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的两个英译版本的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浅析《荷塘月色》杨宪益、戴乃迭译本——文体学视角

浅析《荷塘月色》杨宪益、戴乃迭译本——文体学视角

浅析《荷塘月色》杨宪益、戴乃迭译本——文体学视角语言翻译的美:《荷塘月色》译文对比研究——以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朱纯深译本为例游棋惟天津财经大学摘要:本文对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荷塘月色》的两个译本——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朱纯深译本,进行了对比分析。

从用词到句式结构再到修辞手法,欣赏了两篇译文的语言特色和翻译的独到之处,不仅忠实原文内容和情感的表达,更能让读者以另一种语言再一次体会了《荷塘月色》之美。

最后笔者总结了汉译英的翻译技巧,欲作此次翻译赏析的心得体会。

关键词:《荷塘月色》;杨宪益、戴乃迭译本;朱纯深译本;翻译赏析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广为人知的抒情散文,语言优美,多用修辞和平行结构,让读者身临其境,脑海浮现月色荷塘之景。

名篇佳作自有不少人为其做译:王椒升先生,朱纯深先生、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张培基先生,李明先生等。

在本篇文章中,笔者将选取朱纯深先生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本作为蓝本进行赏析比较。

文章将从部分到整体,从微观到宏观的视角做梳理和总结。

朱纯深先生的译文(以下简称为朱译)从整体上看与原文契合度更高,即从整体描写、句式结构和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都与原文更相近。

从一方面可以看出,在朱译本中更能体现异化的翻译策略。

杨宪益、戴乃迭夫妇(以下简称杨译)的译文则更能体现归化策略,在不失原文语言风格和艺术表现的同时,更贴合译入语读者的语言习惯和阅读方式,译文同样流畅明了且具有美学享受。

下面笔者从两方面对两篇译文进行不同程度的赏析和对比。

一、词汇层面(一)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杨译:The moon was sailing higher and higher up the heavens,the sound of childish laughter had died away from the lanebeyond our wall。

朱译:A full moon was rising high in the sky; the laughterof children playing outside had died away;(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荷塘月色英译本对比

荷塘月色英译本对比

学期论文论文题目:对比《荷塘月色》两个英文译本作者所在系部:外语系作者所在专业:英语作者所在班级:班作者姓名:作者学号:指导教师姓名:完成时间: 2013年5月A Comparative Study of Two EnglishVersions ofMoonlight Over the Lotus Pondb yThesis Advisor:Submitted to the B.A. Committee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Degree of Bachelor of Arts in the ForeignLanguages Department of 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Aerospace andEngineering.摘要这篇论文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关于《荷塘月色》两个经典英译本的异同对比,分别是朱纯深先生及王淑升先生的佳作。

我们可以从修辞手法、叠词等不同角度进行对比。

通过这些方面去分析,此论文旨在通过指出一些细节来谈论两位词汇使用的优劣与翻译技巧的运用。

并且,简述王淑升翻译版本的忠实原文却略显机械化,而朱纯深翻译版本翻译灵活却不甚忠于原文的这一观点。

关键词:对比叠音词修辞手法AbstractThe overall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is to study the two classical English versions of Moonlight over the Lotus Pond, which comes from Wang Shusheng and Zhu Chunshen, we should compare them from different angles, such as the translation of rhetorical devices, reduplicated words, ancient poems, etc. By analyzing these aspects, this paper aims to discus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usage of words through some details will be pointed out, as well as the translation techniques applied in each work. And state briefly what Wang did well in being loyal to the original, but with stiffness. While Zhu translated flexible but not truly obey the original.Key words: contrast reduplicated words rhetorical devicesChapter 1. Background introduction ofMoonlight Over the Lotus PondMoonlight over the Lotus Pond was written by Zhu Ziqing in the Tsinghua University Park in July 1927, soon after the counterrevolutionary coup on 12th April.A series of political upheaval found Zhu Ziqing’s depressed and anxious to harsh reality. As a member of patriotic intellectuals, Zhu Ziqing’s heart full of lament and resent. The helplessness to the campaigns’failure and detest against the dark government------Kuomingtang. All those pressures are suppressed him, thus he wrote down this prose to express his dissatisfaction with reality and yearning for freedom.The two translation versions are well organized in structure and words. They vividly describe the unique scenery of lotus pond and maintain the musicality of the essay. Both these two translators grasped the emotional tone well though they choose different words to deliver it.Chapter 2: Comparison of Two EnglishTranslation VersionsI. Contrast on the beginning and ending partsIn my paper, “the beginning and ending parts” means the first third paragraph and the last third paragraph.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prose, Zhu Ziqing put his finger on his strong feeling of great anxiety and confusion. Zhu Chunshen translated it with “upset”which means “an unhappy and worried mental state”. While Wang used “restless” that means “worried and uneasy, ceaselessly in motion”. In my opinion, “restless” is more expressive for the author’s complex emotion toward the cruel reality. Zhu Ziqing portrayed in a neuter way to express depressed mood. And Wang’s translation rightly reflects the writer’s mixed feeling, which is better. Here is another example, the fore part of the third sentence in the paragraph one, Wang made it “Slowly the moon climbed in the sky, and beyond the wall, the laughter of children playing on the road could no longer be heard.” And Zhu made it “A full moon was rising high in the sky,and the laughter of children playing outside had died away.”From the loyalty to the original perspective, Wang’s translation is more apt. Zhu translate “moon”with “full moon” seems to be a little simple and directly and broke writer’s feeling away from his bottom of heart, yet Wang’s translation is more vividly.What’s more, I want to show a third example. It is the third sentence in the paragraph three that is too short to translate it smoothly. Wang transform it with “I love noise, but I also love quiet; I love crowds, but I also love seclusion.” The structure of Wang’s translation work was consonant with the original, as well as the meaning Wang presented is quite clearly and easy-understanding at the same time. Zhu translate it with “I like a serene and peaceful life, as much as a busy and active one; I like being in solitude, as much as in company.” It’s such a lengthy sentence and not very clearly.However, in the ending part, Zhu Ziqing quoted two pieces of ancient poems written by Yuan Emperor of the Liang Dynasty. These two poems bring some troubles and difficulties to translators. From the form of ode or ballad, Wang’s translation has its beauty in structure that Zhu’s translation can compare with Wang’s translation also did very well in understanding of the poems quoted and interpreting them better. On the contrary, Zhu choose an ordinary order to translate the poems and depict it like a story. It broke the beauty of from to ode or ballad through didn’t influence on us understand of it. In a certain sense, the loss of literary charm of ancient poems definitely exists in Zhu’s translation.II. Contrast on rhetorical devices’ translationWhen it comes to Moonlight over the Lotus Pond, we don’t have to think about Zhu Ziqing’s skillfully usage of analogy personification. Many of sentence of Zhu Chunshen’s translation are parallel structure, and make good use of alliteration and consonance, such as “here and there”, “tiny thrill”, “leaves and lilies”, “liquid light”, “sketchy silhouette”, etc. What’s more, Zhu Chunshen takes good advantage of parallel structure. For instance, Zhu Ziqing used lots of analogy and personification in it in paragraph four by describing lotus. Zhu paid more attention to choosing appropriate words and considerate rules of rhyming, just as it says “Here and there, layers of leaves are dotted with white lotus blossoms, some in demure bloom, others in the sky bud, like scattering pearls, or twinkling stars, or beauties just out of the bath”, which is much more vividly and graphic than the other. The translator should analyze and comprehend the rhetorical function of source language to translate into English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of functional translation. Zhu applied it better than Wang. Moreover, the words“a profound sleep” work in concert with “a snatched doze” closely. Using these simple words and constitutes a balanced parallel structure.III. Methods to translate reduplicated wordsAs a special lexical phenomenon, reduplicated words represent the beauty of the languages in rhythm, image and expression. In translating Chinese literary works, one of the most difficult problems is how to well translate the reduplicated words. The reduplicated words in them are diversified in forms and can express the thoughts and feelings perfectly. The technique I applied is referred as comparison, quotation and examples. Combining these three methods to elaborate on what information I acquired from the contrastive study. The results of the experiment indicate that translators should take as much method measures to make the translation which is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version and with emphasis on the rhymes.The original contains large numbers of reduplicated words, enriching the beauty of image, music and conception. We can’t express the rich connotation by us words or phrases directly during English translation, but we may take measure to embody these beauties in other ways. For example:“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荷塘月色》的两个英译版本的比较研究

《荷塘月色》的两个英译版本的比较研究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从美国新闻理念的发展看例外主义的嬗变2 合作学习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3 从女性意识的角度解读《荆棘鸟》中的女性形象4 论广告英语的用词特点5 中国传统文化中特色词语的翻译6 汉语公示语英译之跨文化交际研究7 中西方在养老孝道方面的差异8 《晚安,妈妈》中公共汽车和洗衣机的象征寓意9 从《拦截魔人岛》中的邪恶三位一体分析蒙特哥利死亡的必然性10 外语词汇磨蚀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11 [会计学]资产减值会计的应用研究12 从文化翻译学行为论看汉语国俗语的英译过程——对林语堂和《吾国吾民》的个案考察13 苔丝悲剧的原因与托马斯哈代悲剧意识的分析14 英语课堂中的教师提问策略15 《傲慢与偏见》中人物对白之语用学分析16 浅析广州-ELEVEN的经营模式及其发展前景17 A Cultural Approach to the Translation of Movie Titles18 英文商务信函的语言特点和写作原则19 从文化角度研究中英礼仪模式差异20 中西建筑文化差异及其形成背景分析21 论《宠儿》中的母爱22 论戏剧《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的悲剧形象23 论马可•吐温小说中的讽刺技巧24 论美国梦破灭的社会因素—盖茨比和威力罗曼的比较25 试用标记模式理论分析广告语中的语码混用现象26 情景法在新概念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杭州新东方为例27 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化的影响28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悲剧的成因29 《木马赢家》中父亲的缺席30 浅析《白牙》中爱的力量31 An Analysis of Characterization of O-lan in The Good Earth32 从《盲人》中的“血性意识”看劳伦斯的文明观33 论《无名的裘德》中主人公裘德福雷人生悲剧的原因34 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35 英语广告语篇中名物化的研究36 中西方数字“九”的文化对比分析与翻译37 从适应与选择角度看公示语翻译方法38 浅谈当代大学生炫耀性消费文化39 英汉关于“愤怒”隐喻的分析40 从语言角度分析面子理论在英语商务谈判中的作用41 浅析《动物庄园》中极权主义形成的必然性42 An Analysis of Main Characters in Wuthering Heights43 外交语言策略中的合作原则44 (英语系经贸英语)贸易壁垒下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突破之路—以华为为例45 中国人和美国人特征的比较46 《哈利波特》中西弗勒斯•斯内普的人物分析47 动物习语中文化意象的比较与翻译48 《简爱》的特征—一位独立的女性49 论《红字》里“A”字的象征意义50 浅析亨利•詹姆斯小说《螺丝在拧紧》中的哥特成分51 福克纳《我弥留之际》女主人公艾迪的形象探析52 浅析《我们共同的朋友》中的象征手法5354 魔鬼之子:论《呼啸山庄》和《呼唤》中的男主人公形象55 《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性格分析56 从意象看《喜福会》的主题57 《新成长的烦恼》影视字幕中文化负载词的英汉翻译策略58 分析埃里森《隐形人》中美国的种族歧视59 从《蝴蝶夫人》到《蝴蝶君》的蜕变60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浅析网络语言中的隐喻现象61 《紫色》中“家”的解读62 英汉“去除”类运动事件表达异同的对比研究63 中西方茶文化对比研究——以红茶为例64 Rhetoric and Translation of English News Headlin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eptors65 A study on Lin Yutang’s Translation standards:faithfulness,fluency and beauty66 Application of Foregrounding Theory to Translation of Simile and Metaphor67 简析《日常用品》中的矛盾冲突68 归化、异化翻译策略比较研究:以《简•爱》两个汉译本为例69 从《爱玛》看简•奥斯丁的爱情观70 道林格雷——《道林格雷的画像》中华丽外表下的丑恶心灵71 修辞在汽车广告英语中的应用72 论口译中的跨文化意识73 海明威《雨中猫》的文体分析74 译前准备对交替传译效果的影响75 试比较《汤姆索亚历险记》与《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主人公性格异同点76 女性主义视角下《大地》的解读77 浅议《女勇士》中的个人英雄主义78 爱情至上——浅析海明威笔下的女性形象79 儿童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的教育语言学重估80 从“老人与海”译本比较研究看理解在翻译中的重要性81 从植物词看英汉文化差异82 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对于新柏拉图主义的应用83 从妇女主义角度分析《紫色》中三位女性人物特征84 约翰济慈的女性化倾向分析85 通过象征主义、梭罗的自然思想和梭罗的个人主义析《瓦尔登湖》86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Female Characters On Pip in Great Expectations87 经贸英语中的缩略语现象及其应用88 从僵尸和吸血鬼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异同89 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比较《名利场》两种中译本的翻译90 新加坡英语和英国英语比较研究91 《可以吃的女人》的女性主义解读92 论爱丽丝·沃克《紫色》中西丽女性自我的缺失与重塑93 译员主体性在歌曲《我有个梦》歌词翻译中的体现94 Pragmatic Analysis of Dialogues in Hemingway’s “Hills Like White Elephants”—Violation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 and Observance of Politeness Principle95 论《织工马南》中的象征意义96 英语禁忌语的语用研究97 Sexism in English Language98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99 The Gothic Elements in Edgar Allan Poe’s Works100 《远大前程》中皮普成长的心路历程101 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在英译汉语菜名中的应用102 An Analysis of Trademark Transla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103 群体隐私和个体隐私——中美家庭中隐私观念的对比研究104 中英文化中寒暄语的比较105 解读《爱玛》中的女性主体意识106 美国俚语的社会文化特征107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论文学译者的翻译技巧108 比较中西方礼仪差别109 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角度看英语新闻标题中修辞的翻译110111 《宠儿》中的女性形象分析112 汉英谚语的语意对比113 埃德加爱伦坡哥特小说中的死亡主题探索114 从《小妇人》看男性缺失时十九世纪美国女性的成长115 “欧亨利风格”在其短篇小说中的分析116 论《哈克贝里芬历险记》中的口语化语言、幽默讽刺和地方色彩117 中英新闻标题的差异及翻译方法118 从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比较研究《德伯家的苔丝》的两个中文译本119 对外新闻的导语编译研究120 圣地亚哥命运的新解:论其在现实社会中必败的命运和悲剧121 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122 从句法模式论英语公益广告语气系统的人际意义123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浪漫主义情节分析124 浅析英语谚语中的性别歧视125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现代主义主题126 汉语喜剧小品中的模因现象研究127 世界经济危机影响下东莞企业的现状128 基于情境性教学理论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模式设计129 宗教文化与翻译130 金融危机对中美人民经济生活造成不同影响的文化根源131 中国现代散文风格精彩再现——评张培基教授《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132 中美鬼节文化的对比研究133 论《暮光之城•暮色》中英译汉的词类转译134 英汉亲属称呼语与中西家庭教育模式差异135 英汉植物词文化内涵的比较研究136 美国黑人英语的句法特征137 凝视与对抗:《屋顶丽人》中的两性战争138 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角度分析赵丽蓉的小品139 论旅游英语的语言学特征140 从精神分析角度解析《一位女士的画像》中伊莎贝尔阿切尔的婚姻悲剧141 中美文化视阈中的商务谈判风格142 对小妇人心灵成长历程的探索143 Discussion on How to Arouse the Students’Interests in English Learning 144 语法翻译法与交际法的对比研究145 解析威廉布莱克《老虎》中的修辞运用及其对英语写作的启示146 解析《红字》中的红与黑147 英汉语复合词结构特征比较探析148 Golding’s Pe rception of Human Nature Viewed from Lord of the Flies149 小说《珍珠》中象征主义的运用150 从《儿子与情人》谈家庭失和与失衡151 《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梦的破灭152 《愤怒的葡萄》中的圣经原型153 The Function of Symbols in the Feminist Novel Possession154 双关的不可译性探索155 The Growth of Humphrey Weyden in The Sea Wolf156 论《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写作手法157 英语新闻标题:特点及翻译158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论委婉语的翻译159 从《野性的呼唤》浅析杰克伦敦的哲学思想及其哲学倾向160 英语广告的语言特点161 放弃完美选择缺失---对比分析王熙凤和郝思嘉162 从海尔的品牌成功探讨中国企业在全球化环境下的品牌战略163 广告语及商标翻译164 对《愤怒的葡萄》中圣经原型的分析165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Setting and Characters in Howards End166 中美文化差异与对广告翻译的影响167 翻译中的语境因素分析168 爱玛角色分析169 从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谈汉语新词的英译170 《呼啸山庄》的哥特式传统171 从目的论的角度浅析美国电影字幕翻译172 英语商业广告中幽默的语用分析173 从合作原则角度简要分析《老友记》中乔伊的性格特征174 论中西方时间观念差异对日常生活的影响175 归化和异化策略在《红楼梦》文化负载词翻译中的应用176 从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角度简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177 萧伯纳的费边思想在芭芭拉少校中的体现178 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分析网络聊天室会话的含义179 文化差异视域下英语报刊硬新闻的翻译180 从小说人物分析简•奥斯汀的情感智慧181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Wolf Images Between Wolf Totem and The Call of the Wild 182 形合与意合对比研究及翻译策略183 学生英译汉翻译中的英式汉语及其改进方式184 英语系动词语义属性及句法行为研究185 托尼•莫里森《宠儿》的哥特式重读186 以拉康的镜像理论分析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187 从心理学角度试析简爱性格的对立性188 试论《武林外传》与《老友记》中的中美文化差异189 论《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的悲剧之源190 论英汉恭维语的差异191 《简•爱》的简和《德伯家的苔丝》的苔丝的比较研究192 “I”and Rebecca--A Study on the Comparison of Two Female Characters in Rebecca 193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194 性格和命运--《小妇人》中四姐妹分析195 人性的扭曲,堕落与回归——希刺克厉夫的人性简析196 中美企业招聘广告文化对比分析197 A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News Headlines from English Into Chinese198 女性意识的苏醒--对《愤怒的葡萄》中的约德妈妈形象的分析199 《荷塘月色》的两个英译版本的比较研究200 《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

《荷塘月色》英译文对比赏析

《荷塘月色》英译文对比赏析
Liquid: 1)existing as or having characteristics of a liquid; especially tending to flow 2)clear and bright Cascade: rush down in big quantities, like a cascade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朱译:The moon sheds her liquid light silently over the leaves and flowers.
杨译:Moonlight cascaded like water over the lotus leaves and flowers.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朱译:…look as if they had just been bathed in milk, or like a dream wrapped in a gauzy hood. 杨译:A light blue mist floating up from the pool made them seem washed in milk or caught in a gauzy dream.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 是它们的,我rs, I have nothing.
杨译:But this animation was theirs alone, I had no part in it.
参考文献
Thank you~
批注本地保存成功开通会员云端永久保存去开通
荷塘月色译本对比分析
题目:荷塘月色
朱纯深:Moonlight over the Lotus Pond 杨宪益夫妇:The Lotus Pool By Moonlight

_荷塘月色_英译本比较研究

_荷塘月色_英译本比较研究
一 理论基础 1. 散文文体的同项比较。 张梦井先生 在 其《比 较 翻 译 概 论 》一 书 中 根 据 刘 世 聪先生分析的散文的三种功能: 信息功能,表情功能和美 感功能提出散文的译质也不妨以以下三方面作为标准: 信息传递是否充分; 表情( 或情感) 的传递是否正确; 韵 味的表达是否恰当。本文在对两译本比较时依据此标准 进行比较。 2.“采蜜式比较”和“借鉴式比较”。 张梦井先生在此书中还提出了两种比较方法: “采蜜 式比较”和“借鉴式比较”方法。本文试把“采蜜式比较” 和“借鉴式 比 较 ”方 法 结 合 起 来,既 采 各 家 之 长,也 分 析 各家之短,从他们的短处吸取教训,称此法为“采蜜借鉴 式比较”。 所以,在方法上我们比较时以信息传递是否充分; 表 情( 或情感) 的传递是否正确; 韵味的表达是否恰当为标 准,对两译本进行“采蜜借鉴式比较”。 二 《荷塘月色》相关内容介绍 在比较两个译本之前,我们应当了解朱自清写此文 章的时代背景、当时的心情等。该文章是朱自清先生写 于 1927 年 7 月的北京清华园,正值蒋介石的“四一二反 革命政变”之后不久。正直的朱自清对当时的国民党政 府感到失望,但苦于找不到出路而心情沮丧,企图摆脱那 个社会的超现实理想。所以文中很多词如: 阴森、幽僻等 都反映了朱自清先生当时的心情。朱自清先生的语言风 格: 平易自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他能在朴素自然的风格 中创造新意,在平淡中富于神奇。他还喜欢用叠词: 郁郁 葱葱、曲曲折折等。这些词加强了文章的节奏艺术感。 三 对两译本进行“采蜜借鉴式比较” 在分析了《荷 塘 月 色 》的 背 景 及 朱 自 清 先 生 的 语 言
above the water like the skirts of slim dancing girls. ⑥ 田田的叶子。 朱译: a silken field of leaves. 王译: a mass of leaves 比较分析: 两个译本中都没有将上面两处叠词的效

《荷塘月色》英译本对比鉴赏翻译技巧总结

《荷塘月色》英译本对比鉴赏翻译技巧总结

《荷塘月色》英译本对比鉴赏翻译技巧总结摘要:散文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底蕴和语言魅力,作为作者和读者之间沟通的桥梁,从事散文翻译的译者需通过译文向外国读者展现语言独特的魅力,国家的传统和文化,翻译界对散文翻译越来越重视。

在翻译优美的散文时,译者就像是在描绘一幅画卷,脑中应浮现的不是一行行文字而是一幅图画,该图画是作者在文章中所设置的情境,读者应通过阅读译文对作者的感受和心境感同身受。

但如何既能生动形象地再现文章情景,表达作者情感和文章主旨,同时又能展现出作者的文采和语言美是对译员翻译功底的考验。

本文以尤金.奈达提出的“读者反映论”为指导理论,通过鉴赏朱纯深先生和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所翻译的朱自清先生所作的《荷塘月色》,从词汇翻译,句子主语转换的角度总结翻译技巧,希望能够给从事散文翻译的译者们一些启发。

关键词:中国散文;散文翻译;翻译技巧散文既可寓情于景,又可托物言志,既可寄情于事,也可有感而发,分享哲理和感悟。

通过散文,读者可尽观人生百态,感悟人生真谛,体会人间真情。

形散神聚赋予了散文独树一帜的魅力。

奈达认为衡量一个翻译作品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就是检查译文读者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然后将译文读者的反应与原文读者的反应加以比较。

阅读译文的人是读者,因此译者本人的主观感觉不可作为衡量译文优劣的标准。

如果译人语的读者对译文信息所做出的反应与源语读者对原文信息所做出的反应基本相同,这样的译文才是合格的。

如《荷塘月色》一文,读者在阅读译作时应感到自己的思想和心灵已随作者漫步在荷塘边,沐浴月光,欣赏月下荷塘,体会作者当时为国家现状的忧心,一腔爱国热血却为担心家人安危所牵绊的无奈与烦乱的复杂情感。

本文将通过鉴赏和分析朱纯深先生和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翻译的《荷塘月色》两个译本,从词汇翻译,句子主语转换的角度总结翻译技巧。

一、《荷塘月色》译本比较之词汇翻译1.形容词在抒情美文中,形容词是点睛之笔,形容词翻译得贴切与否直接关系到译文能否将读者带入作者所设的情景中。

翻译

翻译

《荷塘月色》两个英译本的对比赏析(班级:英师1班姓名:董丽君学号:2012200312)摘要:本文主要以奈达的读者反应论即读者的反应与阅读原著时的反应基本一致作为翻译理论基础,对朱纯深以及杨宪益夫妇翻译的《荷塘月色》的两个英文译本进行对比并赏析。

关键字:读者反应论;语篇衔接;对比分析Abstract: This paper is mainly based on Nada’s reader response theory which the basic agreement on the target text readers and readers reaction of reading the original books .And I compared with this two versions of “Lotus Pond by Moonlight”which were translated by Zhu Chunshen and Yang Xianyi couples and then appreciated them.Key words: the reader’s response theory;Textual cohesion; comparative analysis一、理论基础关于读者反应理论,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有人提出。

但是其中,美国翻译家尤金·奈达对之研究和贡献最为突出。

奈达强调译文读者作出的反应须与原文读者阅读原文时所产生的反应基本相同;如果达不到这个要求,译者就应该对译文的种种表达方式进行修改,务必达到两种反应基本一致。

[1]正如谭载喜所说:“从某种意义上讲,这(读者对译文好坏的反应)好比进行市场调查,测验公众对市场产品的反应。

对某种产品,不管理论上认为它多么好,也不管它陈列时显得多么美观,如果公众反应不好,那就不会被接受。

”[2]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读者反应论”的必要性及译者在翻译时应首先考虑目的语读者反应的重要性。

《荷塘月色》两个英译本对比赏析-最新文档(精品文档)

《荷塘月色》两个英译本对比赏析-最新文档(精品文档)

《荷塘月色》两个英译本对比赏析引言: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融情于景的散文,其翻译也应该遵循散文优雅流畅、形散神聚的特点。

而英文翻译的最高境界,一方面是选词的恰到好处,另一方面是文章意境的准确表达和风格的完美展现。

朱纯深先生是一位翻译大家,其译作无不受到人们的推崇,而王椒升先生虽未在翻译领域有很多学习经验,但其出色的文字掌控能力使其具备了较高的翻译素质。

两位大家都曾翻译过《荷塘月色》,且各有千秋。

下面就对《荷塘月色》两个英译本的几处译文略作对比赏析。

1.《荷塘月色》背景及其两个译本的总体风格 1.1《荷塘月色》背景1927年7月,朱自清在清华大学教书。

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之中。

怀着这种心情,他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

《荷塘月色》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

文章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致刻画,委婉地表达了作者不满现实,希望超脱现实而不得的复杂情感。

这样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颇值得翻译工作者认真揣摩作者的感情走向及文章遣词造句上的用意,真实再现原作的内容、特点及思想感情。

1.2两个英译本总体风格总观两个英译本可以看出,王椒升先生的译作接近于平铺直叙,根据原文的行进速度,一句一译。

遣词造句亦接近于直白化,虽然可以忠实地体现原文的内容,却忽略了文章的形式美和音乐美,对文章的感情基调理解欠深入,不能完全反应原文作者的心境。

而朱纯深先生的译作则体现了很高的翻译艺术。

译文采用了大量诸如平行结构、迭声词、头韵等英译技巧,着力传达原文的形式美和音乐美,旨在从总体效果上反映原文意境。

译文遣词造句不拘泥于原文顺序,语言既易于目标读者接受,又不失原作的内容表达。

尽管一些句子的翻译有脱离原文的倾向,但不失为一篇值得传颂的翻译佳作。

2.两个英译本的对比赏析本文根据原作内容、感情和基调三个方面,将原文分为三个部分。

开头部分(1-3段)侧重叙事,基调悲伤,文笔相对平淡。

中间部分(4-6段)重点描写荷塘景色,运用大量的修辞,将荷塘的景色描写得如诗如画,借景抒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从美国新闻理念的发展看例外主义的嬗变2 合作学习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3 从女性意识的角度解读《荆棘鸟》中的女性形象4 论广告英语的用词特点5 中国传统文化中特色词语的翻译6 汉语公示语英译之跨文化交际研究7 中西方在养老孝道方面的差异8 《晚安,妈妈》中公共汽车和洗衣机的象征寓意9 从《拦截魔人岛》中的邪恶三位一体分析蒙特哥利死亡的必然性10 外语词汇磨蚀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11 [会计学]资产减值会计的应用研究12 从文化翻译学行为论看汉语国俗语的英译过程——对林语堂和《吾国吾民》的个案考察13 苔丝悲剧的原因与托马斯哈代悲剧意识的分析14 英语课堂中的教师提问策略15 《傲慢与偏见》中人物对白之语用学分析16 浅析广州-ELEVEN的经营模式及其发展前景17 A Cultural Approach to the Translation of Movie Titles18 英文商务信函的语言特点和写作原则19 从文化角度研究中英礼仪模式差异20 中西建筑文化差异及其形成背景分析21 论《宠儿》中的母爱22 论戏剧《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的悲剧形象23 论马可•吐温小说中的讽刺技巧24 论美国梦破灭的社会因素—盖茨比和威力罗曼的比较25 试用标记模式理论分析广告语中的语码混用现象26 情景法在新概念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杭州新东方为例27 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化的影响28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悲剧的成因29 《木马赢家》中父亲的缺席30 浅析《白牙》中爱的力量31 An Analysis of Characterization of O-lan in The Good Earth32 从《盲人》中的“血性意识”看劳伦斯的文明观33 论《无名的裘德》中主人公裘德福雷人生悲剧的原因34 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35 英语广告语篇中名物化的研究36 中西方数字“九”的文化对比分析与翻译37 从适应与选择角度看公示语翻译方法38 浅谈当代大学生炫耀性消费文化39 英汉关于“愤怒”隐喻的分析40 从语言角度分析面子理论在英语商务谈判中的作用41 浅析《动物庄园》中极权主义形成的必然性42 An Analysis of Main Characters in Wuthering Heights43 外交语言策略中的合作原则44 (英语系经贸英语)贸易壁垒下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突破之路—以华为为例45 中国人和美国人特征的比较46 《哈利波特》中西弗勒斯•斯内普的人物分析47 动物习语中文化意象的比较与翻译48 《简爱》的特征—一位独立的女性49 论《红字》里“A”字的象征意义50 浅析亨利•詹姆斯小说《螺丝在拧紧》中的哥特成分51 福克纳《我弥留之际》女主人公艾迪的形象探析52 浅析《我们共同的朋友》中的象征手法5354 魔鬼之子:论《呼啸山庄》和《呼唤》中的男主人公形象55 《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性格分析56 从意象看《喜福会》的主题57 《新成长的烦恼》影视字幕中文化负载词的英汉翻译策略58 分析埃里森《隐形人》中美国的种族歧视59 从《蝴蝶夫人》到《蝴蝶君》的蜕变60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浅析网络语言中的隐喻现象61 《紫色》中“家”的解读62 英汉“去除”类运动事件表达异同的对比研究63 中西方茶文化对比研究——以红茶为例64 Rhetoric and Translation of English News Headlin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eptors65 A study on Lin Yutang’s Translation standards:faithfulness,fluency and beauty66 Application of Foregrounding Theory to Translation of Simile and Metaphor67 简析《日常用品》中的矛盾冲突68 归化、异化翻译策略比较研究:以《简•爱》两个汉译本为例69 从《爱玛》看简•奥斯丁的爱情观70 道林格雷——《道林格雷的画像》中华丽外表下的丑恶心灵71 修辞在汽车广告英语中的应用72 论口译中的跨文化意识73 海明威《雨中猫》的文体分析74 译前准备对交替传译效果的影响75 试比较《汤姆索亚历险记》与《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主人公性格异同点76 女性主义视角下《大地》的解读77 浅议《女勇士》中的个人英雄主义78 爱情至上——浅析海明威笔下的女性形象79 儿童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的教育语言学重估80 从“老人与海”译本比较研究看理解在翻译中的重要性81 从植物词看英汉文化差异82 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对于新柏拉图主义的应用83 从妇女主义角度分析《紫色》中三位女性人物特征84 约翰济慈的女性化倾向分析85 通过象征主义、梭罗的自然思想和梭罗的个人主义析《瓦尔登湖》86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Female Characters On Pip in Great Expectations87 经贸英语中的缩略语现象及其应用88 从僵尸和吸血鬼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异同89 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比较《名利场》两种中译本的翻译90 新加坡英语和英国英语比较研究91 《可以吃的女人》的女性主义解读92 论爱丽丝·沃克《紫色》中西丽女性自我的缺失与重塑93 译员主体性在歌曲《我有个梦》歌词翻译中的体现94 Pragmatic Analysis of Dialogues in Hemingway’s “Hills Like White Elephants”—Violation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 and Observance of Politeness Principle95 论《织工马南》中的象征意义96 英语禁忌语的语用研究97 Sexism in English Language98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99 The Gothic Elements in Edgar Allan Poe’s Works100 《远大前程》中皮普成长的心路历程101 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在英译汉语菜名中的应用102 An Analysis of Trademark Transla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103 群体隐私和个体隐私——中美家庭中隐私观念的对比研究104 中英文化中寒暄语的比较105 解读《爱玛》中的女性主体意识106 美国俚语的社会文化特征107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论文学译者的翻译技巧108 比较中西方礼仪差别109 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角度看英语新闻标题中修辞的翻译110111 《宠儿》中的女性形象分析112 汉英谚语的语意对比113 埃德加爱伦坡哥特小说中的死亡主题探索114 从《小妇人》看男性缺失时十九世纪美国女性的成长115 “欧亨利风格”在其短篇小说中的分析116 论《哈克贝里芬历险记》中的口语化语言、幽默讽刺和地方色彩117 中英新闻标题的差异及翻译方法118 从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比较研究《德伯家的苔丝》的两个中文译本119 对外新闻的导语编译研究120 圣地亚哥命运的新解:论其在现实社会中必败的命运和悲剧121 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122 从句法模式论英语公益广告语气系统的人际意义123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浪漫主义情节分析124 浅析英语谚语中的性别歧视125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现代主义主题126 汉语喜剧小品中的模因现象研究127 世界经济危机影响下东莞企业的现状128 基于情境性教学理论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模式设计129 宗教文化与翻译130 金融危机对中美人民经济生活造成不同影响的文化根源131 中国现代散文风格精彩再现——评张培基教授《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132 中美鬼节文化的对比研究133 论《暮光之城•暮色》中英译汉的词类转译134 英汉亲属称呼语与中西家庭教育模式差异135 英汉植物词文化内涵的比较研究136 美国黑人英语的句法特征137 凝视与对抗:《屋顶丽人》中的两性战争138 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角度分析赵丽蓉的小品139 论旅游英语的语言学特征140 从精神分析角度解析《一位女士的画像》中伊莎贝尔阿切尔的婚姻悲剧141 中美文化视阈中的商务谈判风格142 对小妇人心灵成长历程的探索143 Discussion on How to Arouse the Students’Interests in English Learning 144 语法翻译法与交际法的对比研究145 解析威廉布莱克《老虎》中的修辞运用及其对英语写作的启示146 解析《红字》中的红与黑147 英汉语复合词结构特征比较探析148 Golding’s Pe rception of Human Nature Viewed from Lord of the Flies149 小说《珍珠》中象征主义的运用150 从《儿子与情人》谈家庭失和与失衡151 《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梦的破灭152 《愤怒的葡萄》中的圣经原型153 The Function of Symbols in the Feminist Novel Possession154 双关的不可译性探索155 The Growth of Humphrey Weyden in The Sea Wolf156 论《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写作手法157 英语新闻标题:特点及翻译158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论委婉语的翻译159 从《野性的呼唤》浅析杰克伦敦的哲学思想及其哲学倾向160 英语广告的语言特点161 放弃完美选择缺失---对比分析王熙凤和郝思嘉162 从海尔的品牌成功探讨中国企业在全球化环境下的品牌战略163 广告语及商标翻译164 对《愤怒的葡萄》中圣经原型的分析165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Setting and Characters in Howards End166 中美文化差异与对广告翻译的影响167 翻译中的语境因素分析168 爱玛角色分析169 从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谈汉语新词的英译170 《呼啸山庄》的哥特式传统171 从目的论的角度浅析美国电影字幕翻译172 英语商业广告中幽默的语用分析173 从合作原则角度简要分析《老友记》中乔伊的性格特征174 论中西方时间观念差异对日常生活的影响175 归化和异化策略在《红楼梦》文化负载词翻译中的应用176 从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角度简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177 萧伯纳的费边思想在芭芭拉少校中的体现178 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分析网络聊天室会话的含义179 文化差异视域下英语报刊硬新闻的翻译180 从小说人物分析简•奥斯汀的情感智慧181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Wolf Images Between Wolf Totem and The Call of the Wild 182 形合与意合对比研究及翻译策略183 学生英译汉翻译中的英式汉语及其改进方式184 英语系动词语义属性及句法行为研究185 托尼•莫里森《宠儿》的哥特式重读186 以拉康的镜像理论分析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187 从心理学角度试析简爱性格的对立性188 试论《武林外传》与《老友记》中的中美文化差异189 论《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的悲剧之源190 论英汉恭维语的差异191 《简•爱》的简和《德伯家的苔丝》的苔丝的比较研究192 “I”and Rebecca--A Study on the Comparison of Two Female Characters in Rebecca 193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194 性格和命运--《小妇人》中四姐妹分析195 人性的扭曲,堕落与回归——希刺克厉夫的人性简析196 中美企业招聘广告文化对比分析197 A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News Headlines from English Into Chinese198 女性意识的苏醒--对《愤怒的葡萄》中的约德妈妈形象的分析199 《荷塘月色》的两个英译版本的比较研究200 《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