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凝抑制实验
血凝抑制试验流程

血凝抑制试验流程一、准备工作。
做血凝抑制试验呀,就像要做一场有趣的小实验游戏,前期准备可不能马虎。
咱们得先把要用的东西都找齐咯。
需要有一些试剂,像标准的红细胞悬液,这个可重要啦,就像游戏里的关键道具一样。
然后是被检测的血清样品,这可是我们要探究的主角哦。
还有血凝素抗原,这是引发整个试验反应的小能手。
当然啦,一些移液管、微量移液器、96孔微量反应板这些工具也得备着,它们就像是小助手,帮我们完成各种操作呢。
另外呀,在开始之前,咱们要确保实验室的环境是合适的。
温度和湿度都得差不多,就像我们人待着舒服的环境一样,这样才能让试验顺顺利利的。
而且这些工具都要洗得干干净净的,不然有脏东西捣乱,试验结果可就不准啦。
二、红细胞悬液的准备。
红细胞悬液的准备可是有讲究的。
一般我们会从合适的动物身上采集红细胞,这过程得小心翼翼的,就像呵护小宝贝一样。
采集到之后呢,要进行洗涤,把杂质什么的都去掉。
这就好比给红细胞洗个澡,让它们清清爽爽地去参加试验。
洗涤的时候呀,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几次,一般三次就差不多啦。
然后把红细胞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悬液,这个浓度就像是调配魔法药水一样,得按照规定来,太浓或者太淡都不行哦。
三、血清处理。
血清样品也不是直接就能用的。
我们要对它进行一些处理。
先把血清进行稀释,这就像是把一杯浓果汁兑点水一样,让它的浓度适合我们的试验。
而且在稀释的时候,要非常精确地操作移液管或者微量移液器,不能多一点也不能少一点,不然就像做饭的时候盐放多放少了,结果会很糟糕的。
有时候血清里可能会有一些干扰物质,就像调皮的小怪兽一样,我们要想办法把它们除掉。
可能会用到一些特殊的处理方法,比如说加热或者加一些试剂来中和这些干扰物质。
四、血凝素抗原的滴定。
血凝素抗原滴定也是这个试验很重要的一步呢。
我们要确定血凝素抗原的血凝效价,这就像是在给抗原这个小明星评级一样。
把血凝素抗原按照不同的稀释度分别加到反应板的孔里,然后再加入红细胞悬液。
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的应用

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的应用血凝现象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这种现象在医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可用于血液凝固机制的研究、血液疾病和血栓性疾病的检测和诊断等。
而血凝抑制试验则是一种通过检测血凝因子的抗凝活性,评估血液抗凝系统功能的一种方法。
血凝现象在医学中应用广泛。
血凝机制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血液凝固的生理过程,从而对止血和血栓性疾病的发病机制有更深入的认识。
血凝检测在医学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例如在手术前对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评估,以避免手术中大出血的风险。
血液疾病如凝血障碍、血小板减少等以及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脑血栓等均可通过血凝检测进行诊断和病情监测。
血凝抑制试验是一种检测血凝因子抗凝活性的方法。
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当血液中存在某种物质(如抗体)时,会抑制血凝因子的活性,从而阻止血液凝固。
通过检测这种物质的含量,可以评估血液抗凝系统的功能。
血凝抑制试验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可用于检测和诊断各种凝血性疾病和免疫系统疾病,如血友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在医学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对于医生来说,了解血凝现象和血凝抑制试验的原理和应用,可以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各种血液疾病和血栓性疾病。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血凝检测技术和方法的不断完善和提高,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也将越来越广泛和重要。
本文将探讨定向遗忘中提取抑制的机制,并分析其成功提取引起抑制的案例。
简要介绍定向遗忘和提取抑制的概念,然后介绍基础知识点,包括抑制遗忘和提取抑制的作用。
接下来,详细介绍定向遗忘中提取抑制的机制,最后分析一个实际案例,阐述该机制的成功应用。
当我们遇到一个新概念或事物时,通常需要对其进行记忆。
然而,记忆并不总是准确无误的,有时甚至会遗忘某些信息。
定向遗忘便是一种有目的地遗忘特定信息的记忆过程。
与此当我们试图回忆某些信息时,也会受到抑制的影响,导致信息无法成功提取。
提取抑制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回忆,从而减轻大脑的负担。
血凝抑制试验测抗原的原理

血凝抑制试验测抗原的原理血凝抑制试验是一种用于测定血液中抗原的方法,主要用于诊断某些感染性疾病或免疫疾病。
该试验的原理是通过检测抗原与抗体结合的能力来判断血液中的抗原含量。
血凝抑制试验的操作步骤如下:1. 准备实验物质:包括抗原溶液和抗体溶液。
抗原溶液可以是疾病相关的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抗原,抗体溶液则是能与抗原特异结合的抗体。
2. 加入抗凝剂:将新鲜的全血加入抗凝剂,防止血液凝固。
3. 分离血细胞和血清:通过离心等方法将血液分离成血细胞层和血清层。
4. 制备稀释物:将抗原制备成一系列不同浓度的稀释物,以便检测抗体与抗原结合的最佳条件。
5. 反应抗原与抗体:将不同浓度的抗原稀释物分别与包含抗体的血清混合。
6. 观察反应:将反应混合物孵育一段时间后,观察有无凝结物的形成。
若凝结物形成较少或没有形成,则说明抗体与抗原结合,抗原含量较高;若凝结物形成较多,则说明抗体与抗原结合能力较弱,抗原含量较低。
7. 结果分析:根据凝结物的形成情况,可以定量分析血液中的抗原含量。
若血液中凝结物的形成较少,则说明抗体对抗原的结合能力较强,抗原含量较高;若血液中凝结物的形成较多,则说明抗体对抗原的结合能力较弱,抗原含量较低。
血凝抑制试验基于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原理。
当抗原与抗体相互结合时,会发生凝结反应,形成受体-抗原复合物。
凝结反应的原理是抗体与抗原结合后,抗原在血液中形成一种聚集结构,从而导致血液中的凝集物形成。
血凝抑制试验通过加入已知浓度的抗体制剂来观察对应抗原稀释物中凝结物的形成情况,以评估血液中的抗原含量。
当抗原含量较高时,抗体与抗原结合较多,凝结物形成较少;当抗原含量较低时,抗体与抗原结合较少,凝结物形成较多。
血凝抑制试验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它可以识别和测定血液中特定抗原的含量,从而用于诊断某些感染性疾病或免疫疾病。
同时,血凝抑制试验还可以用于研究免疫反应的机制,以及评价特定疫苗或药物的抗原活性。
总结而言,血凝抑制试验通过观察凝结物的形成情况来测定血液中特定抗原的含量。
实验四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课件

02
实验材料
实验器材
01
02
试管
用于血样的采集、分离和反应 。
吸管
用于吸取试剂和血样。
03
离心机
用于血样的分离。
04
显微镜
用于观察血凝现象。
实验试剂
生理盐水
用于稀释血样和作为反应介质 。
抗血清
用于血凝抑制试验,针对特定 病毒或细菌。
凝血酶
促使血液凝固的酶。
抗凝剂
如肝素,防止血液凝固。
实验样本
出了抗体滴度与病毒滴度之间的关系。这一发现有助于评估抗体治疗效
果和制定抗病毒治疗方案。
05
注意事项与安全须知
实验安全须知
01
实验操作应在专业人员 的指导下进行,确保安 全。
02
实验过程中应穿戴实验 服和防护眼镜,避免意 外伤害。
03
实验器材应保持清洁, 避免交叉污染。
04
实验废弃物应按照规定 进行处理,避免对环境 和人体造成危害。
血凝抑制试验
利用抗体与相应抗原结合后,抑 制红细胞发生凝集的现象。
实验步骤
准备试剂和器材:包括抗 原、抗体、红细胞、生理 盐水等。
制备不同浓度的抗原溶液。
取适量红细胞,加入不同 浓度的抗原溶液中,观察 红细胞是否发生凝集。
记录实验结果,分析数据, 得出结论。
对于血凝抑制试验,先加 入抗体,再加入抗原溶液, 观察红细胞是否发生凝集。
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一
实验结果三
血凝试验中,不同稀释度的病毒液与 红细胞混合后,红细胞迅速凝结成块, 形成明显的血凝现象。
通过比较不同稀释度的病毒液与加入 特异性抗体后的血凝抑制情况,可以 得出抗体滴度与病毒滴度之间的关系。
病毒的血凝试验名词解释

病毒的血凝试验名词解释病毒的血凝试验是一种常见的检测方法,用于确定病毒感染的存在以及病毒类型的鉴定。
该试验利用了人体免疫系统对病毒的免疫反应,通过检测血浆中的凝集反应来判断病毒感染的有无。
本文将对与病毒的血凝试验相关的一些术语进行解释。
1. 血凝试验(Hemagglutination):血凝试验是一种常用的免疫学方法,通过观察红细胞的凝集反应来判断病毒的存在。
在病毒感染的情况下,病毒可以使得红细胞发生凝集现象,从而形成一种网状结构。
这种凝集反应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病毒感染的类型和程度。
2. 血凝抑制试验(Hemagglutination Inhibition Assay):血凝抑制试验是一种用于确定病毒感染的抗体的存在与否以及抗体的效力的方法。
在这个试验中,医生将不同浓度的病毒抗原加入患者血浆样本中,观察其中是否出现了病毒凝集反应。
如果患者的血浆中存在与病毒抗原相结合的特异性抗体,那么这些抗体会与病毒抗原结合,并阻止病毒与红细胞产生凝集反应。
通过检测凝集反应的程度,可以评估患者血浆中的抗体效力及抗体的浓度。
3. 血凝试验凝集效价(Hemagglutination Titer):血凝试验凝集效价是用来表示血浆中抗体浓度的方法。
凝集效价通常以最高稀释度的倒数来表示,也就是需要将血浆稀释到什么程度才能抑制病毒凝集。
凝集效价越高,表示血浆中的抗体浓度越高,对病毒的抵抗能力也就越强。
4. 血凝图谱(Hemagglutination Curve):血凝图谱是在血凝试验中绘制的一种图形,用于表示血浆稀释度与血凝反应之间的关系。
血凝图谱的横轴通常表示血浆的稀释度,纵轴表示血浆与病毒的凝集反应的程度。
通过绘制血凝图谱,可以评估不同血浆样本的抗体效力以及浓度的分布情况。
这样的图形有助于医生判断病毒感染的程度,病程的演变以及抗体的持续时间等信息。
血凝试验作为病毒感染的常用检测方法,在临床医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观察红细胞的凝集反应,医生可以准确判断患者是否感染了病毒,并进一步确定病毒的类型。
血凝抑制实验报告三篇

血凝抑制实验报告三篇实验报告一:血凝抑制药物A的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评估血凝抑制药物A对凝血过程的影响。
通过血小板聚集检测、凝血酶时间和纤维蛋白原时间测量,我们发现药物A可有效地抑制血小板聚集、延长凝血酶时间和纤维蛋白原时间,表明其具有明显的抗凝血作用。
引言:血凝抑制药物在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用于治疗各种凝血相关疾病。
血小板聚集、凝血酶时间和纤维蛋白原时间是评估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
本研究旨在探究血凝抑制药物A对这些指标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和药物开发提供实验依据。
材料与方法:1. 实验药物:血凝抑制药物A2. 血浆样本:从健康人士收集的血浆样本3. 试剂:ADP激活剂,凝血酶试剂,纤维蛋白原试剂4. 实验仪器:光学密度计,凝血时间测定仪5. 实验组设置:将血浆样本分为对照组和药物A处理组结果:1. 血小板聚集检测:药物A处理组显示较对照组明显的血小板聚集抑制,表明药物A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2. 凝血酶时间测量:药物A处理组凝血酶时间明显延长,表明药物A能有效延缓凝血过程。
3. 纤维蛋白原时间测量:药物A处理组纤维蛋白原时间较对照组显著增加,表明药物A可抑制纤维蛋白原合成和聚合。
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血凝抑制药物A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延长凝血酶时间和纤维蛋白原时间发挥抗凝血作用。
这些发现与前期研究相一致,进一步验证了药物A的抗凝血机制。
然而,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探究该药物的作用机制以及临床应用前景。
结论:血凝抑制药物A具有明显的抗凝血作用,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延长凝血酶时间和纤维蛋白原时间发挥其作用。
这些发现为该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基础,并为进一步相关研究提供了方向。
实验报告二:血凝抑制药物B的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研究血凝抑制药物B对凝血通路的影响。
通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凝血因子测定,我们发现药物B可显著延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同时对凝血因子Xa和IIa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血凝和血凝抑制实验

实验三血凝和血凝抑制实验一、实验目的与要求掌握血凝和血凝抑制实验操作及应用二、实验内容H5亚型猪流感抗体检测与分析三、实验步骤(一)血凝(HA)试验1、用微量移液枪在微量反应板的第一排1-12孔均加入50μLPBS,换枪头;2、吸取50μL抗原,加入第一孔,反复吹打5次混匀;3、从第一孔吸取50μL加入第二孔,吹打混匀吸取50μL加入第三孔,如此稀释至第11孔,从第11孔吸取50μL丢弃,第12孔作为红细胞对照;4、各孔均加入50μL0.5%鸡红细胞悬液(已充分摇匀);5、轻轻混匀,室温25℃静置20min观察结果;(二)血凝抑制(HI)试验1、血清样品处理:先加150μL胰酶溶液于300μL血清中,56℃水浴灭活30min 后冷却至室温;加900μL高碘酸钾,混合,室温孵育15min;加900μL丙三醇盐溶液,混合,室温孵育15min;加750μL生理盐水混合,4℃保存;2、根据HA试验中测定的HI抗原效价配制4单位抗原;3、在微量反应板第5-8排的2-11孔加入25μLPBS,第12孔加入50μLPBS;4、吸取50μL血清(编号为2-4血清、阳性血清、编号为1-4血清、阴性血清)加入第1孔,混匀后吸取25μL于第二孔,混匀后吸25μL于第三孔,依次稀释至第11孔,第11孔混匀后弃去25μL;5、各排前11孔均加入4单位抗原25μL,第12孔作为红细胞对照,室温下25℃静置30min;6、各孔均加入50μL0.5%的鸡红细胞悬液混匀,轻轻摇匀,室温下25℃静置30min。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血凝(HA)试验,从第三个孔开始显示“滴泪”第一排为阳性对照第二排为阴性对照第三排,血清5-6第四排,血清6-6参考文献[1]GB/T 27535-2011,猪流感HI抗体检测方法[S].。
血凝与血凝抑制试验

• 2、试验原理
三、血凝抑制试验(HI)
:病毒优先与血清中的抗体结合,然后才与红细胞结合
三、血凝抑制试验(HI)
结果判定:第二排为抗原对照,红细胞应全部凝集,第三排为红细胞对照,红细胞应 全部沉降。以待检血清能完全抑制病毒凝集红细胞的最高稀释倍数为血清的HAI效价 ,用2n表示。通常能使4个凝集单位病毒凝集红细胞的作用完全被抑制的血清最高稀 释倍数,称为抗体的血凝抑制价(HI效价)。只有阴性对照孔血清滴度不大于21g2, 阳性对照孔血清误差不超过1个滴度,试验结果才有效
四、注意事项
• 1、1%红细胞配制 • 2、四单位配制 • 3、样品稀释操作过程
欢迎各位提出宝贵意见!
Thank You!
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 2012 年
目录
1 2 3 4 试验材料 血凝实验 血凝抑制试验 注意事项
一、试验试剂
血清抗体
病毒抗原
1%红血球
PBS
一、试验材料
V形板/血凝板
振荡器 移液枪
二、血凝试验(HA)
• 1、试验目的
•
•
检பைடு நூலகம்病毒抗原血凝效价
许多病毒表面具血凝素,具有凝集某些动物或 人红细胞的特性,称为血凝现象,可用于鉴定病 毒。
• 2、试验原理
二、血凝试验(HA)
二、血凝试验(HA)
结果判定:红细胞对照组红细胞完全沉降,以试验排中能使等量红细胞发生 完全凝集的病毒最高稀释倍数,作为病毒的血凝价,即HI效价,用2n表示。
三、血凝抑制试验(HI)
• 1、试验目的
•
•
检测血清抗体效价
血凝现象可以被特异性抗体所抑制,称 为血凝抑制现象,利用这种特性可进行血 清学试验,称为血凝抑制试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目前在禽流感血凝抑制试验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会对血凝抑制试验的意义造成影响从而导致不正确的结果;禽流感抗原也存在相的差异,在实际检测中也容易出现误导。
关键词:血凝抑制相的差异标定Problems in Hemagglutimation Inhibition Test with Avian Influenza Liu Ping , Liu Dong , Li Bin , Wang QunYi ,Huan XiuRong,Wang ZongSheng ,Fan GenCheng, Du YuanZhaoQingdao YEBIO Bioengineering Co,National Animal QuarantineInstitut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Qindao ShandongAbstract : Quite a few problems exist with regard to hemagglutination test with avan influenza,affecting HI test meanings and leading to wrong results.Phase variation exists in avian influanza antigen,causing mistakes in practical operation of HI test.Keywords: Hemagglutination inhibition,phase variation,standardization禽流感病毒能够与鸡红细胞发生凝集现象,这种红细胞凝集现象可被特异性免疫血清所抑制,即红细胞凝集抑制实验(HI)。
由于血凝反应可被特异性抗体所抑制,抗体与病毒结合后,血凝素不能吸附于红细胞表面的受体上,因此血凝抑制试验可以用于:1)检测血清中的抗体水平。
2)鉴定病毒。
3)辅助诊断病毒性疾病。
4)作为适时免疫的辅助手段,能避免免疫失败、免疫空挡及重复免疫造成的损失。
目前在禽流感血凝抑制试验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会对血凝抑制试验的意义造成影响从而导致不正确的结果。
一、由于禽流感病毒变异较快,所以在血凝抑制试验中经常会出现不同厂家生产的相同亚型的禽流感抗原所测同一血清的血凝抑制价不同,禽流感亚型病毒株按其血凝抑制试验中所表现的亲和力不同而分为三种类型:对本株和异株免疫血清均呈较高效价的为“ R”相;对本株效价高对异株低的为“ P” 相;对本株及异株均低的为“ Q”相。
由此可见养殖户经常反映的打你们厂家的疫苗去别的地方检测结果往往会很低,这就是我们所说的“ P”相,即抗原相的差异。
如果在试验中出现相的差异所测结果会相差2-3 个滴度,所以在血凝抑制试验操作时,挑选亲和相毒株作为测定抗原较好,这样会提高诊断的灵敏度(如下表)。
对禽流感毒株进行抗原分析时,必须采用交叉的血凝抑制试验,而不能采用单向的血凝抑制测定,以排除相别的影响。
同一血清用不同抗原检测的结果二、禽类血清中往往含有非特异性血凝抑制因子,尤其是水禽血清在做禽流感血凝抑制试验时会出现对照孔和对照孔后2-3 孔有凝集现象。
因此,在利用血凝抑制试验进行血清抗体测定之前,有必要对血清中非特异性因子进行排除。
热灭活是一种排除非特异性因子的有效方法,但对特异性抗体破坏较大。
利用受体裂解酶处理血清在美国禽流感诊断中已广泛应用。
但经过我们大量的临床试验发现水禽血清在经过受体裂解酶处理后有明显的差异,而鸡的血清却没有明显差异,所以在做血凝抑制试验时可对水禽血清用受体裂解酶进行处理,鸡血清不作处理结果影响不大。
三、在禽流感血凝抑制试验中抗原标定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首先在试验之前要对禽流感抗原用已知效价的标准阳性血清进行标定,以确定抗原的纯度。
抗原配制完后,需对所配制的抗原进行标定,看所配制的抗原是否达到所需标准,如工作抗原效价过高或过低对结果都有一定的影响。
过高,测定抗体效价偏低;过低,测定效价过高,甚至很高。
所以在禽流感血凝抑制试验中必须对抗原进行标定。
四、在进行试验操作时很容易出现错误,所以进行实验时一定要严格操作,每次测定应有严格的温度范围和作用时间,出现错误时要认真查找原因,以免类似错误再次出现。
另外,所用抗原应是稳定性好,效价高的浓缩抗原。
以下是容易出现的错误:1. 对照孔凝集①盐类凝集:所谓盐类凝集即稀释液中氯化钠达至一定高浓度时,即使没有血清抗体也能发生凝集反应。
②当生理盐水被细菌污染时也可出现对照孔凝集。
③血清变质或受细菌污染。
2. 全部凝集① 当红细胞受细菌污染或保存时间过长可出现此现象。
② 抗原滴加时出现失误,工作抗原效价过高。
① 生理盐水受细菌污染或其它因素.3、红细胞全部下滑①当配制抗原时,配制工作抗原效价过低,不足以凝集鸡红细胞。
②加样时所有孔全部加成生理盐水亦出现全部下滑现象。
4、不同来源、不同浓度的红细胞会使结果差异很大,所以红细胞来源一定要相同:一般需要3 只或3 只以上公鸡来提供红细胞,将3只以上公鸡红细胞混合在一起。
也可由1 只公鸡来提供红细胞,但必须经临床多次使用证明是可行的。
有抗体鸡提供的红细胞需要更多次数洗涤。
但要注意有时不同的公鸡提供的红细胞对禽流感H5 亚型抗体测定,效价差异很大。
不同浓度的红细胞对抗体测定也有影响。
5、温度对实验结果也有影响,一般要求在室温25-37 ℃进行实验,当实验温度低于4℃时红细胞有时会发生自凝现象。
6、抗原与抗体作用时间过长或过短对结果影响较大:过短出现凝集不完全;过长出现洗脱现象。
7、96 孔V型板是否洗净,是否光滑也会影响实验结果。
总之在进行禽流感血凝抑制试验时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制定一个标准化操作方法以免对结果判断产生误差,只有把试验标准化才能正确评价疫苗免疫存在的意义。
新技术员必看血凝抑制试验易出的问题发布时间:2011-01-061 标准阳性对照血清的抗体效价与原结果误差大于 1 个滴度4 个血凝单位(HAU) 抗原配制不准确。
4 个HAU抗原要现用现配,馄悬液要混匀,配好的抗原室温下放置不得超过 4 个小时,不可反复冻融。
为防止 4 个HAU抗原配制不准确.在作HI 试验前必须做回归试验。
在微量反应板的1-4 排的1-4 孔内各加入50 微升PBS 液。
取已配好的4个HAU抗原混匀液50 微升加入反应板的第1孔内混匀后吸取50 微升加入第2孔,依次倍比稀释至第 4 孔,从第4孔内吸取50微升棍匀液弃掉.每孔内加入50 微升l %红血球混悬液,震荡混匀,20-25 度静置20分钟后观察结果。
若1孔、2 孔红血球完全凝集,而3孔、4孔不凝集,则说明4个HAU配制准确,否则,需重新测定抗原效价,重新配制 4 个HAU抗原,并作回归试验,直至结果准确。
阳性对照血清效价降低。
阳性对照血清经反复冻融、长期保存或保存不当.会使抗体效价降低。
因此,阳性对照血清不可反复冻融,若要长期保存必须保存在-15 度以下,不得超过保质期.冷藏保存不得超过 4 天。
2 结果出现慢在环境温度20—25 度,经过15-30 分钟即可读出抗原效价和血清抗体滴度。
当温度过低,如低于15 度时,出现结果就要慢,往往需要超过40 分钟才能出现清晰的结果。
因此,为了在较短的时间内出现结果,应将试验中的环境温度控制在20-25 度。
3 泪滴状流淌( 完全血凝抑制) 线细一般是由于环境温度低,或是反应作用时间短,结果还没有完全显示。
需静置一段时间,读数。
4 结果出现快,并且整板无凝集现象试验过程中的环境温度超过30 度时,试验结果出现的要快.往往在15 分钟左右就可读数。
一旦时间过长,结果就会消失,使整板无凝集现象,给人一种误以为效价为O,或抗体滴度为12log2 。
要求试验环境温度不得超过30 度,反应15—30 分钟及时读数,不可长时间拖延读数时间。
5 整板无血细胞凝集现象当试验环境在20-25 度,经15—30 分钟读数时,整板无红细胞凝集现象,有如下4种可能。
8份血清的抗体滴度为12log2 ;试验过程中全板少了加4个HAU抗原的步骤;4个HAU抗原已经失效;环境温度过高,读数时间拖延。
当整板无红细胞凝集现象时,要先查明原因。
可用微量移液器吸取每孔内的混悬液,当每孔内的馄悬液容量为50微升x3 时,可能是前3种原因;每孔内的混悬液容量为50微升x2 时,则是第 2 种原因。
无论哪种原因引起的全板无凝集现象,都须进行重新测。
由第 3 种原因引起的,要重新配制 4 个HAU抗原。
并注意操作过程中要专心,随时检查是否漏掉某些步骤,控制好试验过程中的环境温度,及时看结果。
6 8 份被检样品结果全为Iog2当8 份被检样品全是第 1 孔完全血凝抑制,而2-12 孔无凝集。
用移液器吸取第 1 孔内容量为50微升x4,而2—12孔容量为50微升x 3 。
此种情况一般发生在8道微量移液器操作时,遗漏了将被捡样品逐孔倍比稀释,使第 1 孔内抗体含量高,完全抑制了抗原凝集红细胞的能力,而出现完全血凝抑制;2-12 孔内引无抗体,只有抗原,导致2-12 孔全部红细胞凝集。
也可能是8 份被检血清的抗体滴度全为1log2 ,但此种情况极少出现。
因此,要分析原因,进行复检。
加入1%红细胞的混悬液始终为暗红色,既无红细胞凝集现象,也无血凝抑制现象,一般是1%红细胞混悬液溶血。
要求采血、配制1%红细胞时,尽量减少细菌污染。
采集血液时要尽量采集至少 3 只SPF公鸡或无禽流感、新城疫等抗体的健康公鸡血与等量阿氏液(葡萄糖2.05 克、柠檬酸钠0.8克、柠檬酸0.055 克、氯化钠0.42克,加纯化水至100毫升,散热溶解后调pH值至6.1,69千帕15分钟高压灭菌,4度保存备用)混合,或按1/10 比例加入灭菌的3.8%—4.O%的柠檬酸酸钠混匀以防血液凝固。
用灭菌的生理盐水或pH值7.2、0.01摩尔/升的PBS液洗3次。
若要长时间保存,可将洗涤好的盛有虹细胞的试管内加人多量无菌阿氏液压底, 4 度保存,至少可保存 1 星期。
浅谈血凝抑制试验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某些病毒(如新城疫、禽流感病毒等)具有凝集某种动物红细胞的现象,这种现象可被特异性免疫血清所抑制,即为红细胞的血凝抑制。
血凝抑制试验可用于测定免疫抗体效价、辅助诊断病毒性疾病等方面。
在基层工作中微量血凝抑制试验(HI) 最常用于新城疫、禽流感等免疫抗体的检测。
尽管此法操作简便、快速、准确、实用,但在实践中也常常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从而使试验结果不精确,有时甚至无法判定结果。
下面把本人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采取的解决方法总结如下,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
1. 被检血清腐败变性被检血清腐败变性严重影响免疫抗体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