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膜
口腔组织病理学:牙周膜

牙釉质龋
第二节 龋的组织病理学
一、牙釉质龋
平滑面龋 窝沟龋
(一)平滑面龋
➢ 邻面接触点下方 不透 明区(釉质脱矿)
➢ 色素沉着
平滑面龋
由深层到表层分为
-透明层 (translucent zone)
-暗层
(dark zone)
表层 病损体部
暗层 透明层
(二)窝沟龋
➢ 三角形,基底部向着釉质牙本质界,顶 部围绕着窝沟壁
➢ 釉质表面缺损,形成龋洞
➢ 唾液和菌斑中的矿物离子 ➢ 深部病损区无机晶体溶解后释放出
来的矿物离子在表层的重新沉积
各层出现率
➢ 透明层的出现率约为50% ➢ 暗层为85%-90% ➢ 病损体部100% ➢ 表层为95%
釉质早期平滑面龋的病理改变小结
病损呈三角形改变,顶部朝向釉牙本质界,底 部朝向釉质表面由内向外分为四层
-病损体部 (body of the lesion)
-表层
(surface zone)
透明层
病损的前沿 最早发生组织学改变
2. 暗层
结构混浊、模糊不清
3. 病损体部
范围最广
病损体部
-孔隙均较大,能为树胶分子所进 入,故该层较为透明
-釉质生长线和横纹也更为清晰 -脱矿最严重
4.表层
➢ 在龋损区表面有一相 对完整的表层,一般 厚约20-100μm
牙周膜名词解释

牙周膜名词解释
牙周膜
牙周膜是位于牙根之间、牙根和牙髓之间的薄组织膜。
它可以保护牙齿,支撑牙体,促进牙齿的生长及发育。
牙周膜在牙体发育初期就已经形成,但随着人的生长而不断发展成熟。
牙周膜的功能
1、保护牙齿:牙周膜可以防止牙细胞受到外界因素的破坏,保护牙齿不受到感染和破坏。
2、支撑牙体:牙周膜支撑牙齿,使牙齿紧紧固定于正确的位置,避免因外界因素而导致牙齿位移。
3、促进牙齿的生长及发育:牙周膜为牙齿提供营养条件,促进牙齿的生长及发育。
牙周病学

牙周病学1.牙周组织由牙龈牙周膜和牙骨质组成2.牙龈由游离龈附着龈和龈乳头组成3.附着龈的根方为牙槽粘膜,二者之间有明显的界限,称膜龈联合4.龈乳头:亦称牙间乳头,呈锥形充满于相邻两牙接触区根方的楔状隙中5.游离龈又称边缘龈呈领圈状包绕牙颈部,宽约1mm6.附着龈:与游离龈相连续,均为角化上皮,有时将附着龈与游离龈合称角化龈7.结合上皮:呈领圈状附着于牙冠或牙根的上皮为结合上皮8.生物学宽度:通常将龈沟底与牙槽嵴顶之间的恒定距离称为生物学宽度,包括结合上皮和牙槽嵴顶以上的牙龈结缔组织,共约2mm。
9.更新:牙龈上皮10-12天,腭舌和颊部5-6天,结合上皮1-6天10.牙周膜:又称牙周韧带,是围绕牙根并连接牙根和牙槽骨的致密结缔组织。
11.牙周膜宽度:随年龄及功能状态而异,一般为0.15-038mm,以牙根中部支点附近最窄,牙槽嵴顶及根尖孔附近较宽。
12.根据牙周膜主纤维素的位置和排列方向分为以下5组:牙槽嵴纤维,横纤维,斜纤维,根尖纤维,根间纤维。
13.牙骨质在近牙颈部最薄,16-50µm有三种形式:约60%-65%的牙为牙骨质覆盖釉质,约30%为二者端端相接,另5%-10%为二者不相连续,期间牙本质暴露14.如果牙位置特别偏向颊侧或舌侧,则该侧的牙槽骨很薄,甚至缺如,至牙根面的一部分直接与骨膜和牙龈结缔组织相连,称为开窗;如果呈V形缺口直达牙槽嵴顶,则为牙骨裂15.牙周正常菌群之间以及它们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牙周生态系牙周病是菌斑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菌斑微生物是引发牙周病的始动因子,是造成牙周病破坏的必须因素,证据为:1实验性龈炎观察2流行病学调查3机械除菌或抗菌的治疗效果4动物实验研究5宿主免疫反应16.龈上菌斑:位于龈缘以上的牙菌斑称为龈上菌斑,主要分布在近牙龈的1/3牙冠处和牙其他不易清洁的窝沟裂隙邻接面龋洞表面等部位。
龈下菌斑:位于龈缘以下的牙菌斑称为龈下菌斑,分布在龈沟或牙周袋内17.红色复合体:福赛坦氏菌牙龈卟啉单胞菌齿垢密螺旋体18.在各型牙周病的病损区,长可分离出一种或几种优势菌,它们具有显著的独立或致病性,能通过多种机制干扰宿主防御能力,具有引发牙周破坏的潜能,称之为牙周致病菌。
口腔组织病理学—牙周组织(精品课件)

一 组织结构
(一)纤维
胶原纤维
主纤维束
穿通纤维/沙比纤维(sharpey’s fiber)
1牙槽嵴组 邻面不存在
起于釉质牙骨质界,止于牙槽嵴顶 作用:牵引牙向牙槽窝,对抗侧方力,保持牙直立
2 水平组
起于牙骨质,水平走形,止于牙槽骨
作用:维持牙直立的主要力量
对抗侧向力,防止牙侧方移动
一 组织结构
矿化基质+骨细胞 (一)固有牙槽骨
筛状板 硬骨板:检查牙周组织的重要标志 束骨
(二)密质骨 牙槽骨的外表 上颌前牙区唇侧密质骨薄,舌侧厚 (三)松质骨 骨小梁+骨髓
二 生物学特性
高度可塑性 受压吸收,受牵引增生 1生理性改建
颌面 邻面 颊侧
2增龄性变化
口腔组织病理学
Oral Histology and Pathology
牙周组织
包括牙周膜、牙槽骨、牙骨质、牙龈。
软组织
牙龈 牙周膜
硬组织
牙骨质 牙槽骨
第一节 牙龈
包围和覆盖在牙颈部及牙槽嵴的口腔黏膜 呈浅粉红色 质地坚韧,无活动度 分为游离龈 附着龈 牙间乳头
一 表面结构
(一)游离龈
含有纤维束
5 增龄性变化 表面不规则
四 牙骨质结构的临床意义
较强的抗吸收能力 正畸治疗的基础
感谢聆听
牙骨质小体
圆形的钙化小体,单个或者多个游离于牙周膜中 变性的上皮细胞发生钙化
二 牙周膜的功能
1支持功能 2感觉功能 3营养功能 4形成功能
牙周膜的增龄性变化
纤维增多,细胞减少
厚度改变
青年人
0.21mm
成人
0.18mm
老年人
0.15mm
牙周潜力牙周膜面积牙槽骨结构PPT课件

•牙周潜力 •牙周膜面积 •牙槽骨结构
1
牙周潜力
概念:
咀嚼力:咀嚼肌收缩时所能发挥的最大力量。 咀嚼压力:咀嚼功能运动中所产生的实际力,
又称为合力。 平均合力:22.4-68.3kg 实际所需的合力:10-23kg 牙周潜力:咀嚼食物时所需的合力仅用了牙
所能承受合力的一半,牙周组织还存在相当 大的储备力量,称之为牙周潜力。
2
牙周膜面积
• 不同牙牙周膜面积分布情况 • 牙周膜面积的增龄性变化 • 牙周膜面积的病理性改变
3
牙槽骨结构
牙槽骨的作用 牙槽骨与合力的关系 牙槽骨正常的X线表现 牙槽骨生理和病理性丧失
4
第五节、机械力学分析 二、生物力学分析
5
机械力学分析
• 简支梁的受力反应 • 固定梁的受力反应
6
简单支持梁的受力反应
7
3×600=12R RL+Rr=600kg
8
中性平面(neutural plane) 压缩区(compressive zone) 伸张区(extensive zone) 内压力 外张力屈应力(Bending stress)
9
屈应力的大小与梁截面积的大小、长度、形式及材 料的性质有关
14
生物力学的常用分析方法
理论力学——有限元 电测
实验力学 光测
15
固定桥表面的应力分析
1.固定桥表面的应力分布与合力作用的部位、 大小、方向等有关。
2.固定桥表面的应力分布与桥体的长宽厚及 材料性能等有关。
3.连接体强度与应力有关。 4.固定桥结构影响表面应力分析。 5.固定桥位置与表面应力关系。 6.基牙的支持力与表面应力关系。
吉林大学教案《牙周病学》第 2 章—牙周组织解剖

3、 牙槽嵴顶 ( alveolar bone crest) 牙槽窝冠方的游离端称为牙槽嵴,牙槽嵴
顶是指牙槽突最冠方近牙颈部处,牙槽嵴顶至 釉牙骨质界的距离平均是 1.08mm,正常X线 片上此距离小于 2mm。
基质在维持牙周膜代谢、保持细胞形态、细 胞运动和分化方面起重要作用;牙承受咀爵力时 ,也具有明显的支持和传导合力作用。
第三节 牙骨质
1、牙骨质的结构
牙骨质(cementum)覆盖于牙根表面, 硬度与骨相似。是牙体组织,又是牙周组织。
牙颈部最薄,向根尖方向逐渐增厚。45% -50%为无机盐,50%-55%有机物和水。主要 是钙、磷,以羟磷灰石的形式存在,有机物主 要是胶原和蛋白多糖。
牙骨质中有两种来源的胶原纤维,一种为 外源性的Sharpey纤维;另一种为内源性纤维, 是成牙骨质细胞自身产生的胶原纤维,纤维方 向与牙根表面平行。成牙骨质细胞还产生一些 非胶原的基质成分,如蛋白多糖、糖蛋白、磷 酸蛋白和牙骨质附着蛋白(CAP),CAP是牙 骨质的特有蛋白。
牙骨质有两种结构形式,无细胞牙骨质和 有细胞牙骨质,无细胞牙骨质形成于牙根发育 中,紧贴于牙本质表面,牙颈部到近根尖1/3 处分布,不含牙骨质细胞,大部分是Sharpey 纤维,对牙起主要支持作用。有细胞牙骨质形 成于牙萌出,位于无细胞牙骨质的表面,根尖 部可以全部为有细胞牙骨质,但牙颈部常是无 细胞牙骨质。
2、釉牙骨质界
牙骨质与牙釉质交界处即釉牙骨质界 (cemento-enamel junction, CEJ)。
釉牙骨质界有3种形式: 1、 60%~65% 牙骨质覆盖牙釉质 2、30% 二者端端相接 3、5%~10%不连接,牙本质直接暴露。
牙周病学重点整理

牙周组织由牙龈、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骨质组成游离龈free gingiva:呈领圈状包绕牙颈部,宽约1mm。
正常呈粉红色,菲薄而紧贴牙面。
龈沟gingival sulcus:游离龈与牙面之间形成的间隙。
健康牙龈龈沟深度平均1.8mm龈沟底部位于釉牙骨质界。
龈沟深度是重要临床指标。
正常探诊深度不超过3mm附着龈宽度:范围为1~9mm。
上颌前牙唇侧最宽第一前磨牙区最窄膜龈联合mucogingival junction:附着龈的根方为牙槽粘膜,二者之间有明显的界限。
龈谷gingival col:每个牙的颊、舌侧龈乳头在邻面接触区下方汇合处略凹下,该处上皮无角化、无钉突,对局部刺激物的抵抗力较低,牙周病易始发于此。
牙龈上皮分为三个区:口腔龈上皮,沟内上皮和结合上皮结合上皮junctional epithelium:呈领圈状附着于牙冠或牙根的上皮为结合上皮。
当牙完全萌出后,附着于釉牙骨质界处,它的冠端构成龈沟底。
该上皮是靠基底板和半桥粒与牙釉质相附着,亦称为上皮性附着结合上皮的位置与牙的萌出:人的一生中,牙不断地有主动萌出和被动萌出,结合上皮的位置可以位于牙冠,釉牙骨质界或牙根上。
当牙初萌时,结合上皮附着于牙冠;牙完全萌出后,位于釉牙骨质界。
当牙龈发生退缩使牙根暴露或有牙周附着丧失时,结合上皮则位于牙根。
主动萌出:是指牙向面方向运动。
被动萌出:是指由于牙龈缘的根向移位,使临床牙冠延长。
主动萌出保持了咬合功能和牙列的垂直距离。
并不引起龈牙结合向根方移位,结合上皮仍位于牙颈部,保持与牙槽骨的正常关系。
被动萌出时,结合上皮向牙骨质表面增殖,龈缘退向根方,龈沟底位于牙骨质,部分牙骨质外露,使临床牙冠延长,在牙龈边缘的退缩与结合上皮的根方增殖同时,也发生牙槽骨的丧失。
生物学宽度BW:龈沟底与牙槽嵴顶之间的恒定距离,它包括结合上皮和牙槽嵴顶以上的牙龈结缔组织,共约2mm龈牙结合部dento-gingival junction:牙龈组织藉结合上皮与牙面连接,封闭了软硬组织的交界。
安氏法则上下颌牙周膜面积

安氏法则上下颌牙周膜面积安氏法则是一种通过测量牙周膜面积来确定上下颌骨损伤的方法。
它是由德国解剖学家弗朗茨·安制定的。
牙周膜是固定牙齿在牙槽骨中的组织,它对于维持牙齿的稳定和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安氏法则通过测量牙周膜的面积来判断牙齿在牙槽骨中的稳定程度,从而评估牙周组织的健康状况。
牙周膜面积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测量。
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利用放射线技术进行测量。
在进行放射线测量之前,需要在患者的牙齿上安放一个金属箍,以确保测量的准确性。
然后,通过拍摄一系列放射线照片来获取牙齿和牙槽骨的图像。
根据这些图像,可以使用计算机软件来测量牙周膜的面积。
测量牙周膜面积的另一种方法是利用牙周探针进行测量。
牙周探针是一种细长的工具,通常由金属制成,用于测量牙周膜的厚度。
通过将牙周探针插入牙周袋中,可以测量出牙周膜的深度。
然后,可以根据牙周膜的深度和周围牙齿的形状来计算出牙周膜的面积。
测量牙周膜的面积对于诊断和治疗牙周疾病非常重要。
牙周疾病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它包括牙周炎和牙周病。
牙周炎是牙周组织的慢性炎症,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发展为牙周病。
牙周病是一种慢性病,它会导致牙周膜的破坏和牙齿的松动。
通过测量牙周膜的面积,可以评估牙周组织的健康状况,并确定是否需要进行牙周疾病的治疗。
测量牙周膜面积的结果可以提供以下信息:牙周膜的厚度、周边牙齿的形状、发病部位、牙周疾病的严重程度等。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牙医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并监测治疗的效果。
尽管测量牙周膜面积在牙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它并不是一种完美的方法。
首先,测量牙周膜面积需要一定的技术和经验。
不同的诊断者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果。
其次,测量牙周膜面积可能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不适。
例如,使用放射线技术时需要暴露于辐射中,而使用牙周探针则可能会导致牙周组织的疼痛和出血。
总之,安氏法则通过测量牙周膜面积来评估牙周组织的健康状况,并为牙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本结构
基质成分 主要细胞成分 成纤维细胞 未分化干细胞 *
生物学特性
Jan Lindhe et al. Clinical Periodontology and Implant Dentistry
第二节 口腔骨组织及相关组织的生物学特征
STEM CELLS 2008;26:1065–1073
终身改建
处于骨吸收和新骨形成的动态过程
骨改建对于维持正常骨的形状、骨折后修复、 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都十分重要。
第三节 口腔骨组织改建
Fig. 1-90 Both the cortical and cancellous alveolar bone are constantly undergoing remodeling (i.e. resorption followed by formation) in response to tooth drifting and changes in functional forces acting on the teeth. Remodeling of the trabecular bone starts with resorption of the bone surface by osteoclasts (OCL) as seen in Fig. 1-90a. After a short period, osteoblasts (OB) start depositing new bone (Fig. 1- 90b) and finally a new bone multicellular unit is formed, clearly delineated by a reversal line (arrows) as seen in Fig. 1-90c
牙骨质
无机成(45-50%)
有机成分,水(50%)
胶原
非胶原蛋白
Jan Lindhe et al. Clinical Periodontology and Implant Dentistry
牙骨质附着蛋白( cementum - derived attachment protein,CAP)
其共同特点是:①特异性,只能与特定的受体结合;②高效性,几个分子即可发生明显的生物学效应, 这一特性有赖于细胞的信号逐级放大系统;③可被灭活,完成信息传递后可被降解或修饰而失去活性, 保证信息传递的完整性和细胞免于疲劳。
/physiology/endocrine14.html
•
多数情况下,骨吸收主要发生在拔牙后的第一年,尤其在拔牙后3个月内吸收 速度最快,以后垂直性骨吸收的平均速度是上颌骨每年0.1mm。下颌骨每年 0.4mm,总的吸收高度为每年0.5mm,严重的牙槽突萎缩会引起面下部高度的 降低,面型显得苍老,并使下颌沿闭口运动方向旋转,下颌向前上移位。
骨组织改建的生物学特征
其他
降钙素相关肽
局部应力 电刺激
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
环境因素:温度,酸碱度,血氧饱和度
第二信使
第二信使学说(1965年由 Sutherland提出, 1971年获诺贝尔 医学生理学奖): 胞外化学物质(第一信使)不能进 入细胞,它作用于细胞表面受体, 而导致产生第二信使,从而激发 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最后产生 一定的生理效应,第二信使的降 解使其信号作用终止。
力学刺激与骨改建
机械力引起骨改建的基本理论
microstrain( με)
1个microstrain相当于1m长的骨组织发生1μm形变。
应力过低,骨吸收会超过骨沉积导致骨量的丢失; 应力水平在生理范围(200~2500 με),骨吸收与骨 沉积达到动态平衡。 应力水平在2500~4000 με的范围内,骨沉积会超过 骨吸收;
白细胞介素 ( Interleukins IL 1,3,4,6,8)
局部因素
肿瘤坏死因子(Tumour necrosis factors: TNFα, TNFβ) 干扰素(Interferons: IFNγ)
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s)
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s 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肽 Parathyroid hormone related peptide (PTH-RP)
Jan Lindhe et al. Clinical Periodontology and Implant Dentistry
骨改建的影响因素 全身因素(systemic factors)
局部因素(local factors)
其他因素
甲状旁腺素(Parathormone,PTH)
钙调节 激素
1,25(OH)2维生素D3 ( active vitamin D3 ) 降钙素 (Calcitonin, CT)
牙骨质来源生长因子 (cementum- derived growth factor,CGF)
第二节 口腔骨组织及相关组织的生物学特征
The Sharpey’s fibers constitute the extrinsic fiber system (E) of the cementum and are produced by fibroblasts in the periodontal ligament. The intrin- sic fiber system (I) is produced by cementoblasts and is composed of fibers oriented more or less parallel to the long axis of the root.
Jan Lindhe et al. Clinical Periodontology and Implant Dentistry
Fig. 4-1 Histological section illustrating a bone multicellular unit (BMU). Note the presence of a resorption front with osteoclast (OC) and a deposition front that contains osteoblasts (OB), and osteoid (OS). Vascular structures (V) occupy the central area of the BMU. RL = reversal line; LB = lamellar bone.
应力超过4000 με ,可发生病理性超负荷。
第三节 口腔骨组织改建
第三节 口腔骨组织改建
机械力引起骨改建的机制
细胞骨架 第二信使
前列腺素 骨组织相关基因
口腔骨改建的特征和重要性
牙周病 口腔颌面骨组织缺损
口腔修复
口腔正畸
颞下颌关节的治疗
第三节 口腔骨组织改建
全身因素 性激素
雌激素(Estrogen)
睾丸激素(Tehormone)
其他
甲状腺激素(Thyroid hormone) 皮质醇激素(Cortisol)
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s: IGF-I & II, TGFβs 1-3, aFGF & bFGF , PDGF, BMPs 1-7)
Jan Lindhe et al. Clinical Periodontology and Implant Dentistry
口腔骨组织改建
骨组织改建的生物学特征
骨改建的影响因素
力学刺激在骨改建中的意义 口腔骨改建的特征
拔牙!!!
•
牙缺失后,牙槽窝内充满血凝块,24小时内开始机化。成纤维细胞和骨生长干 细胞自由增生,逐渐形成编织骨,8周后形成板层骨,然后进入骨的改建过程, 大约经历1年后骨形成逐渐趋于稳定。
Extrinsic fibers penetrating acellular, extrinsic fiber cementum (AEFC). The characteristic cross-banding of the collagen fibers is masked in the cementum because apatite crystals have become deposited in the fiber bundles during the process of miner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