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案】

合集下载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案)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单元,使学生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信息收集、整理、表达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1. 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2. 传统节日的相关诗词、故事、谚语等3. 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及文化内涵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课件、黑板等2. 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传统节日的热闹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

3.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收集、整理与传统节日相关的诗词、故事、谚语等资料。

4. 课堂分享:各小组代表上台分享收集到的资料,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做好记录。

5. 深入探讨:引导学生从传统节日的习俗、意义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挖掘文化内涵。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传统节日的重要性。

7. 课后作业:布置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制作与传统节日相关的手抄报或绘画作品。

六、板书设计1.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2. 板书内容: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意义、相关诗词、故事、谚语等七、作业设计1. 制作与传统节日相关的手抄报或绘画作品2. 搜集更多关于传统节日的诗词、故事、谚语等资料,进行课堂分享八、课后反思1. 教学内容是否充实,学生是否掌握了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

2. 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何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综合性学习 中华传统节日》教案(附写作范文)

《综合性学习 中华传统节日》教案(附写作范文)

《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案教学导航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习作中华传统节日教学导航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课堂小结第三单元习作范文汤圆里找硬币除夕那天,我们一家人坐在外婆家的客厅里看春节联欢晚会。

大人们都低着头拿着手机使劲摇:“咔嚓咔嚓、咔嚓咔嚓!”摇红包的声音在客厅里此起彼伏,电视里放的节目,反倒成了背景。

“哈哈,我运气真好,抢了个20元的红包!”只见舅舅拍了拍腿大笑道。

爸爸头也不抬地说:“20元可不算什么,我昨天抢了个50元呢!”这时,外婆闻声从厨房里走了出来,敲了敲舅舅的脑袋说:“这有什么好比较的,过年就是图个团圆、喜庆,一家人在一起热热闹闹的才对!都快放下手机,我煮的汤圆熟了,里面有一个汤圆包了硬币,谁吃到了我就给谁包个大红包!”大家一听都开心坏了,纷纷放下手机,快步走到餐桌前。

只见舅舅一坐下就急忙用勺子戳破一个个汤圆。

妈妈也赶紧坐在我旁边,边吃边问:“吃到硬币没有?吃到硬币没有?”大家也都鼓励彼此多吃汤圆,增加找到硬币的概率……看到全家围坐在桌前吃着汤圆说说笑笑的欢乐场景,外婆慈祥地笑着说:“跟你们拿着手机各玩各的相比,这样的合家团圆才是真正的过年啊!”中秋赏月每当我读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句诗时,我就会想起我国最具有诗情画意的节日——中秋节。

中秋的夜晚,我站在阳台上,抬头仰望着天上那轮皎洁的明月。

那月亮又大又圆,格外美丽,好似一位害羞的少女。

月亮姑娘雪白的脸蛋在云朵这层轻纱下若隐若现,时而悄悄地躲起来,时而羞涩地探出头来瞧一瞧。

如水的月光倾泻在广阔的大地上,犹如母亲慈祥的目光。

我想,这月光无论洒在谁的身上,都是温暖的……“吃月饼了!”外婆端来了月饼放在阳台的桌子上。

我们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围坐在一起,吃着月饼,赏着明月。

这时,爸爸用手指着圆月说:“你看,月中的吴刚正在砍桂花树呢!”我抬头一看,真的,月亮中好像有一个人在使劲儿地砍着一棵树呢。

月亮越升越高,皎洁的月光静静地照在小路上,照在屋顶上,世间万物都沐浴在这明亮而又清新的月光里。

《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感受节日的气氛,领略节日的习俗。

2. 通过综合性学习,使学生对传统节日有更深入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3.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表达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2. 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文化内涵等。

3. 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及意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文化内涵,感受节日的气氛。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表达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与传统节日相关的歌曲或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节日的气氛。

2. 讲解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文化内涵:教师讲解,学生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针对一个传统节日进行讨论,收集相关信息,准备进行分享。

4. 分享展示:各小组推荐代表进行分享,展示他们收集到的信息,其他同学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

5. 互动环节: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抢答,检验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

六、板书设计1. 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2. 主要内容: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文化内涵等。

3. 结构:总分结构,先总体介绍传统节日,再分别介绍各个节日。

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传统节日,深入了解其起源、习俗、文化内涵等,并写一篇短文。

2. 让学生与家长一起参与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体验节日的氛围,拍照留念,并分享给同学。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引导他们积极发言,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2. 在小组讨论环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合作情况,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

4. 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课后作业,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案

《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案

《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案第一部分: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中华传统节日的起源、意义和庆祝方式。

2.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的中华传统节日知识和文化意识。

2.培养学生的文化阅读和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1.如何设计合适的文化阅读和写作任务。

2.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活动(10分钟)1.教师出示中华传统节日图片,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2.教师提问:“你知道哪些中华传统节日?它们有什么独特的特点?”3.学生回答问题,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节日的兴趣。

二、学习篇章(20分钟)1.教师分发《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的阅读材料,让学生阅读。

2.学生阅读材料,了解中华传统节日的起源、意义和庆祝方式。

3.教师带领学生讨论材料中的重点内容和生词。

三、合作学习(30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中华传统节日进行研究。

2.小组成员合作收集关于该节日的信息,并进行讨论和整理。

3.每个小组向全班汇报他们的研究成果,让其他小组提出问题和建议。

4.小组成员根据反馈修改和完善自己的研究成果。

四、展示与评价(20分钟)1.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2.全班学生进行评价,提出建议和改进建议。

五、写作任务(30分钟)1.教师出示写作任务:“请你写一篇关于中华传统节日的文章,介绍该节日的起源、意义和庆祝方式。

”2.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材料进行写作。

3.学生互相交流和修改自己的文章。

六、总结与反思(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习的收获和体会。

2.学生进行个人反思和自评。

第二部分:写作范文中华传统节日中华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它们不仅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也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

在这些节日中,人们通过庆祝、祭祀、互赠礼品等方式向祖先表达敬意,并与家人和亲友共度欢乐时光。

其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是春节,也被称为中国的“年”。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案)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案)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中华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及其文化内涵,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教学内容1. 节日的起源:介绍各个传统节日的起源,包括历史背景和民间传说。

2. 节日习俗:讲解各节日的传统习俗,如春节的贴对联、放鞭炮,端午节的赛龙舟、吃粽子等。

3. 节日文化内涵:深入讲解节日背后的文化意义,如春节的团圆、中秋节的思乡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让学生理解并记住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文化内涵。

- 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节日背后的文化意义,培养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设备、节日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手工材料(用于制作节日相关手工艺品)。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春节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对节日的兴趣。

2. 新授:讲解春节的起源、习俗和文化内涵,并让学生分享他们对春节的了解和经历。

3. 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节日进行深入研究,并准备汇报。

4. 汇报展示:每组学生向全班同学汇报他们所研究的节日,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讨论。

5. 总结:教师总结各个节日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强调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板书设计- 板书将包括各个节日的名称、起源、习俗和文化内涵,以图表和关键词的形式呈现。

作业设计- 学生需要选择一个他们最喜欢的节日,并写一篇短文,描述该节日的习俗和文化意义。

课后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我期望学生能够对中华传统节日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鼓励他们积极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历。

同时,我也将关注学生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和接受程度,适时进行引导和解释。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我希望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让他们更加热爱和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案一、教材分析本次教学主题是“中华传统节日”,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主要让学生通过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和学习,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丰富性。

本单元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小学生对其所了解的传统节日进行分类和描述,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认识到传统节日的多样性;第二部分是通过形式多样的文本介绍传统节日的起源、庆祝方式、相关习俗等;第三部分是通过阅读相应的节日诗词、童谣等文本,让学生体验传统节日的浪漫和欢乐;第四部分是通过听取祖辈讲授经历和传统习俗,找到与现代生活的联系,学会传承文化;最后一部分是通过观看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增强传统节日的形象感知。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并能将其分类;②知道一些节日的起源、庆祝方式、相关习俗等;③学会阅读和欣赏节日诗词、童谣和传统文化经典;④了解祖辈们的传统习俗,明白其与现代生活的关联;⑤观看多媒体素材,形象感知传统节日。

2.能力目标①能够观察、分类、描述、表达和创作;②能够听取祖辈讲述,了解传统文化;③能够理解诗词、童谣中的传统文化内涵;④培养学生的传统节日学习方法和习惯。

3.情感目标①学会尊重、珍视传统文化,增强传统文化自信;②在学习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美好和魅力,增加爱国情感;③培养学生的习惯,爱好和良好的品质,增进同学和社会交往。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①能够准确分类描述中国的传统节日;②理解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能够欣赏诗词、童谣,理解其含义。

2.教学难点①理解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②学会欣赏诗词,理解并感受内在含义。

四、教学策略1.启发式教学:利用图片展示、口语交流、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探索自己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和理解。

2.项目化教学:通过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如制作月饼、包饺子、写年记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受传统文化。

3.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在家中和社会中了解传统节日的庆祝习俗,与家长、长辈进行交流,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

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案】

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案】

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案】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学目标1.能小组分工合作,用不同方式收集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并记录这些节日的相关风俗。

2.能就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写清楚过节的过程。

3.以适当的方式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4.能对其他小组的展示活动做出评价,提出改进建议教学重难点能就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写清楚过节的过程。

教学策略1.以任务为驱动,引导学生全面了解综合性学习的内容、要求综合性学习贯穿单元学习的全过程,教师应在单元教学之初,以任务为驱动,激发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全面了解本次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与要求,以便学生有序安排自主学习活动。

2.以生活为基础,初探中华传统节日教师可引导学生看插图、泡泡框和表格,打开思路,通过充分的交流,让学习走进学生的生活,实现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和沟通,知道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去收集传统节日的相关资料,以及用哪些方式记录收集到的资料,从而为开展课外的小组自主合作学习做好准备。

3.针对问题及时干预,加强过程性的指导和评价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开展课外实践,可以设计活动评价标准,让学生对照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可以把学生已经收集到的资料张贴在班级学习园地中,提醒还没有收集资料的学生赶快行动。

教学准备学生收集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3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学生了解中华传统节日的由来及习俗,展示活动成果。

2.通过收集交流传统节日的资料,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3.通过对中华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弘扬传统文化、开拓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板块一确定主题,明确方法1.交流传统节日及习俗。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古诗三首》,知道这三首古诗分别描写了春节、清明节、重阳节。

你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这些节日又有哪些习俗呢?(2)学生交流。

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知道传统节日的习俗。

2. 使学生学会收集、整理、描述相关资料的方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节日的习俗。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让学生了解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的习俗。

2. 指导学生收集、整理、描述相关资料,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节日的习俗。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习俗,学会收集、整理、描述相关资料的方法。

2.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节日的习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传统节日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1) 学生自主学习,了解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的习俗。

(2) 教师指导学生收集、整理、描述相关资料,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节日的习俗。

(3)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师生共同评价。

六、板书设计1. 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2. 内容:(1) 春节:贴春联、放鞭炮、拜年、吃团圆饭等。

(2) 元宵节:赏花灯、猜灯谜、吃汤圆等。

(3) 清明节:扫墓、踏青、放风筝等。

(4) 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等。

(5) 中秋节:赏月、吃月饼、团圆等。

(6) 重阳节:登高、赏菊、敬老等。

七、作业设计1. 课下收集关于传统节日的习俗,整理成一篇短文。

2. 选取一个自己喜欢的传统节日,用图画或手抄报的形式表达节日的习俗。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习俗,学会收集、整理、描述相关资料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学目标1.能小组分工合作,用不同方式收集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并记录这些节日的相关风俗。

2.能就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写清楚过节的过程。

3.以适当的方式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4.能对其他小组的展示活动做出评价,提出改进建议▶教学重难点能就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写清楚过节的过程。

▶教学策略1.以任务为驱动,引导学生全面了解综合性学习的内容、要求综合性学习贯穿单元学习的全过程,教师应在单元教学之初,以任务为驱动,激发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全面了解本次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与要求,以便学生有序安排自主学习活动。

2.以生活为基础,初探中华传统节日教师可引导学生看插图、泡泡框和表格,打开思路,通过充分的交流,让学习走进学生的生活,实现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和沟通,知道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去收集传统节日的相关资料,以及用哪些方式记录收集到的资料,从而为开展课外的小组自主合作学习做好准备。

3.针对问题及时干预,加强过程性的指导和评价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开展课外实践,可以设计活动评价标准,让学生对照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可以把学生已经收集到的资料张贴在班级学习园地中,提醒还没有收集资料的学生赶快行动。

▶教学准备学生收集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3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学生了解中华传统节日的由来及习俗,展示活动成果。

2.通过收集交流传统节日的资料,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3.通过对中华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弘扬传统文化、开拓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板块一确定主题,明确方法1.交流传统节日及习俗。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古诗三首》,知道这三首古诗分别描写了春节、清明节、重阳节。

你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这些节日又有哪些习俗呢?(2)学生交流。

2.讨论与交流,方法引路。

中华传统节日可真是丰富多彩、引人入胜呀!想不想更详细、深入地去了解、研究它们?(1)这么多传统节日,你们小组最感兴趣的是哪一个?由此来确定小组的研究小课题,并根据节日为小组取名,如端午节习俗组、清明节习俗组、春节习俗组、中秋节习俗组……(2)小组讨论:围绕选定的传统节日,你们想研究它哪些方面的内容?打算用什么方法去研究?研究时要注意什么?又如何记录呢?(3)交流反馈。

你打算如何了解这些传统节日及习俗?又打算如何记录下来呢?预设1:可以查阅相关书籍或上网查询相关资料,还可以询问家长、老师等。

预设2:可以列个表格记录下来,也可以用思维导图记录下来。

课件出示:我们小组要研究的内容是清明节的由来、各地清明节的庆典活动等,可以到图书馆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也可以问自己的长辈。

收集资料时要注意整理和分类,访问时要事先约好时间,设计好访问提纲,在访问过程中要有礼貌,并做好访问记录……还可以开展体验活动,如组织去烈士陵园扫墓、踏青等,感受清明节的节日气氛。

(4)教师还要提醒学生活动时要注意安全。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活动,要使学生明白中华传统节日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而成的,同时要让学生把从交流中获得的新知识,在练习中加以巩固。

板块二小组合作,制订方案1.说到不如做到,我们马上行动吧!刚才我们已经分好小组了,现在以小组为单位制订活动方案。

2.各小组汇报活动方案,师生评议,提出意见或建议。

3.各小组修改、完善活动方案,提出注意事项。

(课件出示注意事项)课件出示:●当遇到困难时,不要退缩,要想办法解决,可以寻求老师、同学、家长或其他人的帮助,但不要让他们替你们包办哟!●向别人询问、采访时应有礼貌,声音要响亮,要把问题讲清楚。

●活动中要学会与他人合作,互相帮助,争取最快、最好地完成任务,相信你是最棒的!●如果你们要到学校以外的地方进行调查、研究,一定要注意安全。

活动中有什么感受、感想,有什么收获,可及时记下来,带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哟!4.分享、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1)课前,大家去收集了一两个自己最感兴趣的传统节日的资料,谁来和大家分享?(2)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相互补充,教师相机板书:风俗、食俗、由来、传说、诗词。

如: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清明节扫墓、踏青;春节贴对联、扫尘、守岁等;中秋节赏月、吃月饼;元宵节猜灯谜、看花灯、吃元宵、庆团圆……(板书:端午、清明、春节、中秋、元宵)【设计意图】师生交流分享资料,详细介绍了常见的传统节日习俗。

学生在交流中加深了对传统节日习俗的了解并理解了其中丰富的内涵。

这一环节搭建了一个生生合作、师生合作、探究分享的平台,真正体现了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激发了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板块三交流补充,推进活动1.组内交流。

下面请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收获。

(课件出示记录卡)中华传统节日记录表节日名称:_________________ 节日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了解途径:___________________ 节日习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节日传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组长收集记录小组同学收集到的信息。

3.修改补充收集的资料。

4.商讨确定展示方式。

(展示小组做的月饼、猜灯谜、讲传统节日故事及传说、写手抄报、写对联、古诗朗诵、唱传统节日的歌、展示传统节日图片、剪纸、剪窗花)5.各组确定展示方式。

第2课时▶课时目标1.以适当的方式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2.能对其他小组的展示活动做出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过程板块一端午节小组汇报展示1.课件出示汇报案例。

课件出示:请大家看一看我们小组整理的资料吧!端午节除了赛龙舟,还有许多其他习俗。

比如门前插药草,传说这样做可以预防瘟疫。

传说在端午节的这一天,由于天气转热,许多有毒的虫子都开始活动了,为了让孩子们避免受虫子的叮咬,家长们要用防虫的雄黄在他们的头上画一个大大的“王”字。

而更小的孩子要穿上绣有五种毒虫的肚兜,取的是“以毒攻毒”的意思。

而妈妈们要用彩线缠出各种形状的葫芦、彩粽,给孩子们佩戴在身上。

还有关于粽子的习俗。

老北京的粽子有很多的讲究,送礼使用的是南方口味的粽子,而供在供桌上的是一种特别小巧、雪白、玲珑剔透的粽子,最受老百姓欢迎的是黄米红枣的粽子。

端午节佩戴五色丝线是因为古时候有“五丝续命”的传说,是希望孩子们长命百岁的意思。

除此之外,我们组的同学还决定自己过一过端午节,感受一下这些有趣的民俗活动。

我们决定向妈妈、奶奶学习缠五色丝线、编五彩绳、制作粽子,这样一来,这个活动就变得有趣多了,也有意义多了。

端午节小组汇报到此结束。

2.教师小结:端午节小组了解到的知识可真多呀,你们是否也使用了资料查找这种方式来了解传统节日呢?在查找资料之后,别忘了也和他们一样,把查阅到的资料进行整理。

3.接下来请中秋节小组汇报展示他们的成果。

板块二中秋节小组汇报展示1.课件出示汇报案例。

课件出示:我们小组调查研究中秋节的传说和习俗时,发现不少习俗现在已经消失了,但在搜寻关于中秋节的资料时,找到的很多风俗我们也从未听说过。

带着好奇的心情,我们通过查资料、求助家长、调查访问、网上查找资料等方式,进行比对,找出最有价值的资料。

通过给老人打电话的方式进行询问,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和长辈进行了沟通。

最后,我们小组坐下来一起研究讨论,将获取的资料进行整理,主要从中秋节的传说、饮食、风俗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很广。

中秋佳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很流行。

在宋代,中秋赏月更加盛行,每到这一天,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很多百姓登上楼台,一些有钱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亲人团聚,共同赏月叙谈。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节都有吃月饼的习俗,月饼还被用来当作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我们小组要在中秋节的时候学习做月饼、赏月。

中秋节小组汇报到此结束。

2.教师小结:案例中,中秋节小组收集到的资料可真不少,老师都跟着长知识了。

相信今年的中秋节他们会做好准备,过一个传承文化的中秋节。

3.接下来请春节小组汇报展示他们的成果。

板块三春节小组汇报展示1.课件出示汇报案例。

课件出示:我们小组采用的是查资料、打电话、看视频、翻照片、设计制作等形式来收集有关春节的资料。

我们小组分工明确,两人查资料、两人打电话、两人看视频、两人翻看照片,最后,大家坐在一起共同整理归纳资料。

我们小组还采取设计制作窗花的方式来感受春节的气氛,因为窗花最能代表春节,贴上红红的窗花,非常喜庆。

我们买了红色的纸,在合理设计后剪出了美观的窗花,还用刀刻的方法来刻窗花,效果都不错。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春节以及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也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

春节至少从西汉开始,一直延续到今天。

汉族地区,节日活动历来从除夕开始,直到正月十五。

众多少数民族的节日活动也大体相同,但又各具特色。

春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春节的活动时间却很长。

从年尾廿三(或廿四日)小年起,人们便开始“忙年”。

春节的习俗:腊月二十三——祭灶,腊月二十四——扫尘,腊月二十五——接玉皇,腊月二十七、二十八——洗浴,腊月三十(除夕)——吃年夜饭、贴年红、祭祖、守岁。

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还有拜年、逛庙会、观社火、舞龙、舞狮等活动,这些都为春节增添了喜庆的气氛。

这是我们小组剪的窗花。

(教师将窗花贴在黑板上)我们小组要在春节的时候体验一下贴福字、贴春联、贴挂千、贴窗花。

春节小组汇报到此结束。

2.教师小结:春节小组不仅查阅、整理了相关资料,还制作了窗花,完成得非常好,相信他们接下来的体验活动也会非常成功。

3.接下来请重阳节小组汇报展示他们的成果。

板块四重阳节小组汇报展示1.课件出示汇报案例。

课件出示:我们小组调查研究重阳节的由来和习俗时,发现不少习俗现在已经消失了。

在搜寻关于重阳节的资料之前,我们不知道重阳是什么意思,于是我们带着好奇的心理,通过查资料、求助家长、调查访问、网上查找资料等方式进行比对,找出最有价值的资料。

我们还通过调查访问的方式开展调查活动,我们小组到广场、社区进行访问。

在行动之前我们进行了讨论,设计了访问任务单,主要围绕重阳节的习俗进行访问。

问题有:重阳节还叫什么节?重阳节有什么风俗?各地还有哪些独特的过节形式?最后,我们小组坐下来一起研究讨论,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