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高电压工程1(极化 气体击穿)
《高电压工程基础(第2版)》实验1气体间隙放电实验

实验一气体间隙工频放电实验一、实验目的1.观察交流高压作用下气体的放电现象;2.研究间隙距离、电极形状、电极极性对几种典型电极构成的空气间隙击穿电压的影响。
二、实验内容1.测量标准球隙在不同距离下的击穿电压值,并与球隙的标准值相比较,如有差别分析原因。
2.测量尖-板、尖-尖电极在不同极性直流电压作用下的击穿电压和极间距离的关系。
三、理论概述I.空气间隙(工频或直流作用下)击穿的基本原理在正常大气条件下,当电极间的电场不强时,空气是十分良好的绝缘体。
但当电场强度升高到某一临界值后,空气间隙就丧失其绝缘能力而击穿。
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大多数电场都是不均匀电场,所以在设计时,估算所需绝缘和安全距离时,都是以不均匀电场来考虑的。
1.尖-板电极外加电压达到某一数值后,由于尖极附近电场强度较其他地方大,所以在该处首先电离,中性气体分子分离成电子和负离子,产生碰撞游离和电子崩,形成电晕放电。
当尖极为正时,游离出来的电子跑向强场区,很快进入正极,而正离子则形成空间电荷,进一步加强了原来的电场,容易形成流注。
这样就有利于游离区域向负极扩张,容易使游离发展而导致整个间隙的击穿。
当尖极为负时,靠近尖极向该极缓慢移动的正离子使极间电场进一步削弱,这样游离区域难于向正极发展,不容易形成流注。
结果在同一间隙距离下后者比前者的击穿电压高很多。
至于起晕电压,由于负尖易于发射电子,容易形成自持的电晕放电,而正尖只有依靠空间光电离的作用才能形成自持的电晕放电。
故负尖极的电晕起始电压略低于正尖的电晕起始电压。
2.尖-尖电极放电同时由两个尖端开始,放电由正尖向负尖发展。
将尖-板电极与尖-尖电极的情况进行比较,由于尖-板之间的电容稍大于棒棒之间的电容,所以在同一电压作用下,当间隙距离相同时,尖-板间隙中的电荷密度大,最大电场强度也较高。
显然,尖-尖间隙的放电电压要高于正尖—负板的放电电压,但由于尖-尖间隙中正离子形成的空间电荷有利于放电的发展,故其放电电压又低于负尖—正板的放电电压。
高电压技术-极不均匀电场中气体击穿资料

4) 长空气间隙的平均击穿场 强远低于短间隙,使击穿 电压与间隙距离之间的关 系呈饱和趋势
作业
一. 空气主要由氦和氧组成,其中氧分子的电离电位较低,为 12.5V.
① 若由电子碰撞使其电离,求电子的最小速度;
② 若由光子碰撞使其电离,求光子的最过程(如棒 — 板间隙距离大于3米时)
先导放电:流注通道发展到足够长度后,较多的电子循通 道流向电极,使流注根部温度升高,出现热电离过程,这个具有 热电离过程的热等离子体通道称为先导通道。
特点:
1) 先导通道电离加强、更为 明亮、电导增大、场强低
2) 头部场强高,引起新的流 注,使通道不断延伸
极不均匀电场中气体击穿 的发展过程
——现实和工程中常见的气体放电
均匀电场和极不均匀电场示意图
1、短间隙的击穿过程(以棒板间隙为例) 随着加在间隙上电压的提高,间隙中的放电过程为:
电晕 刷状放电间隙击穿
棒 — 板间隙极性效应1: 正极性电晕起始电压高;负极性电晕起始电压低
棒 — 板间隙极性效应 2: 正极性击穿电压低;负极性击穿电压高
③ 若由气体分子自身的平均动能产生热电离,求气体的最低 温度。
二. 试论述气体放电过程的α、γ系数。 三. 什么叫巴申定律?在何种情况下气体放电不遵循巴申定律?
四. 均匀电场和极不均匀电场气隙放电机理、放电过程和放电现 象有何不同?
五. 长间隙放电与短间隙放电的本质区别在哪里?试解释长空气 间隙的平均击穿场强远低于短间隙的原由,形成先导过程的 条件是什么?
The End Thank You
高电压工程-第二章 气体放电的基本理论【】

第6节 沿面放电与污秽闪络
1)定义—当绝缘承受的电压超过一定值时,在固体介 质和空气交界面上出现的放电现象,叫沿面放电。
当沿面放电发展成为贯穿性的空气击穿时,叫沿面闪络。 沿面放电是气体放电,由于交界面上电压分布不均匀,
沿面闪络电压比气体单独存在时的击穿电压低 输电线路遭受雷击时绝缘子的闪络,处于大气脏污地区
的瓷瓶在雷雾天发生闪络,均属沿面放电。 为避免绝缘子发生不可恢复的击穿,在设计中让其击穿
电压高出闪络电压约50% 2)影响因素—绝缘表面状态、污秽程度、气候条件等
因素影响很大。
沿面闪络的几种形式
工频电压作用下
沿平板玻璃表面 滑闪放电照片
辽沈地区2001年2月22日遭遇最严重大面积停电事故,沈阳市区 停电面积超过70%。辽沈停电事故是从输电线路污闪开始的。 辽沈为重工业区,含盐的空气污染物附着在绝缘瓷瓶上,大雾 湿气使瓷瓶绝缘能力降低,电弧沿着瓷瓶表面爬升,出现闪烙
➢电晕造成的损耗可削弱输电线上的雷电冲击电压 波的幅值和陡度;
➢利用电晕制造除尘器、消毒柜和对废气、废水进 行处理及对水果、蔬菜进行保鲜等。
极不均匀电场中气隙放电的极性效应
对于“棒—板”间隙,将“棒”的极性定义为间隙的 极性
1)正极性--棒 起晕电压高 击穿电压低
2)负极性--棒 起晕电压低 击穿电压高
D54动车组山东出事撞死一人致车头裂开
2009年3月28日,青岛—北京南D54次动车 途经山东潍坊,列车撞上了一男性铁路工人 (当场死亡),导致车头部分裂开,留有暗 红色血迹。列车暂停约20分钟,最终晚点15 分到达北京。
当时D54路过潍坊站后,正处于加速阶段, 时速在200公里以上。
第三节 流注放电理论
沿面放电:气体介质与固体介质的交界面上沿着固体介质的表面 而发生在气体介质中的放电;当沿面放电发展到使整个极间发 生沿面击穿时称为沿面闪络。
高电压技术-第二章.

(1) 过程与自持放电条件
由于阴极材料的表面逸出功比气体分子的电离能 小很多,因而正离子碰撞阴极较易使阴极释放出电 子。此外正负离子复合时,以及分子由激励态跃迁 回正常态时,所产生的光子到达阴极表面都将引起
阴极表面电离,统称为 过程。 为此引入系数。
设外界光电离因素在阴极表面产生了一个自由电
但气体放电都有从电子碰撞电离开始发展到 电子崩的阶段。
1、放电的电子崩阶段 (1)非自持放电和自持放电的不同特点
宇宙射线和放射性物质的射线会使气体发生 微弱的电离而产生少量带电质点;另一方面、负 带电质点又在不断复合,使气体空间存在一定浓 度的带电质点。因此,在气隙的电极间施加电压 时,可检测到微小的电流。
自持放电条件为 γ (eαd −1) =1
(1-21)
γ :一个正离子撞击到阴极表面时产生出来的 二次电子数
α :电子碰撞电离系数 d :两极板距离
此条件物理概念十分清楚,即一个电子在自己进
入阳极后可以由α及γ过程在阴极上又产生一个新的替
身,从而无需外电离因素放电即可继续进行下去。
(2)汤逊放电理论的适用范围
为了分析碰撞电离和电子崩引起的电流,引入: 电子碰撞电离系数 α 。
α: 表示一个电子沿电场方向运动1cm的行程所完
成的碰撞电离次数平均值。
如图1-5为平板电极气 隙,板内电场均匀,设外 界电离因子每秒钟使阴极 表面发射出来的初始电子 数为n0。
由于碰撞电离和电子
崩的结果,在它们到达x处 时,电子数已增加为n,这 n个电子在dx的距离中又会 图1-5 计算间隙中电子数增长的示意图 产生dn个新电子。
1.1.1 带电质点的产生
气体放电是对气体中流通电流的各种形式统称。
高电压_技术提高气体间隙击穿电压的措施课件

气体间隙击穿可能导致电力设备内部元件损坏,进 而影响整个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
潜在安全隐患
气体间隙击穿可能引发火灾、爆炸等安全事故,对 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构成威胁。
运行效率降低
气体间隙击穿会导致电力设备运行效率降低,增加 能源消耗和运营成本。
提高气体间隙击穿电压的意义
80%
保障电力设备安全
提高气体间隙击穿电压可以降低 电力设备内部元件损坏的风险, 确保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
100%
消除安全隐患
提高气体间隙击穿电压有助于消 除火灾、爆炸等安全事故的隐患 ,保障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80%
提高运行效率
提高气体间隙击穿电压可以提高 电力设备运行效率,降低能源消 耗和运营成本。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02
现有研究成果尚未完全揭示高电 压技术提高气体间隙击穿电压的 内在机制,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
未来发展方向与趋势
未来研究方向应包括优化高电压技术 ,提高其稳定性和可靠性,并深入研 究其提高气体间隙击穿电压的内在机 制。
同时,应将高电压技术与其他新技术 相结合,如纳米材料、生物技术等, 以进一步拓展其在电力系统和设备中 的应用范围。
高电压_技术提高气体间隙击 穿电压的措施课件
汇报人:
2023-11-30
目
CONTENCT
录
• 高电压技术概述 • 提高气体间隙击穿电压的必要性 • 提高气体间隙击穿电压的措施 • 工程应用案例分析 • 结论与展望
01
高电压技术概述
高电压技术的定义与特点
高电压技术是指在高电压环境下进行电力传输、电能分配和电能 消费领域的技术。
05
结论与展望
研究成果总结
高电压技术_第1章_气体击穿理论分析和气体间隙绝缘187概论

12/190
高电压技术
第一章 气体击穿理论分析和气体间隙绝缘
第二节 带电粒子的产生和消失
一.原子的激励和电离
⒈ 原子的能级
原子核(正电)
原子的结构可用行星系模型描述。
电子云(负电)
➢原子能量大小的衡量
能级——根据原子核外电子的能量状态,原子具有一系列可 取得确定的能量状态。
外围电子能量高
原子能量就高
15/190
高电压技术
第一章 气体击穿理论分析和气体间隙绝缘
第二节 带电粒子的产生和消失
表 1-1
某些气体的激励能和电离能
气体 激励能We (eV) 电离能Wi (eV) 气体 激励能We (eV) 电离能Wi (eV)
N2
6.1
15.6
CO2
10.0
13.7
O2
7.9
12.5
H2O
7.6
12.8
第七节 操作冲击电压下气体的击穿特性
第八节 第九节
SF6和气体绝缘电气设备 大气条件对气隙击穿特性的影响及其校正
第十节 提高气体介质电气强度的方法
第十一节 沿面放电和污闪事故
2/190
高电压技术
第一章 气体击穿理论分析和气体间隙绝缘
第一节 气体放电的主要形式简介
一.气体放电的概念
气体放电——气体中流通电流的各种形式。 1. 正常状态:优良的绝缘体。
高电压技术
第一章 气体击穿理论分析和气体间隙绝缘
高电压技术
第一章 气体击穿理论分析和气体间隙绝缘
➢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气体放电的主要形式简介
第二节 带电粒子的产生和消失
第三节 均匀电场中气体击穿的发展过程
高电压-气体间隙的击穿强度

图为标准雷电冲击电压 下棒—板及棒—棒间隙 的U50%和距离的关系。
棒—板间隙具有明显的 极性效应,棒—棒间隙 也具有不大的极性效应。 这是由于大地的影响, 使不接地的棒极附近电 场增强的缘故。 U50%与间隙距离间保持 良好的线性关系。
高电压工程基础
1.正棒-板 2.正棒-棒(接地) 3.负棒-棒(接地) 4. 负棒-板
高电压工程基础
伏秒特性曲线主要用来比较不同设备绝缘的冲击击穿特性。
如果一个电压同时作用在两个并联的气体间隙S1和S2上,其中 一个气隙先击穿,则电压波被短接截断,另一个就不会再击穿。
S2始终处于S1的下方,在 任何电压波形下, S2都 比S1的先被击穿。
这个原则如用于保护装置 和被保护设备,则就是 S2保护了S1。
延
具
有
未击穿 分
散
性
50%伏 秒特性
100%伏 秒特性
0%伏秒 特性
点:50%冲 击击穿电压
高电压工程基础
伏秒特性的形状与间隙中电场的均匀程度有关。 对于均匀或稍不均匀电场因平均场强高,放电时 延短,故曲线比较平坦,且分散性较小。
对于极不均匀电场平均击穿场强较低,放电时延 较长,其伏秒特性随放电时间的减少有明显上翘, 且分散性较大。
电场越均匀,同样间隙距离下的击穿电压越 高,其极限就是均匀电场中的击穿电压。
高电压工程基础
2、稍不均匀电场中的击穿
(1)球间隙 (eg:高压实验室中的测量球隙)
a. d<D/4时,电场均 匀,直流、交流 和冲击电压击穿 电压相同;
b. d>D/4时,电场不 均匀程度增大, 击穿场强下降, 出现极性效应;
电场不对称时,击穿电压有极性效应,但不显著。
2 高电压工程1(极化 气体击穿)

I 2R
I3
I 2C
I2
介质损耗角 δ 为功 率因数角 φ 的余角,其 正切 tgδ 又可称为介质损 耗因数,常用百分数( %)来表示。
I1
I
U
并联等值电路:Parallel-connected equivalent circuit
I I R IC
IC
Cp
IR
4. 固体电介质的体积电导和表面电导
体积电导 volume conduction
-电介质内部绝缘状态的真实反映
表面电导 surface conduction -受介质表面吸附的水分和污秽影响 水分起着特别重要作用。 亲水性介质(玻璃、陶瓷)表面电导大 憎水性介质(石蜡、四氟乙烯、聚苯乙烯) 表面电导小
h ≥ Wi hc ≤ Wi
光辐射能够引起 光电离的临界波长
可见光(400~750nm)不能 使气体直接发生光电离
光子来源:紫外线、伦琴射线、γ射线、宇宙射线 异号粒子复合也产生光子
T↑→分子动能↑→碰撞电离 T↑→热辐射光子的能量、数量↑→光电离
热电离是热状态下碰撞电离和光电离的综合
温度超过10000K时(如电弧放电)热电离较强, 在温度达到20000K左右,几乎全部空气分子都 已经处于热电离状态
10-15 s
无
离子位移极化
10-13 s 10-6~10-2 s
几乎没有
转向极化
有
夹层极化
10-1 s~数小时
有
课堂的现场实验演示
教授正在示范如何将一个气球(表面喷有导电涂料) 在他脑袋和一小型静电产生器之间来回碰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负离子的形成: 中性分子或原子与电子相结合,形
成负离子(附着)
附着过程中放出能量(亲合能E)- 电负性气体
E大 , 易形成负离子-强电负性气体,如SF6
负离子的形成使自由电子数减少,对气体放电的发 展起抑制作用
二. 带电粒子的消失(去电离、消电离) 1. 中和-在电场作用下作定向运动,消失于电极 而形成外电路中的电流 (迁移率) 2. 扩散-因扩散而逸出气体放电空间(热运动) 3. 复合-带有异号电荷的粒子相遇,发生电荷的 传递、中和而还原为中性粒子的过程 (多为负离子与正离子复合,而碰撞电离 多为电子碰撞粒子产生) 与电离相反的 物理过程
h ≥ Wi hc ≤ Wi
光辐射能够引起 光电离的临界波长
可见光(400~750nm)不能 使气体直接发生光电离
光子来源:紫外线、伦琴射线、γ射线、宇宙射线 异号粒子复合也产生光子
T↑→分子动能↑→碰撞电离 T↑→热辐射光子的能量、数量↑→光电离
热电离是热状态下碰撞电离和光电离的综合
温度超过10000K时(如电弧放电)热电离较强, 在温度达到20000K左右,几乎全部空气分子都 已经处于热电离状态
理由:介质损耗P值和试验电压U、试品等值电容 量、电源频率等许多因素有关,而tgδ 是一个仅 取决于材料本身的损耗特征而与上述种种因素无 关的物理量。 tgδ 的增大,意味着介质绝缘性能变差,实践中 常通过测量tgδ 来判断设备绝缘的好坏。
▲一切电介质的电气强度都是有限的,超过某
种限度,电介质就会丧失其原有的绝缘性能,uC1i2 R2C2
i3 R3
3. 电介质在直流电压作用下的吸收现象
i
dielectric absorption curve
i i1 i2 i3
|
充 电 电 流
|
吸 收 电 流
|
泄 漏 电 流
吸收曲线
i
i2 i1
i3
0
t (s)
4. 介质损耗角正切tgδ Dissipation or loss factor 交流电压作用下的向量图:
动能、位能
条件:⑴
撞击粒子的总能量>被撞粒子的电离能
⑵ 一定的相互作用的时间和条件,通过复杂 的电磁力的相互作用达到两粒子间能量转换 主要的碰撞电离由电子完成
电子引起碰撞电离的条件:
Wi qEx ≥ Wi ≥ xi x qE
2.光电离:在光照射下,将光子能量传给粒子,游 离出自由电子 ------由光电离而产生的自由电子称为光电子 必要条件:光子的能量大于气体粒子的电离能
Experiments of parallel plate capacitor
束缚电荷
U
Q´
In vacuum, the capacitance of the test capacitor:C0 Q0 C0U Q Q0 Q CU Q C 相对介电常数: r relative dielectric constant Q0 C0
甚至演变成导体。
在电场的作用下,电介质中出现的电气现象:
1. 在弱电场下,主要有极化、电导、介质损耗等
2. 在强电场下,主要有放电、闪络、击穿等
Chapter 2. 气体放电的物理过程
研究气体放电的目的:
●了解气体在高电压(强电场)的作用下逐步由电介质
演变成导体的过程;
●掌握气体介质的电气强度及其提高的方法
高电压技术
High Voltage Technology
孙岩洲 电气工程系
电介质(dielectric): ----在电场中能产生极化的物质,指通常条件下导电性能极差、 在电力系统用作绝缘的材料。 ----极化是指物质中电荷分离形成偶极子的过程 电介质-从贮存电能的角度看 绝缘材料-从隔离电流角度看 气体电介质
4. 固体电介质的体积电导和表面电导
体积电导 volume conduction
-电介质内部绝缘状态的真实反映
表面电导 surface conduction -受介质表面吸附的水分和污秽影响 水分起着特别重要作用。 亲水性介质(玻璃、陶瓷)表面电导大 憎水性介质(石蜡、四氟乙烯、聚苯乙烯) 表面电导小
离子位移极化 Ionic polarization.
E
Ionic polarization of crystal of NaCl
特点:存在于离子结构电介质中,极化所需时间也很短; 极化具有弹性,无能量损耗; r 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有些电介质具有固有的电矩,即正、负电荷作用中心永不 重合,这种分子称为极性分子,这种电介质称为极性电介质, 例如胶木、橡胶、纤维素、蓖麻油、氯化联苯等。 每个极性分子都是偶极子,具有一定的电矩,但当不存在 外电场时,这些偶极子因热运动而杂乱无序地排列着,宏观电 矩等于零,整个介质对外并不表现出极性
施加能量W>Wi
自由电子 电离
施加能量 激励 施加能量 自由电子 分级电离
施加能量
激励
光子
§2.1 气体中带电粒子的产生与消失
一. 带电粒子的产生(电离过程)
根据引起电离所需的能量来源不同,对应如下几 种电离形式 1.碰撞电离:气体介质中粒子相撞,撞击粒子传给被 撞粒子能量,使其电离
是气体中产生带电粒子的 最重要的形式
绝缘材料的电阻率:108~1020 m
导体的电阻率:10-8~10-4 m 半导体的电阻率:10-4~107 m
2.电介质电导与金属电导的区别
金属中为 electronic conduction
数量级:电介质的γ小,泄漏电流小;金属的电导电流很大
带电质点:电介质中为 ionic conduction(固有及杂质离子);
IR
~U
Rp I C
I
U
并联电路中:
U IR Rp I C UC p
2
∴
P UI R UI C tg U C ptg
I R U / Rp 1 由相量图: tg I C UC p C p Rp
5. 用tgδ 作为综合反映介质损耗特性优劣的指标
电导电流影响因素:电介质中由离子数目决定,对所含杂质、
温度很敏感;金属中主要由外加电压决定,杂质、温度不是
主要因素
3.液体和固体电介质的γ与温度的关系: Ae
温度↑ a.热运动加剧→离子迁移率↑→γ↑ b.介质分子或杂质热离解↑→γ↑
B /T
电介质的电阻率具有负的温度系数;金属的电阻率具有正的温 度系数。
三.电介质的损耗(dielectric loss) 1. 介质损耗的含义 任何电介质在电场作用下都有能量损耗,包 括由电导引起的损耗和由某些极化过程引起的损 耗。电介质的能量损耗简称介质损耗。 Dielectric dissipation, also called dielectric loss, consists of conductive losses and polarization losses.
电介质 电极
E
U
U
出现外电场后偶极子沿 电场方向转动,作较有 规则的排列, 因而显出 极性,这种极化称为偶 极子极化或转向极化。
Orientation polarization
偶极子极化
E 0
E 0
In thermal equilibrium, the dipoles will be randomly oriented and thus carry no net polarization. The external field aligns these dipoles to some extent and thus induces a polarization of the
特点:存在于极性电介质中,极化所需时间较长,
r 与电源频率有很大关系;极化消耗能量;
温度过高或过低, r 都会减小
频率太高时偶极子将来不及转动,因而其εr 值变小。温 度对极性电介质εr 值也有很大的影响。因为温度较低时 分子间的联系紧密,偶极子转动困难。所以εr 很小。温 度升高后分子热运动加剧,阻碍极性分子沿电场取向, 使极化减弱。所以液体固体的εr 在低温下先随温度的升 高而增大,以后当热运动变的较强烈时,εr 又开始随温 度的上升而减小。
Parallel-connected equivalent circuit 2. 电介质的三支路等值电路 C —displacement
i i1 i2 i3
i1
1
current related to lossless polarization
C2-R2—related to loss polarization R3—related to leakage loss
成反比,要注意各种材料的 εr值的配合; (3)极化类型影响介质损耗,从而影响绝缘劣化和热击穿
为便于比较,将上述各种极化列为下表
极化种类 产生场合 所需时间 能量损耗 产生原因 束缚电子运行 轨道偏移 离子的相对偏 移 偶极子的定向 排列 自由电荷的移 动
电子位移极化
任何电介质 离子式结构电 介质 极性电介质 多层介质的交 界面
2. 电介质的极化种类
Electronic polarization 电子位移极化
E 0
E 0
An electrical field always displaces the center of charge of the electrons with respect to the nucleus and thus induce a dipole moment. 特点:存在于一切电介质,极化所需时间短, r不随频率变化; 极化具有弹性,不损耗能量
4.电极表面电离: ---气体中的电子也可从金属电极表面游离出来。 ---游离需要能量,称金属的逸出功,小于气体 分子的电离能 ----表明金属表面电离比气体空间电离更易发生 随着外加能量形式的不同,阴极的表面电离可在 下列情况下发生: ⑴ 正离子撞击阴极表面 ⑵ ⑶ ⑷ 光电子发射:高能辐射线照射电极表面 热电子发射:金属电极加热 强场发射:电极表面附近存在强电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