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都城选址因素

合集下载

《中国历代都城选址的因素》

《中国历代都城选址的因素》

京顺天府(北京) (安徽凤阳)
中都凤阳府
东都(河南洛阳) 安)
京师(陕西西
唐 长安(陕西西安) 阳(河南洛阳)
东都洛
南京应天府(江苏南京) 清 京师顺天府(北京市)
留都盛京(辽宁沈阳)
北都太原(山西太原西南)
中都河中府(山酉永济西南)
名都城简介
早期中国都城大多选择平原内的岗丘或两种地貌景观(山地、平原)的接触地带,而且依附于 一条河流。夏、商、周三代相继,又皆屡次迁都,地望虽难确指,却未曾脱离黄河流域河谷平 原地区,就是早期都城位置的选择重视肥沃富庶区域之所致。商代后期长期都殷,两周分别以 关中、洛阳盆地为政权中心,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建都史前期以黄河为轴线东西迁摆的格局。
洛阳,曾为九朝古都。伊洛盆地有关河之固,具备凭险以守的建都条件,土地虽不如关中广袤, 却靠近物产丰富、经济发达的黄河下游平原地区,兼有水陆转输之便,少有乏粮之忧。隋唐两 代营建洛阳为东都,以居洛为常,被时人戏作“逐粮天子”,正是看重洛阳地理适中,便于集 聚贡赋。伊洛盆地的பைடு நூலகம்势还不止于形胜、居中,更主要的是有利于南进,凡有南窥江汉,欲吞 诸夏之势者(如曹氏、拓跋魏)必都洛阳。但是洛阳偏离西北边防,难于照应,使东汉、西晋 对西北的经略总有鞭长未及之感。
通常称西安、开封、洛阳、北
京、南京、杭州为六大古都。
从现实看,最能体现古都特点的为西安、北京和南京, 三地文物古迹多,基本上保持了古城风貌。洛阳、开 封则城市面貌今昔大不相同,文物古迹破坏严重,但 那些硕果仅存者却因历史悠久,而具有较高价值。杭 州作为国都的历史原本较短,现存遗迹不多,故主要 以风景城市闻名。安阳是有3000多年历史的古城,公 元前1387年商王盘庚在现市区小屯一带正式建都,历 时273年,成为商代后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商之后又有曹魏、后汉、前燕、东魏、冉魏、北齐先 后在安阳附近的邺城建都。但因时间过久,地面文物 已破坏殆尽,只有殷墟等少数价值很高的历史遗存。

历代帝王为何把都城定在北京风水先生来揭秘

历代帝王为何把都城定在北京风水先生来揭秘

历代帝王为何把都城定在北京风水先生来揭秘北京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先后有燕、前燕、大燕、辽、金、元、明、清8个朝代在这里建都。

古时候的人很讲究风水,尤其是选都城这种大事更是马虎不得,纪要考虑到政治、经济因素,还要结合风水方面,而这几点都要同事具备,可能就非北京莫属了。

古代人在选择都城时,大都以“相形取胜”等风水原则为重要依据,形胜指山川河流、地理形势及物产丰富等自然环境。

在中国历朝建都都有易学和风水依据:“自古建都之地,上得天时,下得地势,中得人心,未有过此者也。

”天坛宋朝时有个精通堪舆的朱熹,向皇帝推荐建都地址冀州:“冀州好风水,云中之山,来龙也;岱岳,青龙也;华山,白虎也;嵩山,案也;淮南诸山,案外山也。

”元代时忽必烈认为“地扼襟喉趋朔漠,天留锁钥枕雄关”,所以决定定都定都北京。

明代巴图鲁也举荐北京作为都城:“幽燕之地,龙盘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

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觐,大王果欲经营天下,驻华之所,非燕不可”。

明初,朱元璋攻下大都,本想建都北京,但因忌讳元朝的亡国之气,才改在南京。

后来发现还是北京最好,所以于1604年定都北京。

清军入关取代明朝,毅然以北京为都,统治200多年。

长城那么为什么这样多统治者都选北京建都呢?他们都有足够的风水和军事战略依据。

从风水上来讲,北京地理优势非常优越,西部是太行山脉,西北是燕山山脉,东北有山海关,这些山脉大都在千米以上。

东边有渤海,南边有黄河,中间是河北平原,形成了“背有靠山屏障,前有水系明堂”的最佳地理格局。

自古就有人说“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诚天府之国。

”故宫角楼从战略上来讲,北京可以凭居庸关、山海关北控漠北,虎视江淮。

宋代诗人苏辙就曾对此地的风水大加赞赏:“燕山如长蛇,千里限夷汉。

首冲西山麓,尾挂东海岸。

”对燕山做了生动、形象的描绘,同时也交待了燕山的地理位置和人文内涵。

雄踞于华北平原和塞外大漠之间的燕山成了北京的天然屏障,所以,如此得天独厚的一块风水宝地就成了历代都城的首选之地。

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首都是如何选定的

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首都是如何选定的

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首都是如何选定的历史上各个朝代的首都的选定都是有他的特定原因的,但是总的来说是有以下几个原因:王朝的起源地,经济发达地,军事要地(巩固边防)。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首都大都是经济、军事要地,如:齐国的临淄是齐国最大的城市,也是齐国刚刚受封的地方;其他各国大都是如此。

后来中国第一个王朝的首都咸阳是因为他是秦国的故都,内有关中粮草,外有崤函之固,是作为首都的当然之选。

汉代的首都长安的选择与咸阳很像,那个时候在关中建都几乎是不用考虑的必然之选。

西晋的首都洛阳的选择主要是经济原因,而且西晋的威胁主要在南方的蜀、吴两国,把首都选在洛阳也远离威胁,比在长安好些。

后来东晋在建康设都城主要是为了巩固长江防线,同时建康的经济也很好,交通也方便,供应容易满足,不用像后来那样为了给首都供应物资还要挖运河。

后来隋朝定都洛阳是因为周围都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方,各种物资充足,尤其是在开通运河后交通更加便利。

同时洛阳也远离威胁,北方来的突厥人不容易打到洛阳。

这点要比长安好些。

唐朝把首都定在长安,那是因为关中经济发达,唐朝开朝是威胁主要是关外的军阀和隋朝的残余势力,他们都很强大,有的甚至比唐朝还要强,这个时候把首都建立在有崤函之固、关中平原的长安是个最佳的选择。

待把后面的薛举消灭后就回复了当年秦国雄踞关中,俯视天下的态势了。

北宋时候定都开封,一个是因为那个时候开始关中平原已经逐步遭到破坏又有西夏的威胁,关中已经是既不安全,又不富饶了。

开封此时经济发达(清明上河图可以看出)、交通便利、远离危险,是个很好的选择。

本来这个时候南方已经发展起来定都南方还好些,但是赵匡胤兄弟是在北方发展起来的,要他一下迁到南方肯定不行的。

南宋时期是被迫迁到临安的,不过那个时候的临安比开封还要发达,也是个很好的选择,建康太威胁了,其他地方都不能和临安比的。

元朝时候定都大都显然是最佳的,大都离蒙古近,离南宋余孽远,经济、军事、政治基础都很好,作为首都是当然之选。

中国古代都城分布演变的趋势和原因

中国古代都城分布演变的趋势和原因

一、我国古代都城分布的趋势在我国古代历史长河中,都城分布的趋势经历了多次演变。

从最早的部落聚居地到中央集权国家的出现,我国古代都城分布呈现出了明显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1. 都城数量逐渐增多在我国古代,随着王国的形成和扩张,都城的数量逐渐增多。

最早的都城多为部落或小国的首都,随着战国时期的统一和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后,都城的数量进一步增加。

此时,我国古代的都城分布呈现出了多都并存的格局。

2. 跨越区域的都城建设随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和扩张,我国古代都城分布开始呈现出跨越区域的趋势。

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选择了咸阳作为都城,标志着都城不再局限于某一地域,而是覆盖了全国范围。

3. 都城的宏伟规模随着历代皇帝的兴建,我国古代都城的规模越来越宏伟。

尤其是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其规模和建筑形式更是达到了巅峰,成为世界上最宏伟的都城之一。

二、我国古代都城分布演变的原因我国古代都城分布的演变和发展有着诸多深刻的原因,其中既包括地理环境、历史事件等客观因素,也与政治、经济等主观因素密切相关。

1. 地理因素我国古代都城的分布受地理因素的影响较大。

在古代,许多都城的建设都是基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比如河流交汇处、山水环绕等,这些地理条件有利于都城的防御和发展,因此成为古代都城分布的重要原因。

2. 政治经济因素我国古代都城的分布也受到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影响。

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选择咸阳作为都城,是因为其地理位置优越,同时也是出于统一国家的需要。

而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则是由于丰富的资源和较为便利的交通条件,成为了中央政治经济的核心地带,因而成为了都城。

3. 历史事件及统一国家的需要部分都城的建设还与历史事件和统一国家的需要密切相关。

比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选择咸阳作为都城,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大一统的地位。

而明清时期的北京城,也是因为明朝皇帝将都城迁至北京,成为了当时政治中心。

三、结语我国古代都城分布的演变是一个历史文化的长河,反映了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和变迁。

中国古代都城选址的地理因素

中国古代都城选址的地理因素

中国古代都城选址的地理因素古代中国作为以农立国的国家,在选择都城时地理条件往往首先受到重视。

在都城选址的自然地理诸要素中,地理位置的选择甚为重要。

《管子·乘马篇》云:“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

”古代统治者之所以往往把都城都选择在“广川之上”或“大山之下”,是因为他们从有利于控制全国的角度着眼的。

西安(长安)是中国著名的古都,其位于黄河中游的关中平原上,是我国封建社会前期的都城。

自西周开始,先后有西周、秦、西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多个王朝在此建都,是我国历史上建都王朝最多,建都时间最长的都城,前后达1077年。

下面便以长安为例,分析一下我国中国古代都城选址的地理因素。

从我国的地理大势来看,总体说来是西北高而东南低,而地处关中平原的长安就有其独特的自身优势,“秦中自古帝王州”,这是唐代诗圣杜甫在其诗《秋兴》中的名句。

秦中,即关中,是指以西安为中心的渭河平原地区。

它东有函谷关,西有大散关,南有武关,故称关中。

关中地区南部为我国南北气候地域的分界线——秦岭,北部为高低起伏的丘陵,北方重要的水系渭水贯穿其间,滋润着两岸土地。

包括长安在内的西起宝鸡,东至潼关的渭河流域,号称“八百里秦川”。

古人对长安的评价相当高,如《史记》和《资治通鉴》中分别记载有:“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悬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

地执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陛下人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

夫与人斗,不扼其亢,捬其背,未能全其胜也。

今陛下按秦之故地,此亦扼天下之亢而摭其背也。

”可见,长安具备“广川之上”的地理条件。

水资源也是建都时必须重点考虑的主要因素。

在古代,人们选择城邑时都豪无例外靠近河流。

这是因为近河地区水源充足,有先天的漕运交通能力,而且土壤肥沃,物产丰富,又适于原始农业耕作,因而是人们理想的居所。

而与水的距离本身也是一个问题,城邑选址一定要选在地势较高之处,但由于需要有足够的用水,所以不能离水源太远,反过来说,城邑选址又不能离水源太近,否则容易遭受水患,还得需要修筑防洪设施,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中国历代王朝迁都原因

中国历代王朝迁都原因

中国历代王朝迁都原因分析从夏朝到中华民国的漫长历史当中发生了多次迁都。

迁都的原因不一,有的是因为自然原因,有的是因为政治、经济原因,还有的则是因为外敌入侵。

细究中国殷商以来的历次迁都史迹,分析其中的原因,大致可以把中国古代的“迁都”划分为四个阶段:(一) 北迁时代(殷商):生态环境的恶化根据史料和出土文献,商朝的都城曾先后多次迁移:亳、嚣、相、邢、庇、奄、殷。

最后一次便是有名的“盘庚迁殷”了。

在这几百年里,商代七次迁移都城,究竟是为什么呢?《尚书》中记载了盘庚的理由:盘庚迁于殷,民不适有居,率吁众慼出,矢言曰:“我王来,既爰宅于兹,重我民,无尽刘。

不能胥匡以生,卜稽,曰其如台?先王有服,恪谨天命,兹犹不常宁;不常厥邑,于今五邦。

今不承于古,罔知天之断命,矧曰其克从先王之烈?若颠木之有由蘖,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绍复先王之大业,厎绥四方。

”(《尚书·商书·盘庚上第九》) 主要原因,大概就是盘庚所说的“不常宁,不常厥邑”。

用今天的眼光看,商朝频繁迁移都城,最有可能的原因就是生态环境的恶化。

作为当时最大族群之一的商部落,拥有大量人口,其所聚居的居住地,无论其采用何种耕作方式,就其所处的时代而言,几十年之内必然会耗尽土地的肥力,导致粮食的产量持续下降;并且由于长期居住,日常所需的生活必需物资,诸如柴火、建筑材料、放牧等,对当地的植被破坏严重;同时人口增长,会导致原来居住地显得日益窘迫……总之,在不超过一百年的时间里,受到环境恶化的影响,商民必须再次迁都。

从地图上看商代的亳、嚣、相、邢、庇、奄、殷七个都城,在东南西北四方方向上都有分布,似乎并没有什么规律可言。

但仔细寻味,就可以发现如下几个规律:他们的都城皆是处于肥沃的河谷地带;为了觅得更有肥力的土地,历次迁都地点不会重合;伴随着气候的变化,他们迁都的总体方向是往北的。

(二) 东迁时代(从殷商到汉末):西方少数民族的威胁自殷商时起,中国就开始受到来自西北方向的威胁。

古代首都选择的标准

古代首都选择的标准

古代首都选择的标准第一、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在古代定都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理想的都城选址往往需要考虑战略地位、资源丰富程度以及交通便利性等多种因素。

下面我们结合古代都城的实例来具体分析这些因素的作用。

1、战略地位:防御和进攻的平衡在古代战争频繁的时代背景下,都城的战略地位至关重要。

一座具有良好战略地位的都城既要能够有效防御敌人的侵略,又要便于出兵进攻。

例如,唐朝长安(今西安)地处关中平原,四周群山环抱,险要易守。

同时,长安紧邻丝绸之路,便于唐朝与西域进行经济和文化交流,也有利于唐军迅速出征。

2、资源丰富:农业、矿产、水利等资源丰富是都城繁荣发展的基础。

一座理想的都城往往拥有丰饶的农田、丰富的矿产资源和便利的水利设施。

以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为例,该地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肥沃,水系发达,为南宋的经济繁荣提供了有力支持。

3、交通便利:河流、道路、山脉等地理要素交通便利对于都城的繁荣至关重要。

一座交通便利的都城能够吸引商贾云集、文化交流,同时也有利于国家治理和军事调度。

北宋的都城汴京(今开封)地处黄河下游地区,河流纵横,便于舟船行驶。

此外,汴京还是当时的陆路交通枢纽,与全国各地联系紧密,进一步推动了北宋的繁荣。

综上所述,地理位置在古代定都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过分析古代都城的选址,我们可以发现这些都城往往兼具战略地位、资源丰富和交通便利等多种优势,为国家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第二、风水观念风水观念在古代定都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中国古代土木建筑的一门学问,风水学强调建筑布局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以求达到居住舒适、吉祥安宁的目的。

在古代定都中,皇帝们往往会请教风水大师,以确保新都的吉利和繁荣。

下面我们通过具体实例来分析风水观念在古代定都中的影响和作用。

1、中国古代风水学的基本原理中国古代风水学的基本原理包括“龙脉”、“气”和“形”等概念。

其中,“龙脉”代表地势的起伏变化,被认为具有神秘的能量;“气”指地球表面的能量场;“形”则关注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的布局和形状。

历朝历代定都的惊天风水秘密

历朝历代定都的惊天风水秘密

历朝历代定都的惊天风水秘密历朝历代定都的惊天风水秘密2004年,一座据说能够解释当年清朝为什么要把首都定在北京的大型石碑,在位于宣武区原北京方便食品厂院内的一间办公室地下被发现。

但是,直到今天,对于定都北京之谜还是尚未完全解开。

今天将目前国内几种典型的说法辑录如下,也希望更多的朋友分析此道:一、历朝都有自己的北京优势论。

金元明清定都北京都是依据了各自的北京优势说。

金人认定,燕都地处雄要,北依山险,南压中原,若坐堂隍,俯视庭宇,是看中了北京的地理环境。

北京在地理位置上的确独特,它为中原北方门户,有人讲它是中国的“龙眼”所在。

它面平陆,负重山,南通江淮,北连溯漠,可称得上是“财货骈集,天险地利”,实为汴(开封)、洛(洛阳)、关中(西安)、江左(南京一带)皆不及也。

元代在辽金的基础上建立大都,这是蒙古贵族认识到北京位于东西地势的交汇点上,又君临南方,进可以扼控全国(事实也是如此,从北京南进的军事、政治行动基本上都是成功的:蒙古铁骑的南下,燕王朱棣的南下,清兵的南下,袁世凯的南下等等),退可以依托故地漠北,卷起首饰,骑上马,一溜烟就会遁入故地,这是以地利人和的建都原则为依据的。

明代建都北京,在老北京人的传说中是件有神秘色彩的事,徐达在刘伯温的授意下以射箭定都的传说,仿佛说明北京之成为首都是很偶然的。

其实,明代迁都北京,有极为充分的历史、文化、政治、军事、经济、个人情感的原因。

它是中国文明从西向东迁移变动的结果。

明开国定都南京,赖以推动全国,是符合明代人定都原则的,但蒙古势力返回并峙持于漠北,随时可以卷土重来,如不全力守卫边疆,可能出现北宋第二。

北京的地缘位置属交通要冲,占住北京,就挟制了西北到东北、北方到南方的四条关口(这是四条生命线),北京城外有太行山、军都山、燕山,地势高峻,明代人认为“以燕京而视中原,居高负险,有建瓴之势”,“形胜甲天下,层山带河,有金汤之固,诚万古帝王之都”。

清朝建都北京,自是出于弹压中原、雄霸九州的胸怀和眼光,也是出于退可出关的战略考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历代都城位置图
1.夏朝(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都城在阳城,今河南登封东。

2.商朝(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都城在毫,今河南商丘北。

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

3.西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都城在镐京,今陕西西安西。

4.东周(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都城在洛邑,今河南洛阳。

东周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5.秦朝(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都城在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

6.西汉(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3年)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7.东汉(公元25年至220年)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8.三国(公元220年至280年)魏的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蜀的都城在成都,今四川成都;吴的都城在建业,今江苏南京。

9.西晋(公元265年至316年)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10.东晋(公元317年至420年)都城在建康,今江苏南京。

11.南北朝(公元420年至589年)南朝经历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都城都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北朝的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

公元493年,迁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东魏的都城在邺,今河北临漳西南;西魏的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北齐的都城在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北周的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12.隋朝(公元581年至618年)都城在大兴,今陕西西安。

13.唐朝(公元618年至907年)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

14.五代(公元907年至960年)梁、汉、周的都城在今河南开封;唐的都城在今河南洛阳。

15.北宋(公元960年至1127年)都城在东京,今河南开封。

16.南宋(公元1127年至1279年)都城在临安,今浙江杭州。

17.元朝(公元1271年至1368年)都城在大都,今北京。

18.明朝(公元1368年至1644年)都城在应天,今江苏南京。

后迁往北京
19.清朝(公元1644年至1911年)初期都城在盛京,今辽宁沈阳。

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后,顺治帝迁都京师,今北京。

北京(明清);西安(汉唐);南京(南朝各代,那时叫建康或金陵)杭州(南宋);洛阳(北朝各代);开封(大梁、宋朝);沈阳(后金,清朝入关前);广州(南粤王);成都(蜀,后蜀);大理(在理国);兰州(西夏)。

六大文明古都分别是:北京、南京、西安、洛阳、开封、杭州。

一、北京为五朝帝都(辽、金、元、明、清):春秋战国时期为燕国国都,当时称为蓟。

辽代为陪都,称燕京。

金朝(1115年-1234年)自金世宗起至1217年为中都。

元朝为大都。

明朝自永乐帝起为首都,称为京师。

清朝入主中原后亦把北京作国都。

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当时称北平。

现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北京之所以历来成为军事重镇、政治中心,这与其地理形势有关。

它地处华北平原与西
北蒙古高原、东北松辽平面之间,西北是燕山山脉,西南是太行山脉,南面是华北平原,东面是渤海湾。

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环抱渤海,成为拱卫北京的屏障。

北京北依山险,南控平原,处于北京小平原、南方大平原、北方山地之间,必然引起历代先哲的重视。

二、南京六朝古都南京三国时称为建邺,是吴国的首都。

西晋避司马业讳,改名为建康。

接续的东晋、及南北朝的宋朝、齐朝、梁朝、陈朝皆以此城为都,所以南京亦称六朝古都。

n南京地势险要,四周是山,北高南低,易守不易攻。

西边有秦淮河入江,沿江多山矶。

从西南往东北有石头山、马鞍山、四望山、卢龙山、幕府山,东北有宁镇山脉的最高峰钟山,北边有富贵山、覆舟山、鸡笼山,南边有长命州、张公州、白鹭州等沙州形成夹江,这些天然屏障拱卫着南京,使得历代统治者都很看中这块宝地。

三、西安古称长安,又曾称西都、西京、大兴城、京兆城、奉元城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时最久的城市。

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东汉(献帝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达1100余年之久。

又曾为赤眉、绿林、大齐(黄巢)、大顺(李自成)等农民起义政权的都城。

因此西安位居中国六大古都之首,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也是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

历代统治者之所以看中了西安,这与西安的地理形势有关。

西安地处关中平原,南阻秦岭,北滨渭河,气候温和,土地肥沃。

四、洛阳十三朝古都夏、商、西周、东周、东汉、三国时期魏、西晋、北魏(493年才自大同迁都至此)、隋、唐、后梁、后晋、后唐均以洛阳作国都。

是中国建都时间最早,建都时间最长的古都。

n 洛阳位居“天下之中”,八方辐凑。

它北临邙山,南系洛水,东压江淮,西挟关陇。

它有群山环绕,东据虎牢关,西控函谷关,北通幽燕,南对伊阙。

人称“山河拱戴,形势甲于天下”
五、开封是五代十国时期四个中原地区政权——后梁、后晋、后汉及后周的国都,时称大梁。

赵匡胤陈桥兵变代后周称帝、建立宋朝后,仍以开封为首都。

开封位于黄河中游的南岸,地处中原和华北大
平原的西部边缘。

它北据燕赵,南通江淮,西峙嵩岳,东挤青齐。

它的附近是一马平川,无险可守。

它之所以被统治者看中,关键在于它处在经济富庶之地,交通方便,利于居内控外。

六、杭州在五代十国时期为吴越之首都。

金朝灭北宋后,皇族赵构逃往南方,令当时称为临安的杭州成为南宋都城。

杭州位于钱塘江的北岸,大运河在此与钱塘江相交。

它的西北是天目山,西南和东南是龙门山和会稽山。

它风景如画,封建统治者很乐意陶醉在湖光山色之中,所以在此建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