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凝和血凝抑制
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的应用

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的应用血凝现象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这种现象在医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可用于血液凝固机制的研究、血液疾病和血栓性疾病的检测和诊断等。
而血凝抑制试验则是一种通过检测血凝因子的抗凝活性,评估血液抗凝系统功能的一种方法。
血凝现象在医学中应用广泛。
血凝机制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血液凝固的生理过程,从而对止血和血栓性疾病的发病机制有更深入的认识。
血凝检测在医学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例如在手术前对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评估,以避免手术中大出血的风险。
血液疾病如凝血障碍、血小板减少等以及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脑血栓等均可通过血凝检测进行诊断和病情监测。
血凝抑制试验是一种检测血凝因子抗凝活性的方法。
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当血液中存在某种物质(如抗体)时,会抑制血凝因子的活性,从而阻止血液凝固。
通过检测这种物质的含量,可以评估血液抗凝系统的功能。
血凝抑制试验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可用于检测和诊断各种凝血性疾病和免疫系统疾病,如血友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在医学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对于医生来说,了解血凝现象和血凝抑制试验的原理和应用,可以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各种血液疾病和血栓性疾病。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血凝检测技术和方法的不断完善和提高,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也将越来越广泛和重要。
本文将探讨定向遗忘中提取抑制的机制,并分析其成功提取引起抑制的案例。
简要介绍定向遗忘和提取抑制的概念,然后介绍基础知识点,包括抑制遗忘和提取抑制的作用。
接下来,详细介绍定向遗忘中提取抑制的机制,最后分析一个实际案例,阐述该机制的成功应用。
当我们遇到一个新概念或事物时,通常需要对其进行记忆。
然而,记忆并不总是准确无误的,有时甚至会遗忘某些信息。
定向遗忘便是一种有目的地遗忘特定信息的记忆过程。
与此当我们试图回忆某些信息时,也会受到抑制的影响,导致信息无法成功提取。
提取抑制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回忆,从而减轻大脑的负担。
血凝和血凝抑制实验

3、每孔加入1%鸡红细胞悬液25ul
4、轻轻振荡均匀,后放于室温或37℃中静置30分 钟
5、结果判定
医学课件ppt
7
血凝效价测定
医学课件ppt
8
结果判定标准
1、++++:红细胞呈细沙样均匀铺于孔底,即100 %凝集;
以出现++(50%凝集)的抗原最高稀释 倍数为该抗原的血凝价(1:128)??? 。
25ul 1:256稀释的病毒抗原为该抗原的一 个血凝单位。
医学课件ppt
10
血凝抑制试验
1、将病毒抗原稀释成4个血凝单位(1/128×4=1:32)
2、在血凝板上1-12孔内各加入25ul生理盐水;
3、在第1孔内加入被检血清25ul,然后倍比稀释至第 10孔,最后弃25ul;
医学课件ppt
16
注意事项
• 1、在稀释移取混匀的操作过程中动作要慢, 以免损坏红细胞(表现为分离是上清液为淡 红色,正常情况第一次分离后上清液为淡黄 色,之后直至清亮为清洗干净)。
• • 2、在吸取过程中一定要将中间的白细胞层吸
取干净。
医学课件ppt
17
1、++++:红细胞呈细沙样均匀铺于孔底,即100 %凝集;
2、+++:红细胞均匀铺于孔底,当边缘不整齐而 稍向孔底集中,即75%凝集;
3、 ++:红细胞形成一个环状,四周有下凝集块, 即50%凝集;
4、 +:红细胞于孔底形成圆团,边缘不够光滑,四 周稍有凝集块,即25%凝集;
5、-:红细胞于孔底形成圆团,边缘光滑整齐,即 无凝集。
医学课件ppt
13
血凝HA和血凝抑制试验HI

HA值可用于评估血液凝固功能和血栓形成风险
试验方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试验材料:抗凝剂、试管、离心机、凝血因子活性检测试剂等。
试验原理:通过观察血液凝固过程,检测血浆中凝血因子的活性。
试验步骤:采集血液样本,加入抗凝剂,离心分离血浆,加入凝血因子活性检测试剂,观察血液凝固时间并记录结果。
不同点:血凝HA试验只能判断是否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或血栓前状态,而血凝抑制试验HI不仅可以判断是否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或血栓前状态,还可以检测抗凝物质的具体类型和浓度。
试验方法的比较
血凝HA试验:通过观察血凝块的形成和溶解过程,检测抗凝物质的存在和含量
操作简便性:血凝HA试验操作相对简单,而血凝抑制试验HI需要更多的样本和操作步骤
参考值:血凝HA试验结果的参考值一般为阴性或阳性,具体参考值因不同病毒而异。
临床意义
用于诊断血栓栓塞性疾病
评估血液高凝状态的风险
辅助诊断易栓症等血栓前状态
监测抗凝治疗的效果
02
血凝抑制试验HI
试验原理
血凝抑制试验HI是一种检测病毒抗体的方法,通过与特异性抗体结合,抑制病毒的凝集活性,从而检测出病毒抗体。
临床意义
用于诊断疾病:血凝抑制试验HI可以用于诊断多种疾病,如流感、麻疹等病毒感染性疾病,以及疟疾、血友病等出血性疾病。
监测治疗效果:通过血凝抑制试验HI,可以监测治疗效果,评估病情进展和预后。
指导治疗:血凝抑制试验HI的结果可以指导治疗,例如在输血时,通过血凝抑制试验HI可以确定最佳的输血量。
流行病学调查:血凝抑制试验HI还可以用于流行病学调查,了解疾病的流行趋势和分布情况。
试验意义:用于检测凝血因子活性,评估血液凝固功能,协助诊断凝血障碍相关疾病。
实验四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课件

02
实验材料
实验器材
01
02
试管
用于血样的采集、分离和反应 。
吸管
用于吸取试剂和血样。
03
离心机
用于血样的分离。
04
显微镜
用于观察血凝现象。
实验试剂
生理盐水
用于稀释血样和作为反应介质 。
抗血清
用于血凝抑制试验,针对特定 病毒或细菌。
凝血酶
促使血液凝固的酶。
抗凝剂
如肝素,防止血液凝固。
实验样本
出了抗体滴度与病毒滴度之间的关系。这一发现有助于评估抗体治疗效
果和制定抗病毒治疗方案。
05
注意事项与安全须知
实验安全须知
01
实验操作应在专业人员 的指导下进行,确保安 全。
02
实验过程中应穿戴实验 服和防护眼镜,避免意 外伤害。
03
实验器材应保持清洁, 避免交叉污染。
04
实验废弃物应按照规定 进行处理,避免对环境 和人体造成危害。
血凝抑制试验
利用抗体与相应抗原结合后,抑 制红细胞发生凝集的现象。
实验步骤
准备试剂和器材:包括抗 原、抗体、红细胞、生理 盐水等。
制备不同浓度的抗原溶液。
取适量红细胞,加入不同 浓度的抗原溶液中,观察 红细胞是否发生凝集。
记录实验结果,分析数据, 得出结论。
对于血凝抑制试验,先加 入抗体,再加入抗原溶液, 观察红细胞是否发生凝集。
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一
实验结果三
血凝试验中,不同稀释度的病毒液与 红细胞混合后,红细胞迅速凝结成块, 形成明显的血凝现象。
通过比较不同稀释度的病毒液与加入 特异性抗体后的血凝抑制情况,可以 得出抗体滴度与病毒滴度之间的关系。
血凝及血凝抑制实验

1、在稀释移取混匀的操作过程中动作要慢,以免损坏红细胞(表现为分离是上清液为淡红色,正常情况第一次分离后上清液为淡黄色,之后直至清亮为清洗干净)。 2、在吸取过程中一定要将中间的白细胞层吸取干净。
血凝(HA)与血凝抑制(HI)试验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内容 三、实验原理 四、实验材料 五、实验方法与结果判定 六、注意事项 七、红细胞制备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的基本原理、操 作方法和结果判定方法 2、了解新城疫有关背景知识
二、实验内容
1、血凝试验(HA)检测新城疫抗原的效价 2、血凝抑制试验(HI)检测新城疫抗体(疫苗注射后的抗体检测)
三、实验原理
1、血凝试验(HA)原理:某些病毒或病毒的血凝素能选择性地使某种动物地红细胞发生凝集,这种凝集红细胞的现象称为血凝(HA),也称直接血凝反应。
病毒颗粒
红细胞
2、血凝抑制试验(HI)原理:当病毒的悬液中加入特异性抗体,且这种抗体的量足以抑制病毒颗粒或其血凝素时,则红细胞表面的受体就不能与病毒颗粒或血凝素直接接触。这时红细胞的凝集现象就被抑制,称为红细胞凝集抑制(HI)反应,也称血凝抑制反应。
结果判定标准
1、++++:红细胞呈细沙样均匀铺于孔底,即100%凝集; 2、+++:红细胞均匀铺于孔底,当边缘不整齐而稍向孔底集中,即75%凝集; 3、 ++ :红细胞形成一个环状,四周有凝集块,即50%凝集; 4、 + :红细胞于孔底形成圆团,边缘不够光滑,四周稍有凝集块,即25%凝集; 5、- :红细胞于孔底形成圆团,边缘光滑整齐,即无凝集;
25
25
25
25
25
25
25
25
25
25
25
血凝HA和血凝抑制试验课件

23
3. 热灭活法
3.1鸡血清
取100µL血清样品放入一灭菌离心管中;
各取100µL阳性血清和阴性血清加入到另2个灭 菌离心管中;
56℃水浴30min。
3.2 其它禽类血清
血清用鸡的红细胞处理后,分别取100µL样品、 阳性血清、阴性血清放入灭菌离心管中,56℃水 浴30min。
4000转离心1min;
取出上清,进行HI试验;
用阳性对照血清和阴性对照血清验证处理的彻底性
用于消除除鸡以外的其它禽类的血清非特异性反应。
22
2.RDE(受体裂解酶)消除法 2.1试剂: RDE:用20mL无菌PBS稀释,小量分装,-20℃保存一周,注
意避免反复冻融; PBS: pH7.5,4℃保存; 阳性对照血清; 阴性对照血清。 2.2方法: 2.2.1鸡血清 加3倍体积的RDE到1倍体积的血清中; 充分混合; 56℃水浴30-60min; 加入6倍体积于血清体积的PBS。 2.2.2其它禽类血清 依据用RDE处理鸡血清方法处理后,继续按下列方法进行:用
三、实验步骤 (以禽流感为例, 参照禽流感防治 技术规范)
1 阿氏(Alsevers)液配制 称量葡萄糖2.05g、柠檬酸钠0.8g、柠檬酸0.055g、氯化
钠0.42g, 加蒸馏水至100mL, 散热溶解后调pH值至6.1, 69kPa 15min高压灭菌, 4℃保存备用。
14
•2 1%鸡红细胞液的制备
Hale Waihona Puke 全不凝集能使红细胞完全凝集(100%凝集,++++)的抗原最高
稀释度为该抗原的血凝效价,此效价为1个血凝单位
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

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一些病毒或病毒的血凝素能选择性地使某种或某几种动物的红细胞发生凝集,这种凝集红细胞的现象称为血凝(Hemagglutination,HA)。
正粘病毒和副粘病毒是最主要的红细胞凝集性病毒;其他病毒包括披膜病毒、细小病毒、某些肠道病毒和腺病毒等也有凝集红细胞的作用,但常要求比较严格的反应条件,例如一定的pH范围等。
各种病毒的血凝素性质不尽相同。
某些病毒可在很广的pH条件下呈现血凝作用,某些病毒则只在很窄的pH范围内才能凝集红细胞。
某些病毒的血凝作用具有温度依赖性,也就是只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才出现血凝现象;但另一些病毒却可在4℃、室温和37℃呈现同样的血凝作用。
病毒凝集的红细胞种类,也随病毒种类而不同,例如某些病毒主要对人和禽的红细胞呈现凝集作用,另一些病毒则可凝集豚鼠或大鼠等的红细胞。
当病毒的悬液中先加入特异性抗体,且这种抗体的量足以封闭病毒颗粒或其血凝素时,则红细胞表面的受体就不能与病毒颗粒或其血凝素直接接触,这时红细胞的凝集现象就被抑制,称为红细胞凝集抑制(HemagglutinationInhibition,HI),也称为血凝抑制反应。
血凝的原理因病毒而有所不同,如痘病毒对鸡红细胞发生凝集作用并非是病毒的本身,而是痘病毒的产物类脂蛋白的作用。
而流感病毒的血凝作用是病毒囊膜上的血凝素与红细胞表面的受体糖蛋白相互吸附而发生的。
病毒的血凝现象大致可以分为可逆转型、不可逆转性、凝集条件严格型三类。
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有常量法和微量法两种,目前国内外广泛使用的都是微量法,各要素用量均为25ul,微量法省时、省料、高效。
以下简要介绍本次试验的主要内容,详细内容参见各国标。
各实验室所采用的HA和HI试验程序不同,下面的例子是应用V型微量板进行的试验,两种方法反应总体积都为75ul,本试验所用试剂为如下:1.生理盐水: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配制成0.85%NaCl溶液,高压灭菌备用。
2.红细胞悬液:采鸡血液,加于倍量的红细胞保存液-阿氏液中,置4℃普通冰箱保存,可用一个月。
血凝与血凝抑制试验(附思考题及答案)

五、结果判定
• 血凝试验:根据血凝价稀释病毒悬液 • 血凝抑制试验:血凝抑制试验效价:出现完全血凝抑制时的最高
血清稀释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六、思考题
• 1、血凝价判定偏高或者偏低对血凝抑制价的判定结果有什么 影响?
• 若血凝价判定偏高,即稀释的倍数偏高,使得病毒浓度未达 到要求的4个血凝单位,则需要中和病毒的血清更少,即血清 的稀释倍数更大,因此结果会偏高。
将血浆、白细胞等充分洗去,用生理盐水配置成1%红细胞悬液备 用 • 0·85%生理盐水 • 鸡血清
四、实验步骤
• (一)血凝试验 • 1~12孔加入生理盐水 • 第一孔加入50ul病毒悬液,倍比稀释至第11孔 • 1~12孔加入1%的红细胞50ul • 震荡后置于37度恒温箱25~30min后,观察结果 • 病毒的血凝价? • 病毒的血凝价:能使红细胞产生50%凝集的病毒最高稀释度。
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
安尧o
一、实验目的
• 1、掌握病毒血凝与血凝抑制试验的原理。 • 2、掌握试验的设计、操作步骤和结果的判定。
二、实验原理
• 血凝试验(HA):
• 血凝抑制试验(HI):
• 某些病毒能够使动物的红细胞发 生凝集现象。
• 红细胞凝集的本质是抗原-抗体 反应,红细胞表面存在凝集原
• 在病毒悬液中加入特异性抗体
• 2、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的应用? • 血凝试验可以检测某种病毒是否具有凝集红细胞的能力,测
定病毒的血凝价、滴度,血凝抑制试验可以检测抗体是否有 效,抗体的效价。
请在此处添加标题
• (二)血凝抑制试验 • 1~11孔加入25ul生理盐水 • 第1孔加待检血清25ul,倍比稀释至第10孔 • 1~11孔加入25ul4个血凝单位的病毒悬液 • 1~12孔加入1%红细胞50ul • 震荡后置37度恒温箱25~30min观察结果。 • 红细胞凝集100%的抑制作为结果判定的终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号
稀释度
PBS 血凝素
PBS 1%鸡红 细胞 结果预测
1
2
25 25 25 25
++++
2 3
4
25 25 25 25
++++
4
16
25 25 25 25
++++
5
32
25 25 25 25
++++
6
64
25 25 25 25
+++
7
128
25 25 25 25
++
8
256
25 25 25 25
实验材料
器材:96孔V型微量反应板、微量移液器、枪头
试剂:1%鸡红细胞(采集健康鸡血液,以阿氏液抗凝,
用PBS洗涤3-5次,用PBS配成1%红细胞悬液备
用)。
试验抗原、PBS缓冲液
血凝实验步骤
1.取96孔V型反应板1块置于水平实验台上,在第1排 1-10孔内加入25ulPBS缓冲液,第11孔不加。第12孔 加25ulPBS缓冲液
2.在第1孔内加入血凝素25ul,混匀后吸出25ul加入第
2孔内,再混匀后吸出25ul加入第3孔内,依次类推 至第10孔时弃掉25ul。第12孔不加作阴性对照孔。 3.在1-12孔均加入25ul的生理盐水。 4.在每孔内加入25ul1%的鸡红细胞悬液,震荡,室温静止感 作15-30min,每5min观察一次结果。 5.计算血凝效价,稀释使成为四价备用.
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试验目的
1血凝试验:滴定病毒的血凝效价(病毒的凝集价), 采用一定的病毒量,通常采用4个血凝单位。 2血凝抑制试验: 应用标准病毒液测定血清中的相应抗体或应用特 异性抗体鉴定新分离的血凝性病毒. 3检测鸡群有无病毒感染和监测鸡的免疫状态。 掌握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的原理和操作方法,能够 正确判定试验结果
+
9
、、
10
、、
11(+)
12(-)
8
25 25 25 25
++++
弃
x 25血 凝素 25 25
++++ 11(+)
H A
25 25 25 25
-
25 25 25 25
-
25 x 25 25
_ 12(-)
孔号
稀释度
PBS
1
2 25 25
2 3
4 25 25 8 25 25
4
16 25 25
5
32 25 25
6
64 25 25
7
128 25 25
8
256 25 25
9
、、
10
、、
HI
弃 X 25 25 x
25 25
25 25
待检血 清
4HA血凝 素
1%鸡红 细胞 结果预测
25
25
-
25
25
-
25
25
-
25
25
-
25
25
-
25
25 ++
25
25 +++
25
25 +++
25
25 +++
25
25 +++
25
25 -
血凝抑制试验结果判定
• 测定孔 RBC沉于孔底中心,呈纽扣状。(+) 凝集 (-) • 病毒对照孔:凝集 • RBC对照孔:无自凝 • 血凝抑制试验效价:呈完全血凝抑制使的最高血 清稀释度。
• 思考题 1、病毒凝集红细胞是不是一种特异的抗原体反 应?为什么? 2、血凝抑制实验是不是特异的抗原抗体反应? 为什么? 3、血凝试验中为什么要加补充液? 4、为什么加病毒液和红细胞悬液时要反向加? 5、血凝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中空白对照的意义?
二、血凝试验(hemagglutination test)
• 原理 病毒粒子上的血凝素蛋白与红细胞特定表 面受体相结合,引起特异性凝集。 ——血凝现象:有些病毒可凝集某些动物 (如鸡、鹅、豚鼠、绵羊)和人的红细胞。
HA试验的原理示意图
用途:1确定病毒的存在; 2测定病毒的血凝价 血凝价:能使一定量红细胞发生50%凝集的 病毒最高稀释度
血凝抑制试验步骤
1.取96孔V型反应板1块置于水平实验台上, 在第1排1-10孔内加入25ul PBS缓冲液,第11孔不加。 第12孔加25ul PBS缓冲液。 2.在第1孔内加入被检血清25ul,混匀后吸出25ul加入 第2孔内,再混匀后吸出25ul加入第3孔内,依次类推至 第10孔时弃掉25ul。第12孔不加作阴性对照孔。 3.在1-12孔内均加入“四价”血凝素25ul,震荡后,室 温静止作用40min。 4.在1-12 孔内均加入1%的鸡红细胞悬液25ul,震荡, 室温30min。 5.观测结果,记录实验数据.
25
25 ++++
结果判定
1.在各组对照均正确的情况下,按下列标准判定
血凝反应强度示意图 “4+” 红细胞呈片状凝集,均匀布满孔底,边缘有时不整齐或皱 缩。 “3+” 红细胞呈片状凝集,但面积略小于“4+”。 “2+” 红细胞呈片状凝集,但有少许沉积孔底中部呈小圆点状。 “+” 红细胞大部分沉于孔底中央,周围有少量散在凝集颗粒。 “-” 红细胞均沉于孔底呈小圆点状,边缘整齐。 2.对照孔正常的情况下,红细胞凝集100%的稀释度为判定血凝价的 终点。凡能使鸡红细胞完全凝集的病毒最高稀释倍数为病毒的凝集 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