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接触
语言接触名词解释

语言接触名词解释语言接触是指在社会交往中,不同语言的人之间互相接触,并且由此产生的相互影响和交流。
语言接触的形式有很多种,如文化交流、移民、媒体传播等。
语言接触不仅会对语言产生影响,也会影响文化、社会、认知等方面。
语言接触中的几个重要概念:1. 双语习得与双语教育双语习得是指在儿童阶段,同时处于两种语言环境下,通过自然的方式获得两种语言的能力。
而双语教育则是在教育阶段,通过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同时掌握两种语言。
很多国家都以双语教育为主,如加拿大、瑞士等。
2. 混杂语与语系交替混杂语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在使用时混合成一种语言的产物,如印尼语。
而语系交替是指在一次交流过程中,使用两种或以上语系的语言,如粤语和普通话的混合使用。
3. 借词与伪借借词是指在一种语言中借助其他语言的词汇来补充自己本来没有的词汇。
如英语中借用了法语单词“chic”来形容时尚。
而伪借则是指在一种语言中使用与另一种语言相似但实际上没有的词汇,比如汉语中的“面包车”。
4. 语言再现语言再现是指在双语或多语交际中,一方使用一种语言表述事物时,在对方语言中使用类似表达方式的现象。
如德语中说“das ist nicht mein Ding”,中文也可以表达为“不是我的菜”。
5. 克里奥尔语克里奥尔语是在语言接触中形成的一种混合语言,通常基于一个主要语言,在其中加入其他语言的词汇和语法结构,如海地克里奥尔语。
语言接触的影响可以是正面也可以是负面的。
正面影响包括丰富了词汇、提高了语言交际的效率和质量、促进了多元文化交流等;负面影响则包括出现语法混淆、融合程度不一致、词汇表面借用等。
但总的来说,语言接触是必然的社会发展趋势,不能完全避免,需要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应对。
《语言接触和语言变化》范文

《语言接触和语言变化》篇一语言接触与语言变化一、引言语言是人类社会交流的重要工具,其发展、变化和传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语言接触是导致语言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探讨语言接触与语言变化之间的关系,分析语言接触对语言发展的影响,并探讨语言变化的类型、机制及其社会文化背景。
二、语言接触的概念及其类型语言接触是指不同语言社群在交际过程中,因地域相邻、人口流动、文化交流等因素而产生的语言交流现象。
根据接触的程度和方式,语言接触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直接语言接触:指不同语言的社群在实际交际过程中产生的直接交流,如民族融合、国际交流等。
2. 间接语言接触:指通过文化、贸易、媒体等渠道进行的间接语言交流,如外来词汇的引入。
3. 强制性的语言接触:如殖民统治下的语言政策,导致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的强制推广或限制。
三、语言接触对语言变化的影响语言接触是导致语言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具体来说,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词汇的变化:语言接触会导致外来词汇的引入和本土词汇的消失或替代。
这既能丰富语言的表达力,也可能导致某些文化的词语和概念的消失。
2. 语法的变化:由于语言的交流与融合,某些语言的语法结构可能会发生改变,如词序的调整、语序的变动等。
3. 音韵的变化:语言的音韵系统可能因不同语言的相互影响而发生变化,如音调的改变、音位的合并或分裂等。
四、语言变化的类型与机制根据不同的标准,语言变化可分为多种类型。
这里我们主要关注由于语言接触而引发的语言变化及其机制:1. 词汇替代机制:当一种语言的词汇被另一种语言的词汇所替代时,这种替代往往是由于社会文化交流、人口迁移等因素导致的。
2. 语言融合机制:在多民族、多语种共存的地区,不同语言在交流中可能发生融合,形成新的语言形式或方言。
3. 语言借用机制:外来词汇的引入是语言借用的典型表现,这既包括主动的借用,也包括被动的接受。
五、社会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变化语言变化不仅受到内部因素的影响,还受到社会文化背景的深刻影响。
第八章_语言的接触

五、语言换用与底层遗留 在双语阶段,必然会产生语言间的相互影响,即使是被 替代的语言,也会在胜利者的语言中留下自己的痕迹。 底层:被替代的语言在胜利者语言中留下的痕迹。 是主要的表现有两点: 1. 被替代语言社团的一些特殊的发音习惯。 浙江、福建、海南、广东等地的一些汉语方言中有一种 气流由口外吸向口内的浊塞音声母,是壮侗语留在汉语 中的底层。 2. 另一个常见的表现是地名,地名最容易留下被替代语 言的痕迹。如“哈尔滨”、“齐齐哈尔”中“哈尔”是 满语“江”的意思,是满语在汉语中的底层遗留。
第二节 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
一、借词——语言接触最常见的现象 借词:也叫外来词,它指的是音与义都借自外族语或 外方言的词。 意译词: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新词,把 外语里某个词的意义移植进来。(不是借词)
语种 原语 借词 意译词
英
英 英 俄 俄
microphone
piano ink к атю ша хдеб
8
2)汉语和日语的往返借用现象: 魏晋六朝以后,汉语对日语影响很大,汉字作为日语的 书写工具。日语先从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借去“吴音”, 后来又从中原地区借去“汉音”,汉语的词大量涌入日 本。往 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提倡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 或赋予汉字新的意义,或用汉语材料构成新词,以此反 映西方的新事物新概念。中国向西文学习是在日本之后 的,由于日语的这些新词也符合汉语表达新事物的需要, 于是又成批地把这些汉字词借回来。 返 例子: 汉语中原有的词,日语借去表达新概念:“思想”“具 体”“资本”“政治”“演绎”“理性”“储蓄”“民 9 法”“学士”“硕士”“博士”等。
12
各自语言得以保留,而且因为接触变得相似。 东亚/东南亚语言联盟: 汉语和我国南部的侗台、苗瑶语族诸语言,藏缅语族的 部分语言和南亚语系的越南语,侗台语族的老挝语、泰 语等,在语音、语法结构类型上十分类似。 二、系统感染 ——指处于同一地区的若干语言在语音、语法系统的 结构格局、结构规则方面逐渐趋同,但仍然保持了各自 语言的本质——有相当数量继承于自己语言祖语的核心 词根。另外,这些语言也会有较大数量的词语借贷。但 核心词根一定有相当数量还用各自语言原有的。
_语言的接触

语言接触的特殊形式:“洋泾浜”语和“混合语” 两种或几种语言混合而成的临时的交际语叫做“洋泾 浜”。 如果这种临时的交际语作为母语传给后代,就成了“ 混合语”。
第二节 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
一、借词 语言接触中最常见的现象就是词语的借用。每 一种语言都有一定数量的借词。 借词也叫外来词,它指的是音与义都借自外语 的词。 借词不仅引入了新的外来概念,还引入了外语 的音义结合关系。例如:沙发 sofa
经常提到的语言联盟的例子是巴尔干半岛的语 言联盟。 从语源上说,保加利亚语、塞尔维亚-克罗地 亚语属于斯拉夫语族,罗马尼亚语属于罗曼语 族,阿尔巴尼亚语和希腊语各自单独成一个语 族。但是从语音和语法特点来看,这些亲属关 系较远的语言与自己的亲属关系较近的语言差 异明显,他们彼此之间反倒在音系和形态上十 分接近。
一般来说,借词的范围是没有限制的,从文化词汇到 基本词汇都可以借,但是借入的难易程度是不同的。 文化词汇要容易一些,基本词汇要难,借词联盟与系统感染
一、语言联盟与社会 “语言联盟”也称“语言的区域分类”。指几种没有 亲属关系或亲属关系较远的语言,由于长期共处于 一个地区,密切接触,从而在语言结构上产生了共 同特征的语言现象。 语言联盟是不同民族深度并且相对平衡的接触的结果, 并不是因为来自于同一祖先语。
借词的基本类型: 1、纯音译
英语原词 借词(外来词)
aspirin tank cocoa golf coffee tango
阿司匹林 坦克 可可 高尔夫 咖啡 探戈
2、音义兼译——把音译和意译两者结合起来。 原词 librillm vitamin marathon
humour
model shock Coca cola Pepsi cola
语言中借用词语的方向决定于两社会接触时文化传播 的方向。 词语借用可以是单向的也可以是双向的。 如:张骞出使西域,汉语中出现了“石榴、苜蓿、菠 萝”等词,西域语言中也有了“丝”等词汇。 佛教传入中国,中国就出现了大量的梵语中的佛教词 汇。
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

第八章语言的接触第一节社会接触与语言接触语言接触的类型有五种:1.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如果不同的社会、民族在地域上不相邻,接触上也只有一般的贸易往来或文化交流,则语言的变动就只限于吸收对方语言中有而自己语言中没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名称,也即只有文化层面的、为数有限的借词。
2.语言(区域)联盟和系统感染:•在地域上比邻而居、深度接触(指有大量同地混居的人口,有通婚关系)的若干民族,许多人会成为双语或多语者。
如果接触是相对平衡的,则各民族的语言会长期地“和平互协”:不仅各民族的词汇会互相大量借用,音系和语法上也会互相感染而趋同。
结果是一片区域内的若干语言在语音、语法结构类型上都十分相似(即系统感染),但各个语言仍保持着相当数量自己语言的核心词根,这就是语言联盟。
3.语言替换和底层残留•如果若干民族在地域上比邻而居,接触极为密切但不平衡(指经济文化、人口的不平衡),则经过长期的双语或多语并存阶段后,各语言相对平衡的状态会打破,经济文化和人口占优势的民族的语言会替换其他民族的语言,成为唯一的胜利者。
被替换的语言不再使用,只在优势语言中留下自己的一些特征,这就是“底层”。
4.通用书面语、民族共同语进入方言或民族语的层次随着社会的发展,通用书面语发展成为更高形式的民族共同语或国家共同语。
语言的这些高层形式通过读书识字等特别途径传播,所及之地不一定地域相邻。
因社会分化程度的不同,通用书面语或民族共同语与地方方言或民族语言的差异程度不同,对地方方言或民族语言的影响也有不同。
推平方言或替换民族语言是一种常见的可能。
5.洋泾浜和混合语两种或几种语言混合而成的临时交际语叫做洋泾浜。
如果后来作为母语传递给后代,就叫做混合语。
第二节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一、借词(一)概念:借词是指音和义都借自外族语或外方言的词。
意译词:用本族语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新词,把外语里某个词的意义移植进来,不把这些词看做借词。
例如:语种英英英原语microphonecementpiano借词麦克风士敏土皮亚诺意译词扩音器水泥、洋灰钢琴(二)意译词的特点:1. 所谓意译,实际上是用汉语的材料和规则为词义重新命名的创造过程,所创造出的汉语意译词的内部形式与外语原词没有关系。
第八章_语言的接触

二、语言替换的社会原因
1、几个民族融合为一个民族,必须需要一种共同的 交际工具来表达思想、交流感情。民族的融合要求 语言的替换。 2、经济、文化上是否占优势,是决定哪种语言在融 合中取胜的更为重要的因素,政治上是否处于统治 地位不是决定因素。 例如:汉民族一度被一些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民 族所统治,但由于他在经济上、文化上处于先进地 位,汉语成为语言接触中的胜利者。
通用书面语可以指同一个民族内使用的,例如中国古 代的“雅言”“通话”;也可以指不同民族使用的同 一种语言。如日本、朝鲜、越南都曾以汉语作为通用 的书面语。
书面语具有高于地方语的地位,联系着不完全同意的 社会。
二、文白异读与汉语方言中的通用语层次 文白异读指一个方言中不少汉字有两个或多个有文雅 /俗白风格区别的语音形式。 通用书面语相对于方言更正式,就被赋予“文”的色 彩,书面语的读法就是“文读”,本地的读法就是 “白读” 如:闻喜方言的“水”在“河水”中读/fu44/,“自 来水”读/fi44/,“汽水”读/suei44/。 从语言历时变化的角度看,这是通用书面语或外来的 强势方言对当地方言影响的结果。
第四节 语言的替换和底层
一、语言替换
语言替换是随着不同民族的接触和融合而产生的一 种语言现象。是指一种语言排挤和替代其他语言而 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 语言替换是不同民族深度但不平衡接触的结果。 语言深度接触但不平衡接触的结果是优势语言排挤 替换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的交际工具, 弱势语言则因被替换而停止使用。
仿译词 意译词里面还有一种仿译词,它的特点是用本族语 言的材料逐一翻译原词的语素,不但把它的意义, 而且把它的内部构成形式也转植过来。如: 黑板 blackboard 足球 football 牛津 Oxford 鸡尾(酒)cocktail 机关枪 machine gun 铁路 railway 成语的借用也往往采用仿造的方式,例如“鳄鱼 眼泪”“泥足巨人”“走钢丝绳”‘施加压 力”“鸵鸟政策”‘替罪羊”等。
第七讲(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

例如东北的“哈尔滨”、“齐齐哈尔”、“富 拉尔基”等等是满语的残留,其中“哈尔”是满语 “江”的意思,“哈尔滨”就是“江滨”。
语言接触的五种类型
第一种,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
A民族
B民族
第二种,语言(区域)联盟与系统感染
A民族 B民族
地域上:相邻; 人口文化上:相当; 接触表现上:平衡; 接触深度上:深;
语言接触表现上:大量词 汇借用,音系、语法趋同。
第三种,语言替换与底层残留
A民族 B民族
地域上:相邻; 人口经济文化上:不相当; 接触表现上:不平衡; 接触深度上:深; 语言接触表现上:替换与被替换,
汉语复数标记可能受蒙汉对译的影响:
汉语的复数标记产生于唐代,元代以前都只用在人称代
词和指人名词之后,元代的文献里则出现了用在指物名词之
后的情况。现代个别方言仍有“树们”、“衣裳们”、“房
子们”、“猪们”(兰州话),“小鸡们”、“树们”、
“衣服们”(藁城话)等说法,这可能是受蒙汉对译影响在
汉语中留下的痕迹。
比如声调,历史上常与汉语居住在同一区域的彝、缅等民族 语言有声调,而藏语却有许多方言至今仍没有声调。
与汉语接触密切地区的一些民族语或它们的方言还 借用汉语的语法规则。如:
水语等语言在大多数情况下把原来的“主语+宾语+ 谓语”的结构次序改变为和汉语相同的结构规则 “主语+谓语+宾语”。壮语和侗语的修饰语和中心 语的次序也变得跟汉语一样了。
世界上现存最有活力的“洋泾浜”是广泛使用于 新几内亚的Tok Pisin。
语言接触

特点: 1.词汇数量增多
2.语法规则变得严密、完善
3.有书面形式,较为规范 4.是“洋泾浜”的发展形式
洋泾浜与混合语的区别
洋泾浜使用的场合有限,不作为母 语传授给下一代,一旦社会的环境 改变,就会自动消失。
混合语已经成为某一语言社团的唯 一交际语,并且成为后代学习的母 语。
2.音译词-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新词,把外 语的某个词移植进来。如: 语种 原词 借词 音译词 英语 telephone 德律风 电话 英语 microphone 麦克风 扩音器 英语 cement 水门汀 水泥 英语 science 赛因斯 科学 英语 violin 梵阿铃 小提琴
•仿译词-用本族语言的材料逐一翻译原词的 语素,使意义和构词形式与原词相对应。如: Blackboard--黑板 Football---足球
语言接触
Language Touch
邵小丽
语言接触的定义
语言成分的借用和吸收
语言接触的类型
语言的融合 特殊形式
什么是语言接触?
语言接触是一个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对象,发 生在不同的语言系统相互互动或影响之时。此 种研究又称接触语言学。
当不同语言的说话者密切的接触时,这种接 触会影响至少一种语言,并带来语音、句法、 语意或社会语言学形式的变化。
沙龙(salon)
蒙太奇(montage)
戈壁(gobi)
拷贝(copy)
奥林匹克(Olympic) 阿司匹林 (aspirin)
•音译兼意译:绷带(bandage) 引擎 (engine)) 浪漫 (romantic) 乌托邦 (Utopia) 幽默(humor) •音译加汉语语素:啤酒(beer) 卡车 (car) 芭蕾舞(ballet) 酒吧 (bar)高尔夫(golf) 华尔街(Wall Street) 冰淇淋(ice cream) 霓虹灯 (neon lamp) •形借词(借形不借音):VCD OPEC GDP WTO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汉民族自古以来有着同其他民族交 往的悠久历史,汉语中有不少是从 其他民族语言中来的借词,但有些 借词使用年代久远,人们已经觉察 不到它们是借词了。如“葡萄、石 榴、狮子、玻璃、琵琶、箜篌”等 就是汉代从西域各民族语言中吸收 过来的,而“佛、菩萨、罗汉、和 尚、塔、袈裟、涅槃”等就是汉代 以后随佛教传入我国而从梵语中过 来的。
双语现象 • 概念:某一语言社团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 的社会现象。 • 双语现象是一种社会现象,不指个人使用 双语的现象。个人双语只是社会双语现象 的具体体现 • 双语现象和双语制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双 语制指一种以法律形式规定两种语言或多 种语言并用的制度。从实际看,双语制和 一个社会的双语程度没有必然的联系。 • 产生的社会原因:①使用不同语言的人杂 居。②外语教育。
• 汉语中借词较多的几个时期是汉代、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及近现代,特别是 近现代时期,我国同西方各国在政治、 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往日益 频繁,许多反映西方新科技、新文化、 新思想的词语随之大量汉语渗透到汉 语词汇中,如“麦克风、德律风、赛 因斯、德谟克拉西、三明治、咖啡、 巧克力、沙发、高尔夫、可口可乐” 等。汉语中虽有许多借词,但借词在 汉语词汇中的总比重是不大的,而且 从现有材料来看,汉语中的借词主要 是名词,只有少数来自日语的借词是 动词、形容词。
语言的同化
• 语言同化是指一种语言排挤或 代替其他语言、从而使被排挤、 被代替的语言消亡的现象。在 同化中取得胜利的语言称为同 化语言,在同化中被排挤或被 代替的语言称为被同化语言。 语言同化是在语言深入接触中 出现的语言融合的一种表现。
• 语言同化有强迫同化和非强迫同化 两种。强迫同化是占统治地位的民 族为了奴役和同化被统治民族而采 取的语言同化政策,他们强制被统 治民族采用他们的语言文字,而限 制或禁止被统治民族使用自己的语 言文字。例如,日本人占领我国的 东北和台湾时,就曾经在东北和台 湾强制推行日语。当年沙皇俄国和 德国,也曾经在他们占领的国家实 行残酷的语言同化政策。
• 借词是语言接触中产生的一种最常见的语 言现象。我们知道,人作为一种社会的动 物,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群体之间,不可 避免地要相互接触,不同民族的不同语言 在相互接触之中,必然要从对方语言中吸 收一些有用成分来丰富自己的语汇,满足 交际的需要,这是各种语言发展的一个共 同现象,因此,任何一种语言中,都有一 定数量的借词。如上举的汉语中的那些借 词。英语中更有大量的词语是从法语中借 用的,如“state(国家)、enemy(敌 人)、fine(好的)、honour(荣誉)、 peace(和平)”等。
大约60多年前,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在 《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中从这一方 面论证了语言接触的原因。他说:“语 言和文化一样,很少是自给自足的,交 际的需要使说一种语言的人和说临近语 言的或文化上占优势的语言的人发生直 接或间接的接触。”
• 借词也称外来词,指的是语音 形式和意义都借自外民族语言 的词,如“葡萄、石榴、狮子、 玻璃、佛、菩萨、罗汉、和尚、 巧克力、沙发、芭蕾、咖啡、 卡片、卡车”等就都是借词。
• 音译加汉语语素:即先音译外 语中的词,另外再加上一个表 示类名的汉语语素,使词义明 确。如“卡片(card)、卡车 (car)、吉普车(jeep)、 啤酒(beer)、芭蕾舞 (ballet)、艾滋病(aids)” 等就是。
• 半音译半意译:即根据原词内 部结构成分,一部分用音译, 一部分用意译,意译部分大多 是表示事物类别的成分。如 “华尔街(wall street)、 爱克斯光(x-ray)、新西兰 (New Zealand)”等。
汉语吸收外来词的方式:
• 音译:即用汉语近似音节转写外来 词读音。如“沙发(sofa)、芭蕾 (ballet)、坦克(tank)、麦克 风(microphone)、加拿大 (canada)、高尔夫(golf)”等。 由于不同语言之间语音的差异,所 以这种转写只是原词的近似音,在 吸收到汉语中来时,有的扩展了音 节,有的压缩了音节,读音完全汉 化,已经改造成汉民族语音习惯的 形式了。音译词目前以人名、地名 居多,一般事物往往采用意译,另 造新词表示。
• 音译兼意译:即在音译的同时, 又选用与原词意义相关的汉语 语素意译,既照顾到原词的语 音形式,又能显示意义,音义 双关。如“罗曼蒂克 (romantic)、休克 (shock)、维他命 (vitamin)、幽默(homour) 等。
• 借形:这是汉语所独有的一种外来 词类型,即把日语中用汉字记录的 词直接吸收到汉语中来并按汉语普 通话来读音。这类外来词十分奇特, 它们用汉语材料构成,却又是地道 的外来词。这部分外来词中,有的 是日语赋予了汉语借词以新的意义。 如“劳动、封建、反对、博士、学 士”等就是汉语中原有的词,日语 借去后表达新概念,而汉语又从日 语中借了回来。而有的则是日语借 用汉语材料构成新词,而这些新词 又被汉语借用,如“哲学、共产、 政党、支部、反应”等
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 教学内容及要求: 认识语言成分的借用与吸收、语言的融合及其 原因和语言接触过程中的一些特殊形式。
语言接触的结果 • 语言之间的相互借 用 • 双语现象 • 语言同化 • 语言渗透
第一节语言成分的借用与吸收
社会的接触必然带来语言的接触。 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 文化交流,移民杂居,战争征服 等各种形态的接触,都会引起语 言的接触。语言如果不同外界接 触,在当今开放的世界中,它就 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 近年来,汉语出现了一种新的借形 形式,就是直接借用西文字母记录 新的概念,表示新的事物现象。例 如用TV表示电视,用MTV表示音乐电 视,又如DVD(数字激光视盘)、 VCD(激光视盘)、CD(激光唱盘)、 CPU(中央处理器)、DOS(磁盘操 作系统)、WTO(世界贸易组织)、 BBS(网上讨论板)、QQ(网络聊天 系统)、WC(厕所)、E-mail(电 子邮件)、VIP(贵宾)等等,《现 代汉语词典》收录了这样的词语上 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