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弦乐配法》主要参考文献
管弦乐学习与演奏[论文]
![管弦乐学习与演奏[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1f03df6bddccda38376baf29.png)
管弦乐学习与演奏浅谈音乐本身是由音符构成的。
在构成的过程中,编配好多的乐器,通过乐器的搭配和协作,达到表现音乐主旨中心的目的,这就有一种交响的感觉。
在学生实际的管弦乐曲目学习当中,我们可以撷取标准的管弦乐曲目进行练习与体会,也可以进行管弦乐部分乐段的精华演奏。
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教会学生体会乐曲,倾听乐曲,了解乐曲的情感表达与深刻主旨,然后通过管弦乐的排练与配合,从而激发兴趣,引起好奇心与求知欲,在练习当中学会音乐技巧与乐段的处理,要求学生融入自我的情感,进行音乐的处理与表达,提升自我的情感与素养。
管弦乐队在刚刚组建之后要进行乐曲的排练,要求每位演奏者必须先熟知基本的乐理,理解音乐曲目的背景与中心思想,然后进行不断的聆听,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初步熟悉音乐的节奏与结构乐段,包括曲目的起奏、发展、高潮与结局,使学生在实践当中进行感悟反思与技能的提升,同时与作者的意愿产生有效的共鸣。
在不断的练习当中,学会音乐的句法、技法、情感的表达以及音乐处理手法,同时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克服联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提升自己独立解决音乐问题的能力,这就是题目所说的“用心练习,深入理解,融入情感,深刻表达”。
一、倾听乐曲,了解乐曲的结构与乐段编排流域面积81.7万平方公里,河口年平均流量6430立方米/s,多年平均径流量2030亿立方米,流经了欧洲的九个国家,给人们带来无限美丽风光的同时,也孕育和滋润了两岸的土地,丰富了文化内涵,升华了人们的精神素养,也是欧洲文明的发源之处。
所以,无数的艺术家,包括音乐绘画等大师,都将多瑙河看作是欧洲的一条母亲河,去讴歌和歌颂,约翰施特劳斯笔下的《美丽的多瑙河》就是一首旋律优美耐人寻味的管弦乐名曲。
在学习之前,需要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思考与感悟,通过倾听曲子,进行乐段的分析,我们知道了乐曲一开始是舒缓的,表现多瑙河波浪的宁静与从容向前的感觉,旋律流畅,节奏舒缓,人们的情绪在乐段中也随之平静下来。
浅谈巴赫《德国组曲》中的音乐特征

浅谈巴赫《德国组曲》中的音乐特征发布时间:2021-09-17T02:57:38.57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6月总第375期作者:王兢莉[导读] 在主题变换使用和声与复调这两种对立的要素取得了和谐统一之后,便形成了新型的复调音乐,使之达到了近代复调音乐的巅峰。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湖北襄阳441050摘要:巴赫被尊称为“西方近代音乐之父”,其作品汇集了意大利、法国和德国传统音乐中的精萃,是西欧各民族的音乐风格的融合。
在巴赫的组曲中,各部作品中占有着不同的舞曲数量。
巴洛克时期,组曲作为一种典型的套曲形式,在同一组相同调性的舞曲构成,在节奏、速度上形成对比,它们是各国舞曲的精华。
采用的最普遍舞曲有:阿勒曼德、法国的库朗特、西班牙的萨拉班德、英国的基格。
在巴赫的《德国组曲》中,不仅有宫廷的舞曲高贵典雅,也有世俗的民间音乐成分,囊括了当时流行于欧洲各国的舞曲。
关键词:巴赫《德国组曲》音乐特征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管风琴家和教育家,是巴洛克音乐的高峰时期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巴赫是一位虔诚的教徒,大多数作品反映的是宗教音乐。
他的音乐渗透着中世纪的圣咏因素,作品展示出声部间回转、分离、穿插、偶遇、对称、并流等特点,每一细节都处理得稳妥、贴切,写作手法严谨、缜密。
巴赫将对位法化为内心的激流,深情款款而细诉涓涓细流。
贝多芬说:“他不是小溪(巴赫的德文名字Bach是小溪的意思),是大海!”巴赫的作品涉及的体裁很广泛,有康塔塔、弥撒曲、受难曲、协奏曲、钢琴组曲、《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经文歌、清唱剧、管风琴曲、管弦乐作品和室内乐等,被称为“西方近代音乐之父”。
他一生从事古钢琴、管风琴的演奏与创作,尤其在复调音乐的创作上,使之达到了最高成就。
他所作的《英国组曲》、《法国组曲》和《德国组曲》被用做通向“十二平均律曲”的桥梁。
浅析陈其钢《蝶恋花》中延音功放音色处理

36作曲理论与作品分析及从突强后迅速即弱再渐强到特强的颤音奏法的木管组和采用指震音奏法的弦乐组音色构成,通过力度变化的对比以及不同乐器组之间奏法形成的音色对比,来呈现延音功放所带来的动态感。
(三)粉刷法粉刷法可分成表层式和交叉式,而这首作品粉刷法的使用主要以表层式为主,表层式指的是由弦乐担任“施工方”,使用滑奏的奏法来对“被施工方”角色的原型素材进行涂抹粉刷。
如第九章曲终最后4个小节使用的表层式粉刷法,原型素材由打击乐器组的颤音琴、吊钹以及拨弦乐器的竖琴来演奏,首先原型素材第一个音由颤音琴奏出,延音功放随即由弦乐组来担任,到第四拍时开始采用滑音奏法上行,来到由颤音琴、吊钹和竖琴演奏的原型素材第二音。
此原型素材两音之间节奏密度间隔较大,通过弦乐组同一和声的滑奏来填充涂抹两个音头之间的间隔空隙。
除了上例中使用到的表层式粉刷法,粉刷法还能与其他延音功放的手法相结合以产生更多的音响可能性。
在《蝶恋花》第四章“敏感”这一乐章中便有使用此种写法来创作的片段,在该乐章第26小节中,原型素材由打击乐组的马林巴、颤音琴以及钢琴、竖琴的混合音色构成,延音功放均由弦乐组承担,低音层先由低音提琴进行延音,大鼓进行功放,随即原型素材的第二音奏出,同时由大提琴、中提琴和第二小提琴分两次进入延音功放,而在原型素材第二音与第三音之间,先是由大提琴、中提琴、分部第二小提琴二三声部演奏的上行滑音,再过渡到由第一小提琴与分部第二小提琴演奏的弱奏长音到强后渐弱的颤音音色,紧接着音响转接到由弱奏马林巴和颤音琴的原型素材第三音敲响,与前一音不同的是,此处踩了颤音踏板的颤音琴自身本具有延音作用,同时加入木管组长音以加强延音效果,在这个片段中可看到该原型素材高音层次的两个音头其音高完全相同,但在力度上有着明显的强弱对比,而对于音与音之间的空隙衔接上采用了弦乐滑奏的粉刷法叠加小提琴颤音摇动的飒音法,使得音响的转接变得更为自然流畅。
(四)人声在延音功放中的使用《蝶恋花》作为用三种女声、四种传统中国乐器与管弦乐队而作的协奏组曲,人声的音色自然也有着其他乐器所不具有的“人文温度”。
交响小品《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创作手法简析

交响小品《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创作手法简析主要内容:阿拉腾奥勒老师的这首交响小品是以他创作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做主题,重新结构而成。
此曲乐队编制为中型乐队,是由弦乐组与管乐组这两个乐器组构成,采用了双管编制。
本文从和声、配器和织体方面简析这首交响小品。
关键词:交响小品和声配器织体《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首歌曲是蒙古族歌曲创作的经典之作,他不仅旋律动听,而且他所表达的感情更是真挚而细腻,经过这首歌曲改编的交响曲,是在用西洋的乐队编制去演绎我们本民族的音乐,更是值得我去分析和探索。
一、和声运用在这首乐曲中,和声运用并不复杂,传统的和声逻辑与功能还是占主要地位,和弦的多样化也是以传统和声为基础,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
这种和声的运用大致可以分为:传统和声、三度叠置和弦、附加音和弦以及四、五度叠置和弦等。
1.传统和声的运用本曲中主要以传统和声为基础,例如乐曲的开始部分和结束处所应用的和弦为例:乐曲开始时运用的和弦为主——属——主,强调了本曲的调式调性。
乐曲结束时运用了属——主,在补充终止式运用了辟卡地三度的和声进行。
1.附加音和弦的运用附加音是为了获得更丰富的和声色彩,在完整的和弦结构中添加特点音而形成的。
应用在民族音乐的范畴内,他的作用是为了丰富和声音响,并不改变和弦功能。
从谱例我们可以看到,最后一个和弦为主和弦F A C,为了寻求更多色彩上的变化,和声又添加了一个D音,也就是附加六度音,起目的很明确,不但要增加和声上的色彩,而且用羽音造成了音乐的不稳定性,再经由一连串的琶音链接,推动进入下一小节中。
附加音和弦的应用必然导致二度叠置音的出现,这种和声效果也更具有民族味道。
1.高度叠置和弦的运用高度叠置和弦的原理来源于三度叠置,他的根音所用的功能与逻辑色彩都未脱离传统和声,他的作用也同样是为了加强和声色彩。
在本曲中三度除了少数的高度叠置和弦外,应用更多的是三度叠置的七和弦。
小七和弦的运用及具民族特色。
1.乐器的编配该曲的乐队编制长笛(2支)第一小提琴双簧管(2支)第二小提琴bB调单簧管(2支)中提琴大管(2支)大提琴竖琴低音提琴三角铁虽然乐队只运用了弦乐组和管乐组,另外加上竖琴和三角铁,但这样的中型乐队已经把整首乐曲所要表达的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
德彪西儿童舞剧《玩具盒》的配器研究(节选)

德彪西儿童舞剧《玩具盒》的配器研究(节选)发布时间:2022-01-10T02:56:37.128Z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第22期作者:许梦霓[导读] 《玩具盒》是德彪西晚期创作的芭蕾音乐钢琴曲,并由安德烈·卡普莱改编成了管弦乐曲许梦霓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广东佛山市 528000摘要:《玩具盒》是德彪西晚期创作的芭蕾音乐钢琴曲,并由安德烈·卡普莱改编成了管弦乐曲。
本论文以德彪西的钢琴版《玩具盒》与卡普莱配器的《玩具盒》为蓝本和主要研究对象,结合管弦乐队创作的思维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和归纳。
以管弦乐作品中的配器方法和配器色彩为研究内容,并尝试剖析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将原型作品创作管弦乐曲过程中的手法与布局安排作为切入点,试图总结出管弦乐曲配器中时的有用手段与经验。
关键词:管弦乐写作;织体组合;音响色彩;色彩性;创作第三章《玩具盒》的配器方法第一节各乐器组的织体组合特点《玩具盒》运用的是双管编制,分别由弦乐组、木管组、铜管组、色彩乐器组和丰富的打击乐组构成。
曲子的一开始,出现了三个不同的主题动机(谱例3-1此处略),笔者将其中第一种动机在前奏曲的运用进行详述,在钢琴原曲前奏曲中出现了六次,而在管弦乐版前奏曲的部分里一共出现了七次,而每一次的出现几乎都是在不同乐器上,用单旋律的形式去演奏的。
第一次使用原曲的钢琴音色配合弦乐的泛音以及弱奏的木管声部出现,第二次则用了一只长笛的独奏对比接下来的弦乐音色,紧接着第三次,同样是长笛独奏,之后音色特点有所改变,前面三次动机的展示都是在木管与弦乐的搭配下出现的,而在第四次动机出现之前,有一个小的音色衔接,此处选择了打击乐中音色较为清脆的三角铁和钢片琴,加上轻巧的竖琴跳音,再以弱奏的弦乐作为背景,而后圆号进入,与其他乐器一起过渡,预示着接下来第四次的动机由圆号展开,钢琴动态织体搭配弦乐静态织体带出第五次在小提琴上出现的动机,这是在原来德彪西创作的钢琴曲中所没有出现的,接着的第六次动机与前面几次有所对比,使用了较为浓厚的大管音色,而配器在此时也开始加厚,趋于推向前奏曲的小高潮,最后一次的动机,在一只单簧管的独奏中,伴随着乐曲力度的加强,乐器的增加以及声部加厚,推向高点然后结束前奏曲的部分。
@《管弦乐配器法》主要参考文献

《管弦乐配器法》主要参考文献A. 中文参考书目一。
音乐声学类李万海:《录音音响学》,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2年版梁广程:《乐声的奥秘》,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6年版朱起东:《音乐声学基础》,上海音乐出版社, 1988年版龚镇雄:《音乐声学》,电子工业出版社,1995年版二。
乐器法及配器法类N. 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管弦乐法原理》,万叶书店,1952年版G . 雅戈:《管弦乐法》,万叶书店,1953 年版E. 普劳特:《管弦乐法教程》,音乐出版社,1955年版C. 维多尔与D. 罗加尔-列维茨基:《现代乐器学》,人民音乐出版社,1958年W. 辟斯顿:《配器法》,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年版C. 瓦西连科:《交响配器法》,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63年版中央音乐学院编:《民族乐队乐器法》,音乐出版社,1963年版H. 柏辽兹-R. 施特劳斯:《配器法》上册,人民音乐出版社,1978年版德. 罗加尔-列维茨基:《管弦乐队讲话》,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版I. 加拉米扬:《小提琴演奏与教学的原则》,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胡登跳:《民族管弦乐法》,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张宏俊:《长笛的泛音》,载《音乐艺术》1983年第3 期德. 罗加尔-列维茨基:《现代管弦乐队》,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版乐声:《西洋乐器》,轻工业出版社,1984年版田进勤:《电子乐器》,人民邮电出版社,1984年版H. K. 沃尔夫:《从晚期浪漫派到现代管弦乐法的发展概述》,载《近现代音乐研文集》,中国音乐家协会辽宁分会编,1985年版朱起东:《圆号和它的特殊演奏法》,载《音乐艺术》 1985年第 2期H. 伯夫:《圆号创新教学法》,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年版施咏康:《管弦乐队乐器法》,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年版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部编:《电子乐器译文集》,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年版朱起东:《小号表演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92年版丹尼斯. 维克:《长号吹奏技巧》,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版牟洪:《管弦乐队配器法》,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年版三。
浅谈管弦乐队中圆号声部的多样性

浅谈管弦乐队中圆号声部的多样性作者:许晓行来源:《艺术评鉴》2020年第02期摘要:圆号是管弦乐队中的重要乐器,圆号音色多变,乐手能利用圆号音色特点塑造各种音乐形象,充分发挥圆号声部多样性对提高管弦乐队音乐表现力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对管弦乐队中圆号声部多样性进行研究,对相关处理技术进行探讨,归纳发挥圆号声部凸显及分离音响特性的处理技术。
关键词:圆号声部管弦乐队多样性中图分类号:J62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2-0047-03圆号起源于欧洲,经过不断发展演变,圆号的音域十分宽广,音色多变,圆号声部多样性使其成为管弦乐队中声部转换的桥梁,圆号声部在管弦乐写作中的技术性强,发音色彩多样化方面表现出灵活性,其音响具有不同乐器包容融合的作用。
圆号声部特点原因是其在管弦乐队中的音响特性,圆号声部音响具有其他乐器声部不具有的特性,形成了多养护的用途。
圆号独特魅力展现需要演奏者具有扎实的基础,圆号是交响乐团中最难演奏的乐器,管弦乐队中要求音乐演奏家充分发挥圆号音色特性。
一、圆号声部音响凸显特性圆号声部凸显特性体现其音响被清晰识别,作曲家重视圆号声部在原先乐队中的作用,让圆号声部担任旋律演奏,通过技术手段凸显圆号声部音响,圆号声部音响凸显特性奇妙,其能被听者准确捕捉,音响不具有凌驾管弦乐队的穿透力。
可以与管弦乐队中其他乐器结合,圆号声部的音响不同短笛一样为管弦乐音响镶嵌金边,是中型内敛的。
(一)音色个性保持技术音响中包含音色与织体因素,有关圆号声部音响特性处理技术分析基于音响因素进行。
圆号为软音质乐器,可以很好的与其他铜管乐器及弦乐器音色结合,运用合适使其音色声响得到凸显。
圆号的音色使声部音响凸显处理技术可以从广义狭义的角度理解,圆号声部音色可以与其他乐器结合,但其存在音色的差别,在管弦乐创作中可以充分利用音色差别凸显圆号声部音响。
特殊演奏法可改变圆号音色,利用圆号音区转换可使圆号声部音响凸显[1]。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管弦乐民族化创作技法分析

I Yin Yue Wu Dao•音乐舞蹈■一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管弦乐民族化创作技法分析王阔郑轶超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摘要:中国的管弦乐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进入了一个剧烈变化的时期,交响乐创作从外向转为内心的音乐,交响乐语言呈现普遍更新的现象,民族化现象愈发明显突出。
民族化创作技法通过民族调式、传统音乐结构、民族民间音调、民族乐器使用等方面体现出来,本文通过80年初五首代表性作品进行分析,进一步揭示出这一时期民族化创作技法的核心思维。
关键词:管弦乐民族化创作技法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7-0051-031981年以来我国的管弦乐创作处在一个开拓、探索的新时期,这在我国管弦乐创作史上开启了一个新的阶段。
他们在社会改革浪潮的激荡之下,大胆借鉴西方现代音乐观念,吸收现代音乐创作技法。
①多元化文化背景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管弦乐创作的突出特征,20世纪80年代管弦乐创作处于一个独特的发展时期,民族风格在创作中不断深入,民族化元素如传统音乐思维、民族民间音调、传统文化、审美观念等融入我国作曲家的管弦乐作品创作中。
80年代初,中国交响乐创作出现了一些新的面貌,涌现出了一批新的作品,如朱践耳的《交响幻想曲》(1980),陈培勋的《第二交响曲-清明祭》(1980),宗江、何东的小提琴协奏曲《鹿回头传奇)(1980),谭盾的交响乐《离骚)(1980),张千一的交响音画《北方森林)(1981),杜鸣心的《飘扬吧,军旗!》(1981),吕其明的《白求恩交响诗)(1981),盛礼洪的《第二交响曲)(1982)等。
这些作品的显著特点是着力于对音乐内涵的挖掘,交响音乐开始摆脱许多外在因素的干扰,转而向人的精神世界深入。
②本文将对其中5部作品即朱践耳的《交响幻想曲》、陈培勋的第二交响乐《清明祭》、杜鸣心的《飘扬吧,军旗!》、吕其明的《白求恩交响诗》、张千一的交响音画《北方森林》进行深入分析,针对主题构成、调式调性、音色处理等三个方面剖析创作技法的特点,力求挖掘作曲家的民族化特色与创作手法以及创作思维特征,从而进一步梳理总结出80年代初我国管弦乐民族化创作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弦乐配器法》主要参考文献A. 中文参考书目一。
音乐声学类李万海:《录音音响学》,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2年版梁广程:《乐声的奥秘》,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6年版朱起东:《音乐声学基础》,上海音乐出版社, 1988年版龚镇雄:《音乐声学》,电子工业出版社,1995年版二。
乐器法及配器法类N. 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管弦乐法原理》,万叶书店,1952年版G . 雅戈:《管弦乐法》,万叶书店,1953 年版E. 普劳特:《管弦乐法教程》,音乐出版社,1955年版C. 维多尔与D. 罗加尔-列维茨基:《现代乐器学》,人民音乐出版社,1958年W. 辟斯顿:《配器法》,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年版C. 瓦西连科:《交响配器法》,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63年版中央音乐学院编:《民族乐队乐器法》,音乐出版社,1963年版H. 柏辽兹-R. 施特劳斯:《配器法》上册,人民音乐出版社,1978年版德. 罗加尔-列维茨基:《管弦乐队讲话》,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版I. 加拉米扬:《小提琴演奏与教学的原则》,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胡登跳:《民族管弦乐法》,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张宏俊:《长笛的泛音》,载《音乐艺术》1983年第3 期德. 罗加尔-列维茨基:《现代管弦乐队》,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版乐声:《西洋乐器》,轻工业出版社,1984年版田进勤:《电子乐器》,人民邮电出版社,1984年版H. K. 沃尔夫:《从晚期浪漫派到现代管弦乐法的发展概述》,载《近现代音乐研文集》,中国音乐家协会辽宁分会编,1985年版朱起东:《圆号和它的特殊演奏法》,载《音乐艺术》 1985年第 2期H. 伯夫:《圆号创新教学法》,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年版施咏康:《管弦乐队乐器法》,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年版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部编:《电子乐器译文集》,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年版朱起东:《小号表演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92年版丹尼斯. 维克:《长号吹奏技巧》,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版牟洪:《管弦乐队配器法》,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年版三。
其它L . 坡林:《声音与意义-诗学概论》罗曼. 罗兰:《现代音乐家评传》,上海群益出版社,1950年版W . 辟斯顿:《和声学》,音乐出版社,1956年版L . 玛采尔:《论旋律》,音乐出版社,1958年版《乐记-乐本篇》,载《中国美学史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80年版C. 波汶、B. 冯. 梅克编:《我的音乐生活》,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版P. H. 朗格:《十九世纪西方音乐文化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版黛敏郎:《关于“涅磐”交响曲》,载中央音乐学院《外国音乐参考资料》,1983年第2-3期F. 魏因迦特纳:《论贝多芬交响曲的演出》,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版Y. 秋林:《论音乐的写法》,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版陈铭志:《赋格曲写作》,上海音乐出版社,1980年版I . 斯波索宾:《曲式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新二版林华:《色彩复调》,载《中国音乐学》,1986年第4期V. 雨果:《雨果妙语录》,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年版《牛津简明音乐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年版P. 柴科夫斯基:《柴科夫斯基论文书信札记选》,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版司有仑主编:《当代西方美学新范畴辞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保罗. 亨利 . 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罗曼. 罗兰:《罗曼. 罗兰音乐散文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9年版。
于润洋:《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常士闫:《政治现代性的解构》,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B. 外文参考书目一。
音乐声学类Burghauser, Jarmil etc. :《Akustische Grundlagen des Orchestrirens》, Gustav Bosse Regensburg, 1971Meyer, Jürgen :《Akustik und musikalische Aufführungspraxis》, Verlag des Musikinstrument Frankfurt am Main, 1972Rossing, Thomas D. : 《The Science of Sound》, Addison - Wesley PublishingCompany, 1982Weyer, Rolf-Dieter : 《Akustische Voraussetzungen》(Kapitel I von 《Instru-mentation in der Musik des 20. Jahrhunderts》), Moeck Verlag, 1985二。
乐器法及配器法类Adler, Samuel :《Study of Orchestration》, W.W. Norton & Company, 1982Bartolozzi, Bruno :《Neue Klänge für Holzblasinstrumente》, Schott, 1971 Becker, Heinz :《Geschichte der Instrumentation》, Köln, 1963Blatter, Alfred :《Instrumentation/Orchestration》, Longman, 1980Brindle, Smith :《Contemporary Percussion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8Casella, Alfredo :《Technik des modernen Orchesters》, Ricordi, 1950Del Mar, Norman :《Anatomy of the Orchestr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3Erpf, Hermann :《Lehrbuch der Instrumentation und Instrumentenkunde》, Schott, 1959Fuhrmann, Peter :《Untersuchungen zur Klangdifferenzierung im modernen Orchester》, Gustav Bosse Regensburg, 1966Gieseler, Walter etc. :《Instrumentation in der Musik des 20. Jahrhunderts》, Moeck Verlag, 1985Gruhn, Wilfried :《Die Instrumentation in den Orchesterwerken von Richard Strauss》, Königsberg, 1968Kennan, Kent etc. :《The Technique of Orchestration》, Prentice-Hall, Inc., Edition1983 & 1997Kolneder, Walter :《Musikinstrumentenkunde》, Florian Noetzel Verlag, 1979Kunitz, Hans. :《Die Instrumentation》, VEB Breitkopf & Härtel Musikverlag Leipzig, 1956/68Lachenmann, Helmut :《Klangtypen der neuen Musik》, Ichthys Verlag, 1970Pape, Winfried :《Instrumentenhandbuch, Streich-,Blas- und Schlaginstrumente in Tabellenform》, Schott, 1976Peinkofer, Karl etc. :《Handbuch des Schlagzeugs》, Schott, 1981Piston, Walter :《Orchestration》, W.W. Norton & Company, 1955Read, Gardner :《Thesaurus of Orchestral Devices》, Pitman Publishing Corpo-ration, 1953Read, Gardner :《Contemporary Instrumental Techniques》, Schirmer Books, 1976Read, Gardner :《Style and Orchestration》, Schirmer Books, 1979Read, Gardner :《Compendium of Modern Instrumental Techniques》, Green-wood Press, 1993Reed, H. Owen :《Scoring for Percussion》, Belwin-Mills, 1978Schubert, Giselher :《Schönbergs früe instrumentation》, Verlag Valentin Koerner, Baden-Baden, 1975Shatzkin, Merton :《Writing for the Orchestra》, Prentice-Hall, 1993Stiller, Andrew :《Handbook of Instrument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5Valentin, Erich :《Handbuch der Instrumentenkunde》, Gustav Bosse Regens-burg, 1986Wellesz, Egon :《Neue Instrumentation》, Berlin, 1928/29三。
其它Chadabe, Joel :《Electric Sound - The Past and Promise of Electronic Music》, Prentice-Hall, 1997Griffiths, Paul :《A Guide to Electronic Music》, Tames & Hudson, 1979Griffiths, Paul :《Modern Music , The avand garde since 1945 》, George Brazi-ller, 1981Kelterborn, Rudolf :《Musik im Brennpunkt》, Bärenreiter, 1988Kloiber, Rudolf :《Handbuch der Symphonischen Dichtung》, Breitkopf & Härtel Musikverlag, 1980Kolleritsch, Otto :《György Ligeti》, Universal Edition, 1987Kolneder, Walter :《Anton Webern, Einführung in Werk und Stil》, P. J . Tonger Musikverlag, 1961Maconie, Robin :《The Works of Stockhausen》, Marion Boyars, 1976Manning, Peter :《Electronic & Computer Music》(Second edition), Oxford Univrsity Press, 1993March, Ivan etc. :《The Penguin Guide to Compact Discs》, Penguin Books, 1994Messiaen, Olivier :《Technique de mon langage musical》, Leduc, 1944Roggenkamp, Peter:《Neue Klaviermusik für Studium und Unterricht》, Breit-kopf & Härtel , Wiesbaden,1990Sadie, Stanley:《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Macmillan Publishers, 1980Schweizer, Klaus :《Orchestermusik des 20. Jahrhunderts seit Schönberg》, Reclam, 1976Stegen, Gudrun :《Studien zum Strukturdenken in der Neuen Musik》, Gustav Bosse Regensburg, 1981Winold, Allen etc. :《Perspectives of 20 Century Music》, Prentice-Hall, 1975Zimmerschied, Dieter :《Perspektiven Neuer Musik》, Schott, 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