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类型
001社区的概念要素和类型

组织特征:
村委会
家庭
文化特征:
2、集镇社区 又称城镇社区,兼具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的某 些成分的社区类型,是农村和城市相互影响的一 个中介。
湖北恩施红土集镇
集镇可分为建制镇和非建制镇。 建制镇一般是乡和县的行政中心、文化教育卫生中 心和商业中心。 非建制镇虽不是周边乡村的行政中心,但往往成为 周边农村地区的文教卫体和商业活动的分中心。
加强街道党的建设第三阶段1987今从社区服务到社区建设的新时期1987年民政部在武汉召开了社区服务工作座谈会社区服务的概念逐渐在城市中普及开来1989年民政部在杭州召开社区服务工作交流会此后召开了多次理论研讨会举办了两期培训1993年民政部与其它部委联合颁发关于加快社区服务业的意见90年代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1995到1996年上海市委组织社区管理和政权建设调研活动199632728上海召开第一次城区工作会议黄菊作了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报告20004上海市社区工作会议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二街道社区
社 区 概 论
社 区 概 论<课程简介> 《社区概论》(Community Generality)是国家 教育部规定的社会学专业十门主干课程之一, 强调将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在社区研究中得到应 用。社区研究是社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 也是社会的基础。社区的研究成果是社会学理 论发展的基础,并且社会学的原理也将在社区 实践中得以验证和充实。社区原理有助于社区 工作者有效地协调各种力量,改善社区环境, 解决社区问题,进而为促进全社会的进步提供 理论和经验。
1986年,天津市《关于加强街道办事处工作的意 见》,规定街道办事处必须做好10个方面的工作 同年,上海市《上海市街道办事处工作暂行条例》 10方面任务: 城市管理任务;民政工作方面事务;依法维护 老年人、妇女、青少年、儿童和残疾人的合法权 益;发展和管理街道经济;人口管理工作;社会 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 作;承办区政府交办的有关事项;指导居委会 工作,向上级反映居民的意见和要求;加强街道 党的建设
五类型社区

提出了“着力五个突破,创建五型社区”的活动载体,努力把街道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新型社区。
一是坚持以城市管理为中心,着力在加强管理上有新突破,创建管理型社区。
围绕打造平安街道,狠抓平安建设、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复杂场所和学校周边环境集中整治,不断对提高吸毒人员、原“法轮功”练习者、“两劳”回归人员、未成年人等高危人群和流动人口的管理水平,维护社会稳定。
通过健全计划生育管理网络体系,突出宣传、教育、培训和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和服务。
同时,把房屋管理作为突破口,摸清底数,夯实基础规范管理。
在健全社区环境卫生自我管理体系上,把经常性工作与开展集中整治活动相结合,专职队伍清扫保洁与发动居民群众集中清扫相结合,经常性督查与目标管理责任考核相结合,奖优与罚劣相结合,提高居民环卫意识与加强硬件设施建设相结合。
大力实施社区环境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工程,切实提升城市形象,改善人居环境。
二是坚持以保障民生为基点,着力在改善民生上有新突破,创建服务型社区。
围绕群众关心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及临时救助、廉租住房补贴、劳动保障等热点、难点问题,坚持“公开、公示”、“公平、公正”,建立功能完备的社区服务体系,达到干部群众满意。
在机关建立政务大厅,积极推广一站式服务,为居民群众提供低保、基本医疗保险、计划生育、婚姻登记等方面的服务。
同时,在社区建立了服务工作站,简化居民的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着力在民主政治建设上有新突破,创建民主性社区。
通过深化居务公开制度,建立有效的居务、事务、财务公开机制,保障社区居民的知情权;完善社区协商议事制度和居民代表大会制度、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会议制度,建立充分体现社情民意、社区成员广泛参与的民主决策机制,保障社区居民的决策权;健全社区民主议事会议、社区事务听证会议、社区工作者民主评议等制度,建立有效的社区成员沟通机制,保障社区居民的参与权;进一步规范社区居务监督、民主理财、社区工作者廉洁自律等制度,建立高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保障社区居民的监督权。
社区的类型

社区的类型
①基本服务社区。
这类社区既是基本生活资料分配过程中的第一环节,又是其他制成消费品分配过程中的最后一个阶段,诸如农业村镇、捕鱼、采矿、林业等社区。
社...
②指在生活资料分配过程中履行次要功能的社区。
它是原料和商品的集散中心,通常称作商业社区。
其规模取决于行使各地产品分配功能的程度。
③工业城镇。
它是商品制造业的中心,兼备基本服务型社区和商业社区的功能。
它的发展规模取决于该地区内工业的发展余地及市场组织的状况。
第一章:社区类型划分

• • • • • • • • • •
(3)大城市2:20—50万; (4)大城市3:10—20万 (5)中等城市1:5—10万; (6)中等城市2:2—5万; (7)小城市1:1—2万人; (8)小城市2:不到1万人。 2.美国学者:九级 (1)世界性都市带:近千万人; (2)大都市带:几百万人以上; (3)大都市:80万以上;
• • • •
• • • • •
(2)大型社区:几十万—100万; (3)中型社区:十几万—几十万; (4)小型社区:10万以下; (5)微型社区:居委会辖区共同体、村委会辖区、 自然屯。 (二)社区规模类型划分的相对性 各国采用的标准差异显著。 1.前苏联:分八级 (1)超大城市:大于等于100万人口; (2)大城市1:50—100万人口;
• • • • • • • • • •
(4)大城市:10—80万; (5)中等城市:2.5—10万; (6)小城市:2500—25000人 (7)镇:1000—2500人; (8)村庄:150—1000人; (9)小村庄:100—150人。 3.中国统计分类 以市区非农人口为标准。 (1)特大城市:≥100万; (2)大城市:50—100万;
• (13)疗养城市:兴城、北戴河、五大连池、日 本的箱根、热海等。 • 2.定量分类法:产生于上世纪30、40年代 • (1)C.D.Harris • 首创人。主要依据城市主导行业的职工比重来划 分城市。 • 工业城市:工业就业者占全部就业者的45%以上, 占工商业就业者74%以上; • 准工业城市:工业就业者占全部就业者的45%以上, 占工商业就业者60%以上;
第三节:社区类型划分
主讲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范中桥
• • • •
第一章:社区类型划分

• • • • • •
(8)小城镇1:2-5万; (9)小城镇2:小于2万。 三、按形成方式划分社区类型 (一)类型划分 1.自然性社区: 社区是自然形成的,常常以河流、湖泊、空地、 森林等为边界。 • 自然屯 • 2.法定性社区 • 主要是由于社会管理的需要而设立的。
• • • •
如,区、街、居辖区共同体,行政村等。 (二)二者关系 1.区别: 自然性社区是自然形成的,其界线是自然要素; 而法定性社区的划分则考虑社会需要,其界线是 人为划定的,而且都有相对规范的行政管理机构 或自治组织。 • 2.联系: • 有时二者是重合的。如,农村的许多自然屯同时 也被划定为行政村。法定性社区边界的划分也要 尽量考虑自然界线。
• 另一方面,农业现代化的高度发展大大提 高了农业生产率,极大地解放了农村劳动 力。 • (3)城镇社区现代文明的强烈吸引 • 使农村社区居民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不 断向城镇型发展。
• • • • • •
四、按结构完整程度划分社区类型 (一)类型划分 整体性社区、局部性社区两种类型。 (二)两类社区的含义 1.整体性社区 相对独立,基本具备了人类社会所包含的主要方 面,并能够解决绝大多数居民的主要生活需求。 如,一个城市、一个集镇区等。 • 2.局部性社区
• 是整体性社区的一部分,不能解决绝大多数社区 成员的各种生活需要,不能完整地反映社会结构 体系。 • 如,城市街道办事处辖区共同体、居委会辖区共 同体。 • 五、按综合标准划分社区类型 • (一)类型划分 • 按多元综合标准划分社区类型。同时按照经济结 构、人口规模、人口密度、文化模式、组织特征 等标准进行分类。 • 两大类型:农村社区、城市社区。
• (13)疗养城市:兴城、北戴河、五大连池、日 本的箱根、热海等。 • 2.定量分类法:产生于上世纪30、40年代 • (1)C.D.Harris • 首创人。主要依据城市主导行业的职工比重来划 分城市。 • 工业城市:工业就业者占全部就业者的45%以上, 占工商业就业者74%以上; • 准工业城市:工业就业者占全部就业者的45%以上, 占工商业就业者60%以上;
《社会学概论》第九章_社区和社区发展(自考版)

• 人文区位学理论
(2)扇形理论: 霍伊特;
城市土地使用模式更接近于扇形般地发展,每个具有对 同性质的扇形从中心向外扩张;用途一致的土地会毗 邻在一起,用途不一致的土地则会相互排斥;居住区 则按收入和社会地位等标准分开,并各自在城市的不 同位置按不同的方向向外扩张。
城市空间表现为:中心商业位居城市中心;轻工业区 沿交通线从市中心向外呈楔形延伸;居住区呈现为由 低租金向中等租金住宅的过渡;高房租沿一条或几条 城市交通干道从中心区向郊区成楔形延伸。
• 中国自己的社区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乡村建 设运动期间,比较著名的有杨开道和许仕雍主持 的清河调查及李景汉和晏阳初主持的定县调查
• 30年代 费孝通 写出中国社区研究名著《江村经 济》 又叫《中国农民的生活》1939 在英国出版
• 抗战期间成果 费孝通《禄村农田》、张之毅《易 村手工业》、《玉村农业与商业》、田汝康的 《芒市边民的摆》
• 一、社区发展 • 概念:指在城乡基层社区中社区居民依靠社区自身力量,
在政府和其他组织机构的支持下,推动社区有计划地进 行社会变迁,改善社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提高 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 社区发展概念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联合国倡导并 在世界范围内推广
• 二、社区发展的目标与原则 • (一)目标:任务目标和过程目标 • (二)中国社区发展原则:
负面影响
习 题 单选
• 1、社会学者对于社区的研究始于德国社会学家
• A.斯宾塞 B.马克思
C
• C.滕尼斯 D.齐美尔
• 2、农村社区的特点有
• A.人口密度低
ABDE
• B.经济活动相对简单
• C.人际互动趋向功利化、理性化和肤浅化
社区 第三节 社区的类型与特征

社区归属与社区认同的实质就是土地认 同、传统认同。注重家庭与邻里的关系, 注重血缘和宗族关系,排外、保守性的 心理情感与行为方式等。
三、集镇社区(town)
实际上是兼具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某些 成分与特征的社区类型,是农村和城市 相互影响的一个中介。
第三、居民在这些社群中的交往并不排斥相 互之间的情感交流。
(3)城市社区的社会组织
第一、城市社区中的社会组织数量众多、 类型复杂。
第二、组织功能专门化。 第三、组织严密的科层制 。
(4)城市社区的文化特征
第一、具有城市文化的一般特质,实际上城 市社区文化是城市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必 然受到城市文化的普遍性和共性的制约。
在我国,集镇可以分为:建制镇和非建 制镇。建制镇一般是乡和县的行政中心, 文化教育卫生中心和商业中心。非建制 镇虽不是周边乡村的行政中心,但往往 是周边 农村地区的文教卫生中心。
集镇社区的特征
1、地域特征: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生态 状况,处于城市与农村之间,所以生态 环境与质量一般要高于城市。
2、人口特征:大于或高于农村社区, 明显小于城市
城市社区将会成为人们最重要的、影响 力最大的一种居住地或生活共同体。
城市的本质是人类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 需要而创造的生存环境。
——纪晓岚《城市的本质》
1、城市社区的地域特征
从城市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城市社区的 地域特征是指坐落在城市地表上的位置、 范围及特点。
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时间段内,它表示一 种静态的区位关系,在较长的历史时期 中,它表示一种动态的地域演化过程。
3、其他的分类方法——“文化分类 法”。
社区工作者考试基础知识(精华版)

社区工作者考试基础知识一、社区概论一社区的含义、特征和基本要素1、含义: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2、特征:1.社区是一个“小社会.2.社区是聚落的承载体.3.社区具有自己的文化特色.4.社区具有多种功能.5.社区是不断发展变化的.3、要素1.人口要素.2.地域要素3.组织要素 4.文化要素 5.心理要素6.物质要素二社区的基本类型和功能1、基本类型:1.按照经济结构、人口密度、社会组织形态等多元标准进行划分为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
2.按照空间特征进行划分为法定社区、自然社区、专能社区和虚拟社区。
3.按照社区层次进行划分为微型社区、中型社区和大型社区2、社区功能:(1)经济功能(2)社会化(3) 社会控制(4) 社会参与(5) 社会支持三社区发展的含义、原则、程序和历程1、含义:社区发展是指社区居民在政府机构的指导和支持下,依靠本社区的力量,改善社区经济、社会、文化状况,解决社区共同问题,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
2、原则:(1)民主过程原则(2) 全体参与原则(3)广泛合作原则(4)自下而上原则(5)问题解决原则(6) 协调发展原则3、程序:1了解社区①社区的基本情况②社区的需求③社区的问题④社区的资源2制订发展计划3实施计划4评估工作成效4、发展历程1第一阶段1949年至1979年,基层政权和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初步发展阶段2第二阶段1979年至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现代社区工作的确立阶段3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2000年,现代社区发展的改革和调整阶段4第四阶段2000至今,现代社区发展和改革的逐步深入阶段补充:①社区的基本类型:新构建的社区分为四种类型:单位型社区、小区型社区、板块型社区、功能型社区。
②社区设立的依据是什么?坚持以地缘为基础,以适度的管辖人口和半径为条件,以居民的认同感、归属感为前提,按照有利于管理、自治、社区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工作效能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划分社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界定: 城市社区又称为都市社区,是指以从事非农 业活动的居民组成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
(三)、城市社区(urban community,陌生人社 会)
2、文化上具有两大显著的特质: 一是理性化。 所谓理性化,是指以效率和效能作为衡量与 评价日常生活的标准。凡事对事不对人,对 事件的处理“公事公办”,不讲求个人感情, 而以效率为基本准则。所以,都市人往往给 人一种冷漠、计较、滑头的印象。
社区服务——→ ——→社区建设
(四)、虚拟社区
(一)涵义:
虚拟社区是指由网民在电子网络空间
进行频繁的社会互动形成的具有文化 认同的共同体及其活动场所。
常见的虚拟社区网站
四、虚拟社区
(二)虚拟社区的特征
1.超时空性:
身体的“缺场”(body
absence)代替 了“在场”(body presence)
第一章 第一节 五、社区类型 ——三种地域型社区的比较
社区类型的划分:
地域型社区 (Geographical Community)
主要根据地域条件和特征去比较、 划分社区的类型。 可划分农村社区、集镇社区 和城市社区等三种类型。
功能型社区 (Punctional Community)
其主要特点是注重或强调社 区的某些功能性特征, 如经济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 从而将社区划分为经济型社区、 文化型社区、旅游型社区等。
1、农村社区又称乡村社区,是指以从事农业生 产活动为主的居民所组成的地域性共同体。
2.农村社区构成要素
地 域 特 征
一是土地 二是地理位置 三是地域范围
2.农村社区构成要素
人 口 特 征
农村社区人口的数量与密度要远低于 城市社区。人口的同质性较高,异质 性极低,人口流动性远低于城镇,人 际交往的范围也比较狭小。
3.符号性 5.自由性
2.匿名性 4.松散性
四、虚拟社区
(三)虚拟社区与现实社区的关系
1.虚拟社区与实在社区的区别 一是空间属性不同:虚拟社区属于非地理性空间, 实在社区属于地域性空间。 二是共同体的属性不同。虚拟社区是一个“身体 缺场”的共同体,实在社区是一个“身体在场” 的共同体。 2.虚拟社区与实在社区的联系 虚拟社区是对实在社区的反映与重构;虚拟社区 反作用于实在社区,影响实在社区。
农民与土地 ——农民工
贡献奉献给了城市, 问题却留在了农村
农民与土地 ——城中村
(二)、集镇社区(rurban communitபைடு நூலகம்,半熟人社 会)
1、界定:
“集镇”原是一个人文地理学概念,英文为 “Town”。
作为社会学社区研究中的概念,集镇有一个 特别的英文名词“Rurban”。 费孝通界定:集镇社区是“一种比农村社区 高一层的社会实体
(三)、城市社区(urban community,陌生人社 会)
2、文化上具有两大显著的特质: 二是世俗化 所谓世俗化,是指一种文化和社会体制脱 离神学与玄学的导引和控制而转变为容易 相处、比较随和的平民社会的文化和观念 的过程。世俗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讲究实效(pragmatism) (2)讲究实惠(profanity)
大家都来说一说
一、请各位小组长介绍本小组社区探访的基本情况。 二、通过社区探访,大家对社区这个概念有哪些体会 和认识? 三、当前,居委会从事的社区工作包含哪些内容? 四、大家如何看待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以及他们所从事 的这些社区工作? 五、通过此次社区探访,你觉得专业的社区工作在当 前中国的城市社区有发展空间吗?
2.农村社区构成要素
组 织 特 征
社会群体与组织在数量和结构上的简单 化。其中,家庭是社区群体或组织的最 基本的单位,承担着生产、消费和保障 等多种社会功能。
2.农村社区构成要素
文 化 特 征
社区归属与社区认同的实质就是土地认 同、传统认同。注重家庭与邻里关系、 注重血缘与宗族关系、排外和保守型的 心理、情感与行为方式等等,维护传统 的文化本质。
在社区的理论研究中,对社区进行分类最有 影响的理论主要是“农村—城市连续统”理 论。
在农村—城市连续统中,两端的农村和城市 是两个纯粹的理想类型,它们是人们对现实 社区进行高度理论抽象的结果。
“农村—城市连续统”理论具有较大的包容 性,几乎囊括了现实中的所有社区。
(一)、农村社区(rural community,熟人社 会)
2.集镇社区可以分为建制镇和非建制镇两种
建制镇一般是乡和县的行政中心、 文化教育卫生中心和商业中心
集 镇 社 区
建制镇
非建制镇虽不是周边乡村的行政中 非建制镇 心,但往往成为周边农村地区的文 教卫体和商业活动的分中心。
3.文化特征
从其价值体系来看,
从其内容构成看,
从其社会心理的构成来看,
(三)、城市社区(urban community,陌生人社 会)
我们该如何选择?
我的理想是什么
我想要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这种生活真的是你想要的吗?
有哪些途径可以通向我向往的生活
哪一条途径最适合我 靠什么来维持我前进的动力
本节参考书目:
[1] 菲迪南.腾尼斯,《共同体与社会》,商 务印书馆,1999。 [2] 帕克等,《城市社会学》。,华夏出版社, 1987。 [3] I.T.Sanders,The Commnuity,The Ronald Press co .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