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必考必过资料

合集下载

马原必背基础知识点

马原必背基础知识点

马原必背基础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即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等基本原理。

以下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必背基础知识点:一、辩证唯物主义1.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一种关于世界本质和认识世界的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永恒存在的,物质是客观实在的,物质是由无数的基本粒子组成的。

2.辩证唯物主义的辩证法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辩证发展的,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矛盾斗争和统一斗争的过程。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斗争推动着事物的变革。

3.实践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立足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二、历史唯物主义1.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历史哲学,认为社会历史是一种物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运动,也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2.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种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是社会变革的驱动力。

3.社会形态的演变和类别的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将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不同的社会形态,每个社会形态都有其特定的经济基础、社会关系和上层建筑。

三、辩证法1.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辩证法是自然界和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是一种观察和分析事物发展的方法论。

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矛盾的类型和性质:辩证法将矛盾划分为质量矛盾和数量矛盾,质量矛盾是事物内部的矛盾,数量矛盾是事物之间的矛盾。

3.矛盾的互相转化和质变:辩证法认为,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互相转化,矛盾的转化会引起事物的质变。

四、人的本质和价值1.人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具有创造性和实践性。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马原必背知识点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或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3、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同唯物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4、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著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5、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著作是《资本论》6、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7、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8、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是实践性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9、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10、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

这里所说的特定含义和确定标准是指对世界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回答;存在和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1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世界本原问题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13、相信“意念移物” ,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1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15、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1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17、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18、对同一张事物的不同看法都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19、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这说明意识是客观精神的主观映象20、“思想实验”体现了意识活动的创造性2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22、“寒路神麦正当时”说明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2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或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3、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同唯物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4、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著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5、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著作是《资本论》6、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7、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8、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是实践性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9、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10、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

这里所说的特定含义和确定标准是指对世界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回答;存在和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1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世界本原问题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13、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1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15、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1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17、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18、对同一张事物的不同看法都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19、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这说明意识是客观精神的主观映象20、“思想实验”体现了意识活动的创造性2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22、“寒路神麦正当时”说明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2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完整版)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

(完整版)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

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绪论1。

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四、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努力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基本原理及基精神实质第二、理论联系实际第三、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一章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在批判继承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合理因素并对现代科学成果进行科学总结基础上形成的的科学理论成果,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不但为以往的实践检验所证实,且随着未来的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而深化。

第一,物质概念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列宁的物质概念及其意义.第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

它被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发展所证实和丰富,并提供了理论思维的方向原则和基本方法。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

客观规律性是指物质运动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4.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世界是相互联系的,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制约作用的关系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事物的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5.矛盾的普遍与特殊的辩证关系第一、任何事物的矛盾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普遍寓于特殊性之中.第二、认识事物的矛盾的特殊性是认识事物的基础.第三、矛盾有普遍与特殊是辩证统一:矛盾的普遍性是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相对的。

马原重点必背

马原重点必背

马原重点必背一、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它强调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规律,揭示了一切事物中蕴含的矛盾和内部矛盾斗争的动力。

辩证法认为,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和运动的整体,在发展中不断实现着否定、肯定、超越的过程,推动事物的进步和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之一,它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经济基础的变革。

历史唯物主义批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强调社会历史是以阶级斗争为动力的,社会的发展是一种辩证的运动。

二、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基于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提出的,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矛盾。

剩余价值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价值和他们自身维持生存所需价值之间的差额,也是资本家对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占有。

剩余价值的产生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特有的资本-劳动关系密切相关。

三、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基本概念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现象,它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资本积累是指资本家通过剥削劳动者,将剩余价值再投资扩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和生产商品的过程。

资本积累的规律资本积累具有内在的规律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

资本主义经济在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过程中,也在产生着一系列的矛盾和危机。

第二,剥削程度的增加和人口问题。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使剥削程度的加深,同时也会引发人口问题。

第三,资本的集中和垄断。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资本会逐渐集中和垄断,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矛盾。

四、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是指在资本主义基础上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社会制度。

社会主义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按劳分配和各尽所能分配的结合;政治上实行人民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

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共产主义是指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全面共产主义制度的理想社会。

《马原》十大必背考点汇总

《马原》十大必背考点汇总

马原十大必背考点1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1.原理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2.方法论①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③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2发展1.原理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2.方法论要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如实地看作是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它们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又要预见它们的未来。

3对立统一规律一矛盾的同一性1.原理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

二矛盾的普遍性原理1.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始终,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2.方法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包含矛盾的,因而对任何事物都是可以分析也是应该分析的,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

三矛盾的特殊性原理1.原理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2.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质量互变规律一适度原则1.原理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

2.认识度的意义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二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1.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2.方法论意义要把远大的理想目标和科学的求实精神结合起来,把敢想、敢闯的革命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结合起来,既反对因循守旧、止步不前,又反对急躁、陷于空想。

5否定之否定规律一辩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1.辩证否定观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2.方法论意义要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要同时看到事物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二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方法论1.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

马原复习资料(超全)

马原复习资料(超全)

马原复习提纲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来看】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阶级属性来看】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看】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狭义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广义马克思主义【总结】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阶级性);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创始人);是无产阶级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为什么要推翻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不可克服的几大弊病:物质财富对人的统治;人与人的对抗、分裂;最重要的是,资本主义不能给绝大多数人以幸福●马克思的社会理想消除人与人的对抗、分裂,实现人类解放,建立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如何实现人类解放两大根本途径:发展生产力;变革社会关系,特别是消灭私有制●人类解放的历史进程整个人类历史,实质上就是一部人类不断地为自身争取自由和解放的历史。

更具体地讲,就是人类不断摆脱自然界和社会关系的奴役,逐渐掌握自身命运,最终成为自然和社会的主人的奋斗过程.原始社会:人尚未受到社会关系的奴役,但却是自然界的绝对奴隶。

马原必背知识点归纳

马原必背知识点归纳

马原必背知识点归纳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唯物论的认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即认为人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2.辩证法的认识论基础: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基础,它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发展的规律,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调整和修正对世界的认识,实现人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致性。

4.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认为物质条件决定社会意识和社会制度。

它强调社会形态的变革和社会发展的规律。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和表现。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一定的反作用。

社会意识可以通过改变人们的观念、思想和行为,间接地影响社会存在的发展和变化。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用来改造自然和满足人民物质生活需要的物质和技术力量。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相互关系的总和。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矛盾,这种矛盾推动了社会形态的发展和变革。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经济基础是社会存在的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包括政治、法律、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经济基础的变革会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上层建筑的变革又会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三、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1.阶级的基本矛盾和阶级斗争:阶级是社会存在中的一个重要矛盾。

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2.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路径是通过武装斗争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3什么是马克思: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4.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本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5.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6.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7.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8.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9. 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问题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义的标准。

第二、思维能不能正确地反映存在的问题第三、思维怎样反映存在的问题。

10. 旧唯物主义哲学(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11.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以及过程的哲学范畴
12.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13.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在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

14. 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很显然,自觉
地坚持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15.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16.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17.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18.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

19.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1)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的能动创造性(3)意识活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4)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有控制作用。

20.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1.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认识论的唯物论。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只有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23. 真理的一般概念: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2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
点决定。

首先,真理的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其次,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25.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而且它作为劳动对象也不断进入人们的物质生产领域
26.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

社会意识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脑固有的,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观实际的反映。

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社会意识同语言一样,是在生产中由于交往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

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27. 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28. 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是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29.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这三项内容构成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0.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范畴 ,指社会的政治、法律、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以及与这些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

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31. 。

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它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哪个阶级是被统治阶级。

政体是指
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织形式,也就是政权构成形式。

它表明统治阶级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去组织自己的政权,实现自己的统治。

32.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集中表现在: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上层建筑要维护、巩固和发展自己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33.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