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学设计_1

合集下载

郁达夫《故都的秋》优秀教案(通用12篇)

郁达夫《故都的秋》优秀教案(通用12篇)

郁达夫《故都的秋》优秀教案(通用12篇)郁达夫《故都的秋》优秀教案 1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低沉的感情基调,体会作者对古都的深深眷恋的情感。

2、体会课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特点,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品味文章优美隽永,清新雅致的语言。

4、学习美文,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作者笔下的“清、静、悲凉”的秋,和作者抒发的对古都深深的眷恋之情。

2、难点: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融合与统一。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四、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朗读法、讨论法及点拨法五、课前预习1、自主学习本文的文学常识,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把握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特点3、画出文中描写的景物,和各段中表现色彩、声音的词语4、给各段景物描写添加一个小标题5、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第一课时一、教学重点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明确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天“清、静、悲凉”的特点2、概括文中五幅秋景图3、通过分析秋晨院落图是学生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二、教学过程1、导入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

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

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是举不胜举。

有哪位同学能就这些名篇和佳句略举几例?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写秋天的萧杀和凄凉,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

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

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

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2、检查预习学生介绍作者和本文的写作背景3、解题“故都”的秋,“故都”点明了描写地点,“秋”点明了描写内容,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融合。

我们知道故都也就是北平,但作者问什么不直接把题目写成“北平的秋”呢?明确:故,有历史的悠久,年代遥远之感,也有思念故乡怀念故乡之情,同时也是一种繁华褪尽,荒凉落寞的情绪。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最新8篇)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最新8篇)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最新8篇)《故都的秋》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欣赏秋景,体会情感2、品味语言教学重点:1、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鉴赏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预习任务:①给各自然段加注序号;②画出文中描写的景物,和各段中表现色彩、声音的词语;③给各段景物描写添加一个小标题。

④把握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特点;⑤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一样精彩”的两个奥运,让08年9月的北京张灯结彩、繁华似锦。

盛装的北京无比的美丽,但也模糊了四季的轮廓,让人忘掉了这是----秋天。

以前的秋天的北平会是什么韵味呢?今天我们就穿越时空,回到1934年的北平,走进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

二、明确教学目标二、阅读,整体把握现在请大家快速浏览文本,然后告诉我,郁达夫先生对北平的秋天是什么情感?请用文本的句子回答。

(这样安排的目的是让大家先对课文有个整体印象,再由表及里地探究。

)学生的回答应该是:喜爱。

理由:①“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②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他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爱秋之切!③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他为这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

可见爱秋之深啊!(这两句话要让学生读,使他们明白:不仅仅是喜欢、欣赏。

而是极端的爱。

能答出:眷恋、热爱、痴迷等的就算解决,喜欢的程度轻一些!)三、深入探究(一)、郁达夫先生既然这么喜欢故都的秋,那么他是通过描写什么样的景色来表现这故都的秋呢?请同学们在音乐声中速读课文,看他共描绘了几幅“故都秋景图”。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通用14篇)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通用14篇)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通用14篇)《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1教学创意《故都的秋》是一篇抒情散文。

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学作品载负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双重情感交流。

连年内战的中国,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留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

作者”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遁世离群,浪迹山水的生活排遣不了他心中忧国忧民的苦闷,作者的主观感情与故都的秋景有机地融为一体,”清、静、悲凉”既是景物的特征又是作者当时心境的绝好写照。

因此,本设计的意图就在于,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故都的秋》激发学生探寻作者附着于景物之中的特殊情感体验,通过唤醒学生的生活感悟,去发现、领悟散文的魅力同时让学生掌握散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格境界。

教学目标1.培养朗诵能力。

2.掌握散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品味语言、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朗诵课文,体会感情。

2.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朗诵课文,体会感情。

2.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思路本设计主要采取导学自主课堂教学模式,由相关的三个环节组成:1、披文入情,沿波讨源;2、感同身受,渐入佳境;3、纵观全局,探索主题;通过学生讨论、合作、争辩的形式完成教学任务。

预习要求1.读标题,读课文,读注释。

2.朗读课文。

3.体会课文层次,体会课文大意,体会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时间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

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

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的景象,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

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

高一语文故都的秋教案

高一语文故都的秋教案

高一语文故都的秋教案
教案一:课程目标——了解和掌握《故都的秋》的主题思想和文学特点。

教学内容:
1. 课前导读: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标题、目录,初步了解故事背景及内容。

2. 教师讲解:简要介绍《故都的秋》的作者、作品背景,以及主题思想。

3. 分析文学特点:让学生思考和讨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情节、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特点。

4. 课文解读:逐段解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情节、人物形象、意象等。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文解读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6. 情感体会: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感受文中所描绘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细腻情感。

7.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以《故都的秋》为主题撰写一篇读后感,总结自己的感悟和认识。

教学方法:
1. 导读法:通过对课文标题、目录的导读,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法:对课文的背景、主题思想进行简要讲解,提供学生正确的理解方向。

3. 讨论法: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表达。

4. 讲解发问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用启发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教学重点
1. 掌握故都的秋的主题思想和文学特点。

2. 理解课文中人物形象、情节,培养学生细腻情感。

教学难点
1. 理解和分析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文学特点。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细腻情感。

教学辅助材料
1. 《故都的秋》全文
2. 课文解析和学生作品欣赏材料
教学反思:通过对《故都的秋》的教学,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这篇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文学特点,培养学生的细腻情感。

同时,通过讨论和写作,能够提高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故都的秋》教案(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学会欣赏和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描写和表达方式。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深情和怀念之情。

培养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课文《故都的秋》的作者和背景。

简要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2 课文解读分析课文中的描写和表达方式,如对比、象征等。

解读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理解和欣赏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3.2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描写和表达方式的应用。

解读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引入作者的背景和课文的情节,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和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和分享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和记忆。

4.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情节。

学生找出并记录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4.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描写和表达方式的应用。

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互相交流和讨论。

4.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理解和讨论,进行讲解和解析。

教师解释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4.5 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题和情感。

学生进行拓展思考,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感受,表达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

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5.2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相关的课后作业,如写作、讨论等。

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升。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准备准备课文《故都的秋》的文本和相关背景资料。

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和材料,如图片、视频等。

6.2 课中活动进行导入活动,引导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方案优秀7篇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方案优秀7篇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方案优秀7篇《故都的秋》教案设计例篇一教学目标:1、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2、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教学时数:1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解题介绍郁达夫和写作背景三、反复诵读,整体感知1.学生听录音,让自己沉浸在文章的情感氛围中。

2.教师范读或指定一名朗诵水平较高的学生朗读全文。

3.学生有感情地自由诵读。

诵读提示:本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诵读时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当读到作者直接抒怀部分时要读得意味深长,准确表达出作者的心境、情怀。

4.思考:有哪些特色?这些特色集中体现在哪些段落的描写中?明确:清静﹥文眼-→3~11段悲凉四、意境鉴赏㈠朗读感知⑴圈出文中体现秋天色彩的词语⑴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㈡析秋色1、体现秋天色彩的词语有哪些?注意间接描写的地方。

明确:芦花(白)柳影(灰)夜月(白)碧空(碧)牵牛花(蓝)落蕊(白里透黄)天底(灰沉)青布(青)秋果(淡绿微黄)探究:作者为什么将“淡红色”的牵牛花视为最次?明确:不符合作者悲凉的心情。

2、文中描写的诸多色彩的总的格调是什么?明确:冷色3、面对这么多的冷色,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你心里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明确:冷清,即课文中所概括的“清”的特点。

㈢析秋声1、我们来听听声,主要有哪些声音呢?明确:虫唱钟声鸽声帚声蝉声雨声人声探究:雨后话秋“唉,天可真凉了――”,作者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这是为什么?明确:渲染“清、静、悲凉”的气氛。

2、那么这么多声响交杂在一起是喧闹呢,还是宁静?明确:静。

连鸽子的飞声、蝉衰弱的叫声,这些细微的声音都听得到,这就反衬了故都的静。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以动衬静3、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飘零者,身处在如此寂静的秋天里,心里会有什么感受?明确:孤独、痛苦。

㈣品秋味在心情不好的情况下,越静越孤独越痛苦。

如果你处在这样冷清的秋色和寂静的秋天,你心里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明确:悲凉,这便是故都那浓浓的秋味所在。

1《故都的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1

1《故都的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1

1《故都的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反复朗读课文,品味语言,展开想象,走近作者,走进课文,体会文章的意境。

2. 学习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一体的写作特点。

3.体会作者对故都之秋的赞美以及流露出的悲凉、伤感情绪,领悟作家内心的独特感受,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故都秋的特点。

2. 引导学生把握文中情与景的关系以及文章结构。

【教学难点】1.品味清新、典雅的语言,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品鉴情景交融、以情驭景等表现手法的妙处。

2.体会作者对故都之秋的赞美以及流露出的悲凉、伤感情绪,领悟作家内心的独特感受,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秋天能引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超脱尘世之感,它赋予了诗人陶渊明那份淡泊与宁静,让人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

亦能激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豪情壮志,刘禹锡以诗言志,展现了秋天的独特魅力,超越了季节的悲愁,赞颂了秋日之胜景。

然而,对于秋天的感受,实则是千变万化,因人而异的。

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写秋天的诗句呢(有关秋天的诗句参考资料:王勃《滕王阁序》节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句诗描绘了秋天傍晚时分,天边晚霞与孤雁齐飞的壮美景象,秋水与广阔的天空连成一片,色彩与意境皆令人陶醉。

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中通过描写登山所见的深秋景色,特别是那经霜的枫叶比二月的花还要红艳,展现了诗人对秋天的热爱与欣赏。

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人一反常人对秋天的悲叹,认为秋天胜过春天,晴空中的一鹤凌云飞起,激发了他无限的诗情与壮志。

宋玉《九辩》节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故都的秋教案(5篇)

故都的秋教案(5篇)

《故都的秋教案》故都的秋教案(一):一、教学设计理念: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纷纷开始生成性课堂的教学探求。

生成性的语文课堂就好像是塞林格笔下的麦田:有一群孩子在课堂麦田里自由自在地游戏、狂奔、乱跑,新的活动不断生成。

教师就是站在那麦田悬崖边的守望者,守望着这片麦田,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就把他捉住,不让一个孩子掉下悬崖,不让学生迷失于课堂生成。

在这堂课的设计上,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致和开发性学习的欲望为起点,课堂上适度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导和点拨,对于学生生成的单一的信息资源,透过追问补充的方式将他们带到思维的边缘,让思考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二、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一年级的教学资料,具体编排在必修2第一单元的第二篇。

本单元所选的三篇课文都是抒情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透过鉴赏品味语言,向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

在欣赏语言的过程中,使学生从文章的景语里,品读出作家的独特心境,体会作者的情态与志趣。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情绪,自然融化在一齐,表现出故都之秋的特色和作者的独特感受的作品。

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实用阅读潜力和增强学生的主动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我将本文分为两课时来学习。

第一课时从资料和背景方面研读文章,感悟探究作者情感;第二课时从语言和艺术手法方面,体察作者情感。

这是第一课时的设计方案。

三、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学生对散文是不陌生的,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

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既要让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

四、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学生的实际状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潜力目标:(1)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色,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2)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潜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整体感知文,体会散文“形”、“神”合一的艺术特色。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一时。

【教学步骤及主要内容】
一、导入文
一年四季中,春天是妩媚的,她常给人以艳丽动人的美,所以,纵然是客居他乡、彻夜难眠,在《临安春雨初霁》中,陆游还会给我们留下“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名句;而夏天常常是热情的,她给人以无穷的回味,所以漫步“沉淀着彩虹似的梦”的康桥,在《再别康桥》中,徐志摩先生要慢吟轻咏:“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那么,秋天呢?(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我说秋天是多姿多彩的──
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
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

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的景象,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

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

由此可见,文学作品,常常是客观现实和作者的主观感受的统一体,我们阅读文学作品贵在“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板书:
读懂客观现实,体会思想感情
二、学生自读文
要求:全身心投入地读这篇文。

三、探讨文内容
1、讨论:本文的题目是“故都的秋”,在作者笔下,“故都的秋”这个客观现实呈现出什么特点?
明确:总领句──“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板书:
清、静、悲凉。

2、是通过哪些景象的刻划来表现“故都的秋”的“清、
静、悲凉”的?
明确:主要是刻划了五种景况: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闲话秋雨、佳日胜果。

板书:
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

3、品味词句,哪些地方突出了“清、静、悲凉”。

明确:
写秋院──“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这是境的宁静);“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这是心的宁静)。

“一椽破屋”、“破壁腰”(境的悲凉。


写秋槐──“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极柔软的触觉。

”(这是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心的悲凉。

)写秋蝉──“衰弱”、“残声”。

(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凉。


写秋雨──“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这里有境地的宁静,也有情和境的悲凉。


写秋果──“淡绿微黄”,即使是写“红”也是“红完”。

(也是一种清、静的淡色。


郁达夫写“故都的秋”,紧扣住“清”、“静”、“悲凉”的特点,不用浓墨重彩,而是用平凡的词语表达了平凡的秋姿、秋色、秋声、秋味和平凡的人。

★我们不妨来找一下,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在哪里?
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在小院中每座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

4、统观整篇文,作者除了运用细腻的描写来展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之外,开篇和结尾还用了怎样的写法?
明确:对比。

其目的是抑彼而扬此,突出作者的主观感受──北国之秋胜于南国,从而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热爱。

5、关于这篇的感情基调,有两种完全不同一理解:有人认为本文是颂秋的,但也有人认为是悲秋的。

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理由。

教者认为:本文是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的。

开头就可以读到这样的句子:“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饱尝一尝”;在的结尾可以读到这样的句子:“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生命的三分之
一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6、作者为什么不用明快的笔调来颂秋呢?
郁达夫,三岁丧父。

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岐视的十年。

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满受人生愁苦和哀痛。

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

这种感受在当时其它人的作品中也有痕迹。

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也有哀愁吗?
由此可见,散文的鉴赏,既要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又要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对思想感情的体会,还要结合作者当时的生活经历。

★现在我们再来找找,“故都的秋”到底在哪里?
心中有秋,笔下才有秋。

作者写作是这样,读者阅读文学作品也是这样,只有用心感悟,才能心中有文,心中有情。

四、熟读成诵
把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文字背出来。

【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
郁达夫
读懂客观现实
体会思想感情
秋院(主观、客观)──清、静秋槐秋蝉(主观)──悲凉秋雨
秋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