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主要历史名人
眉山三苏文化感悟

眉山三苏文化感悟眉山是中国四川省的一个地级市,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在这座城市里,有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叫做“三苏文化”。
这种文化现象不仅仅是一种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和延续。
通过对眉山三苏文化的感悟,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其对人们的影响和意义。
眉山三苏文化给我带来了对传统文化的敬仰和尊重。
三苏分别是苏洵、苏轼、苏辙,他们都是宋朝时期的文化名人。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非常有影响力,而且至今仍然被后人所推崇。
苏洵是苏轼的父亲,他的文章充满了深情和哲理,给人以启发和思考。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巨擘,他的诗词散文流传千古,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苏辙是苏轼的弟弟,他的文章风格独特,才华横溢。
通过阅读他们的作品,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对他们的智慧和才情深深地敬佩。
眉山三苏文化让我对人生和命运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苏轼曾经历了许多人生的起伏和挫折,他曾经被贬谪、流放,但他始终保持着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乐观的精神状态。
他在《赤壁赋》中写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和对命运的坦然接受。
苏辙则在《心术》一文中讲到:“人生如寄,寄者所恃者也,心者寄之之所依也。
”他通过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有一颗坚定的内心去面对人生的起伏和变化。
这些句子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并且教会我如何去面对人生中的困难和挫折。
眉山三苏文化让我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眉山位于四川盆地的西南边缘,周围山峦叠嶂,景色优美。
苏轼曾在眉山隐居,他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赞美让我感受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苏辙也在他的文章中多次描述了眉山的美丽景色,他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独特感悟。
通过阅读他们的作品,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也让我明白了保护环境和珍惜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通过对眉山三苏文化的感悟,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我明白了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和意义,也懂得了如何去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
古伯良:前蜀眉山

前蜀眉山□古伯良唐天祐四年(907)三月,唐朝哀帝李祝被禅位于朱温。
四月,朱温于汴州(今开封)即皇帝位,建国号为大梁,史称后梁,中国由此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同年九月,王建也在成都称帝,建立了大蜀政权,史称前蜀。
此时的眉山,自然也在前蜀的治下。
王建在位时期,励精图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扩张疆土,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蜀中得以大治。
光天元年(918)六月,王建去世,太子王衍袭位,史称后主。
王衍即位后,昏庸荒淫,委政于宦官、狎客,前蜀朝政日坏。
咸康元年(925)九月,后唐庄宗发兵攻蜀,十一月,唐军长驱而入成都,王衍出降,存在了18年的前蜀宣告灭亡。
前蜀时期,有关眉州之事,史籍记载不多,仅有几件小事可以一说。
陵州井盐丰产前蜀虽“仓廪充溢”,但王建仍“聚敛不已”。
王建曾见过盐井生产的盛况,当时就说:“若当为吾国土地主,富贵至矣。
”于是,在他建国的当年(907),就“遣官祭盐井玉女之神”。
据仁寿旧志载,仁寿陵井旁的盐神庙内,供奉有玉女神,号十二玉女,是陵井井神。
因此,此番祭祀当在仁寿。
《十国春秋》云,祭祀之时,“神出半面享之”,堪称神奇。
又云,“陵州盐井,伪蜀置盐,岁炼八十万斤。
”可见陵井产量颇丰。
眉州蚕市兴起《五国故事》载,蜀中每年三月都会举行蚕市,每到此时,各种各样的养蚕器具、农具和桑苗、蚕种及花果、草药等,全部聚集在一起,堆满街市。
王建看见如此繁盛的贸易景象,就说:“條(挑)桑甚多,傥税之,必厚获利。
”由此可见前蜀重赋厚敛之一端。
其实,早在唐时,蜀中城乡就已开设蚕市,“州城及属县,循环(开设)一十五处,皆有蚕市”,每年春季按期举行一次或数次,可以说,蚕市就是以蚕器为主的农博会。
北宋眉州的蚕市,也是沿自于此,正如苏辙《蚕市》诗序云:“眉之二月望日,鬻蚕器于市,因作乐纵观,谓之蚕市。
”当时的纱縠行,正是交易丝织品及蚕桑生产工具的场所。
焰阳洞重开《十国春秋》载,“乾德三年(921)春正月,井监使(官府掌管盐专卖的监)马全章复开陵州焰阳洞。
四川眉山三苏祠的简介

四川眉山三苏祠的简介眉山是中国著名的文化名城之一,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眉山市区的东北方向,有一个著名的文化景点——三苏祠,它是纪念三位明代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而建。
三苏祠位于眉山市东坡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祠堂始建于明代,后经多次修缮扩建,如今已成为一座庄严肃穆的古建筑群。
整个建筑群占地面积约2000多平方米,由牌坊、大门、正殿、左右配殿和后殿组成。
牌坊是祠堂的入口,上面刻有“三苏祠”三个大字。
走过牌坊,就能看到一座高大的大门,门上悬挂着巨大的红色木制匾额,上书“三苏祠”四个金字。
大门两侧有石雕的狮子,雄伟威武。
进入大门,正殿就映入眼帘。
正殿是三苏祠的核心建筑,也是供奉三位文学家的地方。
殿内供奉着三尊形象逼真的苏洵、苏轼、苏辙塑像,他们慈眉善目,仿佛随时都要开口讲故事。
正殿的左右配殿分别是苏洵殿和苏轼殿。
苏洵殿供奉着苏洵的塑像,墙上悬挂着苏洵的画像和文稿。
苏洵是苏轼的父亲,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文章以豪放洒脱、气魄宏伟而闻名。
苏轼殿供奉着苏轼的塑像,墙上展示了苏轼的画像和手迹。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巨擘,他的诗词散文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影响深远。
苏辙殿位于正殿后面,供奉着苏辙的塑像,墙上陈列着苏辙的画像和手稿。
苏辙是苏轼的弟弟,他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文章深受人们的喜爱。
除了以上的建筑,三苏祠还有一些其他的景点,如祠堂后面的园林、假山和花坛。
园林中有一条弯曲的小路,路旁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假山是以自然山石为材料,人工堆砌而成的。
假山上有小桥流水,石径蜿蜒,给人一种静谧而优雅的感觉。
花坛里有各种花卉盛开,五颜六色,香气扑鼻。
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品味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苏祠不仅是一座古老的建筑,更是一座文化的象征。
它见证了苏洵、苏轼、苏辙等文学家的伟大贡献,也是眉山市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每年的清明节和重阳节,当地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和祭拜。
四川名人简介

四川名人简介## 四川名人简介四川,位于中国西南,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省份。
在这片土地上,涌现了许多杰出的人才,他们在各个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为四川乃至整个中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下是几位著名的四川名人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
他出生于今天的四川省眉山市。
李白以豪放、奔放的诗风著称,被誉为“诗仙”。
他的诗作不仅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白的诗歌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豁达,被人们称为“诗中的酒”。
### 孙中山(1866年-1925年)孙中山,字逸仙,号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和伟大的民族英雄。
他出生于四川省广元市一个农民家庭。
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他提出了“三民主义”的思想,提倡民族独立、民主政治和民生幸福,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张艺谋(1950年-)张艺谋,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导演、制片人和编剧,被誉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出生于四川省的一个小镇。
张艺谋的电影作品风格独特,兼具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
他执导的电影《红高粱》、《活着》、《鬼子来了》等作品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好评,为中国电影赢得了声誉。
### 刘翔(1983年-)刘翔,是中国著名的田径运动员,是历史上第一个在奥运会上获得男子110米栏金牌的亚洲选手。
他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
刘翔的优雅风度和出色的技术使他成为了中国田径界的传奇人物。
尽管在运动生涯中曾受伤多次,但刘翔仍然坚持不懈,最终实现了自己的奥运梦想,成为了中国体育史上的传奇人物。
### 刘备(161年-223年)刘备,字玄德,是中国东汉末年蜀汉的建立者,被尊称为“先主”。
他出生于四川省眉县。
刘备一生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程,但始终保持着对天下的向往和对人民的深厚感情。
他联合诸葛亮、张飞等人,建立了蜀汉政权,为中国历史增添了璀璨的一笔。
历史名人苏轼生平及主要作品的故事

三一文库()〔历史名人苏轼生平及主要作品的故事〕导语:苏轼是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还是北宋时的著名散文家,都名列“唐宋八大家”。
后人把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为“三苏”。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相关名人故事,欢迎查阅与借鉴,谢谢。
历史名人苏轼生平主要作品的故事苏轼(苏东坡)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
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
宋仁宗嘉佑(1056—1063)年间进士。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生平介绍早年经历苏轼于宋仁宗景佑三年(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
苏轼的祖父是苏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
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
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
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进京应试嘉佑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进京应试。
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
这两人正锐意诗文革新,苏轼那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
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
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
”欧、梅二公既叹赏其文,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
及苏轼谒谢,即以此问轼,苏轼答道:“何必知道出处!”欧阳修听后,不禁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眉山三苏文化感悟

眉山三苏文化感悟眉山位于四川盆地的东南边缘,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眉山素有“三苏之乡”的美誉,这里是中国文化名人苏洵、苏轼、苏辙的故乡。
他们的文化成就和精神风范对眉山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洵,字子瞻,号东坡,出生于眉山市仁寿县。
他是北宋文学家、文学理论家,也是苏轼的父亲。
苏洵的文学才华和治学态度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提倡文学要以人为本,要关注人民的疾苦和社会的变革。
他的作品《东坡志林》是一部记录了他对社会状况和人民生活的观察和思考的文集。
苏洵的思想和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也是眉山的骄傲。
他是北宋最重要的文学家之一,他的文学成就和政治思想使他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的巨人。
苏轼注重人性的关怀和文化的传承,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民生活的关注和对社会风气的批判。
他的诗歌和散文作品不仅展示了他卓越的艺术才华,也表达了他对人民疾苦和社会现实的关切。
苏轼的一生都在追求真理和正义,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苏辙,字子由,号竹坡,是苏洵的次子,也是苏轼的弟弟。
他是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苏辙注重实践和创新,他提倡教育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兴趣,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他的散文作品《竹坡词》是一部反映了他对教育的关注和对社会风气的批判的著作。
苏辙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对今天的教育改革和学生发展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眉山的三苏文化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智慧和才华的时代。
他们不仅在文学艺术上有卓越的成就,更重要的是他们关注人民生活和社会现实,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和观点。
他们的精神风范和崇高品质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社会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眉山作为三苏的故乡,一直以来都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三苏文化。
眉山市政府将三苏文化作为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加大了对三苏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力度。
眉山的文化景观中,不仅有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居和纪念馆,还有苏家堰、苏公祠等与三苏相关的文化遗址和纪念物。
苏轼的简介

苏轼的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参加殿试中乙科,赐进士及第,一说赐进士出身。
嘉祐六年(1061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宋神宗时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李志敏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
”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四川省十大历史名人

四川省十大历史名人(一)大禹(夏朝)大禹(约公元前21世纪),出生于今四川阿坝州境内。
夏代建立者,姒姓,名文命。
他领导人民疏通江河,兴修沟渠,发展农业。
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
因治水有功,被舜选为继承人,舜死后即位。
大禹划定天下九州,铸造九鼎,第一次确立了君主世袭的政治制度。
(二)李冰(战国)李冰(约前302~235),战国时代秦国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
公元前256年-前251年被秦昭王任为蜀郡(今成都一带)太守。
期间,李冰治水,创建了奇功,他征发民工在岷江流域兴办许多水利工程,其中以他和其子一同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为著名。
几千年来,该工程为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落下闳(西汉)落下闳(前156-前87年),字长公,西汉时期天文学家,巴郡阆中(今四川阆中)人。
他创制《太初历》,决定性地影响了中国历法结构,提出浑天说,创新中国古代'宇宙起源'学说,发明'通其率',影响中国天文数学2000年。
(四)扬雄(西汉)扬雄(前53~18年),字子云,蜀郡郫县(今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 )人。
西汉时期辞赋家、思想家,中国第一部关于方言汇总的文本《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简称《方言》),就是扬雄所著。
时人赞叹《方言》“悬诸日月不刊之书”,在世界方言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五)陈寿 (三国、西晋)陈寿(233-297),字承祚。
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
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
陈寿历经10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全书共65卷,36. 7万字,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0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六)武则天(唐朝)武则天(624-705),出生在四川广元。
名武曌,中国历史上唯一得到普遍承认和众人皆知的女皇帝。
武则天不仅是一个女子,还是一个皇帝。
她“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保证了唐朝最后的盛世和安定,保留了贞观之治的成果,让唐朝的经济文化继续向前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市,西接雅安市。
岷江和青衣江贯穿境内,两岸以平原和河流冲积平坝为主。
东部龙泉山两翼,西部丹棱、彭山、洪雅境内大部份地区皆为低山丘陵,海拔500—800m部份达800—1500m,中生代红色岩层分布广泛,丹霞地貌发育,生态环境优良,分布着不少风景优美的景区景点和和风光秀丽的湖泊水域。
青衣江以南的西南部(洪雅境内)逐渐过渡到盆周亚高山地貌,海拔最高达3522m(洪雅小凉水井),这里地形深切,山高林密,动、植物种类丰富,保持着原始古朴的自然生态,是生态旅游的理想环境。
眉山市人文旅游资源有东坡文化、长寿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竹文化、水文化等。
历届眉山东坡文化节、彭祖寿星节、青神竹编艺术节、丹棱唢呐节等。
名人有西晋文学家李密,宋代大文豪苏氏三父子,有长安画派创始人,被誉为“东方梵高”、“画坛怪杰”的石鲁和中国著名书画家、诗人、美术教育家冯建吴。
眉山主要旅游景点: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三苏博物馆彭祖山(仙女山)彭山江口汉崖墓牛角寨大佛中国竹艺城东坡湖公园龙鹄山仁寿黑龙潭。
眉山市传统美食特产、工艺品众多。
著名的有:仁寿黑龙滩全鱼席、芝麻糕和干巴牛肉;东坡区的东坡肘子、东坡鱼。
龙眼稣和国优三苏酒;彭山的彭祖酒、甜皮鸭;洪雅的雅鱼、雅茶和各种野餐;青神的江团。
工艺品有:青神的竹编工艺和仁寿的火凤凰陶瓷工艺品等。
眉山市文化旅游活动丰富多彩。
东坡文化节、彭祖山寿星节、洪雅台会、瓦屋山杜鹃节、冰雪节、瓦屋山国际道教文化节、青神的竹编艺术节、橘花节、仁寿的枇杷节、丹棱的唢呐艺术节等等,每年都开展得有声有色,享誉巴蜀,名扬海外。
苏轼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生平嘉佑元年(1056),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
嘉佑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其父苏洵于汴京病故,他扶丧归里。
熙宁二年(1069)初还朝任职。
因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
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元丰二年(1079)他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的罪行下狱。
侥幸被释后,谪贬黄州。
元佑元年(1086),旧党执政。
苏轼被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
但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
元佑四年,出知杭州。
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请求外任,先后被派知颍州、扬州、定州。
这期间,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进行某些兴革。
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贬斥元佑旧臣,苏轼被一贬再贬,由英州(今广东英德)、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
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
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
苏轼在儒学体系的基础上濡染佛老,他把儒、佛、老三家哲学结合起来,各家思想对他几乎都有吸引力。
他早年具有儒家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有志改革北宋的萎靡的积习。
佛老思想一方面帮助他观察问题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主义又有严重的逃避现实的消极作用。
这种人生思想和生活态度,在他的创作中都有明显的反映。
苏轼在政治道路上是坎坷的。
由于他主张改革但不赞成王安石变法,因而既与变法派发生矛盾,又同维持现状的保守派有所上苏轼为人表里澄澈,讲究风节操守,这就使他既不见容于元丰,又不得志于元佑,更受摧折于绍圣。
然而这正好有利于他加深阅历,扩大视野,使他在文学上获得很大的成就。
文学成就苏轼对文艺创作,倾注了毕生精力。
他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反对“贵华而贱实”,强调作者要有充实的生活感受。
他认为为文应“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要敢于革新独创,“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书吴道子画后》)。
苏轼重视文艺创作技巧的探讨,他用“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进一步“了然于口与手”来解释“辞达”(《答谢民师书》),已经触及了文艺创作的特殊规律。
苏轼的创作实践体现了他的文艺观。
他是有多方面创作才能的大家,在诗、词、散文等方面取得了独到的成就。
苏轼今存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采。
同情人民、关心生产是苏诗的一个突出内容。
但更多地方则针砭了新法的流弊。
部分关怀生产的诗歌,如《次韵章传道喜雨》、《答吕梁仲屯田》、《石炭》、《秧马歌》、《游博罗香积寺》等,表现了人民的痛苦,针砭了时弊,情真语挚,朴实无华,对前人很少涉及的社会题材,多所开发,取材广泛,命意新颖。
苏轼的写景诗和理趣诗,艺术价值最高,最为脍炙人口。
《游金山寺》、《望海楼晚景》、《望湖楼醉书》、《饮湖上初晴后雨》等诗,描绘了长江夜色、江南晴雨、西湖胜景;《登常山绝顶广丽亭》、《百步洪》、《登州海市》等诗,则逼真地描绘了江北的地方风物和名胜。
苏轼不但善于观察和捕捉各地景物的不同特点,而且以欣喜爱悦的感情描绘了农村环境的清新朴厚。
在岭南所写的农村景物诗,体现出作者同惠州百姓和黎族人民融洽的关系。
苏轼善于从日常生活和普通自然小景中悟出新意妙理,发人所未发,写成引人深思的理趣诗。
如《题西林壁》、《琴诗》、《泗州僧伽塔》等篇,即景寄意,因物寓理,意在言外,余味不尽。
还有些诗常常满涵着爽朗乐观的情趣,体现出不畏逆境,傲视磨难的精神。
此外,苏轼写过不少品诗、题画、鉴赏书法的诗歌,如《读孟郊诗》、《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石苍舒醉墨堂》等。
苏诗奔放灵动,逸态横生,才思四溢,触处生春,艺术上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
苏轼体察敏锐,诗笔爽利,无论描写风光、物态和人情,都可做到写物传神,颇饶情韵。
苏诗想象丰富,奇趣横生,比喻新颖贴切,引人入胜。
苏诗有时直抒胸臆,议论英发,文思如潮,极富气势。
苏诗的议论化,固然有助于抒写的自由和格调的流畅,但对诗的形象性和韵律美则不无影响,又由于应酬赓和,某些和韵诗近于文字游戏;矜才炫学,某些作品有用典过多或粗率冗长之弊,这些都影响了他的创作成就。
苏轼对古近各体均能驾驭自如,但更长于古体和七言。
他的七古波澜壮阔,变化莫测,最能体现奔放的才情,妙笔驰骋,奇气横溢。
五古则写得朴厚无华,词清味腴,以自然入妙见胜。
苏轼的七律也很出色,气韵天成,格调流丽圆转,略与白居易、刘禹锡诗风相近,而更为奇警。
苏轼对五言近体用力较少,五律五绝不多,而七绝则写得精美明快,有不少传诵颇广的名篇。
在北宋词坛上,苏轼突破词必香软的樊篱,创作了一批风貌一新的词章,为词体的长足发展开拓了道路。
从今存三百四、五十首东坡词来看,苏轼对词体的革新是多方面的。
苏轼扩大了词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不仅用词写爱情、离别、旅况等传统题材,而且还用词抒写报国壮志、农村生活、贬居生涯等,扩大了词境。
他以健笔刻画英气勃勃的人物形象,来寄托立功报国的壮志豪情,如(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等篇。
苏轼在词中,更多地倾入自我,表现个性。
(满江红)“江汉西来”即景怀古,用祢衡的遭遇暗寓愤懑不平的感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借日常生活小事,反映不畏坎坷、泰然自处的生活态度。
而在徐州写的五首(浣溪沙),则以清新隽秀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农村生产和生活小景,描绘了黄童、白叟、采桑姑、缫丝娘、卖瓜人等各式各样的农村人物。
可以说,凡能写进诗文中的生活内容,苏轼都可以用词来表达。
苏词在笔力和体制上有所创变。
他以写诗的豪迈气势和劲拔笔力来写词,格调大都雄健顿挫、激昂排宕。
如(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笔势如突兀雪山,卷地而来。
元佑词人以诗文句法入词,始于苏轼。
苏轼把陶渊明《归去来辞》改写成(哨遍),将韩愈《听颖师弹琴诗》,括成(水调歌头),在词体上也堪称创制。
以前词家于调名外极少立题,苏轼不少词作不但始用标题,有的还系以小序,小序长者达数百字,文采斐然,颇能引人入胜。
苏轼以诗为词,扩大了词体的表现力。
苏词具有鲜明的理想色彩。
有些作品浮想联翩,逸兴遄飞。
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凭高眺远”、(满庭芳)“归去来兮”等,这类篇章在精神上上承屈原、李白,下开辛弃疾的某些清旷奇逸之作。
在语言和音律上,也体现了苏轼的创新精神。
苏词语言多吸收诗赋词汇,兼采史传、口语,以清雄见称,对以前词人镂金错采的风尚有所改变。
他重视音律,但不拘泥于音律。
苏轼词风呈现出多样化的特色,除了“大江东去”一类壮丽词外,另一些作品,或清旷奇逸,或清新隽秀,或婉媚缠绵,都各具风韵。
如(江城子)悼念亡妻,一往情深;(水龙吟)咏唱杨花,幽怨缠绵;(蝶恋花)写佳人的欢笑搅动了墙外行人的春愁,风情妩媚动人。
苏轼对散文用力很勤,他以扎实的功力和奔放的才情,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为散文创作开拓了新天地。
谈史议政的论文,包括奏议、进策、史论等,大都是同苏轼政治生活有密切联系的作品。
其中除有一部分大而无当带有浓厚的制科气外,确也有不少有的放矢、颇具识见的优秀篇章。
如《进策》、《思治论》、《留侯论》等,见解新颖,不落窠臼,雄辩滔滔,笔势纵横,善于腾挪变化,体现出《孟子》、《战国策》等散文的影响。
叙事纪游的散文在苏文中艺术价值最高,有不少广为传诵的名作。
记人物的碑传文如《潮州韩文公庙碑》,记楼台亭榭的散文,如《喜雨亭记》。
其写景的游记,更以捕捉景物特色和寄寓理趣见长,如《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即地兴感,借景寓理,达到诗情画意和理趣的和谐统一。
苏轼的记叙体散文,常常熔议论、描写和抒情于一炉,在文体上,不拘常格,勇于创新;在风格上,因物赋形,汪洋恣肆;更能体现出《庄子》和禅宗文字的影响。
书札、题记、叙跋等杂文,在东坡集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所写书札尺牍如《上梅直讲书》、《与李公择书》等,大都随笔挥洒,不假雕饰,使人洞见肺腑,最能显现出作者坦率、开朗、风趣的个性。
苏轼写了不少题记、序跋、杂著,品诗评画,谈论书法,总结创作经验。
如《南行前集叙》、《书吴道子画后》、等。
此外,苏轼还有一些记述治学心得的杂文,如《日喻》、《稼说》等,写法上能就近取譬,深入浅出,内容上也有不少独得之见。
苏轼还有流传较广的笔记文《东坡志林》,此书东坡生前已提及,但未完成,今传本实后人编辑。
《稗海》所收《志林》,内容较多,史论而外,还有不少随笔、杂感、琐记,写人记事,言简而明,信笔挥洒,颇饶情致。
如《记承天寺夜游》、《记游松风亭》,随手拈来,即有意境和性情。
此类文字,实开晚明小品文一派。
另有《仇池笔记》,亦系后人辑录而成。
苏轼的作品具有广泛的影响。
他热心奖掖后进,培植不少人才。
他的作品在宋代广为流传,对宋代文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苏诗受到金代诗人、明代公安派作家和清代宗宋派诗人的推崇。
苏文长期沾溉后学,其小品随笔更开明清小品文的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