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四年级人教版科学上册复习资料
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复习知识点小结

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复
习知识点小结
本文档旨在对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的复知识
点进行小结。
以下是该单元的重点内容:
1. 科学怎样工作
- 科学是通过观察、实验和提出问题来研究自然现象的方法。
- 观察是通过用眼睛、耳朵、鼻子、嘴巴和手获取信息的方式。
- 实验是通过进行计划、有计量的活动来回答问题的方法。
2. 时间的长短
- 时间可以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来感知,例如植物的生长、
日出日落等。
- 时间可以用钟表等工具进行准确测量。
3. 各种现象的发生
- 天气现象如晴天、阴天、雨天等与天气变化有关。
- 季节现象如春夏秋冬与地球公转和地球自转有关。
- 物体变化现象如烧水、冰化等与物体的性质及温度有关。
4. 近大远小
- 看到的物体大小与物体距离有关,离我们近的物体看起来比较大,离我们远的物体看起来比较小。
5. 自然界中的灾害
- 自然界中存在着各种灾害,如地震、洪水、山火等。
- 我们应该研究如何预防和应对这些自然灾害。
6. 科学实践
- 科学实践是指利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实验和提出问题的过程。
- 通过科学实践,我们可以了解自然规律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复科学第一单元时,同学们可以重点关注以上内容,并进行
适当的复和练。
希望大家能够准确理解这些知识点,并运用于实际
生活中。
以上是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的复知识点小结。
参考资料:
- 《新部编人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

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一、《天气》单元1.我们每天都能感觉到天气带来的变化,可以通过云量、降雨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
2.天气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大气状况。
3.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叫做天气日历。
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气温、云量和降水情况、风速和风向、如果有云,还要记录云的类型。
天气日历的作用:记录和分析气象信息,总结以往的气象规律,预测今后的天气变化。
4.观察天气应该在每天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
5.一个月的天气变化不能代表一年的气候特点。
6.使用温度计时,要等到温度计里的液柱停止上升或下降后,才能读数。
7.测量气温是应该选择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
室外阴凉通风处的温度更能反映当地的气温。
8一天中的气温变化规律是先上升后下降,清晨和晚上温度最低,午后温度最高。
9.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如北风是由北向南吹的风。
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
风向标箭头指向的方向就是风向,如箭头指向南,就是南风。
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方向。
10.风的速度是以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
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
天气日历中,用简化的风速等级来划分风速:0是无风,1是微风,2是大风。
11.常见的降水形式有:雨、雪、冰雹等。
12.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雨量器的集水漏斗用来收集雨水,容器中雨水的高度值就是降水量。
直筒容器可以用来做雨量器。
13.天空中漂浮的云实际上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云的形状和大小能告诉我们有关天气的许多信息。
14.根据云量的多少可以划分晴天、多云、阴天。
(把天空当作一个圆,平均分成四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里,按照云在天空中占的多少进行区分。
)15.气象学家把云分成三大类:积云、层云、卷云。
16.靠近地球表面的扁平层状的云是层云,他通常是灰色的。
层云便后,就是雨层云,将会出现毛毛雨、大雨或雪。
17.高于层云,看上去像棉花的云叫积云,晴好天气。
四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答案)

四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答案)第一单元:1、空气具有(占据空间)、(有质量)、(有流动性)、(可以被压缩)等性质。
2、被压缩的空气叫(压缩空气)。
压缩空气有(弹性)。
3、空气被压缩的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4、(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
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降)。
5、(热气球)、(孔明灯)是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
6、空气总是在(循环运动)的,(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7、制冷空调应挂在房间的(上方);取暖器应放在房间的(下方)。
8、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包括(氧气)、(氮气)和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9、空气中支持燃烧的气体叫做(氧气),(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 )。
空气中最多的气体是(氮气),(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
10、(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能灭火。
11、如果空气中除了正常成分外,还增加了很多(有害物质),空气就被(污染)了。
12、(人类活动)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13、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有:(植树造林)、(减少交通工具尾气的排放)、(不焚烧垃圾)等。
14、森林有(氧气制造厂)、(天然空调器)、(绿色蓄水库)、(空气净化器)等美誉。
第二单元:1、(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摄氏度)、(华氏度)作单位。
2、(温度计)可以准确测量出物体的(温度)。
3、一杯热水的降温规律是(先快后慢)。
4、温度计是易碎品,使用时要(轻拿轻放)。
5、在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下端的液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的(底和侧壁)。
6、要等温度计内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才能认读,并且要使(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顶端)保持水平。
7、热在(固体)中,总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这种传热的方式称为(传导)。
8、(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称为(对流)。
四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

四年级上册科学复习一单元1.自然界的声音多种多样,有大有(小),有高有(低)。
2.声音的强弱叫作(音量),声音的高低叫作(音调)。
3.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人能说话,主要依赖喉咙里的(声带)振动;吹竖笛时能发出悦耳的声音,是因为(空气)在振动。
4.物体振动的幅度大小决定了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大,音量(大);振动幅度小,音量(小)。
5.物体的大小、长短、厚薄、松紧等特性都会影响它振动的(快慢)。
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了它发出声音的(高低),振动越快,物体发出的声音越(高);振动越慢,物体发出的声音越(低)。
6,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
7.(噪声)是一类引起人烦躁或音量过强而危害人体健康的声音,人们把音量分成(级),其单位称为(分贝),用字母( dB )表示。
8.噪声造成的危害主要有哪些?噪声主要造成听力受损、干扰谈话、思考、休息和睡眠。
9.每年的3月3日为全国(爱耳)日。
保护听力健康要做到哪5点?①戒挖掏耳道,以防发炎;②听到巨大声响时,要张开嘴或捂住耳朵;③正确使用耳机:音量不超过耳机最大音量的60%,连续听的时间不超过60分钟;④远离噪声;⑤避免耳朵进水。
10.怎样减少噪声对我们的危害?①居民区附近的高速公路建立声屏障;②深夜把电视机的音量近可能的开小;③听到巨大声响时,要张开嘴或捂住耳朵;④公路两旁种植绿化林;⑤安装双层隔音窗。
二单元1.人体的消化道是一条很长的(管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胃)和(肠)是人体主要的消化器官。
2.(蛋白质)是组成人体细胞、组织的重要成分,(糖类)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能量来源,(脂肪)是人体内重要的储能物质。
食物中还有(维生素)、(无机盐)、(水)等,它们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行起着重要作用。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复习题附答案汇总

一、学识渊博的我知道4.要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需要选择另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参照物就是假定为静止的物体。
事实上,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宇宙中不存在绝对静止的东西,只有相对静止的物体。
5.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法国飞行员2000米空中伸手抓住脸旁的子弹,以地面为参照物,子弹速度很快,但是以飞机为参照物,子弹就几乎是静止不动的,所以顺手可以抓住。
6.我们所说的物体的运动,是指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来说,它的发生了变化。
7.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
8.运动快慢可以用速度大小来表示。
速度实际上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
速度的常用单位有千米/小时、米/秒。
两个同学赛跑,距离相同比时间,时间少的快;时间相同比距离,距离长的快;时间和距离均不相同时通过计算速度(距离除以时间)来比较快慢。
11.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由运动变为静止,或者运动快慢发生改变等现象,都是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
12.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使物体启动或停止,需要给物体施加力。
13.依据运动的球能把瓶子击倒、运动的锤子能把核桃砸开等事实,推出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的结论,就是在推理。
16.物体的运动形式有平动、振动(产生声音)、转动等。
17.锯木头的运动按照运动路线属于直线运动,按照运动形式是平动。
18.各种运动形式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往往是相互联系的,简单运动有一种运动形式,而复杂的运动往往包含多种运动形式。
我观察到运动的自行车包含的运动形式有平动(自行车作为一个整体的运动形式)、振动(车座)、转动(车轮)、摆动(车把)。
二、聪明智慧的我是小法官19.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20.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或静止的状态是不一样的。
(√)21.纸风车不再用力吹时会停止转动,所以运动状态改变可以不施加力。
(×)23.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主要是看他动不动。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知识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知识点一、天气一、填空题1、天气(总是在不断地)在发生变化,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生物)。
2、(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是天气的重要特征,是天气中观察的重要数据。
3、测量气温要选择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
通常情况下,一天中(下午2—3时)的气温最高,凌晨和(日出前后)气温最低。
4、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由北向南吹来的是(从北吹向南),由西南向东北吹来的是(从西南吹向东北)。
当红旗飘向东南时,吹的是(西北风)。
5、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
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
如指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就是(西北)风。
6、我们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7、(风速)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
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 )个等级。
8、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9、(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气象学家根据一天(24小时)的降水量确定下雨等级。
如10~25毫米是(中雨),50~100毫米是(暴雨),小于(10毫米)是小雨。
10、云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
通常把云分成(层云)、(积云)、(卷云)三类。
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状云是(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积云),纤细的雨状云是(卷云)。
11、人们根据云量的多少区分(晴天)、(多云)、(阴天)。
当天空中的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一是(晴天),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三是(多云),阴天时,云量会超过整个天空的(阴天).二、判断题1、从东南方吹向西北方的是西北风。
(错)2、降水的形式有雨、雪、冰雹等。
(对)3、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层状云就是积云。
(错)4、气象学家常把风速分成12个等级。
(错)5、天气是在不断变化的,它影响着地球上的一切生物。
(对)6、同一时间,任何地方的温度是一样的。
(错)7、利用对天气日历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

四年级科学复习题学案(上册)第一单元天气一、填空题。
1、气温是指在阴凉、通风的室外测出的温度范围。
2、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
3、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时间、云量、降水量、气温、风速、风向。
4、温度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5、测量天气的工具有温度计、雨量器、风向标、风速仪等。
6、一天当中,清晨气温最低、正午气温最高、傍晚气温偏低。
7、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
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是风吹来的方向,我们用它来描述风向。
一般用8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8、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天气日历史的重要数据,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9、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雨量器可用直筒、透明的玻璃杯来制作。
测量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10、气象学家根据云高度和形状在对云进行描述时,通常把它们分成三类:积云、层云和卷云。
11、人们常说降雨就是降水是不正确的,降水指的是降雨、下雪、下冰雹、下雾等。
12、天空中飘浮的云实际上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
二、判断题。
(对的打“√”,错的打“×”)。
1、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
(√)2、北风是由北向南吹来的风。
(√)3、温度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4、测量气温时应该选择室外阴凉、通风的地点测量。
(√)5、我们在制作天气日历中,每天都要观察、记录天气情况,但周末和假期可以不记录。
(×)6、我们每天测量温度的时间和地点要一致。
(√)7、某地测24小时降水量是26毫米,这是中雨。
(×)三、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A)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A、风向B、风向标2、一天中什么时间的气温最高?(C)A、早上8:00B、中午12:00C、下午2:00D、下午4:003、我们可以使用一些(A)来记录云量、降水量、风向和风速。
A、天气符号B、天气日历C、风向标4、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B)个等级。
四年级上册人教版科学知识点

1、位置和运动一、填一填1、判断一个物体运动或静止时,总要选取另一个物体作为(参照物)。
2、相对于球门、房屋和树木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我们说它们是(静止)的;同学们和足球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说这些物体是(运动)的。
3、“小明站在讲台桌的右面”,参照物是(讲台桌)如果以小明为参照物,桌子在小明的(左面)。
二、小法官来判案1、一个物体的位置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
(×)2、一个物体的位置是相对于其他物体来说的(√)3、只要有参照物就能确定一个物体的准确位置、(√)三、选择我最棒、(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在说明一个物体的位置时,必须先选好( B )A.方向B、参照物C、静止物体D、运动物体2、小刚站在行驶的汽车上向窗外看,他发现树在往后移动,他是以( A )为参照物的。
A、行驶中的汽车B、路面C远处的树木 D.道路3、前进中的火车,以( A )作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
A、车厢里的椅子 B.公路C、窗外的树四、快乐问答、有没有绝对不动或静止的物体?答: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世界上没有绝对不动或静止的物体,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2、运动的方式一、填一填、1、物体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根据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人在跳,车在行,鸟在飞……我们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3、锯木头的动作属于(直线)运动。
二、判断题.1、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运动方式。
(√)2、在地上滚动的易拉罐同时有直线、曲线这两种运动方式存在。
(√)3、明明在拍篮球时,篮球的运动方式是曲线运动。
(×)4、我们走路时只有直线运动这一种运动方式。
(×)三、选择我最棒、(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下列选项中,既有直线运动又有曲线运动的是( A )。
A、竹蜻蜓在空中飞B、粉笔落地C滑直滑梯2、下列属于曲线运动的是( A、B、C )。
A、振动的橡皮筋B、荡秋千C、跷跷板四、快乐问答、推轮胎的比赛中,沿跑道前进的轮胎有几种运动方式?答:推轮胎的比赛中,沿跑道前进的轮胎包括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等运动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人教版)期末各单元复习精粹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1、空气具有(占据空间)(有质量)(有流动性)(可以被压缩)等性质。
2、被压缩的空气叫(压缩空气)。
压缩空气有(弹性)。
3、空气被压缩的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4、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
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降)。
5、(热气球)、(孔明灯)是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
6、空气总是在(循环运动)的,(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7、制冷空调应挂在房间的(上方);取暖器应放在房间的(下方)。
8、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包括氧气、氮气和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9、空气中支持燃烧的气体叫做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 。
空气中最多的气体是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
10、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能灭火。
11、如果空气中除了正常成分外,还增加了很多(有害物质),空气就被(污染)了。
12、(人类活动)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13、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有:植树造林、减少交通工具尾气的排放、不焚烧垃圾等。
14、森林有(氧气制造厂)、(天然空调器)、(绿色蓄水库)、(空气净化器)等美誉。
第二单元冷和热1、(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摄氏度)、(华氏度)作单位。
2、(温度计)可以准确测量出物体的(温度)。
3、一杯热水的降温规律是(先快后慢)。
4、温度计是易碎品,使用时要(轻拿轻放)。
5、在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下端的液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的底和侧壁。
6、要等温度计内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才能认读,并且要使(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顶端)保持水平。
7、热在固体中,总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这种传热的方式称为传导。
8、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称为对流。
9、不靠空气、水或其他物体也能传递热,这种传热方式称为辐射。
10、正确使用酒精灯的方法:(1)先观察,确定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超过瓶体的(三分之二)。
打开瓶帽,将瓶帽(竖放)在灯旁。
(2)用点着的火柴(自下而上)斜向点燃酒精灯灯芯。
(3)把被加热物体放在火焰中温度最高的(外焰)部分加热。
(4)用完酒精灯后,用灯帽自(右上方)斜向盖灭火焰。
11、加热和冷却可以改变物体的(形态)、(体积)。
12、温度计是利用(物质热胀冷缩)的原理做成的。
13、(二氧化碳气体)在温度很低时,会变成一种叫做(干冰)的固体。
(干冰)在达到室温时又能恢复到(气体)状态。
14、绝大多数物体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冷却时,体积会收缩,这种现象叫做热胀冷缩。
15、糖受热会熔化成(液体),冷却后又会凝结成(固体)。
16、不同物质具有的(吸热和散热)性能不同。
例如(油)吸热和散热比水快;(金属片)吸热和散热比纸板快。
17、固体的吸热、散热性能优于液体。
例如(沙子)吸热和散热的速度比水快。
18、同一种物质,(深色的)比浅色的吸热和散热(快)。
19、(云)(雾)(雨)(露)(霜)(雪)(冰)是大自然中水的多姿多彩的化身。
20、(云)(雾)(雨)(露)(霜)(雪)都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的。
21、(液态)的水受热后变成(气态)的(水蒸气),这种现象叫(蒸发)。
22、水蒸气遇(冷)后,又从(气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凝结)。
23、水的蒸发快慢与(蒸发面积)、(空气流动)和(周围温度)有关。
24、水有(液态)、(固态)、(气态)三种形态。
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3 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4、声音可以向各个方向传播。
5、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液体,最慢是气体。
6、“伏罂而听”的意思是:人趴在地上,耳朵对着坛子,通过倾听从地下传来的挖掘声来确定方位。
运用的科学道理是:挖掘声通过土壤和岩石这些固体向四面八方传播,传到坛子后引起坛壁的振动,又引起坛内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把声音传到了人的耳朵。
7、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
8、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构成,中耳由(鼓膜)和(听小骨)等构成,内耳由(耳蜗)等构成,耳蜗与(听神经)相连。
9、耳廓有(收集声波)的作用。
10、声音传递的路径为:声源—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
11、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耳廓收集声波后,声波通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又通过听小骨传给耳蜗,连接耳蜗的听神经把声音信号报告给大脑,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12、(噪声)是听起来不舒服的声音。
13、(噪声)和(废气)、(废水)一样,已被列为主要的环境污染之一。
14、保护自己听力的方法:捂住耳朵、离开噪声区、戴上耳塞、控制物体发声。
15、减少噪声的方法:(汽车上安消声器)、(公路两旁栽树)、(市区设置禁鸣区)、(公路和机场远离居民区)等。
16、声音的强弱叫做(音量)。
17、声音的强弱与(声源的振幅和距离)有关。
声源(振幅)越大,声音越强;距离声源(越近),声音越强。
18、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19、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物体的(松紧、长短、粗细)有关。
(紧、短、细)的物体发出的声音较高,即(振动快),声音高。
第四单元:吃的学问1、食物含有的六种主要营养成分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和水。
2、人需要的营养成分主要来自(食物)。
3、(碘酒)是淀粉探测器,碘酒滴到含淀粉的食物上会(变蓝)。
4、没有一种食物能含有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
为了健康成长,食物要多样化,不能偏食、挑食。
5、(营养均衡)才能健康成长。
6、小胖墩身材的主要原因是营养过剩,豆芽菜身材的主要原因是饮食缺陷造成的营养不良。
7、合理搭配食物的原则是:(1)荤素搭配(2)粗细粮搭配(3)多种食物搭配(4)每天都吃适量的新鲜水果和蔬菜(5)和适量的水。
8、为了健康成长,要注意食物的合理搭配和食物的摄入量。
食物金字塔告诉我们健康饮食的方法。
9、为了营养全面合理,我们每天吃的食物种类应包括:(粮食类);(蔬菜、水果类);(鱼、虾、肉、蛋类);(豆、奶类);(油、盐、糖)这五大类。
其中,应该吃得最多的是(粮食类),应该吃得最少的是(油、盐、糖)。
10、米饭、面条等淀粉类食物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可供给我们能量;鱼、肉、蛋、豆、奶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我们长身体的营养;油脂类食物含有丰富的脂肪,可供给我们能量,保持我们的体温,但不能多吃;蔬菜、水果类的食物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维生素,是保持健康不可缺少的。
11、在人的身体里有一个近(7米)长的消化系统。
12、食物在人体内经过的消化器官有: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等。
13、消化道运送食物的方式是(蠕动),所以倒立吃东西,食物会进到胃里。
14、良好的饮食习惯有:一日三餐有规律、吃饭细嚼慢咽、不暴饮暴食、不乱吃零食、不用牙齿咬太硬的东西等。
15、我们常吃的食物可以分为(加工食品)和(天然食品)两大类。
16、(加工食品)是指经过(机器)或(化学药品)处理过的食品,在处理过程中,往往会添加某些物质,食物也会损失一些(营养成分)。
17、天然食品是未加工或只经过初级加工、不含任何添加剂的食品,它保留了大多数的营养成分。
18、加工食品中诱人的颜色是(色素)。
19、食用色素是一种(添加剂),食品中添加食用色素,可以改变食品的(外观)和(口味),但多吃含有(人造食用色素)的食品会损害健康。
20、注重食品安全的方法有:注意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多清洗、多浸泡;少吃腌腊食品;多吃绿色食品等。
21、(绿色食品)是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的食品。
第五单元:排序和分类1、(排序)和(分类)是常用的整理信息的方法。
2、铅笔上的4B、2B、HB、2H、4H标记是按(划痕颜色的深浅)排序的。
比如6B字迹最黑、6H写出的字最不明显。
3、(分类)就是把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事物组合在一起。
4、把事物一分为二,再一分为二,继续一分为二……直到不能再分,这种方法叫做(多极二分法)。
5、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在公元前4世纪,根据动物的外形和行为将动物分成了3类:(天上飞的)、(水里游的)、(陆上走的、爬的或跑的)。
6、1750年,瑞典生物学家(林奈)设计了(双名法)给生物分类。
(属名)标志着与其他生物的(共同特征)和(亲缘关系),(种名)描述了该生物的(个体特征)。
问答。
1、大自然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答:阳光加热地面,温暖的地面加热它上面的空气,暖空气从地面上升,越升越高,然后又开始冷却下降,冷空气补充到暖空气上升后留下的空间里。
空气总是在循环运动的,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2、如何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答:①把碎冰倒进干燥的玻璃杯。
②用卡片把玻璃杯盖上,等几分钟。
③小水珠(露珠)就会出现在杯的外壁上。
3、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答:①温度计是易碎品,使用时要轻拿轻放。
②在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下端的液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和壁。
③要等温度计内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才能认读,并且要使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顶端保持水平。
4、水有哪几种形态?在什么条件下它们会互相转化?答:水在自然界中有液体、固体、气体三种形态。
液态的水遇冷(0℃以下),会凝结成冰;冰遇热会融化成水;水受热会变成水蒸气。
5、为什么年年下雨,雨水却总是降不完?答:因为水在自然界中是在不断地循环。
6、水在自然界中是怎样循环的?答:地面上的水受热变成水蒸气,不断上升,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凝结变成小水滴或小冰晶,不断聚集,形成云,云越聚越多,形成雨,降落到地面,变成水。
7、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好不好?为什么?答:不好。
因为没有一种食物能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
为了健康成长,食物要多样化,不能偏食、挑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