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物制药技术

合集下载

现代生物制药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探讨论文

现代生物制药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探讨论文

现代生物制药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探讨论文现代生物制药技术是指利用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学原理,通过对生物
体进行基因工程、蛋白质表达及酶工程等技术手段的应用,开发和生产用
于预防、治疗和诊断各种疾病的生物制剂。

近年来,生物制药技术取得了
显著进展,并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本文将从技术现状和发展
趋势两方面来探讨现代生物制药技术的发展情况。

首先,从技术现状的角度来看,现代生物制药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一个
相对成熟的阶段。

目前,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和细胞培养技术已经可以大规
模生产多种重要的生物制剂,如单克隆抗体、重组蛋白质和细胞因子等。

同时,病毒载体和基因转导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基因治疗和基因修复等
领域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此外,随着高通量筛选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设
计等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药物研发的效率和成功率也得到了大幅提高。

另外,通过不断完善生物制药技术的相关法规和政策,可以提高技术
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在药品监管方面,应加强对生物制剂的研发和生产过
程中的质量控制和风险评估,确保生物制药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此外,与传统药物相比,生物制药产品的生产成本较高,因此,还需要加强技术
创新和产业化研究,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物制药产品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

总的来说,现代生物制药技术在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方面都取得了重
要的进展。

通过不断创新和完善,生物制药技术将为未来的医药领域带来
更多的突破和改变。

然而,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生物制药技术的发展离不
开法规和政策的支持,同时也需要解决一些技术和经济上的挑战,才能实
现其在医药领域的真正应用。

现代生物制药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现代生物制药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现代生物制药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生物制药技术得到快速发展。

这些技术包括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细胞培养技术、免疫分析技术等,为药物研发和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目前,生物制药已经成为国际药物研究和开发的重要领域之一。

未来趋势:
1、定制化药物
随着个体基因组测序技术的不断普及和降低成本,生物制药的研发将越来越注重个体化、定制化。

这些药物将根据患者的基因特征和生理状况进行量身定制,提高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2、3D打印技术
3D打印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正在不断拓展。

该技术可用于定制化医疗器械、细胞培养装置、药物载体等方面。

未来,3D打印技术将为生物制药的研发和生产带来更多便利和创新。

3、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将为生物制药研发和生产提供更多的支持。

例如,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化药物分子设计、数据分析、药物筛选等。

4、基因编辑技术
基因编辑技术可精准修改DNA序列,将为药物开发和生产带来更多可能性。

例如,可利用基因编辑技术生产更安全、更有效的生物制药品。

5、纳米技术
纳米技术可以制造出尺寸非常小,但体积大、功能强大的复合材料或纳米颗粒,应用于药物研发和生产可大大提高药物的效果和治疗效果。

总之,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生物制药技术将不断发展创新,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力量。

现代生物技术在制药中的应用

现代生物技术在制药中的应用

现代生物技术在制药中的应用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新药品问世。

现代生物技术已经成为制药行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将成为未来医疗领域发展的重要引擎,呈现出强劲的生命力。

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一方面推动了药品创新和普及,同时也对我国在制药领域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生物技术与制药的融合现代生物技术改变了传统制药的生产模式,生物技术大大提高了医药研发和产业化的效率,加速了新药的问世。

生物技术在制药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生物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抗体工程。

这几个方面的技术都是基于生物学的知识和理论,利用生物学的技术和方法,将生物物质进行研究和生产。

生物工程在制药中的应用生物工程是一种基于生物学的新技术,它是研究和利用生物分子进行生产加工,将微生物、动植物等生物体的生理代谢过程进行调控和改造,从而获得有益的产物。

生物工程在制药领域中的应用主要是利用遗传工程和发酵工程技术,通过细胞培养和改造,获得有益的药物。

例如:重组人胰岛素是生物工程中的代表作,在生产过程中采用了大肠杆菌作为重组胰岛素的表达体系,再利用酵母或其他细胞进行生产加工,使得得到的胰岛素符合人体需要,达到了治疗糖尿病的效果。

基因工程在制药中的应用基因工程是一种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在基因层面上进行生产加工的一种新技术。

在制药领域中,基因工程可以用于改造病毒和细菌,制造疫苗和抗体等。

例如:乙肝疫苗、流感疫苗、HPV疫苗都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进行制造。

抗体的产生依靠B淋巴细胞的特异性识别和抗原结合,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设计出合适的抗体基因序列,然后进行人工合成,最后利用细胞培养等方法进行生产加工,得到具有强效抗体活性的新型药物。

细胞工程在制药中的应用细胞工程是在细胞层面上对细胞的组织构造和生理代谢进行调控和改造,从而获得有益的产物。

在制药领域中,细胞工程可以用于从细胞中提取有益的营养物质,从而制造具有特殊功能的新型药物。

例如:获得自然保护因子Zau提纯技术,该技术对肝癌、食管癌等肿瘤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生物制药技术的优势与发展方向

生物制药技术的优势与发展方向

生物制药技术的优势与发展方向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生物制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医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生物制药技术是将生物化学方法、分子遗传学和细胞生物学等基础学科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技术,通过对生物体内的分子结构及生命过程的深入研究,利用生物工程技术来生产高效、安全的制药产品,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将主要讲述生物制药技术的优势和发展方向。

一、生物制药技术的优势1. 高效性生物制药技术具有高效性的特点,能够减少药物的制备时间和成本,提高药物的生产效率。

由于其制备过程中使用的是细胞、质粒、基因等生物大分子,可以通过基因重组、细胞培养等新型技术有效地提高制药水平,大大缩短了为患者提供高质量药物的时间。

例如,现今的疫苗制备工艺,已经从传统的培养方法转变为基因重组技术,其制备时间和成本都大大降低,而疫苗的效果和质量则得到大幅提升。

2. 安全性生物制药产品具有高安全性、高纯度、高特异性等优点,可以减少患者用药时的副作用和安全风险。

生物制药产品的制备过程中,所有的材料和方法都必须经过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检测,以确保最终产品的高纯度和品质。

同时,生物制药产品的高特异性意味着只会作用于目标细胞或组织,而不会对其他部位的正常细胞产生影响,从而更加安全。

3. 可塑性生物制药技术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可以根据不同治疗需求来生产数量和品质不同的药物。

生物制药产品的制备过程中,只需更改表达载体、基因和培养条件等参数,就能够生产出不同品质的产品,这可以根据不同的治疗需求来制造适当的药品,从而更好地满足临床实际需求。

二、生物制药技术的发展方向1. 新技术的应用生物制药技术在生产高效、安全、高特异性药品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技术仍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

例如,CRISPR基因编码技术,具有高效、精确的基因编辑功能,可以通过简单的工具和技术大大减少DNA序列的修改时间和扰乱细胞功能。

所以,CRISPR技术为生物制药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可以在未来的治疗中更好地利用这一技术,以实现更好的治疗效果。

现代生物制药技术工艺学

现代生物制药技术工艺学

现代生物制药技术工艺学一、名词解释1、生化药物:是从天然生物材料分离纯化所得,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生化基本物质(狭义),以及用化学合成或现代生物技术制得的这类物质。

2、疫苗佐剂:又称免疫调节剂或免疫增强剂,是一类与抗原合用并能增强抗原免疫应答的的辅助性生物物质。

3、生物制品:是指用微生物(包括细菌、噬菌体、病毒等)、微生物代谢产物、动物毒素、人或动物的血液或组织等经加工制成,作为预防、治疗、诊断特定传染病或其他有关疾病的免疫制剂。

4、次级代谢产物:比较复杂的化合物,不是细胞生长必需的,对生命活动有意义(抗逆境条件)。

抗生素、毒素、色素等。

5、微生物发酵制药:通过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产生和累计特定代谢产物----药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发酵制药。

6、基因制药:核酸类药物,以遗传物质DNA、RNA为治疗物质基础,如核酸疫苗、反义药物。

与基因工程类药物不同,基因工程药物化学组成上主要是蛋白质或多肽,但基因药物组成上主要为核酸。

7、DNA疫苗:属于基因药物的一种,指使用能够表达抗原的基因本身即核酸制成的疫苗。

基因因疫苗进入人体后,在人体细胞环境中表达出蛋白质抗原,持续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反应,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8、培养基:是供微生物生长繁殖和合成目标产物所需要的按照一定比例人工配制的多种营养物质的混合物。

同时提供了渗透压、pH等营养作用以外的其它微生物生长所必须的环境条件。

9、诱变育种:人为创造条件,使菌种发生变异,从中筛选优良个体,是当前菌种选育的一种主要方法。

特点是,速度快、收效大、方法相对简单。

10、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能在体内或体外起同样催化作用的一类具有活性中心和特殊构象的生物大分子,包括蛋白质和核酸。

11、必须氨基酸:指人体(或其它脊椎动物)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远不适应机体的需要,必需由食物蛋白供给,这些氨基酸称为必需氨基酸。

成人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约为蛋白质需要量的20%~37%,共有8种,其作用分别是>赖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甲硫氨酸)、苏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缬(xie)氨酸。

02现代生物技术与制药-精品文档

02现代生物技术与制药-精品文档

产品及生产特点



产品类型多:初级代谢产物、次级代谢 产物(如抗生素)、酶制剂等 产品质量要求严格 生产技术要求高 生产设备规模巨大:常用的搅拌通气罐 可达500立方米 技术发展速度快
现代生物技术阶段
1970S-,以DNA重组技术和转基因技术为主 导
1953年, Watson & Crick,DNA双螺旋结构模 型 ——开创了生命科学的新纪元 一系列新发现和新技术——DNA重组技术诞生 1973年,Boyer & Cohen,首次在实验室实现 了转基因,基因工程诞生 1982年,第一个基因工程产品人胰岛素投放市场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进展

2019年4月4日,正式公布有关资料
30亿碱基对,5%编码蛋白质,2.5-3万基因, 人与人之间99.9%的序列相同,变异仅为 1/1000 13年,27亿美元,已经完成了99.99%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进展

进入后基因组时代(post-genome era), 工作重心转入基因的功能研究 2019年,人类元基因组(metagenome)计 划 预计能发现100万个新基因 阐述一些疾病的发生机制 研究新的药物 控制药物毒性 等
产品及生产特点



产品的化学结构比较简单,属于微生物 的初级代谢产物:乳酸、酒精、丙酮、 丁醇、柠檬酸等 生产规模小,生产过程简单,多为厌气 发酵或表面培养[浅盘培养] 生产设备的要求也不高 技术发展比较缓慢
近代生物技术阶段
1940S-1970S,以微生物发酵为代表 1928年,Fleming发现了青霉素,至 1941年已经掌握了搅拌发酵的生产技 术——给发酵工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随后,发酵新技术诞生(无菌技术、控 制技术、补料技术等),抗生素工业 50年代,氨基酸工业 60年代,酶制剂工业

传统应用在现代生物制药的例子

传统应用在现代生物制药的例子

传统应用在现代生物制药的例子现代生物制药技术是当今生物技术应用和研究的重点,也是现代生物技术最先引入和普及的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其应用范围、使用成效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六成以上的药物都来自生物技术合成,究其原因是因为生物技术可以有效减少传统制药技术造成的原材料浪费、节约资源,并能更好的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确保人类身体健康。

1 现代生物制药技术概述当今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发达的时期,也是各种人类疾病频发的阶段。

面对这种时代背景,生物制药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朝着社会各领域蔓延,已成为保健食品、生活用品、医药等领域常见技术手段,特别在现代医学领域更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效解决了过去人类无法医疗的各种疾病,极大提升了人类寿命和身体健康水平。

生物制药技术作为一门综合、系统的内容,它包含了医学、生物学、医药学等多门学科,并充分的利用了分子生物、分子遗传学、生物工程等基础科学。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各种先进制药仪器的产生,生物制药技术产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已成为当今社会中发展最活跃、最迅速的新兴技术产业。

目前,我们常见的生物制药技术包含了基因工程技术、酶及细胞固定化技术、细胞工程技术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为制药产业的发展开创了一条崭新道路,为解决人类医药难题提供了最有希望的技术依据。

2 现代生物制药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具体应用目前,世界上一半以上的生物技术研究成果都应用在医学领域,其中医药制药领域占据着很大的比例,这也引起了医药工业生产体系的重大变革。

为此,下面我们有必要就现代生物制药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具体应用情况进行研究。

2.1 基因工程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活性因子与激素是当今人体生理代谢和机能调节的主要物质,它以活性强、诊疗效果明显的优势被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关注。

但在实际应用中,这些物质在自然界存在很稀少,而不管是从动物还是人类身体中提取,难度都相当大且困难重重,这种有限的来源与无限的临床诊疗需要之间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而现代生物制药技术的应用则有效的解决了这方面的难题。

传统药物研发与现代生物制药的对比研究

传统药物研发与现代生物制药的对比研究

传统药物研发与现代生物制药的对比研究摘要: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生物制药作为一种新兴的医药领域,已成为近年来医药研发的重点之一。

相对于传统药物研发,生物制药具有很多优势,例如精准靶向、更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以及更低的不良反应率等。

然而,到底哪一种研究方法更为优越,本文将对传统药物研发和现代生物制药进行对比研究。

同时,本文也将探讨生物制药发展的一些趋势,希望能够为该领域的科研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传统药物研发;现代生物制药;对比研究前言现代化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人们对健康问题更加关注,而医疗领域也在变革和发展着。

药物研发是医学发展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环节之一。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显著提高,药物研发也经历了革命性的转变。

传统药物研发和现代生物制药不仅存在巨大的区别,而且各自拥有独特的优势和不足,选择何种研发方式更加适合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定。

本文将对传统药物研发和现代生物制药进行对比研究,以期更好地了解二者的差异和学习它们各自的特点,为未来药物研发技术的不断发展做出贡献。

1、传统药物研发与现代生物制药的概念传统药物研发是指基于传统医学理论和实践,开发、制造和应用药物的过程。

传统药物通常采用从天然植物、动物和矿物中提取的天然药物成分,或者通过传统炮制方法加工制成的药物。

传统药物研发的过程需要遵循科学方法和道德原则,包括药物成分的筛选、药物效果的评估、药物安全性的评估和临床试验等方面。

传统药物研发的概念已经存在了几千年,各种文化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医学理论和实践,这些理论和实践都对传统药物的研发有着重要的影响。

传统药物可以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发,以提高药物的安全性、疗效和稳定性,并确保药物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现代生物制药是一种利用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手段,通过对生物大分子如生物核酸、蛋白质等进行剪切、重组、修饰、表达等技术处理,制造和开发新型药物的技术领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点名词1、生物工程:应用生物科学的理论、方法,按照人们设计的蓝图,改良加工生物或用生物及其制备物作为加工原料,以提供所需生物制品为人类社会服务的综合性科学技术。

2、第二代生物工程:以纯种微生物发酵工艺为标志的生物技术。

3第三代生物工程:以基因工程诞生为标志的生物技术。

4、基因工程:指在体外将核酸分子插入病毒、质粒或其它载体分子,构成遗传物质的新组合,并使之掺入到原先没有这类分子寄生的细胞内,而能持续稳定地繁殖,并通过工程化为人类提供有用产品及服务的技术。

5、分子克隆:在分子水平上按照人们设计的蓝图对基因进行人工操作的技术。

6、载体:携带外源基因进入受体细胞的工具即载体。

7、质粒:在细菌细胞内作为与宿主染色体有别的复制子而进行复制,并且在细胞分裂时能恒定地传递给子代细胞的独立遗传因子。

8、基因文库:利用基因工程方法将某生物的全部基因几乎都制备成克隆细胞系,这一组克隆的总全(无性繁殖系)叫该生物的基因文库。

9、感受态:就是细菌吸收转化因子(周围环境中的DNA 分子)生理状态。

10、转化:就是将携带某种遗传信息的DNA 分子引入宿主细胞;通过DNA 之间同源重组作用,获得具有新遗传信息并传递到另一个细胞的过程。

11、转导:通过噬菌体或病毒的感染作用将一个细胞的遗传信息传递到另一个细胞的过程。

12、基因表达:指结构基因在生物体中的转录、翻译以及所有加工过程。

13、微细胞:是某些细菌的突变株在生长期间产生的一类微小的圆形的无核细胞,它具细胞壁及细胞膜、核糖体及能量产生系统,但不含有染色体DNA 。

14、HBsAg :即乙肝表面抗原,是乙型肝炎病毒表面包被的抗原。

15、微生物:指一切形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的总称。

16、病毒:一类比细菌还小,没有细胞结构,不能营独立生活的微生物。

17、培养基:人工按一定比例配制的供微生物生长繁殖和合成各种代谢产物所需营养物质的混合物。

18、氮源:是指构成微生物细胞和代谢产物中的氮素营养物质。

19、生长因素:指某些微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必须从外界环境中摄取的某些微量有机化合物。

20、防腐:一种抑菌作用,使物体内外的微生物暂时处于不生长,不繁殖但又未死亡的状态。

21、消毒:杀死或消除所有病原微生物的措施。

22、灭菌:用物理或化学因子,使存在于物体内外的所有生活微生物,永久性地丧失其生活力,包括最耐热的芽孢。

23、死亡:对微生物而言,不可逆地丧失了生长繁殖的能力,即使再放到合适的环境中也不再繁殖。

24、干热灭菌:指的高温条件下,微生物细胞内的各种与温度有关的化学反应速度增加,使微生物的致死率迅速增高的过程。

25、自然选育:根据菌种自发突变而进行的菌种筛选的过程。

26、原生质体融合育种:指用人工方法强制两个亲本细胞发生融合,从而可能导致遗传重组,产生新型的遗传后代的技术。

27、基因工程育种:指用人工方法在离体条件下得到所需的外源基因,然后把这个外源基因连在载体DNA 上,并引入受体细胞,从而可使受体细胞获得外源基因的遗传信息,并进行正常的复制,表达和遗传。

28、分批补料培养法:在分批式操作基础上,不全部取出反应系,剩余部分重新补充新的营养成分,再按分批式操作的方式进行的培养方法。

29、种子制备:指将固体培养基上培养的孢子或菌体转到液体培养基中培养,使其大量繁殖成菌丝或菌体的过程。

30、平板培养法:分散的植物细胞接种于含薄层固体培养基器皿内培养的方法。

31、细胞突变:指遗传物质在一级结构上发生永久而能遗传的变化。

32、复苏:深冻冷藏细胞经化冻再培养的过程。

33、植物原生质体:除去纤维素外壁且具有生活力的裸体植物细胞。

34、遗传互补筛选法:利用每一亲本贡献一个功能正常等位基因,纠正另一亲本的缺陷,令杂种细胞表现正常功能的原理选择杂种细胞的方法。

35、抗性互补筛选法:利用亲本原生质体对抗生素、除草剂及其它有毒物质抗性差异选择杂种细胞的方法。

36、植物细胞大规模培养:在人工控制下高密度大量培养有益植物细胞即植物细胞大规模培养。

37、动物细胞工程:根据细胞生物学及工程学原理定向改造动物细胞遗传性、创造新物种,通过工程化为人类提供名贵药品服务的技术,称为动物细胞工程。

38、细胞块培养法:将动物组织切成直径1~2mm 小块,进行培养的方法,称为组织块培养法。

39、细胞单层培养法:动物组织块经消化分散成单个细胞或细胞团块后,粘附于培养容器表面培养成新生细胞单层的培养法,称为细胞单层培养法。

40、动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在外力作用下,令两个或两个以上异源细胞合并为一个多核细胞的过程,称为动物体细胞杂交技术。

41、核体:细胞核连同其外表薄层细胞质构成的颗粒称为核体。

42、胞质体:不具有细胞核的细胞称为胞质体。

43、微核杂种细胞:按完整细胞之间的融合方式,将微核与另一完整细胞融合,使后者获得另一种细胞中的若干个染色体,所获融合子称为微核杂种细胞。

44、抗药性筛选系统:利用生物细胞对药物敏感性差异筛选杂种细胞的方法。

45、营养缺陷型细胞:在一些营养物质的合成能力上出现缺陷,因此必须在基本培养基中加入相应的有机成分才能正常生长的变异细胞。

46、营养互补选择法:利用两种亲本细胞营养互补作用原理筛选杂种细胞的方法称为营养互补选择法。

47、杂交瘤技术:骨髓瘤细胞与免疫淋巴细胞融合制备的杂种细胞称为杂合瘤。

48、微载体培养法:将细胞吸附于微载体表面的培养方法。

49、酶工程:应用酶的特异性催化功能并通过工程化为人类生产有用产品及提供有益服务的技术为酶工程。

50、酶:生物体内具有特殊催化功能的蛋白质称为酶。

51、固定化细胞:被限制或定位于特定空间位置的细胞称为固定化细胞。

52、载体结合法:将细胞悬浮液直接与水不溶性载体相结合的固定化方法。

53、包埋法:将细胞定位于凝胶网格内的技术称为包埋法。

54、偶联效率:偶联固定化反应过程中载体结合蛋白质的能力称为偶联效率。

55、酶活力:酶类催化特定化学反应的能力称为酶活力。

56、固定化反应的酶活力回收率:固定酶所显示的活力与加入偶联液中酶总活力的比值称为固定化反应的酶活力回收率。

57、酶试剂盒:将酶、反应试剂、稳定剂、激活剂、填充剂、及缓冲剂等配成检测用的混合制剂称酶试剂盒。

58、细胞因子:是人类或动物的各类细胞分泌的具有多样生物活性的因子,是可溶性物质,是一组不均一的蛋白质分子,能调节细胞的生长与分化。

59、白细胞介素:由白细胞或其它体细胞产生的又在白细胞间起调节作用和介导作用的因子。

60、IL-10:由TH2细胞产生,能抑制TH1细胞合成细胞因子的能力,是一种糖蛋白。

61、肿瘤坏死因子:是一种由巨噬细胞分泌能产生细胞毒,使肿瘤细胞溶解的因子。

62、干扰素:是一类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的蛋白质,其活性的发挥又受细胞基因组的调节和控制,涉及RNA 和蛋白质的合成。

63、集落刺激因子:CSF 为一组糖蛋白物质,由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自然产生,有刺激红细胞系以外造血细胞增殖和分化的作用。

64、超诱导:是指细胞在某种大分子合成抑制物的适当作用下,诱生蛋白合成增加的现象。

65、生物反应调节剂:是生物体体内的某些细胞和某些分子,它们既是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应答的效应机制,也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因素。

非重点名词66、第一代生物工程:以非纯种微生物自然发酵工艺为标志的生物技术。

67、科斯质粒:一种由人工构建的含有λ噬菌体粘性末端及质粒复制子的杂种质粒。

68、酶促合成法:以某一目的基因的mRNA 为模板,用逆转录酶合成其互补DNA ,再进而合成双链DNA 的方法。

69、体外重组:就是将目的DNA 分子与载体DNA 在DNA 连接酶的作用下连接成重组DNA 分子。

70、hGH :是人脑下垂体前叶分泌的由191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类激素,分子量为22KD ,可促进人及动物的生长。

71、微生物工程:在应用微生物中,所有通过微生物培养而生产的对人类有益的产品或提供服务的技术。

72、碳源:凡是用于构成微生物细胞和代谢产物中碳素的营养物质。

73、诱变育种:指用物理、化学因素处理微生物细胞,使细胞内遗传物质的结构上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微生物遗传性状的改变,根据育种的目的要求,挑选出有价值的变异菌株的技术。

74、植物细胞工程:根据生物学原理及工程学原理定向改造植物细胞遗传性,利用植物细胞为人类生产名贵药品提供服务的技术。

75、植物细胞培养技术: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人工供给营养物质及生长因子,令离体植物细胞生长繁殖的方法。

76、悬浮培养法:游离植物细胞悬浮于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的方法。

77、直接筛选法:利用选择条件下细胞突变体可优先生长的新表型或感观上可测定的差异进行选择的方法。

78、植物细胞融合:在外界因素作用下,令两个或两个以上植物细胞合并成一个多核细胞的过程。

79、微室培养法:此为悬浮单细胞接种于凹玻片或玻璃环与盖玻片组成的微室内固体培养基中的培养方法。

80、利用生长特性筛选法:利用原生质体对培养基成分要求与反应的差异选择杂种细胞的方法称为利用生长特性筛选法。

81、半连续培养法:在反应器中投料和接种,培养一段时间后,将培养液和新鲜培养液进行交换的培养方法,称为半连续培养法。

82、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人工供给营养物质及生长因子,使离体动物细胞或组织生长繁殖的方法,称为动物细胞培养技术。

83、单细胞分离培养:动物组织分散后,将其单个细胞培养成纯系细胞集群的技术,称之为单细胞分离培养。

84、确立细胞株:正常细胞在移植继代过程中,有些细胞增殖力突然增强,在特定条件下可无限繁殖,与初代细胞相比,其形态、生理生化特性,病毒敏感性,抗原性及染色体结构均发生变化,具有致癌性,这些细胞称为确立细胞株。

85、杂合瘤:骨髓瘤细胞与免疫淋巴细胞融合制备的杂种细胞称为杂合瘤。

86、固定化酶:限制或定位于特定空间位置的酶称为固定化酶。

87、酶比活:指每毫克酶蛋白所表现的活力。

88、IL-3:即白细胞介素3,由激活的T 淋巴细胞产生,能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各系细胞的分化和增殖,促进和维持肥大细胞的增殖,增殖中性粒细胞、酸性粒细胞的活性,促进NK 细胞杀伤实体瘤的活性。

89、IL-12:是由B 淋巴细胞分泌的一种细胞因子,分子量为75KD 的糖蛋白,其主要作用是促进PHA 活化的PBMC 增殖以及亚适剂量IL-2协同促进作用。

重点知识2、在现代生物工程中,基因工程是定向改造生物遗传性的主导性技术。

3、现代生物工程根据操作对象及目的,可分为基因工程、微生物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等。

4、细胞融合是改造生物遗传性的重要途径。

5、原始生物工程以非纯种微生物自然发酵工艺为标志。

6、近代生物工程是采用纯种微生物的发酵工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