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胜”和“败“(吕叔湘).pdf

合集下载

现代汉语800词词性表(含书签).pdf

现代汉语800词词性表(含书签).pdf

A啊 助捱(挨) 动 矮 形爱 动安 形、动按 动、介按照 动、介B吧(罢) 助 巴不得 动把 量1把 介2罢了 助白 形、副、动 摆 动败 动半 数、副帮 动包 动、名、量 包括 动薄 形保 动、名抱 动、量报 动背 动 倍 量呗 助被 介、助本 指、形、副1本 介2本来 形、副本着 介甭 副逼 动比 动、介比方 动、名、副比较 动、副比如 动笔 量彼此 代毕竟 副必定 形必然 形必须 副避免 动边 名、副扁 形便 副变 动遍 量标志着 动表示 动表现 动、名别 副别的 指、代别管 连别是 副别说 连别提 动并 副、连并且 连拨 动、量补充 动、名不 副、助不比 动不必 副不便 形、动不成 助不单是 连[]不但 连不得了 形不得已 形不定 副不独 连不妨 副不管 连不光 连附录二常用词词性表本表根据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整理而成,共收录常用词条。

本表的词类划分与《现代汉语》教材略有出入。

主要差别是:把名词从方位1039词中独立出来,把助动词、趋向动词从动词中独立出来,指示代词从代词中独立出来,区别词划归形容词,语气词看作助词等。

- 9 -不过 副、连不及 动不见得 副不仅 连不愧 副不料 动不论 连不免 副不然 形、连不如 动不时 副不外 动不外乎 动不宜 动不用 副不在乎 动不曾 副不止 动不只 连不至于 动不致 动部 名、量部分 名、量、形C才 副采取 动采用 动参加 动参与 动层 量差不多 形、副 差点儿 副产生 动场(ch‚ng) 量 场(chƒng) 量 常常 副长短 名 长期 形长于 动朝 动、介趁 介称 动成 动成为 动乘 介程度 名诚然 副、连吃 动充满 动愁 动初 前缀出 量1出 动、趋2出来 动、趋出去 动、趋除 介除非 连除开 介除了 介除去 介处处 副处于 动穿 动此外 连次 量1次 形2从 介1从 副2从此 副从而 连从来 副从新 副催 动撮(cu ) 量撮(zu ) 量错 名、形、动D达到 动打 动1打 介2打算 名、动大 形、副大概 形、副大伙儿 代大家 代大家伙儿 代大约 副带 动代 动1代 名、量2代替 动担心 动单 形、副但 连但是 连淡 形当(d ng) 介当(d…ng) 动当然 形、副当中 方位当做 动倒 副倒是 副到 动、趋到处 副到底 副道 量得() 助1de得() 助2de得(d†) 动得(d‡i) 助动- 10 -得了 动、助 得以 助动的 助词的话 助的确 副等 动1等 助2等等 助等于 动底() 助de地() 助de第 前缀点 动、量掉 动顶 副定 动、形、副 丢 动动 动都 副度 后缀端正 动、形 短 形、动段 量断 动堆 量对 量1对 形2对 动、介3对于 介顿 量多 数1多 形、动2多 副3多半 副多会儿 代多亏 动多么 副 多少 副1多少 代2多一半 副躲 动E而 连而况 连而且 连而已 助儿 后缀F发 动发生 动番 量凡是 副反 前缀1反 副2反倒 副反而 副反正 副反之 连犯 动方才 形、副仿佛 动、副放 动放手 动放心 动非 动、副1非 前缀2非常 形、副分 量分别 名、动、副分配 动分头 副份 量丰富 动、形封 动、名、量否则 连副 量G该 动1该 动2该 助动3改 动赶 介感到 动敢 助动敢于 助动刚 副刚才 名刚刚 副刚好 副高兴 动、形搞 动告诉 动格外 副个 量各 指、副各别 形各个 代各自 代给 动、介、助给以 动根 量根本 名、形、副根据 名、动、介跟 动、介、连跟前 方位更 副更加 副供 动共 形、副共通 形共同 形、副- 11 -够 动、副股 量故意 副顾 动固然 连怪 动、形、副怪不得 动、副关系 名、动关于 介管 介、连管保 动惯 动惯于 动光 副归 动归于 动鬼 名、形果然 副、连果真 副、连过 动、趋1过 助2过来 动、趋过去 动、趋过于 副H还 副还是 副、连害 名、动好 名、形、副、助动 好比 动好不 副好歹 名、副好多 数好赖 名、副好像 动、副好些 数好意思 动 好在 副和 介、连何必 副何不 副何尝 副何苦 副何况 连很 副恨 动恨不得 动后 方位后边 方位后悔 动后面 方位后头 方位忽 副忽而 副忽然 副互 副互相 副化 后缀坏 名、形换 动慌 形、动回 量1回 动、趋2回来 动、趋回去 动、趋会 动、助助活 动、形、副活动 动活像 动活跃 形、动或 副、连或许 副或则 连或者 副、连J极 副极其 副极为 副及 连及至 连即 动、副即便 连即使 连几 数几乎 副几时 代计 名、动既 副、连既然 连继续 动、名家 后缀加以 动假如 连假使 连架 量架次 量坚持 动间接 形简直 副鉴于 介、连见 动件 量1件 后缀2渐渐 副将 副、介将将 副交 名、动交互 副教 动较 副较为 副- 12 -叫 动1叫 介、助 2叫做 动界 后缀借 动进 动、趋 进而 连进来 动、趋 进去 动、趋 进行 动禁不住 动 禁得住 动 尽管 副、连 尽量 副经 动经常 副经过 名、动 竟 副竟然 副净 副究竟 副救 动就 副1就 介2就 连3就是 副1就是 连2就是了 助 就算 连居然 副局限 动举行 动据 介据说 动具 后缀具体到 动 觉得 动 决 副绝 形、副绝对 形、副K开 动、趋开来 趋开始 动开外 方位看 动、助可 助动、副1可 连2可 前缀3可见 连可能 形、副可是 连1可是 副2可惜 形、副可以 助动、形肯 助动口 量块 量快 形、副快要 副况且 连亏 动亏得 副L拉 动来 动、趋1来 助2来 助3来 方位4来不及 动来得及 动来的 助来着 助懒得 动老 副1老 前缀2老是 副乐得 动类似 动、形离 动理想 名、形里 方位里边 方位里面 方位里头 方位历来 副例如 动立刻 副俩 数连 副、介连忙 副连同 连两 数了() 助le了(liƒo) 动了不得 形了不起 形了得 形临 动、介零 名、形、数另外 指、副、连留 动留神 动留心 动轮 动论 介M马上 副嘛 助吗 助买 动- 13 -卖 动满 形、动满足 动慢 形慢说 连忙 形、动嚜 助没 动、副没有 动每 指、副们 后缀免不得 动免不了 动免得 连勉强 动、形 面 量面对 动面临 动面前 方位明明 副明确 形、动 名 量莫不是 副莫非 副莫如 动某 指N拿 动、介哪 指、代、副 哪 助哪儿 代哪里 代哪怕 连哪些 指那 指、代那点儿 指、代 那儿 指、代 那个 指、代那会儿 代那里 代那么 指、代、连那么点儿 指、代那么些 指、代那么些个 指、代那么样 指、代那么着 指、代那些 指、代那样 指、代那阵儿 代乃至 连乃至于 连难 形、动难道 副难道说 副难怪 副难免 形难说 动难为 动难以 副难于 副闹 形、动呢 助内 方位能 助动能够 助动你 代你们 代您 代宁 副宁可 副宁肯 副宁愿 副弄 动努力 动O偶尔 副偶然 形、副P怕 动派 动旁 形、方位旁边 形、方位跑 动配 助动碰 动批 量偏 形、副偏偏 形偏巧 副片 量品 后缀平 形、动凭 动、介、连评 动破 动、形Q其次 指、代其实 副其他 指、代其余 指、代其中 方位奇怪 形、动齐 形、动、副、介起 动、趋起来 动、趋起码 形、副岂 副气 动恰 副恰好 副恰恰 副- 14 -恰巧 副恰如 动恰似 动千万 数、副 前 方位前边 方位前后 方位前面 方位前头 方位欠 动1欠 动2且 副、连亲 副亲自 副轻易 形情愿 动、助动 请 动求 动取决于 动去 动、趋全 形、副全部 名、副 缺 动却 副确实 形、副 群 量R然而 连然后 连让 动、介人次 量人家 代任 动、连任何 形任凭 动、连 认为 动仍 副 仍旧 副仍然 副容易 形如 动1如 连2如此 指如果 连如何 指、代S伤 名、动上 方位1上 动、趋2上边 方位上来 动、趋上面 方位上去 动、趋上头 方位上下 方位尚且 连稍 副稍稍 副稍微 副烧 动、名少 动、形舍不得 动深 形、副甚而 副、连甚而至于 副、连甚至 副、连甚至于 副、连生 动、形、名1生 形2生 副3生恐 动生怕 动、副省得 连剩 动胜 动、形1胜 动2十分 副时常 副时而 副时刻 名、副时时 副什么 指、代实际 名、形实际上 副实行 动实在 形、副使 动使得 动始终 副势必 副是 动是否 副手 后缀首先 副受 动数 动双 量、形谁 代顺 形、动、介说 动私下 副私自 副丝毫 量、副死 动、形似的 助送 动算 动虽 连虽然 连虽说 连虽说是 连- 15 -随 动随便 形、连随后 副随即 副随时 副所 助所谓 形所以 连所有 形T他(她) 代、指 他们(她们) 代 它 代它们 代台 量太 副倘若 连趟 量套 量特别 形、副特地 副特为 副特意 副替 动、介条 量听 动听说 动停 动挺 副通常 形通共 副通过 动、介通知 动、名通(t÷ng) 量 同 动、介、连 同时 副、连同样 形 统共 副头 量1头 形2头 后缀3头里 方位透 动、形突然 形、副推 动W哇 助外 方位外边 方位外面 方位外头 方位玩儿 动万万 副、数万一 名、副、连往 动、介往(望) 介往往 副忘 动忘记 动唯恐 动为(W†i) 动、介为(Wˆi) 介为什么 副为止 动未必 副未尝 副未免 副未始 副未曾 副问 动、介问题 名我 代我们 代无 前缀无非 副无论 连无所谓 动无须 副物 后缀误 动、副X喜欢 动下 方位1下 量2下 动、趋3下边 方位下来 动、趋下面 方位下去 动、趋下头 方位先后 副先前 名嫌 动现成 形限于 介、动相 副相当 形、副相反 形相互 副相同 形相应 形想 动项 量像 动、副向 动、介向来 副小 前缀些 量写 动新 形、副兴 动- 16 -兴许 副行 形醒 动幸而 副幸好 副幸亏 副性 后缀需要 名、动须要 助动许多 数选 动Y呀 助沿 名、介眼看 动、副样 量要 动、助动、连 要不 连要不然 连要么 连要是 连也 副、助也罢 助也好 助也许 副一 数一般 形一边 方位、副 一带 名一旦 名、副一点儿 数量一定 形、副一度 数量、副 一方面 数量一概 副一块儿 名、副 一来 连 一连 副一律 形、副一面 副一旁 方位一齐 副一起 名、副一切 指、代一同 副一些 量一样 形一直 副依 动、介依照 动、介已经 副以 动、介、连以便 连以后 方位以及 连以来 方位以免 连以内 方位以前 方位以上 方位以外 方位以为 动以下 方位以至 连以至于 连以致 连意识到 动意味着 动因 介、连因此 连因而 连因为 介、连应 助动应当 助动应该 助动影响 动、名永 副永远 副用 动尤其 副由 动、介由于 介、连有 动有点儿 副有些 代、副又 副于 介于是 连与 介、连与其 连愈 副愈加 副原来 形、副员 后缀愿意 动约 副约莫 副越 副越发 副云云 助Z再 副再三 副在 动、介、副在乎 动在于 动咱们 代遭 动早 名、形、副早晚 名、副怎么 指、代- 17 -怎么样 指、代 怎么着 指、代 怎样 指、代曾经 副张 量照 动、副、介 者 后缀这 指、代这点儿 指、代 这儿 代这个 指、代这会儿 代这里 代这么 指、代这么点儿 指、代 这么些 指、代 这么样 指、代 这么着 指、代 这些 指、代这些个 指、代 这样 指、代这阵儿 代真 形、副阵 量整 形、动正 副正好 副、形正在 副枝 量支 量知道 动之 代1之 助2之后 方位之间 方位之内 方位之前 方位 之上 方位之外 方位之下 方位之中 方位直接 形值得 动指 动只(zh‰) 量只(zh‹) 副只得 副只好 副只是 副、连只要 连只有 连至多 副至少 副至于 动、介中(zh ng) 方位中(zh÷ng) 动中间 方位终归 副终究 副终于 副种 量重 副重新 副逐渐 副住 动注意 动抓 动装作 动准 前缀着(zhe) 助着(zh‚o) 动着呢 助着想 助着眼 动子 后缀自 前缀、副1自 介2自从 介自个儿 代自己 代总 副总而言之 连总共 副总归 副总之 连纵然 连走 动足够 动足以 助动最 副最初 名最近 名左右 方位做 动作为 动坐 动附 记印这个表的唯一目的是给同学们在学习词类时作些参考,并不是让大家背诵词表的内容。

词语的活用(通论11)

词语的活用(通论11)

这都是兼类,不是活用(活用属临时变用) 但是活用与兼类又有联系,当一种活用经常 化、约定俗成、被认可,就变成了兼类。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语义的变 化比较特殊,只是偶然这样用,没有经常化,这算 是临时‘活用’,不同于永久性的词类转 变……‘别这么近视眼’里面的‘近视眼’也是临 时活用作动词。这种活用如果经常化了,就成了词 类转变。例如‘别废话’里面的‘废话’就应算是 正式动词。”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副词 助动词 介词结构 动词性成分+而 名词 所
名词
代词“之”
介词结构 而+动词性成分 名词
(二)使动用法: 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不是主语施行的,
而是主语使宾语施行的,主语对宾语含有“使它 怎样”的意思。(包括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 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是动词本身的一种特殊法, 指的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所代 表的人物发出,而是在主语的影响下使宾语所代 表的人物发出。动词的使动用法并不改变动词本 身的词性,但是使动宾之间的语义关系发生了变 化,主谓之间的语义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因而使
古汉语中用为使动的及物动词,常见的有: (A)“行、走、进、退、出、入、归、反(返)、
来、往”等表“行走”义的动词: 吾欲辅重耳而入之晋。(《韩非子·十过》) 卫人出其君,不亦甚乎?(《左传·襄公十四
年》) 成王发府,见周公祷书,乃泣反周公。(《史
记·鲁世家》) (B)“起、立、坐、伏、居、寝”等表起居义的
2.名词的意动用法: 外黄富人女甚美,庸奴其夫。(《史记·张耳 陈馀列传》) 今我在也,而人皆藉我弟。令我百岁后,皆鱼 肉之矣。(《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四)名词作状语 陈涉首难,豪杰蜂起。(《汉书·陈胜传》) 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

两面词是指一个词语兼有相反的两方面意思

两面词是指一个词语兼有相反的两方面意思

两面词是指一个词语兼有相反的两方面意思,如“成败”、“得失”、“能否”、“好坏”、“高低”、“是否”、“大小”等。

因为它们表达的是不固定的两个方面的意思,所以它一般要求语句的上下文应有与之相照应的词语或语义,否则会造成语义上的不对称。

如:(1)考试能否取得优良成绩,取决于平时的努力学习。

分析:“能否”包含正反两方面意思,只能说“取得优良成绩”取决于平时的努力学习,而不能说学习成绩不好也取决于平时的努力学习。

可把“能否”去掉,或在“努力学习”前面加“是否”并删去“的”。

(2)这场排球赛的胜败关键是队员们的齐心协力。

分析:前半句讲“胜败”,后半句只讲“胜”的要素,两面对一面,不一致,应改为“取胜的关键”,或改为“是队员们能否齐心协力”。

(3)21世纪的中国有没有希望,关键在于既要坚定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要广泛地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文化。

分析:“有没有”是两个方面,而后句“既……又……”的内容是从一个肯定角度表述的,在“于”后加“能不能”才能跟前面的“有没有”相照应并删去两处“要”字。

(4)当今世界,自主知识产权所占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发展水平的标志,而科学技术进步与否是国家富强的标志。

分析:“科学进步与否”是两个方面,而“国家富强”是一个方面,无法搭配。

在“国家”后面加“是否”才能与“进步与否”相对应。

(5)投资环境的好坏,服务质量的优劣,政府公务人员素质的高低,都是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分析:前半部分有两面词“好坏”“优劣”“高低”,后半部分只提到“地区经济健康发展”,含义是正面的,因此,前后搭配不当,为病句。

要特别注意的是,并非一出现单个两面词,句子就一定会有语病。

一定要谨慎地加以判断。

如:(1)储蓄所吸收储蓄额的高低对国家流动资金的增长有重要的作用,因而动员城乡居民参加储蓄是积累资金的重要手段。

分析:句子后半部分虽然没有两面词,但“对国家流动资金的增长有重要的作用”可这样理解:储蓄额高,国家流动资金增长得多;储蓄额低,国家流动资金增长得少,“多”与“少”都是积累资金,都有作用,差别只在程度不同而已。

汉语修辞学概述

汉语修辞学概述

第一章修辞概说第一节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第一节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一、中外古代史上的修辞研究:(一)古代希腊人很重视修辞的研究。

公元前5世纪:伊梭克拉兹《修辞术》;“强调巧妙的言辞和虚伪的论证”----“诡辩术”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修辞学》。

“在任何问题上使用有效的说服方式的能力”(二)我国历史上的典籍中就有了修辞、风格的零星片段的言论1、我国修辞研究最早的文献见于孔子的《论语》。

“辞达而已矣。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他的论述在中国修辞学史上具有开创作用。

2、¡°修¡±和¡°辞¡±的连用,最早见于《易》:“君子进德修业。

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体现中国的文化蕴含:1、2、3、3、西晋陆机的《文赋》对修辞方法、修辞技巧进行了论述。

4、南朝的的刘勰所著的《文心雕龙》对修辞有很深的论述,在我国修辞学史上的地位很重要。

5、唐朝刘知几的《史通》中对修辞的论述也很多。

6、宋代陈骙的《文则》是第一部专门论述汉语修辞的著作。

二、近代修辞研究状况:“年轻”的学科:1、1920年,法国人巴意建立以表现手段为研究对象的风格学,大大拓展了修辞学的研究领域。

2、在我国,“五四”以后开始了对修辞学的研究。

修辞学研究有两种倾向:一种以模仿西方的修辞学为主,唐钺为代表《修辞格》1923年;一种以辑录古人的说法为主,《中国修辞学研究法》;1、1932年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最为代表。

他特别提出:¡°惟题旨情境为第一要义。

¡±2、吕叔湘、朱德熙两位先生合写的《语法修辞讲话》。

3、张弓先生的《现代汉语修辞学》。

4、张志公先生的《修辞概要》。

5、刘焕辉、吴士文等先生的著作。

中国最重要的修辞学家陈望道先生《修辞学发凡》创立了中国第一个科学的修辞学体系,它的出版标志着现代汉语修辞学的正式建立。

电子课件口语交际第二版第三课说服与拒绝

电子课件口语交际第二版第三课说服与拒绝
小王与小刘是单位新来的员工。小王心细,考虑事情周到;小刘性情急躁,但 业务能力强。有一天,两人因一件小事发生争执。小王觉得非常委屈,就去找主任 诉苦。
主任说:“小王啊,你脾气好,办事周到,大家都很欣赏。你是个细致的人, 小刘是个急性子,脾气上来了连自己说了什么都不知道。你一向不感情用事的,怎 么为了这么点事情就觉得委屈呢?”
小厂负理
事实胜于雄辩,只有在具体事实的基础上说明自己的观点,做到晓之以理, 对方才会据此重新思考问题,并改变自己的观点和行为。因此,在说服中要善于 运用事实,把事实作为最佳的说服实例,以此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让对方在事实 面前心悦诚服地接受意见和建议,避免让其产生被强制接受的感觉。
说服别人时,有时需要绕道而行。说服者要通过主动询问、善意询问,给予 对方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对方敞开心扉说话,由此了解对方的真正意图。这样有 利于缓和紧张的气氛,根据对方谈话找到说服的重点。
2. 晓以利害,以刚制刚
心理学家建议:在说服对方时,可以先向对方陈述利弊,告诉对方哪些对他 有利,哪些对他有害,然后再用商量的口吻表明态度,让对方放下戒备接受你。 以刚制刚不是简单地吓唬对方,而是要告诉对方不这样做将会导致什么后果或造 成什么损失。在具体运用时,要注意三点:一是态度友善,二是讲清原委,三是 给出解决方案。
四、拒绝的技巧
5. 沉默不语,无声拒绝
开口拒绝有时并不容易,往往在心中演练多次该怎么说,可面对对方时又开 不了口。这时候,不妨维持倾听的姿态,保持沉默或一笑置之,同样也能让对方 明白你的意思。此外,还可以运用肢体语言表示拒绝。一般而言,谈话中摇头或 中止微笑便暗示了无法认同。
课后练习
阅读下面的案例,请你谈一谈老马有没有回应“小陆和小齐二人是否待岗”的问题。他 又是怎样说服厂长的?

对日汉语言中作格现象的考察

对日汉语言中作格现象的考察
影山太郎的观点得到了中国国内一些学者的认同,如宋亚云、曾立英等。曾立英参照影山太郎详细讨论了汉语中的作格动词,她将“死、落”等归为非宾格动词,将“开、关”等归为作格动词。但是由于国内学者大多将作格动词与非宾格动词看作同一类动词,所以该分类引起了一些争议,其实这是对作格动词、非宾格动词的不同理解造成的。
因为汉语缺乏形态标志,汉语的作格性只能从句法/语义两方面来区分。Zhou观察到汉语有四种类型的作格动词,第一类动词包括呈现动词、气象动词和感受动词。第二类是处所前置式结构,如“门前坐着张奶奶”之类。第三类是“打破类”动词,如“窗子打破了—学校里打破了窗子/那张广告贴了一天---墙上贴着那张广告”。第四类表征一种深层的作格性质,这类动词的施事主语占内部论元位置,即语法宾语位置,受事宾语占据外部论元位置,即语法主语位置。杨素英总结道,非宾格动词理论的发展大致是沿着三个侧重点不同的方向进行讨论的:(1)重视句法结构的探讨(2)侧重语义的探讨(3)句法和语义并重的探讨。而黄正德受吕叔湘的影响,也以“打胜”和“打败”为例,说明及物动词可分为“受格”动词和“作格”动词两类,以“哭”和“来”为例,说明不及物动词也可分为“受格动词”和“作格动词”两类,并针对中文的“是”与“有”提出作格分析。在讨论汉语实际问题时,黄正德,杨素英等都认为,不及物动词可分为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
从格标示的角度来看,在日语中,不及物句的主语和及物句的主语同格,因此日语是“主格/宾格”语言,比如:
A美雪がキャンパスで歩いている。
B皿が割れた。
C桜がご飯を作る。
A和B不及物句中的主语“美雪”、“皿”和C及物句中的主语“桜”同格,都是用主格助词“が”来标记的,但是,如果从语义层面来判定的话,可以发现同样是不及物动词的主语,A句的主语“美雪”和C的主语“桜”在底层含义上都是施事者,即动作主体;而B句的主语“皿”和C句的宾语“ご飯”在底层含义上都是受事者,即动作对象。Dixon指出:“每种语言中都有不及物的小句,其谓语动词唯一的核心论元叫S;而及物小句带有两个核心论元A和O”,三者之间的关系有如下三种可能性:

说课稿(优秀6篇)

说课稿(优秀6篇)

说课稿(优秀6篇)优秀说课稿篇一一、说教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登岳阳楼》是杜甫晚年的作品,诗人时年57岁,身患重病,离去世仅二年。

诗人历经沧桑,年老多病,独登此楼,感慨万千。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

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渺渺,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写景气势恢宏,抒情深沉感人。

是学习古诗艺术手法的典范,是培养古诗鉴赏能力的好教材。

(二)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文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1、帮助学生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学习情景交融的手法,体会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3、培养对诗歌的意境、炼字的分析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分析诗歌意境,体会炼字的妙处。

二、说教学设计我的整节课进行了阶梯性问题设置,先通过情感诵读法让学生整体感悟诗人思想感情。

其次通过自研自探整体解读整个画面及特点,再通过合作探究进行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的突破,整个设计富有层次性,符合学生学习活动的思维规律。

三、说教法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课既然是技能课,上课的时候,就应该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

而新课程理念同样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

基于此,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

具体做法如下:1)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2)诵读法——反复朗读,把握语言特色3)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4)质疑设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5)追问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其中诵读法是古诗鉴赏的基础,通过诵读可以体会格律诗的韵律美,可以初步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作品风格,因此,诵读的方法要灵活多样,有教师范读,学生范读,全班齐读,小组齐读。

自动和使动_汉语语义句法的两种基本句式及其历史演变

自动和使动_汉语语义句法的两种基本句式及其历史演变

世界汉语教学K L L Q年第K期J总第[\期N自动和使动!!汉语语义句法的两种基本句式及其历史演变北京大学徐通锵"#$%&’(%)*+,-./0/1/-2,03.*+4,-2,.56+,7+.8/9,2542+0.+04+4/02.7-4.250 :*50+2+2+1,0.542;0.,<=>+1,;?5035.35??54-@../-2+.*+2+4/02.7-4.2./+<A@,50.*+ B7,11,.54,@2.7-4.-7+/?1/3+70:*50+2+C9-.,2+0259@++<A@,0,.5/04,09+3+756+3 ?7/1.*+*52./754,@3+6+@/A1+0./?B7,11,.54,@2.7-4.-7+=D.524/11/0@;,4E0/8@+3B+3 .*,.2/1+4*,7,4.+752.542/?:*50+2+B7,11,7C2-4*,2F6+79G4/1A@+1+0.F,03F4/0H 2+4-.56+A7+354,.+2F C,7+B+0+7,@@;*52./754,@+6/@-.5/02/?.*+4,-2,.56+4/02.7-4./?.*+ 4@,2254,@:*50+2+=)*+352;@@,95I,.5/0/?.*+2.7-4.-7,@-05.2,03.*+A75045A@+/?.51+ ,038/73/73+7,7+4@/2+@;7+@,.+3./.*523+6+@/A1+0.=)*+,-./0/1/-2,03.*+ 4,-2,.56+,7+251A@+;+.51A/7.,0.4@-+2./,9+..+7-03+72.,0350B/?.*+2.7-4.-7,@7-@+2 /?1/3+70:*50+2+B7,11,7=根据一种语言有定性范畴的特点C我们认为汉语语义句法的基本句式是自动和使动J徐通锵C K L L M N O但是C如果要用这两种句式来直接解释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C那是困难的O因为语言的结构发生了变化C不通过历史的分析就无法弄清楚现代的语法结构规则和这两种基本句式之间的内在联系O本文的重点不是挖掘新的语言事实C而是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揭示各重要语法规则之间的内在联系C找出一条理解复杂语法现象的简单线索C对补充式P连谓式P受事主语句之类被公认为汉语语法结构特点的成因作出理论解释O一现代汉语句法结构的两种格局现代汉语的语法理论和分析方法基本上来自西方O吕叔湘J K L Q R,N曾根据S马氏文通T 以来的汉语语法研究的经验进行过这方面的总结C认为U V过去C中国没有系统的语法论著C也就没有系统的语法理论C所有理论都是外来的O外国的理论在那儿翻新C咱们也就跟着转O这不是坏事C问题是不论什么理论都得结合汉语的实际C可是W结合X二字谈何容易C 机械地搬用乃至削足适履的事情不是没有发生过O Y这里的V W结合X二字谈何容易Y八个字C字字千钧C值得仔细琢磨O我想C V结合Y中最根本P最困难的问题可能是V结合Y基点的选择C即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立脚点去实现和西方语言理论的结合O自S马氏文通T以来的汉语语法研究基本上是用印欧语的语法理论来分析汉语C总结出一套语法规律C并且把那些不同于印欧语的结构名之为动补式P连动式P兼语式P受事主语句P主谓谓语句C等等C认为这些都是汉语语法结构的特点O这些规律基本上是在现在称之为V及物性理论Y J Z/A HKK!"#$%&’(!)’*+,-./0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就是说+它的基点不是汉语+因而不完全适合汉语语法结构的分析+有很多现象还难以解释+而且这些称之为1特点2的规律相互之间有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人们也说不清楚3近几十年来+西方语言学家根据某些印第安语的研究提出一种颇有影响的"#45678"9作格+唯被动格0理论+并被用于印欧语及其它语言的研究3国外的一些汉学家+特别是那些华裔汉学家+想用这种理论来分析汉语+认为印欧语是一种及物性语言+而汉语是一种作格9"#45678"0语言+开始了一种新的1外国的理论在那儿翻新+咱们也就跟着转2的研究途径3作格的最大特点是不及物句的主语和及物句的宾语有相同的格位变化9详细情况可参看:;’*)+,-<<+=>,?=>=0+和及物性语言的形态变化有原则的区别3及物性和作格9或唯被动性0是两种不同的语法结构格局+即使如此+西方的一些语言学家也乐于用作格去分析如英语@’&*(’8"A6&")6’*"和%&")6’*"(’8"A这两种句式之间的关系+进行作格结构的研究9:;’*)+,-<<+=B/?=<,C D5E E7A5;+,-.B+,>>?,B>03及物性和作格+如果以典型的单句结构1名物,F 过程F名物G2和1名物G F过程29@’&*(’8"A6&")6’*"和%&")6’*"(’8"A0的语义结构为参照点+那么1名物G2在及物性结构格局中是受事+在宾语位置上取宾格形式+在主语位置上取主格形式+而在作格的结构格局中名物G在语义上虽为受事+但不管处于主语或宾语的哪一个位置+其结构形式一样+是句法结构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中介3这一事实说明+1主语2这一概念用于及物句时部分地取决于希腊语H拉丁语等印欧系语言的语法结构+其中包含两个条件I第一+及物句的施事名词与不及物句的主语有相同的格位屈折C第二+动词的数H人称等决定于不及物句的主语名词和及物句的施事名词+英语如用代词去分析+这两个条件都很清楚9:;’*)+,-<<+=>G03我们这里强调这一点+是想再一次说明1主语2是诞生于印欧语基础上的一种语法理论+不一定适合于其他语言的分析+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把它看成为一种1放之四海而皆准2的普遍真理+因而汉语的语法研究也没有必要受1主语?谓语2框架的束缚9徐通锵+,--,03汉语中类似英语%&")6’*"(’8"A这样的句子特别丰富+一般称为受事主语句3可能是由于这种原因+有些研究汉语的学者认为汉语是一种作格语言3吕叔湘9,-.<0曾以1胜21败2两字为例讨论过这两种结构格局3,-.<年+中韩女篮进行比赛+结果是中国女篮以大比分取得了胜利3J光明日报K和J北京日报K在报道这同一事件时使用了不同的标题+前者是1中国女篮大败南朝鲜队2+而后者是1中国女篮大胜南朝鲜队2+反义字1胜21败2在这里竟然使这两个句子具有相同的意义3吕先生据此讨论了汉语的两种句法结构格局I 第一格局第二格局L FF FF动词FF F M L FF FF动词FF F ML FF FF动词M FF FF动词中国队胜南朝鲜队中国队败南朝鲜队中国队胜南朝鲜队败这第二格局就是一般所说的作格结构3吕叔湘针对1汉语是一种作格语言2这一论断说I 1我不知道这个说法的根据是什么+是不是跟前面所说的动词第二格局有关32吕先生在分析了有关的语言现象之后进一步得出结论I1很重要的一点区别作格语言和受格语言9相当于我们所说的作格和及物性0必须有形态或类似形态的手段做依据3汉语没有这种形态G,手段!要说它是这种类型或那种类型的语言都只能是一种比况的说法"如果汉语的动词全都只能!或者大多数只能进入前面提出来的第二格局!不能进入第一格局!那么说它是作格语言还有点理由"可是事实上汉语的及物动词绝大多数都能进入第一格局的二成分句!而进入第二格局的二成分句却很受限制"这就很难把汉语推向作格语言一边了"#看来$依葫芦画瓢#地套用作格理论来分析汉语的结构!是很难取得预期的结果的"吕叔湘以$胜# $败#两字为例而进行的分析!一方面否定了$汉语是作格语言#的结论!但另一方面也肯定了汉语语法有两种不同结构格局的存在"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它涉及到汉语语义句法的基本句式的构造"把%&’()*+%翻译为作格或唯被动格!似乎都不是很确切!而且人们也不容易理解"仔细推敲作格的意思!似与我们传统所说的$使动#没有什么原则的差异!只是观察的角度有别"%&’()*+%,作格-唯被动格.着眼于形式!强调不及物句的主语与及物句的宾语同形式/ $使动#着眼于语义!强调某种力量使名物0发生变化"汉语没有形态变化!谈不上什么作格还是受格"从语义上说!使动是汉语语义句法的一种重要句式!它和自动句的语义差异主要是1自动句对受事产生影响的力量是$明#的!处于动字前的位置!如$中国队大败南朝鲜队#的$中国队#!234563+%7)4%8)35%的2345/使动句的力量是$暗#的!句中没有出现相关的结构成分!如$南朝鲜队,大.败了#!不是南朝鲜队自己愿意$败#!而是有一种力量使它$败#!只是这种力量没有$明#说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有定性的受事移至句首!形成所谓受事主语句"那么!是不是可以说1把汉语说成是作格,%&’()*+%.语言!那是表述有误!如改成$汉语是一种使动性结构的语言#!就较为确切"否9使动只是汉语中和$自动#相对的一种句式!不能片面地强调为一种占支配地位的结构格式"吕先生说它是汉语语法的一种结构格局!完全正确!我们与吕先生不同的地方只在于强调使动是与$自动#相对的一种基本结构格局!或者说!是汉语的一种基本句式!虽然在现代汉语中它的使用范围很狭窄!但有很多语法规则在历史上却是从这种使动结构中脱胎出来的!因而可以用来解释一系列汉语语法结构的特点"二使动式的变异和$动补#式的发展一种语言的基本句式决定于它的有定性范畴"印欧语的有定性范畴是谓语动词!因而它的基本句式是主动和被动/汉语的有定性范畴是句首位置的话题!它与行为动作的语义关系决定了汉语的基本句式是$自动:使动#"自动相当于印欧语的主动!其主要的语义特点是1句首的话题必须是有生性的名物或相当于有生性名物的辞语!充当施事!对行为动作能发生一种支配的力量/话题与说明之间可以嵌入$能-会-应该;;#之类的一般称之为$助动词#的辞语!虽然在肯定句中它们可以不出现!但在否定句中必须有$不能-不会-不应该;;#之类的成分"自动虽然相当于主动!但由于主动是和被动相对立的结构!因而我们不用$主动#这个概念!而用$使动#"$自动<使动#和$主动<被动#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结构!难以进行简单的类比"自动和使动在结构上可以同型!例如前引的$中国女篮大胜南朝鲜队#和$中国女篮大败南朝鲜队#的语义等价!结构形式一样!主动和被动不可能有这种同型的结构"$使动#中尽管可以包含一些被动的因素!但比重不大!和$被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主动和被动!相互之间可以进行自由的转换!像传统语法就非常强调主动>=句和被动句的相互转换关系!乔姆斯基出版于"#$%年的&句法结构’基本上也是以主(被动句的转换为基础研究它的转换)生成语法!汉语的所谓被动句在句法中没有像印欧语被动句那样的地位*+被,-包括+给(叫(让,等.基本上只是一种使有定性的施事后置的语法形式*和相应的自动句的转换很不自由!以往以及物性为基础的语法理论为什么不大适合汉语语法的研究*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汉语的基本句式不同于印欧语!+自动)使动,是以汉语的研究为基础实现和西方语法理论的+结合,的最合适的基点!+自动,是汉语的一种基本句式*人们容易接受*而且现在的研究也已取得一些重要的进展*其中最有影响的一篇论文就是马庆株"#/#年发表于&中国语言学报’上的&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0说+使动,也是汉语的一种基本句式*人们恐怕难以理解*因为它很难直接用来解释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从表层的语法结构来看*情况确实是那样*但从深层的结构来看*我们就不难发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就需要涉及+自动1使动,的基本结构格局和它们的历史演变!我们在研究音系的结构时曾经说过2语音很容易发生变化*但语音系统的结构格局很稳固*制约着语音变异的方向和目标*使语音的演变很难超越结构格局所许可的范围!这就是说*语音现象的易变性和音系结构格局的稳固性是自发地驾驭音系演变的杠杆*任何变化都是围绕着这一杠杆而运转的*因而今与古的语音结构虽然可以有很大的差异*但音变机理不会有大的区别*我们完全可以用现实的音变机理去解释历史上已经完成的音变规律!我们曾用这一原则对汉语声母系统的演变和韵尾的阴阳对转进行过一些探索*并作出了一种新的(可以验证的解释-徐通锵*"##3*"##4*"##5.!这是语言史研究中的一条重要而有效的原则*同样适用于语法的研究*即语法演变也无法摆脱语法现象的易变性和语法结构格局稳固性这一矛盾运动的杠杆的控制!我们可以在现实的语法结构和+自动1使动,的基本结构格局之间找出它们内在的联系!+使动,和+自动,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失去了系统性对立的痕迹*但在古代汉语的一些表动作的字还明显地存在着自动和使动的系统对立!王力-"#5$*446.曾对此进行过深入的研究*认为2+在古代汉语构词法上有一种特殊现象*就是自动词和使动词的配对!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里也还存在着*不过有些词的古义已经死去或仅仅残存在合成词里*自动词和使动词的关系就不如古代汉语那么明显了!,吕叔湘-"#/%*6.在谈到这一点的时候也指出2+不及物动词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古汉语里常用的用法手段!现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已经不能广泛应用了*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7端正态度(严格纪律8等等*是最近三四十年里才出现的!,语言现象虽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它的结构原理不会轻易变动*人们一定可以在已经发生了变化的语言现象中找到它的变异形式!一向被中外语言学家看成为汉语语法结构特点之一的动补式就是这种使动式的演化!其实*王力早在四十年代的&中国语法理论’中就已涉及到这个问题*称之为使成式*后来在&汉语语法史’中又进一步对此作了明确的论述*认为+由使动用法发展为使成式*是汉语语法的一大进步!因为使动用法只能表示使某物得到某种结果*而不能表示用哪一种行为以达到这一结果,-王力* "#/5*95%.!可能是结构语言学方法论的影响*在语言的共时分析中不管历时的因素*因而人们只根据共时的特点来分析这种结构*类比动宾式的名称而称它为动补式*并对+补,进行结果(程度(趋向等等的分类!脱离历史眼光的共时分析不容易抓住结构的特点*这种分类的方法就+补,析+补,*离开句法结构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的分析*很难说清楚+补,的是"4什么!最近"吕叔湘#$%&’(")*%+独辟蹊径"把补语和主,谓,宾的语法关系,和施,受事的语义关系等一起结合起来去考察补语的语义和语法功能"提出了一条独特的研究思路!比方说"-句子的语义关系是.动作发自主语"及于宾语"结果表现为补语"宾语和补语构成一个表述"也不妨说是有一种主谓关系!例如.-小刘爬上车身"拉紧帆布蓬"拴牢绳子!/这里的宾,补的关系是.帆布蓬紧"绳子牢"在语法上是一种主谓关系!吕叔湘的分析很细致"除-把/-被/字句外"一共分出八种类型"并图解示意!上引的例子是其中的一种类型"我们可以从中看到补语和句中其它结构成分的语义关系的大致状况!这一研究使述补结构的研究水平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摆脱了人们难以得其要领的,单纯考察-补/与-动/的关系的静态描写!北大的0现代汉语1#$%%2+说补语有些-是直接说明充当述语的动词的/"-有的是说明述语动词的施事的/"-有的是说明述语动词的受事的/"显然是受到吕叔湘的研究的影响!这些研究虽然比以往有进展"但我们仍旧感到不足"因为还没有清理出一种驾驭-动补结构/的简单线索3找不到这种线索"说明我们还没有很好地弄清楚-补语/的性质和功能!那么"驾驭-动$4动54名5/#动5也包括一般所说的形容词+的-动补结构/的线索是什么6就是古汉语的-自动*使动/的结构"主要是看-动5/的语义指向.指向受事"-动$4动54名5/就是一种使动结构的变异3指向施事"继续保持自动结构的格局"所谓-动补结构/就是这两种句式的遗留和变异!循着这种思路"或许可以比较容易地把握住所谓-动补/结构或-述补/结构的基本脉络!先讨论-动5/的语义指向受事的结构!这种结构的意义可以概括为.-名$用动$使名5发生动5的变化/!吕叔湘所举的八类述补结构"前三类显然属于这种使动结构的类型!由于我们的研究重点不是补充新的语言事实"而是对现行的事实作出理论的解释"因而下面的用例都选自吕先生的文章!每类各选一个例子"分成7,8两组"其中7组为现在一般所说的动补式"8组根据我们的假设还原为使动式的语义结构.78$,99拉紧帆布蓬"拴牢绳子-拉/使-帆布蓬紧/"-拴/使-绳子牢/5,#你+说破了嘴唇皮#也不中用+-说/使-嘴唇皮破/2,#你真是吃浆糊+吃迷了心-吃/使-心迷/-使名5发生动5的变化/是这三类例子的共同特点!意义的核心在-动5/"-动$/实际上只表示-动5/的一种原因,方式之类的意义!如例$是因-拉/而-紧/"因-拴/而-牢/!这种结构有两个重要的特点!第一"句中既要出现名$和名5"又要出现动$和动53动$的语义指向名$的施事"动5的语义指向受事的名5!如例5的动$-说/指向名$-你/"而动5-破/指向名5-嘴唇皮/"它们相互间具有吕叔湘所说的特定语义关系!至于-说/和-破/"它们之间并没有什么特殊的语义关系"现在人们把它看成为-结果补语/"实际上是印欧语-词/的概念模糊或掩盖了句中结构成分之间的实质性的语义关系!第二"名$可以省略"而名5如具有有定性的语义特点"它就可以移至句首充当话题!这样"句中就会只出现一个-名/!上述的三个例子就可以改说成.$:,帆布蓬拉紧了"绳子拴牢了!5:,嘴唇皮说破了!2:,心吃迷了!受事的位置变了"但使动的语义没有变"因-帆布蓬/不-拉/是不会-紧/的!吕叔湘所说的第;种类型"即.-这个字写错了!/也属于这种使动式的类型"因为-这个字/是动字-写/的受事"-错/的语义指向这个受事"而且它可以移位至-动$4动5/的-写错/之后而不)$改变语义!现在所说的所谓"受事主语句#实际上是使动式的一种历史变异!这种使动性的结构性质弄清楚了$剩下的几种类型也就不难解释了$因为这些例子的"动%#的语义都指向施事$因而它没有使动的性质$而是和使动式相对立的自动式的变异和遗留!我们先从&’(’)’*四种类型中各引一例$然后再考察它们的语义特点+&’别理他$他是喝醉了酒发酒疯!(’,,咱们吃老了$儿子吃大了$还有了孙子!)’地已经下饱和了$雨不再渗进去!*’这种酒喝不醉的!这里$"动%#的语义都是指向施事性"名-#的+例&的"醉#指向"他#$是"他#醉了$而不是"酒#醉了.例(的"老#指向"咱们#$"大#指向"儿子#$是"咱们老了$大了#$而不是"吃#的"老了$大了#$把"吃老#"吃大#等看成为"动补结构#$这种实质性的语义关系就看不出来了!例)’例*的情况与此类似$只是施事性的结构成分在"动%#的前面没有出现+例)相当于施事性的"雨#出现在后续小句.例*是陈述一种事情$施事应该是有生性的名物$因为"喝#的语义隐含有这种语义!它不属于使动式$因为"这种酒#不能移到"喝不醉#的后面去!总之$这些类型的结构不是使动式$适合从自动式的角度去解释!"动补#式的语义关系的解释的主要根据是动%的语义指向!吕叔湘的研究已经接触到"动补式#的原型$为后辈的研究铺垫了一层坚实的台阶!这里的"动补式#我们打上了引号$这是由于我们对这一术语有保留$因为它是仿效印欧系语言的"动宾式#类比出来的$不能反映这种结构的实际性质!使动的说法比它更合适!前面曾一再强调$语言现象是容易发生变化的$而支配和控制这种变化的结构原理是很稳固的$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这里讨论的"动补式#和古时自动式’使动式的联系和区别$可以再一次说明"语言现象的易变性和结构格局的稳固性#这一对立统一的矛盾与语言演变的辩证关系!三使动式的变异与"连谓#式的发展使动式的"动补#性变异的关键是动%的语义指向$没有涉及动字后的有定性结构成分.如果这个有定性结构成分的位置因语言的发展而发生变动$移至动字之前$那么语言中就会产生日常称之为"兼语式#之类的"连谓#结构!我们不妨先看看古汉语使动式的一些例句+-/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012庄子3外物45%/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12孟子3梁惠王下456/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12论语3先进45&/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己+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12孟子3梁惠王上45这些例子都引自王力1-7)($&&%.-78)$6)*5!带横线动字的后面都是有定性的结构成分$为行文的方便$我们下面把这种结构成分的语义称为使事!使事既不同于施事$也不同于受事$而是兼有施事和受事的一些特点!施事的语义功能是支配动作$受事的功能是受)-动作支配!而使事一方面接受施事所支配的行为过程的影响而成为受事!但另一方面又有可能去支配某种行为过程!有它自己的受事"这种句式的语义特点!简单地说就是#施事支配使事去影响行为过程的进行"随着语言的发展!这种使事性成分的结构位置如因适应结构调整的需要而挪至表行为过程的动字之前!它就变为现在有$使%类动字标记的使动句!现在的一般语法书称之为$连谓结构%"有$使%类动字标记的使动句是汉语句法结构的一个重要特点"使事成分如挪至动字之前而不加$使%类字!一是句法不通!二是失去了使动意义"如例&仅仅把$我%挪至$活%字之前!语句不通!如说$君岂有斗升之水而使我活哉’%那就可以保持原来的使动意义"使事位置的挪动给句法结构带来的影响与()有生*的语义特征有密切的关系#如为有生性的使事成分!它挪至动字之前!而且在其前面再加上$使%字类的动字!它就会向兼语式的方向转化!如$朝秦楚%只能说成$+王,使秦楚来朝%!这就与上古时期已经出现但还不发达的递系结构!如$王命众悉至于庭%+-书.盘庚上/,0$令彭氏之子御%+-墨子.贵义/,等!合流成为现在一般所说的兼语式"时间顺序原则+戴浩一!&123,使汉语的一个句子可以出现若干个表示行为过程的动字!因而这种使动句在汉语中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根据吴竞存0梁伯枢+&114!452,的研究!-红楼梦/前八十回有5666来条递系结构!其中使动句有4666来条!占三分之二"这种比例数不是偶然的!是$自动7使动%体系中的使动式的转化!这里最$值得研究和注意的是那些在句中表使动的动词"这些动词只有少数几个纯粹表使动义+使0叫0让0要0令,!多数都还另有各自的词汇意义"但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词汇意义外本身带有使动义!如派0求0劝0托0逼0准许0催0号召0发动0打发0分付0组织0动员0怂恿0允许0阻止0命令!等等8一种是词汇意义外!本身不带有使动义!只是进入9:&;:4<后!句式赋予它使动义%"这一发现很有价值!说明$:&;:4%这种句式就是一种使动式!是古汉语的使动用法在现代汉语中找到了它的栖身之所"前面讨论的使动式的变异+有$使%类字标记的$连谓句%,!影响使事的施事大都是一些有生性语义成分"这是主流"但是!这种句式一旦形成!在以时间顺序为基础的汉语语义句法里!它就具有一种强大的生成力量!人们可以仿效这种句式生成新的句子"如果能对使事产生影响的力量是无生性的!那就需要在$使%类动字之前加上这种无生性的结构成分!形成一种使动的因果句#$使%字之前为因!之后为果!也就是说!由于在使事成分之前加上了一个$使%类动字!原来那种含而不露的原因!即对使事产生影响的力量!就从$幕后%跑到$前台%!成为使动句的一个结构成分"请比较#30个个雪白的衬衣!鲜红的领巾!使我想到大海上空白色羽毛的海鸥群"+报,=0>>由于各种原因使生态环境恶化!昔日的沃野良田变成了不毛之地!终于形成了今日的=3平方公里沙漠"+报,?0在旧的落后观念支配下!各种势力联合起来!逼得枣花的母亲走上了绝路!最后悲惨地死去"+报,这些例句中$使%类动字前的成分都是表使事的原因的"如例3!如果删除$使%和$使%之前的成分!句子照样成立!至于是什么原因使$我想%!那就含而不露!可作多种解释"这一类句子只要加上$使%类字标记!其前面就必须有明确的原因!使其成为话题!突出$使%的前后的因果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