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下载)《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故都的秋》优质课教学设计共3篇

《故都的秋》优质课教学设计共3篇

《故都的秋》优质课教学设计共3篇《故都的秋》优质课教学设计1《故都的秋》优质课教学设计课程概述《故都的秋》是一篇描写北京秋季景色的散文,作者寓居北京多年,对北京的秋季景色有着深刻的感受。

本节课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引领学生感受北京的秋季之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学目标1.能够感知北京的秋季氛围,表达秋季的感受。

2.能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基本的了解,如中秋节、重阳节等。

3.能够掌握散文的阅读策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能够运用已学知识进行作文写作,提高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感知秋季景色,表达个人感受。

2.如何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3.如何让学生掌握散文的阅读策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如何让学生通过写作锻炼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Step 1 激发学生兴趣,感知秋季景色1.学生观看PPT,欣赏北京秋季的美景图片。

2.老师播放北京秋季的音乐,营造出浓郁的秋季氛围,引导学生感受秋季的气息。

3.老师出示《故都的秋》散文,让学生阅读,并引导他们回答下面几个问题:(1)作者的写作风格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2)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述北京的秋季景色?(3)你读完之后,最深的感受是什么?4. 学生小组合作,用四个场景图展开小组讨论,描述北京秋季的景色,更好的感知秋季的美。

Step 2 了解传统文化1.老师简要讲解中秋节、重阳节的节日由来和民间习俗。

2.学生阅读有关中秋节、重阳节的故事,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Step 3 教学散文阅读策略1.老师为学生讲解散文的特点和阅读策略。

(1)讲解散文四要素——情景、文笔、意境、意义。

(2)讲解散文的阅读策略,如理解段落大意、掌握关键词、领悟卖点等。

2.老师让学生围绕散文进行阅读思考,注意区分散文和其他文学类型的不同之处。

Step 4 写作锻炼1.根据阅读的散文内容,学生自行组织素材,写一篇关于自己所在城市秋季的描写。

2.互读作文并进行点评,老师进行总结。

《故都的秋》公开课优秀教案

《故都的秋》公开课优秀教案

《故都的秋》公开课优秀教案《故都的秋》公开课优秀教案(精选7篇)《故都的秋》公开课优秀教案篇1总体设计教材概述《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对故都北平秋景的细腻描摹中流露出内心的眷念和落寞之情的抒情散文,全文紧扣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描绘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闲话秋凉”“秋果胜景”等几幅画面,通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方法,将客观景物(故都的秋)与作家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落寞。

根据《故都的秋》的文章特点,教者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有感情的朗读和通过景物分析体会作者对故都的深深眷念和落寞之情上。

教学的难点定位在对作者对故都秋的“悲凉”感受上。

学情分析学生对散文阅读难度较大,对散文景中蕴涵的情难以把握。

学生一般认为“清”、“静”的景物往往和“喜爱”等积极感情联系在一起,但由于学生对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身际遭遇感到陌生,因此对故都秋景中表现出的“悲凉”特点难以理解。

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有感情的诵读,体会作者对故都秋的眷念和落寞之情。

2.讨论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的讨论,体会课文以“情”驭“景”、形散神聚的特点。

3.讲授归纳法:教师对学生讨论进行归纳小结,形成对文章整体性理解。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教学三维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通过诵读和讨论,理解景中蕴涵的感情,并进一步把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3.体会作者在故都秋景中寄托的眷念和落寞之情,正确理解作者的“悲凉”心态。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1. 同学们,读以下诗句,你能体会诗人的感情吗?“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寒蝉凄切,对长亭往,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明确:在以上的诗句中,毛泽东读到的是秋日的壮丽,杜甫读到的是秋风的悲凉,柳永读到的是秋雨的凄凉。

《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中的一课,讲述了作者寄情于故都西安的秋天,展现了故都在秋的色彩中充满变幻的光影,充满着诗情画意的感觉。

本文深入挖掘了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历史文化的内涵,对学生的文化素养的培养起到较好的作用。

同时,本文又充满了新时代的文化气息,结合生活,使阅读更加亲切自然,具体而微,因此该课来得非常得时候,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西安这个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二、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由以下六个方面构成:1.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底蕴;2.阅读能力的培养;3.培养学生的感性认知;4.展现中国文学传统和书写功底;5.理解作者的刻画形象、描绘细节;6.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使其更好地运用所学语言知识。

三、教学设计一、预备知识学生具有阅读技巧,有一定的读写能力。

二、重点难点1.重点:本文的文化内涵、鲜明的色彩描绘以及生动的文学表现力;2.难点:感性认知、阅读与理解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本课教师示范阅读,主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文化内涵的理解。

教师可从西安市自古就是西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新中国的重要历史文化名城等方面展开,让学生了解其背景及其作用;2.事例展示。

教师可选择一些有关故都秋景的照片、画册或者图片,让学生看图作文,从画面中感受故都秋天的灵动美;3.文学表现力。

老师可以从王维、白居易等诗人中选取几篇适合作为例证的诗歌,展开诗歌分析,使学生在领悟了细节表现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这个题材的文学特质;4.写作的技巧。

教师可以教授几个写作的技巧,如采用对仗、双句等技巧。

四、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分为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自评主要是让学生评价自己的收获、学习方法和遇到的问题等;互评主要是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交流意见;教师评价是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从反映规范动作、反应教学效果、指出学生短处并提出改进意见等方面进行。

故都的秋教案(通用10篇)

故都的秋教案(通用10篇)

故都的秋教案故都的秋教案(通用10篇)故都的秋教案篇1目的:1、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自学能力。

课时:一课时。

重点:加强朗读,品味语言。

难点:课文朗读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步骤:一、板书课题,简介背景(出示投影片1)二、理清思路,划分段落1、课文分四个部分:思秋、绘秋、议秋、恋秋。

2、“绘秋”部分有五幅图画:破屋秋色、街头落蕊、室内蝉鸣、桥头秋雨、庭院秋果。

(依次出示投影片2、3、4、5、6。

学生找出有关段落)三、品味语言,体会意境1、讨论分析“破屋秋色图”。

(出示投影片2)(1)听录音,找出描写对象、景物色彩和人物动作(出示投影片7)(2)反复诵读,体会意境。

(3)归纳品味语言方法1:找出关键词语。

2、讨论分析“街头落蕊”图。

(出示投影片3)(1)听录音,找出关键词语。

(2)品味“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句。

(3)归纳品味语言方法2:比较不同句式。

3、讨论分析“桥头秋雨”图。

(1)学生朗读、品味。

(2)归纳品味语言方法3:体会深层含义。

四、归纳总结,布置练习1、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品味语言的其他方法,如:品味语言方法,诵读精彩文段等等。

2、归纳品味语言的四条方法:(出示投影片8)找出关键词语;比较不同句式;体会深层含义;诵读精彩文段3、要求学生课后诵读,继续品味其他精妙语言,并总结出更多品味语言的方法。

故都的秋教案篇2教学目标要求:1、知识能力目标:抓住“清、静、悲凉”这个牛鼻子,理解情景关系;学会反复诵读,品味语言,增强语言的感受力;学会知人论世,分析文章。

2、过程和方法目标:诵读品味重点语段,通过意象比较明了作者感情特点;联想想象,身临其境,以体会意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在自然中感受生活的热情;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秋蝉、秋花、秋雨、秋枣等意象中蕴涵的情感;掌握文章运用对比、比喻等多种手法摹写故都秋的方法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眼中秋“清、静、悲凉”的原因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自古文人多悲秋:屈原在《湘夫人》中惆怅地歌唱:“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故都的秋》教学教案(精选8篇)

《故都的秋》教学教案(精选8篇)

《故都的秋》教学教案(精选8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故都的秋》教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故都的秋》教学教案篇1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低沉的感情基调,体会作者对古都的深深眷恋的情感。

2、体会课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特点,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品味文章优美隽永,清新雅致的语言。

4、学习美文,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作者笔下的“清、静、悲凉”的秋,和作者抒发的对古都深深的眷恋之情。

2、难点: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融合与统一。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四、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朗读法、讨论法及点拨法五、课前预习1、自主学习本文的文学常识,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把握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特点3、画出文中描写的景物,和各段中表现色彩、声音的词语4、给各段景物描写添加一个小标题5、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第一课时一、教学重点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明确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天“清、静、悲凉”的特点2、概括文中五幅秋景图3、通过分析秋晨院落图是学生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二、教学过程1、导入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

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

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是举不胜举。

有哪位同学能就这些名篇和佳句略举几例?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写秋天的萧杀和凄凉,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

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

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

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2、检查预习学生介绍作者和本文的写作背景3、解题“故都”的秋,“故都”点明了描写地点,“秋”点明了描写内容,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融合。

(完整版)辛弃疾《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

(完整版)辛弃疾《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

(完整版)辛弃疾《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
目标:
本公开课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辛弃疾的《故都的秋》这首诗歌作品。

教学内容:
1. 课前准备
- 向学生介绍辛弃疾的背景和他在宋代的地位和影响
- 将《故都的秋》的原文分发给学生,并要求他们提前阅读和思考
2. 文本解读
- 分析诗歌的词句和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辛弃疾的表达和写作手法
- 解释诗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分析来揭示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3. 情感体验
- 通过朗诵诗歌和感受其中的节奏、音韵等元素,让学生更深入地融入到辛弃疾的情感世界中
-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于诗歌的感受和思考,并与他人进行分享和讨论
4. 创作练
- 提供有关《故都的秋》主题的写作练,让学生试着模仿辛弃疾的写作风格,并自由发挥
- 鼓励学生在练中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思考,培养他们对于诗歌创作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方法:
- 小组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文分析和讨论,促进思想碰撞和深度理解
- 教师引导:教师通过提问和点拨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和主动性
- 学生表达:鼓励学生多次朗读和表达自己的看法,并与他人进行分享和交流
教学评估:
- 参与度观察:观察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小组讨论和课
堂回答问题的情况
- 个人写作:要求学生完成有关《故都的秋》的个人写作练,
并对其内容进行评估和指导
- 学生反馈:鼓励学生提供对于本节公开课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以便改进教学质量
结束语:
通过本次公开课的教学,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于辛弃疾及其作
品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对于诗歌创作的浓厚兴趣,
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故都的秋》课文教案

《故都的秋》课文教案

《故都的秋》课文教案《故都的秋》课文教案(精选6篇)《故都的秋》课文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郁达夫及其作品。

2.了解《故都的秋》的艺术特色。

3.诵读,积累语言材料。

二、过程与方法1.强化诵读,训练语感。

训练学生在阅读中快速把握文章意蕴,并作适当归纳的能力。

2.领会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艺术风格。

3.培养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趣味。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体会作品的感情色彩同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内在联系,理解一个正直文人不满于现实又无法找到出路的苦闷心境。

重点、难点:《故都的秋》也是中国现代散文名篇,它充分显示了作者的气质和独特的生活感受、兴趣爱好、文化品位。

作者到底描写了故都的哪些风物?抓住了这些风物的哪些特点来描写?从这些故都风物中折射了作者什么样的内心世界?这些都是鉴赏这篇文章的重点,也是难点。

学生活动诵读、鉴赏思考、讨论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文章描写了故都秋天的哪些风物。

自然风物的客观色彩和作者内心世界的主观色彩是如何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体会文章情景交融、以情驭景的艺术风特色。

一、导入新课老师可选取传统教材中峻青《秋色赋》若干段进行朗读。

读后问:这段秋景有什么特点?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答案:丰收,色彩绚丽,喜悦热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同样描写秋天景物的文章,我们看了郁达夫所描写的故都秋景与峻青笔下的秋景有何不同?二、简介作者及其艺术风格、本文的写作背景。

(根据文意的需要来夹带介绍)郁达夫(1896—1945)现代著名作家,浙江省富阳人,是“创造社”的重要成员。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家庭的变故、国家的现状,激起了作者无限愤慨,后流亡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战争。

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等,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

《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

(完整版)《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故都的秋》,使学生了解作者老舍以及其作品的历史背景,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的认识。

2. 分析《故都的秋》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深入学习课文中所展现的故都秋天的景色美、情感美和语言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魅力,理解课文内容。

2. 分析课文:通过分析课文,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领略故都秋天的美。

3.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课文,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领略故都秋天的美。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作者在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以及课文的语言美。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作者老舍以及《故都的秋》的背景。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魅力。

3. 分析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领略故都秋天的美。

4.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拓展: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总结《故都的秋》的艺术特色,写一篇短文。

2. 请学生谈谈对故都秋天的感受,以及对自己的启示,写一篇日记。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作者老舍及其作品《故都的秋》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课文中所描绘的故都秋天景色的理解与欣赏能力。

3. 学生对课文语言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故都的秋》。

2. 老舍作品集《骆驼祥子》、《茶馆》等。

3. 相关研究老舍的论文和书籍。

4. 互联网资源,如关于老舍的生平介绍、对《故都的秋》的评论等。

八、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故都秋天的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完整word版)《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word版)《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word版)《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的全部内容。

《故都的秋》郁达夫【教学目标要求】1、知识能力目标:⑴体会文章紧扣“清”、“静”、“悲凉",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⑵学会反复诵读,品味语言,增强语言的感受力;⑶学会知人论世,分析文章。

2、过程和方法目标:⑴诵读品味重点语段,通过意象比较明了作者感情特点;⑵联想想象,身临其境,以体会意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⑴激发学生在自然中感受生活的热情;⑵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眼中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原因。

教学设计一、营造氛围,导入新课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古往今来,咏秋的佳作数不胜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 文人们眼中的秋天各有特色,且写秋的着眼点各不相同: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而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却另辟蹊径,独运匠心,从秋味入手写秋。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赏析郁达夫先生是怎样选取客观景物来个性化地表现故都之秋的。

(幻灯1)(课件出示课题、作者简介。

)二、整体感知(5分钟)(体会文章基调,了解课文结构,初步理解课文.)1、看文章的标题,中心语是什么?明确:秋。

2、本文写作的重点又是什么?明确:故都特有的秋色。

3、“故都的秋”有哪些特色呢?(幻灯2)明确:“清、静、悲凉”是故都秋的特色。

是全文的文眼(幻灯2)。

4、主要写秋味的在哪部分?用景物来表现秋味的段落是哪些?(幻灯3)明确:3~11段.(是文章写景的主体,也是文章的重心所在.请两名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三、初步感知“秋味”1、接下来看看作者在文中是通过哪些具体的景物描写来品味这个秋味的呢?(幻灯4)明确:牵牛花;槐树的落蕊;秋蝉、秋雨;枣树.2、郁达夫曾经告诉我们,在南国的时候,每年到了秋天,最让他思念的是北国的哪些景物?(幻灯5)明确:是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第三段)3、这些平素让他魂牵梦萦的景色,现在到了故都,他为什么不着力地写,而只是一笔带过,反而详细写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呢?(幻灯6)这是什么原因?如果是你,你会这样安排吗?(互相交流)明确:(1)作者从自己身边普通的事物来写对秋的感觉,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幻灯6)想从平凡中写出不平凡的味道来.它们是秋天的代表性景物,选择它们更有典型性。

从细小的东西入手,细小的这么有秋味,大处就更不用的说了。

}(2)他所提到的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这些地方都是故都的名胜,这是历史留下来的外在的印痕,外来人是最易注目的,而那些渗透于骨髓里的传统神韵,却存在于北平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幻灯6)(3)而且游人如织的地方给人的感觉是吵闹的、拥挤的。

如果写这些地方,和我们本文“清、静、悲凉”的基调就不吻合了.(幻灯6)所以虽然这些景物让他魂牵梦萦,但作者只是一笔带过,这就是围绕中心来选材。

四、深入探究“秋味"(一)清1、刚才大家神游了北平之秋,现在回到老师刚才提的第一个问题上,文中写到了那些秋景?明确:芦花、柳影、夜月、青天、蓝朵、落蕊、枣子、“青布单衣"的人。

2、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些景物的色彩,从色调的冷暖看,这些色彩多属于?明确:冷色。

(黑、白、蓝、灰、紫等等)。

3、这种色调容易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呢?明确:冷清、孤独。

(课件出示。

)(让学生在课文中搜寻信息,训练信息搜集能力,同时,逐步深入分析秋景与作者情感间的联系。

)4、先来看看对牵牛花的描写。

大家自己读一读关于牵牛花的描写.在读的过程中注意,作者描写牵牛花重点描写了牵牛花的什么?明确:花色。

郁达夫并没有写牵牛花摇曳参差的藤蔓,也没有写牵牛花美丽扶疏的花叶,而是写它的花色.作者怎么说的?(“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幻灯8)5、作者为什么这样说?你觉得这种花色的选择合理吗?(幻灯8)明确:我觉得合理,因为这样符合全文的基调。

白色和蓝色比较清静(幻灯8),而紫黑色太低沉、太压抑(幻灯8),红色热闹、温暖(幻灯8)。

蓝色和白色更能突出那个“清”字。

我们知道,蓝色和白色属于冷色:蓝色,宁静、深远;白色,素雅、纯静。

它们与高远洁净的蓝天形成了和谐的秋的基调,给人的感觉是清凉疏朗的。

不过作者仍嫌不够,在牵牛花出场前,他特意营造了一种充满北国情调的清凉的氛围:破屋、浓茶、碧天、驯鸽、尖细且长的草,这个时候再加上牵牛花的蓝朵,让人感到秋天特有的清气扑面而来。

这让我想起王安石的《北山》(幻灯9).“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6、王安石罢相后无事可做,整日寻芳揽胜打发流年,独坐无聊,就细数落花,一个“久”字只是说他数得久吗?明确:透出的是寂寞凄苦的心情(幻灯9)。

可以说,郁达夫这时的心境和王安石颇有相同之处,清静闲暇中透出了落寞。

我们平时很少有人去关注一种花以什么颜色为最好,没有时间,或者没有心情。

这蓝色和白色的牵牛花描写的是秋天特有的清气,而要表现的是作者落寞无奈的心情,这是对牵牛花的描写。

我们一块来读一遍,体会一下“清”字是怎样贯穿其中的。

(齐读三段.“不逢北国之(通过阅读,我们发现了故都的秋景是这样的冷清)(二)静1、提问:我们再看看故都的秋声又有哪一些呢?明确:鸽子声、蝉声、风雨声、问答声、扫落蕊之声。

2、提问:作者在文章中写了秋天的这么多声音,然而在文章的开头他却说故都的秋“特别的清、静、悲凉",声音如此丰富,怎么称得上静呢?明确:这些声音都不是噪杂的声音,如果是噪杂喧闹,就不会听到青天里的驯鸽声、下雨的声音,更听不到落蕊的声响。

这些声响都不很大.作者是以声衬静,以声音反衬了故都的寂静。

这正达到了王藉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这一问题让学生了解以声衬静的表现手法,加深对课文“清、静、悲凉”基调的理解。

)3、作者在此还借助什么来写这清秋的寂静的?(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第四段,其他同学注意看看哪些地方表现出“静”?)明确:槐蕊4、你觉得哪些句子写出了静?(幻灯10)明确:(1)(幻灯10)“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没有声音,静!不仅声音没有,连“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声音没有,是静;气味也没有,更静;触觉是“一点点",而且作者用了两个“极”字,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一点点的触觉都被作者感觉到了,说明这个环境非常静。

这份静已不仅仅是环境的寂静了,还有心境的宁静。

(2)“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幻灯10)铺得满地说明花落的多且时间长,但整整一夜,没有人发觉,早上起来才惊奇地看到,说明落花的寂静无声。

也突出了一个“静”字.(3)“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幻灯10)还有丝纹存在,说明没有人走过——环境安静,能注意到这些丝纹,说明他心里很宁静、细腻,但这份细腻是因为他的清闲,而正是这种清闲让他感到万分的落寞.如果不是万籁俱静,就不会有如此细微的体验;如果没有宁静似水的情怀,也不会有这样精致的触觉.正像陶渊明所说的:“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是因为“心"在起作用.只有用心感悟,才能心中有文,心中有情.郁达夫从槐蕊中一叶知秋,见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作者感受到的不仅是自然的秋天,更是人生的秋天(幻灯11)。

人生短暂,而坐看年华付流水,是何等的清闲,但正是这种清闲让作者感到苦闷、落寞。

也正是这寥寥数笔,细腻而传神地表达出了清秋的“静”味。

(三)悲凉1、秋蝉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蝉多是哀怨、忧伤、忧愁的象征,如《雨霖铃》中的起句便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那凄切的寒蝉已令人柔肠寸断,蝉声更令人备感冷清。

在故都,家家户户都有蝉鸣,还是衰弱的残声.而且是在啼唱、嘶叫(幻灯12)。

这一“啼”一“嘶”,文章所渲染的那种寂寥、悲凉的氛围也就不言而喻了。

置身此时,其寂寞又何止一个“愁”字了得。

2、秋雨感悟秋味最好的当数对秋雨的描写。

(学生听配乐朗读)“天可真凉了”,“一层秋雨一层凉啦”,秋雨触动了人们心头的悲伤和忧愁,触发了他们的苍凉无奈之情。

天气转凉,一年将尽,人到中年,光阴几何,那种沧桑,那种凄凉,那种无奈,都在这种氛围中体现了出来.3、秋枣鲁迅的散文《秋夜》开头两句:“在我的后院,可以看到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可以说枣子是北方之秋的硕果.枣树在故都处处都是,作者选取的是枣子“淡绿微黄”的时候,这时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红枣之后,风来冬到,好景不长。

看秋果体味到的是一种留恋,一种悲凉.(四)总结“一粒沙中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对秋,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在哪里?在小院中每座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我们跟着作者在北国的寻常巷陌里,体味秋的清、静、悲凉,字里行间感受作者的真情,对故都的深深的眷恋和内心的悲凉.五、探究阅读(一)秋味——生命之味1、郁达夫独衷情于秋的清、静、悲凉,而在你十几年的人生中,你品味的秋是什么样子的?(可能出现的答案:收获的季节;秋高气爽;萧条)每个人品味的秋不一样,为什么?明确:心境、环境、经历、家庭背景都不一样。

正是因为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个人经历、思想意识千差万别,从而导致笔下的秋也是不一样的。

前面我们提到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虽然毛泽东独立寒秋,但1925年的秋天在他的眼里却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图景,与郁达夫品味的不一样;杨朔写过一篇散文叫《香山红叶》,我们不用去看文章,只从题目来看就可以知道是生机盎然的秋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