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三境界》阅读及答案

合集下载

读书三境界

读书三境界

读书三境界第一境界是“知之”;第二境界是“好之”;第三境界是“乐之”。

还有的把读书三境界归纳成:为知、为己、为人三境。

有人用充满禅机语言来说明:第一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境界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还有文人总结读书三境界如《桃花源记》中所写的“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也有把三境界引为企业家之大境界:第一境界是“大智慧”;第二境界是“大抱负”;第三境界是“大手笔”。

掩卷思之,林林总总的三境界就是要告诉人们:第一要立志,要确立人生目标;第二要为实现目标而锲而不舍的奋斗;第三是工夫不负有心人,最后一定会成功。

有人认为,人生三境界不外乎是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

也有人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人生三境界,这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还有人用三首诗来道明人生三境界的禅理:境界之一,觉而未悟,弃世绝俗,如(唐·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境界之二,悟而未透,返虚入明,如(唐·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境界之三,通透圆融,已臻化境,如(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凡此种种,值得推崇的还是王国维所说的,“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真正的教育理应使人在知识面前保持头脑的自由,在功利世界面前保持心灵的丰富,在物质力量面前保持灵魂的高贵。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得好:首先应该考核的不是学生,而是学校。

要在学生心中传承高贵,必须让他们经常目睹高贵,因此一所学校必须拥有相当数量的教师,他们身上真正体现了高贵。

读书的三重境界阅读答案

读书的三重境界阅读答案

读书的三重境界阅读答案徐宗文董健先生在《读书的两种境界》一文中给我们讲了一个有趣的读书故事: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他在读大学一年级时曾望文生义地解释为:“古代学者读书学习是为了自己,现今的学者读书学习是为了别人,我们应该摒弃‘古之学者’的个人主义,像‘今之学者’那样,端正学习的目的。

”后来经过洪诚先生的指点及读了杨伯峻先生的译著,才知道自己的理解全“拧”了。

本意应该是,古代学者学习的目的在于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今学者的目的却在装饰自己,给别人看。

这个故事意味深长,使我想了很多:读书不要望文生义,不求甚解,而要多读多思,力求把握古书的真义;应该端正学习态度,努力追求古人的那种读书境界,莫学“今之学者”的炫才耀己;为人、为学都应坦诚,要勇于自我批评,做到有错必纠……但是我想得最多的还是有关学习的目的——“自以为是”的读书的三重境界。

何谓“读书的三重境界”?曰:为知,为己,为人。

为知,就是为了积累知识,增长学问、识见和智慧。

为此,必须多读书,读好书。

宋太宗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皇帝如此,作为一般读书人更应该把读书当成一种永不疲倦的好事来对待。

在一定情况下,“书淫”“书痴”“书呆子”,作为一个读书过程,作为一种学习的精神与状态,是不应当受到嘲笑的。

只要是有利于知识积累,有利于开慧益智的书,都不妨翻一翻,遇有和自己观点不同的或者不适时宜的书,也要拿过来看一看,甚至研究研究,以便从正反两面获得经验和教训,增加知识和才智。

总之,博学从而多才多艺,这些都是“为知”的需要,也是读书的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和目的。

为己,就是古人所说的修身、正己,培养自己的人格、道德和情操。

这是读书的第二重境界。

中国的读书人向来把占有知识视为人品、人格自然升华的保证,苏东坡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诗句,表达的就是这一意思。

事实证明,读书与不读书,读书多与读书少的人,所表现出的内在气质与素质是绝不相同的。

常言“独善其身”,练好“内功”,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从而也有益于身心健康,这是古今知识分子共同追求的读书目标。

浙江省台州市山海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浙江省台州市山海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3学年第一学期台州山海协作体期中联考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题(答案在最后)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人工智能时代以疾风暴雨之势降临人间,深深地改变了人类生活、生产演化的规则,颠覆了人们衣食住行用的传统生活方式,也严峻地冲击着人们传统阅读书籍的习惯。

如今,在几乎人人一部手机和电脑的情况下,网络阅读已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

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

但我觉得,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上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

”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

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量。

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着田野的草垛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

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

也许正是阅读让他度过了那段苦难的岁月。

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性之举。

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

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打击你,既甜蜜又酣畅。

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

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

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

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的、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

读书三重境界

读书三重境界

读书三重境界●古人将读书的境界概括成三个阶段,用赏月来做比喻:第一境界指少年读之,如隙中窥月;第二境界指中年读之,如庭中望月;第三境界指老年读之,如台上玩月。

评点:以月喻书,从中不难看出古人对书的挚爱;而通过看月环境的改变和时日的推移,也不难看出古人对读书与人生的认识在逐步深入。

“窥”得一鳞半爪,喜不自禁,但终究属囫囵吞枣;“望”得书中一轮圆月,就有了整体感,知人论世可避免偏颇和偏见;台上“玩”中品味契合,物我交融,自身境界渐高,看似悠闲洒脱,而内蕴着多少超脱和感悟。

●有人用充满禅机的语言来归纳读书的三境界:第一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境界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评点:第一种境界对事物本身有清醒的认知,第二种境界不仅看透事物本身,而且看出了事物内蕴之外的奥妙,第三种境界不是第一种境界的简单重复,而是超然物外,通观事物本质、过程和结局等方面,从而寻根究理,找到了事物的本源。

人生境界在回环往复中升华,社会发展在迂回曲折中前进。

●有人总结读书三境界如《桃花源记》中所写的:第一种境界“初极狭,才通人”;第二种境界“复行数十步”;第三种境界“豁然开朗”。

评点:《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改成“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认为行路比读书更重要。

读书犹如行路。

初读如上路,有勇气尝试才迈得开看得进;入书后如行进在半路上往往进退两难,退则全功尽弃,进则柳暗花明,此过程非一步登天,亦非捷足先登,而是需要辨明方向,鼓足勇气,在幽深昏暗的小径上前行“数十步”,此何等艰难;“豁然开朗”属于读书经历深思熟虑后的“顿悟”,心如明镜,陶醉其中,痛快之至。

●宋人笔记中有关于读书三境界之记述:第一境是“开卷有益”。

王辟之的《渑水燕谈录》云:“御览”三卷,因事有阙,暇日追补之。

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评点:这一境界意在功利,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有自颜如玉”是也,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也。

《谈读书》同步练习及答案

《谈读书》同步练习及答案

《谈读书》同步练习及答案读书有三境界:“吞”“啃”“品”。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谈读书》同步练习及答案,欢迎阅读。

一、二、三略四、1、a. 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b. 读书方法2、塑造人的性格;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4、摆靶子;说明人们曲解“不求甚解”;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不求甚解的含义;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古人例证;从反面解释“不求甚解”;陆象山引用道理论证不求甚解;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5、表示虚心;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五.课内文段1、使心情愉快做作诘问,为难现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2、①开头至全凭观察得之读书的正确目的②至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书的方法③至结尾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缺陷。

3、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4、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5、①乙文中的第二节或普列汉诺夫读书②诸葛亮读书6、论点论据一致即可7、略六、课外文段1. 通过对读书三境界的阐述,说明达到“三境界”,或者把“吞”“啃”“品”当作对待不同读物的阅读方法,那么人生都会受益无穷。

2. 读书有三境界:“吞”“啃”“品”。

道理论证3. (1)知识积累(2)知性提高(或:死知识化为活的血肉)(3)悟性升华4. 示例:下功夫咬文嚼字,读懂文章,领悟精神,吸取养分。

5. 答题思路:(1)这篇短文告诉了你怎样读书(2)《谈读书》你了解了哪些读书方法(3)不求甚解真正的含义是指什么(4)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哪些读书方法对你特别有用处,你以后应该怎样读书。

一.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1. 狡黠( ) 2藻饰( ) 3诘难( ) 4滞碍( ) 5味同嚼蜡( )6 吹毛求疵( ) 7矫( ) 8睾( )肾9阐证( ) 10要诀( )二、将下列的成语及其解释连线味同嚼蜡为了小的利益,造成大的损失。

吹毛求疵指一下子弄通了某个道理。

曾国藩名言读书有三个境界

曾国藩名言读书有三个境界

曾国藩名言读书有三个境界曾国藩名言读书有三个境界1、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刘向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3、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4、虽天才隽朗,而实须坟诰以广知。

——葛洪5、不学而求知,犹愿鱼而无网。

——葛洪6、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

——王符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9、不敢妄为些小事,只因曾读数行书。

——陶宗仪10、一日不书,百事荒芜。

——李诩11、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

——朱舜水1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1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1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1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1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1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1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2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2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2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2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2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26、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27、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2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29、路漫漫其修道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30、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名言读书唯美说说1.读书的方法,就是一步一步地读,然后想。

2.关于热爱读书的演讲稿。

3.书房是文人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禅堂。

4.读书如吃饭,吃得好精神长,吃得差身体好。

5.书的真正用途是使人们能够自己思考。

6.读书的人不一定有知识,真正的常识是知道知识,能思考,能工作。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13 短文两篇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13 短文两篇

13 短文两篇同步卷3一.选择题(共5小题)1.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读了拜伦的诗,就想到西班牙去,想看看西班牙女郎的头发是黑的,还是金黄的?B.在中华大地上,我要去的地方就更多了,因为我认为中国的山山水水、亭台楼阁、花草树木……都是世界上最美的。

C.为了对演出市场及演员进行规范管理,文化部近日发出了“演员个人营业演出活动管理暂行办法”。

D.她说:“有这么多热心的民警,有这么多好街坊,我呀!还得活一辈子啊!”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山东省古文字学会会长王恩田,根据自己大量的考证推断,趵突泉见于文字记载的历史应至商代,距今已有3543年的历史。

②这座风貌奇特的溶洞景点位于著名的红色革命沂蒙山区,是这个红色旅游景区的一个亮点,也是山东省旅游业新生景点中的一匹黑马。

③西南航空公司在登机区域安装了带电源插头和USB 的特别座位,并宣传免改签费政策以吸引商务旅客。

A.回溯胜地连接B.追溯胜地连结C.回溯圣地连结D.追溯圣地连接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签署渡假村貌合神离触目惊心B.作祟洽谈会唇枪舌剑怨声载道C.掣肘里程碑察言观色出神入画D.愐怀压台戏义愤填膺精神焕发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规划提出把合肥建设成为区域型特大中心城市为目标,打造以合肥为核心,包括马鞍山、芜湖、铜陵等城市的大合肥都市圈B.中南大学特批大三学生刘路硕博连读,为其专门制订培养方案,将其作为后备人才,进入侯振挺教授的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C.百年来,中华书局一直以传承文明为己任,本着守正出新的原则,整理出版了大批古籍,也推出了许多高水平的学术新著D.对涉及百姓健康和公共利益的研发活动能否进行科学伦理的评价把关,是防止技术滥用、纠正科技应用偏差的重要保证5.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证券.(quàn)着.(zháo)落破绽.(zhàn)乳臭.(xiù)未干B.摈.(bìng)弃忤.(wǔ)逆呜咽.(yè)瞠.(chēng)目结舌C.缜.(zhěn)密鞭笞.(chī)端倪.(ní)装模.(mó)作样D.垂涎.(xián)孝悌.(tì)连亘.(gèn)光阴荏苒.(rǎn)二.基础知识(共1小题)6.解释下列词语(1)藻饰:(2)狡黠:(3)诘难:(4)滞碍:(5)味同嚼蜡:(6)吹毛求疵:(7)寻章摘句:(8)不求甚解:(9)咬文嚼字:(10)豁然贯通:(11)学究:(12)开卷有益:。

读书的三重境界

读书的三重境界

读书三境界读书有三种境界,分为三个不同层次,表示三种阅读水平。

一种是耽于书中,沉湎于书中内容,被书中内容情节所吸引,为书中人物的前途命运而悲喜忧伤。

这是第一种境界,是阅读的最低层次,初级阅读水平。

俗话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这一境界就是阅读的“看热闹”的层次水平,属于大众阅读,也是小学生的阅读水平。

读者的情感思想受书中人物、情节的牵引,为书中内容所左右,人在书中,情感、思想也在书中,跳不出文章的圈圈儿,一般人读书多在此境界。

比如读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之类,不作那么多考虑,只是获取休闲或心理自娱。

这一境界又可以称作娱乐境界:人在文中,跳不出文章的圈圈儿。

第二种境界是能够跳出“看热闹”的圈圈,注意了看“门道”,能够透过生动的故事情节、人物的悲欢离合,去思考文章的内容,故事的意义,透过人物的命运了解作者的思想、意图,从作者的思想意图上去看文章的内容情节发展,人物命运的发展如何,设计、构思、表达是否合理、合适,由对文章的直接感受,上升到了理性思考。

阅读中有了自己对文章的认识理解,加入了自己的思考,这是阅读的第二境界,是阅读的中级水平,也是中学教学培养的阅读水平。

这一境界,阅读进入了高一级层次,已经超出了文章内容本身,不单单是读文,也去读写文的人、读作者了,读作者的思想感情,读作者的写作水平了,不是跟着文中人物的思想起伏,悲喜忧伤,而是去触摸作者的感情脉络,跟着作者的思想去思考,去感受文章的情节发展,遣词造句的优劣,表达的效果如何,对文章进行品评欣赏了。

这一境界也可称作欣赏境界。

阅读能够超脱文章,随作者意图去思考欣赏,但情感仍为作者所左右。

比如读李杜诗会为李白、杜甫才情胁迫,为之赞叹不已;读渊明之诗,会为其田园静谧的氛围、闲适的心情熏染,体验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真谛;读《岳阳楼记》,感仲淹人格高大,读鲁迅作品,赞鲁迅思想深刻,读“人间喜剧”,叹巴尔扎克笔法老道等等,虽阅读水平提高,仍未脱作者窝臼,只能属于中级阅读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三境界
①读书有三境界:“吞”“啃”“品”。

②“吞”乃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是充满饥饿感的发奋的青春初潮的标志。

虽然广收博采难免盲目,进食过速导致腹胀——但这个过程毕竟是日后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必不可少的前奏。

古今中外有许多人都是进入中年后凭“反刍”青春岁月里的泛读而成名成家的。

“吞”虽为知识积累的必经之途,但毕竟是读的低级阶段。

③“啃”乃咀嚼消化,强行吸收——是志存高远的人生必经的头昏脑涨、寝食不安的砥砺智慧的夜路。

咬烂磨碎骨头,获取钙质,这当然谈不上享受——但却是峥嵘人生必须付出的艰辛。

“为伊消得人憔悴”是任何一位学有所成的人都不能蠲(juan)免的里程。

“啃”是在“吞”之基础上的知性提高——这是将死的知识化为活的血肉的过程。

④“品”乃焚香沐浴,如饮醍醐(tihu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彻底醒悟)——是成熟聪颖的心灵与星空的娓娓絮语。

月下折枝,花前怜玉,豁然贯通的人生不胜惋惜地告别了青春光阴——庄严地踏上了奉献岁月。

浮躁尽除,功利淡化,读书成了颐养灵性的乐事——“默然回首”,天机消溶于慧心。

“品”是在“啃”之基础上悟性升华——这是进入人生创造之园的门票。

⑤读书人多如牛毛,但大多数都停留在第一境界,仅少数不甘人生庸碌者可进入第二境界。

进入第三境界,非志强智达者不能。

但能进入第三境界者,必是成功地穿越了第一与第二境界的人。

“吞”至其博,“啃”至其深,“品”至其灵性——若无博与深,则灵性无其根本。

⑥举凡大家鸿儒,书读到“品”的份上后,往往将“吞”“啃”“品”三字当成进一步治学的相济并用的三种方法:“吞”文字,“啃”新意,“品”韵致。

或者是:泛读的“吞”之,精读的“啃”之,需细细体悟的则“品”之。

⑦对一般的读书人而言,不谈三境界,如能将“吞”“啃”“品”三宇当作对待不同读物的不同阅读方法:用于消遣的书“吞”,有用的书“啃”,启心益智的书不妨“品”——那么,人生同样会受益无穷。

19.作者认为读书三境界“吞”、“啃”、“品”的具体含义是:(6分)
“吞”:
“啃”:
“品”:
20.作者认为“吞”“啃”“晶”三种读书境界之间是怎样的关系?(4分)
21.你在读中外名著时,采用的是什么读书方法?有什么收获?请略举一例加以说明。

(4分)
22.对本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文章列举了大量的具体的事实,阐述了读书三境界的观点。

B.本文阐释了“吞书”、“啃书”、“品书”的内涵和三种境界对不同的读书人的意义。

C.作者善于取譬说理,说理透彻,深入浅出,使读者心悦诚服。

D.本文在阐释道理时态度平和,言辞中肯,使人易于接受。

答案
19.“吞”:泛读或博读(生吞活剥,囫囵吞枣) “啃”:精读(咀嚼消化,强行吸收)体悟(焚香沐浴,如饮醍醐)(可从文中找答案,也可自己概括。

)
20.层递(层进、递进)关系,(1分);“吞”是知识积累的必经之途,“啃”是在“吞”之基础上的知性提高,“品”是在“啃”之基础上的悟性升华;“乔”至其博,“啃”至其深,“品”至其灵性——若无博与深,则灵性无其根本。

(1分)(意思相符即可)
21.开放题,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22.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