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案及答案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习目标]一、孟子、荀子与儒家1.孟子(1)地位: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2)思想(3)影响①孟子的仁政学说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②唐代以后,《孟子》一书被当做经典,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之一。
③孟子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判断正误(1)“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实指一百个思想流派。
( ×)提示“百家争鸣”中的“百家”泛指数量多,主要有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而非实指。
(2)诸子都代表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 ×)提示此说法绝对化,不是“百家”中的所有学者都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如孔子就代表奴隶主贵族阶级的利益。
(3)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的“仁”的简单重复,而是对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的发展。
( √)提示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即“爱人”;孟子从孔子“仁”的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政治、思想、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
孔子的“仁”属于伦理思想,孟子的“仁政”学说属于政治思想。
问题思考材料“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故曰:‘仁者无敌。
’”——《孟子·梁惠王上》思考材料反映了孟子的什么主张?体现了先秦儒学的哪一重要思想?提示仁政的主张。
反映了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
2.荀子(1)地位: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另一位重要代表。
(2)思想(3)影响: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问题思考材料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况《荀子·天论》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荀况《荀子·大略》思考据材料归纳荀子的思想有哪些?反映了荀子思想的什么特点?提示思想:“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礼法并施。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 百家争鸣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学案(含答案)2019年秋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知道“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派别、代表人物及思想。
学会运用唯物史观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理解这一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历史与本课思想联系起来,启发大家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提高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释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辩证看待事物的能力;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老子的思想主张。
【学习难点】“百家争鸣”的深远影响。
学习过程:自学提纲一、老子(4)经典著作:孔子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一书。
3.意义: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所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百家争鸣1.背景:(1)经济:战国时期生产力飞速发展。
(2)政治:诸侯争霸,各国竞相改革旧制,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
(3)人才:士人四处游说、讲学,促使他们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探索。
2.概况:时期,不同政治思想派别众多,历史上统称为“”,各学派对当时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互相争论和批判,形成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史称“”3.主要学派:墨家、家、家、法家等学派。
4.影响:促进了和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1、教师展示学生自学成果:(用投影仪或提问学生或教师用课件展示答案)(1')2、学生巩固基础:明确上述知识点后,让学生通过诵读、默想、互问等方式熟练记忆上述知识点(4')3、基础巩固题。
(7')针对基础提纲提问,并适当拓展。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第8课百家争鸣【学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第8课百家争鸣【学案】第8课百家争鸣学案【学习目标】1.知道老子和孔子。
2. 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重点难点】重点:孔子和儒家学说;百家争鸣。
难点:百家争鸣。
【自主探究】一、老子1.老子:是时期楚国人,学派的创始人。
2.主要思想:人们应顺应;世间事物都有其,对立的双方可以;在政治上主张“”。
3.著作:他的学说集中在《》一书,成为道家的经典。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1.孔子:是春秋后期国人,他的核心思想是“”。
2.孔子在政治上推崇的制度。
主张,他反对,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
社会才会稳定。
3.孔子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还是,他创办,主张,他在教学中,注重教育和教育。
4.孔子是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由其弟子整理成《》一书。
三、百家争鸣1.2.百家争鸣促进了和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合作探究】1.概括老子的思想主张有哪些?你知道“塞翁失马”的故事吗?这个故事体现了老子的哪一思想主张?2.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概括孔子的思想主张有哪些?你认为孔子提倡“为政以德”有什么积极意义?3.阅读课本38页“相关史事”,思考:为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会出现百家争鸣的现象?4.百家争鸣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为什么说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拓展延伸】诸子百家中许多思想对于我们现代生活和文明建设仍具有借鉴意义,请以此为题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学后反思】答案【自主探究】一、1.春秋后期;道家。
2.自然;对立面;相互转化;无为而治。
3.道德经。
二、1.鲁;仁。
2.西周;以德治国;苛政,德政。
3.大教育家;私学;有教无类;道德、文化知识。
4.儒家;论语。
三、百家争鸣1.2.思想、学术;第一次。
【合作探究】1.主张:(1)顺应自然。
(2)认为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
(3)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塞翁失马”的故事体现的是其中的第2点: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
第11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第29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含解析)岳麓版

第11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第29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学科指导意见]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3.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知识点一孔子与老子1.孔子(1)主张①核心:“仁”和“礼";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
②政治上:提倡“为政以德”。
③宗教上: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
④教育上: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
修订《六经》。
(2)地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老子(1)主张①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包含着辩证法思想。
②政治上:倡导“无为而治”。
(2)影响:道家学派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孔子及其思想的评价孔子的学说从根本上说是保守的,但孔子坚持统治者应在合理的道德原则基础上进行统治,所以他的思想具有进步的一面。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知识点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原因(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活跃和受到重用.(4)思想文化上:私学出现,形成一些思想流派.2.表现兵家孙膑强调要懂得战争的规律,重视人的作用其军事思想影响深远3.意义:诸子思想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1)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先秦时期诸子的百家争鸣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间很长,问题很多,情况很复杂。
但简要一点,也可以概括为三场大辩论,或者“三大战役”.第一场是儒墨之争,争论的焦点是“仁爱还是兼爱”;第二场是儒道之争,争论的焦点是“有为还是无为";第三场是儒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德治还是法治”。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百家争鸣”。
在这个时期,诸多思想流派如儒家、墨家、法家、道家等纷纷涌现,彼此之间进行激烈的辩论和争斗。
这场思想之争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
本文将就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教案。
一、背景概述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标志着中国社会从封建制向分封制度过渡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数量众多的诸侯国相继崛起,形成了一个充满争斗的局面。
而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各种思想流派也迅速兴起,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百家争鸣的内涵百家争鸣,又称百家争鸣百家争霸,意味着当时各种不同的思想流派并存,彼此之间进行激烈的辩论和争斗。
这些思想流派包括儒家、墨家、法家、道家等,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的理念和观点,他们对人生、社会、政治等问题的看法大相径庭。
这种思想多元化的现象,为当时的社会带来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三、百家争鸣的意义百家争鸣的出现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百家争鸣为当时的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各种思想的竞争和碰撞,促使人们不断思考,推动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
其次,百家争鸣为后世思想家和学者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和借鉴,推动了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发展。
四、百家争鸣教案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可以设计一份相关教案。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示例:教案名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目标: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思想特点;2.理解百家争鸣的内涵及其对社会的影响;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学术探究能力。
教案内容:1.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2.介绍百家争鸣的概念和内涵,让学生了解当时思想流派的多元化及其代表人物。
3.分组讨论: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由组合成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思想流派进行深入了解,并准备小组展示。
学案11: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知识梳理】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百家争鸣”的含义时期,许多学术流派或学者(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见解,展开争论,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2.“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背景。
(1)经济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3)阶级关系上: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教育学术上:从“学在官府”到,私学兴起。
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法家商鞅、韩非子墨家墨子4.百家争鸣的影响(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3)推动了中国主流文化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
(4)推动了古代社会进步,促使奴隶社会向的变革。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春秋晚期创立儒家学派。
2.孔子的思想主张(1)思想核心是。
(2)政治上,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主张“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倒退)。
(3)文化教育上,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整理古代典籍。
3.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点 代表人物 时间思想 地位 孔子 春秋时期 思想核心是仁;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主张克己复礼,有教无类创立了儒家学派 孟子战国时期 主张实行仁政;主张民贵君轻、性本善 对儒家思想加以改造,使儒家体系更加完整,战国后期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荀子 战国时期 主张仁义和王道;提出君舟民水思想、性本恶,制天命而用之 三、道家和法家1.老子的思想主张(1)万物的本原是 ,要顺应自然;(2)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3)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法家学派集大成者——韩非子(1)主张 ,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2)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3.墨家学派—— 的代表(1)墨子思想的核心是 。
(2)墨子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爱,提倡无差别的爱,要求把别人的身、家、国看成像自己的一样,视人如己,反对一切掠夺性的战争。
2021-2022版老教材历史人民版必修三学案:专题一一百家争鸣含答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学习目标时空坐标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2.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3.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4.百家争鸣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百家争鸣:(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生了剧烈变化。
(2)含义:一批杰出的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2.孔子的思想及贡献:(1)政治思想。
①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
②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贡献: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编订文化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成为儒家基本文献。
3.孟子的思想:(1)提出道德规范:仁、义、礼、智。
(2)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3)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这一“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4.荀子的思想:(1)在天人关系上,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2)提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二、道家、法家、墨家思想(一)老庄之学1.特征: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
2.老子的思想(请正确连线)。
3.庄子的思想:(1)把“道”作为最高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2)提出“齐物”的思想。
4.影响:老庄崇尚自然,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法家思想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
2.思想特点:奖励耕战,实施法治。
3.代表人物及主张(请正确连线)。
第2课百家争鸣学案王凤霞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命题人:王凤霞审核人:邱昌满时间:12-09-05 编号:002班级姓名学号面批时间:【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重点难点】1.重点:儒.墨.道.法.兵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思。
2. 难点:各家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
基础知识梳理预习自测一.孟子.荀子与儒家孟子:1.地位:2.思想主张(1)核心:仁政①内容:②途径:③发展:(2)人性论:(3)义利观:3.影响:(1)(2)荀子1.地位:(1)天命观:(2)人性论:(3)治国策2.影响:(1)(2)二.墨子与墨家1.历史地位:2.思想主张:(1)(2)3.影响:三.庄子与道家1.历史地位:2.思想主张:(1)哲学观:1.为什说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2.到山东旅游,导游会带我们去亚圣庙,“亚圣”的政治主张是()A.“兼爱非攻,互助互爱”B.“仁者待民,以德服人”C.“天道自然,无为而治”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3.春秋战国时期在人性论上持截然相反观点的思想家是()A.孟子和荀子B.孟子和老子C.老子和孔子D.荀子和墨子4.荀子思想的最大特点是什么?5.下列观点,与墨家思想相符的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清心寡欲,顺其自然C.善用权术,建立权威D.爱人如己,崇尚和平【课堂探究案】探究一: 孔子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我们提倡“以人为本”的理念有着本质的区别?探究二:理解百家争鸣各派的主张。
材料一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材料二: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
……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且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是以尚贤之为政本也。
材料三: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材料四: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一、选择题1.(2014·山东文综·13)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
这一做法()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2.(2014·天津文综·2)《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
尧命四子,敬授民时。
舜命后稷,食为政首。
……殷周之盛。
《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这段话主要强调()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3.(2014·上海单科·12)“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此段文字出自() A.《孟子》B.《庄子》C.《韩非子》D.《道德经》4.(2014·海南单科·1)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
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A.君主无为而治B.强化血缘等级C.推行礼乐仁政D.实行严刑峻法5.(2013·浙江文综·12)在人类文明史上,许多思想家对后世产生影响常常是通过教育的途径。
下列思想家中通过私学培养人才的有()①孔子②韩非③朱熹④亚里士多德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6.(2012·浙江文综卷·16)康熙南巡时亲赴曲阜,在隆重盛大的祭孔典礼后,听孔子后裔孔尚任讲儒家经典,嗣后又破格授予其国子监博士。
这些举动表明康熙()①崇尚儒家文化②着力提升满族文化③延揽汉族文士④努力缓和民族矛盾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7.(2012·上海单科卷·31)孔子说:“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
”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8.(2012·山东文综卷·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是()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9.(2012·海南单科卷·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这段话体现的是()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10.(2011·浙江文综·12)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
下列项中,与“小国寡民”相关的是()①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②屈原追求的“美政”理想③罗马法的基础④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条件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④D.③④11.(2011·广东文综·12)“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孟子的这段话认为()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12.(2011·福建文综·16)《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这表明()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13.(2011·安徽文综·12)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
图3中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图3A.①④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14.(2011·上海单科·8)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A.爱无差等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存天理,灭人欲15.(2010年浙江文综,13)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
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A.不以人助天B.制天命而用之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16.(2010年上海历史,4)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天下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作参谋,专替君主打算。
这一家是()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17.(2010·山东文综·9)“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这一主张属于()A.儒家“仁爱”思想B.墨家“兼爱”思想C.儒家“礼治”思想D.墨家“非攻”思想18.(2010·浙江文综·13)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
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A.不以人助天B.制天命而用之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19.(2010·上海单科·4)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
这一家是() 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20.(2010·海南单科·1)“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
”这一观点出自先秦()A.儒家B.法家C.墨家D.道家21.(2009·山东基能·42)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的是()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A.①② B.①④C.②③D.②④22.(2009·上海历史·3)①春秋时期,郑国发生了火灾,掌管祭祀的官员建议子产焚烧玉石向上天祈祷,②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
”③于是积极组织灭火。
④这说明当时以祭祀为核心的宗教意识日益淡薄,而世俗理性逐渐占据上风。
上述材料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A.①B.②C.③D.④23.(2009·海南历史·1)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A.天行有常B.人性本恶C.礼法并用D.民水君舟24.(2009·山东基能力·43)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流派。
下列语句中最符合道家思想的()A.兼相爱,交相利B.仁者爱人C.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D.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25.(2008·山东基本能力测试·42)《三宇经》中写道:“人之初,性本善。
”在人性论上,持相同或相近主张的思想家是()①墨子②荀子③老子④苏格拉底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26.(2008·海南单科·2)“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持这一观点的人应() A.墨翟B.孟轲C.荀况D.韩非27.(2008·上海单科A组·2)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这句话反映的是()A.儒家的思想B.道家的思想C.墨家的思想D.法家的思想28.(2008·重庆文综·15)“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的()A.墨家思想B.儒家思想C.道家思想D.法家思想29.(2008·四川文综·12)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予乱”。
他批评的是()A.法家学说B.道家学说C.儒家学说D.墨家学说30.(2007·广东单科·2)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A.人与人的关系B.人与自然的关系C.国与国的关系D.夷夏关系二、材料题1.(2013·江苏单科·21)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材料二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
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
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
(3分)(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
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
(3分)2.(2012·北京文综卷·37)水是生命之源,它孕育了人类文明,启迪着人类智慧,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程。
材料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材料二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
——《荀子》(1)材料一、二分别体现了道家和儒家的什么思想?(2分)简述道家和儒家产生的时代背景。
(4分)材料三“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所谓的“南北通州”是指北京通州和江苏南通,它们均与大运河关系密切。
但在近代以后,随着运河漕运的停止,北通州及运河沿线大多数城市衰落,南通州却未停止发展的脚步。
1898年南通大生纱厂创办,并获得20年方圆百里内独办企业的特权,税收负担较轻。
此后建立的大生港承担了航运功能。
到20世纪20年代大生资本集团形成,包括棉花种植、碾米、造船、纺织机器制造、发电等企业及银行。
其间,南通还创办了师范、农科、商业、纺织等学校,兴建了博物苑、剧院、公园等公共设施。
图11 南通地理位置示意图(2)阅读材料三和图11,结合所学,概括近代南通经济发展的原因。
(8分)材料四自19世纪初,关于宪法是否明确授权联邦政府帮助地方治理河道的问题,美国国会一直存在争论,1817年和1822年,美国总统两次否决了联邦政府资助地方改善交通的议案,1824年最高法院法官认定,宪法允许联邦政府资助和承担河道改良项目,但联邦政府的权限从改良河道扩大到流域治理、防洪灌溉,又经历了一个多世纪。
其间,仍有很多议员认为,联邦政府建设防洪工程过多干预了各州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