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的哲学基础

音乐教育的哲学基础
音乐教育的哲学基础

音乐教育的哲学基础

音乐教育哲学基础的定位,关乎音乐课程价值、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标准、课程实施等几乎是音乐课程的所有方面,可谓举足轻重。近百年来,我国中小学音乐课程秉承数千年中华文化的“乐教”传统,尊崇儒家“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思想,将“涵养美感,陶冶德性”(摘自1912年11月民国政府颁布的《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第十条“唱歌要旨”)作为音乐教育的核心目标。百年间音乐教育的课程目标,虽然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体制更迭有所变化而打上时代烙印,但以“涵养美感,陶冶德性”为课程价值基本取向的核心目标从未动摇。这一核心目标的本质,是中华民族朴素的“美育”思想。

近20年来,随着国际音乐教育交流的频繁和便捷,20世纪后期及21世纪初期国外一些新的音乐教育理论、观点和发展潮流,经由不同渠道传入我国。一时间,有关音乐教育的哲学基础、课程核心目标和基本理念,呈现出众说纷纭,学派林立的景象。就音乐教育哲学基础而言,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的学说主要有:审美育人说创造力开发说音乐文化说

多元文化认知说多样化的人类实践说全球视野说其中,审美育人说曾在较长时期均为中西方音乐教育所认同,进入现代社会后,随着其他多种音乐教育哲学理论的兴起,审美育人说在一些西方国家逐渐被边缘化,大有被音乐文化哲学取代的趋势。在这种理论思潮的背景下,“实验稿”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课程基本理念受到质疑和公开批评。批评的意见认为,这一理念的哲学基础(“审美说”)已经“过时”,“其认识论基础是反历史的”,提出应“将‘音乐作为文化’的音乐教育的文化哲学”取代“音乐审美哲学”,以“适应当今世界多元文化格局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详见《中国音乐》2005年第四期第6-16页)。于是,音乐教育的哲学基础是什么?“标准”应如何进行音乐课程定位?还要不要坚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课程基本理念”?这些问题,需在“标准”修订中给予正面回应。

对于这一有争议的重大学术问题,“标准”修订组于2007年6月在青岛大学召开“音乐教育哲学基础”专题研讨会,邀集有关学者出席,深入探讨音乐“课

程基本理念”的哲学基础。通过问题研讨和对中外古今音乐教育思想的梳理、比较、透析,与会者和“标准”修订组成员在这一问题上取得以下共识:

1.对中国基础教育中音乐教育哲学基础的讨论,应在中国教育国情和音乐的社会功能及艺术价值的双重论域加以观照。

2.对“音乐审美”内涵的理解不能过于狭窄,不宜将教育行为中的“音乐审美”,局限于审美主体(学校中的音乐学习者)对审美对象(音乐作品或音乐事象)的单向体验,而应包括从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出发对审美对象人文内涵的认知。

3.“音乐作为文化”是音乐艺术人文本性与生俱来所固有的,亦是音乐教育功能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它不是音乐艺术社会功能和价值的全部,也不是中小学音乐课程独有的、不可替代的、并可以被称之为音乐课程教育价值的核心功能。

4.具有国家教育法规文件性质的“课程基本理念”的表述,必然应该是自身教育-文化传统,以及本学科学术理论精华的历史积淀与当今社会意识形态及主流文化思想相融合的产物。音乐教育“文化哲学”理论,主要源自美国音乐教育家戴维·埃里奥特20世纪90年代中期和德国哲学家迦达默尔20世纪60年代的著作。部分中国学者在引用这些著述时,未能对其观点本身的学术局限性及教育-文化适应性有客观认识,故不可能将这类国外学者的一家之说,搬作国家基础教育音乐“课程基本理念”的指导思想。

在从理论上辨析音乐教育哲学基础并取得共识的同时,“标准”修订组对“实验稿”的相关内容进行审视,认为原稿对于“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重要理念的论述还不够充分,也不够全面,未能完整而准确地表达这一哲学命题应有的内涵及与音乐教育的关系。为此,“标准”一方面继续坚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另一方面深度发掘“音乐审美”内涵,赋予其时代性和包容性的品格。“标准”对这一理念所包含的内容进行了重新改写,作为对这一有争议的重大问题的回应:

“音乐审美指的是对音乐艺术美感的体验、感悟、沟通、交流,以及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这一理念立足于我国数千年优秀的音乐文化传统,与我国教育方针中的“美育”相对应,彰显音乐课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情操、健全人格和以美育人的功能”。

这段正面阐述“音乐审美”内涵的文字,立足于音乐艺术的教育功能和我国

优秀的教育、文化传统,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凸显“以美育人”的教育功能,将中小学音乐课程纳入国家教育方针的“美育”轨道,体现了国家现行教育方针中的“美育”思想。同时吸纳了21世纪国际音乐教育所倡导的、基于民族音乐学(或称音乐人类学)理论的不同文化语境认知的教育理念。这段文字的关键词可归纳为:音乐艺术美感、体验、感悟、沟通、交流、认知、多样化的文化语境、以美育人。透过这组关键词可以发现,“标准”坚持的“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课程基本理念”,其哲学基础是以“审美育人说”为根基,对“音乐文化哲学”的兼容。

乐理基础知识

第一章音乐的概念-基本乐理 教授:孙荣绮 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演奏员 课前寄语 在中国有一个美丽的远古传说:“开天辟地之后,神女-女娲看见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得很苦、很累。于是她采天籁之音(大自然的音响),使人们愉悦,快乐。从此华夏大地有了音乐”。 美好和谐的音乐会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灵魂。而情性强,激奋奔放的音乐又会给人以启迪,鼓舞人们不断进取,向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越来越丰富,精神文明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音乐已开始走进千家万户。学习音乐成了热门。在学习音乐的人群中有青年学生,有在职干部,甚至连鹤发童颜的老人也饶有兴致的拿起了乐器。最令人感动的还是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年轻的爸爸妈妈们,自己节衣缩食,为了给自己的宝贝作智力投资倾其多年的积蓄购买昂贵的乐器,汗流夹背的往来奔波,随其左右,寻师求学,真可谓是“可怜天下父母心”,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支队伍还在不断的扩大着┅┅但是现在社会上的普及音乐教育相当繁杂,鱼龙混珠。有些人自已还没拉几天琴,看到这是个赚钱的大好时机,竟也拉起大旗,挂上名家招牌,开起大课来。使得有人学了几年还不得要领,我也曾接过这样一个学生,学琴有四年了,竟然连谱也不识,颇感奇怪,问其如何拉琴?原来只靠老师画的指法,1指、2指、3指、4指,居然也算学了四年琴,甚感震惊和愤怒,四年啊!可爱又可怜的孩子,真是误人子弟!还有一些人总算是找到了正规的老师。可是进了老师的家门才发现众多的家长们带着自己的孩子都在等候。好不容易轮到自己了,珍惜这宝贵的每一分,每一秒,学生专心致致,家长更是抖擞精神,不敢错过老师的任何一句话,因为他们还要肩负着回家后陪孩子练琴的使命。却不曾想仅过了廿几分钟,老师就吩咐回去练吧。一节课就这样草草的结束了。是啊,外面还有一大堆人在候着呢。有的家长感叹的说:“简直跟上医院看病差不多。”可是就是这样,也还是有更多的人连这种门坎也找不到,学门深似海,投师无门,只有望琴兴叹了┅┅

音乐基础知识入门

音乐基础知识入门 1.乐音体系 音乐:通过生动的艺术的艺术形象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它可以让我们快乐,也可以让我们忧伤。它满足人们审美的需求,陶冶着人们的情操。它是世界上人们共同的语言。音乐语言的要素:包括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区、音色、和声、调式、调性等。旋律是指长短、高低、强弱不同的一连串乐音有组织地进行。它是音乐的基础和灵魂。节奏是指组织起来的音的长短关系。节拍是指时值相等的强拍和弱拍有规律地交替出现。速度是指音乐进行中的快与慢。力度是指音乐进行中的强和弱。音区是指人声或乐曲在某个作品中的音域范围。通常分为高音区、中音区和低音区。音色是指不同人声或乐器在音响上的特色。和声现代是指音的同时结合及其连续进行。调式是指几个音按照一定的关系组成一个体系,并以其中的某个音为中心(主音),该体系即称为调式。调性是指调式所具有的特性。 乐音:振动规则,听起来高低明显的音。 噪音:振动不规则,听起来高低不明显的音。 乐音体系:音乐中使用乐音的总和。 音级:乐音体系中各个音叫音级。它包括基本音级和变化音级。 半音:在钢琴键盘上,任何相邻两个键的音高关系为半音。 全音:在钢琴键盘上,任何隔开一个琴键的两个键音高关系为全音。 音名:音的名称。用C、D、E、F、G、A、B表示。 唱名:唱谱时使用的名称。用do、re、mi、fa、sol、la、si来唱。 音组:七个基本音级循环重复,产生了许多音名相同而音高不同的音,于是可以分成若干个组,这些组称为音组。 音律:音乐体系中各音的绝对高度。目前世界各国广泛采用的音律是十二平均律,另外还有纯律和五度相生律。 十二平均律:把八度分成十二个均等的部分。 基音和泛音:琴弦振动发音时,不仅全弦振动,它的二段、三段、四段……也在振动发音。全弦振动产生的音,即听得最清楚的音叫基音;其它各段振动产生的音,不易听清楚,叫泛音。

综合组《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读书心得

综合组《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 读书心得 综合组《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读书心得 只看书名《关注音乐实践》,就感觉到这本书值得研读。因为当前我国的新音乐课程标准特别强调音乐实践,怎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音乐实践正是一线音乐教师必须去研究的探索的。再看其中的内容,观点鲜明,实例丰富,,论述详尽,论证有力,所列举的音乐实践项目有可操作性,对于音乐教师来说很实用。因此毫不犹豫地买下并开始翻阅,果然收益良多。 本书的作者埃里奥特博士是一位音乐教育哲学家,在音乐教育专业所任教的课程包括音乐教育基础、音乐认知、研究方法、音乐课程发展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书中他通过把音乐理解为多样化的人类实践之广义研究,特别关注现有的音乐教育理论所遗漏和忽略的问题。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古往今来的哲学与音乐教育的关系。第二部分在音乐的本质和价值的新思维方式上构建了音乐教育哲学。第三部分为音乐教学提出了一种新的音乐课程发展观。 因为翻译的关系,书中很多内容需经反复琢磨,才能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涵义。因此看了多次,可以说每一次看,都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看过后,感觉到自己有些一直比较困

惑的问题得到了解答,一些关于音乐教学的想法得到了验证。 1、何为音乐? 对于从事音乐教育的教师来说,对音乐本身的理解必定影响其对职业的态度。一直以来人们对音乐本身都有各种各样的理解,而自己对于什么是音乐也存在着一些困惑。《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中明确地告诉我们:音乐制作和聆听是人类可获取的、独一无二的思维形式,是人类认识中最重要的、独一无二的资源。这种对音乐的理解本身也是有创新性的。 2、为什么音乐在学校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 常常思考,音乐教师存在的价值是什么,音乐在学校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吗?在看了这本书后,这种困惑也得到了合理的解释。在书中作者基于他对近期哲学与心理学研究的详细考查,逐步建立一个令人感兴趣的哲学基础,强有力地证实了音乐是人类生活中至关重要的、有动力的和实践性的追求之一,是个体和集体全面发展的根基,也是音乐教育实践的根基,并由此断定:对所有人来说,音乐在教育中占有中心地位。书中详尽的论述专门为激励、引导和支持在职和实习音乐教师而设计的。让人明确音乐教师这个职业的社会价值。 3、音乐课该教哪些内容?如何教?

音乐教育的哲学基础

音乐教育的哲学基础 音乐教育哲学基础的定位,关乎音乐课程价值、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标准、课程实施等几乎是音乐课程的所有方面,可谓举足轻重。近百年来,我国中小学音乐课程秉承数千年中华文化的“乐教”传统,尊崇儒家“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思想,将“涵养美感,陶冶德性”(摘自1912年11月民国政府颁布的《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第十条“唱歌要旨”)作为音乐教育的核心目标。百年间音乐教育的课程目标,虽然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体制更迭有所变化而打上时代烙印,但以“涵养美感,陶冶德性”为课程价值基本取向的核心目标从未动摇。这一核心目标的本质,是中华民族朴素的“美育”思想。 近20年来,随着国际音乐教育交流的频繁和便捷,20世纪后期及21世纪初期国外一些新的音乐教育理论、观点和发展潮流,经由不同渠道传入我国。一时间,有关音乐教育的哲学基础、课程核心目标和基本理念,呈现出众说纷纭,学派林立的景象。就音乐教育哲学基础而言,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的学说主要有:审美育人说创造力开发说音乐文化说 多元文化认知说多样化的人类实践说全球视野说其中,审美育人说曾在较长时期均为中西方音乐教育所认同,进入现代社会后,随着其他多种音乐教育哲学理论的兴起,审美育人说在一些西方国家逐渐被边缘化,大有被音乐文化哲学取代的趋势。在这种理论思潮的背景下,“实验稿”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课程基本理念受到质疑和公开批评。批评的意见认为,这一理念的哲学基础(“审美说”)已经“过时”,“其认识论基础是反历史的”,提出应“将‘音乐作为文化’的音乐教育的文化哲学”取代“音乐审美哲学”,以“适应当今世界多元文化格局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详见《中国音乐》2005年第四期第6-16页)。于是,音乐教育的哲学基础是什么?“标准”应如何进行音乐课程定位?还要不要坚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课程基本理念”?这些问题,需在“标准”修订中给予正面回应。 对于这一有争议的重大学术问题,“标准”修订组于2007年6月在青岛大学召开“音乐教育哲学基础”专题研讨会,邀集有关学者出席,深入探讨音乐“课

音乐教育的哲学读后感

《音乐教育的哲学》读后感 吴丽玲 最近读了《音乐教育的哲学》一书,它是由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贝内特·雷默所著,2003年5月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熊蕾翻译的中译本。这是一本系统论述美国音乐教育的音乐教育哲学专著。作者贝内特·雷默是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学家,是美国音乐教育领域中审美教育的倡导者。 过去,我一直认为读音乐理论没有美感,我读完此书后感觉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欣赏是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来体验音乐,从而得到审美感受的一种活动。在音乐欣赏过程中,聆听无疑是最主要的方式,语言只是一种辅助手段。科普兰认为:“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我国普通高中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也指出音乐欣赏应以聆听音乐为主。教师恰当的讲解,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去体验、理解音乐。 本书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十章)。第一部分雷默以美学中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思辨主义、绝对形式主义、绝对表现主义为例说明何种哲学可以成为音乐教育哲学,并详细论述了它们在艺术情感、艺术的意义、体验艺术中的不同,以及这些不同在音乐教育中是如何具体体现的。思辨主义认为音乐的价值存在于音乐本身之外(非音乐的体验),在音乐教育中的体现是“音乐(非音乐体验)被认为是使人变得更完美的有效途径”。绝对形式主义认为音乐的价值在于音乐

自身,“致力于培养天才儿童的音乐技能”;绝对表现主义则是对前两种的综合,“主张音乐提供有意义的认识体验”。第二部分阐述了音乐教育哲学在实践(普通音乐课、表演课)中的体现,指出了当时美国学校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音乐课不是核心课程,音乐课仅仅重视技能训练并偏重于音乐之外的体验等),并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方法。第三部分是对美国音乐教育未来的展望,提倡艺术教育朝人文方向转变。 作为一本哲学方面的著作,本书有逻辑性强、结构层次清晰的特点。但更为重要的是,本书从很多角度并用很大篇幅阐述了音乐艺术的性质和价值,这是很多论及音乐教育的著作所不及的。正是这一特点,体现了雷默作为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深厚的音乐修养,也为我们研究音乐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参照。本书突现了一个前提,即音乐教育的基本性质和价值是由音乐的本质和价值决定的。雷默教授以这一前提为基础,通过对音乐艺术创作、体验、感觉、意义不同方面的论述,使我们更系统地体会到音乐教育的审美体验的实质,也让我们体会到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音乐教育价值的必要性。尤其是书中提到的“音乐是情感的一种语言吗?”“音乐是自我表现的一种手段吗?”这 些看似简单的标题,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要解答它仅仅有音乐方面的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从许多其他相关学科(解释学、美学等)的角度进行论述。本书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雷默教授把音乐教育哲学渗透到实践中,提出了具体的实践方法。雷默认为采纳多视角和多种观点的合理成分是建构一种音乐教育的普

音乐教育哲学转向与反思

音乐教育哲学转向与反思 哲学是关于人对世界的态度或人生境界之学。①音乐 教育哲学是运用一般哲学原理去探讨音乐教育的基本问题,或者是将音乐教育的基本问题上升到哲学层面。在我国“音 乐教育哲学”是一个“舶来词” ,它伴随着中小学音乐课程 改革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基本价值” 的提出而被大家熟知。 2003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美国音乐教育家贝内 特•雷默(Bennett Reimer )的《音乐教育的哲学》(A P hilosophy of Music Education),由此展开了学界关于音乐教育哲学 及价值的学术争鸣,音乐教育哲学逐渐受到关注。 音乐教育哲学的转向 音乐教育哲学”产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但是它 的萌芽形成已久。综观人类思想史和教育实践,任何关涉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研究,总是要不同程度地涉及到音乐、美术等对人的价值,涉及美育的哲学基础。回首美育思想史的发展历程,最先确立美育独立地位的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 (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

h von Schiller,1759—1805)早在 1 7 9 3 —1 7 9 4年写给丹麦王子克里斯谦公爵的27 封信中,也就是后人所称的《审美教育书简》中,就基于自 律论的美育观和方法论,充分肯定了音乐、美术等审美活动对人的价值前提,即艺术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对人的生存幸福和全面发展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正是他的这种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审美教育的必需承诺的价值取向和从人生价值入手建架审美理论体系的构想,不仅使他成为以审美为目标的艺术教育称谓之祖,也是音乐、美术等艺术教育哲学的逻辑起点。 一)音乐教育审美哲学转向 5 0年代末两本具有划时代意义著作的出版,标志着 审美音乐教育哲学的出现。一本是1958年由纳尔逊•亨利(Nelson Henr y)主编的《音乐教 育的基本概念》(The Basic Concepts o Music Education) 。在本书中,亨利 批判了强调音乐附属价值的实用主义哲学基础,明确提出要发展一种注重音乐内在价值的音乐教育哲学。另一本是由莱昂哈德(Leonhard )和豪斯(H ouse )于19 59年出版的大学教材《音乐教育的理论基础与基本原则》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M usic Education and Basic Pr

《音乐教育的哲学》读后感

读《音乐教育的哲学》有感 综合组王鹃 《音乐教育的哲学》一书由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贝内特·雷默所著,200 3年5月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熊蕾翻译的中译本。 雷默的《音乐教育的哲学》对音乐教育的价值作了连贯、深入的哲学思考。虽然主要是针对美国20世纪70~80年代非专业音乐教学的情况,但对目前我国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仍然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为音乐教师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我们努力向社会证明自己存在的合理性和重要性。我们告诉学生音乐很重要,但重要的原因却往往是其他学科也可以提供的,音乐艺术教育的独特性和必要性并没有体现出,这无疑是没有说服力的。目前我国高校音乐专业招生的分数也远低于其他专业,小学亦是如此。在世人仍然普遍认为,认知就是概念化,那些概念化认知的典范科目如数理化等被奉为“基础”课,在评判一个学生成功与否的标准是这些“基础”课程的考试分数的今天,以很低的分数考入高校的艺术类学生的内心压力可想而知。而作为一名毕业于武汉音乐学院这样的纯专业院校的我来说,更加深知这样的内心压力。这种状况下,音乐教师的地位也由音乐高考学生的入学录取分数决定。教师是否从提高审美能力的角度去组织教学已经不重要了。只要搞好活动,完成一些文艺方面的展示任务。这个教师就能得到社会的承认。然而,这种承认并不是对音乐教育价值的承认,而是对教育价值的承认。事实上,只有当普通大众认识到我们凭感觉对世界的理解与概念化认知同样重要,音乐就是一种独特的非概念化认知模式,是其它的认知模式无法替代的时候,人们才有可能真正尊重音乐,进而真正尊重音乐教育。要达到这个目标应该说是比较困难的,音乐教育事业要想受到重视,必须全体从业人员有着正确、坚定的信念。这种信念必须要有正确的理论基础来支撑,才能认清音乐和音乐教育的真正价值,从而确立自己作为一个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人生价值,并在此指引下改进音乐教育的方式,努力让音乐和音乐艺术教育逐步获得它应有的地位。雷默在《音乐教育的哲学》中论述了音乐的本质和价值及音乐教育的独特性和必要性。在这种坚实有力哲学基础上发展音乐教育事业,我们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雷默在第七章——体验音乐中认为:“音乐教育向来是,现在在某种程度上也仍然是非音乐教育,说重一点是反音乐教育。根据雷默的表述,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反音乐教育强调了音乐的非审美体验,音乐的审美功能成为它的一种手段,其本质是为其它非艺术教育的目的服务。长期以来,由于无法获得正确的哲学观点的指导,许多音乐教育工作者常常处于困惑的状态,有时不自觉地遵循一些本质上反音乐教育的哲学。”

[哲学观,音乐教育,核心]浅谈音乐创造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观

浅谈音乐创造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观 一、音乐创造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观的含义与时代背景 音乐是最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形式之一。音乐创造贯穿于人类音乐行为的全过程( 含音乐创作、音乐表演和音乐鉴赏) 。以音乐创造为核心的音乐教育, 指的是将创造贯穿于音乐教育的音乐创作、音乐表演和音乐鉴赏的全部实践过程, 使师生同为音乐的创造者、音乐教育的双主体, 在观念、行为、能力方面得以健全发展。这里的创造, 既包括音乐美的创造( 审美创造、立美创造) , 又包括音乐文化创造, 还包括音乐功能创造。 二、从音乐艺术和音乐教育的特点来看音乐创造的核心地位 对于音乐艺术的特点, 历来有从各种不同角度来进行取舍的不同解释。如: 从物质材料着眼的声音艺术, 从音乐善于表达感情着眼的感情艺术, 从时空着眼的时间艺术, 从教育和立美、审美着眼的美育, 从作为文化一个组成部分着眼的音乐文化等。音乐创造则是既突出音乐艺术的特点, 又强调人的音乐创造潜能和音乐对创造性思维能力成长的促进作用的一种音乐教育哲学观。 三、音乐创造与音乐审美 从音乐美学的角度来看, 音乐创造既与立美相关, 又与审美相关。如果我们把音乐作为一个过程, 那么, 音乐创造就既贯穿于立美的音乐创作、音乐表演, 也贯穿于审美的音乐鉴赏。立美与审美历来就是一对孪生兄弟。没有审美基础, 就谈不上立美具备较好的立美能力, 就必然具有较高的审美水平。此与所谓的眼、手关系相当。手高眼也高是一种理想的境界, 其中, 手眼相互促进, 共同提高。手低眼不一定低, 也可能眼高手低, 因为只要眼界高, 提出了一定的目标,才有希望通过努力达到手高。最怕的是眼低手也低。不可能存在手高眼低。因此, 如果提高了立美能力,审美能力的提高也就随之迎刃而解了。 四、音乐创造与音乐实践 音乐是一种富于实践性的艺术。因为无论是音乐创作、音乐表演, 或者是音乐鉴赏, 都必须通过音乐实践来实现。音乐创作要通过创作实践, 以乐谱中的模拟音响来表达作曲者对生活的感受; 音乐表演要通过演唱演奏实践, 将乐谱化为实际音响; 音乐鉴赏要通过对音响的听觉实践, 来感受、体验、分析音乐。实践音乐教育观强调了音乐课程的实践性特征, 注重通过学生亲身参与的实践活动来感受音乐、体验音乐、享受音乐。但是, 实践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 如果只是停留在为实践而实践, 或者只是感受、体验、享受音乐这一层次的话, 那么, 这一目的仍然还局限在为音乐而音乐。假若能够超越实践、提倡创造的话, 那就会使实践有一个升华, 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那就是使师生的每一次音乐实践, 每一次音乐教育实践, 都变成一次创造, 只是这一次, 只有这一次, 常创常新, 常唱常新, 常听常新,养成创造的习惯, 树立创新的追求, 长此以往,习惯自然, 日新、日新、又日新。 五、音乐创造与音乐作为文化 音乐创造必须有深厚的根基。此根就是母民族的优秀的音乐文化, 根应当深扎于母民族

《音乐教育的哲学》读书笔记

《音乐教育的哲学》读书笔记 最近读了《音乐教育的哲学》一书,它是由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贝内特·雷默所著,2003年5月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熊蕾翻译的中译本。这是一本系统论述美国音乐教育的音乐教育哲学专著。作者贝内特·雷默是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学家,是美国音乐教育领域中审美教育的倡导者。 过去,我一直认为读音乐理论没有美感,我读完此书后感觉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欣赏是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来体验音乐,从而得到审美感受的一种活动。在音乐欣赏过程中,聆听无疑是最主要的方式,语言只是一种辅助手段。科普兰认为:“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我国普通高中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也指出音乐欣赏应以聆听音乐为主。教师恰当的讲解,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去体验、理解音乐。 本书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十章)。第一部分雷默以美学中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思辨主义、绝对形式主义、绝对表现主义为例说明何种哲学可以成为音乐教育哲学,并详细论述了它们在艺术情感、艺术的意义、体验艺术中的不同,以及这些不同在音乐教育中是如何具体体现的。思辨主义认为音乐的价值存在于音乐本身之外(非音乐的体验),在音乐教育中的体现是“音乐(非音乐体验)被认为是使人变得更完美的有效途径”。绝对形式主义认为音乐的价值在于音乐自身,“致力于培养天才儿童的音乐技能”;绝对表现主义则是对前两种的综合,“主张音乐提供有意义的认识体验”。第二部分阐述了音乐

教育哲学在实践(普通音乐课、表演课)中的体现,指出了当时美国学校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音乐课不是核心课程,音乐课仅仅重视技能训练并偏重于音乐之外的体验等),并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方法。第三部分是对美国音乐教育未来的展望,提倡艺术教育朝人文方向转变。 作为一本哲学方面的著作,本书有逻辑性强、结构层次清晰的特点。但更为重要的是,本书从很多角度并用很大篇幅阐述了音乐艺术的性质和价值,这是很多论及音乐教育的著作所不及的。正是这一特点,体现了雷默作为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深厚的音乐修养,也为我们研究音乐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参照。本书突现了一个前提,即音乐教育的基本性质和价值是由音乐的本质和价值决定的。雷默教授以这一前提为基础,通过对音乐艺术创作、体验、感觉、意义不同方面的论述,使我们更系统地体会到音乐教育的审美体验的实质,也让我们体会到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音乐教育价值的必要性。尤其是书中提到的“音乐是情感的一种语言吗?”“音乐是自我表现的一种手段吗?”这 些看似简单的标题,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要解答它仅仅有音乐方面的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从许多其他相关学科(解释学、美学等)的角度进行论述。本书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雷默教授把音乐教育哲学渗透到实践中,提出了具体的实践方法。雷默认为采纳多视角和多种观点的合理成分是建构一种音乐教育的普 遍哲学必须给予充分思考的。这种兼容、平衡的认识以及态度,对音

浅谈音乐教育哲学对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影响

浅谈音乐教育哲学对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影响 浅谈音乐教育哲学对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影响 浅谈音乐教育哲学对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影响 2019-09-04 哲学理论论文 浅谈音乐教育哲学对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影响 摘要:从事物的本质来思考,哲学是探索和寻求事物的内在的有意义的东西,从而来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基础音乐教育的内在价值实际上是一项教育人的实践活动,基础音乐教育活动的依据是音乐教育哲学,音乐教育哲学是从音乐与人的发展两个层面上来说明音乐教育的内在实质、内在价值以及音乐教育发展的方向。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已经拥有上百年的历史,在实际的生活中产生的不同的音乐价值观是由不同时期音乐教育哲学的思想所决定的。 关键词:音乐教育哲学;实用主义;审美;多元化 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动结果,在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音乐教育哲学的思想广为流传,这就决定了音乐教育发展的方向。我国的基础音乐教育已经存在了上百年,不同时期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产生了不同的音乐价值观,下面就从音乐教育哲学的历史发展,也就是在实用主义哲学阶段的基础音乐教育,向审美主义阶段,再向多元主义音乐教育阶段的转变过程,来说明音乐教育哲学对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影响。 在实用主义哲学阶段的基础音乐教育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使音乐课成为中小学生学习中的一门课程。我国音乐教育实用主义哲学就是在这个条件下开始的,现在已经有一百年的历史。在过去的一百年的时间里,由于西方工业的快速发展,当时的社会大半是西方人的天下,那时的文化和教育也在他们的控制之下。他们的教育体系成为国际的以及中国普遍的和正规的音乐教育体系,音乐教育的发起者是一些思想家或社会的领导者。由于他们不懂音乐,却谈论音乐,发展音乐教育,导致音乐教育只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把音乐教育当成工具,这也使在众多的学科中音乐成为不是很重要学科的一个重要原因,对音乐的教育不是更加注重对音乐的深层理解,而是更加注重音乐对于人的实用价值。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可以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找到音乐的痕迹,在官方的教育政策下,我国音乐教育的实用主义内在的意义,都是利用增加音乐课程让学生学唱歌,来愉悦身心,振奋精神,所选用的歌词必须是体现日常生活的,这是当时音乐教育的目的。例如,在抗日战争时期,学校成为抗日救亡运动的宣传基地,音乐在宣传方面有着强大的力量,能够振奋人们的精神,它的实用功效很容易就可以表现出来。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有素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此阶段的音乐教育更加注重社会性。在刚进入七十年代的时候,我国的教育政策不能将音乐教育的重要地位考虑在其范围内,使音乐课在中小学教育中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当时的音乐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充分体现了音乐教育的实用主义哲学——音乐为政治服务的功能。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国家恢复了音乐教育在艺术方面的注重培养,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启发革命理想,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培养审美情趣和丰富感情。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整整一百年里,我国音乐教育重点关注音乐课程的外在价值,特别是提高道德建设方面的价值,而忽视音乐课程的内在的和本质的价值,音乐教育的定位成为培养优良品德的有力手段,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的专注力和

音乐教育的哲学读后感

音乐教育的哲学读后感 音乐教育的哲学读后感(一) 《音乐教育的哲学》这本书是美国着名的音乐教育家贝内特;雷默所着,它是一本纯教育理论书籍,其中对音乐教育的价值作了连贯、深入的哲学思考。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欣赏是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来体验音乐,从而得到审美感受的一种活动。在音乐欣赏过程中,聆听无疑是最主要的方式,语言只是一种辅助手段。科普兰认为:“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教学大纲也指出音乐欣赏应以聆听音乐为主。但是,如果认为音乐欣赏课只要一味让学生聆听,不需要教师作任何解释,这种认识也是错误的。教师恰当的讲解,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去体验、理解音乐。 雷默在第七章;;体验音乐中认为:“音乐教育向来是,现在在某种程度上也仍然是非音乐教育,说重一点是反音乐教育。根据雷默的表述,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反音乐教育强调了音乐的非审美体验,音乐的审美功能成为它的一种手段,其本质是为其它非艺术教育的目的服务。长期以来,由于无法获得正确的哲学观点的指导,许多音乐教育工作者常常处于困惑的状态,有时不自觉地遵循一些本质上反音乐教育的哲学。当然,雷默也没有否认音乐应当为非音乐的目的服务。雷

默认为,只要能合情合理地保持充分的音乐性和有效性,音乐完全可以而且应该为一些非音乐的目的服务。“如果因为那些价值不是审美教育的核心而拒绝为其服务,那就过于讲究纯正性了。雷默不否认音乐教育过程中的道德和纪律,但他认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并不提供纪律和教授道德,这样做的是音乐。比如,一个孩子在练习一首曲子时,必定会遇到许多要求,只有对这些要求作出让步,他才能真正体验音乐并使音响捕捉到需要捕捉的东西。这个让步的过程其实就是在经历音乐本身所具有的纪律,从而做到有道德。如果我们在此过程中用说教来强调纪律和道德,忽视音乐本身对纪律和道德的自觉要求,这样的音乐教育无疑应归入反音乐教育中去。 《音乐教育的哲学》使我非常明确地找到了在音乐教学中一直以来困惑着我的一些问题的答案,也为我今后的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根据,如同迷路的航行者找到了引路的灯塔。 音乐教育的哲学读后感(二) 音乐,本来应该陶冶人的情操,给人以艺术享受的,但当它成为一门“课”后,很多老师的课频频出现“走调”现象,如何喜欢音乐课?这是终日萦绕我脑际的问题。我认为在遵循音乐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我们要放宽眼界,立足学情,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积极地整合、裁剪具体的课程资源,换言之要学会开发课程资源;同时要重视常态课的研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常态表现,从中发现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课堂行为规律,打造一个智慧平台和魅力舞台。花了2个多月的时间读完《音乐课堂教学艺术》整套书,我思考、消化、提炼,形成了

音乐基础知识入门

音乐基础知识入门 音乐基础知识入门 第一章音及音高 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音有高低、强弱、长短、音色等四种性质。 音的高低是由于物体在一定时间内的振动次数(频率)而决定的。振动次数多,音则高;振动次数少,音则低。 音的长短是由于音的延续时间的不同而决定的。音的延续时间长,音则长;音的延续时间短,音则短。 音的强弱是由于振幅(音的振动范围的幅度)的大小而决定的。振幅大,音则强;振幅小,音则弱。 音色则由于发音体的性质、形状及其泛音的多少等而不同。 由于音的振动状态的规则与不规则,音被分为乐音与噪音两类。音乐中所使用的主要是乐音,但噪音也是音乐表现中不可缺少的组 成部分。 第二节乐音体系音列音级 在音乐中使用的、有固定音高的音的总和,叫做乐音体系。 乐音体系中的音,按照上行或下行次序排列起来,叫做音列。 乐音体系中的各音叫做音级。音级有基本音级和变化音级。 乐音体系中,七个具有独立名称的音级叫做基本音级。 基本音级的名称是用字母和唱名两种方式来标记的。 字母体系:CDEFGAB

唱名体系:1234567 钢琴上白键所发出的音是与基本音级相符合的。钢琴上五十二个白键循环重复地使用七个基本音级名称。 两个相邻的具有同样名称的音叫做八度。 升高或降低基本音级而得来的音,叫做变化音级。将基本音级升高半音用“升”或“#”来标明。降低半音用“降”或“b”来标明。升高全音用“重升”或“×”来标明。降低全音用“重降”或“bb”来标明。 如:升C或#C降C或bC 第三节音的分组 为了区分音名相同而音高不同的各音,我们将音列分成许多个“组”。 在音列中央的一组叫做小字一组。它的音级标记用小写字母并在右上方加数字1来表示。 比小字一组高的组顺次定名为:小字二组、小字三组、小字四组、小字五组。 小字二组的标记用小写字母并在右上方加数字2来表示。 比小字一组低的组,依次定名为小字组、大字组、大字一组及大字二组。 小字组各音的标记用不带数字的小写字母来表示。 大字组用不带数字的大写字母来标记。 大字一组用大写字母并在右下方加数字1来标明。 大字二组用大写字母并在右下方加数字2来标明。 第四节音域及音区

戴维·埃里奥特的“实践音乐教育哲学”思想及其启示

戴维·埃里奥特的“实践音乐教育哲学” 思想及其启示 李英玉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辽宁大连) 摘要 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哲学家戴维·埃里奥特认为,音乐是一种具有目的性的人类行为,音乐是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而且是一个多样化的人类实践活动,音乐教育的本质和意义取决于音乐的本质和音乐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埃里奥特的实践音乐教育哲学思想对于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关键词:戴维·埃里奥特;音乐教育哲学;实践音乐教育

戴维·埃里奥特(David J.E liott) 是美国音乐教育哲学家,现为纽约大学表演艺术系音乐教育专业教授和博士研究生导师。他在《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Music Matters:A New PhilosoPhy Of Music Education)和《实践的音乐教育:反思与对话》(P raxial Music Edu cation: Reflection and Dialogue) 等著作中提出了新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即“实践哲学”的观点,其核心思想是:“音乐是一种具有目的性的人类行为”,“音乐是一种多样化的人类实践活动”,音乐教育的本质取决于音乐的本质。他的“实践音乐教育哲学”思想构建了一种新的音乐教育理念,开辟了音乐教育的新思路,是对传统的“文化音乐教育哲学”、“社会音乐教育哲学”、“审美音乐教育哲学”观的反思与超越,对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也极具重要的启示价值。 一、埃里奥特的实践音乐教育哲学思想 1.音乐是一种具有目的性的人类行为 埃里奥特认为,“简单地说,音乐是什么,音乐是人类的有目的的行为。”“从根本上说,音乐是一种人类活动。这是一个确凿无疑的、多维度方式的出发点,它引导解释了音乐是什么和为什么音乐重要。他认为,音乐是人类技能中一种至关重要、最具能动性和实践性的追求,它是个体和集体全面发展的基础。音乐作为人类活动具有相关的四个维度:实施者(musicers)、正在做的事(musicing)、完成的事、创造者做事时的完整语境。“这四个维度不仅联系在一起,而且还形成一个辩证关系的有活力的体系”,即“形成一个交换和反馈的动态体系”。其中实施者称为音乐创造者,而musicing指五种音乐创造形式:表演、即兴表演、作曲、改编和指挥。实施者在音乐过程中被他们所从事的 musicing和创造的音乐的结果所影响,也受到他们的指导教师和同龄人对他们的工作评述的影响。音乐的实施者需要有音乐聆听者,而聆听者会把音乐创造者、音乐创造、音乐作品等交汇在一起。 音乐作品则是一种具有“意向性”的人类活动的成果,从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Erocia)、艾桑迪人的科特鼓乐(Kete)、祖尼的摇篮曲等每一部音乐作品的例子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不会仅是审美意义上的一曲音乐,一部作品,一段即兴演奏,一个表演,或一部‘作品’。而是一种特别的意向性的人类活动的成果。音乐不单单是作品或对象的集合。从根本上讲,音乐是人做的事。”“他所做的事情是:在另一个特定时间、特定地点和另一个音乐创造语境下作曲、改编、即兴创作和记录事情。”由此可见,音乐是人类的一种特定的文化生活行为。 2.音乐是一种多样化的人类实践活动

《音乐教育的哲学》读书笔记4

《音乐教育的哲学》读书笔记3 阅读此书因为翻译的关系,书中很多内容需经反复琢磨,才能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涵义。因此看了多次,可以说每一次看,都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看过后,感觉到自己有些一直比较困惑的问题得到了解答,一些关于音乐教学的想法得到了验证。 1、何为音乐? 对于从事音乐教育的教师来说,对音乐本身的理解必定影响其对职业的态度。一直以来人们对音乐本身都有各种各样的理解,而自己对于什么是音乐也存在着一些困惑。书中明确地告诉我们:音乐制作和聆听是人类可获取的、独一无二的思维形式,是人类认识中最重要的、独一无二的资源。这种对音乐的理解本身也是有创新性的。 2、为什么音乐在学校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 常常思考,音乐教师存在的价值是什么,音乐在学校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吗?在看了这本书后,这种困惑也得到了合理的解释。在书中作者基于他对近期哲学与心理学研究的详细考查,逐步建立一个令人感兴趣的哲学基础,强有力地证实了音乐是人类生活中至关重要的、有动力的和实践性的追求之一,是个体和集体全面发展的根基,也是音乐教育实践的根基,并由此断定:对所有人来说,音乐在教育中占有中心地位。书中详尽的论述专门为激励、引导和支持在职和实习音乐教师而设计的。让人明确音乐教师这个职业的社会价值。 3、音乐课该教哪些内容?如何教? 每次上课前都会选择教学内容,思考教学方法,设计音乐实践活

动,在这个过程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困惑,当然也有思想的火花。在指导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方面,这本书确实能够提供一些非常实用的内容,实例。书中构建了一种新的音乐教育理念,提出“课程作为实践”的观念,这是作为创造性思维的催化剂和构建个体哲学的催化剂,它为音乐教学中的“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样”提供了严密的反思。通过有说服力的综合讨论,为音乐教育者解释了应该如何去实现他们的要求。可以看到,作者勇于打破传统的音乐教育哲学,为表演、聆听、音乐素养、多元文化、创造性活动、自知自觉、课程发展等多方面的自然属性和意义提出了创造性的反思和透析,适用于处理音乐教育中的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 《音乐教育的哲学》对于我来讲是一本深奥的哲学书,也是一本实用的工具书。为了进一步理解其中的涵义,为了学习借鉴,我会常常翻阅这本好书。

钢琴入门基础知识 文档

钢琴入门基础知识及弹奏方法 钢琴入门基础知识及弹奏方法 在音乐艺术中,钢琴具有其它乐器不可取代的地位。从1709年,第一台钢琴的出现经过了约三百年的历程,在这期间,钢琴发生了许多变化,其音色亮丽、动人,擅长演奏各种风格的音乐,其演奏风格也日趋丰富和完善,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弹奏钢琴。 一、熟悉钢琴简谱:由上下两行简谱合并而成。 二、键盘与音符:牢记中央七个音符的位置。 三、手指符号:手指用汉字的一二三四五来标示。 四、钢琴弹奏时的坐姿和手的状态: 1:坐姿2:弹奏时手的状态 练习指法很关键,可以反复弹奏下面的乐曲来练习指法: 535353124325 535353124321 24432524325 535353124321 五、钢琴弹奏 1、钢琴的基本练法 (1)钢琴的基本练法就是慢练。 慢练尤如"大镜",把乐曲中的一切细节都扩大了。慢练的最大优点是来得及根据视觉,听觉得到的反馈信息调整和修正缺点和毛病。慢练的方法之一是用节拍器。即使在作品练习成熟之后,也不应忽视适当得慢速练习。 (2)有计划、有目的地学习: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练钢琴需要的是持之以恒的态度。钢琴曲目繁多、演奏技法多样。初学者应制定一个远期学习目标和近期学习计划,从基础着手,循序渐进地学习,才能目的。(3)以良好的心态学习钢琴: 学琴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情绪起伏不的情况。应调节情绪,适当减轻学习难度,充分激发学琴兴趣、缓解学琴紧张感。 2、钢琴弹奏中自然重量的运用 关于自然重量的运用的要求是整只手臂的放松自如,从肩部的舒展下垂,到整个手臂的协调下垂,通过放松灵活的手腕调节,然后由手指把手臂重量传入键盘。 (1):认识体会到手臂的自然重量 以前倾上身的坐姿,把两只手臂完全放松地垂下去。此时手臂好像是从肩部自然垂挂下来的物体。在空气中随意摆动,晃动,而血都涌向了手掌,通向了指尖。体会到手臂的自然重量后,我们就要把这个自然重量用到弹琴上去。接下来手指就要发挥它的功能和作用了。(2):手指要承受并支撑整只手臂的重量 手指的三个小关节微微凸起,尤其是处于手掌部位的指根关节(以下简称"掌关节")必须要作为一个力量的支持点。手臂的自然重量落下来,要求每一个手指都能支撑住。我们用断奏入门的方法练习:先分别一个手指一个手指地在钢琴上站好,结合手臂的自然重量。经过一个阶段,在每个手指都能自如地弹出饱满的声音后,再渐渐进入连奏的练习。进一步我们就可以调节重量的轻重 3、弹奏钢琴时身体的协调 身体的的协调牵涉到钢琴弹奏的基本坐姿和体位等方面,开始就要明确,随着程序的深化,又要不断发展和更好地运用。 (1)保证身体协调的根本: 保证身体协调的根本是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进行调节正确合理的坐姿。随着程度的提高,对力度、速度、音乐情绪和色彩的变化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所以身体的参与和调节也越来越重要。

音乐基础知识入门

音乐基础知识入门 教学目标: 一、学习音的四件基本物理属性,从音色这一属性中辨别乐器的种类;知道管风琴的构造及发声原理; 二、初步学习五线谱知识,学会画高音谱表,通过初步学习,熟悉DO RE MI FA SO五个音在五线谱上的位置; 教学重点: 一、听音乐片断判断出该音色是属于哪一种乐器; 二、学画高音谱号G 谱号。 教学难点: 一、能准确地指出DO RE ME FA SO 这五个音在五线谱上的所在位置; 教具: 多媒体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经常说音乐音乐,我们今天来简单的说一下音的分类,“音”大体分为“乐音”与“噪音”两种。 乐音,振动起来是有规律的,单纯的,并有准确的高度(也叫音高)的音,我们称它为“乐音” 噪音,没有一定高度的音,它的振动即无规律又杂乱无章的音,我们称它为“噪音” 在音乐当中,是以乐音为主,噪音为辅。 音的性质 音有音高,音值,音量和音色四个特性。 下面请看视频后回答问题 听一听,说一说, 请仔细听以下的音乐片断,回答你所听到的音色 A 竖琴 B 钢琴C管风琴D 手风琴E 长笛F 短笛 二、管风琴 介绍管风琴 管风琴分为:可移动管风琴嵌入建筑的管风琴 了解管风琴的结构

三、乐谱的分类 乐谱是保留曲目、交流文化的重要工具。曾经有广为流传的《工尺谱》、古琴用的《古琴谱》、锣鼓用的《锣鼓谱》、还有现在仍广为应用的为广大音乐爱好者所熟悉的用的阿拉伯数字来表示的《简谱》、以及国际上流行通用的《五线谱》等等 五线谱的优点我们用一个软件来形象的表示 四、学画高音谱号 五、认识五线谱上的DO RE MI FA SO 五个音 老师先介绍位置,然后让学生上台找五个音在五线谱上的位置 你也动手来找一找吧 六课堂小结

学习音乐要掌握的基本知识

学习音乐要掌握的基本知识 记谱法 记录乐曲的方法叫做记谱法。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乐曲的不同内容和需要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记谱方法。如为古琴用的古琴谱,为锣鼓用的锣鼓谱,以及我们现在普遍应用的五线谱、简谱和在我国民间应用的工尺谱等便是。各种记谱法虽然在其发展中不断地趋向完善,但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一种记谱法能够完美无缺地记录音乐。如音高、力度、速度上的细微差异,许多装饰音的奏法等,都还需要演奏者凭其各自不同的理解来加以具体的分析和处理。 正确的记谱对创作和表演都是十分重要的,每个学音乐的人应该很好地掌握记谱法,特别是对学作曲的人来说,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基础乐理--谱号 前面已经讲过,在五线谱上音的位置愈高,音也愈高,反之音的位置愈低,音也愈低,但到底高多少?低多少?却无法确定。在五线谱上要确定音的高低,必须用谱号来标明。这种谱号记在五线谱的某一条线上,便使这条线具有了固定的音级名称和高度,同时也确定了其他各线上或间内的音级名称和高度。 通常用的谱号有三种: G谱号表示小字一组的g,记在五线谱的第二线上,叫高音谱号;另外有记在第一线上的,叫古法国式高音谱号。 F谱号表示小字组的f,记在五线谱的第四线上,叫低音谱号;

另外还有记在第五线上的,叫倍低音谱号。 C谱号表示小字一组的c,可记在五线谱的任何一线上。 目前被采用的C谱号有C三线谱号(中音谱号)为中音提琴所用,有时也长号所用。C四线谱号(次中音谱号)为大提琴、大管和长号所用。其他C谱号一般较少应用。 使用许多谱号的目的是为了避免过多的加线,以使写谱和读谱更加方便。 各种谱号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连接起来使用,如高、低音谱号所组成的大谱表便是。 基础乐理--音的分组 前面已经讲过,钢琴上五十二个白键循环重复地使用七个基本音级名称,因此,在音列中便产生了许多同名的音,为了区分音名相同而音高不同的各音,我们将音列分成许多个"组"。 在音列中央的的一组叫做小字一组,它的音级标记用小写字母并在右上方加数字1来表示,如c1d1e1等。 比小字一组高的组顺次定名为:小字二组、小字三组、小字四组、小字五组。 小字二组的标记用小写字母并在右上方加数字2来表示,如c2d2e2等。其他各组依次类推。 比小字一组低的组,依次定名为小组、大字组、大字一组及大字二组。 小字组各音的标记用不带数字的小写字母来表示,如cde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