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三个英译本的对比赏析

合集下载

荷塘月色英译文对比赏析课件

荷塘月色英译文对比赏析课件
详细描述
荷塘月色原文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如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美的追求、对 人生的思考等,应在英译文中得到体 现,以保持原文的完整性和深度。
文化特色的再现
总结词
在翻译过程中,应尽可能再现原文的文化特色,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
详细描述
荷塘月色原文所体现的中国文化特色,如语言风格、修辞手法、审美观念等,应在英译文中得到再现 ,以展示中国的文化魅力。
CHAPTER 06
从对比赏析中看翻译策略的选择
直译与意译的运用
直译
保留原文的句式和修辞,力求传达原文的表层意义。
意译
侧重于传达原文的深层意义,对原文句式和修辞进行适 当调整。
功能对等与形式对等的关系
功能对等
译文在读者中产生与原文相似的反响,达到相似的交 际目的。
形式对等
译文在形式和结构上与原文保持一致。
更强调语言的自然流畅和地道性。
CHAPTER 04
文化差异在译文中的体现
文化意象的传递
总结词
在翻译过程中,准确地传递原文 的文化意象是至关重要的。
详细描述
荷塘月色原文中的文化意象,如 “莲花”、“月色”等,在英译 文中应得到准确的传达,以保留 原文的意境和美感。
文化内涵的保留
总结词
在翻译过程中,应尽可能保留原文的 文化内涵,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 文。
句式结构对比
总结词
句式结构是影响语言流畅性和表达力的重要因素。
详细描述
在《荷塘月色》的英译文中,不同的译者可能会采用不同的句式结构来传达原文的含义。通过对比不同译文的句 式结构,可以分析它们在句子节奏、语势和表达力等方面的差异。例如,有些译者可能更倾向于使用长句来营造 氛围,而另一些则可能更喜欢使用短句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

从思想风格再现角度评析《荷塘月色》三个英译本

从思想风格再现角度评析《荷塘月色》三个英译本
以下朱 纯深先 生 的引 文及 其译 文 , 如元 特 殊说
收 稿 a t w a s t h e a d v a n t a g e o f s o l i t u d e :I c o u l d
艺术特征 。 ” ( P 8 2 ) 周煦 良先生也认 为“ 一部文学作 品
的风格是 由四方面决定 的 : 1 . 原文的风格…… 4 . 译者 所处 的时代 。( 转 引 自周仪 、 罗平 《 翻译批 评》 P 7 9 ) ”
张今先生认为“ 作家 的风格实在分为两个方面—— 精 神方 面和物质 方面 。作家 风格 的精 神方 面就是作 家 的形 象、 作家的精神 面貌 ; 作 家风格 的物 质方 面就是 作家所喜爱使 用的词语 、 句 型、 修辞 手法 和艺术 表现
牛 譬 t 爱 胥
1 0 . 3 9 6 9 / i . i s s n . 1 0 0 3— 6 8 2 2 ( j ) . 2 0 1 3 。 7— 8 . 0 4 4
2 0 1 3年第7 — 8期
从思想风格再现角度评析《 荷塘月色》 三个英译本
侯 静 雯
(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mo o n l i g h t a n d l o t u s f r a g r a n c e .
朱纯深先 生曾对《 荷 塘月色》 进行过深层 次的研
究, 并提 出疑 问“ ……是不是有一种 超越单纯 景物美
的更高层 次的审美愉悦和感 动呢? ” 本文将 以朱纯深 先生对《 荷塘月色》的深入研 究 为 出发 点 , 评析 来 自 朱纯深 ( 以下简 称 “ 朱译 ” ) 、 杨 宪益 和戴 乃迭 ( 以下 简称 “ 杨译” ) 、 王椒 生 ( 以下简 称 “ 王译 ” ) 的 三个 译 本是否完成 了对原文作者思想 感情风格的再现 。

荷塘月色译文56句对比赏析

荷塘月色译文56句对比赏析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有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朱纯深:Alongside the lotus pond runs a small cinder footpath. It is peaceful and secluded here, a place not frequented by pedestrians even in the daytime; now at night, it looks more solitary.翻译第一句时作者运用了一个倒装句,并以谓语动词run来连接前后,这种表达方式符合英文表达习惯而且十分地道,并且run 这个动词本身词意丰富,给人一种动感,语义朦胧却又不乏明朗之感,极具感染力。

后半部分中frequent一词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Secluded:private and quiet, not used or disturbed by other people 这一词恰恰能够表达出原文中“幽僻”之意,凸显了作者内心的寂寥之情。

Solitary: a solitary person or thing is the only one you ca see in a place 这个词一般用来形容人“形单影只”,而在此译文中被拿来形容“路”的寂寞,有借物抒情之意,可以很好的衬托出原文的韵味。

值得一提的是secluded和solitary这两个词语本真具有的拟声意义(如s,sh等)更能传达出原文中通过摹状词语(“蓊蓊郁郁”等)所表现出的阴沉静谧的情境。

此译本中也有不足之处:忽略了句中“曲折的”一词。

朱纯深先生在遣词造句上力求传达原文的形象美和音乐美,力图追求原文所传达的意境。

他字斟句酌,精心选词,使用了大量常见而且富裕表现力的灵活度很高的小词,运用了许多翻译技巧、句子结构及修辞手法,尽力还原了文章清新自然的风格。

很大程度上做到了“信达切”。

杨宪益、戴乃迭:A cinder - path winds along by the side of the pool. It is off the beaten track and few pass this way even by day, so at night it is still more quiet.wind along 这一短语确切描绘出了小煤屑路的形态即“曲折的”。

《荷塘月色》英译文对比赏析

《荷塘月色》英译文对比赏析
Liquid: 1)existing as or having characteristics of a liquid; especially tending to flow 2)clear and bright Cascade: rush down in big quantities, like a cascade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朱译:The moon sheds her liquid light silently over the leaves and flowers.
杨译:Moonlight cascaded like water over the lotus leaves and flowers.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朱译:…look as if they had just been bathed in milk, or like a dream wrapped in a gauzy hood. 杨译:A light blue mist floating up from the pool made them seem washed in milk or caught in a gauzy dream.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 是它们的,我rs, I have nothing.
杨译:But this animation was theirs alone, I had no part in it.
参考文献
Thank you~
批注本地保存成功开通会员云端永久保存去开通
荷塘月色译本对比分析
题目:荷塘月色
朱纯深:Moonlight over the Lotus Pond 杨宪益夫妇:The Lotus Pool By Moonlight

《荷塘月色》英译本对比鉴赏翻译技巧总结

《荷塘月色》英译本对比鉴赏翻译技巧总结

《荷塘月色》英译本对比鉴赏翻译技巧总结摘要:散文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底蕴和语言魅力,作为作者和读者之间沟通的桥梁,从事散文翻译的译者需通过译文向外国读者展现语言独特的魅力,国家的传统和文化,翻译界对散文翻译越来越重视。

在翻译优美的散文时,译者就像是在描绘一幅画卷,脑中应浮现的不是一行行文字而是一幅图画,该图画是作者在文章中所设置的情境,读者应通过阅读译文对作者的感受和心境感同身受。

但如何既能生动形象地再现文章情景,表达作者情感和文章主旨,同时又能展现出作者的文采和语言美是对译员翻译功底的考验。

本文以尤金.奈达提出的“读者反映论”为指导理论,通过鉴赏朱纯深先生和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所翻译的朱自清先生所作的《荷塘月色》,从词汇翻译,句子主语转换的角度总结翻译技巧,希望能够给从事散文翻译的译者们一些启发。

关键词:中国散文;散文翻译;翻译技巧散文既可寓情于景,又可托物言志,既可寄情于事,也可有感而发,分享哲理和感悟。

通过散文,读者可尽观人生百态,感悟人生真谛,体会人间真情。

形散神聚赋予了散文独树一帜的魅力。

奈达认为衡量一个翻译作品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就是检查译文读者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然后将译文读者的反应与原文读者的反应加以比较。

阅读译文的人是读者,因此译者本人的主观感觉不可作为衡量译文优劣的标准。

如果译人语的读者对译文信息所做出的反应与源语读者对原文信息所做出的反应基本相同,这样的译文才是合格的。

如《荷塘月色》一文,读者在阅读译作时应感到自己的思想和心灵已随作者漫步在荷塘边,沐浴月光,欣赏月下荷塘,体会作者当时为国家现状的忧心,一腔爱国热血却为担心家人安危所牵绊的无奈与烦乱的复杂情感。

本文将通过鉴赏和分析朱纯深先生和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翻译的《荷塘月色》两个译本,从词汇翻译,句子主语转换的角度总结翻译技巧。

一、《荷塘月色》译本比较之词汇翻译1.形容词在抒情美文中,形容词是点睛之笔,形容词翻译得贴切与否直接关系到译文能否将读者带入作者所设的情景中。

从修辞翻译看《荷塘月色》的三个译本_风格

从修辞翻译看《荷塘月色》的三个译本_风格

从修辞翻译看《荷塘月色》的三个译本_风格论文导读::从修辞翻译的角度对三个译本进行对比赏析。

修辞与风格。

这一点在《荷塘月色》中体现得尤为淋漓尽致。

论文关键词:翻译批评赏析,修辞翻译,风格,荷塘月色1.引言《荷塘月色》是我国著名作家朱自清于19世纪20年代所创作的白话散文当中的名篇佳作,直至今日仍然被后人传诵。

不少翻译名家都曾费尽心力将其翻译成英语散文,甚至不辞劳苦地重译复译。

散文是一种结构灵活、活泼轻巧的文学形式,其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聚。

散文的语言既具有表意功能,同时又具有美学功能。

这一点在《荷塘月色》中体现得尤为淋漓尽致。

文章中的语言丰富生动,且大量运用了比喻、拟人、通感等多种修辞手法。

因此如何在翻译当中再现这一切,是译者不得不面对的一大难题。

本文将选取原文中的经典片段,从修辞翻译的角度对三个译本进行对比赏析。

这三个译本分别是王椒升[1]、朱纯深[2]、以及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3]的译本。

2.修辞与风格风格是文学翻译当中的一个难点和热点问题。

语言学家Leech将风格定义为“the way in which thelanguage is used in a given context, by a given person, for a given purpose andso on”[4]。

不少学者认为,尽管风格存在一定的不可译性,但译文仍然应该力求再现原文的风格。

刘重德[5]在其提出的“信、达、切”翻译三原则当中就强调了贴近原文风格的重要性。

朱光潜[6]也认为,“对原文忠实,不仅是对表面的字义忠实风格,对情感,思想,风格,声音节奏等必须同时忠实中国论文网。

” 那么译者应该如何重现原作者的风格呢?根据刘宓庆[7]所创立的“风格体系”一说,风格的内涵包括语言与文学两个层面,分别体现为形式标记和非形式标记。

而形式标记是指音、字、词、句、段以及修辞手法等使用。

结合《荷塘月色》来看,作者运用了丰富且细腻的修辞手法以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荷塘月色英译文对比赏析课件

荷塘月色英译文对比赏析课件
荷塘月色英译文对比赏析课件
• 引言 • 朱自清《荷塘月色》原文分析 • 《荷塘月色》的三种英译文对比 • 对比赏析总结
01
引言
主题简介
荷塘月色
该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描 述了作者在荷塘边欣赏月色的情 景,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 向往。
英译文对比赏析
通过对荷塘月色的英译文进行对 比赏析,探究不同译文的优劣, 提高对英文翻译和写作的理解和 欣赏能力。
情感表达
淡淡的忧郁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表达了一种 淡淡的忧郁情感,这种情感贯穿全文 ,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苦闷 和无奈。
怀旧之情
对自然的热爱
朱自清在文章中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 ,这种情感使文章更加具有人文关怀 ,让读者感受对过去的怀念 之情,这种情感使文章更加具有情感 深度,让读者产生共鸣。
03
《荷塘月色》的三种英译文对比
张培基译本
总结词
忠实原文,语言流畅,表达地道。
详细描述
张培基的译文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语言流畅,表达地道,很好地保留了原 文的意境和美感。他对于原文的细节处理得当,用词精准,使得译文读起来自 然、易于理解。
杨宪益译本
总结词
注重直译,保留原文韵味。
详细描述
杨宪益的译文注重直译,力求保留原文的韵味和风格。他的译文在传达原文意义 的同时,也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文的修辞和表达方式,使得译文具有较高的文学价 值。
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如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对传统文化的引用等,这些元素使 文章更加具有文化底蕴。
江南文化
朱自清在文章中引用了许多江南地区的文化元素,如苏州 园林、西湖等,这些元素使文章更加具有地域特色。

《荷塘月色》两个英译本对比赏析-最新文档(精品文档)

《荷塘月色》两个英译本对比赏析-最新文档(精品文档)

《荷塘月色》两个英译本对比赏析引言: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融情于景的散文,其翻译也应该遵循散文优雅流畅、形散神聚的特点。

而英文翻译的最高境界,一方面是选词的恰到好处,另一方面是文章意境的准确表达和风格的完美展现。

朱纯深先生是一位翻译大家,其译作无不受到人们的推崇,而王椒升先生虽未在翻译领域有很多学习经验,但其出色的文字掌控能力使其具备了较高的翻译素质。

两位大家都曾翻译过《荷塘月色》,且各有千秋。

下面就对《荷塘月色》两个英译本的几处译文略作对比赏析。

1.《荷塘月色》背景及其两个译本的总体风格 1.1《荷塘月色》背景1927年7月,朱自清在清华大学教书。

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之中。

怀着这种心情,他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

《荷塘月色》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

文章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致刻画,委婉地表达了作者不满现实,希望超脱现实而不得的复杂情感。

这样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颇值得翻译工作者认真揣摩作者的感情走向及文章遣词造句上的用意,真实再现原作的内容、特点及思想感情。

1.2两个英译本总体风格总观两个英译本可以看出,王椒升先生的译作接近于平铺直叙,根据原文的行进速度,一句一译。

遣词造句亦接近于直白化,虽然可以忠实地体现原文的内容,却忽略了文章的形式美和音乐美,对文章的感情基调理解欠深入,不能完全反应原文作者的心境。

而朱纯深先生的译作则体现了很高的翻译艺术。

译文采用了大量诸如平行结构、迭声词、头韵等英译技巧,着力传达原文的形式美和音乐美,旨在从总体效果上反映原文意境。

译文遣词造句不拘泥于原文顺序,语言既易于目标读者接受,又不失原作的内容表达。

尽管一些句子的翻译有脱离原文的倾向,但不失为一篇值得传颂的翻译佳作。

2.两个英译本的对比赏析本文根据原作内容、感情和基调三个方面,将原文分为三个部分。

开头部分(1-3段)侧重叙事,基调悲伤,文笔相对平淡。

中间部分(4-6段)重点描写荷塘景色,运用大量的修辞,将荷塘的景色描写得如诗如画,借景抒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月色》三个英译本的对比赏析
摘要:翻译的历史十分悠久,许多学者也提出了不少翻译的原则与标准,如奈
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等。

纽马克也曾说过: “翻译批评是将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连接
在一起的一个重要环节”。

而针对不同译本的对比研究正是翻译批评的一种。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中文散文作品中不可多得的佳作之一,许多译者对此文章喜
爱有加,并进行了翻译,如朱纯深、王椒升、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等。

本文就以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以朱纯深翻译的译本、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翻译的
译本和李明翻译的译本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三个译本的翻译技巧和表达效果,
从而对各自译本的精妙和不足之处进行批评式鉴赏。

关键词:《荷塘月色》;散文翻译;功能对等;对比赏析
一、功能对等理论
功能对等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家、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的。

奈达认为,翻译即是交际,对于翻译的评价不能仅仅停留在词汇、语法或修
辞的对应上面,重要的是接受者准确理解和欣赏译文的程度。

二、散文的特色及其翻译
散文的三大特色为“真” “情” “美”。

散文的翻译如何做到“真、情、美”的再现呢? 朱纯深,杨宪益戴乃迭,李明的的译作再现了《荷塘月色》的神美、形美、
意境美,堪称经典译作。

文章依据原文的特色,以功能对等理论对三个译本当中
的具有代表性的例句进行赏析,看着三个译本是如何将原文的美展现出来的。

例1. 原文: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
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朱译:The foliage, which, in a moonless night, would loom somewhat frighteningly dark, looks very nice tonight, although the moonlight is not more than a thin, grayish veil.
杨、戴译: On nights when there is no moon the track is almost terrifyingly dark, but tonight it was quite clear, though the moonlight was pale.
李译:On a moonless night, it is somewhat somber here, looking rather forbidding. But it has a cheerful outlook tonight, though the moonlight is in a thin, whitish veil.
英语造句离不开连词,而在英汉互译过程中,汉语则很少或不用这类词。


三个译文文本中都译出了表示转折关系的连接词“虽然”,原文风格得以完美体现。

例2. 原文: 妻在屋里拍着润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朱译:...in the room, my wife was patting our son, Run’er, slee pily humming a cradle song.
杨、戴译:...and my wife was in the house patting Run’er and humming a lullaby to him.
李译:Inside our home, my wife was patting our son - Run’er, sleepily humming a cradle song.
通过对比分析,这三个译本在用词和结构上大致相同,而李的和朱译本中humming前有sleepily,这一词恰恰生动的传递出妻子睡意正浓,迷迷糊糊、半
睡半醒的状态,而杨戴的译本漏掉了迷迷糊糊。

例3. 原文: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朱译:Around the pond, far and near, high and low, are trees. Most of them are willows.
杨、戴译:Far and near, high and low around the pool were trees, most of them willows.
李译:Around the lotus pond could be seen trees here and there, anywhere and everywhere, most of them willows.
这三个译本都实现了与原文的基本对等,描绘出了荷塘四周树木丛生,郁郁葱葱的自然环境,但杨戴译本与原文意义切合的更加细腻,朱、李的译文在信息表达与情感沟通方面要优于杨、戴的译文。

例4. 原文: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朱译:Through the branches are also a couple of lamps, as listless as sleepy eyes.
杨、戴译:And between the trees appeared one or two street lamps, listless as the eyes of someone drowsy.
李译:Through the branches could be seen some light from a couple of street-lamps, which was as listless as the eyes of someone who is drowsy.
数词的翻译往往要结合原来的意义与文化背景,此句中的一两点、是形容从树缝里透出来的光,并非是确指其数量,朱、李译本的 a couple of 更切合原文,在语义上更对等。

例5. 原文:我爱热闹,也爱冷静; 爱群居,也爱独处。

朱译:I like a serene and peaceful life, as much as a busy and active one; I like being in solitude, as much as in company.
杨、戴译:I like both excitement and stillness, ...
李译:I enjoy a tranquil life as well as a bustling one; I enjoy being in solitude as well as being in company.
通过对三个译本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杨、戴译本中“热闹” 和“群居”被融合为“excitement”一词,而“冷静” 和“独处” 则译为“stillness”,这样的翻译似乎欠妥。

再看朱、李译本,不仅句式工整巧妙,保留了原文排比这一修辞特点,意义传达也更准确; 不仅达到了功能上的对等,在形式上也保持了对等。

参考文献
[1]甘文平.从英译《荷塘月色》看译者的翻译美学思想 [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2.
[2]刘晓华.从语言功能的表情功能和美感功能看《荷塘月色》的两个译本 [J]. 咸宁学报, 2000.
[3]李智.情融意境,神形逼现———析朱纯深先生译文《荷塘月色》[J]. 中国翻译, 1998.
[4]李平.朱纯深译《荷塘月色》部分段落赏析 [J]. 成都教育学院报, 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