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老字号趣谈及开发
福州小吃历史渊源之三坊七巷篇

研究性学习论文福州小吃历史渊源之三坊七巷篇在整整一个学期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我们一次又一次的在福州三坊七巷的穿梭着,寻找并研究福州的传统美食。
三坊七巷的永和鱼丸特色实惠。
“鱼丸”一般用鳗鱼、马鲛等鱼肉捣成泥糊状,调拌优质薯粉为“鱼丸”皮,用精肉、虾仁等作馅,捏成丸子。
“鱼丸”煮熟后泡以美味高汤,加上葱花,浮于汤面。
它色泽洁白、富有弹性、肉馅香美、口味清爽,是福州著名的风味小吃。
店里的独门胡椒粉限量供应,甚至还为此装上了监控摄像头,避免配方外流。
三坊七巷的同利肉燕老铺口感俱佳。
肉燕是福州的传统小吃,据传始创于清代。
煮好的肉燕看起来类似于馄沌,然而这馄饨的皮却是非同一般,人称燕皮。
是将猪瘦肉用木棰敲打成茸,加入蕃著粉,做成薄如纸的皮子,即为燕皮。
用这燕皮包上肉馅,蒸熟后放入高汤同煮,即可食用。
福州人将“扁肉燕”与去壳的整个鸭蛋相配做的菜肴,是福州喜庆宴席上的一道“大菜”。
因福州话“蛋”叫“卵”,“鸭卵”音谐“压乱”,取“压”了“乱”就会平安之意,故这道菜肴称“太平燕”,“燕”与“宴”同音,又称“太平宴”。
福州习俗喜庆宴席“太平燕”这道“大菜”上席时要鸣放鞭炮,客人要待新郎新娘或长辈即席敬酒后,方可食用。
三坊七巷的鼎边糊香气四溢。
福州人吃鼎边糊,配吃的食品,不可少的是油条,福州有人叫“野鬼”,其实应该叫“油炸桧”。
话说宋代年间,因为奸臣秦桧暗害忠臣岳飞,人们狠死了秦桧,于是用面粉做成秦桧与秦桧婆拥抱形状,用油千炸万炸,再把它吃掉,这样才能解人的心头之恨。
如果鼎边糊摊(店)没有“油炸桧”、芋粿、海蛎饼,生意就会逊色许多。
这就是福州最著名的三样小吃,当然了,福州的美食可不仅仅只有这些,还需要我们更进一步的学习研究。
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我们对福州传统小吃的理解就不只是停留在“好吃”、“美味”、“熟悉的味道”这样的层面了。
每种小吃都有它独特的演变过程和历史沉淀,我们不仅要吃味道,还要晓文化,知由来。
一座城中,有千百种味道,要有品尝美味的人,还要有品味文化的人。
三坊七巷中的老字号--同利肉燕老铺

中华老字号--回春药局
回春药局创办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原为浙江仁和县张氏人家开办,光绪进士于君彦为其题写了“回春”招牌。
道光十年(1830年)由同乡吴氏人家(本业贩丝绸布匹)代管,因张某借吴某钱回乡筹款,适逢太平军忠王李秀成陷浙江,张从此下落不明,最后药局由吴氏接手经营。
为确定产权,用添记办法,加上“俊记”二字,并改“浙江回春药局”为“浙江吴氏回春药局”。
吴某逝后,由其长子吴华伯继承,他创下的“周公百岁酒”、“虎骨木瓜酒”以及各种丸散丹膏是公认的名牌货,历来供不应求,成为长江以南最大的中药店,享有“北同仁,南回春”之美誉。
1920年病逝后由其侄吴幼华继承,因经营不善,致资金发生困难,幸六姐夫罗勉侯支持,才延续下来。
新中国成立后,由其长子吴元接手,1956年公私合营,吴元任经理。
黄巷7号为连接南街店铺的花园,昔时养有鹿群,专供制药之用。
每当缢鹿的日子,店门口总是站满了三五百人观看缢鹿制药的全过程。
今天,这座花园式建筑尚留一座四坡顶木亭,一座二层曲尺状木楼。
侧通安民巷4号,该建筑为原回春药店经营者吴氏宅。
吴氏宅由三进建筑构成,一进现已改建。
二进面阔三间,进深五柱,穿斗式木构架,鞍式山墙。
三进结构同于二进。
三坊七巷步行街介绍文案

三坊七巷步行街介绍文案宝子们!今天咱得来唠唠福州超有名的三坊七巷步行街。
你一走进这地儿,就像一下子掉进了历史的大染缸,但这个染缸可全是文化和韵味儿。
“三坊七巷”听着就特有感觉,就像是三条大胡同和七条小胡同的组合,但人家可比胡同高级多啦。
先说这“三坊”,什么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光听名字就感觉满满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住在这些坊里的人啊,在以前那可都是有头有脸的文化人或者当官的。
就拿文儒坊来说吧,感觉在这坊里走两步,都能沾上点文人的仙气儿,说不定一下子就文思泉涌,能写个大文章呢!再讲讲“七巷”,像郎官巷、塔巷、黄巷这些。
每一条巷子里都藏着数不清的故事。
郎官巷里曾经住过严复这种大名人,想象一下,当年严复在巷子里踱步思考,琢磨着怎么把西方的先进思想引进中国,这小路上说不定还留着他的脚印呢。
塔巷呢,抬头看看,说不定还能想象到以前巷子里那古老的塔是什么模样,那塔肯定就像个慈祥的老人,默默地看着巷子里的人来人往,岁月变迁。
这三坊七巷步行街的建筑也是一绝啊。
白墙青瓦,马头墙高高耸立着,就像一群穿着白衬衫青马褂的卫士,整整齐齐地站在那,守护着这里的古老记忆。
那些门窗上的木雕,精致得不得了,就像一个个小小的艺术博物馆。
每一个花纹都像是工匠师傅在木材上开的一场小玩笑,充满了创意和灵动,感觉木头都被他们给雕活了。
而且这里好吃的也超级多!各种福州特色小吃在这儿都能找到。
肉燕啊,那皮儿薄得就像纸一样,咬一口,肉香和着那独特的汤鲜味就在嘴里炸开了。
还有鱼丸,Q 弹得就像乒乓球似的,在嘴里一咬,鲜美的鱼汁就流出来了,那感觉就像在嘴里开了个小海鲜派对。
在这里逛街啊,你既能感受到古老文化的熏陶,又能享受现代商业的便利。
各种特色小店琳琅满目,有卖传统工艺品的,那些小玩意儿精致得让人忍不住想掏钱包;还有文艺的咖啡馆,走累了进去坐一坐,喝杯咖啡,看着窗外古色古香的街景,感觉自己都变得优雅起来了。
总之呢,三坊七巷步行街就是这么一个神奇的地方,不管你是历史文化爱好者,还是单纯想找个好玩的地方逛逛、吃点好吃的,这里都能满足你。
三坊七巷考察心得

三坊七巷-走进厦门的历史古街
三坊七巷,位于厦门市中心,是一片保存完好的历史古街区。
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我的考察中,我深深被这里的独特魅力所吸引。
首先,三坊七巷作为厦门的历史名片,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
这里曾是厦门最早的商贸中心,也是闽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在这里,历史古街建筑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修复,让人仿佛穿越回了百年前的厦门。
漫步在这条古街上,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呼吸,感受到当年的繁荣与兴盛。
其次,三坊七巷是一座文化艺术的殿堂。
这里聚集了众多艺术家和文化爱好者,有许多艺术工作室、画廊和小剧场。
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各种形式的艺术表演,体验到艺术创作的魅力。
而且,这里还有许多传统手工艺品店,这些手工艺品都是由当地工匠亲手制作而成,品质精良,具有浓厚的厦门特色。
最后,三坊七巷还是一座美食的天堂。
这里有各种各样的小吃摊位和餐馆,可以让你品尝到正宗的闽南美食。
走在街上,一股股传统美食的香气扑鼻而来,令人垂涎欲滴。
不仅有独特的海鲜美食,还有各种小吃和甜点,满足了不同口味的需求。
无论是当地居民还是游客,都可以在这里享受到美食的盛宴。
综上所述,三坊七巷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历史古街。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厦门的独特魅力,体验到传统文化的底蕴。
三坊七巷调研报告

福州三坊七巷调研报告福州在海峡西岸有座古老而美丽的省会中心城市——福州。
别称榕城,它位于福建省的东部,闽江下游,这座具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个重要港口,现为福建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人口有500多万。
在榕城福州鼓楼区的繁华闹市里有一片白青玉砌,木屋阁楼的古老街区,其部局结构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它就是被建筑界誉称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的——三坊七巷。
一、昨天(一)、三坊七巷街名的由来“三坊”指的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指的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
三坊七巷地处福州市中心,“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现有古民居268幢。
(二)、三坊七巷的历史福州自汉始,先后建成了冶城、子城等六次城垣,城市由北向南扩展,整个布局,以屏山为屏障,于山、乌山相对峙,以南街为中轴,两侧成坊成巷,讲究对称,逐步形成三坊七巷一条街(“街”指南后街)。
三坊七巷全貌形成于唐王审知罗城,罗城南面以安泰河为界。
城内一般是以政治中心与贵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区及商业区居城南,同时强调中轴对称,城南中轴两边,分段围墙,这些居民成为坊、巷之始,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
国内建筑界把三坊七巷古民居称作“明清古建筑博物馆”,这是当之无愧的。
在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福州从壳丘头、昙石山文化、中原文化,再到冶城以至外城、府城文化,几经奔腾回旋,汇合至三坊七巷,终至凝固,形成古建筑、古文化的精华。
三坊七巷高大粉墙,石板小路,坊巷纵横;深院大宅,层楼叠院。
每座高墙大院内又有三或四进的大庭院。
回眸三坊七巷,在深深的庭院里,我们仿佛闻到古代书香门第,飘溢出的书香墨味;我们似乎听到“六子科甲”,“五子登科”门前的金鼓齐鸣。
我们犹似看到林则徐,郁达夫,郑振铎,胡也频,邓拓等驻足书店,搜宝寻玉;我们如同看到林纾翻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严复的《天演论》,林觉民的《与妻书》……许多名师来自三坊七巷,许多生长在三坊七巷的人,博古通今,才略惊天动地。
三坊七巷老字号趣谈及开发利用

三坊七巷老字号趣谈及开发利用第一篇:三坊七巷老字号趣谈及开发利用百年南后街是一条文化浓厚的街市,建议应把百年老字号要用心扶持,使之发扬光大近日多次在早晚时间逛三坊七巷,发现热闹了许多,有民俗的木画漆器、寿山石等福州传统的文化品牌。
因此笔者建议,要扩大三坊七巷范围。
北起三角井,南到澳门路,这样约有7公里长。
从杨桥路到三角井可办美食街。
福州三坊七巷改造,应集文物保护和商贸旅游、文化、古玩、娱乐为一体高标准的文物建筑保护区。
三坊七巷,东以南大街为界,西至通湖路,南起安寿河沿,北至杨桥巷,这里虽然是名人街,但也是福州重要的商业街,这里店铺林立,非常繁华,有供应家庭日用饮食所需的米店、菜行、油行、酒店、酱油(吓油、鼓油、调味小菜)店,南北京果(食杂店,还有独具风味的福州小吃,象征着福州文化民俗小吃,尤其锅边糊摊,蛎饼,线面店,供应日常生活的家具店,桶石店,竹器店,苏广店(专营布匹,针线,纸花等)皮箱,皮枕店,估衣铺等。
其中衣锦坊的水流湾,更是专业的家具店,南后街还是一条文化浓厚的街市)如一对对联曾写到“三坊七巷、文化民俗”用对联来说明三坊七巷以文化民俗为主来赞美它的繁华,赞美他的内涵,古玩街、经营古玩,字画,有书坊,其中宫巷,“吴玉田”到书坊最有名,还有文儒坊的陈仁权刻碑,有古旧书店十多家,如“西午经阁,六一居”,裱褙店,如“青莲阁”“二宜轩”“米家船”还有花灯、灯笼,在南后街还有福州特产,工艺品店,如脱胎器店,生产经营各种福州工艺品,如脱胎瓶,盘,盒等,还有木画,亭台,木阁,鱼、鸟、水,松鹤等,层次高明,还有木雕。
石雕石柱,寿山石,另还有寿衣具店(棺材店),甚至还有当铺,店,钱庄,可谓360行,应有尽有,杨桥巷的皮箱漆器最为出名,沈绍安一老铺,以油加工为业,制售漆筷,漆碗,神主木碑之类的小商品,例外福州皮箱以实用耐久著称,往往用了三代,还没有坏,成为福州人的传家之宝。
张祖仁说南后街到元宵节最为热闹,车水马龙,人流不息,古诗云“元宵灯火伸放,塔,车马如潮南后街”生动地塑造了当时热闹的场面,这里有许多花灯,用料有低绢,纱、绸、玻璃等,不一而足,这些花灯,玲珑剔透,光彩绚丽,为节日的气氛增添了乐趣。
三坊七巷的趣事

三坊七巷的趣事说起三坊七巷,那可是咱们福州的一块儿宝地,满满当当的都是故事和趣事儿。
你要是有空儿,不妨来这儿走走,保证让你大开眼界,还能学上几句地道的福州话呢!一走进三坊七巷,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些古色古香的建筑。
青砖黛瓦,飞檐翘角,每一座坊巷都像是从老照片里走出来的,透着那么一股子古朴劲儿。
走在这些巷子里,你会觉得时间好像都慢了下来,整个人都变得心平气和了。
记得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一块儿来这儿玩儿。
咱们先是在南后街逛了一圈儿,吃了不少福州的小吃。
比如那个鱼丸啊,一口咬下去,鲜美无比,汁水四溢,真是让人回味无穷。
还有肉燕,薄薄的皮儿裹着满满的馅儿,一口咬下去,口感层次丰富,简直是舌尖上的享受。
吃饱了喝足了,咱们就拐进了三坊七巷。
一走进巷子里,就听见一阵悠扬的琴声传来。
顺着琴声找过去,原来是一位老先生在巷口弹古琴。
那琴声时而低沉婉转,时而高亢激昂,听得咱们都入了迷。
老先生见咱们听得认真,便笑眯眯地招呼咱们过去坐。
他一边弹琴,一边给咱们讲起了三坊七巷的历史和故事。
他说啊,这三坊七巷可是福州文化的缩影,里面住着不少名人雅士。
比如那个严复,就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和翻译家。
他翻译了《天演论》,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对中国近代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还有林则徐,那可是咱们福州的大英雄,虎门销烟的故事至今仍然激励着后人。
听着老先生的话,咱们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智慧和勇气的年代。
老先生见咱们听得入迷,便又讲起了三坊七巷的趣事。
他说啊,以前这儿的居民们都非常讲究礼节,邻里之间相处得就像一家人一样。
有时候哪家做了好吃的,都会端一碗给邻居尝尝。
还有啊,每到逢年过节,大伙儿都会聚在一起放鞭炮、舞龙灯,热闹得不得了。
咱们听着老先生的故事,心里都暖洋洋的。
咱们也想像那些居民们一样,在这儿过上一段悠闲自在的日子。
于是咱们就在巷子里闲逛起来,一会儿看看这家的雕花木门,一会儿摸摸那家的青石板路。
每走一步都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底蕴。
福州市三坊七巷案例分析

福州市三坊七巷案例研究 CASE STUDY
三坊七巷——坊巷名人
白近代以后的重要历史事件,如虎门销烟、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卢沟桥事变等等,都是 中国历史发展的关节点。从三坊七巷中走出的人物都在这些事件中扮演了时代推手的角色。
林则徐:“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沈葆桢:中国“船政之父” 曾宗彦:“近代陆军之父”
三坊七巷
业态 三坊七巷的业态主要以工艺品为主,约占50%,还有近 25%的 特产,15%的小吃、餐饮,还有10%的展览馆、书店等 业态布局方面比较有讲究,小吃店穿插在其它业态中, 动中有静,使游客在逛累的同时有歇息的地方 租金 三坊七巷店铺的大小从15-200平左右的不等,以100平 米左右大小的为主15平米的月租金5000元,100多平米 的2-3万元,一楼租金约为二楼的两倍经营模式有租有 售,产权有公也有私有,还有合租、分租等形式
福州市三坊七巷案例研究 CASE STUDY
三坊七巷
文儒坊 光禄坊
与衣锦坊紧邻且平行,文儒坊 以名人聚居而著称。 在文儒坊中保存最好的是62 号清末陈承裘的故居。陈承裘咸 丰二年中进士,其儿孙都很出色, 有“世进士”的美誉。其大儿子 陈宝琛是中国最后一位皇帝溥仪 的老师。陈承袭故居,占地面积 2100平方米,是福州城内三大古 宅之一,也是我国南方颇有代表 性的古建筑。
郎官巷
西接大小水流弯,内河与闽江相通,是早期水上交通道口,故在巷子中段24号的二梅书 屋设有天后宫,临街开三门,内有戏台、藻井,木构件雕刻精美。而二梅书屋是清朝进士林 星章的故居。1918年,严复回福州为儿子严叔夏完婚并避冬,好友李厚基特地为其买下郎官
巷两座房子,是严复度过他晚年最后岁月的地方。
福州市三坊七巷案例研究 CASE STUDY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需发大力气大力改造三坊七巷这条全国历史名街,因此建议三坊七巷管理委员会应向北京前门街、杭州河坊街、周庄乌镇学习,学习它们长处,弥补自身的不足张祖仁近日多次在早晚时间逛三坊七巷,发现热闹了许多,有民俗的木画漆器、寿山石等福州传统的文化品牌。
因此笔者建议,要扩大三坊七巷范围。
北起三角井,南到澳门路,这样约有7公里长。
从杨桥路到三角井可办美食街。
福州三坊七巷改造,应集文物保护和商贸旅游、文化、古玩、娱乐为一体高标准的文物建筑保护区。
张祖仁说三坊七巷,东以南大街为界,西至通湖路,南起安寿河沿,北至杨桥巷,这里虽然是名人街,但也是福州重要的商业街,这里店铺林立,非常繁华,有供应家庭日用饮食所需的米店、菜行、油行、酒店、酱油(吓油、鼓油、调味小菜)店,南北京果(食杂店,还有独具风味的福州小吃,象征着福州文化民俗小吃,尤其锅边糊摊,蛎饼,线面店,供应日常生活的家具店,桶石店,竹器店,苏广店(专营布匹,针线,纸花等)皮箱,皮枕店,估衣铺等。
其中衣锦坊的水流湾,更是专业的家具店,南后街还是一条文化浓厚的街市)如一对对联曾写到“三坊七巷、文化民俗”用对联来说明三坊七巷以文化民俗为主来赞美它的繁华,赞美他的内涵,古玩街、经营古玩,字画,有书坊,其中宫巷,“吴玉田”到书坊最有名,还有文儒坊的陈仁权刻碑,有古旧书店十多家,如“西午经阁,六一居”,裱褙店,如“青莲阁”“二宜轩”“米家船”还有花灯、灯笼,在南后街还有福州特产,工艺品店,如脱胎器店,生产经营各种福州工艺品,如脱胎瓶,盘,盒等,还有木画,亭台,木阁,鱼、鸟、水,松鹤等,层次高明,还有木雕。
石雕石柱,寿山石,另还有寿衣具店(棺材店),甚至还有当铺,店,钱庄,可谓360行,应有尽有,杨桥巷的皮箱漆器最为出名,沈绍安一老铺,以油加工为业,制售漆筷,漆碗,神主木碑之类的小商品,例外福州皮箱以实用耐久著称,往往用了三代,还没有坏,成为福州人的传家之宝。
张祖仁说南后街到元宵节最为热闹,车水马龙,人流不息,古诗云“元宵灯火伸放,塔,车马如潮南后街”生动地塑造了当时热闹的场面,这里有许多花灯,用料有低绢,纱、绸、玻璃等,不一而足,这些花灯,玲珑剔透,光彩绚丽,为节日的气氛增添了乐趣。
张祖仁说南后街的桶石店(售便桶,镜箱,樟木箱商店)也闻名福州,南后街有“三多”,衙门多,里巷多,暴发富多,使南大街成为福建省会所在的主街,这里有福州最早的药店“回春药店,也是百年老药店,该店的”周工百岁洒“和丸都驰名中外,南后街还有补牙店”还有照相馆等十多家,另还有铜店十多家,如“林长兴”“阮栊兴”“王书兴”“王见兴”等家。
该行业解放后全部加入福州缝纫机厂,南后街,鞋店,有“永安”“健康”“良发”“高武等新”张祖仁说现在南后街百年老店已不多了,有“回春药店”“同利燕店”“米家船”等还留在经营,随着南后街的拆迁,我们应把百年老字号要用心扶持,使之发扬光大,使南后街成为富有福州工艺美术的民俗特色的一条街。
三坊七巷是福州的名街道,改革开发必须有一套系列的规划,要保持和发扬城市传统特色,体现三坊七巷过去历史和文化、经济繁荣景象,保持和记载福州先人光辉业绩和灿烂文化,三坊七巷开发重点要在文物古迹上作文章,本着保护和整修为主,大力宏扬福州传统特色民俗文化,张祖仁建议:一、从实际出发,做好调查研究,因地制宜逐步开发三坊七巷文化、文物资料,尤其对古建筑,要加以修缮和保护。
二、加强文物征集工作,对名人文物要重点布置,有关名人历史介绍以及用过的东西,如林则徐、严复、沈葆祯等。
三、要建立文化民俗一条街。
主要以福州寿山石、木画脱俗、雨伞、角梳等工艺品一条街。
四、福州名小吃一条街,如鱼丸、肉燕、肉丸、拌面、扁肉等,充分体现三坊七巷的传统小吃特色。
五、古玩收藏市场一条街重点以福州生产的古玩为主,兼营瓷器,尤其重点的卖买旧书市场,提高福州文化层次和档次。
六、闽剧、评话一条街专门表演闽剧、评话等,吸引游客来三坊七巷参观,提高福州传统文化特色。
七、搞好三坊七巷名树、名园的绿化工作,以及环境卫生工作,恢复三坊七巷建筑艺术特色。
八、开展读书、演讲、书评、歌咏、体育健身等活动,活跃三坊七巷文化氛围。
三坊七巷的开发要规划统一管理,管理开发,综合利用,利用保护资源,积极开展为人民生活和旅游服务的各项事业和具有传统特色的产品。
张祖仁说福州工艺美术历史悠久品种繁多、技艺精湛,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厚的地方色彩,是我国灿烂民族文化艺术瑰室之一,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主要产品有:脱胎漆器,寿山石雕,龙眼木雕、软木画、漆筷绢画等,尤其以脱胎漆器、寿山石雕、软木画等特种工艺品如同光彩夺目的明珠,更为人们所赞美。
因此,本人建议三坊七巷应建立大型福州民族特色的展览馆,如:脱胎漆器、寿山石雕、福州软木画、福州雨伞、福州绢画、福州漆筷工艺、福州木雕等。
(一)脱胎漆器福州脱胎器质地轻巧,造型优美,色泽艳丽,典雅大方,产品远销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各国人民喜爱,有“珍贵的黑宝石”之誉,它与北京的景泰兰,江西景德镇的瓷器,并称为中国工艺品的“三宝”脱胎漆艺,自从清乾陲年代时福州人沈绍安开创“脱胎”漆艺,至今已有二百年的历史其中有《荷叶瓶》《竹根瓶》《提篮仙女》等作品,较为著名,现藏于福建省博物馆,脱胎艺人李芝卿、高秀泉、林捷群等创的作品闻名天下,近年来迎着新潮,福州脱胎艺人积极创新,相信这朵脱胎漆器绮丽之花,永远深受群众欢迎。
(二)寿山石雕福州寿山石雕在一千五百多年前就问世寿山石,石质脂润、斑斓多采表现手法更是丰富多彩,有园雕、浮雕、薄意、镂空和镶嵌等,石雕艺人按石质、石型、石纹和不同石色,雕出千姿百态、五彩缤纷、情趣盎然的工艺品,如《求偶鸡》《花果累累》等珍品,寿山石有“石中之王”田黄石,其价值与黄金、珠宝相比差,所谓“一两田黄一两金”,其实质值的田石价格往往超过同等重量的黄金的数倍,近代雕刻名师有郑仁蛟、林文宝、林清卿三人造诣最深,近年来福州石雕工艺师冯久和、陈敬祥、郭功森等响誉全国。
福州软木画,以雕工精细、构图优美、色泽柔和、素雅大方而闻名,从过去单面浮雕,发展到立体雕和双面雕,创作出各种木画产品,远销东南亚、欧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吴启棋是福州软木画最有成就的一位,他技艺高超,从事软木画创作,培养了一大批木画人才等,木画老艺人陈锟、吴学窒、陈朗、陈庄、赵权、郭木俤等作品响誉海内外,福州软木画品种繁多,有雄伟壮观的屏风、挂屏,大挂件和小巧玲珑的小挂职件与实用结合的产品,旅游纪念品等,木画作品利用框形造型,犹如园林建筑中的花窗十分灵巧,把框外远近山水风光收入框内,使作家进入一方古园林、置身于仙岩翠壁、洞天仙景之中。
(三)、龙眼木雕龙眼“为南国佳果,果木材质坚实纹理细密,木色淳朴,稍加雕饰形神兼备,酷似天然,令人赞叹,福州木雕、历史悠久,在唐代就有经过不断发展,木雕产品日臻完美,品类丰茂,雕工巧匠,高于名师,流派自成风格,龙眼木雕刀技繁多,有圆雕、镂雕、悬雕、浮雕、遮雕嵌雕等,讲究刀斧之斧之趣,粗犷古朴,造型上气派大方,外观上古色、古香、典雅、古朴,有“古董”之效果,木雕自清代以来,流派有象园、大坂、雁塔三支,象园为诸派之源,亦称柯派名艺人有柯庆元、柯世仁、柯贺昌、柯玉汉诸人、大坂派艺人有陈天赐等人,雁塔派有陈良礼,陈炳顺等人,总之福州木雕追求奇妙古朴的艺术效果饶有诗情画意,备受人们赞美,受到国内外爱好者的喜爱。
(四)、福州漆筷工艺筷古称箸、俗称筷子,是我国人民的主要餐具,福州漆筷子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生产厂家,福州漆筷由于对人体无素养害,并且耐高温,耐酸碱,不易变形,不易退色等特点深受欢迎,收藏家所青睐,福州漆筷以山水花鸟,典故寓意吉祥如意,益寿延年等传统题材的画面使漆筷成为五彩缤纷的艺术欣赏品,它不仅作为华贵的餐具,给宾馆酒家和居家的馆宴增加欢乐的气氛。
(五)、福州绢画福州绢画艺术是传统工艺品之一,具有独特风格,绢画是中国绘画的一种表现形式,画面多为人物、山水花鸟,近几年来随着生产和艺术的不断发展,提高和改革,从原来的传统形式绢画,巾堂,画片发展为大中小型屏风、围屏、各种形式,各种造型的木制、竹制的拷扇,挂屏即是高雅的诗情画意的艺术品,福州绢画销往日本、新加坡、台湾美国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福州绢画有老艺人林逸尘、吴梅卿、章纳擅长人物花鸟画,以线描填表彩法,重于写神,福州绢画是福州艺术的一支奇葩响誉海内外,而且也是理想的馈赠礼品和旅游纪念品。
张祖仁说,福州工艺繁花似锦扬名海内外,除以上几个著名工艺外,还有象牙雕刻,角梳、角雕、玉雕、瓷塑、榕绣、人造花、漆石,石雕编织,金银首饰等工艺品的,现在由于工艺品制作要求较高,加上各工艺厂设备老化、人员老化、后继乏人,加上产品销路等诸问题:福州工艺面临着灭绝的危险,需要政府大力扶持,技术要不断更新,同时应重视年青一代接班人的培养十分重要,我相信福州工艺美术定能开放得更加鲜艳夺彩。
通过三坊七巷展览、提高福州名优产品的知名度。
黄巷是三坊七巷最富有的历史积淀的名巷,黄巷是福州历史文化发源地之一,在明清两代,姓黄的中原土族最初是居住在这条巷内,所以命名为“黄巷”。
唐代福州人黄璞,官至莫之馆校书朗,不久即辞官归里,隐居在黄巷,以后历代名人多居名巷,如明代户部尚书林津、待朗、洒棋,清代知府林文英、榜眼林枝春,巡抚李馥,梁章柜、学者郭伯荫、陈寿祺等。
在黄巷最引人注目的是在清中期,被誉为“王子登科”的郭阶三住宅,至今花厅尚在,白石片青瓦,石板天井,古色古香,为古代建筑的瑰宝。
黄巷的萨姓住宅是一支望族,元代著名诗人萨都刺,字天赐,进士出身,后任福建闽海道肃政廉访使司知事,迁入福州定居的萨姓就是萨都刺的后人。
黄巷小黄枝(旧门牌19号)是福建名儒黄璞和清代抗英巡抚梁章锯的故居。
清代陈寿旗则在隔壁。
黄巷靠近南街的一头,有一条羊肠小道,长不过十几米,仅有三个门牌号可通向安民巷的不起眼小弄,就叫喉科弄。
原来这里居住着四代业操中医喉科的名医,其中要属第五代传人朱幼彬声誉最高,朱氏喉科相传五代,第一代为朱天章,第五代传人朱幼彬曾任福州中医师公会理事长等职务,提起黄巷小黄楼它不仅是名儒黄璞和清代抗英巡抚梁章锯的故居而且还是梁章锯女婿赵新居住过的地方,赵新为宋太宗赵匡胤后裔,光绪五年赵新曾在此居住过,赵新官至荣禄大夫为从一品。
梁章锯女儿为一品夫人,赵新身前曾办过书画社,张祖仁说福州黄巷这里老商店很多,有“文苑堂笔贴”,照相馆有“郑桢记”、“卢山轩”,药房有“源春药房”,苏广店有“五都”,绸布店有“华英和”还有报社“新潮日报”总之,这里商家无所不有,还有卖吃卖糕的,还有寿山石雕,工艺美术品等,现在三坊七巷旧城改造已经开始,笔者建议要将原来黄巷旧貌体现出来,一些重要历史遗址不能破坏同时要保护黄巷的建筑文物,如梁章锯的文物以及重要名人老字号等都要加以整理保护,供人参观,如“五子登科”、“郭阶三住宅”要打造成一些文化气氛和过去科举的氛围,使黄巷真正成为三坊七巷中的名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