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切浅谈之常见问题分享
六种常见模切故障讲解

六种常见模切故障(1)模切压痕位置不准确。
产生故障的原因是#即位置与印刷产品不相符;模切与印刷的格位未对正;纸板叼口规矩不一;模切操作中输纸位置不一致;操作中纸板变形或伸张,套印不准。
解决办法是根据产品要求,重新校正模版,套正印刷与模切格位;调整模切输纸定位规矩,使其输纸位置保持一致;针对产生故障的原因,减少印刷和材料本身缺陷对模切质量的影响。
(2)模切刃口不光。
产生原因是钢刀质量不良,刃口不锋利,模切适性差;钢刀刃口磨损严重,未及时更换;机器压力不够;模切压力调整时,钢刀处垫纸处理不当,模切时压力不适。
排除方法是根据模切纸板的不同性能,选用不同质量特性的钢刀,提高其模切适性;经常检查钢刀刃口及磨损情况,及时更换新的钢刀;适当增加模切机的模切压力;重新调整钢刀压力并更换垫纸。
(3)模切后纸板粘连刀版。
原因是刀口周围填塞的橡皮过稀,引起回弹力不足,或橡皮硬、中、软性的性能选用不合适;钢刀刃口不锋利,纸张厚度过大,引起夹刀或模切时压力过大。
可根据模版钢刀分布情况,合理选用不同硬度的橡皮,注意粘塞时要疏密分布适度;适当调整模切压力,必要时更换钢刀。
(4)压痕不清晰有暗线、炸线。
暗线是指不应有的压痕,炸线是指由于压痕压力过重、纸板断裂。
引起故障的原因是:铜线垫纸厚度计算不准确,垫纸过低或过高;铜线选择不合适;模压机压力调整不当,过大或过小;纸质太差,纸张含水量过低,使其脆性增大,韧性降低。
应重新计算并调整钢线剪纸厚度;检查铜线选择是否合适;适当调整模切机的压力大小;根据模压纸板状况,调整模切压痕工艺条件,使两者尽量适应。
(5)折叠成型时,纸板折痕处开裂。
折叠时,如纸板压痕外侧开裂,其原因是压痕过深或压痕宽度不够;若是纸板内侧开裂,则为模压压痕力过大,折叠太深。
可适当减少钢线剪纸厚度;根据纸板厚度将压痕线加宽;适当减小楼切机的压力;或改用高度稍低一些的铜线。
(6)压痕线木规则。
原因是铜线垫纸上的压痕槽留得太宽,纸板压痕时位置不定;铜线垫纸厚度不足,槽形角度不规范,出现多余的圆角,排刀、固刀紧度不合适,铜钱太紧,底部不能同压板平面实现理想接故,压痕时易出现扭动;铜线太松,压痕时易左右窜动。
模切过程中存在六大质量问题及解决办法

模切过程中存在六大质量问题及解决办法1. 模切精度不高精度不高的原因有模切版本身的问题,也有来自印刷品的问题。
手工制作的模切版,误差较大;模切压痕与印刷的作业环境不同会造成纸张变形,导致模切压痕位置不准,尤其是经过上光、覆膜的纸张变形更严重,影响模切精度。
解决办法:选择先进的制版方式,提高模切版的精度:尽量保证模切压痕与印刷在同一作业环境下进行或保证作业环境的同一性(即有相同的温度、湿度等);对上光和覆膜的印张要进行模切预处理,尽量减少纸张变形对模切精度的影响。
2. 模切压痕产生爆线和暗线“爆线”是指由于模切压痕压力过大,超过了纸板纤维的承受极限,使纸板纤维断裂或部分断裂;“暗线”是指不应有的压痕线。
一般是由模切版和压痕钢线选择不合适,模切压力调节不当,纸张质量差,纸张的纤维方向与模切版排刀方向不一致或纸张的含水量低导致纸张柔韧性下降所引起的。
解决方法:选择合适的模切版;适当调节模切机的压力;在模切之前先把要模切的纸张放置在车间里一段时间;加大车间环境的湿度。
另外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在模切硬盒烟包小盒时,由于很多位置的压痕线之间距离很近,如果按正常情况配置压痕钢线的高度,模压时对纸张的拉力过大,也会造成爆线。
因此,应设法把对纸张产生的拉力降到最小。
方法有两个:一是降低压痕钢线的高度;二是减少压痕底模条的厚度,两者不能同时使用,否则起不到很好的压痕效果。
较好的方法是降低压痕钢线的高度,降低的高度通常为0.1~0.2mm。
根据纸张厚度确定具体降低多少,定量在350g/m2以上的纸张需降低0.2mm,350g/m2以下的纸张降低0.1mm为宜。
3. 压痕线跑位.不饱满压痕钢线在模切压力的作用下出现扭动会导致压痕线跑位;模切压力不足会导致压痕不饱满。
分别采用更换模切版和加大模切压力的方法可改善此问题。
4. 模切起毛,起尘在模切时,经常会出现模切产品切边不光洁、起毛的现象,特别是一些离压痕线较近的切边处更是严重。
【管理】模切工厂管理中常见的16大问题点,条条致命!

【管理】模切工厂管理中常见的16大问题点,条条致命!管理者看过来,模切工厂生产管理的16个问题点,领导层请借鉴!01从班组长、主管到厂长对生产工艺要求从不深入阅读分析,总是似懂非懂,对生产进度总是口头说说,缺乏明细的具体计划,做多少算多少。
“尽量抓紧”、“差不多”、“不可能”、“我也没有办法”等常常挂在嘴边。
02班组长品质意识差,麻木追求产量,不开产前分析会加强控制,每次总是等问题出现后再去补救。
工作无效率,处理问题无结果,从没有主动汇报工作的好习惯。
03经理、厂长只会下达任务,对如何正确指导员工实际操作不做分析研究,现场处理问题总是不彻底、不果断。
做到哪里想到哪里,根本没有用正确的方法去做正确的事。
04关键时刻厂长、车间主管缺乏主动性及现场统筹、组织指挥能力,每次出货总是忙、乱、差、错。
05品质出了问题不是先解决为快,而是在办公室追究对证、扯皮、责怪、骂人、逃避和推御责任。
06部门之间团结协作意识差,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大局,从不主动与他人沟通协作,心胸狭窄者甚至给工作设置阻力。
07大多数车间主管、组长通常喜欢说:“我跟他说过了”、“真麻烦”、“差不多就行了”等不负责任的话。
品质第一的意识十分淡薄。
08厂长、主管、组长缺乏成本核算、数字和表格规范管理的概念,从不做规范的现场记录,对流量从不知如何控制,积压大量半成品出不了成品,交到最后一道工序需大量回修。
09部门之间工作不协调,岗位职责不清,每天工作无计划、行动无目标、作业人员缺乏责任感。
业务员、采购员、技术员之间、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和讨论。
10现场生产流程管理不规范,程序混乱无先后,组长不会写工序、测工时,计件工价不合理,造成员工情绪化,每到月终发工资总有员工闹到办公室或找老板投诉。
11生产工艺资料编写格式既不标准化又不规范化发放,什么资料该发给谁?谁审核?转交给谁?如何存档编号装订等等,看上去总是乱糟糟,要寻一份资料更是难上难。
客人验货时甚至连样板都找不到。
模切常见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模切常见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模切是一种常见的生产工艺,用于将原材料按照设计要求切割成特定的形状和尺寸。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模切问题及处理方法:
1. 尺寸偏差:尺寸偏差是模切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处理方法包括调整模切刀具的位置、更换刀具或修改模切设计。
2. 毛刺:毛刺是模切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之一,通常是由于刀具磨损或刀具不够锋利导致的。
处理方法包括更换刀具或研磨刀具。
3. 压痕:压痕是模切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之一,通常是由于刀具压力过大或原材料质量不佳导致的。
处理方法包括调整刀具压力、更换原材料或修改模切设计。
4. 切割不彻底:切割不彻底是模切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之一,通常是由于刀具不够锋利或刀具压力不足导致的。
处理方法包括更换刀具或调整刀具压力。
5. 刀具损坏:刀具损坏是模切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之一,通常是由于刀具使用时间过长或刀具质量不佳导致的。
处理方法包括更换刀具或研磨刀具。
6. 原材料浪费:原材料浪费是模切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之一,通常是由于模切设计不合理或原材料质量不佳导致的。
处理方法包括修改模切设计或更换原材料。
总之,模切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
同时,为了避免问题的发生,需要对
模切工艺进行合理的设计和控制,确保原材料质量和刀具的正
常使用。
常见不干胶模切质量问题释疑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常见不干胶模切质量问题释疑
不干胶标签的生产中,模切质量具有和印刷质量同等的地位,模切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标签加工的后续工序,甚至最终导致产品的不良,因此,不干胶模切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不可忽视的。
在不干胶标签模切加工中,常见的模切质量问题有:模切不断、模切溢胶、模切底纸切穿等。
以下介绍如何解决这些常见的问题:
一、模切不断
首先要检查模切不断的位置是否具有重复性,如果是有规律的重复
出现,那幺问题肯定与模切刀有关。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圆压圆模切,可以整体加大模切压力,结果可能解决了模切不断的问题,同时也加快了模切刀的磨损。
如果在加大允许压力的范围内,还不能解决模切不断的问题,那幺只有更换新的模切刀。
如果是平压平模切的话,可以在局部调整压力。
如果模切不断的问题不是有规律的重复出现,那幺问题可能是由于
机器齿轮精度、材料的运行张力、模切压力不足造成。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检查材料运行张力,调整模切压力要解决。
二、模切溢胶
模切溢胶是指经过标签模切工艺加工后,在标签边缘溢出胶水,它
是不干胶产品一种常见的缺陷表现。
溢胶会导致标签外观缺陷、打印污染、剥离不良等问题。
模切溢胶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也解决:
1.标签材料性能分析:不同型号的材料有着不同的粘胶剂类型,粘
胶剂加工性能等特点,因此,在生产前应该与材料供应商咨询相关性能特点,选择适合您的加工工艺的材料。
专注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
模切常见质量问题分析及处理 - 副本 - 副本

改用质量好的模切刀
可将纸板进行抽湿处理再进行模切
按纸板厚度合理选择压痕线型号
按纸板厚度和压痕线宽度合理选择痕模切压力大小,纸板含水量过低, 纸板干燥使其脆性变大;纸面纤维抗张强度 差,爆纸情况发生,可在产生爆纸的刀或线 两侧贴8-10mm宽的硬度较大的海绵,用于局 部压扁纸板,减小模切中的纸面拉伸,此外 可在纸板爆裂处泼水加湿处理,便会降低纸 板物理性能,不宜大量、经常使用
模切生产中的质量控制
质量问题
产生原因
解决办法
1)模切刀刃口不锋利,模切钢刀质量差,模切钢刀规格选择 排除方法是根据模切纸板的不 不合理 不同规格的优质模切刀,提高
2)模切刀刃口磨损严重或模切刀变形,
经常检查模切刀的使用情况, 要及时更换模切刀
1、模切刃口纸毛和纸尘
3)模切刀与海绵的选择或安装不规范,
因为海绵胶条应有足够的硬度 张,让模切刀顺利地将纸张切 的纸板选用不财硬度的海绵胶 的安装位置离模切刀身1-2mm 距离太小,如果距离太小,模 绵胶条的受压后,只能向背离 胀,此时纸张还未完全被模切 海绵拉断,这样会产生起毛及 整个模切版上,海绵胶的数量 度,应在各个位置进行均衡的
1)模切刀不够锋利,
3)模切压力过小
适当增大模切压力
4、纸板局部压线爆线
爆线是指模切后的纸板表面纸层开裂,产生的原因:压痕线 型号选择不正确,压痕底模选择不正确,模切压力过大,
适当调整模切压力大小,纸板 纸板干燥使其脆性变大;纸面 差,爆纸情况发生,可在产生 两侧贴8-10mm宽的硬度较大的 部压扁纸板,减小模切中的纸 可在纸板爆裂处泼水加湿处理 板物理性能,不宜大量、经常
可根据模切刀分布选择硬度适中的海绵,密 适度的分布黏贴
改用质量好的模切刀
印后模切毛边及易撕口不易撕开问题解析

印后模切毛边及易撕口不易撕开问题解析模切是纸盒印后加工中一道重要的工序,模切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最终纸盒的成型。
对于印刷厂在模切过程中出现的毛边及易撕口不易撕开的问题,我们专门采访了一些印刷厂和供应商,请他们谈一谈产生此问题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1、模切毛边的问题(1)江苏大东集团徐州华艺彩色印刷有限公司产生原因:模切刀不快或者是刀与底模版对位不准。
解决办法:更换新的模切刀,检查刀与底模版的位置是否对齐。
(2)博斯特集团上海有限公司产生原因:模切刀不够锋利,也可能是刀两侧的反弹胶条硬度不够。
当刀锋切入纸张时,纸张未能固定住,这样刀锋就不能切齐,纸毛也就产生。
解决办法:如果是新的刀版被磨钝,除了设备本身可能的原因外,也有可能是操作压力设定不当,压力过大会缩短刀版寿命。
2、易撕口不易撕开的问题(1)江苏大东集团徐州华艺彩色印刷有限公司产生原因:联点太大解决办法:联点应该做到在开机时大张不断的情况下最小为最好,而且联点的位置要与走纸方向呈直线分布,这样印张在机器模切工作中没有斜向的拉伸,联点就不易拉断,联点即可做到最小,撕盒时撕口就易撕开了。
(2)博斯特集团上海有限公司产生原因:模切没有切透解决办法:首先检查刀版质量,如质量合格,刀线高度一致,刀刃锋利,则下一步检查模切的纸张是否已有切透的部分,如有,说明要补压。
如没有切穿的部分,则说明压力不够,可以调整设备压力到有部分切穿,然后通过补压达到理想模切效果。
针对上述两个问题,江苏联通三宝麟印务有限公司认为这些问题主要是由刀模引起的。
印刷厂在使用自动清废机时,钢刀模要好于木刀模。
若出现毛边及不易撕开的问题,要检查刀口是否锋利,压力是否太轻等。
彩盒模切常见11大问题

彩盒模切常见11大问题模切是彩盒加工中的关键步骤,如何保证模切质量是印刷厂非常关注的问题。
目前彩盒印刷厂面临的主要难题是换版时间长、印到切的精度差、模切质量不佳、纸毛多、连接点太多太大、痕线不规则、生产速度慢、废品率高等。
下面介绍几种较为常见的质量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希望能对各位同仁有所帮助。
1、模切精度不高问题原因:模切精度不高的原因有模切版本身的问题,也有印刷品的问题。
手工制作的模切版误差较大;模切压痕与印刷过程的作业环境不同会造成纸张变形,导致模切压痕位置不准,尤其是经过上光、覆膜后,纸张的变形更为严重,影响模切精度。
解决办法:选择先进的模切版制版工艺,提高模切版的精度。
尽量保证模切压痕与印刷过程在同一作业环境下进行,或保证作业环境的同一性(即相同的温度、相对湿度等);对上光和覆膜后的纸张要进行模切预处理,尽量减少纸张变形对模切精度的影响。
2、模切压痕产生“爆线”和“暗线”问题原因:“爆线”是指由于模切压痕的压力过大,超过了纸张纤维的承受极限,使纸张纤维断裂或部分断裂;“暗线”是指不应有的压痕线,一般是由于模切版和压痕钢线选择不合适、模切压力调节不当、纸张质量差、纸张纤维方向与模切版排刀方向不一致、纸张含水量低导致柔韧性下降等原因所引起的。
解决方法:选择合适的模切版;适当调节模切压力;在模切之前先把待模切的印刷品在车间里放置一段时间;提高车间环境的相对湿度。
天津长荣印刷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另外还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就是在模切硬盒烟包小盒时,由于很多位置的压痕线之间距离很近,如果按正常情况配置压痕钢线的高度,模压时对纸张的拉力过大,也会造成“爆线“。
因此,应设法把对纸张产生的拉力降到最小,方法有两个:一是降低压痕钢线的高度;二是减少压痕底模条的厚度,但两者不能同时使用,否则起不到很好的压痕效果。
较好的方法是降低压痕钢线的高度,降低的高度通常为0.1~0.2mm,具体要根据纸张定量确定,定量在350g/m2以上的纸张需降低的压痕钢线的高度为0.2mm,定量在350g/m2以下的纸张宜降低0.1m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模切过程当中,每天都会遇到很多小问题,有的甚至让人搞得焦头烂额、头疼不已。
在这里我们就把工作当中的一些问题列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本人接触的是平刀和辅料类的模切,所以也就跟大家讨论一下普通常见的问题,没关注到或有更好的方法大家多多探讨。
问题1、产品底纸冲穿或不断。
这个分两个方面来看:一是全部冲穿、一是局部冲穿。
从原因上来分析,首先了解你的模具刀锋是否损坏不够锋利。
产品整个冲穿检查你的模切机是否压力不稳定,或是你的模切速度快慢不均,还有的是停机后再开机出现压力不稳,反复检测证实原因后检修你的模切机。
产品局部冲穿检查你下模板是否局部垫得太多,一般调模要求只垫一层胶带最多2层,下模板不能冲切太深。
垫模板选择硬质板,会增加你模切的稳定性,比如:电木板、PET板、亚克力板有的甚至会用铁皮。
问题2 、产品变形。
检查模具没有问题当冲切出来的产品尺寸有出入。
检查你的垫刀棉使用是否恰当(高度、厚度、硬度、弹力等)?这里就不说用什么材料,不一样的产品不一样的要求选材要求都不同,这种我们叫做挤压变形。
再者就是检查你的模切材料是否有贴合是张力控制不均,导致冲出来后产品收缩。
这种体现最明显的就是PE保护膜类或海绵胶类,遇到这样的产品就要在复合的环节控制好材料的张力,减少在模切后产品收缩。
如果张力方面没办法控制到一点都不收缩,记录好你的贴合张力,不同的产品先模切实验,收缩多少将模具相应的放大或缩小多少,下次生产相同产品按照之前参数作业。
还有一个产品变形就是原材料的因素,比如橡胶或海绵类。
这种材料在冲切的时候注意模具角度,一般选择单锋刀,垫刀棉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高度和硬度。
问题3、细小边类产品模切变形。
为什么把这个分开来说,是因为两个问题性质不一样。
要求不高的产品一般边距太小(0.8mm)以内我们会选择做跳步模,内外框套为冲切。
这种做法在模具成本和调模上面会轻松很多,弊端就是产品尺寸多靠模切机性能和模切师傅控制,容易出现尺寸不良(主要是套位不准、偏位)。
还有就是一些不规则产品,在选择激光模一次性冲切的时候可以将模具刀高度降低,以防止在冲切的过程中模具受力后变形。
还有就是小孔或小边距处不能直接用普通的垫刀棉,可以用玻璃胶或硅胶裁成需要形状和尺寸人工塞入模具内。
激光刀模达不到效果的话就要考虑用精密的模具了(腐蚀模、雕刻模等),有些比较难做的产品,一次成型很难达到的,可设计2次成型或更多次套冲成型,以达到产品要求。
问题4、重刀或跳刀不直。
此两种现象主要就跟拉料和卡位有关了。
重刀最主要的原因是拉料拉力不均造成,可将前面放料用吸风或压板带上拉力,注意每卷料的接头可能都会导致拉料间距不同,特别是较厚的材料如泡棉类。
跳刀不直首先确定模具是否调直,原材料是否分直。
调模时多跑一段,将走料拉直后再收回来,前后限位卡死。
问题5、模切产品排废。
关于排废的问题有很多种:1全断产品排废,我们可用保护膜做底,产品半切在保护膜上,然后去了保护膜的成本,有的人在用排废针顶废的时候可能会出现排不净的现象,这多半是你技术的原因,目前我做的产品都能用它排掉(特殊要求的除外)。
2排废时底膜拉断,首先看你的底膜是否太薄,比如有些双层保护膜底膜只有0.03mm厚度,这个在模切来说是比较考技术的,可能你调模和冲切都没问题了,排废就出现拉断底膜的情况。
换上厚的保护膜还是有拉断的情况,那就看看你冲切的时候是否有冲切过深的地方,切坏了底膜导致拉废时底膜从切口处拉断。
另外就是你的底离型膜离型力是否不够,与废料粘
合太紧,排废拉力过大拉烂底膜。
问题6、小尺寸产品排废时不能机器排废或部分产品与废料一起排出。
1像摄像头泡棉这类产品在模切的时候,模具上的垫刀棉需要将外围的废料撕掉,以避免垫刀棉挤压材料造成产品与废料的胶粘合在一起不能排废。
2某些在冲切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加一些防粘剂(比如脱模剂、洗洁精等),一是防止粘模,也可以防止产品回粘。
2排废的时候机器上的压块松紧度调节好,拉废料的角度掌握。
3、底膜的离型度是否合适,离型度太轻或太重也会影响产品排废以及后续的客户使用。
这些办法试了都不行那就拿出终极法宝,用PET或其他硬质材料剪个治具,在排废时压住你的产品,这样如果还不行,那你就哭吧。
我说上面这几点的前提是你要确定你的产品是全部切透了,不要有的地方你胶都没切断过来跟我说排不了废。
对不起,我是斯文人,我不想骂人。
OK
问题7、产品偏位,这里主要讲套位偏位。
像摄像头泡棉此类小产品,不能做成型模而选用跳步套位。
1在做这样的产品首先你的材料要求一定要直,歪歪扭扭的材料神仙也走不好,就不要怪模切师傅技术不好。
2在走料的时候可以先走一段定好位后再把材料拉回来进行模切,定好的位置前后一定要卡死,不能让材料在模切过程中有上下摆动的情况,必要时下模座上也需要卡位。
3冲切过程中材料拉力一定要稳,不能在拉料时出现时松时紧的情况。
这些环节都检查了没问题但产品还是偏的话,看看你的产品是否偏的有规律,适当的调节一下拉料间距,激光刀模也是有误差的。
问题8、二次套位产品套位不准。
辅料模切二次套位做得最多的应该属防尘网类了,当然也有些公司做的产品类别不同。
需要二次套位的最常见的工艺就是冲定位孔用小孔定位,这就要求选择的底纸稳定性较好,最好是选用离型膜,这样在二次定位冲切的时候才有一个稳定的支撑。
在冲定位孔时最好是一次冲全断去掉废料,有的人想偷懒,故意把定位孔留一点不冲,就省去了清孔废这道工序,也不会搞得整个机台全是孔废。
这个方法对于要求不高的产品来说确实可以说是一个好办法,但要求高的产品就会影响套位精度。
第一次冲切时材料要压紧,不能时松时紧,一定要走直,不能偏位,模具与材料要垂直,这直接影响着第二次的套位。
第二次套位时前面放料,不能有拉料张力产生,后面排废时也不可拉动机器上的走料。
多个模头有一个偏位考虑是模具的问题,可将模具进行修正,单边偏位可调模切机上模座角度,整体有规律偏位在其他都没有问题的情况下试着按情况改变拉料间距。
问题9、压痕。
这个问题我想每个公司都遇到过,只是轻与重的问题,可能有的产品要求不是那么严就放过了。
这里可能很多人都想得到很好的解决方案,但是我要说这个没有标准的答案,要根据不同的产品而定。
主要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刀锋角度,不同的材料不同的角度;垫刀棉的选择,不同的模具选择合适的垫刀棉;调模,模板上不能有压槽;再有就是下模板,不能太软,冲久了会有压槽产生。
问题10、带手柄类产品二次冲切时机器上边换纸边冲切,容易出现偏位情况。
这类加工方法主要是以走料定位,所以对换纸走料这部分要求比较高,在换纸的时候可以将材料多穿几个轴,用卡位卡死定位,将材料的偏位修正过来,这样模切效果就好很多了。
在模具设计方面很多人喜欢把手柄对排,以方便第一道工序排废,或者有的为了省材料将手柄错开。
这种做法理论上是省材料省事,但对于第二次冲切来说是个麻烦事。
个人觉得最理想的排版是将手柄一字排,这样就算你定位有偏差也可以尽量往里偏,不让胶多出来在手柄上。
人工也不会多,都是机器一次排废,而且对于成本来说这个小东西本来材料成本就几厘钱,可以忽略,
相对于你的效率和品质来说,就不要去捡芝麻丢西瓜了。
问题11、防尘网毛丝。
主要原因有2个:一是模具接头不到位,2是防尘网质量差。
有的公司为了节约成本,将胶和网都换成最便宜的,就导致材料很软不易冲切。
这个时候就有很多人将底纸换成离型膜,想以这样来减少加工的难度。
确实这样对于冲切来说方便很多,但这个毛丝问题依然没解决。
那怎么办呢?换防尘网,这样能够减少产品的毛丝问题,但不能完全杜绝,因为还有个问题出在模具上。
那再换将模具换成腐蚀模,OK,一切解决。
反过来想想,这样的话我的成本增加了多少?有的做个山寨机总共产品价格还没模具费高,这个怎么办?找客户涨价或收模具费——你这客户还要不要了?找老板谈这事——你这工作还要不要了?好吧,那就只有想办法。
既然问题出在模具上,就从模具入手。
激光刀模接口不好这是通病,问题在接口上那我把接口处加一把刀再冲一次呢?结果证明效果很明显,问题迎刃而解。
好了,在这里想到的就以上这些问题,其他还有很多一时也很难去整理出来,只能以后慢慢完善,大家有什么好的东西也可以拿出来一起分享,同行交流就应该不保留。
写得不好大家也别丢砖头,毕竟也耗费了我这么多精力,鼓励一下吧。
我觉得任何事情只要用心,都会去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对于做技术的人来说这无疑也是人生一大乐趣哉。
有时候你面临的所谓疑难杂症,可能就一个小小的毫不起眼的一个动作就解决了。
所以总结的方法就是:多动脑、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