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调研报告
三坊七巷社会实践心得

三坊七巷社会实践心得本人在大学期间参加了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前往南京市中心区的三坊七巷进行考察和调研。
三坊七巷是南京市最为有名的历史街区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明清城市街区之一。
在这里,我们深入了解了三坊七巷的历史文化价值、当地居民的生活现状以及城市保护和发展的问题,也收获了很多实践经验和感悟。
首先,我们了解到三坊七巷作为南京市的历史文化名片,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
在这里,我们参观了文物保护中心,了解了文物修复和保护的基本知识。
我们还了解了三坊七巷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内涵,这对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帮助。
我们也深刻认识到历史文化保护的重要性,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和支持保护文物和文化遗产的活动。
其次,我们了解到三坊七巷居民的生活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
在三坊七巷,我们采访了一些当地的居民,了解了他们的生活情况和所面临的问题。
他们的房屋大部分是历史建筑,虽然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但却存在诸多的安全隐患和生活不便。
这也让我们认识到城市保护和发展的问题,需要在保护历史文化的基础上,考虑居民的生活需要和城市发展的需要,并寻求一种平衡点。
最后,通过这次实践,我不仅学到了很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这次实践中,我和同学们共同完成了任务,相互协作,相互帮助。
这也让我深刻认识到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通过团队合作,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果。
综上所述,这次社会实践活动让我得到了很多收获。
通过了解和探究三坊七巷的历史文化价值、当地居民的生活现状以及城市保护和发展的问题,我不仅提升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更重要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保护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福州三坊七巷考察报告

三、不足之处
2、项目前期规划失误 仿古福船实用性低导致夜游 项目的失败。
Soloman’s Design
Thanks for your attention!
居住兼容精致餐饮
十年
约956万
文儒坊K7地 块
① 占地面积: 548.9平方米 ② 建筑面积: 548.9平方米
居住兼容古建筑研究 设计
十六年
约188万
3、南后街商铺
• 沿街商铺租金:160元/㎡/月
产品业态 建筑面积 备注
省级名牌产品
香道馆 玉石文化展示 画廊 摄影艺术 动漫互助文化中心 鲜花精品 婚纱摄影
韬略
三、价格体系
【开放时间: 8:30-17:00】 1、年票价格:30元/人 2、名人故居:20元/人次 3、联票价格: a.散客:120元/人 b.团队:60元/人 4、解说服务:200元/次
四、年接待量
2011年,三坊七巷接 待游客800万人次,境内 外团队游客5100批次。 据不完全统计,2012 年国庆长假,三坊七巷 游客量达114.9万人次。
一、基本情况 1、“三坊、七巷、一街” ①三坊:衣锦坊、文儒 坊、光禄坊; ②七巷:杨桥巷、郎官 巷、塔巷、黄 巷、安民巷、 宫巷、吉庇巷; ③一街:南后街。 a.全长1000米左右, b.路面宽度为12米,包括 中间7米的步行街和两 侧各2–2.5米的路侧带。
一 片 福 州 三 坊 七 巷
半 部 中 国 近 代 史
本地游客:50.7%
省内游客:31.88% 省内游客:16%
2、产品业态丰富
南后街产品种类繁多,涵盖了福州特色 美食、奶酪店、福州特产店、邮局、咖啡店、 甜品店、冰淇淋店、茶叶店、书店、化妆品 店、酒吧、面包坊、艺术馆、美术馆、古董 店、民间艺术馆、动漫互助文化中心、画社 等。
三坊七巷社会实践报告

三坊七巷社会实践报告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实践活动的参与和亲身体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
本文将介绍我参与的三坊七巷社会实践活动,分享我在这一活动中的收获和体会。
一、实践背景及目的三坊七巷是闽南地区特有的街巷建筑风格,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社会实践小组以“传承文化,弘扬精神”为主题,旨在通过了解三坊七巷的历史沿革、保护与传承措施以及居民生活状况,加深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提升我们的历史文化素养。
二、实践活动内容我们小组先后参观了三坊七巷的几个重要景点,与一些居民进行了交流,并深入了解了他们的生活环境和日常习惯。
同时,我们还采访了当地的保护文物工作者,了解他们的工作经验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实践成果与体会通过实践活动,我们了解到三坊七巷过去曾是富裕人家的居住区,而现在则是中产阶级和艺术家的聚居地。
古老的建筑、独特的街巷布局还有传统的民俗风情,让我们对这里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些问题。
比如,由于现代居住条件不如旧时,一些老人对迁居问题感到烦恼。
在经济发展的背景下,现代化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也是一个挑战。
我们深刻意识到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需要与时俱进,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使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不仅提高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还增强了我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我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保护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和努力,而不仅仅是政府和相关组织的责任。
四、实践收获与启示通过参与三坊七巷社会实践活动,我不仅增长了见识,还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活力。
我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积极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发扬光大。
此外,通过社会实践,我对如何进行一次成功的实践活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组织者要充分调查和了解实践地点与主题,并提前做好准备工作,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坊七巷社会实践报告

三坊七巷社会实践报告一、引言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增长见识、培养实践能力。
在这次社会实践中,我选择了福建省厦门市的三坊七巷作为实践地点。
三坊七巷是厦门市的历史文化街区,具有丰富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建筑等多个角度来探讨三坊七巷的魅力。
二、历史文化三坊七巷位于厦门市中山路的东侧,是一片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的历史建筑群。
这里曾是厦门的商业中心和文化中心,也是闽南地区的文化名片之一。
三坊指的是以东、南、北三条街道为主体的住宅区,七巷则是连接这些街道的小巷。
这里的建筑风格主要是传统的闽南建筑,以红砖、石头和木材为主要材料,具有浓厚的南方特色。
三、文化遗产保护作为历史文化街区,三坊七巷得到了国家级的文化遗产保护。
政府和相关部门对这里的建筑进行了修缮和保护,力求保持其原有的历史风貌。
同时,也加强了对建筑物的管理,限制了商业开发的规模和范围,以免破坏这里的历史价值。
这种文化遗产保护的做法值得其他地方借鉴,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人类文明的传承。
四、建筑特色三坊七巷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和西洋建筑的元素。
建筑物多为两层或三层,具有独特的庭院和天井设计,使得建筑内部通风良好,采光充足。
同时,建筑外部的红砖和白墙相间,形成了美丽的色彩对比。
在这些建筑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传统建筑的魅力和人文精神的凝聚。
五、文化活动三坊七巷不仅是一个历史文化街区,也是一个文化活动的场所。
这里经常举办各种文化展览、艺术表演和传统节日活动。
例如,每年的元宵节,这里会举办灯谜大赛和舞狮表演,吸引了许多游客和当地居民前来观看。
这些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六、社区发展三坊七巷不仅是一个历史文化街区,也是一个有着浓厚社区氛围的居住区。
这里的居民多是从事传统产业和手工艺的工匠和艺术家。
他们通过传承和发展传统手工艺,使得这里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福州市三坊七巷案例分析

因晋永嘉年间(307-312年)“永嘉之乱,八姓入闽”,中原的衣冠士族黄姓一支避乱到 福建,落户在巷内而得名。历史上,黄巷多为儒林学士所居,从唐朝到明朝先后有黄璞、户部 尚书林绅、侍郎萨琦、清代知府;林文英、榜眼林枝春,巡抚李弻、梁章钜、郭伯荫,进士陈
寿棋等居住于此。
福州市三坊七巷案例研究 CASE STUDY
福州市三坊七巷案例研究 CASE STUDY
三坊七巷——坊巷名人
白近代以后的重要历史事件,如虎门销烟、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卢沟桥事变等等,都是 中国历史发展的关节点。从三坊七巷中走出的人物都在这些事件中扮演了时代推手的角色。
林则徐:“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沈葆桢:中国“船政之父” 曾宗彦:“近代陆军之父”
福州市三坊七巷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张经故居 3.何振岱故居 5.光禄吟台 7胡也频故居 2.黄任故居 4.琼河七桥 6.程家小院 8.高爷庙 雕塑、沿街商铺、藏馆 1.秦南书院(陈氏祠堂) 3.王有龄故居 5.永和鱼丸 7.禅怡会所(木刻艺术) 9.汪氏宗祠 11.宗陶斋(名人名家书画展) 13.文儒九号会馆 15.陈季良故居 17.鼎鼎肉松店 19.周哲文艺术馆 21.福来茶馆 23.米家船 25.青莲阁 27.老当铺(三坊七巷美术馆) 29.安泰河 31.荣宝欧洲古董 2.绥安会馆 4.木金肉丸 6.同利肉蒸老店 8.福州动漫体验馆 10.福州雕刻艺术馆(寿山石名家作品展) 12.寿山石大师作坊(陈氏祠堂) 14.陈宝琛故居 16.立日有肉松店 18.时光书吧 20.福州东方书画社 22.聚成堂 24.志义漆艺艺术馆、田黄馆 26.闽都民俗文化大观园( 28.瑞莱春堂 30.老佛殿 32.三坊七巷建设成果展
福州市三坊七巷案例研究 CASE STUDY
(完整版)三坊七巷古建筑群的价值和保护状况调研

浪潮之下,对三坊七巷保护意识不足,造成三坊七巷内部分地块被占用、高楼林立、部分建 筑破坏严重等恶劣现象,使得保护三坊七巷这一历史文脉迫在眉睫。
2006年开始,福州市启动三坊七巷修复保护工程,在确定的范围内,全面实施保护。依 据现状建设和遗存现状分别制定保护措施,对42个文保单位、挂牌保护民居以保存方式进行 保护,保护面积为81.75亩,占总街区面积的14.7%,这些单位的保护和更新严格按照[“修旧 如旧”的原则进行,原则上不允许异地重建。
福州自汉始,先后建成了冶城、子城等六次城垣,城市由北向南扩展,
整个布局,以屏山为屏障,于山、乌山相对峙,以南街为中轴,两侧成坊成 巷,讲究对称,逐步形成三坊七巷一条街(“街”指南后街)。三坊七巷全 貌形成于唐王审知罗城,罗城南面以安泰河为界。城内一般是以政治中心与 贵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区及商业区居城南,同时强调中轴对称,城南中轴两 边,分段围墙,这些居民成为坊、巷之始,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古建筑群的价值和保护状况调研
目录
CO 2 三坊七巷的文化价值 3 三坊七巷的古建筑修复保护 4 三坊七巷文化传承保护 5 三坊七巷开发利用研究 6 新时代下三坊七巷的保护
目录
CONTENTS
1 三坊七巷的历史价值
简介:三坊七巷自晋、唐形成起, 便是贵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清至民国 走向辉煌。区域内现存古民居约有270 座,有159处被列入保护建筑。以沈葆 桢故居、林觉民故居、严复故居等9处 典型建筑为代表的三坊七巷古建筑群, 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录
CONTENTS
2 三坊七巷的文化价值
三坊七巷社会实践报告

三坊七巷社会实践报告社会实践报告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介绍、实践目的、实践地点、实践过程、实践收获和感想。
一、介绍社会实践是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和实践锻炼,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次社会实践的主题为“三坊七巷”,旨在了解和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加深对历史与文化的理解。
二、实践目的1. 了解“三坊七巷”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2. 认识传统建筑的特点和价值;3. 感受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三、实践地点本次社会实践选择了厦门的“三坊七巷”作为实践地点。
“三坊七巷”是厦门的一个古老街区,保存着大量的传统建筑,是了解和感受福建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
四、实践过程在“三坊七巷”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进行了以下一系列活动:1. 参观传统建筑:我们先后参观了多处传统建筑,包括不同尺度的庭院、红砖老墙、工艺精湛的木雕等。
通过导游的讲解,我们对传统建筑的特点和风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了解了这些建筑背后的文化内涵。
2. 体验传统手工艺:在巷子里的一家手工艺工坊,我们学习了传统的纸扎、剪纸等手工艺。
我们亲自动手制作,深入体验了传统工艺的魅力,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3. 与居民交流:在实践中,我们也与居住在“三坊七巷”的居民进行了交流。
通过他们的口述,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里的历史变迁、居民生活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五、实践收获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收获。
首先,我对“三坊七巷”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认识到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其次,我感受到了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这些建筑不仅仅是美的表现,更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内涵。
最后,通过与居民的交流,我深刻体会到了传统文化在社区中的传承和影响。
六、实践感想参与这次社会实践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体验。
我意识到传统文化的底蕴深厚、博大精深,它不仅是我们的根,也是我们未来发展的源泉。
三坊七巷研究报告

重修三坊七巷的意义研究报告三坊七巷是福州市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
向西三片称“坊”,向东七条称“巷”,自北而南依次为:“三坊”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
此街区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三坊七巷-朱紫坊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坊七巷地处福州市中心,总占地面积38.35公顷,基本保留了唐宋的坊巷格局,保存较好的明清古建筑计159座,其中包括全国重点保护单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
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坊七巷”内明清古民居不下五百座…而20世纪50年代是一个转折期,部分房产没收,使用权益和功能的变更,出现了不同程度堵截拆建,也有因利置不用,年久失修,而自然坍塌。
“十年动乱”更是一场浩劫,成千上万的书籍文物遭遇不同程度破坏。
上世纪80年代,房地产大潮兴起,“旧城改造”成风,“三坊七巷”一度面临艰难抉择,紧要关头在省市乃至国内文化专家保护历史文化的呼吁下,引起了省市领导的极大重视。
04年省委书记卢展工将其列入福建文化四大品牌。
05年政府下大决心收回“三坊七巷”的土地使用权。
从04年起“三坊七巷”的保护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而重修过程中所产生的拆迁、利益问题也不断地浮现。
正是政府与民众共同调节与配合使三坊七巷重修的长路可以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一.研究目的三坊七巷较完整的保留了唐宋及明清时期的建筑物,及许多近现代知名人士的故居,通过研究其重修的结果,探索其重修的意义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和保护三坊七巷内的古建筑及其蕴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研究方法①图书馆、网上查找相关文献及资料②自主设计问卷并进行问卷调查三.研究过程A首先参考了文献对三坊七巷重修的结果有了如下的了解:三坊七巷保护修复工程管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三坊七巷文保单位修复工程已全面展开,林觉民故居重修后于07年5月对外开放;而2006年12月动工的水榭戏台修复工程已经完成,现正在进行整体作旧及部分整改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州三坊七巷调研报告福州在海峡西岸有座古老而美丽的省会中心城市——福州。
别称榕城,它位于福建省的东部,闽江下游,这座具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个重要港口,现为福建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人口有500多万。
在榕城福州鼓楼区的繁华闹市里有一片白青玉砌,木屋阁楼的古老街区,其部局结构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它就是被建筑界誉称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的——三坊七巷。
一、昨天(一)、三坊七巷街名的由来“三坊”指的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指的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
三坊七巷地处福州市中心,“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现有古民居268幢。
(二)、三坊七巷的历史福州自汉始,先后建成了冶城、子城等六次城垣,城市由北向南扩展,整个布局,以屏山为屏障,于山、乌山相对峙,以南街为中轴,两侧成坊成巷,讲究对称,逐步形成三坊七巷一条街(“街”指南后街)。
三坊七巷全貌形成于唐王审知罗城,罗城南面以安泰河为界。
城内一般是以政治中心与贵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区及商业区居城南,同时强调中轴对称,城南中轴两边,分段围墙,这些居民成为坊、巷之始,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
国内建筑界把三坊七巷古民居称作“明清古建筑博物馆”,这是当之无愧的。
在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福州从壳丘头、昙石山文化、中原文化,再到冶城以至外城、府城文化,几经奔腾回旋,汇合至三坊七巷,终至凝固,形成古建筑、古文化的精华。
三坊七巷高大粉墙,石板小路,坊巷纵横;深院大宅,层楼叠院。
每座高墙大院内又有三或四进的大庭院。
回眸三坊七巷,在深深的庭院里,我们仿佛闻到古代书香门第,飘溢出的书香墨味;我们似乎听到“六子科甲”,“五子登科”门前的金鼓齐鸣。
我们犹似看到林则徐,郁达夫,郑振铎,胡也频,邓拓等驻足书店,搜宝寻玉;我们如同看到林纾翻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严复的《天演论》,林觉民的《与妻书》……许多名师来自三坊七巷,许多生长在三坊七巷的人,博古通今,才略惊天动地。
三坊七巷人才辈出,它炯异于神州千万个坊巷,不少坊巷星星点点,而三坊七巷则是星汉灿烂。
自古以来,蕴蓄其中的秉性,百代延续,渗透了子子孙孙的心田。
更令人惊叹的是它的文化底蕴可谓深厚,三坊七巷历代累计出过举人300多名、进士150多名,走出了林则徐、沈葆桢、严复、冰心等众多历史文化名人。
(三)、三坊七巷的闽台人文情三坊七巷是两岸亲缘和宗族世家文化的重要展示场所,其修复工作从动建之初就备受海内外人士的关注。
这个沉淀着福州千百年人文精神的城市符号,其未来走向将成为福州区别于厦门等其他城市的一个重要筹码。
闽台两地自古以来就有地缘、血缘、文缘、商缘、法缘的亲密关系,两地的居民均以中原南徙的移民为主体,由于种族血缘上的关系和密切的人流往来、文化交流,维系着两岸的民族亲情,而三坊七巷便是这一文化现象的重要见证。
福建省福州市至今还保存着相当一部分自唐、宋以来形成的坊巷,成为历史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
这些坊巷中最为著名的要数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福州的“三坊七巷”,这条街区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
三坊七巷是福州这座千年古城历史和文化的精髓所在,这个从唐末五代便开始形成的古老街区,曾经是人杰地灵,出将入相的所在,历代众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从这里走向辉煌,从有的坊名、巷名就可以看出当年的风姿和荣耀。
它是记载了无数壮怀激烈,缠绵悱恻故事的坊巷,伴随着世事沧桑走过了一程又一程……二、今天(一)、福州城区的改造随着海西省会中心城市旧城改造力度的加大,近年来福州城区对一大批危旧房进行了拆迁改造,福州实施的“城市更新”,使海西大发展之下的省会中心城市面貌不断更新,更加快推进了区划调整和开发区扩区的升级,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传统商贸业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等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福州市坚持新区建设与老城提升并举,推进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开发和八一七路历史文化中轴线的改造,坚持推进中心城区的旧屋区改造,推动城市空间布局更为舒展,更加科学,推进海峡金融商务区、火车南北站周边片区和晋安新城鹤林片区等重点区域成片开发,改造提升五四北新店片区,完善金山新区配套服务设施。
其中,着重强调要求全面加快福州旧城区及危旧房(棚屋区)的成片改造,福州城区实施的第一批500万平方米危旧房拆迁改造工程包括鼓楼区乌山西路福州大学片地块、灰炉村地块、台江区上海新村街地块以及太平汀洲地块等。
此外,还包括改造北江滨沿线景观,加快推进三环路二期、南江滨东段和林浦大桥、螺洲大桥、淮安大桥等路桥项目建设。
其中福建省、福州市政府对“三坊七巷”街区的改造尤其重视。
(二)、三坊七巷的修复2006年开始,福建省、福州市政府对“三坊七巷”街区改造的计划总投资,从最初的30亿元,递增到40亿元、45亿元。
由开发、改造转为整体保护、修复,政府投入逐步加大。
同年,福州市专门成立了三坊七巷保护修复工程管委会,全面统筹开展工作。
保护修复工作转入全面修缮和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福建省政府“三年基本建成、五年全面完成”的目标,三坊七巷工程正式动工。
近几年来经过多方专家的努力和精心的规划设计,在重修过程中许多还缀以亭、台、楼、阁、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观于一体。
许多民居的门窗漏花采用镂空精雕,榫接而成,以及丰富的图案雕饰,精巧的石刻柱础、台阶、门框、花座、柱杆随处可见,三坊七巷区域内现存古民居约268座,有159处被列入保护建筑,其中以沈葆桢故居、林觉民故居、严复故居,水榭戏台,欧阳氏民居,二梅书屋,小黄楼等9处典型建筑为代表的三坊七巷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集中体现了福州古城的民居技艺和特色,被建筑界誉为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福州,从维持三坊七巷的原有面貌,到高起点修复、恢复它美好的历史风貌,经历了近十年的过程。
三坊七巷是福州的发展之源、文脉之根。
我们始终倍加珍惜、倍加爱护。
2009年7月,“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福州三坊七巷”在福州的南后街正式竣工并举行了隆重的揭牌仪式。
三、明天(一)、三坊七巷的新貌改建后的三坊七巷民宅沿袭唐末分段筑墙传统,都有高、厚砖或土筑的围墙。
墙体随着木屋架的起伏作流线形,翘角伸出宅外,状似马鞍,俗称马鞍墙。
墙只作外围,起承重作用全在于柱。
一般是两侧对称,墙头和翅角皆泥塑彩绘,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独特的墙头风貌。
宅院有一进或多进,每进都有大厅、后厅、正房、后房、左右披榭、前后天井。
天井是福州传统民居的又一特色。
它由厅、榭的敞廊围绕构成矩形空间,为宅内交通枢纽,并使宅院日照充足,空气流畅,排水便利。
室内的门、窗也与其他地方不同,既多且大。
窗以双层通长排窗为多,底层为固定式,上层为撑开式或双开式。
正房的主门朝大厅敞廊,多为4开式,门上雕有丰富的图案花饰,以增添大厅的气派。
经过历时近3年的重修和改建,如今福州三坊七巷中的杨桥巷拓宽改造成了杨桥路,吉庇巷拓宽改造成了吉庇路,现保留有三坊五巷。
三坊七巷这个城市新景观,对塑造福州城市形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对提升城市形象,开发以观光,访古,休闲,考察,文化,购物为主的三坊七巷精华游,把建筑,园林,名贤,商贸等融为一体,三坊七巷将申报世界遗产。
(二)、三坊七巷的商铺如今三坊七巷吸引着海内外嘉宾的目光。
当漫步南后街,脚踏青条石,米家船裱褙店、永和鱼丸店等福州老字号将首先进入眼帘。
“裱褙是传统生意,利润不高。
”米家船裱褙店传承人、年逾古稀的林文光说,幸好市政府在店面租金上给予了很大优惠,裱褙店已经签了5年入驻合同。
“让有代表性的民间老字号、手工艺作坊留下来”,福州漆箸、同利肉燕、南后街花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在南后街占据一席之地。
贯穿三坊七巷南北的南后街,南区是古玩、寿山石等传统商业小店,中区部分恢复前店后宅传统格局,北区为花灯、书画、文房四宝等南后街原有商业聚集地。
客来客往,老街区又见繁荣景象!(三)、三坊七巷的文化“三坊七巷要成为活态的文化遗产。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其中,尤其突出福州地方特色戏剧、曲艺、传统工艺。
这在全国各历史文化街区中是第一例。
三坊七巷内的一般建筑,外立面采用传统材料、传统工艺,力求保留原风貌,内部空间则立足满足当代生活需求。
暂时迁离的居民们回迁后,将有一个更舒适的生活环境。
根据国家文物局指导意见,修复后,回迁的人口密度控制在每人使用面积20平方米以内。
三坊七巷也将卸下曾经的负重累累,重新焕发青春活力。
福州繁华闹市中的三坊七巷。
159处古迹修旧如旧,传统材料工艺复活历史风韵,走进修复一新的三坊七巷历史文化古街区,只觉古风扑面。
已修缮完毕的南后街青条石路面一派古风,水榭戏台凌空欲飞,二梅书屋精巧雅致……三坊七巷的意义,不仅在于古建筑本身,更在于曾出入于此方水土的先贤,其间蓄含的厚重历史与人文气息,已成为福州闽都文化的象征符号。
礼仪之邦,人心向善。
三坊七巷文化展示了福州城市文化沉潜、冲和的底蕴,并让来者睹物思人、心追范式。
在首届“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评选”中,我国目前在都市中心保留的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街区——福州市三坊七巷,以高票获选“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
经过近十年的修复改造三坊七巷正式落成于福州的南后街。
三坊七巷区域内现存古民居约268座,有159处被列入保护建筑,以沈葆桢故居、林觉民故居、严复故居等9处典型建筑为代表的三坊七巷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坊七巷,千年的风云变幻,升沉兴衰,昔日的建筑物已斑驳暗淡,古代赫赫威名似水流逝,当年的书香已飘散开去,可是躺在那里的明清古建筑,威震近代的遗世美名,沁人肺腑的人文景观依旧存在,是当代人读不完的书,解不完的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