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梳理

合集下载

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知识点总结

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知识点总结
好处:能充分激发读者的阅读能动性,主动参与,全心 投入,更能体验到阅读的魅力,将读者变为小说的第二 作者。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我瞧着他满 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 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式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撇
下 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着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 角洲地区,寻思着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 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着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 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的爆发,而老人始
《外国小说欣赏》课文整理——话题
叙述之二
叙述人称:第一人称真实亲切、拉近作品和读 者的距离,便于抒情。但在叙述上会受限制。 (《墙上的斑点》叙述者是我,但是全知视角)
第三人称比较自由,可以深入人物内心, 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 但它缺乏亲切感,有一定的距离。契诃夫的 《万卡》就采用了第三人称,但里面人物的信 和内心独白是第一人称。既利于交代背景,也 有利于抒发感情,令人心酸落泪。
人此时此地内心的想法,所以就无从描写他的心理 活动了。
叙述人称
? 第三人称——“他”——全知或有限视角 特点: 叙述人只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并非故事情节中
的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叙述人站在故事外部, 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故事,视角或有限也可无限。 好处:叙述自由,超越时空,无所不知 。 不足: 叙述缺乏亲切感,使小说与读者之间产生距离。 举例:比如《项链》 ……[ 见下页] “叙述人对玛蒂尔德的生活情况无所不知,又俨然一 个冷静的上帝俯瞰着玛蒂尔德的人生悲剧”。
? 描写手法: 按内容:语言 动作 肖像神态 心理 细节 环境(景物) 按技巧:工笔 白描 侧面 正面
? 环境:自然与人文(社会) ? 情节模式:

外国小说欣赏要点整理

外国小说欣赏要点整理

《外国小说欣赏》课文知识点整理
《外国小说欣赏》课文整理——话题
小说考点解释:阅读小说三大要素最要紧:情节、人物和环境。

所以考试也会围绕三个要点展开。

读小说第一步要读懂小说,理清课文情节思路,体会这样安排的意义,归纳主题思想;第二步分析小说人物,特别要抓住小说人物言行、心理(环境对人物塑造也有作用,如《炮兽》)进行分析,从而归纳人物形象,通过知人论世,了解背景解读塑造该人物的意义;第三步分析小说的环境,主要是归纳环境的特点和环境的作用(重点是环境对情节推动的作用、人物塑造的作用和主题深化的作用)。

第四步,要认真品读小说的语言,分析某些词、句在文中的作用,比如对塑造人物、表现环境、深化主题上的作用,学会鉴赏评价。

总之,就是要扣住文章主旨,从三大要素入手,内容与形式共同关注。

情节是基础,主旨是关键,解题是目的。

外国小说欣赏文学常识

外国小说欣赏文学常识

《外国小说欣赏》文学常识一.《桥边的老人》1.作家作品——作者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

1954年其作品《老人与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他作品有短篇小说代表作有《白象似的群山》、《杀人者》、《印第安营地》;长篇代表作有《永别了,武器》、《太阳照样升起》、《丧钟为谁而鸣》。

海明威是“一位忠实地、勇敢地再现时代的艰辛危难的真实面貌的作家”(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

2.内容简介——《桥边的老人》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

本文仿佛一个小小的窗口,显示出战火纷飞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和平的渴望。

小说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通过关注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来彰显主题的,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

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

在这里,战争成了坐着的谴责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

3.“冰山原则”——是海明威提出的一种文学创作理论。

指的是人的语言对于人的思想的表达就好像冰山一样,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另外八分之七在水下。

意思是说人的语言是不足以表达思想的,也没有不要写得太过直露。

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是构成“冰山原则”的四个基本要素。

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

这种理论在海明威的作品中显得尤为突出。

4.“硬汉性格”——海明威是因《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桑地亚哥而得名。

桑地亚哥面对大风大浪的包围,鲨鱼的袭击,85天的漂泊等危险和困厄,始终保持人的尊严和勇气,保持“男子汉的风度”。

他最著名的一句话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二.《墙上的斑点》1.作家作品——作者弗吉尼亚·伍尔芙(1882-1941),英国女作家、批评家,是意识流小说的早期主要代表人物,也是女性主义文学的先驱。

她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现代主义文学潮流的先锋。

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梳理

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梳理
《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梳理
第一单元话题:叙述 1.叙事角度 (1)全知视角:往往用第三人称来叙事。叙 事人相当于上帝,他对情节的发展,人物 的心理、命运了如指掌,甚至走到前台对 人物评头论足。 好处:①便于作者对人物、情节的掌控; ②便于作者对人物进行评判,使 作者的倾向鲜明地叙事。依靠人 物的眼睛来看小说中的世界。 好处: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让读者去推理、评 判。 2.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使小说显得亲切,拉近作品和读 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 (2)第三人称:以旁观者身份来讲述故事,叙述 相对自由。 (3)第二人称: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 抒情气息浓。
第四单元话题:人物 1.了解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的区别 圆形人物性格复杂多样,如娜塔莎。扁平人 物性格单一,如素芭。 2.掌握人物形象的分析与概括技巧 分析技巧: (1)把人物放到情节中分析 (2)抓住传神的人物描写来分析人物:外貌(肖像)描 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行动)描写和心理描 写 (3)把人物放到侧面描写中分析:其他人物的衬托、景 物烘托等。 概括技巧: 不仅仅只概括人物的性格、品质,还应该结 合人物生活遭遇、命运结局等把人物整体形象概括出来, 让读者一看就能在脑子里唤起这个形象。
第五单元话题:情节 1.情节运行基本模式: 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2.情节的“摇摆” 作家写小说往往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 口气跑到底,而是让他千折百回,最终才 到达胜利的彼岸。这样情节就出现一波三 折或跌宕起伏,即情节产生了“摇摆”。 擅长讲故事的作家总是极尽摇摆之能事的。
3.情节的“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 小说情节也追求“戏剧性”,最典 型莫过于美国作家欧•享利。 4.学会概括情节及赏析情节设置的妙处 情节是人物活动的过程,概括情节 就是将人物的活动过程概括出来。

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梳理课件(共26张PPT)

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梳理课件(共26张PPT)
而不能离谱地误读。尽管“一千 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读者读出的毕竟还应该 是哈姆雷特。那么,如何把握小说相对合理而复杂多义的主 题而不至于被认为是误读呢?
可以从三个方面去把握小说的主题:①从小说的 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②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 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 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 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③从小说 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2. 小说是一种想象的艺术:小说在本质上是一种想象的艺术, 它经由想象所呈示出的那个世界是一个相对独立于现实的虚构 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同样隐含着一种真实,这是一种更为深 刻的真实,它并不与现实的客观事物一一对应。
3. 小说中的真实:小说中的真实是一种想象和虚构的真实, 是一种真实的谎言。小说最终要表达的不是某种事实,而是 一种具有审美魅力的真实。艺术的真实固然与生活的真实有 关,但艺术的真实绝不等于生活的真实。心灵的真实才是最 重要的真实。呈现事实不是小说的目的。真正的小说是一种 创造,是以想象和虚构为翼的自由飞翔。它来自于现实大地, 却又高蹈于云霄之上。
荒诞手法:西方文学中表现主义 文学流派,主张用主观感受的真实去 代替客观存在的真实。在艺术表现上 则任意扭曲客观事物的外部形态,用 来强化和外化主观的思想感情,或则 采用象征的手法用以表现某种抽象的 观念。
一般来说,圆形人物的艺术性要强于扁平人物, 因为前者内涵更丰富,性格中的矛盾会产生足够 的张力。在人物众多的长篇小说中,往往采取主 要人物为“圆形人物”,次要人物为“扁平人物” 的做法,两种人物共同承担着阐释主题的任务。
第五单元:情节
1. 情节运行一般有如下几种方式:
一是遵循基本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二是摇摆: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情节运 行并不呈现一条直线,作家不会让人物选择快捷方式一口气跑 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 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 人心魄的魅力。 三是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又俗称为“欧·亨利式结尾”。 在结尾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乎人的意料, 却不能不承认又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外国小说欣赏》基础知识梳理

《外国小说欣赏》基础知识梳理

《外国小说欣赏》基础知识梳理桥边的老人一、字音桥头堡bǎo瓦窑堡bǔ 撇①piē②piě二、字形1.轮辐辐射一副手套一幅画三、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l899~1961)美国小说家。

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1954年作品《老人与海》获诺贝尔文学奖。

用海明威的一句名言可以概括这类硬汉甚至其本人,乃至可涵盖美利坚民族的性格:“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墙上的斑点一、字音一哄而上hōng哄堂大笑hōng哄骗hǒng铁裙箍gū芜菁wú jīng箭镞zú都铎duó二、字形1.赝品义愤填膺2.箭镞花团锦簇3. 油漆膝盖三、伍尔芙(1882—1941)英国女作家、批评家,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之一,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

其最知名的小说包括《戴洛维夫人》《到灯塔去》《雅各的房间》,《墙上的斑点》是她第一部典型的意识流作品。

《奥兰多》是女性主义批评的典范作品。

炮兽一、字音槌chuí一垛墙duò晕眩yùn xuàn剐guǎ颠簸diānbǒ嵌qiàn瞥piē颠踬diān zhì痉挛jìng luán 飓风jù fēng二、字形 1.胳膊肘儿思忖(cǔn)三、雨果(Victor Hugo)(l802~1885)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法国19 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领袖人物和代表作家,最著名的长篇小说有《巴黎圣母院》(又称《钟楼怪人》)、《悲惨世界》等。

1827年,雨果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及其序言。

还有长篇小说《海上劳工》和《笑面人》。

《<克伦威尔>序言》,提出了“美丑对照原则”,被称为法国浪漫主义戏剧运动的宣言。

《巴黎圣母院》开创了浪漫主义小说的新纪元。

《外国小说欣赏》课文知识点及考点整理

《外国小说欣赏》课文知识点及考点整理

高二(下)《外国小说欣赏》课文知识点整理一、与课文有关的文学常识二、单元专题涉及的作家作品外国小说知识汇总一、了解八个单元十六篇小说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1.《桥边的老人》海明威(美国)(1)主题:通过描写老人在逃难路上对家中动物的挂念,揭示战争的罪恶,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

(2)艺术特色:A.以小见大B.叙述简约,含蓄深远2.《墙上的斑点》伍尔芙(爱尔兰)(1)主题:通过描写主人公对斑点的六次猜想,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神秘与不可控制、对自由的向往、对男权的否定等等思想感情。

(2)艺术特色A.辐射状结构B.自由联想3.《炮兽》雨果(法国)(1)内容:描写了“炮兽肆虐”“人兽之战”“赏功罚过”三个场景,塑造了一个临危不乱、有勇有谋、赏罚分明、刚毅坚定、严酷无情的将军形象。

(2)艺术特色A.对照法B.拟人手法,将无生命的事物描绘得如同有生命的物体一样神奇、动人心魄。

4.《安东诺夫卡苹果》蒲宁(俄国)通过描写苹果丰收、庄园生活、深秋打猎、小地主生活等四幅图画,将读者带入那个已逝的田园梦境,在对昔日的深情缅怀中,抒发对过去生活的留恋,对贵族衰落的不满,对时世变迁的惆怅和感伤。

【艺术特色】(1)绘景艺术:动静结合、调动多种感官的写景状物手法。

(2)结构艺术:用思绪来组织内容;首尾呼应。

以欢乐喜悦丰收场景开头,以萧瑟荒凉打猎场景结尾,形成强烈的对照。

(3)象征手法:安东诺夫卡苹果象征丰收、甜美、富足的乡村生活。

5.《丹柯》高尔基(苏联)通过塑造丹柯这一勇于实践、永不言败,敢于为理想英勇献身却不计较个人得失的悲剧性英雄形象,鼓励人们去追求胜利,追求光明;同时也批判了那些懦弱、忘恩负义的人们。

【艺术特色】(1)浪漫主义手法(2)对照手法:丹柯——族人6.《炼金术士》保罗·戈埃罗(巴西)通过叙述西班牙少年圣地亚哥历经千辛万苦却最终未能找到宝藏的寻梦经历,启示人们要想实现梦想,就需要经历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勇气、智慧、执著和经受考验,需要付出代价。

《外国小说欣赏》文学常识总结(15篇

《外国小说欣赏》文学常识总结(15篇

《外国小说欣赏》文学常识总结(15篇1、海明威美国小说家。

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桥边的老人》现实主义短篇小说“冰山理论”海明威早期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50年代后,他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性格”(代表作中篇小说《老人与海》)。

在艺术上,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

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乞力马扎罗的雪》;中篇《老人与海》;短篇《白象似的群山》2、弗吉尼亚伍尔夫英国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世界三大意识流作家之一,被誉为“20世纪最佳女作家”。

意识流短篇小说:《墙上的斑点》;长篇意识流小说《达洛威夫人》《到灯塔去》和《海浪》等。

意识流代表作家、作品:(法)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英)乔伊斯《尤利西斯》,伍尔夫《墙上的斑点》;(美)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

3、维克多、雨果19世纪法国伟大作家,浪漫主义文学最卓越代表。

《炮兽》浪漫主义长篇《九三年》节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被称作“法律的命运”)《海上劳工》(被称作“事物的命运”)(以上称人道主义三部曲),《笑面人》、《九三年》4、蒲宁《安东诺夫卡苹果》现实主义短篇小说长篇:《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被高尔基誉为“当代优秀的文体家”。

1933年,“由于他严谨的艺术才能,使俄罗斯古典传统在散文中得到继承”,蒲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5、马克西姆高尔基前苏联无产阶级伟大作家。

《丹柯》—现代派文学的鼻祖弗兰茨、卡夫卡,奥地利小说家。

1904年(21岁)开始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进行写作,他不以发表、成名为目的,只是想用写作来解除内心的苦闷。

主要作品:三部长篇小说《城堡》《审判》《美国》;短篇小说《变形记》《判决》《地洞》《饥饿的艺术家》等,且生前大多未发表,卡夫卡被公认为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鼻祖(奠基人),是欧洲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梳理第一单元话题:叙述1.叙事角度(1)全知视角:往往用第三人称来叙事。

叙事人相当于上帝,他对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心理、命运了如指掌,甚至走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

好处:①便于作者对人物、情节的掌控;②便于作者对人物进行评判,使作者的倾向鲜明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2)有限视角:往往用第一人称来叙事。

依靠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中的世界。

好处: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让读者去推理、评判。

2.叙述人称(1)第一人称:使小说显得亲切,拉近作品和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

(2)第三人称:以旁观者身份来讲述故事,叙述相对自由。

(3)第二人称: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抒情气息浓。

1.《桥边的老人》海明威(1)主题:通过描写老人在逃难路上对家中动物的挂念,揭示战争的罪恶,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

(2)艺术特色:A.以小见大 B.叙述简约,含蓄深远(3)作者:海明威,美国小说家。

1954年因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

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性格”。

在艺术上,他提出了著名的“冰山理论”。

他的代表作还有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等。

2.《墙上的斑点》伍尔芙(1)主题:通过描写主人公对斑点的六次猜想,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神秘与不可控制、对自由的向往、对男权的否定等等思想感情。

(2)艺术特色A.辐射状结构 B.自由联想(3)作者:弗吉尼亚·伍尔芙,英国女作家,批评家,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

《墙上的斑点》是她第一篇典型的意识流作品。

第二单元话题:场景1.场景:小说是由一个个场景构成的。

它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

(人物+事件+环境)2.场景:公共场景和私人场景3.场景的功能(1)给全篇“定调”(2)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3)导引人物出场(4)揭示人物性格(5)作为象征4.风景的意义(参考初中知识:景物描写的作用)(1)营造氛围,渲染气氛。

(2)衬托人物心情,暗示人物心理。

(3)表现地域特色,孕育美感(4)暗示背景(5)推动情节发展3.《炮兽》雨果(1)内容:描写了“炮兽肆虐”“人兽之战”“赏功罚过”三个场景,塑造了一个临危不乱、有勇有谋、赏罚分明、刚毅坚定、严酷无情的将军形象。

(2)艺术特色A.对照法B.拟人手法,将无生命的事物描绘得如同有生命的物体一样神奇、动人心魄。

(3)作者:维克多·雨果,法国浪漫主义作家、诗人、剧作家。

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炮兽》选自他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九三年》,采用对照法,着力刻画了叛军头子朗德纳克侯爵的形象。

4.《安东诺夫卡苹果》蒲宁通过描写苹果丰收、庄园生活、深秋打猎、小地主生活等四幅图画,将读者带入那个已逝的田园梦境,在对昔日的深情缅怀中,抒发对过去生活的留恋,对贵族衰落的不满,对时世变迁的惆怅和感伤。

【艺术特色】(1)绘景艺术:动静结合、调动多种感官的写景状物手法。

(2)结构艺术:用思绪来组织内容;首尾呼应。

以欢乐喜悦的丰收场景开头,以萧瑟荒凉的打猎场景结尾,形成强烈的对照。

(3)象征手法:安东诺夫卡苹果象征丰收、甜美、富足的乡村生活。

(4)作者:伊凡·蒲宁,俄国作家,写作中短篇小说的高手,1910年,中篇小说《乡村》问世,使他成为俄国文坛上的第一流作家,被高尔基誉为“当代优秀的文体家”。

1933年获得诺贝尔奖。

第三单元话题:主题1.母题:文学作品中,会反复出现一些题材,如“爱情”“战争”“复仇”等,这些宽泛意义上的主题,我们称之为“母题”。

2.主题是小说的灵魂。

3.小说主题是通过形象和情节来暗示出来的,因而小说主题往往比较模糊、含蓄,因为“形象大于思想”。

这就造成小说主题的复杂性,如一部《红楼梦》,有人认为主题是表现“爱情悲剧”,有人认为主题是反映“封建社会的败落”,甚至认为主题是表现“排满思想”等等。

4.考试中归纳主题往往用这样的句式:通过……表现(反映、揭示、批判、赞美等)……5.《丹柯》高尔基(1)主题:通过塑造丹柯这一勇于实践、永不言败,敢于为理想英勇献身却不计较个人得失的悲剧性英雄形象,鼓励人们去追求胜利,追求光明;同时也批判了那些懦弱、忘恩负义的人们。

(2)【艺术特色】A、浪漫主义手法B、对照手法:丹柯——族人(3)作者:高尔基,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列宁语)。

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母亲》被公认为世界文学史上崭新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奠基作品。

《丹柯》选自《伊则吉尔老婆子》,是高尔基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作,是一篇以英雄为主题的作品。

6.《炼金术士》保罗•戈埃罗(1)主题:通过叙述西班牙少年圣地亚哥历经千辛万苦却最终未能找到宝藏的寻梦经历,启示人们要想实现梦想,就需要经历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勇气、智慧、执著和经受考验,需要付出代价。

同时鼓励人们要敢于为梦想打拼。

(三种人:爆米花小贩、矿工、圣地亚哥)(2)艺术手法:象征手法的运用——主题的寓言性。

这是一篇侧重通过事件来表现主题的小说。

主人公牧羊少年圣地亚哥在寻梦的过程中成长。

这篇小说涉及的文学创作的母题是梦想。

(3)作者:保罗·戈埃罗,巴西作家。

1988年,凭借《一千零一夜》中一个故事的启发,保罗·戈埃罗创作出版了寓言故事《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原著名《炼金术士》),是作者最负盛名的小说,被誉为“影响了读者心灵一辈子的现代经典”。

作者在小说中将人生价值追求比作炼金,用以点化、提炼人生真金的“哲人之石”和“生命之液”则象征少年梦想与苦难磨练。

第四单元话题:人物1.了解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的区别圆形人物性格复杂多样,如娜塔莎。

扁平人物性格单一,如素芭。

2.掌握人物形象的分析与概括技巧分析技巧:(1)把人物放到情节中分析(2)抓住传神的人物描写来分析人物:外貌(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3)把人物放到侧面描写中分析:其他人物的衬托、景物烘托等。

概括技巧:不仅仅只概括人物的性格、品质,还应该结合人物生活遭遇、命运结局等把人物整体形象概括出来,让读者一看就能在脑子里唤起这个形象。

7.《娜塔莎》列夫托尔斯泰(1)人物形象:活泼、天真、热情,争强好胜、渴望受关注及胸无城府,率真个性、为爱义无反顾。

(2)艺术特色: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人物塑造方法。

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刻画人物的方法。

(3)作者: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

除《战争与和平》外,代表作还有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战争与和平》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体特色的鸿篇巨制,一直被人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

《娜塔莎》选自《战争与和平》。

娜塔莎是托尔斯泰为我们塑造的一个圆形人物,这类人物的性格较复杂,如《红楼梦》中的王熙凤,美国小说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长篇小说《飘》中的女主人公斯嘉丽等。

而扁平人物有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变色龙》中的奥楚蔑诺夫等。

8.《素芭》泰戈尔(1)人物:素芭是一位美丽聪慧的哑女。

她心灵纯净、感情细腻丰富、敏感而孤独。

她是人们议论的对象,是家庭的负担。

她只能与大自然、动物们亲近交流,没有理解她,没人真正关心她,最后被父母以欺骗的方式嫁到远方,是一个悲剧性人物。

(2)主题:作者通过对素芭遭遇和命运的叙写,表达了对素芭悲惨命运的同情,同时借素芭这个悲剧人物形象来表现当时的印度妇女悲惨的命运并寄予深切的同情。

(3)艺术特色:“画眼睛”(4)作者:泰戈尔,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泰戈尔是伟大的“歌手与哲人”。

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

1913年,泰戈尔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这项殊荣的亚洲作家。

他的重要诗作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等,重要小说有短篇《还债》《弃绝》《素芭》等,长篇代表作有《沉船》《戈拉》《两姐妹》等。

散文有《中国的谈话》《俄罗斯书简》等。

第五单元话题:情节1.情节运行基本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2.情节的“摇摆”作家写小说往往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而是让他千折百回,最终才到达胜利的彼岸。

这样情节就出现一波三折或跌宕起伏,即情节产生了“摇摆”。

擅长讲故事的作家总是极尽摇摆之能事的。

3.情节的“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小说情节也追求“戏剧性”,最典型莫过于美国作家欧•享利。

4.学会概括情节及赏析情节设置的妙处情节是人物活动的过程,概括情节就是将人物的活动过程概括出来。

9.《清兵卫与葫芦》志贺直哉(1)人物:清兵卫是一个热衷于葫芦,并且对葫芦的鉴赏和收藏有着特别的天赋,但最终在老师和父亲的压力下被迫放弃爱好的单纯、可爱又不幸的少年形象。

(2)主题:批判家长老师的武断专制、扼杀孩子个性的做法,提醒人们要尊重、爱护孩子的个性,让孩子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

(3)艺术特色:采用倒叙结构,设置悬念。

(4)作者:志贺直哉,日本国“白桦”派代表作家之一。

1904年发表处女作《菜花与少女》。

生平唯一的长篇小说《暗夜行路》为其代表作。

《清兵卫与葫芦》主要写了一个叫清兵卫的孩子与葫芦的故事。

采用倒叙的手法,以葫芦为线索,首尾呼应。

10.《在桥边》伯尔(1)人物:“我”是一个对单调、乏味工作不满,用乱数、不数、漏数方式来反抗,渴望美好生活的伤残军人。

(2)主题:揭示德国战后重建偏重物质,缺乏精神关怀的问题,思考小人物的命运。

(3)作者:伯尔,197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战后德国最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被誉为是当代德国的歌德。

伯尔较有代表性的是长篇小说《……一声没吭》和《以一个妇女为中心的群像》。

(4)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变色龙》中的对话就采用了摇摆,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的变色龙性格就在对话的摇摆里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而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则是大摇摆。

打鱼的老人圣地亚哥与大马林鱼的搏斗是场拔河式的拉锯战,小说极尽摇摆之能事。

第六单元话题:结构1.小说的结构由两方面组成:情节结构和小说整体结构。

2.结构是一个“容器”意思是作家在构思一篇小说时,他总是想方设法找到一样东西,让人物和情节围绕这样东西来表现和行进,如《牲畜林》中的“牲畜林”,《半张纸》中的“半张纸”等。

3. 延迟:小说情节结构中常采用的一种手法,即“欲擒故纵”,“延迟”情节的进展,以便更好地表现人物,同时使情节增加摇摆弧度,增强戏剧性效果,吸引读者。

4.高考中要求学会赏析小说结构的巧妙,常见的巧妙结构有:(1)以小见大,如《病人》(2)欧•享利手法,如《最后的常春藤叶》(3)倒叙,如《清兵卫与葫芦》(4)延迟,如《牲畜林》其他如线索安排、伏笔照应、首尾呼应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