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二上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
《小蝌蚪找妈妈》 说课稿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蝌蚪找妈妈》。
一、说教材《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充满儿童情趣的科学童话。
通过讲述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找到了自己的妈妈的故事,展现了青蛙生长过程中的科学知识。
这篇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
它不仅是一篇语言优美、生动有趣的文章,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我将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观察、思考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蝌蚪的成长变化,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二、说学情我所面对的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抽象思维能力较弱。
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学生对青蛙的外形和生活习性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青蛙的生长过程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直观形象地展示小蝌蚪的成长变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成长过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观察、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成长过程。
教学难点:1、理解鲤鱼妈妈、乌龟描述青蛙妈妈的话。
2、体会小蝌蚪找妈妈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五、说教法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主动性。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小蝌蚪找妈妈》教案教学反思说课稿

1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目标]1.认识14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3.结合课文内容,借助课文图片,按顺序说清楚小蝌蚪成长的变化过程,感受小蝌蚪遇事主动探索的精神,增强阅读科学童话的兴趣。
4.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是庄稼的好朋友,树立保护青蛙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借助图片、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表示动作的词语,了解课文内容,说清楚蝌蚪成长的过程。
2.看图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14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教”。
(重点)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3.借助图片、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表示动作的词语,了解课文内容。
一、激趣导入1.猜谜语。
(1)小黑鱼,滑溜溜,圆圆脑袋长尾巴,池塘里面游啊游。
(小蝌蚪)(2)绿衣小英雄,田里捉害虫,冬天它休息,夏天它捉虫。
(青蛙)2.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觉得他们是一家人吗?为什么长相相差这么大呢?难怪小蝌蚪连自己的妈妈都不认识了。
今天我们就跟随小蝌蚪一起去找他们的妈妈吧!3.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1.自由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
对照课文注音,把生字读准确。
2.同桌互读字词,共同识字。
3.集体交流识字方法。
(1)加一加,学生字:土+唐=塘代+衣=袋扌+甫=捕女+夷=姨(2)比一比:披——波(3)组词识记。
4.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多音字“教”。
5.出示生字卡片,玩生字游戏,检查识字情况。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
2.同桌练习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标出自然段序号。
3.指名分段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4.小组学习:先观察图画,再读读课文,找出与每幅图画相对应的自然段。
5.同桌讨论:小蝌蚪为什么找妈妈?怎样找妈妈?找到妈妈了吗?在文中做上记号。
四、指导书写1.学生先认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然后练习写字。
语文部编版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说课课件

这几幅图应该摆在哪里呢,自己读课文找答案。
迎
四条腿 宽嘴巴
游
追
头顶上大眼睛 披着绿衣裳
蹬跳蹦
披着碧绿的衣裳 露着雪白的肚皮 鼓着一对大眼睛
捉害虫
分角色朗读课文。借助图片表示动作的词语,了解 课文内容,感受小蝌蚪遇事主动探究的精神,增强 阅读科学童话的兴趣。
北京小学 李洁玲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充满儿童情 趣的科学童话。其巧妙之处在于将一 个科学知识很自然地蕴涵于一个生动 的小故事里。通过写小蝌蚪在鲤鱼妈 妈和乌龟的提示下找到妈妈的奇妙经 过,自然活泼地展现了小蝌蚪发育成 青蛙的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教”,会写 “两、哪”等10个字,会写“快活、哪里”等8个词语。
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后腿。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前腿。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 不知什么时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
结合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了解内容。
结合课文内容,借助课文图片,按
顺序说清楚蝌蚪成长的变化过程。
第二课时
分角色朗读课文。借助图片、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表示动作的词 语,了解课文内容。
通过分角色朗读和讲述故事,感受小蝌蚪遇事主动探究的精神,增 强阅读科学童话的兴趣。
结合课文内容,借助课文图片,按顺序说清楚蝌蚪成长的变化过程, 能看图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这几幅图应该按 什么顺序摆,自 己读课文找答案。
2
分角色朗读课文。借助图片、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表
示动作的词语,了解课文内容。
3
结合课文内容,借助课文图片,按顺序说清楚蝌蚪成长的
变化过程,能看图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第【1】篇〗一、说教材《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34课,它以浅显的文字生动的描写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同时向学生叙述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文章之所以被安排在第八单元里,因为它体现了“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让我们去探索,去发现”的教学理念。
从教材编排看,课文中人物角色较多,语言生动趣味性强,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典型教材:从教材结构看,课文二三四自然段段落相仿,也是进行学法指导的最佳范例。
同时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尤其低年级更应该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二、说目标设计意图:根据新课标大纲的要求,又结合文本的实际,我对本课制定以下重难点:1、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小组交流,结合平常的识字方法,会认本课二类生字,会写“有、在、什、么”等六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3自然段。
通过朗读初步感知蝌蚪和青蛙的特点。
3、抓主线“找”,在找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知道小蝌蚪变成青蛙的变化。
同时告诉学生遇事要主动探究,学会礼貌待人。
4、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及分角色朗读,让小朋友感受小蝌蚪找妈妈的心情。
三、重难点设计意图: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文本的实际,我对本课制定以下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八个字,会写两个字,有感情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告诉学生遇事主动探究。
四、说教法:设计意图: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朗读课文,完成教学目标,我将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情景再现策略。
课堂上通过课件,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引领学生进入故事意境。
2、合作学习策略。
学生合作表演课文中具体情节和分角色朗读达到深层体验。
五、结合学情说学法。
新课标要求对低年级段的学生培养阅读兴趣,感受阅读乐趣。
本课有利于在阅读中培养语感和想象力。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讲课稿一. 依照课标说教材《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 1 课,是一篇风趣的童话故事,它以浅易的文字生动的描绘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同时向学生表达了小蝌蚪变为青蛙的过程。
包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路。
联合本单元和本课的特色,教课目的拟订以下:(一)知识技术方面:能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课文,领会人物的心情和朗诵语气。
(二) . 过程与方法:经过频频朗诵课文和察看课件,,让学生掌握小蝌蚪变为青蛙的过程,培育学生的察看和想象能力。
(三)感情价值观:领会小蝌蚪急迫找到妈妈的心情,享受家庭的暖和。
(四)教课重难点:新课标特别重申语文课要增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育。
本课中,人物角色多,语言生动风趣,是进行朗诵训练的典型教材,因此本课的教课要点是经过朗诵,掌握青蛙的生长过程。
自但是然,领会人物的心情。
读准相应的语气是本课教课的难点。
二.说教课策略。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朗诵课文,达成教课目的,我将采纳以下教课策略。
1.情形再现策略。
讲堂上经过课件,调换学生多种感官,引领学生进入故事2.合作学习策略。
学生合作表演课文中详细情节和分角色朗诵达到深层体验。
3.迁徙训练。
感情是学生学习的驱动力,迁徙学习能力是素质教育必不行少的素质。
三. 联合学情说学法。
新课标要求对低年级段的学生培育阅读兴趣,感觉阅读乐趣。
本课有益于在阅读中培育语感和想象力。
因此我把本课的学习方法突出为“看 . 读. 品. ”。
看,就是图文比较,初步感觉课文。
读,是经过朗诵,体验感情。
品,是品词析句,累积运用。
四、说教课流程:(一)情味导入:1.出示小蝌蚪图片,描绘它的样子。
直接学习第一自然段。
动画听朗诵,领会这是一群什么样的小蝌蚪?(快活的)但是他们也有一个烦忧,碰到烦忧怎么办呢?(解决)这不是他们贴出了一则寻人启事。
2.寻人启事:我是你们的朋友小蝌蚪,我从生下来就没有看见我的妈妈,当我看到他人的妈妈和孩子们一同嬉戏的时候,就特其他敬羡。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小蝌蚪找妈妈》说课课件

大dà(大人)dài(大夫) 长z 教jiào(教育)jiāo(教书)
四
PPT模板:www. 1ppt.co m/ mob an/ PPT背景:/beiji ng/ PPT下载:/xiaz ai/ 资料下载:www. 1ppt.co m/zilia o/ 试卷下载:/shiti / 手抄报:/shouc haobao/ 语文课件:/keji an/yuwen/ 英语课件:/keji an/ying yu/ 科学课件:/keji an/kexue/ 化学课件:/keji an/huaxue/ 地理课件:/keji an/dili/
PPT素材:/s ucai/ PPT图表:www.1ppt .co m/tu 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个人简历:www.1ppt. co m/jia nli/ 教案下载:www.1ppt. co m/jia oan/ PPT课件:www.1ppt. co m/ ke jian/ 数学课件:www.1ppt.c om/keji an/shuxue/ 美术课件:www.1ppt.c om/keji an/mei shu/ 物理课件:www.1ppt.c om/keji an/wuli / 生物课件:www.1ppt.c om/keji an/sheng wu/ 历史课件:www.1ppt.c om/keji an/lishi /
小蝌蚪找妈妈
1.小蝌蚪的家在什么地方?
池塘里
塘:鱼塘 水塘 池塘
2.小蝌蚪长什么样子?
nǎo dai kǒu dai dài zi • 大大的脑袋 (口 袋 袋子 ) • 黑灰色的身子 • 甩着长长的尾巴 甩:表示动作的词,我还可以说: 甩头发、甩手
3.遇到鲤鱼妈妈 (1)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的动作是?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教案第【1】篇〗《小蝌蚪找妈妈》是人教版语文第二册第34课,它是一篇脱离拼音的看图学文。
课文以小蝌蚪找妈妈为线索介绍了青蛙的生长过程。
课文配有六幅图,分别与六个自然段的内容相对应。
本课分2个课时完成,本课为第一课时。
授课完毕,反思自己的教学,感觉这堂课有成功之处。
一、运用多种有效手段使学生准确了解青蛙的成长过程。
课文第一课时的难点在于让学生认识蝌蚪和青蛙,了解青蛙生长过程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而且一年级学生对动物的了解不多,容易混淆一些常识性的内容。
这就需要教师精心策划,我主要利用三个有效手段使整堂课的教学中一条线贯穿到底,从检查环节来看,效果是明显的,即使是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准确无误地说出青蛙的生长过程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
手段一:抓明线引暗线,条理清晰从课题入手,首先出示小蝌蚪有趣的,并提问: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这马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学生的主动观察,使小蝌蚪的样子给学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接着再问,小蝌蚪的妈妈会是谁呢?它是怎么找的?结果怎样?在学文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到,通过鲤鱼妈妈和乌龟妈妈的帮助,小蝌蚪一步步知道了自己妈妈的特征,并让学生一步步地说青蛙的特征,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在初学文本时,我又问了设置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当学生通过第一次浏览课文知道青蛙就是小蝌蚪的妈妈后,我出示青蛙,让其观察两者外形差别。
学生纷纷说两者不像,于是我抛出问题:小蝌蚪要变成青蛙要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换言之,小蝌蚪在找妈妈过程中要发生哪些变化?这就挖掘了文章的暗线,这一暗线就是文章的重点。
如此明暗线结合,通过多种途径使学生对文本了解得到了加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从而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手段二:据文贴画,贴中取乐上课前,我准备好五幅画,分别为小蝌蚪、长了两条前腿的蝌蚪、长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变短的青蛙、大青蛙。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本文是一篇童话故事,描述了一群小蝌蚪寻找妈妈的过程,最终他们变成了小青蛙,并协助妈妈捕捉害虫。
教材插图生动地展现了小蝌蚪的变化过程,蕴含了从小独立生活、主动探索的道理。
教学目标包括认识14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增强爱动物、爱科学的意识、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的形态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在于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了解青蛙的形态变化,理解乌龟不是小蝌蚪的妈妈。
二年级学生好奇、易感染,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教学时可以通过创设情境、体验、感受、情感共鸣等方式达到教学效果。
不利因素在于学生朗读课文时可能会出现唱读的现象。
教学法采用“多向互动、合作探究”的主体教学模式,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运用多媒体课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学法上采取自主研究、朗读感悟、个性展示的方法,让学生在充分的朗读训练中培养语感、展示个性、提高研究能力。
教学过程包括猜谜导入、初读全文、识字教学、精读课文感悟理解等环节。
其中,猜谜激趣可以引发学生兴趣,初读全文可以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识字教学注重培养识字兴趣和惯,精读课文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在研究第然段之前,先展示第三幅图,让孩子们观察图上画了什么,它们有什么特点。
然后再结合课文,边读边画出小蝌蚪和鲤鱼妈妈的样子和动作。
接着,引导孩子们思考:小蝌蚪为什么会感到疲惫呢?是因为它游了太久了吗?还是因为它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分角色表演“再见了”,让孩子们在情境中感受小蝌蚪和鲤鱼妈妈的离别,进一步理解课文的情感。
最后,指导孩子们朗读这段课文,要注意把握好小蝌蚪和鲤鱼妈妈的情感变化,让孩子们读出小蝌蚪找到妈妈后的快乐和满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以小蝌蚪找妈妈为线索,介绍了青蛙的生长过程。
本课有三幅图:第一幅画的是长出两条后腿的小蝌蚪,在询问鲤鱼阿姨。
第二幅图画的是长出两条前腿的小蝌蚪,错将乌龟认做妈妈。
第三幅图画的是小蝌蚪尾巴变短了,找到了青蛙妈妈。
课文对每幅图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文字描述。
本课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了解青蛙生长的特点,懂得要保护青蛙和小蝌蚪。
本课的教学要求是: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由要求学会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认真观察图画,并通过朗读了解小蝌蚪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二、说学生:
学生对这课的内容是十分感兴趣的,但真正很清楚青蛙成长过程的学生不多,因此在教学中设计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充分感知课文,利用吸引学生。
同时,本课篇幅较长,需要指导学生的朗读,特别是让后进生朗读好课文,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三、说设计:
(一)导入,激发兴趣。
用一则谜底是青蛙的谜语导入,再出示小蝌蚪和小青蛙的头饰,让生形象感知两者的差异;然后请生提问,看看有什么问题要问它们。
这样,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二)朗读看图,整体感知。
1.让学生准备读文:先说说遇到不会认的字怎么办,再自由地读一读课文。
这
样可以避免生因畏难而不读。
2.范读课文(可由师范读,也可由在自由读中表现得很好的孩子来范读。
)学生再读,标出自然段和生字。
3.同桌互读,正音。
4.指名接读课文,注意翘舌音和后鼻音的正音。
教读长句。
(三)自主识字。
1.小组内自主识字,比方法,比识字量。
2.检查自学。
注意巩固翘舌音和后鼻音,交流好的方法,多表扬爱动脑
筋的同学。
3.用生字说词。
(四)看图说话,精读课文。
1.第一自然段抓小蝌蚪的样子和“快活”理解。
感受体会,读好小蝌蚪水里游来游去的快活心情。
2.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在仔细看图后抓住小蝌蚪的变化和相近的句式,从扶到放让学生学着自学。
在朗读练习中用自读、对读、轮流读和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进行朗读练习。
重点体会并读好以下几个地方:对鲤鱼妈妈有礼貌的问话;叫妈妈时高兴激动的心情;鲤鱼、乌龟和青蛙妈妈说话时慈爱的语气。
在表演中理解“迎上去”“追上去”的不同。
3.第六自然段的学习中选择了青蛙捕捉害虫的科普录像,播放,使学生通过真切可感的情境,了解青蛙捕捉害虫的本领和可怕的害虫形态以及少先队员打着红旗保护青蛙的活动,从而把保护青蛙这一认识水平深化为高尚的道德品质。
4.让生利用课件和板画小结青蛙的生长过程。
全文分角色朗读和表演,升华感情。
(五)指导写字。
“两”字注意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两点的方向。
“两、宽”两字都要注意上下两部分大小比例恰当。
其余八字交给学生自学。
最后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