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因素与心脏病

合集下载

心理因素在心脏病中的作用

心理因素在心脏病中的作用

心理因素在心脏病中的作用在探讨健康与疾病的话题时,我们往往会聚焦于生理层面,如遗传、生活方式、饮食和环境等因素。

然而,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心理因素在心脏病中的重要作用逐渐浮出水面,成为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

心脏病,作为一类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多样。

长期以来,我们更多地关注胆固醇水平、血压、血糖以及血管的病理变化等生理指标。

但如今,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心理状态的失衡可能在心脏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中扮演着“幕后推手”的角色。

压力,是现代生活中常见的心理因素之一。

无论是工作上的竞争压力、人际关系的紧张,还是经济负担的沉重,都可能让我们的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

当压力持续存在且无法得到有效缓解时,人体会分泌大量的应激激素,如肾上腺素和皮质醇。

这些激素短期内可以帮助我们应对紧急情况,但长期的高水平分泌会对心血管系统造成损害。

它们会导致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加重心脏的负担。

血管也会在长期的应激状态下变得僵硬,失去弹性,进而影响血液的正常流动。

同时,应激激素还可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为心脏病的发生埋下隐患。

焦虑和抑郁情绪同样与心脏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焦虑状态下,人们常常感到不安、紧张和恐惧,这种情绪会导致自主神经系统的紊乱,影响心脏的节律和收缩功能。

抑郁则会削弱人体的免疫系统,降低身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而且,抑郁的人往往缺乏运动的动力,饮食也不规律,更容易养成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这些都增加了患心脏病的风险。

性格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心脏病的发生几率。

例如,具有“A 型性格”的人,通常表现为急躁、好胜、富有攻击性和紧迫感。

他们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时,更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从而使心血管系统长期处于高负荷状态。

相比之下,“B 型性格”的人则较为温和、宽容,心态相对平和,患心脏病的风险相对较低。

心理因素对心脏病患者的康复和预后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那些能够积极调整心态,保持乐观、自信的患者,往往能够更好地遵循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心理健康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

心理健康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

心理健康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心脑血管疾病,如心脏病和中风,是全球范围内的主要健康问题。

过去几十年间,科学家们不断探索了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

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除了传统的生理因素外,心理健康也与心脑血管疾病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本文将探讨心理健康与心脑血管疾病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强调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首先,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和抑郁已被证实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

长期的焦虑和抑郁情绪会导致慢性炎症反应的加剧,这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个主要发病机制。

炎症反应不仅会引起血管内膜损伤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还可能导致血栓形成,进而引发心脏病或中风。

因此,及时发现和处理心理健康问题,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至关重要。

其次,心理健康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康复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常常会有负面情绪和心理压力,这是因为疾病本身和治疗过程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和痛苦。

然而,研究表明,积极的心理状态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心脑血管疾病,提高治疗效果和康复率。

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状态可以增强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促进血栓的溶解,减轻动脉狭窄,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除了心理健康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外,心脑血管疾病本身也可能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过程通常需要患者遵守严格的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这对患者的心理压力来说可能是巨大的。

此外,由于疾病本身的约束和身体上的不适,患者可能会感到沮丧、无助和失去自信,从而进一步加重心理健康问题。

因此,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应当注重患者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支持,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和康复。

康复阶段之后,心理健康的维护依然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复发的重要一环。

长期的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会导致身体激素紊乱,进而加重血管病变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因此,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检查和干预是必要的。

心理专家和医生可以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指导,帮助个体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克服心理困扰,从而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

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

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摘要】心理因素在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应激、抑郁和焦虑等心理因素都会影响心脏健康,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应激与心脏健康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抑郁和焦虑也与心血管疾病有着明显的关联。

心理干预在心血管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提升心脏健康。

心理健康对心脏健康至关重要。

未来的研究方向应该继续探索心理因素和心血管疾病的关系,为临床提供更有效的干预措施。

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不容忽视,需要综合考虑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以实现更全面的心脏健康管理。

【关键词】心理因素、心血管疾病、心脏健康、应激、抑郁、焦虑、心理干预、发展机制、健康重要性、研究方向、临床意义1. 引言1.1 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这是多年来广泛研究的一个领域。

心理因素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心血管健康,包括影响自律神经系统、激活免疫系统、导致血管痉挛和炎症等。

心理因素可以包括情绪状态(如抑郁、焦虑)、个体心理特征(如人格特征)、应激反应等。

研究表明,长期的应激状态和抑郁情绪可以导致心脏负担增加,血压升高,心率增快,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而正面的情绪和健康的心理状态则可以减轻心脏负担,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心理因素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重视心理健康对于维护心脏健康至关重要。

未来的研究应该着重探讨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机制,以及如何通过心理干预来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

1.2 心理因素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心理因素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心血管系统的健康,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心理因素主要包括情绪状态、应激、抑郁、焦虑等,它们与心血管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情绪状态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忧郁、愤怒、焦虑等负面情绪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人们在情绪不稳定或负面情绪下,体内会释放出一些有害的化学物质,如肾上腺素、皮质醇等,这些物质会影响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社会心理因素对冠心病的影响

社会心理因素对冠心病的影响

社会心理因素对冠心病的影响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它以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为主要症状。

除了生物学和生活方式因素外,社会心理因素也被认为与冠心病有密切关联。

本文将探讨社会心理因素对冠心病的影响。

1. 压力与冠心病:压力是现代生活中常见的一个因素,它对心血管健康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长期处于高压力环境下的人群更容易患上冠心病。

压力可能导致生活方式不健康,包括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等,这些行为习惯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压力还会导致心脏病的生理反应,如血压升高和心脏负荷增加等,进一步加速冠心病的发展。

2. 忧虑、焦虑与冠心病:忧虑和焦虑是常见的心理问题,它们也与冠心病有关。

研究表明,焦虑等心理状况与冠心病风险增加有关。

焦虑可能导致心脏负荷增加,血压升高,加速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等,最终导致冠心病的发生。

焦虑还可能导致生活方式不健康,如吸烟、饮酒过量等,进一步加剧冠心病的风险。

3. 抑郁与冠心病:抑郁是一种情绪障碍,它同样与冠心病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抑郁与冠心病患病率、死亡率有显著正相关。

抑郁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炎症反应增加、心脏功能异常等生理变化,增加冠心病的风险。

抑郁还影响患者生活方式,如久坐、缺乏锻炼等,进一步增加冠心病的发生率。

4. 社会支持与冠心病:社会支持是指来自家人、朋友和社会网络的情感、信息和物质支持。

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对心脏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适度的社会支持可以缓解压力、减轻焦虑和抑郁,提高心血管健康水平,降低冠心病风险。

研究表明,缺乏社会支持的人更容易患上冠心病。

研究还发现,社会支持和冠心病的关系可能受到性别的影响,女性对社会支持的依赖更大。

社会心理因素对冠心病的影响不可忽视。

压力、焦虑、抑郁等负面心理状态以及缺乏社会支持都与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密切关系。

为了预防冠心病,除了注意生物学和生活方式因素外,也需要关注社会心理因素,在日常生活中积极管理压力、控制焦虑和抑郁,同时寻求社会支持,以保持心血管健康。

社会心理因素对冠心病的影响

社会心理因素对冠心病的影响

社会心理因素对冠心病的影响冠心病是一种心脏疾病,它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发,可导致严重的心血管事件,如心肌梗死和猝死。

除了遗传和生物学因素,社会心理因素也是冠心病发病风险的重要影响因素。

因此,本文将探讨社会心理因素对冠心病的影响。

社会心理因素包括压力、焦虑、抑郁、孤独和敌对等。

这些因素对人们的心理和身体健康产生影响,可能导致身体上的疾病,如冠心病。

研究表明,神经内分泌激素和肾上腺素的释放可以被压力和焦虑激活。

这些生物学反应可以引起心律不齐和心肌缺血,使冠状动脉痉挛和斑块破裂风险增加。

此外,长期的抑郁和孤独等情绪问题也可能导致冠心病的发生。

一些研究发现,抑郁症状可能会导致炎症反应的加强,从而加速斑块的形成和动脉硬化。

另外,孤独和社交隔离也可能增加患冠心病的风险。

敌对是另一个可能增加冠心病发病风险的社会心理因素。

敌对的个体可能会采用不健康的行为方式以及减少运动和采取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从而导致高血压和高胆固醇等风险因素的增加。

研究指出,敌对的个体患心脏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更高。

此外,研究表明,在同样的风险因素下,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冠心病的发病率不同。

例如,低收入、低教育和住在贫困社区的人们易感冒病的风险增加,更可能暴露在不健康的环境中。

同时,缺乏社交支持和社会经济地位低下也可能会导致心理不稳定和不良的生活方式选择,例如吸烟和缺乏运动等,这些行为习惯可能增加冠心病的风险。

因此,社会心理因素与冠心病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

理解这些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可以更好地设计和实施针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干预。

针对这些因素的干预措施有很多,例如情感治疗、心理咨询、锻炼、恢复社交网络以及改善生活环境等。

这些措施可以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心理社会因素在心脏病中的作用

心理社会因素在心脏病中的作用

心理社会因素在心脏病中的作用引言:心脏病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世界范围内都居高不下。

除了传统的生物学因素,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心理社会因素也对心脏病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心理社会因素在心脏病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干预措施。

一、类型及影响:1. 心理压力对心脏病的影响:近年来,大量证据表明长期、慢性的心理压力与冠心病和其他心血管事件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首先,在压力环境下,人体产生应激反应,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和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增加,进而引发血压升高、血管收缩等生理变化;其次,长期精神紧张还可能诱发不健康行为习惯,如暴饮暴食、饮酒过度等。

这些机制共同作用,增加患者患心脏病的风险。

2. 抑郁与焦虑对心脏病的影响:抑郁和焦虑是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与心脏病存在紧密联系。

抑郁症患者往往有睡眠障碍、食欲减退等生理变化,同时还可能缺乏运动、社交退缩。

这些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都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的心血管健康问题。

此外,抑郁和焦虑也会导致自律神经失衡、血液黏稠度升高等生理改变,对心脏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3. 社会支持对心脏病的影响:社会支持指个体所处社交网络中其他人提供的情感支持、信息支持以及实质性帮助。

在心脏病预防和康复过程中,社会支持被证明可以显著减少发病率和死亡率。

社交支持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身体产生积极影响,例如:减少压力反应、平衡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等。

二、心理社会因素干预:1. 心理干预:心理治疗是缓解心脏病患者心理压力和抑郁情绪的重要方式。

认知行为疗法已被证实在心脏病患者中具有良好的效果。

通过让患者了解和改变不良思维习惯,转变对生活负面事件的解释方式,可以减轻其精神压力,并进而改善生活质量。

2. 社会支持加强:提高社交网络质量和数量,鼓励患者与亲朋好友保持密切联系,参与社交活动。

此外,建立支持团体或小组,供有相同心脏病问题的患者进行交流和互助。

这样的机制可以促进信息共享、减轻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心理社会因素对心脏病发展的影响

心理社会因素对心脏病发展的影响

心理社会因素对心脏病发展的影响近年来,心脏病成为了人们健康的头号杀手之一。

除去常规的生活习惯和遗传因素,心理社会因素也对心脏病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心理社会因素如何影响心脏病的发展,并提出对策,以期帮助人们保护自己的心脏健康。

首先,压力是导致心脏病的主要因素之一。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高强度工作压力使得人们心理负担沉重,产生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长期承受高强度压力会导致人体内分泌系统紊乱,血压升高,心血管负荷加重,进而导致心脏病的发展。

因此,人们需要学会释放压力,可以通过运动、音乐、书籍等方式来放松身心,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此外,心理社会因素还包括社会支持网络和人际关系的影响。

研究表明,拥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和亲密的人际关系,可以降低心脏病的风险。

与家人、朋友的交流,分享快乐与痛苦,能减轻日常压力,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慰。

因此,人们应该重视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尽量避免孤独和隔离。

心理社会因素还包括个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抽烟、饮酒、不规律的饮食和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可能导致心脏病的发展。

研究发现,吸烟者患心脏病的风险是非吸烟者的两倍,而酗酒和高盐高脂饮食也会对心脏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人们应该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以降低心脏病的风险。

除了个人的生活方式,环境因素也会对心脏病的发展产生影响。

空气污染、噪音和工作环境的不良因素都会增加心脏病的发病概率。

尤其是工业化城市中,大量的污染物会引起心血管系统的疾病,如冠心病和高血压。

因此,政府应该加强环境监管和治理,提高空气质量,确保公众健康。

最后,心理社会因素还与心脏病康复和预防相关。

心脏病患者需要面对心理压力、焦虑和抑郁等复杂情绪,这些心理状态会对康复产生消极影响。

因此,康复过程中的心理支持和心理治疗变得非常重要。

患者可以通过参加心理咨询、进行心理干预和积极面对问题,帮助他们恢复心理健康,更好地应对康复过程。

心理健康对心脏病患者预后的影响

心理健康对心脏病患者预后的影响

心理健康对心脏病患者预后的影响在临床心脏病治疗中,除了药物治疗和手术干预外,心理健康也被越来越多地看作是对心脏病患者预后产生重要影响的一个因素。

心理因素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心脏病患者的心血管系统功能,进而影响其预后。

本文将探讨心理健康对心脏病患者预后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

一、心理健康对心脏病患者预后的影响心理健康对心脏病患者的预后有着显著影响。

首先,心理因素可以影响心脏病患者的生活方式。

有研究显示,心脏病患者中存在较高的抑郁症状,而抑郁症状又常伴随着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缺乏锻炼、高盐饮食和吸烟等。

这些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患者的心血管病事件的发生风险,从而影响其预后。

其次,心理因素还可以影响心脏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研究表明,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的心脏病患者往往对医学建议的遵守度较低,不愿意接受必要的治疗和康复措施。

例如,心脏病患者可能因为焦虑或恐惧而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或者对药物治疗有疑虑而不按医嘱使用药物。

这些行为都会增加心脏病患者的风险,并对其预后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心理因素还可以通过影响心脏病患者的免疫系统和炎症反应来影响其预后。

有研究发现,焦虑和抑郁等心理因素与免疫功能的改变和炎症反应增加有关。

这些生理变化可能导致心脏病患者的病情进一步恶化,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二、心理干预对心脏病患者预后的意义针对心脏病患者的心理干预在改善预后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通过心理干预可以减少心脏病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症状。

有研究表明,心理干预可以显著降低心脏病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程度,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这不仅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还能够促进患者积极应对疾病,提高治疗依从性。

其次,心理干预可以帮助心脏病患者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

心理干预可以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增强对健康的重视,进而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

例如,心理干预可以提供针对性的行为疗法,帮助患者制定科学的饮食计划和运动方案,增加锻炼的机会,减少吸烟和饮酒等不良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因素与心脏病
一、过分宣泄情感有害心脏健康
美国研究人员发现,经常发脾气的人容易发生房颤(一种心率不齐),靠发脾气来宣泄个人压抑情感的方式对心脏健康有害。

据最新一期《循环》杂志报道,研究人员对平均年龄在48岁左右的1759名男性和1913名女性进行了为期10年的跟踪研究,发现那些急脾气、头脑容易发热,在受批评或在失败时爱与别人争论的人,其发生房颤的几率比普通人要高出30%,而那些在发脾气后常出现头痛或肌肉酸痛的人出现房颤的几率更高。

房颤还容易导致猝死。

研究人员在研究过程中还发现,不仅是心脏病,那些爱生气的人死于任何疾病的几率都比心态平和的人高出20%。

研究人员说,人们一直认为发脾气可以帮助人驱散低落情绪对健康的负面影响,但就这项研究看来,过分宣泄自己的情感并不是一件有利于健康的事。

二、抑郁增加了患心脏病的危险
10月10日(IN新闻专线)研究人员发现了某些表明抑郁与心脏病相关的有力证据。

他们的研究结果发表于本周的《循环》(Circulation,美国心脏学会会誌)杂志上。

六年来,研究人员观察了近4500名年龄在65岁以上的老人。

依据“流行病学研究中心的抑郁症标准”(the Depression Scale of the 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每年对他们的抑郁情况进行评估。

参加者要被问及很多问题:他们的健康状况、用药情况,他们的沮丧、易怒、焦虑、恐惧、孤独的感觉,以及他们所遇到的烦恼是否主要来自日常生活。

研究人员发现,报告有抑郁症症状的人患心脏病的可能性比那些极少不有抑郁情绪的人高出40%。

抑郁症评分越高,患心脏病的危险性就越高。

他们还发现女性的抑郁症状多于男
性。

Wake Forest 大学的Furbirg说:这项研究已确定,对于年龄大的人来说,抑郁症状是冠心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Dr. Furberg对抑郁导致心脏病危险性增加提出了三点解释:抑郁常与体育活动少有关、锻炼减少、吸烟增多,这些都增加了患心脏病的危险。

抑郁也增加了精神压力,使得血管内斑块形成并发生堵塞。

第三个原因是抑郁可引起自由基和脂肪酸的产生。

这些因素都可以损伤血管的内壁, 从而增加了心脏病的危险。

三、愤怒不友善的男性易有心脏问题
研究显示,愤怒与不友善的男性容易有心脏问题。

愤怒与不友善会增加男性心脏病,如心房纤维性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的机率,这是第一个关于情绪与心房纤维性颤动相关性的长期研究,研究数据来自大约4,000位男女10年的数据,研究开始时,大部分人的年纪约48岁。

研究显示,不友善的男性比其它男性发生心房纤维性颤动的机率高出30%,愤怒的男性发生不正常心脏律动的机率高出10%,而死亡的机率高出20%,曾经有愤怒征候的男性,如震惊、头痛或肌肉紧绷,发生心房纤维性颤动的机率高出20%。

此研究发表于Circulation 期刊,主要研究人员是美国Eaker Epidemiology Enterprises总裁Eaker。

Eaker指出,心房纤维性颤动常发生于老年人,而不友善与愤怒的男性则会提早发生心房纤维性颤动,以往都认为愤怒是社交性的问题而不是身体健康的问题,不过研究显示它是身体健康的风险因子。

但这个研究结果并不适用于女性,可能是因为男性发生心脏病的年龄通常小于女性,而此研究可能因为时间不够久以致于无法看出女性的影响。

愈来愈多A型人格的人,有较高的心脏病机率,不过Eaker指出,把所有A型人格的人视为一样的看法是错误的,有些A型的特性如认为时间非常重要及竞争性强,与心房纤维性颤动及死亡并没有相关性。

Eaker表示,不要把A型人格当成心脏病的危险因子,较合理的因子应该是愤怒与不友善。

此研究中愤怒的男性有火爆的脾气及易怒,他们的特征,如我无法控制自己、当我生气时我会骂脏话,及当我在别人面前被批评时会狂怒。

Eaker表示,我们有时候也会发怒,但不像这样,这种是火爆型,侵犯性的愤怒。

不友善的人通常会觉得受到别人的轻视,他们会往最坏的方面想,并且觉得他们必须防卫自己,他们的说法,如我常遇到所谓专家的人,而他们并没有比我好、我经常在安排事情的人底下做事,而让他们有所表现,以及我家里某些人的习惯会困扰我并让我生气。

Eaker指出,虽然此研究的人员数据很多,但是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来确认此研究结果,不过她建议医生要密切注意病患的愤怒与不友善,而愤怒管理课程或心理疗法可能是不错的选择。

四、心理因素与心脏病有什么关系
由于社会的发展和工业的进步许多疾病与日俱增。

其中心脏病可说是当代社会的一种流行疾病,它在世界人口的死亡率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原因是相当复杂的,其心理因素对心脏病的产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就是说长期的反复的消极情绪,在心脏病的发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有的学者做过动物实验,在白鼠脑中的情绪中枢部位埋入一个电极,刺激脑细胞就引起防御性反应,白鼠躲到角落里,缩成一团。

这样连续刺激3—4小时后,小鼠的机体就发生明显的失调:血压升高,心率、呼吸频率改变。

更有甚者,有的动物在类似的条件下,出现严重的心脏衰竭,或血管梗塞。

由此可见,该种紧张的情绪刺激如果由暂时的变为长期,就会使机体发生一系列变化,如心律不齐,以致高血庄、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

在日常生活中,心脏病患者由于情绪激动,情志变化,造成猝死的现象是常有的。

如英国著名生理学家亨特,性情急躁,冠状动脉供血不良。

他自己曾经说过,他将死在惹他真正动怒的人手里。

后来果真在一次医学会议的争论中,他受到精神刺激,在盛怒之下,心脏病猝发,当场身亡。

在冠心病或心肌梗塞病患者中,能够控制自己情绪的人比不善于控制自己情绪的人的病情轻得多。

国外有的学者经过实验认为,人的性格对心脏病的发生是有一定的关系的。

他们指出:情绪波动大、易激动的冠心病者的发病率比遇事冷静、不慌张的人大约高6倍。

美国心脏病学专家森曼博士与弗里德曼博士把人的性格分为A型与B型。

认为A型性格的人易急躁,做事缺乏耐心,好强心胜,不知满足,所以A型性格的人易患心脏病。

而B型性格的人遇事从容安逸,不争强好胜,他们得冠心病的机会很少。

具有A型性格的人要努力把自己改变成B 型性格,以减少患心脏病的机会或发病次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