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干预对膝骨性关节炎组织形态及细胞因子变化的影响研究
中医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研究进展膝骨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老年性关节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膝骨性关节炎的发病率也在逐渐上升。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物理治疗等,但随着中医药的逐渐被重视,越来越多的研究聚焦于中医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和机制。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医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依据和选择。
一、中医疗法对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表明,中医疗法对膝骨性关节炎具有显著的疗效。
针灸疗法能够缓解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疼痛和僵硬感,改善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中药内服和外敷也被证实对膝骨性关节炎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在一项针灸联合中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中,研究者发现,针灸与中药的联合治疗能够显著减轻膝关节疼痛,改善关节功能,且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
这些研究成果表明,中医疗法在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除了临床疗效,中医疗法对膝骨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中医认为,膝骨性关节炎的发生发展与气血循环障碍、气滞血瘀、阴阳失衡等因素密切相关。
中医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核心理念在于通则达象、疏通经络、祛风除湿、活血化瘀。
针灸疗法可以通过调节脏腑、经络、气血的功能,促进机体的自我调节和修复,从而达到缓解膝骨性关节炎症状的目的。
中药内服和外敷能够改善气血循环,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达到镇痛、消肿、调节内分泌等作用。
这些研究结果为中医疗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为中医药在膝骨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更多的解释和支持。
三、中医药联合西医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前景总结:随着中医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中医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逐渐显现,临床疗效和作用机制的澄清将有助于中医药的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未来,我们期待中医药在膝骨性关节炎治疗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健康和福祉。
我们也希望中医药与西医药能够更好地结合起来,共同为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提供更加全面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中医中药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中医中药护理干预效果观察发布时间:2021-09-02T11:38:48.390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1年5期作者:巴合提古丽·哈纳提别克1 王琴2[导读] 临床中骨性关节炎属于一种相对普遍的慢性关节疾病巴合提古丽·哈纳提别克1 王琴21-2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奎屯医院,新疆奎屯 833200摘要:临床中骨性关节炎属于一种相对普遍的慢性关节疾病,主要特征为骨质增生以及关节软骨病变,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及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据调查显示,该疾病在5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中发病率较高,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日常活动受限、关节疼痛以及僵硬等。
目前,手术及非手术护理是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主要护理方案,但临床效果均不理想。
近年来,随着对中医理论研究的深入以及中医药的普遍应用,中药熏蒸逐渐应用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护理中,且护理效果相对较好。
但有关临床研究却相对较少。
本研究通过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采用中药熏蒸护理,从而探究其临床应用价值。
报道如下。
关键词:痹证;中药熏蒸疗法;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安全性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因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来我院护理的100例患者,随机设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研究组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50~74岁,平均(56.4±4.2)岁;病程最短4个月,最长9年,平均(6.6±1.3)年。
对照组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52~76岁,平均(56.7±4.0)岁;病程最短5个月,最长8年,平均(6.2±1.4)年。
2组的基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获得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入选人员均符合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判定标准;②在入组前半年均未接受激素制剂护理;③临床资料均完整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心、肝、肾等重要功能器官严重障碍者;②合并存在代谢性骨病以及急性创伤者;③妊娠或者哺乳期内的妇女;④对本次研究采用药物过敏者。
中药防治膝骨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中药防治膝骨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摘要:膝骨性关节炎作为慢性退行性病变,在中老年人群中有着较高的发生率,严重损害了患者的身体健康,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并且易引发残疾问题。
虽然通过手术或者服用西药也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情况,但是大量实践表明,预后效果仍相对有限,而研究表明通过中药来进行膝骨性关节炎的防治,可具备更好的效果和作用。
中药能够从影响基质降解酶、抑制炎症因子、抑制相关信号通路表达、降低骨内压、上调雌激素水平等方面有效抑制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病情发展,改善和保护软骨组织,加强中药在该方面的研究极其重要。
关键词:膝骨性关节炎;中药;作用机制1膝骨性关节炎阿爷概述膝骨性关节炎(KOA)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慢性膝关节退行性疾病,其典型的和关节周围继发性骨质增生。
膝骨性关节炎在中医中多以“骨痹”“膝痹”“鹤膝风”等名称出现。
中医理论认为,本病多以肝肾亏损为本,外感风寒湿邪为标,邪气聚集于关节而致经脉不通,发为痹症。
《素问·痹论》云: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痹在骨则重,在脉则血凝而不流,在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
”随着机体衰老,脏腑生理机能减退是人体筋骨关节渐衰的根本原因,风寒湿三邪侵袭人体是导致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1]。
同时在西医研究表明KOA常见致病因素有年龄、性别、身高、遗传等,其中年龄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本病往往反复发作,难以痊愈,目前尚无根治的治疗方法,主要以控制膝关节疼痛为目的。
现代西医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局部注射药物、口服消炎镇痛类药物以及手术治疗,虽有一定疗效,但是存在并发症,如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引发胃肠道反应,局部注射引起关节感染,手术治疗风险高、费用高、损伤大等。
中医药治疗KOA具有并发症少、费用低、疗效显著的优点,是目前治疗KOA的重要手段。
2中药防治膝骨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研究2.1影响基质降解酶中药可降低对软骨细胞外基质有降解破坏作用的基质金属蛋白酶的水平,增加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的水平,从而减少基质的降解,保护软骨细胞。
中医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研究进展【摘要】膝骨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关节疾病,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
本文通过对中医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理论基础、临床实践、药物研究、针灸疗法、推拿按摩等方面进行探讨,发现中医药在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中具有独特优势。
疗效确切、持久且无明显副作用是中医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显著特点。
中医药注重整体调理,改善体内气血循环,缓解疼痛,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使患者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
中医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在临床中有广泛应用的前景,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和推广。
【关键词】中医药,膝骨性关节炎,研究进展,理论基础,临床实践,药物研究,针灸疗法,推拿按摩,疗效,副作用1. 引言1.1 中医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研究进展膝骨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僵硬、功能障碍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近年来,中医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取得了一系列研究进展,不断探索和完善治疗方法,提高治疗效果,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中医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肝主筋,肾主骨”、“湿热蕴瘀”等理论。
通过调理肝肾、活血化瘀、祛湿排毒等方法来改善膝骨性关节炎症状,恢复关节功能。
临床实践中,中医医生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运用针灸、推拿按摩等多种方法综合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中医药研究不断深入,通过药物研究不断创新,开发出更加适合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治疗药物。
中医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在临床实践中表现出疗效确切、持久而且无明显副作用的特点,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和选择。
随着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中医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将会得到进一步提高,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体验。
2. 正文2.1 中医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理论基础1. 中医理论基础:根据中医理论,膝骨性关节炎主要是由于气血不足、肝肾不足、风湿痹阻等因素导致。
中医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研究进展
膝骨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关节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
目前,中医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中药治疗、针灸治疗和中医康复治疗
等方面。
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一种常见方法。
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中药可
以有效缓解关节疼痛、改善关节功能和延缓关节退变。
一些临床研究显示,与单纯使用西
药治疗相比,中药与西药联合治疗能够显著减轻膝骨性关节炎的症状,并且具有较好的安
全性和耐受性。
一些研究还发现,中药对于发挥免疫调节、抗炎和抗氧化作用也具有一定
的作用。
中医康复治疗是指结合中医理论和康复学的理念,通过中医疗法和康复措施来改善膝
骨性关节炎患者的症状和功能。
中医康复治疗主要包括中药疗法、针灸疗法、中医按摩、
中医推拿、中医运动疗法等。
近年来,一些研究显示,中医康复治疗能够显著改善膝骨性
关节炎患者的关节活动度、力量和生活质量,并且减轻膝关节疼痛和肿胀。
中医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表明,中药、针灸和中医康复治疗等方法可以有效
缓解关节疼痛、改善关节功能和延缓关节退变。
目前相关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样本量小、缺乏对照组、结局指标不一致等。
对于中医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研究仍需进一步深入,加强高质量的临床研究,以提供更强有力的证据支持。
中医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实践
也需要进一步规范,加强标准化和个体化治疗,以提高疗效和减少副作用。
中医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研究进展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0A)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进行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关节疼痛和功能活动受限,好发于膝、髋关节。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骨关节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近年来中医药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 KOA)的治疗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现综述如下。
中医理论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认识骨性关节炎从其临床表现来看属于中医“痹证”范畴。
《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张氏医通》云:“膝为筋之府,膝痛无有不因肝肾虚者,虚则风寒湿气袭之。
”《景岳全书》云:“盖痹者闭也,以气血为邪所闭,不得通行而病也。
” “风痹之证,大抵因虚者多,惟气血不充,故风寒得以入之,惟阴邪留滞,故经脉为之不利。
” 《灵枢》云:“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强劲,关节清利矣。
” 总之,前人经长期探索,认为骨性关节炎与“虚”、“邪”、“瘀”密切相关。
中医内治法涂杨茂[1]采用分型治疗,将 KOA 分为三型:气滞血瘀型、风寒湿痹型、肝肾亏虚型。
气滞血瘀型用理气逐瘀汤加减;风寒湿痹型用独活寄生汤加减;肝肾亏虚型用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
总有效率94.9%。
余建华[2]认为KOA主要是由于肝肾精亏,易受外邪,导致经络关节痹阻不通,用独活寄生汤治疗,有效率为96.43%。
李进荣[3]认为KOA是由于人正气不足,风寒湿邪乘肝肾亏虚痹阻经络关节所致,治疗用益肾宣痹汤,以滋肝益肾、通络宣痹,总有效率达到88.46%。
张长彪[4]认为KOA本虚标实,用活血通络丸治疗,总有效率为93.94%。
李忠伟[5]用补肾化瘀方治疗肾虚血淤型KOA48例,有效率达95.56%。
中医外治法赵平[6]用中药熏疗方(威灵仙﹑川芎﹑当归﹑羌活﹑独活﹑藏红花﹑川乌﹑麝香)配合穴位注射治疗KOA120例,总有效率96.7%。
中医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研究现状

中医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研究现状一、概述膝骨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关节疾病,主要表现为膝关节疼痛、僵硬和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在慢性疾病治疗中的优势逐渐显现,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中医药在膝骨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
中医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理论基础源自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
中医认为,膝骨性关节炎的发生与肝肾亏虚、筋骨失养、气血不和等因素有关,因此治疗时强调整体调节和个体化治疗。
通过辨证施治,运用中药内服、外敷、针灸、推拿等多种治疗手段,以达到舒筋活络、强筋壮骨、活血化瘀的目的。
目前,国内外关于中医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研究日益增多,涉及中药方剂、中药单体、针灸、推拿等多个方面。
这些研究不仅探讨了中医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和机制,还对其安全性进行了评估。
由于研究方法和质量存在差异,中医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确切疗效和机制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中医药在膝骨性关节炎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和潜力,但仍需不断完善和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未来,随着中医药研究的深入和临床实践的积累,相信中医药将在膝骨性关节炎的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 膝骨性关节炎的定义及流行病学特点膝骨性关节炎,又称退行性膝关节炎或增生性膝骨关节炎,是一种慢性关节病,其核心特征在于关节软骨的变性、破坏以及伴随的骨质增生。
这一病症不仅影响关节的结构和功能,还可能导致疼痛、活动受限以及关节畸形等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从流行病学角度来看,膝骨性关节炎的发病率呈现出一定的特点。
该病症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显著上升,尤其是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患病率高达5。
这一数据表明,膝骨性关节炎是老年人常见的关节疾病之一。
性别差异也在膝骨性关节炎的发病率中有所体现,女性患者的数量通常多于男性,尤其在绝经期后的女性中更为常见。
膝骨性关节炎的发病率还可能受到人种、职业、生活方式以及遗传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中医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研究进展
膝骨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关节疾病,发病率随着人口老龄化而逐渐增高。
传统中医学认为,膝骨性关节炎是由于肾气虚弱、肝郁气滞、气血运行不畅等多种因素导致的一种病症,治疗方法以中药、针灸、推拿等手段为主。
本文将对中医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中药治疗
1.活血化瘀类
按照中医理论,活血化瘀可以改善血液循环,缓解膝关节的疼痛和肿胀。
代表方剂有桑枝汤、木香顺气汤、当归四物汤等。
2.补肾益髓类
中医认为,肾气虚弱是引起膝关节炎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补肾益髓可以改善膝关节炎的症状。
代表方剂有六味地黄丸、补骨脂汤等。
3.清热解毒类
对于膝关节炎的病因中的湿热,清热解毒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代表方剂有龙胆泻肝汤、小柴胡汤等。
二、针灸治疗
1.经络穴位针刺
经络穴位针刺可刺激经络,增加局部的血液循环和代谢,促进组织修复。
常用穴位有阳陵泉、足三里、膝关节等。
2.温针疗法
温针疗法是在针刺灸的基础上,利用温度的热效应增强治疗效果,可以从根本上改善病人的病情。
适用于膝骨性关节炎的疼痛症状。
三、推拿治疗
推拿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手段,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关节的运动范围和协调性。
常用手法有揉、擦、推、拿、抚等手法,针对不同的病情选择不同的手法。
总结:中医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具有优势显著,中药治疗通过调整身体的气血、脏腑,可以治疗病因。
针灸和推拿则可以通过调整身体的气血运行、提高免疫力等手段达到治疗的目的。
因此,对于患有膝骨性关节炎的患者,中医治疗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干预对膝骨性关节炎组织形态及细胞因子变化的影
响研究
【摘要】探讨中医药干预对膝骨性关节炎组织形态及细胞因子变化的影响,膝骨性关节炎采用中医药治疗取得了一定成效,从生
物化学、组织形态学、分子生物学等多方面与本病的病理机制充分结合,对中医药的治疗作用进行验证,有效防治了关节软骨退变,明显提高了疾病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中医药干预膝骨性关节炎组织形态细胞因子变化
1 膝骨性关节炎采用中医药干预对组织形态的影响
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中医药可从关节滑膜、软骨内胶原纤维、关节软骨细胞等方面对关节软骨组织的病理变化进行改善。
电针和火针对软骨的病变可起到抑制作用,补肾中药可有明显的防治骨关节炎的作用,以仙灵脾、熟地、鹿含草来壮骨补肾,对阻止软骨内胶原纤维的转型,保护关节软骨细胞,维持软骨的功能和形态的完整性
作用明显,对骨关节炎的形成和发展达到有效抑制的目的。
采用柔肝强筋中药在延缓软骨降解的同时,对滑膜炎症起到抑制作用[2]。
有研究显示采用手法治疗可加快血液流速,对关节部位的血液循环有改善作用,降低骨内压,加快炎症物质的吸收,对滑液向关节软骨的扩散和浸透有促进作用,进而使关节软骨的代谢和营养状况得以改善,使软骨的再生修复加快。
2 膝骨性关节炎采用中医药干预对骨内压的影响
骨内压的定义在1938年确定以来,相关研究均显示在膝骨性关节炎发病中骨内高压有重要作用,骨内高压、静脉郁滞可导致早期膝性关节炎表现。
微循环障碍、血液流变学异常、血液动力学异常等变化与中医学血行不畅、瘀血阻滞概念具有一致性,应用现代科研知识,在近年来综合研究血瘀证,显示为血液及其循环系统功能与形态异常的综合表现,即以上3种状况血瘀证均存在,给予化瘀活血中药进行治疗后症状均有改善,表明对血瘀证进行治疗可通过对血液循环异常进行纠正而达到目的。
活血化瘀中药通过对组织缺血、缺氧进行改善,达到通则不痛的效果,能降低骨髓血的全血粘度、显著降低骨内高压、血粘稠度、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红细胞压积,在治疗早期骨性关节炎方面具有防止关节软骨退变、保护关节软骨的作用。
3 膝骨性关节炎中医药干预对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
在骨性关节炎疾病进程中参与的细胞因子近年来研究发现包括肿瘤坏死因子及白细胞介素1、6等,是重要的炎症反应调节剂,为对炎症进行调节的始动因素,肿瘤坏死因子对白细胞介素1可起到协同作用,同时又能将白细胞介素6基因激活,对其的生成起到诱导作用,决定了骨性关节炎的发生发展,骨关节炎中白细胞介素1发挥作用可能与其增强关节炎反应性、对软骨细胞增殖软骨损伤反应性有关,同时金属蛋白酶在白细胞介素1诱导下分泌增加也有关联。
对软骨细胞介导的基质分解有抑制作用。
中医药在近年来经研究表明对膝骨性关节炎可调控细胞因子水平进行治疗,有研究证明丹参
可抑制细胞因子的释放,直接通过滑液的渗透对软骨细胞作用,使
其代偿能力提高,通过对软骨代谢成分向正常方向的改变进行调整,延缓软骨降解,表明血瘀气滞为膝骨性关节炎病理机制之一[3]。
另外针刀疗法可使关节动力学的动态平衡逐步恢复,对关节周围经络上筋结有治疗作用,抑制了细胞因子的异常升高,对膝骨性关节炎
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4 膝骨性关节炎中医药干预对氧自由基的影响
膝骨性关节炎尚无明确的发病机制,病因存在一定复杂性,但患
者体内氧自由基含量升高,以软骨细胞的增殖起到抑制作用,对关
节软骨造成一定损伤,使软骨细胞发生凋亡,对软骨骨基质胶原和
蛋白多糖的合成起到抑制作用,使软骨基质的降解加速,造成软骨
损伤,研究表明中医药对氧自由基含量在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中降低有一定治疗作用,对软骨损伤起到防治效果[4]。
同时研究显示采用气血得畅、经脉得通、筋脉得养的三联疗法可使超氧化物歧化酶自由基的清除剂活性提高进而使体内多余的自由基被清除,对软骨基质和细胞受氧自由基的损害起到抑制作用,避免了继发性损害的发生,对关节软骨的退变起到延缓的目的。
5 膝骨性关节炎中医药干预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前研究发现软骨细胞凋亡异常与骨关节炎的发生、发展均有一定关联,中药和针刀治疗均能使细胞凋亡指数降低,其中针刀治疗
效果更加明显,能够促进关节骨形成[5]。
同时采用补肾壮骨中药治疗可促进软骨基质合成,对其分解起到抑制作用,使关节软骨退变
发生迟缓,修复关节软骨的速度加快。
综上,膝骨性关节炎采用中医药治疗取得了一定成效,从生物化学、组织形态学、分子生物学等多方面与本病的病理机制充分结合,对中医药的治疗作用进行验证,有效防治了关节软骨退变,明显提
高了疾病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泽显,关勇键,彭玲.针刺配合中药熏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196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21(6):89.
[2] ryoo hm,van wijnen aj,stein jl,et al.drtection of a proliferation spccific gene during development of the osteolbast phenotype by mrna differential display[j].j cell bioctem,1997,64(1):106~116.
[3] 程棕鹏.3种方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比较[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6,18(2):190~192.
[4] ficat rp.idiopathic bone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bead.ear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j].j bone joint surg br,1985,6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