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包建筑
蒙古包的描写

蒙古包的描写蒙古包,又称为“包子”,是蒙古族传统的居住建筑。
它是由木材和毡子构成的,外形呈圆顶状,顶部中央有一个小孔,可以让烟雾散发出去。
蒙古包的结构简单而坚固,适应了蒙古草原的恶劣气候条件。
蒙古包的外部覆盖着厚厚的毡子,这是由羊毛制成的,具有很好的保温性能。
在寒冷的冬季,蒙古包内部温暖如春,给人一种宜居的感觉。
而在炎热的夏季,蒙古包内部则凉爽宜人,让人感到清凉舒适。
进入蒙古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宽敞明亮的空间。
蒙古包内部没有墙壁,只有一个中央的火炉,火炉周围是用木头搭建的床铺。
床铺上铺着厚厚的羊毛毯子,给人一种柔软舒适的感觉。
火炉旁边还有一个小桌子,上面摆放着茶具和一些生活用品。
蒙古包的设计非常巧妙,它能够很好地适应草原上的环境。
蒙古包的圆顶形状可以有效地抵御强风的吹袭,而且还能够让雨水顺利流下,不会积水。
蒙古包的结构还具有良好的通风性,可以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避免了闷热和潮湿。
蒙古包是蒙古族人民的家园,也是他们的文化象征。
在蒙古包里,人们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家庭氛围和温馨的人情味。
蒙古包内部的装饰也很有特色,墙壁上挂着各种图案精美的挂毯,地上铺着鲜艳的地毯,给人一种独特的视觉享受。
蒙古包是蒙古族人民生活的象征,也是他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的体现。
蒙古包的建造材料都是来自大自然的恩赐,它与草原上的风景相得益彰,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蒙古包不仅是一种居住建筑,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蒙古包是蒙古族人民独特的居住建筑,它的设计简洁而实用,能够很好地适应草原的气候条件。
蒙古包内部宽敞明亮,温暖舒适,给人一种宜居的感觉。
蒙古包不仅是一种居住方式,更是蒙古族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的体现。
它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草原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幼儿园蒙古包搭建案例分享

幼儿园蒙古包搭建案例分享幼儿园蒙古包搭建案例分享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开始注重环境教育,让孩子们在自然环境中学习成长。
其中,蒙古包作为一种环保、文化传承的建筑形式,受到了越来越多幼儿园的青睐。
本文将分享一家幼儿园如何搭建蒙古包的经验,以供有需要的读者参考。
一、选址选址是蒙古包建造的第一步,合适的选址是保证蒙古包稳定性和使用寿命的关键。
该幼儿园选址在校园的中央草坪上,该地点远离校园道路和建筑,空旷平坦,便于搭建和通风。
同时,由于该地点是草坪,需要从地面上挖出一定深度的土坑,以便搭建蒙古包时可以将木框架埋入土中,增强稳定性。
二、材料采购蒙古包的主要材料包括木材、棉帆布、绳索等,材料的选购需要考虑到环保和耐用性。
该幼儿园选择的木材为优质的松木,棉帆布为重型防水帆布,绳索为尼龙绳。
这些材料虽然价格略高,但使用寿命长,不易损坏,符合幼儿园长期使用的需求。
三、制作木框架蒙古包的木框架是支撑整个建筑的骨架,制作过程需要精确、认真。
该幼儿园选择的木材为8厘米×8厘米的松木,首先按照设计图纸制作出18根长约2.5米的木柱,然后将这些木柱按照一定的角度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木框架。
由于幼儿园要求蒙古包能够承受较大的风力和雨水,所以木框架的稳定性非常重要,制作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
四、搭建帆布帆布的搭建需要注意对细节的处理,以确保蒙古包的美观和防水性。
该幼儿园选择的棉帆布为重型防水帆布,首先需要根据木框架的大小和形状剪裁出合适的帆布,然后将帆布拉紧固定在木框架上,使帆布表面光滑、紧绷。
在帆布的接缝处需要加强处理,以确保防水性。
五、装饰和设施蒙古包的装饰和设施是体现文化和实用性的重要方面。
该幼儿园选择在蒙古包内部装饰时尽可能地保持原汁原味的蒙古族特色,如在顶部悬挂蒙古族传统的带有羊毛毡的灯饰,墙上挂上蒙古族的传统绸画等,以增强孩子们的文化认知。
同时,在设施方面,该幼儿园在蒙古包内部放置了舒适的座椅、教具等,以满足孩子们的学习需求。
蒙古包建筑简介

蒙古包建筑简介蒙古包建筑是北方游牧民族处理人、畜、自然关系的产物。
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对当地的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适应自然环境的知识和技术。
考证其知识和技术,我们发现,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具有严密逻辑结构的理论体系的知识和应用科学理论的技术,而是为了解决生存问题的技术,技术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而改变物质世界的活动,是基本生活层面的知识和技术。
从民俗学、建筑学还是其它角度,对蒙古包建筑的研究各有不同的侧重点,但都涉及到其结构、材料、形状。
其结构是有门、哈纳(墙)、奥尼(椽子)、圆形天窗四部分组成。
材料:门是木门,哈纳是由细木杆编制成菱形网片,外围是由毡子作的圆形围壁,柳木椽子,还有皮绳和鬃绳。
蒙古包的架设一般是先选好地形,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一个圆圈,然后沿着画好的圆圈将预先编制的木条方格(哈纳)架好,包顶顶部再架上固定的天窗(奥尼)支架,一般顶高约4m,周边高约2m,门大多向东或东南开,全包的外部和顶部均由轻质沙柳做成骨架,屋顶以奥尼为中心,绑扎细椽子(乌乃),呈活动伞盖式,用驼绳绑扎固定,成为一固定的圆形墙壁。
圆顶陶敖直径为1.5m,上饰美丽的花纹。
包顶外形均是圆锥体,通常用一层或二层乃至多层毛毡或帆布覆盖,最后用一块矩形毛毡把陶敖覆盖以过夜或防雨雪。
将哈那和乌乃按圆形衔接在一起绑架好,然后搭上毛毡,用毛绳系牢,便大功告成。
两三个人可以在一两个小时内就搭建或拆除一个蒙古包。
内部摆设,将蒙古包内部平面化分为九个方位。
正对顶圈的中位为火位﹐置有供煮食﹑取暖的火炉﹔火位前面的正前方为包门﹐包门左侧﹐是置放马鞍﹑奶桶的地方﹐右侧则放置案桌﹑橱柜等。
火位周围的五五方位﹐沿着木栅整齐地摆放着绘有民族特色的花纹安析木柜木箱。
箱柜前面﹐铺著厚厚的毛毯﹐其优点蒙古包看起来外形很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
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除天窗外,编壁墙底部还有一层围毡,夏天可掀开通风,冬天放下保暖),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
蒙古包知识点

蒙古包知识点蒙古包是蒙古族传统的圆顶帐篷,也是蒙古族的代表性建筑。
它是由皮毛覆盖的木架构成,适应了蒙古高原的极端气候条件。
本文将介绍蒙古包的历史、结构、特点和文化意义。
一、蒙古包的历史蒙古包作为一种居住方式,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早期草原游牧民族。
最早的蒙古包是由动物皮革和野兽骨骼构建而成,用作临时住所。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进步,原始的蒙古包逐渐演变为具有特定结构的圆顶帐篷。
二、蒙古包的结构蒙古包的结构主要由木框架和覆盖物组成。
木框架由若干根木条组成,根据尺寸和角度交叉固定在一起,形成圆顶的骨架。
木框架上部覆盖着一层厚毡毯,以保持室内温暖,并防止外部寒冷进入。
下部则用防水的毡毯或帆布围成围裙,防止雨水渗透。
三、蒙古包的特点1. 疏风透气:蒙古包的特殊结构使得室内通风良好,能够顺利排出烟雾和其他气味,保持空气的新鲜度,尤其适用于草原地区的炊事生活。
2. 保温性能强:蒙古包内部的毡毯和覆盖物能够有效阻挡寒冷的气流,保持室内的温暖。
在严寒的冬季,蒙古包可以提供一个相对温暖的居住环境。
3. 结构稳固:蒙古包的木框架交叉固定,使其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抗风能力。
在风沙肆虐的草原地区,蒙古包能够承受强风,保证居民的安全。
4. 易于搭建和拆除:蒙古包的结构简单,便于搭建和拆除。
对于游牧民族来说,快速安置和迁移至关重要,蒙古包的便携性满足了他们的需求。
四、蒙古包的文化意义蒙古包不仅是一种实用的住所,也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蒙古族民间传说中,蒙古包是女神的礼物,象征着温暖、和谐和幸福。
居住在蒙古包中,人们对大自然和生活有着更深的体验和感悟。
蒙古包也是蒙古族社区生活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
在蒙古包里,人们聚集在一起,讨论事务、举办庆典、传递知识和教育孩子。
这种集体生活形式强化了蒙古族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团结,形成了独特的社区文化。
总结:蒙古包作为蒙古族传统的圆顶帐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结构和文化意义。
它的特点在于疏风透气、保温性能强、结构稳固和易于搭建拆除。
蒙古包建筑所拥有的特色是什么?

震能。另外,由于轻钢结构重量轻,地震力很小。
设计经验表明当抗震设防烈度为 7 度时,一般不
需做抗震验算;当为 8 度及以上时,横向刚架和 纵向刚架均需做抗震验算。 以上就是对于蒙古包所具有的特色做的介
绍了,相信大家在生活中对于这种建筑也有一定
的了解了。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家的好奇心 了。
0c01f8a 利来国际
蒙古包建筑所拥有的特色是什么? 蒙古包所拥有的特色是什么?随着社会的发
展,各名族的交流也是越来越普遍的。说起蒙古
族的文化,我们就不得不说蒙古包了。蒙古包这
种建筑一直是蒙古草原上的一道靓丽风景。对于 蒙古包来说,其是有自己独有的特色的,现实中
也有很多厂家生产这种建筑,那么大家生产的蒙古包哪些特色呢?缝的要求。
3、蒙古包轻钢结构重量轻,节省了基础投 资。据统计它与钢筋混凝土结构相比,可以节省
投资 50%。
4、蒙古包轻钢厂房全部钢构件可以在工厂
制作加工,现场组装,机械化生产程度高,确保 质量,加快施工速度,大大缩短建设周期,使工
厂能尽快建成投产,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深受
建设单位欢迎。
5、蒙古包帐篷轻钢结构抗震性能好,由于 钢结构本身具有较好的延性,故能够充分耗散地
1、蒙古包帐篷门式刚架结构形成的坡屋面 下部空间较大,可以作为厂房技术夹层,布置各
种管道,充分利用建筑空间,节约投资。
2、蒙古包帐篷能够满足超大建筑设计的要
求,柱网布置灵活,跨度最大可达 36m,纵向温度 区段长度允许 50m,横向温度区段长度允许 50m,
这种结构用于工业厂房,符合洁净厂房不设变形
蒙古包的建筑的特色都有哪些呢?

zbc2e 蒙古包
蒙古包已经是人们很熟悉的一种建筑了吧。蒙
古包有很多的优点的,比如它搭建和搬迁是非常的
方便的,不用很长的时间就可以搭建好的,而且容
纳的人数也是比较多的,给当地很多的蒙古族的牧
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方便了。下面就给大家介
绍下蒙古包建筑的特色都有哪些呢?
蒙古包结构反映宇宙观。蒙古包的形状和结构
不完全是技术的选择,也是一种文化的选择。游牧
民族生活在茫茫草原上,一望无际,“四周是天地
相连的地平线,天地既有距离又相交,还能容纳人
类及世间万物于其间,极易产生“天圆地方”的想
法”。这是他们产生的最朴素的宇宙观念,这种观
念反映在民居上,所以,圆形的围墙和天窗的结构
绍了,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帮助,其实住在蒙古包
里也是很不错的,希望大家都可以有机会在蒙古包
里住一住。
是对天的模仿。
搭盖蒙古包有严格的次序。例如:首先铺好地
盘,然后依次按照下列顺序进行:竖立包门,支撑
哈那,系内围带,支撑木圆顶、安插椽子,铺盖内
层毡,围哈那毡,包顶衬毡,覆盖包顶套毡,系外
围腰带,围。
以上的内容就是对于蒙古包建筑的特色的介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蒙古族“毡包”

关于蒙古包的忌讳
坠绳忌
在掖坠绳的时候, 垂下来的部分长短 要适当,一般以站 起来不碰头、伸手 能够着为好。
进门忌 进蒙古包不能踩门槛,不能在门槛垂 腿而坐,不能挡在门上
病忌
产忌
牧民家有重病号或病危的人 时,一般在蒙古包左侧挂一 根绳子,并将绳子的一端埋 在东侧,说明家里有重患者, 不待客。
(1)顶毡:顶毡是蒙古包的顶饰 ,素来被看重。
(2)顶棚:顶棚是蒙古包顶上苫 盖乌尼的部分。
(3)围毡:围绕哈那的那部分毡 子叫围毡。
(4)外罩:外罩用蒙古语叫胡勒 图日格,是顶棚上披苫的部分 ,它是蒙古包的装饰品,也是 等级的象征。
(5)门:门,原指毡门,用三、 四层毡子纳成。
蒙古包墙体的骨架叫做哈 那,呈片状。承套瑙、乌 尼,定毡包大小,最少四 个,数量由套瑙大小决定。
乌尼通译为椽(chuan)子,就是连接顶部天窗与哈那墙体的木质 椽条。一般由松木或红柳木制作,是蒙古包的肩,上联陶脑,下 接哈那,所以头一定要光滑稍弯曲,否则造出的毡包容易偏斜倾 倒,下端有绳扣,以便于哈那头套在一起。粗细以哈那决定,一 般卡在哈那头的丫性叉子中,上端正好平齐为准。
• 哈那立起来以后,把网眼大小调节好,哈那的高度就是门框 的高度。门由框定。因此蒙古包的门不能太高,人得弯着腰 进。毡门要吊在外面。
• 风雪来临时,包顶不积雪,大雨 冲刷包顶不存水,圆形的结构还 可以抵御风暴袭击。毡的厚度可 随季节增减。底部的围毡,天热 时可以卷起通风。白色的表面, 还装饰着由红 蓝 黄等颜色布料做 成的如意花纹。充分体现了功能 要求和审美要求的统一。
蒙古包主要由 架木、苫毡 、 绳带三大部分组 成。制作不用泥 水土坯砖瓦,原 料非木即毛,可 谓建筑上奇观, 游牧民族的一大 贡献。
蒙古包建筑的特点有哪些-

zbc2e 蒙古包
蒙古包在蒙古族是具有悠久的历史的。这种建
筑在如今也是被蒙古游牧人员所常常会使用的。这
种建筑的使用对他们带来的帮助作用是比较大的,
在生活中很多人对于蒙古包这种建筑也是比较好
奇的,那么这种建筑所具有的优点有哪些呢? 蒙古包独特的造型,具有计时功能。这是蒙古
做的介绍了,相信大家对于蒙古包这种建筑也有一
定的了解了。
关键词:蒙古包
辆勒勒车就可以运走,两三个小时就能搭盖起来。
再就是可以就地取材,就地制造,民间手工艺人就
能制作。还有,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
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和采光条件好,
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蒙古包是完全生态和环
保的居室很适合于经常移场放牧的游牧民居住和
使用。 以上就是对于蒙古包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建筑所具有的特点
包与其他居室相区别的一大特点。蒙古包是东南向
而设的。这与古代北方草原民族的崇尚太阳,有朝
日之俗有关。但这种东南向习惯不仅是一种信仰,
更多的是为抵御严寒和风雪,包含着草原人民适应
自然环境的智慧和创造,因为他们居住在高寒地
带,冬季又多西北风。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是易拆易装,便于搬迁,符
合游牧经济生活。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古包建筑内容摘要:[1]蒙古包是反映北方游牧民族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地方性建筑,对此已经有民俗学和建筑学等视角的研究。
本文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蒙古包是技术的建构和文化意义的体现,其二者又有关联性。
蒙古包建筑从材料到结构以及形状,不同于中国古代江南的园林建筑和宫殿建筑,与现代的房屋建筑更有天壤之别。
所以,难登传统技术史和建筑技术史的研究的大雅之堂,对它的描述多见于地方风俗录和地方文化的文本中,对它的介绍一般是从自然资源的可利用的方面进行,从这些研究中,使我们感受到游牧民族的生存智慧;还有在文化视野中的研究,把它看作是草原文化的象征。
对这种比喻,我们认为游牧民族创造草原文化,它是草原文化的源头。
对大多数公众,一提起草原文化,可能首先在脑海里浮现的是蒙古包,象征的比喻有它的逻辑认识的合理性。
但草原文化发展到今天,从内容到形式已是多样化的东西,蒙古包更贴切点应该是游牧民族文化的象征,在草原文化中仍有它的痕迹,但已经不是主流的和核心的成分。
从学理上笼统地把它看作是草原文化的象征,把它的文化意义放大了,另一方面,有简略或缩小草原文化之嫌。
所以,我们认为,对蒙古包建筑研究,无论是从技术水平还是从文化视角研究,都有继续挖掘之处和重新认识的价值一蒙古包建筑是生活技术建筑反映一个民族的科技水平。
蒙古包建筑是北方游牧民族处理人、畜、自然关系的产物。
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对当地的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适应自然环境的知识和技术。
考证其知识和技术,我们发现,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具有严密逻辑结构的理论体系的知识和应用科学理论的技术,而是为了解决生存问题的技术,技术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而改变物质世界的活动,是基本生活层面的知识和技术。
从民俗学、建筑学还是其它角度,对蒙古包建筑的研究各有不同的侧重点,但都涉及到其结构、材料、形状。
其结构是有门、哈纳(墙)、奥尼(椽子)、圆形天窗四部分组成。
材料:门是木门,哈纳是由细木杆编制成菱形网片,外围是由毡子作的圆形围壁,柳木椽子,还有皮绳和鬃绳。
蒙古包的架设一般是先选好地形,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一个圆圈,然后沿着画好的圆圈将预先编制的木条方格(哈纳)架好,包顶顶部再架上固定的天窗(奥尼)支架,一般顶高约4m,周边高约2m,门大多向东或东南开,全包的外部和顶部均由轻质沙柳做成骨架,屋顶以奥尼为中心,绑扎细椽子(乌乃),呈活动伞盖式,用驼绳绑扎固定,成为一固定的圆形墙壁。
圆顶陶敖直径为1.5m,上饰美丽的花纹。
包顶外形均是圆锥体,通常用一层或二层乃至多层毛毡或帆布覆盖,最后用一块矩形毛毡把陶敖覆盖以过夜或防雨雪。
将哈那和乌乃按圆形衔接在一起绑架好,然后搭上毛毡,用毛绳系牢,便大功告成。
两三个人可以在一两个小时内就搭建或拆除一个蒙古包。
内部摆设,将蒙古包内部平面化分为九个方位。
正对顶圈的中位为火位﹐置有供煮食﹑取暖的火炉﹔火位前面的正前方为包门﹐包门左侧﹐是置放马鞍﹑奶桶的地方﹐右侧则放置案桌﹑橱柜等。
火位周围的五五方位﹐沿着木栅整齐地摆放着绘有民族特色的花纹安析木柜木箱。
箱柜前面﹐铺著厚厚的毛毯﹐其优点蒙古包看起来外形很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
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除天窗外,编壁墙底部还有一层围毡,夏天可掀开通风,冬天放下保暖),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
半圆形包顶,风雪来临时,包顶不积雪,大雨冲刷包顶不存水,圆形的结构还可以抵御风暴袭击。
蒙古包各部分之间连接精巧,方便、易建造和拆卸,运输很容易,不易损坏。
从对蒙古包建筑的研究中提升出的知识和技术内容,我们发现有以下方面:(1)迁徙与草场恢复。
游牧民族的食品主要是肉食,如何能让牛羊生长的草地及时得到恢复,牧民通过春夏秋冬不断迁徙,使各处草场得到休养,下一年再继续使用。
游牧的生活方式是对大草原的选择,也不是哪草场好就去哪,而是根据季节、气候、草场、牲畜和人的情况,有规律的迁徙的生产、生活方式。
(2)关于蒙古包的稳定性的知识。
人们逐渐认识这种菱形的结构却比以往的正方形结构更为稳定,且可以伸缩。
这种发现使建筑的动态性,即房屋的结构需要满足可移动、轻便和便于拆卸的要求有了实现的可能。
(3)保证蒙古包的冬暖夏凉的知识。
蒙古包搭建在向阳背坡处,以避风雪;夏季则搭建在视野开阔、凉爽通风处,以防暑热。
蒙古包外围春冬用毡子,而夏秋就因地而异多用草覆盖。
(4)材料有效利用的知识。
不同地区的游牧民族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体现了地域性。
这是对自然资源和环境发生变化的认识的直接体现。
由于各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各地的自然植被不同,所以在哈那的用料方面也有不同。
土默特地区哈纳墙选用红柳或者竹木,新疆及阿拉善哈纳墙也多用红柳,而黑龙江毡帐则用桦树或柳,而外围包裹物所用材料各地也不同,春冬用毡子,而夏秋就因地而异多用草覆盖。
新疆地区盛产岌岌草,黑龙江地区多用桦皮,呼伦贝尔等东部地区因盛产芦苇,夏秋包芦苇。
所以芨芨草、桦皮和芦苇等就成为这些不同地区夏季围墙的材料。
另一方面,搭建蒙古包材料,是把建造房屋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降到了最底点。
修建是不用挖土夯地,拆卸时不会留下废墟,当蒙古包从一个地方搬迁之后,过不久,那里又是绿草如茵,生态很快得到恢复。
(5)圆型对风的承受力和抵御能力要比其他任何形状都优越;墙围成圆形,包顶是半圆形。
风雪来临时,包顶不积雪,大雨冲刷包顶不存水。
(6)蒙古包结构的比例关系,哈那高度和椽子长度之比等于天窗直径与椽子长度之比等于0.615;柱高与基底直径比是0。
6112;哈那斜高与椽子长度比是0。
616。
其比例非常接近黄金比例。
这种认识的获得是最为神奇。
(7)蒙古包还承载着游牧民族关于力学的知识。
图格吉扎布在研究中分析了蒙古包的扣碗形结构及其功能。
他认为天窗形成蛋壳结构,相当于大梁,而它本身没什么自重,所以虽然强度不大,却可以稳固地支撑起蒙古包,而且,风无论从哪个方向来,都会在蒙古包上空形成一个低压区,所以蒙古包的炉子特别好烧。
由于天窗的作用,乌尼杆受的是顺长轴的压力,而不是剪力,所以蒙古包能承受较大的压力。
(8)制毡技术和行业。
蒙古包的产生、发展与其它技术如木工、制毡、制铁,防漏防潮等技术是分不开的,但围绕着蒙古包建筑派生出的技术和行业当属制毡技术。
由于该建筑的哈那外围主要是毛毡,所以,推动这一技术和行业的发展和兴起。
“元朝政府中设有制毡的专门机构,工匠达数千人,制造毡房,地毯和各类不同花色品种的毡,据记载有入药白毡、剪绒花毡、脱罗毡、半入白矾毡、无矾百战、雀毛毡、半青红芽毡、红毡、染青毡、白袜站、白毡胎、回回兼容站、白厚毡等十三种之多。
”“覆盖在烟囱上的毛毡他们饰以各种各样的美丽图画。
在门口,他们也悬挂绣着多种颜色的图案的毛毡;他们把着色的毛毡缝在其他毛毡上,制成葡萄藤、树、鸟、兽等各种图案”。
这一建筑产生和消失的原因主要在自然和生产方面,或者说是经济的原因。
内蒙古地区自远古时期到元朝以前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游牧、寻找草场,逐水草而迁居。
为适应这样的生产、生活习俗,北方游牧民族创造出一种活动式毡帐式居住建筑----蒙古包,这一以游动为主的住房便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逐渐标准化。
明末清初中原地区在战争中生产力受到极大的破坏,再加之频繁的自然灾害以及满族王宫掠夺式的“圈地”,使广大农民处于饥寒交迫的境地。
他们为了生存,被迫“走西口”,“闯关东”到蒙古地区垦田谋取生路。
从清初开始,大量的农民涌入,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开垦大量牧场发展种植业且从清代开始满清政府从开始禁垦蒙地,到禁而不绝,逐渐承认事实,允许在部分蒙地招垦,直到放弃禁垦,实行了“移民实边”,对蒙地进行了全面放垦。
而北洋政府和国民党继承了清末的放垦政策,还变本加厉的执行了“蒙地汉化”的滥垦政策,制定了许多奖励开垦的法令。
近百年的垦荒使得游牧经济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蒙古地区的生产方式呈现出了以农业为主,兼营牧业的格局。
从那时起,随着游牧方式的消失,牧民不需要搬家了。
在蒙古高原上,筑室而居成为了趋势。
蒙古包、牛车甚至马匹已经失去了使用价值。
[3]面论述的是基本标准化了的蒙古包建筑及其反映出的知识和技术水平。
考察其历史,蒙古包建筑的材料、结构、内部装饰、形式虽都有一定的变化,但并没有超出经验的范围,并没有更多建筑思想和原理的出现,为什么还那么吸引学者的“眼球”,而且好像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关键之处在于蒙古包不仅是技术的建构、物的文本,更重要的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文本。
对其解读,了解在这些地方性知识和技术形成过程中,是如何建构起居住者、宇宙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从实用的角度来看,房屋使得人们能够躲避自然风雨的侵害,但房屋的效果既体现了一些技术的考虑,也体现了文化偏好”(1)蒙古包是便于迁徙的房子。
这种迁徙与中国古代其他民族的选址不同,没有关于房屋的风水原则,而是根据季节、气候、草场、牲畜和人的情况,有规律的迁徙,是游牧人适应自然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绝妙的体现,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习得的关于草地生长知识或者自然观念成为蒙古包建筑的基础。
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这也使得他们所受较少人之外的超自然的观念的束缚,形成豪放的性格和民族特性。
(2)蒙古包结构反映宇宙观。
蒙古包的形状和结构不完全是技术的选择,也是一种文化的选择。
游牧民族生活在茫茫草原上,一望无际,“四周是天地相连的地平线,天地既有距离又相交,还能容纳人类及世间万物于其间,极易产生“天圆地方”的想法”。
这是他们产生的最朴素的宇宙观念,这种观念反映在民居上,所以,圆形的围墙和天窗的结构是对天的模仿。
游牧民族早期信仰萨满教,萨满教关于宇宙结构的解释也渗透到蒙古包的结构之中。
“萨满教哲学提出两种宇宙结构模式,一是宇宙封闭说,一是宇宙开放说。
??宇宙封闭说主张宇宙有限论,其中包括盖天说……等宇宙的具体的结构模式。
就盖天说而言,……而在北方干旱草原上生活的狩猎-游牧民族则主张“天似穹庐”说。
那苍苍的青天,像穹庐一样,笼盖在四方原野之上,这可以说是最直观、最朴素的宇宙观念。
穹庐就是古代游牧民族所认识的宇宙模型。
”(3)蒙古包与生命的联系:蒙古包对于游牧民族的意义不同于其他群居的情况,在游牧经济中,由于草场的载畜量的有限性,采用分散放牧的形式,不同蒙古包间相距甚远。
蒙古包成为人们生活的重心,生命存在的依靠。
一旦包被毁,则无所依托。
无形中蒙古包与人经历了互相渗透的过程,已经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所以,把蒙古包的组成部分[2]看作是人的生命的符号。
门对应咽喉、灶火对应心脏、天窗对应头。
就有了门槛不可踩踏,灶火置于包内中央等的习俗和规则。
(4)蒙古包是编制人与人关系的空间。
蒙古包作为民居,它首先为人们提供了安生立命的庇护所,同时给人们以食物和温暖。
更为重要的是人从出生起,便生活在通过家庭与外界、老幼、男女分开的空间里,存在于这些关系中规则、暗示和意义,使人习得做人做事的社会普遍认可的方法和态度,而这是一个人社会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