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荷塘月色_两个英译本的对比赏析
《荷塘月色》英译文对比赏析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朱译:The moon sheds her liquid light silently over the leaves and flowers.
杨译:Moonlight cascaded like water over the lotus leaves and flowers.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朱译:…look as if they had just been bathed in milk, or like a dream wrapped in a gauzy hood. 杨译:A light blue mist floating up from the pool made them seem washed in milk or caught in a gauzy dream.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 是它们的,我rs, I have nothing.
杨译:But this animation was theirs alone, I had no part in it.
参考文献
Thank you~
批注本地保存成功开通会员云端永久保存去开通
荷塘月色译本对比分析
题目:荷塘月色
朱纯深:Moonlight over the Lotus Pond 杨宪益夫妇:The Lotus Pool By Moonlight
翻译

《荷塘月色》两个英译本的对比赏析(班级:英师1班姓名:董丽君学号:2012200312)摘要:本文主要以奈达的读者反应论即读者的反应与阅读原著时的反应基本一致作为翻译理论基础,对朱纯深以及杨宪益夫妇翻译的《荷塘月色》的两个英文译本进行对比并赏析。
关键字:读者反应论;语篇衔接;对比分析Abstract: This paper is mainly based on Nada’s reader response theory which the basic agreement on the target text readers and readers reaction of reading the original books .And I compared with this two versions of “Lotus Pond by Moonlight”which were translated by Zhu Chunshen and Yang Xianyi couples and then appreciated them.Key words: the reader’s response theory;Textual cohesion; comparative analysis一、理论基础关于读者反应理论,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有人提出。
但是其中,美国翻译家尤金·奈达对之研究和贡献最为突出。
奈达强调译文读者作出的反应须与原文读者阅读原文时所产生的反应基本相同;如果达不到这个要求,译者就应该对译文的种种表达方式进行修改,务必达到两种反应基本一致。
[1]正如谭载喜所说:“从某种意义上讲,这(读者对译文好坏的反应)好比进行市场调查,测验公众对市场产品的反应。
对某种产品,不管理论上认为它多么好,也不管它陈列时显得多么美观,如果公众反应不好,那就不会被接受。
”[2]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读者反应论”的必要性及译者在翻译时应首先考虑目的语读者反应的重要性。
《荷塘月色》两个英译本对比赏析-最新文档(精品文档)

《荷塘月色》两个英译本对比赏析引言: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融情于景的散文,其翻译也应该遵循散文优雅流畅、形散神聚的特点。
而英文翻译的最高境界,一方面是选词的恰到好处,另一方面是文章意境的准确表达和风格的完美展现。
朱纯深先生是一位翻译大家,其译作无不受到人们的推崇,而王椒升先生虽未在翻译领域有很多学习经验,但其出色的文字掌控能力使其具备了较高的翻译素质。
两位大家都曾翻译过《荷塘月色》,且各有千秋。
下面就对《荷塘月色》两个英译本的几处译文略作对比赏析。
1.《荷塘月色》背景及其两个译本的总体风格 1.1《荷塘月色》背景1927年7月,朱自清在清华大学教书。
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之中。
怀着这种心情,他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
《荷塘月色》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
文章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致刻画,委婉地表达了作者不满现实,希望超脱现实而不得的复杂情感。
这样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颇值得翻译工作者认真揣摩作者的感情走向及文章遣词造句上的用意,真实再现原作的内容、特点及思想感情。
1.2两个英译本总体风格总观两个英译本可以看出,王椒升先生的译作接近于平铺直叙,根据原文的行进速度,一句一译。
遣词造句亦接近于直白化,虽然可以忠实地体现原文的内容,却忽略了文章的形式美和音乐美,对文章的感情基调理解欠深入,不能完全反应原文作者的心境。
而朱纯深先生的译作则体现了很高的翻译艺术。
译文采用了大量诸如平行结构、迭声词、头韵等英译技巧,着力传达原文的形式美和音乐美,旨在从总体效果上反映原文意境。
译文遣词造句不拘泥于原文顺序,语言既易于目标读者接受,又不失原作的内容表达。
尽管一些句子的翻译有脱离原文的倾向,但不失为一篇值得传颂的翻译佳作。
2.两个英译本的对比赏析本文根据原作内容、感情和基调三个方面,将原文分为三个部分。
开头部分(1-3段)侧重叙事,基调悲伤,文笔相对平淡。
中间部分(4-6段)重点描写荷塘景色,运用大量的修辞,将荷塘的景色描写得如诗如画,借景抒情。
《荷塘月色》两个英译本的概念语法隐喻分析

析 著名散文 学家 朱 自清先生 的《 塘月色 》 荷 的两 个 英译本 ( 分别 为 朱 纯深 和 杨 宪益 及 戴 乃 迭所 译 ) 。
通过对 原作及 两 种译文 中的概念语 法隐 喻现象 的 观察 描写 、 比分 析和欣 赏 阐释 , 掘出原 作和这 对 挖
义 ” 是“ 致式 ” 1 , 一 ; b则相 应 地成 为“ 隐喻 式 ” 。系
程 ; 1 是 心 理 过 程 , a中 的 环 境 成 分 1 8 而 b 1 9 9变 成 了 sn o (感 觉 者 ) g etc a g s成 了 p e esr , ra h n e h—
古代诗 歌典 籍方 面 已取 得不少 成果 。然而 大多 数
学者 主要从 三个 纯 理 功能 、 域 及 功能 对 等 等 角 语
现出来 的精妙 之 处 , 为读 者 和 翻译 研 究 者 或实 践 者评 价 赏析不 同译作 和解读 原作 开辟一 个新 的视
角。
时, 曾指 出 : 汇 隐喻在 语 法 形式上 没 有变 化 , 词 在
意 义上有 变化 ; 法 隐 喻 的词 语 意 义 没有 发 生变 语 化 , 化 的是 语 法 形 状 , 动 词 或 形 容词 化 为名 变 如 词, 连词化 为动 词等 。例 如 ,r i 一 词 多 表示 “ fut 实 体” 作名 词 ; , 当其 作 动词 使 用 时 则 表 示 一 个 “ 过
8 2
荷 塘 月色 》 两个 英 译本 的 概念 语法 隐 喻分析 步于荷 塘 边 的情 景 。该 文用 词 精美 , 意隽 永 , 诗 乃
在 国内 , 已有 不 少 以系统 功 能 语法 理 论 为 指 导对 翻译语 篇进 行 分 析 的研 究 , 别在 分 析 中国 特
从翻译美学视角浅析《荷塘月色》两个英译本

从翻译美学视角浅析《荷塘月色》两个英译本作者:刘玉婉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30期摘要:本文选取朱纯深先生和杨宪益夫妇的《荷塘月色》英译本,从翻译美学视角对二者从意境美,音韵美以及修辞美三个方面进行对比浅析,发现二者都很好地表达出原文的内容和情感,但又各具特色,从整体风格上来看,朱纯深先生的译文更偏向于直译,较好地再现原文内容、风格和意境;杨宪益夫妇的译文则偏向于意译,更为注重体现译入语的深层含义和文化。
本文通过对二者的比较分析旨在提高读者对《荷塘月色》原文及译文的鉴赏水平,并为散文翻译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翻译美学;《荷塘月色》;朱纯深;杨宪益一、引言中国诗歌、散文、戏剧和小说是中国文学体裁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翻译对于传播中国文化及文化交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翻译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这也就意味着翻译不仅要求严谨性,也注重美学价值。
因此,翻译,就应该在进行语意传递的同时,保留原文的内在美,从而实现审美再现”(吴建美,2017:127)。
故而研究文学作品的翻译是否以及如何生动贴切地传达和再现原文的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迄今为止,中外学者已经做过一些关于散文的美学翻译的研究,本文将在阅读借鉴前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从美学视角下的意境、音韵和修辞这三个方面对《荷塘月色》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
二、翻译美学与散文翻译(一)翻译美学中国的美学思想历史悠久,自古就有孔子提出“尽善尽美”以及老子的“美言不信,信言不美”等,近代以来,又有严复提出“信、达、雅”的翻译要求。
这些传统美学理论对中国翻译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为中国的翻译理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刘宓庆(2005)认为中国翻译理论渗透着古典美学的精神,这成为中国翻译理论的一大特色。
王国维先生首次将“美学”一词引入我国,林语堂先生则第一次将美学同翻译二词结合到了一起,认为美学也是翻译的标准之一,至此,我国的翻译理论发生重大改变,翻译美学理论也作为一种新的翻译理论而产生。
《荷塘月色》英译文赏析

《荷塘月色》英译文赏析《荷塘月色》两译文赏析散文翻译原则●1、文气贯通,气韵生动●英国散文翻译家Hilaire Belloc(希莱尔·贝洛克)为文学散文翻译制定了6 条原则,认为翻译的本质是异地之魂假借本地之躯的复活(The essence of translating is the resurrection of an alien thing in a native body) ,强调散文的翻译不能拘泥于原文之字句,要视段落或部分为整体。
翻译要“以意译意( translate intention by intention) ”●2、传神写照———“意,气,文”三位一体●在散文翻译中,我们要想译得曲尽其妙,须得传神地摹写作者的气质神韵。
每一个作者有每一个的个性特点、气质精神,着手翻译之前,要先对作者进行深入的研究,把握其时代背景、人生经历、创作风格等,这样的翻译方能做到传神达意,否则,难免貌合神离。
●PS:文学翻译非文字翻译●文学翻译,讲求整体效果,即“神韵”。
有些表面忠实的译文,失去了散文的文采、文雅,这样便失去了自身的价值,终究是失败的译文。
“美”是散文翻译的重点。
美感层面●Alongside the Lotus Pond runs a small cinder footpath. It is peaceful andsecluded here, a place not frequented by pedestrians even in the daytime; now at night, it looks more solitary, in a lush, shady ambience of trees all around the pond. On the side where the path is, there are willows, interlaced with some others whose names I do not know. The foliage, which, in a moonless night,would loom somewhat frighteningly dark, looks very nice tonight, although the moonlight is not more than a thin, greyish veil. (朱纯深译文)●动感美:run、frequent、interlace、loom●韵味美:peaceful、secluded、solitary、lush、shady●比喻手法:…a thin, greyish veil .美感层面●All over this winding stretch of water, what meets the eye isa silken fieldof leaves, reaching rather high above the surface, like the skirts of dancing girls in all their grace. Here and there, layers of leaves are dotted with white lotus blossoms, some in demure bloom, others in shy bud, like scattering pearls, or twinkling stars, or beauties just out of the bath. A breeze stirs, sending over breaths of fragrance, like faint singing drifting from a distant building.At this moment, a tiny thrill shoots through the leaves and flowers, like a streak of lightning, straight across the forest of lotuses. The leaves, which have been standing shoulder to shoulder, are caught trembling in an emerald heave of the pond. Underneath, the exquisite water is covered from view, and none can tell its colour; yet the leaves on top project themselves all the more attractively.(朱纯深译文)●音韵效果 (节奏美):● stirs---sending---singing;● breeze---breaths---building;● fragrance---faint---from;● drifting---distant;● sen ding---singing--building;● leaves---streak;● streak---straight;● leaves---like---lightning---lotuses.●heave :双关语义●emerald :“通感”●project :选词确切词汇层面●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荷塘月色》英译本对比鉴赏翻译技巧总结范文

《荷塘月色》英译本对比鉴赏翻译技巧总结范文第一篇:《荷塘月色》英译本对比鉴赏翻译技巧总结范文摘要:散文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底蕴和语言魅力,作为作者和读者之间沟通的桥梁,从事散文翻译的译者需通过译文向外国读者展现语言独特的魅力,国家的传统和文化,翻译界对散文翻译越来越重视。
在翻译优美的散文时,译者就像是在描绘一幅画卷,脑中应浮现的不是一行行文字而是一幅图画,该图画是作者在文章中所设置的情境,读者应通过阅读译文对作者的感受和心境感同身受。
但如何既能生动形象地再现文章情景,表达作者情感和文章主旨,同时又能展现出作者的文采和语言美是对译员翻译功底的考验。
本文以尤金.奈达提出的“读者反映论”为指导理论,通过鉴赏朱纯深先生和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所翻译的朱自清先生所作的《荷塘月色》,从词汇翻译,句子主语转换的角度总结翻译技巧,希望能够给从事散文翻译的译者们一些启发。
关键词:中国散文;散文翻译;翻译技巧散文既可寓情于景,又可托物言志,既可寄情于事,也可有感而发,分享哲理和感悟。
通过散文,读者可尽观人生百态,感悟人生真谛,体会人间真情。
形散神聚赋予了散文独树一帜的魅力。
奈达认为衡量一个翻译作品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就是检查译文读者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然后将译文读者的反应与原文读者的反应加以比较。
阅读译文的人是读者,因此译者本人的主观感觉不可作为衡量译文优劣的标准。
如果译人语的读者对译文信息所做出的反应与源语读者对原文信息所做出的反应基本相同,这样的译文才是合格的。
如《荷塘月色》一文,读者在阅读译作时应感到自己的思想和心灵已随作者漫步在荷塘边,沐浴月光,欣赏月下荷塘,体会作者当时为国家现状的忧心,一腔爱国热血却为担心家人安危所牵绊的无奈与烦乱的复杂情感。
本文将通过鉴赏和分析朱纯深先生和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翻译的《荷塘月色》两个译本,从词汇翻译,句子主语转换的角度总结翻译技巧。
一、《荷塘月色》译本比较之词汇翻译1.形容词在抒情美文中,形容词是点睛之笔,形容词翻译得贴切与否直接关系到译文能否将读者带入作者所设的情景中。
《荷塘月色》英文翻译美学评析

《荷塘月色》英文翻译美学评析一、散文翻译是什么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此只讲狭义的散文。
“狭义”的散文指除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之外的其他文学作品,我们也可称其为“小散文”。
散文在英文中称作prose,也作essay。
prose一词由拉丁语而来,意为直白的话语。
这跟散文不像诗歌、韵文那样进行华丽的修饰有关。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
翻译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是语言艺术的再创造。
”显而易见,散文翻译就是用另一种语言形式将散文中的语言形式所表达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
要将散文文字译好,重现原文神采,就必须遵循散文翻译的原则。
二、散文翻译的原则笔者手头有两个《荷塘月色》的英译本:一是杨宪益译文(下文简称“杨译”);二是朱纯深译文(下文简称“朱译”)。
笔者意在通过对两种英译文本的赏析来探究散文翻译原则在具体翻译中的应用,从而体现翻译美学。
(一)准确再现散文原意托物寄意乃散文之表现手法,其叙事说理时所体现出的语言特征平实而真切。
准确再现散文原意是散文翻译的最终目的。
译1/ 8文要尽可能再现原作内容所表达的意义,恰当保存原文的形式,体现原文的情调。
这就要求译者首先要细致且充分地分析和理解散文。
对散文的分析和理解不仅要从文章中每个字词的意思、发音、拼写等细节入手,还要注意散文用词的深层含义,譬如它的寓意。
《荷塘月色》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
文章抒写了荷塘月色的曼妙景象,委婉而又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渴望摆脱现实却又终将无法摆脱的复杂情绪。
“作为译者,要译好《荷塘月色》,除具备扎实的英汉两种语言的基本功之外,还要从原文作者内心出发,把握作者感情走向,才有可能创造‘神来之笔’,把文章译得声色并茂。
”原文开头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开门见山,给整篇文章确立了感情基调,“开宗明义地点出即将展开的下文所包含的心理取向和精神意义”(朱纯深)。
作为译者,只有首先把握住原作的基调,才有可能再现原文神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 2010 - 10 - 18 作者简介: 朱燕萍,女,浙江杭州人,硕士生,研究方向为专门用途英语研究。
·122·
朱燕萍: 《荷塘月色》两个英译本的对比赏析
构完全一致,并且表意清晰,而朱译成“I like a serene and peaceful life,as much as a busy and active one: I like being in a solitude,as much as in company. ”则显得句子冗长且句式相对不那么工整。
此外,对于《荷塘月色》的名句“但热闹是它们 的,我什么也没有”,朱纯深译为“But the liveliness is theirs,I have nothing. ”,这里的蛙和蝉声表现的 是它们的生气,作者借以表现自己的心情落寞与之 对比。而王椒升却译为“their noise”,有贬义之嫌, 也没有很好 地 理 解 朱 自 清 的 意 图 所 在,随 后 的“I had nothing to it. ”也与原文有出入。
非彼“数”,并非真正地要去“数数”。王椒升译为 “Now the spot was at its noisiest,if you count the chirping of cicadas in the trees and the croaking of frogs in the water. ”非常不恰当。不如直接如朱纯 深那样将理解后的意思译出来,反而不会让人曲解 原文意思。朱译为“The most lively creatures here, for the moment,must be the cicadas in the trees and the frogs in the pond. ”则非常恰当。
需要指出的是王椒升在翻译时由于刻意追求 字字达意,反而犯了歪曲原文意思的错误。原文中 “这时候 最 热 闹 的,要 数 树 上 的 蝉 声 与 水 里 的 蛙 声。”中国人要理解这些词句并不难,因为此“数”
·123·
第6 期
郑 州 航 空 工 业 管 理 学 院 学 报( 社会科学版)
第 29 卷
在文章的结尾,朱自清引用了梁元帝的《采莲 赋》和《西洲曲》,这给译者的翻译也造成了一定的 难度。王椒升的翻译从格式上看就具有一定的美 感,而且对原文本身的理解也很到位。朱纯深的理 解当然也到位,但是他选择了用普通的文本排列, 就破坏了《采莲赋》和《西洲曲》本身作为诗歌或者 歌谣的形式美。虽然它不影响我们的理解,但是从 一定的意义上来说,朱的译本使朗朗上口的《采莲 赋》失去了其文学韵味。
《荷塘月色》两个英译本的对比赏析
朱燕萍
( 浙江工商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8)
摘 要: 文章研究了经典散文《荷塘月色》的两个英译本,即王椒升译本与朱纯深译本各自的
优点与不足,指出王译本做到了忠实原文但过于机械,朱译本做到了灵活变通,但在有
些地方有些脱离原文意思。最后指出,在翻译时,译者应做到既忠实于原文,又不能机
械照搬; 既灵活变通,又不能脱离原文。
关键词:《荷塘月色》; 王椒升译本; 朱纯深译本
中图分类号: I0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1750( 2010) 06 - 0122 - 03
一、《荷塘月色》的背景及其两种译本
二、双种译本的比较
《荷塘月色》作 为 中 国 现 代 经 典 散 文 传 世 之 作,从初中开始就被学生所熟知。经过认真阅读两 个不同的译本,并和原文对照,本人认为这两个译 本各有千秋。具体说来,文章的首尾两部分王椒升 的版本较好,而散文的主题部分,也就是朱自清先 生花了大量笔墨描写的荷塘月色的情景,朱纯深的 译本更侧重美感,较之王的版本,更为出色。
《荷塘月色》写于 1927 年 7 月的北京清华园。 此时的中国正值蒋介石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 后不久。曾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爱国知识分子朱 自清面对这一黑暗现实,悲愤而又不满,陷入对现 实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怀着这种孤独苦 闷的心情,他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写景抒情散文——— 《荷塘月 色 》。 通 过 对 月 下 荷 塘 的 描 写,抒 写 作 者 在政治形势剧变之后,严酷现实重压下的苦闷、彷 徨和寂寞的心境,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以 及对未来美好自由的向往。从翻译对比的文化角 度来看,译文必须始终抓住文章的写作背景和文章 基调。两位译者都做到了这一点,尽管在选词方面 略尽不同,但都抓住了这个写作基调。
王椒升在翻译“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一句 时译成“stretch of land and sky that spread out before me seemed to belong to me”,显得过于牵强,不如朱 译成“the bit of universe seems in my possession now”更能为人接受。
谈到荷塘月色,就不得不提朱自清对比喻和拟 人手法的熟练运用,其中的语句有很多是句式工整 的平行结构。仔细品味朱纯深的译文,我们可以发 现他在运用这些修辞手法的同时,也运用了大量的 头 韵 和 尾 韵,如“here and there”,“tiny thrill ”, “leaves and lilies”,“liquid light”,“sketchy silhouette”。在平 行 结 构 方 面,原 文 中“层 层 的 叶 子 中 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 地打着朵儿的;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的星 星,又如 刚 出 浴 的 美 人。”朱 将 其 译 为“Here and there,layers of leaves are dotted with white lotus blossoms,some in demure bloom,others in shy bud, like scattering pearls,or twinkling stars,or beauties just out of the bath. ”自然要比“Amid the layers of leaves white blossoms adorned the vista,some beguilingly open and others bashfully holding their petals in. Just like a string of bright pearls or stats in a blue sky,or like lovely maidens just emerging from their bath. ”更加符合英语表达习惯,且句式工整,形象 生动,韵律感十足。还有朱译版本中的“a profound sleep”和“a snatched doze”相互对应,对比“酣眠” 和“小睡”,简约达意,匀称的平衡结构增加了译文 的均衡美。
2. 中间部分翻译的比较 散文一般具有语言精练,以少胜多,思想缜密, 刻画入微,隽永含蓄,深沉有味,朴实无华,清新自 然等特点,最 显 著 特 色 是“体 物 写 志,形 散 神 聚 ”。 本文的主体部分也是最能体现散文特点的部分,通 过对荷塘月色之色、之动、之静的精辟描写,作者由 远及近、由上而下,从茂密的荷叶到多姿的荷花,由 缕缕荷香到那叶花颤动,更到那流水声声,作者独 到的描写引人入胜。文章动静结合,将花、叶、流水 赋予人格化,情景交融,如此传神的佳作,对译者来 说,文字基本功和语言能力成为考量的重要标准。 我们在翻译中不仅要追求“信、达”,更 要 侧 重 于 “雅”,也就是美感。在这点上,王椒升的译本太刻 意于追求前者,翻译过于机械化,使得译文不仅生 硬牵强,而 且 完 全 让 人 体 会 不 到 朱 自 清 的 文 学 造 诣。而朱纯深的译本读起来朗朗上口,巧妙而淋漓 尽致,不仅达意鲜明,而且生动地展现了荷塘的风 姿绰约。 原文中 运 用 了 大 量 的 叠 词,如“曲 曲 折 折 ”、 “田田”、“亭 亭”、“层 层”、“脉 脉”、“静 静”、“薄 薄”等; 还 有 大 量 的 迭 声 词,如“袅 娜”、“仿 佛”、 “渺茫”、“斑驳”等; 还有许多双声叠韵词,如“零 星”、“宛然”、“酣眠”、“均匀”等,它们的交错使用 使原文在形象美的基础上具备了音乐美和意境美。 在英文的翻译中,我们无法直接用单词或词组来表 达这些丰富的内涵,但可以用其他方式体现这样的
美感。比如朱纯深对“曲曲折折的荷塘上,弥望的 是田田的叶子”的翻译,或许我们本身都无法用言 语来解释“田 田 ”一 词 妙 在 何 处,但 通 过 他 的 翻 译 “All over this winding stretch of water,what meets the eye is a silken field of leaves. ”,我们顿觉“silken field”是如此的恰当; 而王椒升的“On the surface of the winding and twisting lotus pound floated an immense field of leaves. ”只用“immense”来修饰就没 有表达出“田田”的内涵成分。又如“荷塘的四面, 远远近近,高 高 低 低 都 是 树,而 杨 柳 最 多 ”。 朱 译 成“Around the pond,far and nest of them are willows. ”,简简单单平白 的翻 译 没 有 华 丽 的 词 汇,却 表 意 到 位,“far and near,high and low”与“远远近近,高高低低”一一 吻合。而王的译本在应该追求一一对应的翻译时 却没有做到,译文显得冗长累赘,“On all sides of lotus pond,far and near,on high ground and low, there are trees,most of them willow. ”
第 29 卷第 6 期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 年 12 月 Journal of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 Social Science E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