项目的销售和租赁情况。
3. 技术风险:建设过程中技术问题可能影响项目的质量和进度。
4. 资金风险:资金来源不足或者投入不及时可能影响项目的进展和运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总论一、项目概况(一)项目名称:棚户区改造安置房工程(一期)(二)承办单位:(三)项目地点:一期用地位于龙山社区规划总用地的北部,北临淮海路(四)项目性质:新建(五)项目法人代表:(六)项目建设规模:总占地面积9814.7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16747.5平方米,其中:住宅13828平方米,商业2919.5平方米。
项目总投资3182.02万元。
(七)项目建设期:12个月(2012.8——20138)。
(八)可研编制单位:萧县工程咨询研究所(九)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及范围1、编制依据(1)《萧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安徽省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3)《萧县城区开发总体规划》(4)《萧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5)宿州市定额站《宿州定额信息》2012年第二季度(6)《民用建筑设计规范》;(7)国家及地方有关建筑工程设计规范和标准;(8)国家计委颁发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9)萧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0)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本项目的各种技术资料、项目方案及技术资料;萧县建设、环保、土地等有关部门对该项目建设的意见和审批材料、证明材料等。
2、编制范围本项目可研报告的研究范围包括:(1)项目提出的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2)项目选址与建设环境条件(3)项目建设规模与主要建设内容(4)项目总体布局方案(5)工程技术方案(6)环境保护、安全卫生、消防和节能(7)项目运营和实施计划(8)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9)效益分析(10)项目结论与建议二、项目业主简介萧县建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2006年6月注册成立,注册资金1.1亿元人民币。
经营范围:交通、能源、通讯、电力、水利等城市..基础设备建设投资;利用财政预算内间隙资金、预算外正方形基金担保业务;开展城市经营、土地经营、房地产开发经营的投资。
三、项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四、主要结论与建议(一)主要结论本项目系棚户区改造安置房建设项目,虽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为经济发展维护了萧县的社会稳定,但是项目的社会效益比较明显,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提供空间,改善了城市面貌,进一步加快投资的步伐,该项目还会衍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量。
推动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房地产行业发展。
因此,项目建设的综合效益显著。
(二)建议更有效地控建议在工程建设中建立权责分明、制约有效的机制,..制项目的投资、工期、质量,使投资的效益最大化,以提高项目开发建设的总效益。
期间严格按照公开、公正、公平原则实行招投标,并加强过程管理,明确权责。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一、加快萧县城区建设,推进萧县跨越式发展意义重大。
推进萧县大建设、打造现代化城市,是县委、县政府顺应经济发展规律,推进萧县崛起作出的重大决策。
为了继续强力推进“大发展、大建设、大环境”,经济适用房无疑是最大的前提,谁先把社会保障性质住宅工作做好、做到位,谁将率先抢得建设先机,赢得发展主动。
可见,安置房建设工作在城市建设中的先行作用日益明显,一是保障了城市总体规划和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使城区的建成面积不断扩大;二是为住房困难的低收入家庭提供社会保障性质的住宅,使其能安居乐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三是促进了房地产开发业的健康发展。
本项目是萧县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萧县向城西扩展、发展的主阵地。
如果不抓紧做好安置房工作,必将错失加快建设发展的良机,丧失新一轮区域竞争的主动权。
而且,安置房工作宜快不宜慢,时间拖得越长,风险就越大,付出的成本就越高。
从这个意义上说,抓好安置房工作,就是抓机遇、抓发展、抓融入,因此,在思想上、行动上都不能有丝毫的懈怠,一定要以快速推进的工作成效,把机遇转化为现实。
二、提升城区形象、改善城市环境的迫切需要萧县的经济是新兴城市经济,而城市的发展往往取决于良好的城..市环境,环境出形象、出效益、出生产力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萧县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无不得益于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环境形象的提升。
通过建设经济适用房,使住房困难的低收入家庭“居者有其屋”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本着对人民负责的态度,站在萧县长远发展大局的高度,本着对民众负责的态度,加快安棚户区改造置房建设,以住房困难的低收入家庭居住条件的改善,进而提升长萧县城市环境吸引力,赢得新一轮发展机遇已迫在睫。
三、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棚户区改造安置工作不仅关系到城市建设是否可以顺利进行和城市是否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而且还涉及低收入家庭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稳定问题。
对此,萧县县委、县政府对棚户区改造安置房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将安置房管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全县安置房工作已纳入了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及管理有序的运行轨道。
近年来,萧县不断加快棚户区改造安置房建设步伐,但仍存在棚户区改造安置房的建设速度跟不上棚户区改造家庭要求改善住房条件的现象,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棚户区改造安置房还不能完全满足棚户区改造家庭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安定。
为此萧县县委、县政府极力加快经济棚户区改造安置房建设进度。
进一步创新和发展棚户区改造安置房建设模式,积极推行棚户区改造安置房建设市场化运作,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鼓励和引导实力强、信誉好的开发建设单位参与棚户区改造安置房建设,切实解决资金瓶颈问题。
..本项目的建设顺应萧县棚户区改造安置房建设发展思路,所有新建棚户区改造安置房全部安置棚户区改造家庭,开发建设的宗旨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棚户区改造家庭的住房条件,加快工程建设,努力把棚户区改造安置房建设成为群众满意的“精品工程”,力争让棚户区改造家庭早日住上安置房。
四、以民为本、造福于民的体现以民为本,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造群众之所福,这是获得群众支持的唯一途径。
萧县根据国家和安徽省有关规定,以“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为要求,让棚户区改造家庭从中感受到了新旧变化,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成为政府建立棚户区改造安置房制度的最大受益者。
对于群众来说,棚户区改造安置房的建设一方面将优化发展环境,提供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新的棚户区改造安置房小区建设将极大地改善棚户区改造家庭的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因建设棚户区改造安置房而取得的发展成果必将在最大范围、最大程度上惠及百姓。
具体到本项目的建设,还将充分利用城市周边环境资源,营造一个环境优美、建筑典雅、商住相宜、管理便捷的现代化的高品质住宅小区,并体现本安居房小区“亲、善、美”的和谐宗旨。
因此,抓好本项目建设工作,既是落实萧县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解决棚户区改造家庭住房问题的具体举措,又是维护群众利益、促进萧县发展的现实需要。
可见,本项目的建设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第三章一、场址所在位置本项目位于萧县县城东部,北临淮海路,西邻行政大道,南邻交公顷。
一期用地面积通路,东北部为铁路线,规划总用地面积23.7平方米,位于龙山社区规划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16747.59814.7 总用地的北部,北临淮海路。
二、场址现状基地内建筑多为一、二层居民住宅,局部三层;建筑质量、样式参差不齐,其中一层居民住宅居多,建筑质量较差。
位于基地北其中龙山小规划予以异地重建,部的萧县二中和西南部的龙山小学,学搬至萧县二中现址处。
高压线穿过基三龙支河自东向西穿过基地南部,一条110KV树木、基地内无需要保留的建筑、地东南部。
基地整体地势北高南低, 古迹等。
一期规划用地地势北高南低,与其他地块相比,现状建筑密度小、建筑多为一、二层居民住宅,建筑质量较差,易于先期的拆迁和开发,用地西部为萧县二中,规划予以异地新建。
三、场址建设条件..(一)自然条件1、气候条件萧县地处中纬度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冬季显著,夏雨集中,无霜期长,日照充足。
主导风向全年以偏东风为主,其次为偏北风和偏南风。
历年极端最低气温为-12.4℃,历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8.0℃,年均气温14.4℃;历年平均降水量为811.2毫米,年平均无霜期208.3天,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0%,年平均蒸发量为1500.0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220-2480小时。
2、水文条件萧县位于淮河流域中游,二、三级支流范围里,隶属于华北平原南部的淮北平原中部。
萧县水资源总量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两部分,全县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总量为2.6亿立方米/年,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的丰枯基本依赖降水补给的多寡,地下水资源赋存于地层的多孔介质之中,水的运动较为缓慢。
近年来,城区及近郊区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给水能力逐年减少,呈现超采现象,应该予以防范。
全县水资源的水质较好,均为重碳酸钙型,矿化度小于1.0克/升,但其钙镁离子偏高,导致水的硬度较大。
3、地质地貌萧县主属黄淮海冲击平原,地面高呈由西北向东南缓倾,海拨高度介于32-50米之间。
地形大致可分为两个单元,即东南部分布着一些低山丘陵,其余为黄泛平原。
山丘、谷地占总面积22.2%,平原占77.8%。
土壤为潮土类、褐土类、石灰土类、棕壤土类、砂疆黑土类,以淤土、两合土、沙土、盐碱土、土淤土为主,其中淤土平均有机质1.35%、碱解氮含量为70mg/kg、速效磷含量15mg/kg、速效钾含量120mg/kg、PH值为7.0,两合土平均有机含量1.25%、碱解氮含量60mg/kg、速效磷含量12.5mg/kg、速效钾含量100mg/kg、PH值为7.2,沙土平均有机质含量1.1%、碱解氮含量为50mg/kg、速效磷含量..8mg/kg、速效钾含量75 mg/kg、PH值为7.5。
萧县域境内水系发达,沟渠纵横,河流多系人工河道,河道平直,水量受季节影响,变化较大,夏季水流量大、水流急,冬季河水变浅,水流缓慢。
4、工程地质条件萧县东、西有寒武、奥陶系地质构成。
山丘平行延伸两侧,其余均为平原,海拨一般为2.5-32.5米,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坡度为万分之一。
北区第四纪地层分布广泛,地基承载力山前地带可达18吨/平方米。
地下水层多为石灰岩层隙间水,含水较丰富。
项目区最大冻土深度20厘米,地震烈度6度。
建设用地的综合自然条件较好。
萧县区域大地构造属中淮地台鲁西隆起区南极,区境范围内除寒武系、奥陶系有部分裸露外,其余均为第四系掩盖,低山残匠占全部总面积的4.7%。
本区第四系分布广泛,孔隙水储存于第四系砂层之中,主要大气降水为主补给水源。
浅层地下水流向与地形坡降及河流方向一致,由西北向东南。
地下水位升降随季节(降水量)变化,地下水对混凝土无侵蚀作用。
根据项目区地质普查钻孔揭露地层属第四级河流冲击相地层,分述如下:①粉质粘土,浅褐黄色,可塑状,中偏高压缩性,在埋深约1米以上及2.2-3.5米,粉粒含量较多,部分段为粉土,松散状,结构性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