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以前闽籍医家研究伤寒学的成就述评

合集下载

民国福建名医陈登铠的生平和临床经验

民国福建名医陈登铠的生平和临床经验

收稿日期:2007-12-15基金项目:福建省卫生厅重点课题(WZZM0605)作者简介:肖诏玮(1942—),男,主任医师,主要从事中医儿科临床和福州中医流派的研究。

2006年我们承担福建省卫生厅重点课题“福州历代中医特色研究”,几经寻觅,经陈登铠的后裔陈孝煌、陈孝栋、陈敬泰3位先生提供陈登铠先生的生平与临床资料,通读之后获益良多,现整理为陈登铠的生平、临床经验和用药特色3个部分,介绍给读者。

1陈登铠的生平陈登铠(1862—1945),字铁生,福州新店乡义井村人。

少聪颖,随凤山郑景陶学医。

景陶字于拨,号香岩,系前清举人,其父郑德辉以儒通医,景陶继其医业,迁居福州城内侯官县前悬壶,医声远扬,门庭若市,门前停放患者肩舆甚多,交通为之堵塞,路人啧有烦言,遂有“景陶街”之号,盖诋其街为其私人所专有也。

陈登铠尽得名师所传,学成之后曾任北洋舰队一等军医正。

因亲老子幼,家中无人照顾,遂辞职归来,悬壶城内南后街安民巷口,屡起沉疴,医声远播。

清・光绪28年(1902年)6月1日,福州中医公会成立,方澍桐为会长,陈登铠等12人分担会务。

方澍桐之后,陈登铠继任福州中医公会会长。

清末西学东渐,教会在福州开设多家西医医院,中西医互有訾议,中医面临挑战,其时有些中医“视内难仲景之书相去奚啻霄壤,时医学无心得,徒标门户,甚有废中学而专言西医者。

”(陈登铠.最新卫生学教科书)。

所以,要弘扬中医,必须提高中医自身的学术水平,于是陈登铠创办三山医学传习所,是福州最早的中医学校,广授生徒,乐育英才。

陈登铠在宣统3年(1911年)之前已编著生理学、诊断学、调剂学3本教材,继而又完成《华医病理学》,请郑奋扬作序。

该书汇聚内经者十之九,引伤寒、金匮者十之一,可见其重视中医经典的教学,郑奋扬对之推崇备至。

陈登铠精选经典,讲轩歧之学,又不存畛域异同之见,能吸纳西学。

他在北洋海军与泰西医士相处10余年,观其在“人体形质上”、“试验药物理化上”亦有长处,所以编著2部衷中参西教科书:①《最新卫生学教科书》。

许叔微伤寒医案二则评析

许叔微伤寒医案二则评析

许叔微伤寒医案二则评析中医伤寒学是一门极具深远历史意义的科学,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它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在这里,我们来评析一下许叔微伤寒医案二则。

许叔微伤寒,字本定,真名叫许洪生,是明代著名的医家,主要从事伤寒及其渐变论的研究,被誉为伤寒学的开拓者。

许叔微伤寒医案二则是他在研究伤寒及其渐变论方面的著作,也是他给伤寒学、医学历史和中医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

许叔微伤寒医案二则是他对伤寒及其渐变论的深入研究成果。

他把伤寒分为八个阶段:寒,温,热,湿,干,补,毒,发热,以及毒发和毒补之间的转换。

从这里可以看出,他的研究特别强调伤寒的一个阶段向另一阶段的转换,尤其是他对导致伤寒转化的因素以及对伤寒转换的影响有着独到的见解。

此外,许叔微伤寒医案二则提出了一套治疗伤寒的处方。

他认为,伤寒的治疗必须根据伤寒病人的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以正确控制伤寒变化趋势。

此外,他强调了药物的联合使用,以及药物对病人具体情况的综合评估,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前卫的想法,也是当今伤寒学的核心理念。

许叔微伤寒医案二则不仅对当今的伤寒学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也为中医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研究首先提出了伤寒渐变论,它表明伤寒病毒有一定的发展模式,可以依据其发展阶段进行不同的治疗。

他还强调了药物的联合使用、重视病人具体情况的综合评估等要点,这在当今伤寒学仍然是关键的部分。

他的研究也得到了国外医学界的广泛认可,他受到了国内外医学界的高度赞誉。

综上所述,许叔微伤寒医案二则是一部对伤寒学及其发展以及中医发展都有着重大贡献的著作。

它不仅对当今伤寒学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且也深刻影响了国内外医学界的发展,值得我们深思。

陈修园学术思想之《伤寒论》研究浅谈

陈修园学术思想之《伤寒论》研究浅谈

陈修园学术思想之《伤寒论》研究浅谈【摘要】陈修园是学术渊博的中医理论家,他一生谙熟经典,潜心研究伤寒之学,维护旧论并重视脾阳。

他兼收并蓄,大量著书立说,推广医学知识普及医学教育,其理论启发后世,在中医的发展历史中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就其《伤寒论》研究贡献及学术思想作一综述,以期后世学以致用。

【关键词】陈修园;《伤寒论》研究;学术思想1 生平简介陈修园清代著名医家,名念祖,字修园、良有,号慎修。

福建省长乐县(古称吴航)江田溪湄村人。

14岁入医学,尊崇经典致力于伤寒的研究,是运用运气学说研究《伤寒论》的代表。

任应秋教授陈赞他为清代以后研究伤寒最著名的医家。

在研究《伤寒论》的过程中他提出的维护旧论、分经审证及“存津液”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医学的研习道路上他不仅严格要求自己,自成一家,而且数十年如一日的普及中医,把深奥难懂的医理采用通俗易懂的文字阐述,为后辈的学习打开方便之门。

他一生著作颇多,值得后世傳颂的有《伤寒论浅注》、《长沙方歌括》、《伤寒真方歌括》、《伤寒医诀串解》。

晚年著成的《伤寒医诀串解》可谓其毕生研究《伤寒论》的精华所在。

他的著作多是对经典著作的反复注解,通俗性的文字便于初学者学习,内容深入浅出,形式执简就繁,流传甚广,深受欢迎。

为后世中医学者对经典的继承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教材读物。

2 《伤寒论》的研究2.1 “存津液”理论陈修园潜心研究《伤寒论》数十年,在《医学三字经》中写到“长沙论,叹高坚。

存津液,是真诠”。

[1]由此提出存津液在《伤寒论》治疗中的重要性。

陈修园在《医学三字经·伤寒瘟疫》中列举了若干存津液方剂的具体用法:“如桂枝汤甘温以解肌养液也;即麻黄汤直入皮毛,不加姜之辛热,枣之甘壅,以外治外,不伤营气,亦养液也;承气汤急下之,不使邪火灼阴,亦养液也;即麻黄附子细辛汤用附子以固少阴之根,令津液内守,不随汗涣,亦养液也;麻黄附子甘草汤以甘草易细辛,缓麻黄于中焦,取水谷之津而为汗,毫不伤阴,更养液也。

民国时期一个真实的悲惨故事,让我彻底明白了中医为何会没落

民国时期一个真实的悲惨故事,让我彻底明白了中医为何会没落

民国时期一个真实的悲惨故事,让我彻底明白了中医为何会没落提起中医你会有什么样的印象?中医是慢郎中,对不对?现在老百姓提起中医都说,中医都是慢慢调理的,要吃就吃时间长一点。

那你知道中医是慢郎中是怎么来的吗?一切都要从中医的寒温之争说起。

在开始之前我想给大家说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有个著名的经方家叫恽铁樵,他早年并非学医,而是从事编译工作。

正当恽铁樵在事业上取得成就的时候,丧子之痛不时向他袭来。

1916年,年已14的长子阿通死于伤寒,次年第二、三子又因为患上伤寒而夭折。

后来,恽铁樵先生痛定思痛,开始苦读《伤寒论》,学习中医。

这样又过了好几年,恽铁樵先生的四公子又得了伤寒。

症状是发热、无汗而气喘,因为怕自己学艺不精,他没有给自己的儿子开方,而是请了当地的医生。

但恽铁樵先生发现,这些医生所开的方子,跟自己前三个儿子生病时用的处方没有太大差别,仍然是用的豆豉、栀子、豆卷、桑叶、菊花、薄荷、连翘、杏仁、贝母之类,更为关键的是,四公子服药后病情没有一丝减轻,气喘反而加重了。

这天晚上,恽铁樵先生彻夜难眠,他在想,自己前三个儿子都死于伤寒,用的都是这些温病派的方子,现在四儿子又生病了,如果还用这些方子,注定是要失败的。

他依然决定要自己开方,挽救自己的四儿子。

他在房间里走来走去,思来想去,心想,四儿子的症状不正是《伤寒论》中“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吗?我四儿子的伤寒就是麻黄汤证,下定决心后,他在处方上写下了这样的方子:麻黄七分,桂枝七分,杏仁三钱,炙甘草五分。

然后拿方子对夫人说,我的三个儿子都死于伤寒,现在四儿子生病了,请的医生又治不好,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含药而亡。

言外之意就是死马当活马医了。

他的夫人同意了,因为也确实没有其他的办法。

于是按方抓药,煎了之后给四儿子喝,恽铁樵先生则继续去商务印书馆工作。

当天下班回家后,发现四儿子的气喘要比之前稍微平缓一些,皮肤有一些湿湿的感觉,并没有出大汗。

民国时期福建中医药界人士对中医药事业的贡献(续完)

民国时期福建中医药界人士对中医药事业的贡献(续完)

格者 由福建省政府发给《 中医证书》 以及 营业执照。 成立 了一批分馆、 支馆与中医公会。首先 , 中央国医 通过各中医公会的努力 , 一定程度 上促进 了中医从 馆福 建省分 馆 于 13 93年 5月 1 0日成 立 , 馆 筹 备 该 业 人员数 量 的增 加 。 以晋 江 县 中 医公 会 为 例 , 至 截 委员 会公 推王德 藩 、 品端 、 石 溪 、 云 团 、 郑 孙 郭 陈笃 初 13 9 7年抗 日战争 前 , 江 、 安 、 安 、 溪 、 春等 晋 南 惠 安 永 等 2 为董事 , 肖程 、 云鹏 、 5人 梁 黄 高希 焯 、 亨瑛等 9 王 县的中医前来人会者就达 20 人 , 0余 经三批考核呈 人为候 补董 事 , 常务 董事 由高 润生 、 幼彬 、 心 齐 、 朱 林 报, 除个别 外 , 均取 得 中 医师 资格 。中 医公会 的这 项 陈秋孙 、 郑海楼、 陈永庚 、 郑品端担任 , 并推高润生为 工作 使得 相 当一 部 分 中医从 业 人 员 的行 医合 法 化 , 董事长 ; 董事会聘请刘通任正馆长 , 蔡人奇 、 陈天尺 在一 定程 度上 保证 了中医 的传 承 与发展 。 任 副馆 长。福建 省分 馆职 权 包 括 “ 议决 设 立 各 县 国 3 救 治 民众 . 医支 馆并督 促 进 行 , 召集 各 县 中 医公 会 及 医药 团体 有些 中医公 会还 成立 施诊 所 , 费为 群众 看病 , 免 议决 国药 国 医之 整理 方法 ” [ 2。此外 , 分 馆 还 等 1 ] - 该
组 建 中医药社 团 1 各地 中医 药社 团的建 立 . 13 9 1年 3月 1 7日,中央 国医 馆 ” 南京 成 立 , “ 在 并决定 在各 省市 及海 外设 立分 馆 , 县级 设 立支 馆 , 以 作 为管理 中医学术 的领 导机 构 。福 建 中 医药 界 积极 响应全 国 中医药 界 的号 召 , 2 于 0世 纪 3 0年代 先 后

许宏对伤寒学的贡献

许宏对伤寒学的贡献

3讨论小金丹具有化瘀、解毒、止痛、行气、散结等功效,不少学者将其用于肿瘤的治疗,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本实验观察结果表明:小金丹对荷瘤小鼠的肿瘤生长具有抑制作用。

在小剂量和中剂量组,抑瘤率随剂量增高而增大,但小金丹的抑瘤活性没有表现出直线相关的量效关系,在大剂量组抑瘤率呈下降趋势。

本实验小金丹的剂量相当于临床常规用量的2倍,大剂量相当于临床常用量的4倍。

随着剂量的增加,具有毒性的药物也超出了临床规定的使用剂量,使药物的毒性增加。

所以我们考虑,小金丹的毒性可能部分降低了大剂量组的抑瘤活性。

由于本课题研究没有涉及小金丹的毒理及相关研究,对于小金丹的毒性和抑瘤活性的关系;对于小金丹的毒性引起的机体的整体反应,并进而对抑瘤活性产生间接影响的具体的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许宏(1341—1421),字宗道,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卒年八十一。

幼业儒而隐于医,刻苦钻研中医经典,学验俱丰,医之辄效,名噪一时,为明代福建省著名的医家。

许氏对前代名方和民间验方颇为重视,并潜心于收集整理与研究,撰有《湖海奇方》、《金镜内台方议》等书。

《湖海奇方》八卷是许氏搜集前代医家名方及民间经验方编撰而成,内容提纲挈领,简明实用,便于病家自检。

《金镜内台方议》十二卷,是其一生研究张仲景《伤寒论》方剂的经验总结。

许氏又工于诗文绘画,皆臻精妙,颇受众人赞誉。

明代以前医家研究《伤寒论》方剂者,首推金代成无己。

成氏在《伤寒明理论》中,对《伤寒论》20首常用方剂,依据君臣佐使的配伍特点进行分析,开后世方论之先河。

但成氏论述较为简要,阐析欠详。

金元以后医家对伤寒方虽也有研究,但多在临床各科疾病的辨证用方中综合论述,较少有方剂专论。

许宏《金镜内台方议》则是明代早期出现的一部研究伤寒方的专书,该书研究《伤寒论》的方剂特点,揭示张仲景辨证论治的精华,释方精细,论述切合临床实用,颇能启发后学,该书在伤寒学派中占有一定地位,现述其大要如下。

1重视伤寒方的剂型和治法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提出辨证论治原则,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福建近代研究伤学三医家

福建近代研究伤学三医家

福建近代研究伤学三医家
黄玉良;刘德荣
【期刊名称】《福建中医药》
【年(卷),期】1989(020)003
【总页数】2页(P34-35)
【作者】黄玉良;刘德荣
【作者单位】福建中医学院;福建中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2.29
【相关文献】
1.近代中西医汇通派4位医家临证用药方剂计量学研究 [J], 沙塔娜提·穆罕默德;毕肯·阿不得克里木;周铭心
2.民国以前福建医家研究伤寒学的成就述评 [J], 刘德荣
3.基于频次分析的近代医家沉香使用规律研究 [J], 王资涵;王爽秋;朱垚;陆明;杨念明;白发平
4.论近代福建木材业——近代福建林业史研究之二 [J], 戴一峰
5.论近代福建的植树造林——近代福建林业史研究之一 [J], 戴一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述陈修园对_伤寒论_的研究

浅述陈修园对_伤寒论_的研究

临床治疗模式。

其三,寒热共投、并行不悖原则的确立,是对《内经》阴阳互根理论的具体应用,也是仲景对药物配伍理论的创造性突破。

寒热并投的药物用法,在仲景之先并无记载,真正将寒热药物相须而用同时又能达到并行不悖目的者,当首推仲景。

在治疗脾胃疾病过程中,寒热药物相须为用往往能起到决定性的治疗作用,在其他疾病的治疗中也是如此。

寒热药物杂和而成的方剂虽然难以掌握,但若一旦掌握并能运用自如,则必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是因为,药性的寒热可直接调谐人身之阴阳。

参考文献:1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 261,1952 孙星衍(辑).神农本草经.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013 周 岩.本草思辨录.北京:中国书店,1987.234 钱 潢.伤寒溯源集.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7.106 5 成无己.伤寒明理论.上海:上海科技卫生出版社,1958. 626 吴仪洛.本草从新.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2.1007 黄元御.黄元御医书十一种.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0.3628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243 9 尚志均(辑).日华子本草.皖南医学院科研科,1983.77 10 李 杲.雷公药性赋.北京:中国书店,1991.1211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 24012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189(收稿日期:2001-05-30)浅述陈修园对《伤寒论》的研究青海省中医院(810000) 李春生关键词:陈修园 伤寒论研究陈修园,清代医家,福建长乐人。

生于医学世家,对《伤寒论》颇有研究,在伤寒学派中影响很大,一生著作甚多,撰有《伤寒论浅注》、《伤寒论医诀串解》、《伤寒真方歌括》、《长沙方歌括》等书。

治《伤寒论》之学者,始于晋唐,盛于宋金,而形成流派则自明代方有执倡言错简之后,形成错简重订、维持旧论和辨证论治三大流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苎二苎!竺墨苎主塑皇兰查笙堡:!!:况,进行对照分析计算,结果发现,当药液中胡椒碱含量≤0.157ug,m1时,薄层色谱法中无桔红色班点;其含量在0.157—0.284ug/ml时,薄层色谱法中桔红色班点不清晰:其含量≥0.284ug/ml时,薄层色谱法中桔红色班点清晰。

七、讨论1.考虑鸿茅药酒成分复杂,分析结果以回归方程式计算以求更接近于实际含量,较单独进行外标法测定更准确可靠,能真实反映样品的含量。

2.鸿茅药酒有效成份量化后,不但对浸提过程中怎样使提出率达到最大,为药品生产的经济性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进而为药酒构建量化标准,评价功效提供了依据。

3.用量化分析方法(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确定药酒中有效成份的含量,较原质量标准定性鉴别更先进、准确。

4.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比薄层色谱法检验费用高,所需时间长,但检测灵敏度高,基线噪音低,试验结果准确,方法重复性好,适用于鸿茅药酒有效成份检测及贯彻GMP的要求,加强生产质量的控制。

5.对药酒化学成份、药理药效、质量标准及提取工艺的深入研究,进而促进中药质量标准的规范化、科学化、客观化,今后的任务还很重,路子也很长。

民国以前闽籍医家研究伤寒学的成就述评刘德荣福建中医药院(350003)摘要民国以前闽籍医家中,重视伤寒学研究较著名有:南宋钱闻礼撰著《伤寒百问歌》,以七言歌诀形式论述与临床辨证有关的93个问题。

包括六经证候、类证鏊别、症状治法,且对原文难解之处,加以注解阐析,该书既方便对伤寒条文诵读,而且有助于理解原文精义。

南宋汤尹才撰著《伤寒解惑论》,着重对《伤寒论》深奥辞义发挥已见、解惑释难,使读者对伤寒务文易于理解和掌握。

南宋杨士囊著《伤寒类书活人总括》,重点论述六经证治、方药加减及伤寒诸笃证、伤寒别名。

又论小儿、产妇伤寒等,集脉证方于一体,且以歌括冠其首,内容简明扼要,便于诵记。

明代许宏撰著《金镜内台方议》。

倡以方统证的研究谣。

许氏将《伤寒论》113方归纳为汤、散、丸三大类,并按主方统类方顺序排列,方后附论,后列主治病证条文。

该书从方、证、药三方面论述,对临床运用伤寒方药颇有启发。

明代熊宗立著《类鳊伤寒活人书括指掌图论》,该书是对元代吴恕《伤寒图歌活人括掌》的补充。

熊氏另著有《伤寒运气全书》,运用运气学说阐述伤寒六经辨证,于临床有参考价值。

明代童养学纂辑《伤寒六书纂要辨疑》,认为明代陶华《伤寒六书》有内容重复和前后倒王之处,敌去其繁芜,补其蜩略,且辨析伤寒和温病。

童养学又编撰《伤寒活人指掌补注辨疑》,论述伤寒病主要证型和114首方剂的应用,是临床较好参考书。

清代陈念祖研究伤寒学较著名。

有<伤末论漶注X<伤寒置诀辛静k‘伤采真方歌括’和r‘待寨基衡秉'等书。

陈氏・80・中华医药文明史集论是伤寒学派中维护旧论影响最大一家,认为王叔和编次《伤寒论》。

有功千古,不应随意改订。

晚年撰著《伤寒医诀串解》,是其研究伤寒学代表作,倡分经审证研究伤寒之法。

陈氏又撰《伤寒医约录魏以运气理论阐释伤寒六经证治规律,又详述六经脉证、方药运用和对伤寒名词的诠释。

清代陈恭溥著的《伤寒论章句》,按《伤寒论》每章每节之叉详加阐发,又对每句每读运一注释,使学者明其义且识其理。

清代陈有流撰著《伤寒论注》,为注释《伤寒论》的读物。

民国期间,包识生注重整理和探求伤寒原本经文,以研讨仲景立法制方之意,其所薯《包氏医宗》中,除订正个别字句外,绝不更改条文次序和体例,力求维护《伤寒论》原本系统性和完整性。

闽南名医吴瑞甫撰著《伤寒纲要》,以六经为纲,每经在详述本经纲要、典型证状基础上,又列出腑证、变证的证候特点、辨治大法,对后世有一定启发。

福建历代医家研究阐发《伤寒论》辨证施治原则所作出的贡献,不仅丰富仲景学说内容,而且在福建医学发展史上也产生一定影响。

东汉名医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一书问世后,引起后世医家的高度重视,自晋唐以后对《伤寒论》整理注释、方药治法和理论研究者,人才辈出,代有明贤,历经千百年而不衰。

据现存的文献记载,自南宋起,福建有不少医家重视对张仲景《伤寒论》的研究,他们各擅其长,从各个角度阐述仲景的辨证施治原理,丰富和发展了伤寒学说。

兹分述如下:宋代,研究伤寒学蔚然成风。

南宋建宁(今福建建瓯)医家钱闻礼,于隆兴元年(1163年)撰著《伤寒百问歌》四卷(人民卫生出版社于1960年重印)。

该书根据《伤寒论》原文,以七言歌诀形式提出与l临床辨证关系较为密切的93个问题,内容包括六经证候、类证鉴别、症状和治法等,且对原文中难解之处,能引用前人的注解加以论述。

歌括编写讲究诗律韵脚,易读易记,如“发热歌”日;“发热恶寒属太阳,宜服大青及麻黄;发热遇寒而微恶,柴桂桂二越一汤;汗后但热不恶冷.调冒承气更相当”等“1,内容通俗,不但有助于初学者对《伤寒论》条文的诵读,而且对理解原文的精义也大有裨益。

南宋龙溪(今属漳州市)汤尹才于乾道九年(1173年)撰著的《伤寒解惑论》一书,被收载于钱氏的《伤寒百问歌》卷一中。

汤氏着重对《伤寒论》的一些深奥辞义发挥己见,进行解惑释难,例如将“伤寒或两证相近而用药不同者;汗下失度而辨证不明者;以冷厥热厥之异宜、阳毒阴毒之异候,其间错综互见,未见概举,辄各举而别自之”,使读者对《伤寒论》的难点易于理解和掌握。

南宋三山郡(今福州市)杨士瀛,对伤寒学深有研究,于景定元年(1260年)著有《伤寒类书活人总括》七卷,该书以总括《伤寒论》和朱肱《类证活人书》二书的内容为主,论述六经证治、方药加减及伤寒诸笃证、伤寒别名、治疗戒忌,且论d,JL、产妇伤寒等。

该书集脉、证、方子一体,又以歌括冠其酋,内容简明扼要,便于诵记,诚为学医者之阶梯,入门之捷法,深受读者欢迎。

日本丹波元胤在其《中国医籍考》中,也论及杨氏《伤寒类书活人总括》一书。

明代,建安(今建瓯)许宏(又名许弘)以宋代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为依据,对张仲景之方剂加以注释,于1422年撰成《金镜内台方议》十二卷,倡以方统证的方法研究《伤寒论》。

许氏将《伤寒论》原书的113方归纳为汤、散、丸三大类,然后按主方统类方的方法由表及里顺序排列。

每方逐一附以议论,,阐发制方之义,后列<伤寒论》第一篇中华医药文明史学术论坛・81・中该方主治病证的原文。

如桂枝汤,先列桂枝汤主方,依次为桂枝汤方议、桂枝汤证、服桂枝汤后的进退变化,其后再列桂枝汤类证,如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等等,这样将主方和加减方汇于一处,有利于阐明主方和类方的鉴别应用,该书从方、证、药三个方面加以论述,对临证运用‘伤寒论》方药颇有启发作用。

明代建阳(今福建建阳)熊宗立著有《类编伤寒活人书括指掌图论》十卷,这是熊氏对宋代李知先《活人书括》和元代吴恕《伤寒图歌活人指掌》二书的续编,在内容上有所补充。

熊氏另著有《伤寒运气全书》,这是熊氏研究运气学说与伤寒六经的辨证关系,于临床诊断伤寒病证有一定参考价值。

明代邵武(今邵武市)童养学纂辑《伤寒六书纂要辨疑》四卷,刊于崇祯5年(1632年)(1984年中医古籍出版社有影印本)。

该书是童氏对明代陶华研究《伤寒论》的六种医书(即《伤寒六书》)进行重纂删订而成的。

童氏认为《伤寒六书》辨阴阳有径,临证制方服药有法,井井有条,足补仲景《伤寒论》之未备,但是有重复和后先倒置之处,故在原书基础上去其繁芜,补其阙略。

全书对伤寒和温热病的临床证治作了比较系统的整理和辨析。

童养学又编撰《伤寒活人指掌补注辨疑》三卷,童氏认为元代吴恕《伤寒图歌活人指掌》一书,“不论天时,不察虚实,不分感冒,直以麻黄桂枝治冬月正伤寒者,通治三时之寒”,因此不能概括张仲景论治伤寒的全貌,且伤寒、杂病编次混淆,童氏遂予以补注辨疑,将伤寒各种临床证候区分为正伤寒、类伤寒及传经、直中等几种类型,并论述114首方剂的应用,该书眉目较为清楚,是l临床较好的参考书。

明代建安(今福建建瓯)雷竣,曾撰‘伤寒发明》一书,阐发伤寒学说“。

清代精研伤寒学的,首推长乐医家陈念祖。

他研究伤寒学的专著有:‘伤寒论浅注》、《伤寒医诀串解》、《伤寒真方歌括》和《伤寒医约录》等种。

陈氏针对仲景《伤寒论》因代远年湮,后人简编条册多有颠倒错乱现象,而极力主张“维护旧论”、反对“错简重订”,而成为宋代以后伤寒学派中“维护旧论”影响最大的一家。

陈氏研究《伤寒论》是师钱塘张志聪、张锡驹二医家,且遵王叔和对‘伤寒论》的最早编次,认为王氏编次的《伤寒论》传本,最为完整,不应随意改订,他在‘伤寒论浅注.凡例》中说:“叔和编次《伤寒论》,有功千古,增入诸篇,不书其名,王安道惜之。

然自《辨太阳病脉证篇》至《劳复》止,皆仲景原文,其章节起止照应,王肯堂谓如神龙出没,首尾相顾,鳞甲森然。

兹刻不敢增减一字、移换一节。

”…陈氏认为旧论诸条,字字是法,惟有守其法,斯能传伤寒之学,故被后世称为。

维护旧论”的中坚。

《伤寒医诀串解》是陈氏晚年所著,该书融会诸家学说,用简嬲的文字,提纲挈领她勾出伤寒六经的辨证要领,发前人所未发,是其研究伤寒学的代表作。

陈氏倡用分经审证方法研究《伤寒论》,其将伤寒六经的三阳病证条文,按经证、腑证、变证等概括,三阴病按阴化、阳化、水化、火化、寒化、热化加以归类,充分体现伤寒病证的相互联系及其传变、转归的机理,使学者在临床有规可循,有法可度。

同时,陈氏还用‘内经》五运六气学说中的标本中气的气化理论来阐述伤寒六经实质。

陈氏于嘉庆癸亥年(公元1803年)撰《伤寒医约录》三卷,该书一方面用运气理论阐释《伤寒论》中六经证治规律,另一方面又详述了伤寒脉证、六经方药以及临床运用,且对《伤寒论》一书中的名词术语加以注音诠释。

全书以歌诀为主,问以论述,其文浅显易懂,便于理解记忆・清代侯官(今福建闽侯县)陈恭溥著有《伤寒论章句》六卷,于清道光26年(1846年)成书,成丰元年(1851年)刊行.该书根据张志聪、张锡驹二家的分章分节研究法,依《伤寒・82・中华嚣药文明史集论论》每章每节之义而细加阐发论述,又对每旬每读逐一注释解疑,以期无晦滞之处,使学者能读其论而明其义,识其理而知其法。

该书后附方及方解,不分六经,而采用每方后以《伤寒论》相应的条文为经,又汇集后世医家及自已的经验为纬,条分缕析,井然有序,实便于临床应用,诚为深入浅出之作。

陈氏《伤寒论章句》虽流传未广。

其知名度及影响“不及柯韵伯、张令韶、张隐庵,但是陈氏运用考证方法来研究《伤寒论》,在伤寒学术史上独占一席,其成就自不可没”。

“1清代长乐陈有流撰著《伤寒论注》一书(见《长乐县志》卷二十七),亦为注释《伤寒论》的读物。

民国期间,福建医家颇受清代研究伤寒学兴盛之风影响,多有著述。

福建上杭名医包识生,民国时期曾活跃于上海中医界。

包氏学术宗仲景、尚经方,注重整理和探求伤寒原本经文,以研讨仲景立法制方之意,故其论著中,除订正个别字句外,绝不更改《伤寒论》条文的次序和原书的体例,力求维护《伤寒论》原本的系统性和完整性”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