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提取工艺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新技术的研究进展

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新技术的研究进展

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新技术的研究进展提取是中药制剂生产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以下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中药有效成分提取新技术的,供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综述超临界流体萃取、微波辅助萃取、超声辅助提取、酶工程技术、动态连续逆流提取及动态循环阶段连续逆流提取、半仿生提取、新型吸附剂电泳、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高分离度快速液相色谱(RRLC)和超快速液相色谱(UFLC)、高速逆流色谱、超临界流体色谱、亲和色谱、分子烙印亲和色谱、免疫亲和色谱、生物色谱、分子生物色谱、细胞膜色谱、多维组合色谱、萃取与色谱技术联机耦合、大孔树脂吸附分离、膜分离、分子蒸馏技术及双水相萃取等新技术在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中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新技术;进展中药的化学成分十分复杂,含有多种有效成分,提取其有效成分并进一步加以分离、纯化,得到有效单体是中药研究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从天然产物中分离有效成分,并发展新药和寻找先导化合物是药物开发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在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方面出现了许多新技术、新方法,已显示极大的应用前景,使中医药工业更加生机盎然。

以下笔者将这些新技术的进展作一简要介绍:1 中药有效成分提取新技术的进展提取是中药制剂生产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提取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取药材中的药效成分,避免药效成分的分解流失和无效成分的溶出。

随着现代化工工程技术的迅猛发展,一些现代高新技术不断被应用到中药生产中来,大大促进了中药产业的发展,使中药制药工业技术水平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

1.1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SFE)SFE是一种以超临界流体代替常规有机溶剂,对目标成分进行萃取的新技术。

以CO2为流体的超临界萃取技术在天然药物提取分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超临界状态下的CO2的极性与正己烷相似,所以最适合用于溶解亲脂性、低沸点的物质,如挥发油、烃、酯、内酯、醚及环氧化合物等,是目前解决中药制药工业中挥发性或脂溶性有效成分提取分离的有效方法,有很强的实用性。

中药配方颗粒提取工艺研究进展

中药配方颗粒提取工艺研究进展

中药配方颗粒提取工艺研究进展摘要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药物的研究和应用逐渐增多,尤其是中药配方颗粒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我国独特的中医学与新型医疗科技相结合,产生了不同于以往的新型中药提炼产物,提高了使用的便利性以及保存和运输的便携性,且服用方便,经济实惠,便于携带,是当前比较受欢迎的新型中药制剂。

然而,目前部分临床医生对中药制剂的药效、安全性等还存在质。

因此,本文就中药配方提取工艺的发展现状以及应用前景、原材料制备工艺的研究现状等进行综述,具体如下:关键词:中药配方颗粒;提取工艺;研究进展中药配方颗粒主要是利用传统的中药饮片为材料,结合现代加工技术对中药中的有效成分进行提取、分离之后加工包装形成颗粒,这种颗粒可直接冲服,方便卫生、分量准确、便于保管、不易变质、使用方便,近年来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在临床的应用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起草《中药配方颗粒管理办法》、国家药典委员会编发布《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控制与标准制定技术要求》进一步规范中药配方颗粒提取加工行业的发展,以促进中药配方颗粒正确的开展原材料制备、工艺技术应用等分析工作,保障中药配方颗粒的长远发展。

一、中药配方颗粒的应用现状(一)中药配方颗粒的国外应用现状中药配方颗粒通过现代工艺对中药饮片进行提取、分离、浓缩等步骤制成颗粒,可与相关辅料、药材细粉等一起制作成现代中医新型制剂。

该方法最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日本汉方药厂,因其具有服用简便、携带方便等优势,在国内外收到广泛的重视。

日本最早生产的复方颗粒剂有一定的疗效,其不断利用经方、验方环节的相关工作进行颗粒剂的生产,不断改善其生产和制作工艺,相关产品已经进入了国际市场。

但日本生产的复方颗粒剂与我国中医药文化遵循同病不同源、辨证论治的原则不符,后来中国台湾和韩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不断改善制药工艺推出以复方颗粒为主、配方颗粒为辅的新型颗粒用于临床治疗。

(二)中药配方颗粒的国内应用现状我国传统的中药服用方式主要是通过煎煮,在临床调剂的过程中,主要以煎剂作为主要的制作方式,生产成为中药饮片。

[传统学术型] 中药提取分离技术研究进展 开题报告

[传统学术型] 中药提取分离技术研究进展 开题报告

[传统学术型] 中药提取分离技术研究进展开题报告【传统学术型】中药提取分离技术研究进展一、引言中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医学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疗效。

随着中医药的国际化趋势,中药提取分离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传统学术型的角度出发,对中药提取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深入探讨。

二、中药提取分离技术概述中药提取分离技术是指从中药中提取出有效成分,并对这些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和测定的过程。

在传统中药制备过程中,提取分离技术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不仅能提高中药的药效,还能帮助中药走向世界,提升中药的竞争力。

三、提取分离技术的方法1. 传统提取方法传统提取方法包括水煎法、醇沉法、乙醇提取法等。

虽然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取中药的有效成分,但是存在着提取效率低、操作复杂、环境污染等问题。

2. 现代提取方法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提取分离技术不断涌现,如超声波提取、微波辅助提取、超临界流体提取等。

这些方法具有高效、环保、易操作的特点,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

四、中药提取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中药提取分离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

在提取方法上,超声波辅助提取、超临界流体提取等新技术不断涌现;在分离技术上,固相萃取、逆流移动床等新技术逐渐成熟。

这些研究成果为中药提取分离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五、个人观点和理解中药提取分离技术的研究不仅涉及到中药本身的质量和药效,更是对中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作为一名中医药从业者,我认为传统中药提取分离技术的研究应当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以期推动中药事业的发展。

六、总结通过对中药提取分离技术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看出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迅速,应用前景广阔。

传统的提取方法和现代的分离技术相结合,必将为中药的传统与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从传统学术型的角度对中药提取分离技术的研究进行了全面的评估。

希望这些深度和广度兼具的内容能够帮助您更全面、深刻地理解这一主题。

中药提取液浓缩新工艺和新技术进展

中药提取液浓缩新工艺和新技术进展

中药提取液浓缩新工艺和新技术进展中药提取液的浓缩是中药制药的重要工序之一。

存在着浓缩温度高,浓缩时间长,有效成分及挥发性成分有损失,一步浓缩难以实现高相对密度的质量要求,设备易结垢,废液排放等问题。

为了解决些问题,开发了一系列先进的中药提取液浓缩新工艺和新技术,主要包括:悬浮冷冻浓缩、渐进冷冻浓缩、自然外循环两相流浓缩、在线防挂壁三相流浓缩、反渗透、膜蒸馏、渗透蒸馏、大孔吸附树脂分离浓缩等。

因为中药提取液体系非常复杂,有水提取液和醇提取液等;提取液除含有效成分外,还含有一定量的鞣质、蛋白、胶类、糖类和树脂等杂质,所以需要对这些浓缩新工艺和新技术各自的特点、适应性、工艺和技术成熟度等加以了解,从而选择保持中医药特色,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不存在各种浓缩问题,技术成熟度高的浓缩新工艺和新技术。

分析了近年来出现的中药提取液浓缩新工艺和新技术的特点及应用价值,并提出了进一步努力的方向,以期为中药制药企业等选择合适的浓缩新工艺和新技术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中药;提取液;浓缩;进展;冷冻浓缩;蒸发浓缩;膜浓缩;树脂吸附中药制药一般包括提取、浓缩、纯化、干燥和制剂等。

其中,提取液的浓缩是现代中药制药的关键单元操作之一。

为了提高浓缩效果和药品质量,近年来开发了许多有价值的中药浓缩新工艺和新技术。

合理引进这些先进实用的共性技术和装置,可以提升中药制药业的科技含量和整体制造水平。

对主要的浓缩新工艺和新技术进行分析和述评,以供选择参考。

涉及的浓缩新方法有蒸发浓缩、冷冻浓缩、膜浓缩和吸附树脂分离浓缩等。

1 冷冻浓缩冷冻浓缩根据结晶方式的不同,悬浮结晶冷冻浓缩和渐进冷冻浓缩。

1.1 悬浮结晶冷冻浓缩悬浮结晶冷冻浓缩时,冰晶自由悬浮于母液中。

悬浮结晶冷冻浓缩在速溶咖啡、速溶茶、橙汁、甘蔗汁、葡萄酒、乳制品等的浓缩上有一定的研究,20 世纪70 年代开始应用于工业生产。

近年来,悬浮结晶冷冻浓缩在中药水提取液的浓缩以制备抗病毒口服液方面进行了中试研究。

中药制剂的提取方法_工艺及新技术的研究进展

中药制剂的提取方法_工艺及新技术的研究进展

第16卷第4期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Vol.16N o.4 1996年 J OURN A L OF H U N A N CO LL E GE O F T RA DI T I ON A L CH I N E SE M ED I CI N E 1996中药制剂的提取方法、工艺及新技术的研究进展王炜 罗杰英 杜方麓(药学分院 410004)提要 中药提取对于保障中药制剂的内在质量、临床疗效最为关键。

该文概述了近10年中药制剂所采用的提取方法、工艺、新技术的研究进展。

主题词 中药制剂学 制药工艺 (中医)/方法 提取是以药材原料中分离有效成份的单元操作,直接关系到产成品有效成份的含量,影响内在质量、临床疗效、经济效益及GM P的实施[1]。

本文就近10年来中药制剂所采用的提取方法、工艺及新技术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提取方法研究中药提取的基本方法为浸渍法(常温浸渍法、温浸法、煎煮法)、渗漉法、回流法。

其中水煎煮法是最常用的符合传统习惯的方法。

有人采用98种常用中药饮片和10个不同处方,以煎出物干重为指标,对汤剂的用药量、浸出液与浸出率的关系进行了系统实验,结果表明,煎出液量为药量的15倍时,浸出率最高[1]。

尹梅对水煎煮法提取效率进行了研究,以汤剂的浸出率为指标,经测算发现传统煎药法的浸出率仅为55.5%[2]。

可见传统的汤剂煎煮法有效成份损失较多,尤其是水不溶性成份。

因此,人们在确定中药制剂的提取方法时,要针对具体处方和中药材进行实验筛选后确定,不能概用汤剂煎煮的常规方法[3,4]。

传统温浸法应用较广,然而提取效率不高、工时长。

而动态温浸法是将药材粉碎到规定的粒度,使药材与溶媒有效接触面积扩大,在适当的温度范围内保持恒温,用机械搅拌促进,形成药材界面内外浓度差,有利于有效成份的快速浸提,药液保持不沸腾,避免了淀粉的过分裂解糊化,以及与水蒸汽共沸蒸馏成份的损失[5]。

故动态温浸法与传统温浸法相比,具有提取效率高、保存有效成份多、工时缩短、能耗降低等优点。

五味子多糖的提取工艺研究进展

五味子多糖的提取工艺研究进展

五味子多糖的提取工艺研究进展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是一种中药材,具有多种保健和药用作用。

其中,五味子多糖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免疫增强、调节血脂、降血糖、抗肝损伤、抗肿瘤等多种生理活性。

因此,研究五味子多糖的提取工艺对于开发和利用五味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综述了五味子多糖的提取工艺研究进展。

1. 离子液体提取法离子液体提取法是一种新型的绿色提取技术。

近年来,有研究对五味子多糖的提取进行了初步研究。

以1-丁基-3-甲基咪唑氯化物和乙腈为混合溶剂,以五味子粉末为原料,采用响应曲面法研究了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料液比等因素对五味子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时间40 min,提取温度为75 ℃,料液比为1:25,此时提取率可达到10.05%。

2. 超声波提取法微波辅助提取法是一种常用的非常规物理提取方法。

其主要原理是利用微波电子场使母液发生快速温升和剧烈搅拌,加速细胞壁破碎,从而加速物质的扩散和转移。

目前,有研究利用微波辅助提取法进行五味子多糖的提取。

在一些研究中,采用纯水作为溶剂,以五味子为原料,考察了微波功率、提取时间、液固比等因素对提取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微波功率为360 W,提取时间为3 min,液固比为30:1的条件下,五味子多糖的提取率可达到7.93%。

4. 酶解提取法酶解提取法是一种常用的生物技术提取方法。

目前,有研究利用酶解提取法对五味子多糖进行了提取。

在一些研究中,采用3%的纤维素酶和5%的淀粉酶分别进行预处理和提取。

结果表明,用酶解法提取五味子多糖的提取率远高于传统热水法和超声波提取法,提取率可达到25.92%。

总之,不同的提取方法对五味子多糖的提取率和产品性质均有不同的影响。

因此,在五味子多糖的提取工艺研究中,需要综合考虑原料性质、提取条件等多种因素,进一步优化提取技术,以提高五味子多糖的提取效率和活性成分的含量。

中药颗粒剂生产工艺研究进展

中药颗粒剂生产工艺研究进展

中药颗粒剂生产工艺研究进展中药颗粒剂是指将中药制成颗粒状的制剂形式,具有质量稳定、使用方便、服用剂量精确等特点,是中药制剂的一种重要形式。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中药的不断认可,中药颗粒剂的生产工艺也得到了广泛研究和应用。

本文将介绍中药颗粒剂生产工艺的研究进展。

一、传统生产工艺传统的中药颗粒剂生产工艺主要采用水提醇沉法,即将中药材经水浴煎煮提取,然后用乙醇加热浓缩、过滤、浓缩得到药液,再通过减压浓缩和喷雾干燥得到颗粒剂。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存在溶剂残留、中药活性成分易丢失和工艺条件无法控制等问题。

二、超临界流体萃取工艺超临界流体萃取是一种利用超临界流体对中药进行提取的新型技术。

超临界流体具有高溶解能力和无毒性的特点,可以提高中药的提取效率和纯度,并且可以选择性提取目标成分。

因此,超临界流体萃取在中药颗粒剂生产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三、微波辐射工艺微波辐射是一种利用微波加热杀菌和提取的新技术,它具有加热均匀、速度快、能量利用高等特点。

通过微波辐射可以提高中药提取效率,减少提取时间,并且可以保持中药的有效成分和药效。

因此,微波辐射在中药颗粒剂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四、固定床干燥工艺固定床干燥是一种利用固定床设备对颗粒剂进行干燥的工艺。

通过调整干燥参数,可以控制颗粒剂的含水量和颗粒度,从而达到最佳的干燥效果。

固定床干燥工艺可以避免颗粒剂在干燥过程中的变形和堆积,提高颗粒剂的质量稳定性和一致性。

五、喷雾干燥工艺喷雾干燥是一种将药液喷雾成微小颗粒并在干燥室内迅速干燥的工艺。

喷雾干燥工艺可以快速干燥药液,保持颗粒剂活性成分的稳定性,同时可以控制颗粒剂的颗粒度和流动性。

因此,喷雾干燥工艺在中药颗粒剂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六、质量控制技术综上所述,中药颗粒剂生产工艺的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超临界流体萃取、微波辐射、固定床干燥、喷雾干燥等方面。

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中药颗粒剂的提取效率、保持有效成分的稳定性,以及控制颗粒剂的质量和药效。

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技术研究进展

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技术研究进展

有生物碱 、 黄酮体 、 酸 、 有机 氨基酸 、 萜类 、 蒽醌 、 香豆素等。 提
取分离有效成分及有效群体则有利于降低 原药 物毒性 , 提高 药 物 疗 效 ; 进 剂 型 , 制 生 产 质 量 ; 大 中 草 药 资 源 ; 行 改 控 扩 进 化学合成或结构改造 ; 探索 中草药治病 的原理 ; 对促 进 中药 新药研究及 中药现代化等方 面都有重要意义。 中药提取分离 是依据 中药有效 成分 及有效群体 的存在
系 列 分离 技术 来 完 成 。 年 来 伴 随 着 现代 工 业 工 程 技术 的 近
迅猛发展 , 一些现代高新工程技术正在不断地借 鉴到中药 提 取分离工艺中来 。 文章在介绍传统的提取分离技术和近年来 兴起 的新技术的基础上 , 分述 了中药主要活性成分的常用 提
取纯化方法。
为基本上已提取完全。渗漉装置如图 1 所示 。
2 0 年 3 卷第 4 08 6 期
中药有效成分 的提 取分 离技术研 究进展
朱 小 娟 , 小 宁 安
( 南理 工 大学化 学 与化 工 学 院,广 州 5 0 4 ) 华 16 1
摘 要 : 中草药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现在, 中草药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用途得到了世界的关注。 文章对近年来中
Z i -“ n AN X a ig HU Xa j Ⅱ. i _ n o on
( olg fC e sr n h mia n ie r g S uh C iaUnv ri f C l eo h mit a d C e c l gn ei , o t hn iest o e y E n y
T c n l y G a gh u 5 4 ,C ia eh oo , u nzo 6 0 hn ) g 1 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提取工艺研究进展中药提取工艺研究进展近几十年来,中草药的生产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机械化和半机械化。

传统中药往往被认为有效成分含量低、杂质多、质量不稳定,因此用药多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不能与现代医学接轨。

为解决这个问题,中药必须走提取和纯化的道路。

中药的提取包括浸出、澄清、过滤和蒸发等许多的单元操作。

浸出是其中很重要的单元操作,是大多数中药生产的起点。

浸出工艺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中药材的利用率和后续加工的难易。

浸出工艺可以视为中药生产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因此,研究并优化中药浸出工艺十分必要。

1 基本原理及影响因素中药的浸取是溶剂进入药材,将有效成分从固相转移到液相的过程。

一般认为,有效成分在药材中的扩散是决定浸出速率的主要步骤。

影响浸出的因素主要有溶剂、温度、压力、固体药材粒度与液体的流动状态等。

溶剂的极性、粘度等物性影响到植物组织中不同物质的浸出速度和溶出度。

水和乙醇是最常用的溶剂,两者的不同配比混合溶液对中药材的浸出影响很大。

温度和压力升高,扩散速度加快,浸出速度也加快。

但温度过高可能会破坏热敏成分。

传统中药生产采用的煎煮是在常压沸点下进行的。

但也有报道认为,减压操作有利于提高药材吃水量,使组织疏松,有利于浸出。

药材粒度越小,比表面积越大,浸取速度越快。

但粒度过小会使杂质浸出量增加,分离提纯困难。

固液相对运动速率越高,溶液的湍动越强烈,会导致边界层变薄,更新加快,提高浸出速度。

2 研究现状及成果传统工艺及设备的优化革新针对中药提取工艺中能耗、物耗大,杂质多,效率低的状况,近年来,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中药提取工艺进行了摸索与优化,在保持“中药特色”的前提下,逐步实现中成药生产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

传统工艺是经过大量生产与临床实践检验的,与中医理论联系极为紧密。

对传统工艺的优化可得到最直接的效益,已有的工作多集中在这一方面。

吴盛贵等以提取时PH值、提取时间、酸化时PH为变量,对穿心莲碱水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

发现提取时的pH值对提取效果的影响最大,提取时间和酸化时PH值的影响则不明显。

谢阳等对甘草酸粗品的制备工艺条件进行优选,给出了出汁量和酸化酸度均比老工艺高的新工艺,而浸渍时间仅为原工艺的1/12,收率也有显著提高。

林缎嫦等对水提、水提醇沉、稀醇提取和水提石灰乳沉淀的方法制备金银花提取物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稀醇提取较水提效率高近40%,两者均耗18倍体积的溶剂,耗时4 h。

醇沉法可回收绿原酸90%以上,远远优于石灰乳沉淀法的收率,原因主要是由于碱性条件下绿原酸的水解,同时与沉淀不完全、沉淀剂对产物有吸附作用也有关系。

张永红等研究了不同提取条件下大黄提取液中蒽醌的含量。

将不同浓度的乙醇提取液中总蒽醌、游离蒽醌、结合蒽醌的百分含量对乙醇浓度进行了线性回归。

发现结合蒽醌的百分含量与乙醇浓度有一定相关性,随乙醇浓度的提高有略微增加的趋势,而游离蒽醌随乙醇浓度的变化不大。

醇提效果明显优于水提。

由于长时间加热有些蒽醌类物质会被破坏,煎煮时间不能过长。

分别提取各组分后配制药物也是制药的一种方法。

韦嘉松等探讨了田七茎叶总皂甙提取新工艺,将已有的乙醇回流、乙醚、汽油脱脂、正丁醇提取法及水煮醇沉、水饱和正丁醇提取法进行了比较,认为后者较好。

主要原因是前法叶绿素溶出较多,当叶绿素沉淀析出时,吸附一部分皂甙而使收率降低。

这一研究对药材综合利用有一定意义。

通过改变工艺流程可实现提高设备利用率或产物收率的目的。

邵锡宸等以复方川贝精为例,分别进行单罐加压二次错流提取和五效加压逆流提取试验。

结果表明在保持大致相等的出膏率的条件下,后者所得的提取液浓度大大高于前者,能耗物耗大大降低。

在优化传统工艺的同时,许多研究者提出了现有设备的结构改造和综合利用。

以多能提取罐为例,对于其出渣门易阻塞、天热源的问题,一些厂家将出渣口改为柱形,在出渣门增设了蒸汽加热夹层,强化总体传热和料液传质,减轻了出渣受阻的程度。

针对多能提取罐滤网易堵塞、过滤速度慢、药渣中溶剂回收不完全的情况,有研究者设计出双滤网式中药多能提取罐,在罐体上增设大面积的环型滤网及罐体排液口,滤网位置高、面积大,改善了过滤效果,排液快且完全。

在化工分离装置中,常采用添加内构件的方法改变物料的流动和接触状况,以强化提取和分离过程。

这同样适用于中药的提取分离。

倪力军等设计的浸取设备,即通过在普通提取釜内加一个由安装在旋转轴上的搅拌装与固定在釜内壁上的外挡板组成的内构件来提高收率和效率。

其原理在于内构件的旋转搅拌破坏了银杏叶的纤维结构,对叶片充分揉搓、剪切、挤压,扩大了传质面积并使之不断更新,强化了叶内扩散。

上海中药装备研究中心也已将高效往复筛板塔应用于SMZ生产和抗生素、天然药物及有机中间体提取等多个领域。

与操作条件优化相比,浸取设备的改进做得还是相当少的,目前也仅有少数设备有机械搅拌和气动搅拌装置,是急需加强的一个方面。

目前实际生产采用的仍主要是煎煮、回流提取工艺,有研究者对传统方法进行了一些改进,提出了一些新的提取方法。

王杰等对利用这些不同方法从黄连中提取小檗碱的效果进行了比较。

固液热提取法的实验装置。

与回流提取法和连续回流提取法相比,固液热提取法从黄连中提取小檗碱,溶媒用量少,提取时间短,得率高,主要是因为该法是在沸点温度的三相传递过程,改变了加热和传质形式,导致传质系数和溶出量的大幅提高。

新方法的采用近年来一些新分离技术已开始引入中药提取的研究和开发,如超临界流体萃取(SFE)、超声场强化、微波辅助提取技术等。

许多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方法相比,这些技术可能会有产率高、纯度高、速度快、物耗能耗少等特点,有着广阔的研究和应用前景。

超临界流体萃取(SFE)超临界流体兼具气体的高度扩散性和低粘度液体的良好溶解性能,可以防止各种组分逸散和氧化,具有效率高,速度快等优点。

超临界萃取过程通常在略高于萃取剂临界温度的条件下进行,减压分离产品,十分简便和安全,中药中易挥发组分或生理活性物质极少损失或破坏,没有溶剂残留,产品质量高。

超临界流体已被广泛地应用于香料和油料的生产,在药物提取中的应用也开始为人们所重视。

上海中药工程中心已经成功地将其应用于生物碱、挥发油和内酯的提取和分离。

常用的超临界萃取剂是二氧化碳,它的极性较弱,只适合挥发油、小分子萜类、部分生物碱的提取,对极性大的物质,提取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有研究者通过添加改性剂如甲醇、乙醇、丙酮、乙酸乙酯、水等及增加压力,改善流体溶解性质,使超临界流体萃取对生物碱、黄酮类、皂甙类等非挥发性有效成分的应用也日趋普遍。

超临界流体萃取也可应用于中药有效成分的测定。

苟奎斌等对超临界流体萃取用于大黄素的定量测定进行了研究,发现萃取压力对测量灵敏度影响显著,改性剂量对灵敏度有一定影响,萃取温度对测量灵敏度几乎没有影响。

超临界流体萃取不适于极性物质的提取分离,也不适于中药复方的提取,对生产设备的工艺要求较高,但高选择性、高收率、低毒害仍是其它方法不能比拟的。

超声波提取超声波是一种高频机械波。

频率范围在15~60kHz的超声,常被用于过程强化和引发化学反应。

超声场主要通过超声空化向体系提供能量,瞬间空化可实现5000℃的高温和50MPa的局部高压。

超声波在有机物降解和天然物的有效成分提取等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应用。

超声波提取速度快,收率有可能大大超过索氏提取法,已被许多中药分析过程选为供试样处理的手段。

秦伟等从化学工程的角度分析,提出了超声场的湍动效应、微扰效应、界面效应和聚能效应等4个附加效应。

他们以姜黄素-乙醇水溶液的浸取过程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超声场介入对固液体系的浸取速率和提取率的影响,并与升温、机械搅拌进行了比较,发现超声波提取不仅加快了动力学过程,还提高了收率,即打破了原有的平衡。

郭孝武等研究了不同频率超声对提取黄芩甙成分的影响,比较在同一提取时间,频率分别为20、800、11 00kHz时,从中药黄芩根中提取黄芩甙成分的得率,以20kHz下得率最高,认为原因是该频率下超声空化效应强,加之粉碎化学效应,有利于有效成分转移和黄羊式与水的混合。

他们进一步研究了该频率下不同提取时间对黄羊式提取率的影响,曲线存在极值,可能是由于超声波对提取物有一定的破坏作用。

赵越平等对从黄芩中提取黄芩甙的几种不同方法:浸泡法、超声法、回流法、索氏提流法进行了比较。

他们认为回流法提取黄芩甙是快速、简便、高效的,而浸泡法和超声法提取率低,不能真实反映黄芩中黄芩甙的实际含量。

这与其他文献是有出入的,原因可能也是超声场长时间作用下戚发生分解。

超声作用的时间和强度需要一系列实验来确定,超声波发生器工作噪音比较大,需注意防护,工业应用有困难。

微波提取(MAE)微波是一种非电离的电磁辐射,被辐射物质的极性分子在微波电磁场中快速转向及定向排列,从而产生撕裂和相互摩擦引起发热,同时可以保证能量的快速传递和充分利用。

微波辅助提取的研究表明,微波辐射诱导萃取技术具有选择性高、操作时间短、溶剂耗量少、有效成分得率高的特点,已被应用于有机污染物的提取、天然化合物及生物活性成分的提取等方面。

王家强等报道了微波用于重楼中皂甙的提取,并与水浴加热回流法从时间、次数、含量进行对比。

薄层色谱表明,常规和微波提取两种方法所得皂甙显示斑点完全一致,表明微波并未破坏药物的结构。

微波辐照5min的效果基本与2h常规加热相同,而且杂质含量少。

微波加热提取10min即可认为皂甙已提取完毕。

银又新等利用MAE提取丹参中的丹参酮,对比了不同溶剂配比、微波剂量、原料粒度下的提取率,结果证实使用MAE在速度上有较大优势;但产品纯度不如超临界流体萃取(SFE),得率低于SFE和索氏提取。

微波提取要求药物有一定的含水量,提取介质的极性对提取效果影响很大。

韩伟等用微波辅助提取三七中的有效成分Rgl,以正丁醇-水为萃取剂,考查了不同含水量下的提取效果,发现在较低含水量下提取效果随含水量增加而增加,在20%处存在极值。

由于吸收等原因,在同样表观微波强度下,相对微波透明的弱极性的提取剂提取效果可能好于强极性提取剂。

Pare等申请了微波辅助提取材料中有机物质的专利,利用微波透明介质作为冷却剂,使提出的有机物迅速冷却并转入主体相,达到了提高提取率、减少热破坏的目的。

他们利用这一工艺对薄荷、洋葱中的挥发油进行了提取。

微波对某些化合物有一定降解作用,但也有学者认为由于微波提取时间很短,其破坏作用甚至可能比一般方法小,刘钟栋利用MAE提取桔皮果胶,显微观察发现微波使桔皮中的细胞膨爆,加速了内部组织的崩解,崩解速度可由传统酸解-提取所需的1h 缩短为5min,两种方法提取果胶的存在形式也有明显不同,他们认为这是因为传统方法对果胶破坏作用较大的缘故。

微波具有热效应和非热效应,尤以热效应特别明显,水、乙醇等中药提取常用溶剂在微波作用下均升温明显,同时微波泄露对操作者影响很大,这些对MAE的研究与应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实验用微波装置设计的好坏对能否得到有价值的结果影响甚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