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脊液常规操作规程
脑脊液穿刺标准穿刺流程

脑脊液穿刺标准穿刺流程
脑脊液穿刺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检查方法,用于获取脑脊液样本以进行分析。
以下是脑脊液穿刺的标准穿刺流程:
1. 术前准备,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包括了解患者的病史、过敏史和药物使用情况。
医生会解释整个过程并征得患者的同意。
2. 位置选择,患者通常需要平躺在手术台上,医生会选择在患者的腰部进行穿刺。
患者可能需要蜷缩身体或者采取其他特定的体位以便医生进行操作。
3. 局部麻醉,医生会在穿刺部位进行局部麻醉,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并确保手术过程的顺利进行。
4. 穿刺操作,医生会使用专用的穿刺针穿透患者的皮肤、脂肪层和硬脊膜,最终进入蛛网膜下腔。
在这个过程中,医生需要保持稳定的手法,以避免对患者造成伤害。
5. 脑脊液采集,一旦穿刺针进入蛛网膜下腔,医生会开始收集
脑脊液样本。
通常会采集一小部分脑脊液用于后续的化验和分析。
6. 结束和处理,一旦脑脊液采集完成,医生会缓慢地拔出穿刺针,并对穿刺部位进行处理,通常是用消毒纱布进行包扎。
7. 监测和观察,患者在手术后需要在医护人员的监测下进行观察,以确保没有出现并发症。
总的来说,脑脊液穿刺是一项常规的医疗检查方法,但仍然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在整个过程中,医生需要严格遵循操作规程,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检查的准确性。
同时,患者也需要配合医生的指导,并在术后密切观察身体的变化。
脑脊液检测操作方法

脑脊液检测操作方法脑脊液检测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查方法,用于检测脑脊液中的生化指标、细胞数量和形态等,以辅助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以下是脑脊液检测的一般操作方法:准备工作:1. 确认患者是否有出血倾向或使用抗凝剂,同时评估患者的颅内压情况。
2. 向患者解释检测的目的、过程和可能的不适感,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3. 准备好所需的检测器具和试剂,包括取样器、针头、试管、离心机等。
操作步骤:1. 患者取体位,通常采用侧卧位,使头稍微下垂。
2. 外周局部麻醉:在离插入点约2cm处,以2%利多卡因为主的局部麻醉药混合液进行皮内注射。
3. 随后进行穿刺:医生戴好手套,选择合适大小和长度的脑脊液穿刺针,通常在腰椎3-4级进行穿刺。
采用推进法,将针头置入椎间腔,直到穿入硬膜囊。
4. 采集脑脊液:当穿刺针穿越硬膜进入蛛网膜腔时,打开穿刺器,将脑脊液采集至试管中。
采集量通常为2-4毫升。
5. 检查采集的脑脊液:将采集的脑脊液分装到相应的试管中,标注上相关信息,如患者姓名、日期等。
根据需要,可以进行生化指标(如蛋白质、糖等)分析、细胞计数、细胞形态检查等。
6. 完成检测后,将试管封好,送往实验室进行进一步分析。
注意事项:1. 操作应轻柔、缓慢进行,以减少患者的不适感和损伤。
2. 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和生物安全要求,确保脑脊液的纯净度。
3. 在采集脑脊液时,医生需要随时关注患者的症状变化,如出现头痛、恶心、眩晕等不适反应,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4. 检查前需评估患者的颅内压情况,避免因操作引起颅内压增高,导致脑疝或其他严重并发症。
请注意,脑脊液检测是一项需要专业医务人员操作的临床检查,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以上操作方法仅供参考,具体操作步骤应根据医生的建议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脑脊液常规操作规程

■ 正常脑脊液中白细胞关键为单个核细胞, 多 为淋巴细胞及大单核细胞, 二者之比约为7: 3, 偶见内皮细胞 : 软脑膜和蛛网膜细胞 、室 管膜细胞 、脉络膜细胞等。
即为每μl脑脊液细胞总数。
• 常见颜色改变及临床意义
■ 1 、红色 :
■
如标本为均匀红色血性脑脊液, 为区
分蛛网膜下腔出血或穿刺性损伤, 应 :
■ (1)将血性脑脊液试管离心5 min (1500r / min), 如上层液体呈淡红色或黄色, 隐 血试验阳性, 多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呈黄 色说明出血时间已超出4 h 。如上层液体澄 清无色, 红细胞均沉管底, 多为穿刺损伤 所致新鲜出血。
脑脊液常规操作规程
常规检测内容
■ 包含 : 通常性状检验 、潘迪氏试验 、 白细胞 计数与分类 、革兰氏染色 、抗酸染色 、墨 汁负染色。
通常性状检验
■ 关键观察颜色(无色 、 白色 、红色 、黄色、 绿色 、黑色等), 透明度(透明 、微浑 、浑 浊 、脓样等), 凝块(无 、有或薄膜形成 、 胶冻状 )。
■ 正常脑脊液 单个核细胞 : 约95%,
■
多型核细胞 : 约5%。
红细胞总数
■ 1 、对澄清脑脊液可混匀后用滴管直接滴入 计数池, 计数10个大方格内红细胞数, 其总
和即为每μl细胞数。
■ 2 、浑浊或带血脑脊液可用血红蛋白吸管吸
收混匀脑脊液20μl , 加入含红细胞稀释液
0.38m1小试管内, 混匀后滴入计数池内, 用 低倍镜计数4个大方格中细胞总数, 乘以50,
脑脊液常规检查作业指导书

脑脊液常规检查作业指导书一、背景知识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简称CSF)是一种存在于脑室系统和蛛网膜下隙中的无色透明液体,由脉络丛分泌而成。
脑脊液常规检查是一种用于评估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方法,对于诊断和治疗多种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的本文档的目的是为医务人员提供一份脑脊液常规检查的作业指导书,以便他们能够正确进行脑脊液常规检查,提供准确的检查结果和诊断依据。
三、检查方法1. 患者准备a) 在进行脑脊液常规检查前,需告知患者检查的目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b) 患者在检查前需禁食4-6小时,以减少脑脊液产生,避免误差。
c) 记录患者的相关病史,如手术史、用药史等。
2. 检查准备a) 检查仪器:脑脊液采集套装、橡胶手套、酒精、棉签、无菌穿刺针、无菌注射器、常规检查用试管等。
b) 核对检查仪器是否齐全,检查仪器严禁交叉使用。
3. 检查步骤a) 选择合适的脑脊液采集部位:常用的采集部位有腰椎间隙和枕额部蛛网膜下腔。
b) 患者取侧卧位,将患者腰椎弯曲并尽量将腿屈曲,或者将患者头部向胸部弯曲,以暴露采集部位。
c) 采用无菌穿刺针进行脑脊液穿刺,先用酒精消毒穿刺部位,然后进行穿刺,穿刺时注意角度和深度,避免损伤神经或血管。
d) 抽取脑脊液:在穿刺后,将注射器连接到穿刺针上,轻轻抽吸脑脊液,避免产生气泡。
e) 抽取足够的脑脊液后,将脑脊液转入试管中,并封闭试管。
四、常规检查内容及操作1. 外观检查:检查脑脊液的色泽、透明度和悬浮物,正常情况下脑脊液应为无色透明液体。
a) 将脑脊液试管放置于光源下观察,记录颜色的变化。
b) 检查透明度:轻轻晃动试管,观察脑脊液的透明度变化。
c) 注意观察是否存在悬浮物,如脓细胞、红细胞或白细胞等。
2. 常规检验项目:a) 应进行的常规检验项目包括细胞计数、蛋白质含量、糖含量等。
b) 根据实际需要,可以进行其他相关的检验项目,如细菌培养、真菌培养、病毒PCR等。
脑脊液检验标准操作程序SOP文件

文件编号:ABCD-SOP-07-25版序:2005-01页码:第1 页,共7 页[标本采集]1.标本送检必须及时,收到标本后应即将检验。
久置可致细胞破坏,影响细胞计数及分类检查;葡萄糖分解使含量降低;病原菌破坏或者溶解。
2.细胞计数管应避免标本凝固,遇高蛋白标本时,可用 EDTA 盐抗凝。
[操作步骤]一、常规检验:1、 (CSF)颜色检查[正常参考值] 无色水样液体。
[临床意义](1)红色:常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硬膜下血肿等。
如腰椎穿刺时观察到流出的脑脊液先红后转无色,为穿刺损伤性出血。
(2)黄色:见于陈旧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出血、包囊性硬膜下血肿、化脓性脑膜炎、脑膜粘连、脑栓塞;椎管梗阻;脑、脊髓肿瘤及严重的结核性脑膜炎;各种原因引起的重症黄疽;心功能不全、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胡萝卜素血症、早产儿等。
(3)乳白色:见于化脓性脑膜炎。
(4)微绿色:见于绿脓假单胞菌性脑膜炎、甲型链球菌性脑膜炎。
(5)褐色或者黑色: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黑色素瘤、黑色素肉瘤等。
2、透明度检查[正常参考值] 清晰透明。
[临床意义](1)微混:常见于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脓肿(未破裂者)。
(2)混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
(3)毛玻璃状: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等。
(4)凝块:见于化脓性脑膜炎、脑梅毒、脊髓灰质炎等。
(5)薄膜: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等。
3、细胞计数[正常参考值]成人: (0-8) × 106/L;儿童:(0-15)×106/L;新生儿:(0-30)×106/L。
文件编号:ABCD-SOP-07-25版序:2005-01页码:第2 页,共7 页[临床意义](1) 细胞数明显增高(>200×106/L):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中度增高(<200×106/L=: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
(3)正常或者轻度增高:常见于浆液性脑膜炎、流行性脑炎(病毒性脑炎)、脑水肿等。
脑脊液常规检查标准操作程序

脑脊液常规检查标准操作程序1 检验目的鉴别诊断及预后观察神经系统疾病及其并发症。
2 检测原理一般性状检查采用目测法;细胞学检查采用显微镜手工检查法。
3 性能参数脑脊液常规检查是手工试验,目前还没有试验性能指标。
4 标本采集与接收4.1 脑脊液标本由临床医生进行腰椎穿刺采集,必要时可从小脑延脑池或侧脑室穿刺获得。
第一管作细菌学检查,第二管作化学或免疫学检查,第三管作常规检查。
4.2 标本采集后要立即送检,因为放置时间过久,其性质可能发生改变,可能影响检验结果。
采集的脑脊液标本应尽量避免混入血液。
5 设备和试剂5.1 仪器:复星公司 ACT-2000 超高倍显微镜系统,Sysmex XT-4000i 分析仪。
5.2 试剂:冰醋酸。
5.3 设备:血细胞计数池。
6 容器和添加剂脑脊液常规检查试验的容器为消毒的玻璃试管,一般情况下无任何添加剂(如遇高蛋白标本时,可用 EDTA 盐抗凝)。
7 操作步骤7.1 检验申请单及标本的审核整理脑脊液常规检验申请条码及标本,审核合格后,对脑脊液检验申请单姓名和标本标识进行复查,确认一致后进行检测。
7.2 一般性状检查:脑脊液的颜色和透明度测量采用目测法。
7.3 细胞计数7.3. 1 手工法:对澄清的脑脊液混匀后用滴管直接滴入一次性计数板,用低倍镜计数全部方格内细胞数;混浊或带血的脑脊液可用细胞稀释液或者生理盐水稀释后加入事先准备好的管壁带有冰乙酸的小试管中,混匀后滴入一次性计数板内,用低倍镜计数全部方格内细胞数。
7.3.2 仪器法:取混匀好的标本直接在 XT-4000i 上用体液模式进行检测,并记录结果。
7.3.3 有核细胞分类计数7.3.3.1 直接分类法:如果白细胞数不超过 0.015×109/L,可不分类计数;如超过 0.015×109 /L 应分类计数。
在高倍镜下根据细胞核的形态分别计数单核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与多核细胞,计数100 个白细胞,以百分比表示。
脑脊液检验操作规程

脑脊液检验操作规程湖南省肿瘤医院检验科作业指导书文件编号:HNZLYY-JYK-ZY-LJ -001 脑脊液常规检验标准操作程序第1页共5页脑脊液常规检验操作程序1.目的保证脑脊液常规检测结果准确、可靠、及时。
2.适用范围脑脊液常规检测,标本类型为脑脊液。
3.职责3..1脑脊液标本由临床医护人员采集检验人员向临床提供脑脊液标本量、保存条件、注意事项、生物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等。
3.2脑脊液标本的运送由临床卫生员运送。
3.3收集与处理检验后脑脊液标本由检验卫生员统一送到医院垃圾处理站按相关程序进行处理。
4. 检验程序4.1脑脊液理学检验:4.1.1颜色正常脑脊液为无色液体。
当有病变时可出现红色、黄色、绿色、乳白色、黑色等颜色。
4.1.2透明度正常脑脊液清晰透明,当脑脊液中有形物增加时,透明度降低,透明度可按清晰透明,微浑、浑浊三级报告。
4.1.3凝固或薄膜正常脑脊液没有凝块,化脓性脑膜炎时可出湖南省肿瘤医院检验科作业指导书文件编号:HNZLYY-JYK-ZY-LJ -001 脑脊液常规检验标准操作程序第2页共5页现,脑膜炎时可出现薄膜,可用无凝块、胶冻样、有薄膜形成、有凝块等方式报告。
4.2脑脊液化学检验:(一)潘氏(pandy)定性试验4.2.1【原理】蛋白质与石碳酸结合成不溶性蛋白盐而下沉,产生白色浑浊或沉淀。
4.2.2【试剂】5-7%石碳酸溶液。
4.2.3【方法】取试剂2-3毫升置于小试管内,用毛细滴管滴入脑脊液1-2滴,衬以黑色背景下观察结果,出现白色浑浊为阳性。
4.2.4【结果判断】透明无变化(一)阴性微呈白雾状(〒)极弱阳性灰白色云雾状(+)弱阳性白色浑浊(++)阳性白色浓絮状沉淀(+++)强阳性湖南省肿瘤医院检验科作业指导书文件编号:HNZLYY-JYK-ZY-LJ -001 脑脊液常规检验标准操作程序第3页共5页白色凝块(++++)最强阳性4.3【注意事项】试剂和脑脊液应按一定比例进行试验,若脑脊液浑浊,应离心沉淀后取上清液试验。
脑脊液检测操作方法

脑脊液检测操作方法
脑脊液检测是一种医学检查方法,用于诊断各种神经系统疾病。
以下是脑脊液检测的操作方法:
1. 患者需要空腹,并且需要采取特殊的姿势,通常是坐直或卧在一侧。
2. 检测前需要进行皮肤消毒,并穿戴一次性手套。
3. 医生会在患者腰椎附近的脊椎穿刺部位进行局部麻醉。
4. 一旦麻醉效果开始产生,医生会使用一根细长的针头穿刺患者的脊髓膜,并通过针头收集脑脊液样本。
5. 取样过程中,患者需要保持静止,以避免意外损伤。
6. 取样后,医生会向患者补充脱水剂,以帮助稀释和减少脑脊液的压力。
7. 样本将被送到实验室进行化学和细胞学检测。
医生可能需要多次取样才能得到足够的样本。
总之,脑脊液检测需要非常谨慎的操作,具有一定的风险和副作用,因此必须由专业的医生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检验目的
指导脑脊液(CSF)常规测定。
2.方法原理
脑脊液是存在于脑室及蛛网膜下腔中的无色透明液体。
由于脉络丛上皮细胞对血浆
中各种物质的选择性分泌和超滤作用,血浆中各种成分对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各有不
同。
其中最易通过血脑屏障的是氯、钠、镁离子及乙醇;其次为清蛋白、葡萄糖、钙
离子、乳酸、氨基酸、尿素和肌酐;纤维蛋白原、补体、抗体、某些药物、胆红素、
胆固醇则极难或不能通过。
中枢神经系统任何部位发生器质性病变时,如感染、炎
症、肿瘤、外伤、水肿和阻塞等都可以引起脑脊液成分的改变。
通过对脑脊液理学
检查,显微镜检查、化学和免疫学检查及脑脊液病原学检查,可对疾病的诊断、治
疗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脑脊液(CSF)常规测定内容包括:颜色、性状、有核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潘
氏试验、细菌等。
潘氏(pandys)试验:CSF中的球蛋白与苯酚结合,形成不溶性的蛋白盐而产生白
色混浊或沉淀。
3.方法性能参数(如线性、检出限、测量区间、不确定度、准确性、精密度、灵敏度
和特
4.标本类型
标本类型:新鲜CSF。
标本拒收条件:拒收延迟室温2h、冷藏6h未送达标本。
标本保存与稳定性:一般室温1h内完成检验,久置可致细胞破坏,影响细胞计数
及分类检查。
5.要求的容器、防腐剂或添加物、仪器、试剂或分析系统
标本容器:BD无促凝成分红头管或洁净干燥带盖玻璃管。
试剂
试剂存储和有效期:
仪器:OLYMPUS光学显微镜,血细胞计数板。
6. 校准程序(计量学溯源性)
不适用
7. 质量控制,控制品使用水平和频率,允许限的纠正措施
不适用
8. 程序步骤
一般性状检查:轻轻混匀CSF,观察量、颜色、有无凝块和透明度(一般细胞数≥300
/μl个时或蛋白增加可产生混浊),并记录。
显微镜检查
(1)清或微混标本:a) 混匀后直接冲入计数池,计数四角四大方格内细胞总
数(包括RBC,NUCL)。
b) 用白细胞稀释液作1:1稀释,计数有核细胞数
c) 红细胞数=细胞总数-有核细胞数
(当白细胞数≥30个/μl时,在白细胞计数池中直接分类至少50个白细胞)
(2)混浊及以上标本:
a)稀释
标本:
于清洁
试管中
按上表
进行稀
释,用以计数细胞总数;
b)溶解RBC:于清洁试管中按上表进行稀释,用以计数有核细胞数;
c)冲池;计数
d)红细胞数=细胞总数-有核细胞数
有凝块或粘稠标本:
(1)用吸管旋转并挤压凝块,挤出里面的液体及细胞。
(2)2000rpm×5min离心,分离上清液和沉渣。
(3)混匀沉渣,涂片,用高倍镜观察NUCL、RBC。
(4)报告每高倍镜视野的红细胞和有核细胞数。
×5min离心,吸出上
清液于另一试管,并在试管上编号。
6/μl时进行操作。
将沉渣混匀涂片,厚薄根据有核细
胞数而定,血性标本可考虑推片。
待干后,瑞氏染色进行分类(分
100个NUCL);如见有不能分类细胞或怀疑有恶性细胞时,应请示
上级主管,由有经验的上级主管进行分析,并在报告时另行描述报
告,如脑膜白血病或肿瘤细胞等。
潘氏试验
取小试管一支,加入10%的石碳酸水溶液约5ml,用一次性吸管
加一滴CSF上清液立即在黑色背景灯照下观察结果。
弱阳性(±):微呈白雾状,在黑色背景下才能看到。
阳性(+):灰白色云雾状。
(2+):白色浑浊。
(3+):白色浓絮状沉淀。
(4+):白色凝块。
9. 计算结果原理
颜色
为区别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穿刺损伤应注意:
(1)离心沉淀后:如上层液体呈黄色,隐血试验阳性,多为蛛网膜下腔出
血,且出血时间已经超过4小时。
如上层液体澄清无色,红细胞均沉
管底,多为穿刺出血或因病变所致的新鲜出血。
(2)红细胞皱缩,不仅见于陈旧性出血,在穿刺损伤引起出血时也可看
到,因脑脊液渗透压较血浆高所致。
脑膜炎、重症如核黄疸等引起。
素血症和脓性脑脊液。
透明度:脑脊液混浊程度与细胞数量有关,脑脊液中细胞数超过300×10/L时,可出现混浊。
蛋白质含量增加或含大量微生物也可产生混浊。
凝固性:结核性脑膜炎静置12-24小时后,标本表面有纤细的网膜形成。
蛛网膜下腔梗阻时,可产生黄色胶冻状。
潘氏试验:有脑组织和脑脊髓膜疾患时常成阳性反应如化脓性脑脊髓膜炎、梅毒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脊髓灰质炎、流行性脑炎等。
脑出血时多呈阳性反应,
如外伤性血液混入脑脊液中,亦呈阳性反应。
细胞分类:
性质有关。
常以淋巴细胞为主。
10. 生物参考区间
(正常脑脊液中白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之比约为7:3,可含极少中性粒细
胞)。
11.警告值、危急值(适用时)
12.检验结果可报告区间
13.对超出可报告范围的结果的处理
如检到细菌时应建议培养确认。
有不能分类细胞,应请示上级主管,并另行描述报告,如脑膜白血病或肿瘤细胞。
14.实验室解释
15.安全防护措施
所有样品按具有潜在传染性的标本处理。
测定完成后,上清液及沉渣试管于2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4小时以上,倒入医疗废物下水槽,由医院统一消毒处理;塑料试管或容器等容器等医疗废弃物倒入
黄色医疗垃圾袋,贴上标签并封口,由医院统一销毁处理。
原液保存48小时或以上,倒入黄色医疗垃圾袋,贴上标签并封口,由医院统一销毁处理,并做记录。
16.最常见的误差源。
手工操作,主观性较强,细胞鉴别需要有经验。
17.方法的局限性(如乳糜血、溶血、高胆红素血等干扰影响、交叉反应等)
18.参考文献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
19.有关引用程序与文件
涉及的记录与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