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简介

合集下载

药王孙思邈简介,名人故事

药王孙思邈简介,名人故事

精心整理药王孙思邈简介,名人故事孙思邈个人资料中文名:孙思邈别名:妙应真人、药王性别:男),孙思邈于公元58年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

他从小就聪明过人,受到老师的器重,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学说。

由于当时社会动乱,孙思邈隐居陕西境内的秦岭太白山中,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

当时的朝廷下令征孙思邈为国子监博士,被他拒绝了。

孙思邈在太白山研究道教经典,探索养生术,同时也博览众家医书,研究古人医疗方剂。

他选择了"济世活人"作为他的终生事业,为了解中草药的特性,他走遍了深山老林。

孙思邈还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不朽着作《千金要方》。

唐朝建立后,孙思邈开始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朝廷合作开展医学活动。

公元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公元682年孙思邈无疾而终。

孙思邈生平简介02无求”被西方称之为“医学论之父”,与希波克拉底齐名的世界三大医德名人之一,中国古代当之无愧的着名科学家和思想家。

孙思邈一生淡泊名利,多次推却做官召请。

隋文帝时,征召他为国子博士,唐太宗欲授于爵位,唐高宗欲拜谏议大夫,他都固辞不受,一心致力于医学。

孙思邈一生谦虚好学。

对医学有很深研究,亦博涉百家学术,精通老庄,兼好佛典。

曾注《老子》、《庄子》,撰《千金方》(《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的合称),《福禄论》三卷,《摄生真录》、《枕中素书》、《会三教论》各一卷。

孙思邈钻研医学,善于博采众长。

对于诊断和医疗方面有特长的人,他不远千里去求教。

他有高尚的品德,主张行医不应有贪求财物的私念,对患者要有同情爱护之心,不论贫富、贵贱、亲疏,一视同仁。

他曾拒绝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授要方》经验撰成《千金翼方》,着重记述本草、伤寒、中风、杂病、疮痈等,是对《千金要方》的补充。

书中共收载当时所用药物八百多种,对许多药物的采集和炮制作了详细的记述。

由于孙思邈在中医中药学方面的重大贡献,后世尊之为“药王”。

古代文人韩愈的简介资料有哪些

古代文人韩愈的简介资料有哪些

古代文人韩愈的简介资料有哪些韩愈(768年-824年),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

字退之,河南河阳人。

其父是唐德宗年间凌敬的门客,养成他博学多才的基础。

韩愈年轻时想要仕途,保送制度开始成形,他多次被推荐,但并未成功,于是便成就了他后来“专心学说”的形象。

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展开,对韩愈的简介进行介绍。

第一,言论和成就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并称为“有文无行”。

在文学上,他代表了古文运动中反对关心生活的狭隘体验和反对豪华奢侈的纯粹简约的要求。

他被认为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一位。

他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文学、思想和政治方面。

韩愈最著名的文学作品为《师说》、《进学解》、《新韵》、《喻世明言》等,其中《师说》和《进学解》被称为“韩诗两绝”。

此外,他还撰写了《愍袁公世系》、《瑟仙歌》等。

在思想上,韩愈的一个主张是以“格物致知” 的方法,认为学习应该以观察事物为基础,此种方法得名“讲究实事求是”。

他坚持道德规范,强调仁爱之心应该贯穿于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各个方面。

在政治上,韩愈一生曾出任官职多次,而他的最后一次官职是工部尚书。

就此次职位授予,韩愈的态度和方法让人不得不佩服。

他不想让自己的才华被局限于一些官僚事务,所以拒绝了这个职位。

在他辞官后,他获得了“退朝”或“退隐”的官方授权。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对国家放弃了关注。

相反,他在政府高层内部还是一个重要的声音。

他的一个主张是,如果一个官员不能为国家打好基础,就不应该在高位持续任职。

第二,韩愈的思想和影响韩愈的主要思想和影响包括“格物致知”、“以心为本”、“以人为本”、“悲情社群”、“爱国主义”。

“格物致知”是韩愈在唐代文献学、史学、儒学中,通过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推理的方法,建立了一个探究人生、社会和自然的学术组合体系。

“以心为本”与“以人为本”是韩愈在社会伦理学上的主张。

他认为,人需要强调仁爱之心,希望用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关系来表达自己的爱与思维。

韩愈坚信官员应该为人民服务,不应该利用权力从中获益。

孟浩然古代文人的简介资料

孟浩然古代文人的简介资料

孟浩然古代文人的简介资料孟浩然是唐朝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与王之涣、王维、李白以及杜甫并称为唐诗“高山流水”之一。

孟浩然的生平孟浩然出生于开元年间(公元713年-公元741年),原籍陇西(今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后随父移居江都(今位于扬州市),在京都长安与王之涣和王维交往,曾担任太常少卿、殿中侍御史等职,并在唐肃宗年间(公元756年-公元762年)任熙州大中正。

孟浩然的诗歌孟浩然的诗歌到今天依然广为流传,并一直被人们视为唐代优美诗歌的代表之一。

他的诗歌以咏物、写景、抒情等为主要内容,清丽淡雅,朴实自然,不言繁华,却显出一份高远的气韵。

他的名篇有《春晓》、《登高》、《秋登宣城谢朓过洛阳》、《过故人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他的春天题材的诗歌,着重描写自然界中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景象,如《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用淡淡的语言,描绘出清晨时欢声笑语、鸟语花香的美好景象。

他的秋天题材的诗歌,以坦荡诚挚的语言赞美秋天的美,如《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首诗叙述了登高观赏景色时的大自然壮丽与威严。

他的抒情诗则表现出他对家、友情、爱情等的痴迷和感慨,如《过故人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携来小酒一杯,胡为久安排?”这首诗表达了他离开故友的感慨和思念。

孟浩然的诗歌风格,大气稳重,含蓄雅致,情感真挚,语言自然流畅,表现出一种清新典雅的艺术风范,受到了后世文人的广泛推崇。

孟浩然的影响孟浩然对于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他的诗歌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瑰宝,对后世文化的影响不可忽视。

他的作品不仅体现了唐代的文学特点,也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中国古代,并不仅仅是诗歌领域,孟浩然还对于其他领域都有所贡献。

他曾担任过官职,同时又以文以道,他忠于国家却又直言不讳,成为一个卓越的文人。

结语细观孟浩然的作品,就会发现其中的诗意是对人生的独特阐述。

古人谈读书(2)

古人谈读书(2)
32
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句意:有恒心则没有成不了的事情。这三件缺古 《论语》 学习态度要端正


谈 朱熹
读书方法




曾国藩 读书要有品质
35
写作手法
学习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
【对偶】“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这两句话运用对偶的手法,表示意义相近的或者结构相同的 句子。
词语解释
猜一猜。
勤勉。

喜好。

智慧。

记住。

满足。

教诲。 随意。 读书人。 恒心。 下等。
诲 漫浪 士人
恒 下流
近义词 反义词
敏--- 聪 谓--- 说
好--- 恶 漫浪--- 正规
好--- 喜 厌--- 足
耻--- 荣 下流--- 上等
近义词辨析
相同点
不同点

谓——(古文)说。
都是说,阐述
27
28
朗读古文,展示古文。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 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 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 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 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清] 曾国藩
29
解释古文
读书人。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 有识,第三要有恒。

表达的意思
说——(现代文)语言表达。
1.余尝( 谓 ),读书有三到。 2.妈妈( 说 ),我们现在的生活很美好。
词语积累
描写读书的词语: 敏而好学 专心致志 好学不倦 学富五车 废寝忘食 开卷有益
15

历史人物简介

历史人物简介

孔子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孔子是第一个向平民进行教育的人。

教学相长:孔子赞叹子贡等给他以启发的学生。

启发式: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观点。

举一反三:孔子常常对学生学了一条能推广到第二条还是第三条做评论,并说不能做到举一反三的它就不再教了。

学思结合:孔子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思想。

因材施教:提出对上等资质的人讲授上法,对下等资质的人讲授不能讲授上法的学说,并有切实的实践。

孔子思想核心思想主张是以德治国,希望能够延续周朝的礼制,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仁,不光是仁,还有礼。

仁是什么:仁者爱人。

仁便是爱。

礼是什么:阶级秩序。

孔子反对墨子主张的兼爱,主张爱是不同的,臣子对国君的爱和国君对臣子的爱不同,普通人对父母的爱与对子女的爱和对兄弟的爱,对朋友的爱,对陌生人的爱是不一样的。

所以仁+礼才构成孔子的核心思想。

(3)孔子主要生平年表30岁:公元前522年(鲁昭公二十年〕自十五岁志于学至此时已逾15年,孔子经过努力在社会上已站住脚,故云”三十而立40岁:公元前512年(鲁昭公三十年)经过几十年的磨练,对人生各种问题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故自云“四十而不惑”。

50岁:公元前502年(鲁定公八年)自谓”五十而知天命60岁:公元前492年(鲁哀公三年)孔子自谓”六十而耳顺”。

孔子过郑到陈国,在郑国都城与弟子失散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寻找,被人嘲笑,称之为”累累若丧家之犬”。

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70岁:公元前482年(鲁哀公十三年〕孔子自谓“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颜回卒,孔子十分悲伤。

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孔林举世闻名。

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初建于公元前478年,当年规模很小,仅就孔子故居为庙,“岁时奉祀”。

左丘明简介,名人故事

左丘明简介,名人故事

精心整理左丘明简介,名人故事左丘明个人资料中文名:左丘明别名:鲁君子性别:男万世古文之祖”。

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左丘明与孔子同时或者比孔子年龄略长些。

曾任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又作《国语》,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由于史料详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

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

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

左丘明生平简介左氏起源左丘明是齐开国之君姜太公二十一世、太公少子印二十世裔孙,楚左史倚相之孙,鲁太史成之子。

西周建立后,周公分封诸侯,姜太公因灭商有功被封于齐,都胡公。

姓。

国来到鲁国,定居肥城石横衡鱼村,做了鲁国的太史。

倚相把典籍献给了鲁国,以便保存下去。

为使子孙后代不忘先人,他把姓氏定为老祖宗封地营丘的“丘”字。

他的儿子亦通晓史事,被任命为鲁国的太史,成生子左丘明,后来左丘明又继承了他父亲的职位,继任鲁国的太史官。

左丘明博览天文、地理、文学、历史等大量古籍,学识渊博。

任鲁国左史官,在任时尽职尽责,德才兼备,为时人所崇拜。

左丘明参政左丘明与孔子同为春秋末期人,二人关系密切。

他曾与孔子一同前往周室,鼎力支持孔子从政,受到孔子的好评。

加上左丘明品德高尚,胸怀坦荡,深得鲁侯器重。

作为太史,左丘明非常关心国家政事,积极参政议政。

如鲁定公想任命孔子为“三都”对三桓本身来说同样也是一种威胁。

孔子通过游说曾一度使鲁公拆掉了叔孙氏的?邑,如此这样,左丘明冷静地分析了三桓会支持鲁定公任用孔子的原因,看到了三桓与孔子之间的矛盾,所以当鲁定公征求自己的意见时,他便用两个寓言故事比喻说明,建议避开三桓直接任用孔子。

于是,鲁定公听从左丘明的建议,没经三桓同意就直接任命了孔子。

左丘明纂修《左传》、《国语》为了着述历史,左丘明曾与孔子一同前往周室,在周太史那里查阅档案,回鲁后孔子便写了文字简明的《春秋》,而左丘明则写成了内容浩繁的《左传》。

老子的人物简介

老子的人物简介

老子的人物简介老子是历史上极为优秀的一位思想家与哲学家。

他的哲学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老子的人物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老子的人物简介老子(约前570—前500),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楚国苦县人,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任守藏史,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向老子问礼。

传说他晚年乘青牛西去,并在函谷关前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

老子思想的精华是朴素辩证法。

例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在修身方面,讲究性命双修、虚心实腹、不与人争。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其思想对后代影响深远。

例如:汉初的统治者一度把老子的“无为”思想作为信条,采取“与民生息”的政策。

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

老子的身世之谜老子是春秋时期出生的,他的出生向来众说纷纭。

有人说他是被彭祖的后裔,所以希望他造福百姓,于是把他降生在李氏女身上。

史记中对他的出生也不过寥寥几笔。

老子的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出生时被紫气环绕,连天空也被紫气包围。

村民都认为这是吉兆,老子的母亲李氏在生老子的时候难产,在即将弥留之际,李氏用菜刀割开自己的肚子,并留下遗言,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为苍生造福。

这样,李氏去了,老子却活下来。

刚出生的老子,脑门是圆的,鼻梁却很高,小小的人头发却是花白的,另外,老子的耳朵大的出奇,所以起名为李聃。

有趣的是,因为老子出生的年份是虎年,村民就叫他狸儿,后来就演变成李耳。

老子的名字来历,也还有另外一重解释。

据说是老子的母亲因为怀胎时间长,又因为在生产之前吃了李子,所以叫李耳。

老子从小就聪明,对国家政策,战争,祭祀,观星测象之事关注异常。

为人心地善良,经常帮助村民,长大之后,如同他母亲期望的成为了一个造福苍生的人,成为道教的创始人。

至于老子究竟活了多少岁,肚子里有多少学问,谁也不清楚。

古人谈读书

古人谈读书
句意:有恒心则没有成不了的事情。这三件缺 。
板书设计
古 《论语》 学习态度要端正


朱熹
读书方法


曾国藩 读书要有品质
写作手法
学习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
【对偶】“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 ”这两句话运用对偶的手法,表示意义相近的或 的句子。
【举例】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 。
2、满招损,谦受益。
请同学们想想这个句子的特点,仿写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言必信,行必果。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朗读古文,展示古文。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 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 ,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 乎?
[宋]
句意: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思想既然已经集 睛、嘴巴的应用怎么会不到位呢?”
朗读古文,展示古文。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 ,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 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 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清] 曾
解释古文
读书人。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 有识,第三要有恒。
词语积累
描写读书的词语:
敏而好学 专心致志 好学不倦 学富五车 废寝忘食 开卷有益
初读感知
1.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读书的?
《论语》 朱熹(心、眼、口)曾国藩(志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课文描述了三个古人谈读书的方法, 中强调敏而好学、__不__耻__下__问___;_朱__熹___和 也有一套关于如何读书的说法。
恒心。
句意: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 要有恒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为李希烈叛军与官军激烈争夺的目标。年仅 12 岁的柳宗元在这时也亲历了藩镇割据的战火。 除了母亲外,父亲柳镇 的品格、学识和文章对柳宗元更有直接的影响。柳镇深明经术,“得《诗》之群,《书》之政,《易》之直、方、大,《春秋》 之惩劝,以植于内而文于外,垂声当时。”可知他信奉的是传统的儒 学 ,但他并不是一个迂腐刻板、不达世务的儒生。他长 期任职于府、县,对现实社会情况有所了解,并养成了积极用世的态度和刚直不阿的品德。他还能诗善文,曾与当时有名的 诗人李益唱和,李益对他很推崇。父亲和母亲给予柳宗元儒学和佛学的双重影响,这为他后来“统合儒佛”思想的形成奠定了 基础。
历史发展的进程。
柳宗元
柳宗元背景
家世
在北朝时,柳氏是著名的门 阀 士 族 ,柳、薛、裴被并称为“河东三著姓”。柳宗元曾自豪地说:“柳族之分,在北为高。 充于史氏,世相 重侯。”柳宗元的八世祖到六世祖,皆为朝廷大吏,五世祖曾任四州刺史。入唐后,柳家与李氏皇族关系密 切,只高宗一朝,柳家同时居官尚书省的就达 23 人之多。但到了永徽年间,柳家屡受武则天的打击迫害。到柳宗元出生时, 其家族已衰落,柳宗元曾祖、祖父也只做到县令一类小官。其父柳镇,在玄宗天宝末曾做过太常博士,安 史 之 乱 后又继续为 官,官职一直很低。柳宗元的母亲卢氏,出身于著名的士族范阳卢姓,但家道早已没落。她生有二女一子,柳宗元最幼。两 个女儿分别配山东崔氏、河东裴氏,都是没落的旧士族。 柳宗元非常感慨地说,柳氏到他这一代,已经“五、六从以来, 无为朝士者”。安史之乱,使柳家又受到一次巨大冲击。战乱中,柳镇送母亲入王屋山避难,自己携着一家汇入逃亡人流,逃 到吴地。在南方,一度生计艰难,有时竟薪米无着。柳宗元的母亲为了供养子女,常常自己挨饿。 柳宗元的家庭出身, 使他始终保持着对祖先“德风”与“功业”的向往。他常常以自豪的语气,叙说祖上的地位与荣耀,表现出强烈的重振“吾宗”的 愿望和对功名的执着追求。
家族
柳 中 庸 ,生卒年不详,名淡,以字行,河东(今山 西 永济西)人。唐代诗人。与中唐时期著名文人柳宗元为同族,与大 历十才子之一的李端为诗友,著名学者萧颖士爱其才,把女儿嫁给他。曾被任命为洪州户曹掾,但他未接受。 柳宗玄, 是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的堂弟。他曾在《小石潭记》中被提到“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曰恕己,曰奉壹。”他本人其他详细资料不详。
骨肉难圆
文天祥的妻子欧阳夫人和两个女儿柳娘、环娘被元朝政府俘虏后送到大都,元政府想利用骨肉亲情软化文天祥。文天祥 一共育有二子六女,当时在世的只剩此二女,年龄都是十四岁。文天祥接到女儿的信,虽然痛断肝肠,但仍然坚定地说:「人 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已如此,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又写诗道:「痴儿莫问今生计,还种来生未了因。」 表示国既破,家亦不能全,因为骨肉团聚就意味着变节投降。 利诱和亲情都未能使文天祥屈服,元朝统治者又变换手法, 用酷刑折磨他。他们给文天祥戴上木 枷 ,关在一间潮湿寒冷的土牢里。牢房空气恶浊,臭秽不堪。文天祥每天吃不饱,睡在 高低不平的木板上,又被穷凶极恶的狱卒呼来喝去,过着地狱一般的生活。由于他坚决不低头,元丞相孛罗威胁他说:「你要 死,偏不让你死,就是要监禁你!」文天祥毫不示弱:「我既不怕死,还怕什么监禁!」在囚禁的孤寂岁月里,他写下了不少感 人肺腑的爱国诗篇。
封官诱降
至元十九年(洋历 1282 年),皇帝忽必烈问大臣们:「南方和北方的宰相,谁最贤能?」群臣奏称:「北人无如耶律楚材, 南人无如文天祥。」忽必烈下了谕旨,拟授文天祥高官显位。投降元朝的宋臣王积翁等写信告诉文天祥,文天祥回信说:「管 仲不死,功名显于天下;天祥不死,遗臭于万年。」王积翁见他如此决断,不敢再劝。不久,忽必烈又下令优待文天祥,给他 上等饭食。文天祥请人转告说:「我不吃官饭数年了,现在更不吃。」忽必烈召见文天祥,当面许他宰相、枢密使等高职,又 被他严辞拒绝,并说:「但愿一死!」
柳宗元妻儿
柳宗元,先娶弘家杨氏妻,唐贞元 15 年(799)宗元 27 岁时亡故。他在永州时,写有《下殇墓博记》,说明他这时有女 和娘,夭死。宗元在柳州死后,其友刘禹锡《祭柳员外文》中说:“誓使周六,同于己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说:“子 厚有子男二人,长曰周六,始四岁,季曰周七,子厚卒乃生。”是柳宗元有子二人。惟周六、周七以后归于何处?所作何事? 无记。 柳宗元留有二子二女,长子周六,次子周七,二女无名。 “子厚有子男二人,长曰周六,始四岁;季曰周七, 子厚卒乃生;女子二人,皆幼。”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浩然正气
囚禁三年
文天祥从至元十六年(洋历 1279 年)十月抵达大都到至元十九年(洋历 1282 年)十二月被杀,一共被囚禁了三年两个 月。这段期间,元千方百计地对文天祥劝降、逼降、诱降,参与劝降的人物之多、威逼利诱的手段之毒、许诺的条件之优厚、 等待的时间之长久,都超过了其它的宋臣。甚至连忽必烈亲自劝降都未能说服他.因此文天祥经受的考验之严峻,其意志之坚 定,也是历 代 罕见的,从《正气歌》的惊天地泣鬼神可以体现文天祥誓死不屈的精神。
文天祥
严父良师
文天祥的父亲文仪,是个读书人,一生不曾做官。他嗜书如命,只要书本在手,就废寝忘食,经常一盏孤灯,通宵苦读。 天色微明,又站在屋檐下细认蝇 头 小字。他的学问十分渊博,对经史诸子百家无不精研,甚至天文、地理、,也要把书买下。文仪对劳苦的乡里充满了同情,有 读书补世的志向,著有《宝藏》三十卷,《随意录》二十卷。文天祥文辞出众,父亲文仪的教育实在居功至伟。
英名千古
文天祥殉难后,人民以各种方式纪念他。曾经参加义军的王炎午写了《望祭文丞相文》,赞扬文天祥像岁 寒的松柏一样坚贞。他的死,使「山河顿即改色,日月为之韬光」。洋历 1323 年,在文天祥家乡吉州的郡学里,他的遗 像挂在先贤堂,与欧阳修、杨邦乂、胡铨等并列祭祀。洋历 1376 年,北京教忠坊建立了「文丞相祠」,后来,他的家乡吉州 庐陵也建立了「文丞相忠烈祠」。文天祥的文集、传记在民间流传很广,历久不衰,激励着民族的正气。 在抗元过程里, 文天祥对忠君与爱国二事处理得非常恰当。宋恭帝投降前,他起兵勤王;宋恭帝投降后,他没有跟着投降,而是坚持「君降 臣不降」。后来,文天祥兵败被囚,元朝又利用宋恭帝去劝他投降,他还是不从。在他看来,宋恭帝是君主,不幸而失去国家, 值得同情。但当此之时,社稷为重君为轻,他决不能以忠君的行动去改变他忠于国家的信念。 文天祥不仅是一个爱国者, 也是一个政 治 家 。他认为大宋的危机主要在内部而非外部,因此积极要求改革。他批评大宋「守内虚外」(即镇内媚外)的 方针,要求加强地方力量以抵御外侮。同时提出革除祖宗专制之法,通言路、集众思、从众谋,发挥中书枢密院的作用,主 张用人必须举贤授能,收用君子,起用直言敢谏之士。由此可见,文天祥的政治主张,不但表达了时代的要求,而且顺应了
从容就义
至元十九年(洋历 1282 年)十二月初九,是文天祥就义的日子。这一天,兵马司监狱内外,布满了全副武装的卫兵,戒 备森严。上万市民听到文天祥就义的消息,就聚集在街道两旁。从监狱到刑场,文天祥走得神态自若,举止安详。行刑前, 文天祥问明了方向,随即向着南方拜了几拜。监斩官问:「丞相有什么话要说?回奏尚可免死。」文天祥不再说话,从容就义, 终年四十七岁。
在永州
由于顺宗下台、宪宗上台,革新失败,“二王刘柳”和其他革新派人土都随即被贬。宪宗八月即位,柳宗元九月便被贬为 邵州(今湖南邵阳市)刺史,行未半路,又被加贬为永州(今 湖 南 永 州 市 )司马。这次同时被贬为司马的,还有七人,所以 史称这一事件为“二王八司马事件”。 永州地区地处湖南和广东\广西交界的地方,当时甚为荒僻,是个人烟稀少令人可 怕的地方。和柳宗元同去永州的,有他 6 7 岁的老母亲、堂弟柳宗直、表弟卢遵。他们到永州后,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后来 在一位僧人的帮助下,在龙兴寺寄宿。由于生活艰苦,到永州未及半载,他的母亲卢氏便离开了人世。 柳宗元被贬后, 政敌们仍不肯放过他。造谣诽谤,人身攻击,把他丑化成“怪民”,而且好几年后,也还骂声不绝。由此可见保守派恨他的程 度。在永州,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加之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 竟至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贬谪生涯所经受的种种迫害和磨难,并未能动摇柳宗元的政治理想。他在信中明确 表示:“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 永州之贬,一贬就是 10 年,这是柳宗元人生一大转折。在京城时,他直接从事革 新活动,到永州后,他的斗争则转到了思想文化领域。永州十年,是他继续坚持斗争的十年,广泛研究古往今来关于哲学、 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一些重大问题,撰文著书,《封建论》、《非〈国语〉》、《天照》、《六道论》等著名作品,大多是在 永州完成的。
编辑本段柳宗元生平
早年
柳宗元出生的时候,“安史之乱”刚刚平定 10 年。虽然已有 20 年的短暂和平,但这时的唐王朝早已走过了它的太平盛世, 逐渐衰朽。唐王朝的各种社会矛盾急剧发展,中唐以后的各种社会弊端如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相争等等正在形成。 柳 宗元的家庭是一个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氛的家庭。他四岁那年,父亲去了南方,母亲卢氏带领他住在京西庄园里,卢氏信佛, 聪明贤淑,很有见识,并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她教年幼的柳宗元背诵古赋十四首。正是母亲的启蒙教育,使柳宗元对知识产 生了强烈的兴趣。卢氏勤俭持家,训育子女,在早年避乱到南方时,宁肯自己挨饿,也要供养亲族。后来柳宗元得罪贬官, 母亲以垂暮之年,跟随儿子到南荒,没有丝毫怨言。她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在她身上体现了很多中国古代妇女的美德。 母亲的良好品格,从小熏陶了柳宗元。 贞元元年(785),柳镇到江西做官。在这以后一段时间,柳宗元随父亲宦游,到过南至长沙、北至九江的广大地区。这段经 历使柳宗元直接接触到社会,增长了见识。从这以后,他已经开始参与社交,结纳友朋,并作为一个有才华的少年受 到人们 的重视[注:刘禹锡《河东先生集序》“子厚始以童子有奇名于贞元初。”见《柳宗元集》附录]。不久,他回到了长安。 柳 宗元的幼年在长安度过。对朝廷的腐败无1能、社会的危机与动荡有所闻见和感受。他九岁那年,即唐德宗建中二年(781), 爆发了继安史之乱后又一次大规模的割据战争——建中之乱。诱发战争的直接原因是成德镇李 宝 臣 病死,其子李 惟 岳 谋继袭, 得到河北其它两镇和山南东道节度使梁 崇 义 的支持,企图确立藩镇世袭传子制度。新继位的唐德宗不同意,四镇就联合起兵 反抗朝廷。建中四年,柳宗元为避战乱来到父亲的任所夏口(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但由于夏口是一个军事要冲,这时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