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
验报告
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2)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3)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4)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5)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6)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7)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8)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 9 )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 10 )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 11)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12)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 15)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16)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 17)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18)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19)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20)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21)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22)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23)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 24)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25)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26)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27)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28)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29)。
五年级上册教科版科学实验报告

实验周次:班级年班
实验课题
制作潜望镜
实验类型
分组实验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长方形盒子一个,镜子两块,剪刀、胶布
实验步骤
1、用剪刀将长方形盒子相对的两面各剪一个方孔(一面左端,另一面右端)
2、将两面镜子分别从方孔放入盒内,沿45度角斜放,镜面平行朝上,用胶布固定。
实验结论
可以看到不在眼睛正前方位置的情况。
分组实验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气球、小车、线、木棒、透明胶带
实验步骤
1、将气球吹气,并用木棒塞住气球口
2、将吹鼓的气球固定在小车上(用透明胶带粘)
3、将木棒取下
实验结论
小车朝气球口相反的方向行驶
实验报告单
实验周次:班级年班
实验课题
用测力计测力的大小
实验类型
分组实验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测力计、塑料袋
实验步骤
1、检查测力计的指针是否指在“0”的位置
实验报告单
实验周次:班级年班
实验课题
光的强弱与温度
实验类型
分组实验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温度计1支,镜子3面,胶布
实验步骤
1、用胶布将温度计固定在墙上。
2、用镜子反光对着温度计(一镜反射或多镜反射)
实验结论
一次反射的温度比多次反射光的温度底。
实验报告单
实验周次:班级年班
实验课题
阳光直射、斜射与吸收
实验类型
实验结论
垂直照射影子最短,平射影子最长。(平行形不变,倾斜形改变。)
实验报告单
实验周次:班级年班
实验课题
阳光下的物体的影子变化
实验类型
分组实验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科学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了解水的存在形态及其循环过程。
二、实验材料:水、烧杯、小锤子、保鲜膜、塑料袋、水果。
三、实验步骤:1.实验一:水的沸腾a.将水倒入烧杯中,放在燃气灶上加热。
b.观察水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2.实验二:水的凝固a.向水中慢慢加入冰块,搅拌均匀。
b.观察水随着温度的下降发生凝固的情况。
3.实验三:水的蒸发a.将一些水倒入烧杯中,加入一片保鲜膜覆盖。
b.观察保鲜膜上是否会出现水珠。
4.实验四:水的降雨a.将一个塑料袋围住一棵果树的树枝。
b.观察一段时间后,是否会在塑料袋内出现水珠。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1.实验一中,水加热后温度升高,逐渐沸腾,形成水蒸汽。
2.实验二中,水冷却到一定温度后,逐渐凝固成冰块。
3.实验三中,水的一部分逐渐蒸发,形成水蒸汽,并凝结在保鲜膜上形成水珠。
4.实验四中,果树叶子的蒸腾作用使得水分蒸发,与塑料袋接触后凝结成水珠。
五、实验结论: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水在加热过程中会沸腾,形成水蒸汽。
2.水在冷却过程中会凝固,形成冰块。
3.水会蒸发,形成水蒸汽,并凝结在冷表面上形成水珠。
4.植物通过蒸腾作用释放出的水分,在与塑料袋接触后会在袋内凝结成水珠。
六、实验心得:通过这次实验,我对水的存在形态及其循环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水不仅可以以液态存在,还可以通过加热转化为水蒸汽,通过冷却转化为冰块。
同时,水的蒸发和凝结也是水循环的重要过程之一、通过实验,我能够观察到水的不同形态的转化过程,并加深了对水的循环过程的理解。
此次实验还让我认识到了植物的蒸腾作用与水循环之间的关系。
植物通过蒸腾作用释放出水分,这部分水分会蒸发到空气中,形成水蒸汽,并最终凝结在冷表面形成水珠。
这让我对水循环过程有了更加生动的认识。
通过科学实验的方法,我能够亲身体验水循环的过程,对于教科书中的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实验,我不仅激发了对科学的兴趣,也培养了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科版五年级上下全册科学实验报告

实验一:浮力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浮力实验观察材料的浮沉情况,了解产生浮力的原理。
实验材料:小玻璃瓶、水、铅球、木块、小铁钉、塑料袋等。
实验步骤:
1.取一个小玻璃瓶,将其放在水中,观察玻璃瓶的情况。
2.向瓶中加入适量的水,观察玻璃瓶的浮沉情况。
3.往玻璃瓶中分别放入铅球、木块、小铁钉和塑料袋,观察它们的浮
沉情况。
实验结果:
经过观察发现,当瓶中没有加水时,玻璃瓶沉入水中;当瓶中加水后,玻璃瓶能够漂浮在水中;往瓶中加入铅球、木块、小铁钉和塑料袋后,它
们都能够浮在水中。
实验原理:
浮力是产生物体漂浮的力。
实验中,瓶中加入水后,水会对玻璃瓶产
生向上的浮力,使得玻璃瓶能够浮在水中。
而当往瓶中加入其他物体时,
它们也能够浮在水中,是因为它们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因此受到浮力的
作用而浮在水中。
实验总结:
通过这个实验,我了解到了浮力的原理,当物体在液体中受到向上的
浮力时,它就能够浮在液体中。
这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有很大
的影响,比如船只能够漂浮在水中,风筝能够飞翔等。
同时,我也学会了
用实验的方法来观察、研究科学现象,培养了动手实践和观察的能力。
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安全,小心操作,否则可能会发生危险。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一、实验一:观察水的变化1. 实验目的:观察水在加热和冷却后的变化。
2. 实验材料:水、烧杯、酒精灯、冷水。
3. 实验步骤:(1)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
(2)将酒精灯点燃,将烧杯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3)观察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4)当水沸腾后,将烧杯从酒精灯上取下,迅速倒入冷水中。
(5)观察水在冷却过程中的变化。
4. 实验结果:水在加热过程中逐渐变热,沸腾后迅速冷却,温度逐渐降低。
5. 实验结论:水的状态可以随着温度的变化而改变。
二、实验二:研究金属的特性1. 实验目的:研究金属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
2. 实验材料:金属导线、电源、灯泡、铁钉、铝条、铜片、热水壶。
3. 实验步骤:(1)将金属导线连接电源和灯泡,观察灯泡是否亮起。
(2)将铁钉、铝条、铜片分别放入热水壶中加热,观察它们的导热性。
(3)将铁钉、铝条、铜片分别用锤子敲打,观察它们的延展性。
4. 实验结果:金属导线可以使灯泡亮起,说明金属具有导电性。
铁钉和铝条在热水壶中加热后变得很热,说明金属具有导热性。
铜片在锤子敲打后没有变形,说明金属具有延展性。
5. 实验结论:金属具有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
三、实验三:观察土壤中的生物1. 实验目的:观察土壤中的生物,了解土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 实验材料:显微镜、放大镜、镊子、土壤样本。
3. 实验步骤:(1)用镊子取一小块土壤样本放在载玻片上。
(2)用显微镜观察样本,可以看到许多微小的生物,如细菌、原生动物和线虫等。
(3)用放大镜观察样本,可以看到土壤中的一些较大生物,如蚯蚓和蜈蚣等。
4. 实验结果:观察到土壤中存在着多种生物,包括细菌、原生动物、线虫、蚯蚓和蜈蚣等。
这些生物在土壤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5. 实验结论:土壤生态系统具有多样性,其中存在着多种生物,这些生物对于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四、实验四:研究植物的生长条件1. 实验目的:研究植物在不同生长条件下的生长状况。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实验内容实验地点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小学科学实验报告(1)1种子幼苗对照实验实验室种子幼苗的条件就是水、空气、温度。
种子幼苗实验盒、备注存有“1”、“2”的标号纸、绿豆种子、纸巾、实验记录表格1、准备好6个水杯,每个水杯都滑下来纸巾(中间挖出两个洞)贴上标签2、将种子放进洞中3、6个大盘中1号杯不滴,其余的都几滴上适度的水。
4、用塑料纸将3号杯口密封,用塑料杯子罩住5号杯,用纸箱罩住6号杯。
5、将1号杯和2号杯,3号杯和4号杯,5号杯和6号杯展开对照。
实验步骤种子幼苗的所需条件就是水、空气、温度。
实验结论种子幼苗的条件就是水、空气、温度缺一不可。
实验效果实验人实验时间小学科学实验报告(2)实验现象实验内容实验地点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实验效果实验人2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实验室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阳光)绿豆芽、实验盒、将种有相同绿豆芽的两个花盆中的一盆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一盆放在黑暗的地方,保持其他条件不变,过一段时间观察。
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的绿豆芽生长较好,放在黑暗的地方的绿豆芽生长的不好甚至死亡。
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实验时间实验内容实验地点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实验效果实验人实验内容实验地点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附注实验人小学科学实验报告(3)3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实验室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绿豆芽、水、纸巾1、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终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2、3----5天后观察观察。
豆芽的根会向有水的方向生长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实验时间小学科学实验报告(4)4蚯蚓的挑选实验室蚯蚓适合的生活环境就是什么样的?蚯蚓、泥土、水、盒子1、(1)把长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砌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切掉。
(2)在盒底放进塑料薄膜,以维护蚯蚓,便利它跳跃。
科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

实验过程 1、观察新鲜湿润的土壤。把土倒在纸上进行观察。我们可以用什么
方法进行观察,我们观察到了什么,
2、观察干燥的土壤。把干燥的土壤捻碎,用牙签把土壤颗粒分开,
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大小一样吗,我们能描述它们的大小
吗,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
实验结论 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
实验过程 物体的颜色与吸热
1)物体的颜色与吸热有关吗,请学生自学书上的要求
1) 师生讨论这个对比实验的注意事项
除了纸的颜色和光滑程度不同,其他条件如摆放的地点、方式、时
间等尽量保持一致
2) 学生实验、记录
实验结论 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块
实验名称 土壤成分分析
实验目的 寻找土壤的成分
怎样照到物体上的
实验结论 光是直线传播的
实验名称 光的反射
实验目的 照亮目标
实验材料 手电筒、书本、镜子
实验过程 1)请同学们观察实验室的日光灯管,上面为什么要装灯罩呢,照亮
目标 2)书上有三个照亮活动,请仔细阅读操作要求,并在书上画出光的
路线3)学生反馈实验发现
实验结论 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实验名称 光与热
3)每个学生自己将数据整理成柱状图
实验结论 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
阳的方向相反
实验名称 光的传播
实验目的 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实验材料 手电筒、带小孔的卡纸
实验过程 清晨,太阳出来,房间撒满了阳光;黑夜,打开手电筒,灯光照亮
了前面的路。当光照亮周围的物体时,我们是否想过它从哪里来,又是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小学科学实验报告(1)实验内容:种子发芽对比实验实验地点:实验室实验目的:观察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实验器材:种子发芽实验盒、注有“1”、“2”的标号纸、绿豆种子、纸巾、实验记录表格实验步骤:1.准备6个水杯,每个水杯都放好纸巾(中间挖两个洞)贴上标签。
2.将种子放入洞中。
3.1号杯不滴,其余的都滴上适量的水。
4.用塑料纸将3号杯口密封,用塑料杯子罩住5号杯,用纸箱罩住6号杯。
5.将1号杯和2号杯、3号杯和4号杯、5号杯和6号杯进行对比。
实验现象: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水、空气、温度。
实验结论:种子发芽的条件是水、空气、温度缺一不可。
实验效果:良好实验人:XXX实验时间:XXXX年XX月XX日小学科学实验报告(2)实验内容: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实验地点:实验室实验目的: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阳光)实验器材:绿豆芽、实验盒实验步骤:将种有相同绿豆芽的两个花盆中的一盆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一盆放在黑暗的地方,保持其他条件不变,过一段时间观察。
实验现象: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的绿豆芽生长较好,放在黑暗的地方的绿豆芽生长的不好甚至死亡。
实验结论: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
实验效果:良好实验人:XXX实验时间:XXXX年XX月XX日小学科学实验报告(3)实验内容: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实验地点:实验室实验目的:探究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之一——水实验器材:绿豆芽、水、纸巾实验步骤:1.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纸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2.3-5天后观察。
实验现象:豆芽的根会向有水的方向生长。
实验结论: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实验效果:良好实验人:XXX实验时间:XXXX年XX月XX日小学科学实验报告(4)实验内容:蚯蚓的选择实验地点:实验室实验目的:了解蚯蚓适宜的生活环境实验器材:蚯蚓、泥土、水、盒子实验步骤:1.(1)把长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盖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2?)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3)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4)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5)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6)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7)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8)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 9 )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 10? )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 11)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12)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 15)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16)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 17)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18)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19)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20)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21)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22)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23)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 24)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25)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26)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27)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28)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