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聚碳酸酯的生产

合集下载

聚碳酸酯工艺流程

聚碳酸酯工艺流程

聚碳酸酯工艺流程现代工业中,聚碳酸酯是一种常见的重要工程塑料,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汽车零部件、电子器件外壳、医疗器械等。

聚碳酸酯具有优异的透明性、耐热性、耐化学性以及可加工性,因此备受青睐。

在生产聚碳酸酯制品中,工艺流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聚碳酸酯的生产工艺通常包括原料配料、预处理、挤出成型、注塑成型等步骤。

首先,原料的选择至关重要。

常用的聚碳酸酯原料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G)和聚碳酸酯树脂等。

在配料阶段,需要准确称量原料,并根据产品要求合理调配配方。

接下来是预处理步骤。

此阶段旨在将原料进行预加热和干燥,以去除原料中的水分和挥发性物质,以确保产品成型过程中不产生气泡或其他缺陷。

预处理温度和时间需要精确控制,以保证原料的质量和稳定性。

在挤出成型阶段,通过将预处理后的原料加热至熔化状态,然后通过挤出机将熔融的聚碳酸酯材料挤出成型。

在挤出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产品的截面尺寸和形状选择合适的模头,并控制好挤出速度和温度,以确保产品的成型质量和尺寸精度。

注塑成型是另一种常用的聚碳酸酯制品生产工艺。

在注塑成型过程中,熔融状态的聚碳酸酯材料被注入模具中,在高压和高温下快速冷却凝固成型。

注塑成型具有生产效率高、成型精度高的优点,适用于生产尺寸精密的聚碳酸酯制品。

在整个聚碳酸酯制品生产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工艺参数,确保每个环节的质量和稳定性。

同时,定期对生产设备进行维护保养,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以避免生产中出现故障影响生产进度和产品质量。

总的来说,聚碳酸酯工艺流程复杂多样,生产出的产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不断改进工艺流程和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可以进一步提升聚碳酸酯制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满足市场和客户的需求。

1。

聚碳酸酯的生产方法

聚碳酸酯的生产方法

聚碳酸酯的生产方法聚碳酸酯是一种重要的工程塑料,广泛应用于汽车零部件、光盘、瓶装饮料等领域。

其生产方法主要包括直接酯化法和环保法两种。

以下将详细介绍这两种生产方法的基本原理及步骤。

直接酯化法直接酯化法是一种传统的聚碳酸酯生产方法,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将二甲酯与苯酚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酯化反应制得聚碳酸酯。

具体步骤如下:1.原料准备:准备二甲酯、苯酚等原料,并根据一定的比例将它们加入反应釜中。

2.添加催化剂:加入酸性或碱性催化剂,以促进酯化反应的进行。

3.加热反应:在一定温度下加热反应釜,使反应物发生酯化反应,生成聚碳酸酯。

4.聚合:经过一系列的反应步骤后,生成的聚碳酸酯可通过适当的工艺进行聚合,形成成品。

直接酯化法是一种较为成熟的生产方法,已在工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

环保法随着社会对环保要求的提高,环保法逐渐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新型聚碳酸酯生产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环保催化剂在无溶剂或低溶剂条件下,在较低的温度下直接将二醇与二酸进行缩聚反应制备聚碳酸酯。

具体步骤如下:1.原料准备:准备二醇、二酸等原料,并将它们加入反应釜中。

2.添加环保催化剂:添加环保催化剂,它具有高效、低毒、低催化剂用量的特点。

3.低温反应:在较低的温度下进行反应,降低能耗和底物的损耗。

4.高效合成:通过环保法,可以在保障产品品质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符合现代工业的绿色生产理念。

环保法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生产方法,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为聚碳酸酯的生产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聚碳酸酯的生产方法主要包括直接酯化法和环保法两种。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环保意识的提高,相信在未来这两种生产方法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并为聚碳酸酯的生产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可能。

聚碳酸酯生产工艺技术

聚碳酸酯生产工艺技术

聚碳酸酯生产工艺技术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是一种热塑性树脂,具有优异的透明度、耐热性、耐冲击性和机械性能,被广泛应用于电子、汽车、建筑、医疗等领域。

聚碳酸酯的生产工艺技术是非常关键的,它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性能和成本。

本文将介绍聚碳酸酯的生产工艺技术,包括原料准备、聚合反应、生产工艺流程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内容。

一、原料准备聚碳酸酯的生产主要原料是双酚A(Bisphenol A)和光氧化二甲基苯酚(Phosgene)。

双酚A是一种有机化合物,是聚碳酸酯的主要单体,是从石油产品中提炼得到的重要化工原料。

光氧化二甲基苯酚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也是聚碳酸酯的重要原料之一。

在生产前,需要对原料进行充分的准备和检验,确保原料的纯度和质量达到生产要求。

二、聚合反应聚碳酸酯的生产主要是通过双酚A和光氧化二甲基苯酚的缩聚反应而成。

在反应过程中,首先将双酚A和催化剂加入反应釜中,然后通过加热使其熔化,再将光氧化二甲基苯酚注入反应釜中。

通过这样的工艺方法,在适当的温度下,双酚A和光氧化二甲基苯酚经缩合反应生成聚碳酸酯。

聚合反应的温度、压力、反应时间等参数需要严格控制,以确保聚碳酸酯的质量和性能达到要求。

三、生产工艺流程聚碳酸酯的生产工艺流程通常包括原料预处理、聚合反应、聚合产物的处理和加工等环节。

在原料预处理阶段,需要对双酚A和光氧化二甲基苯酚进行精炼和净化处理,以确保原料的纯度和质量。

在聚合反应阶段,需要对反应温度、压力、时间等参数进行严格控制,确保聚合反应能够顺利进行。

在聚合产物处理和加工环节,需要对聚合产物进行冷却、固化等处理,然后再进行加工成型,以得到成品。

四、质量控制聚碳酸酯的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是非常关键的。

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对原料、反应条件、生产工艺等进行严格控制和监测,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需要对产物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和试验,确保产品符合标准和客户的要求。

对废水、废气等环保问题也需要进行严格的控制,确保生产过程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聚碳酸酯生产工艺流程

聚碳酸酯生产工艺流程

聚碳酸酯生产工艺流程
聚碳酸酯是一种合成聚合物,由碳酸二酯单体经过聚合反应合成而成。

以下是聚碳酸酯的生产工艺流程:
1. 原料配制:首先需要准备碳酸二酯单体和反应助剂,如催化剂和稳定剂。

碳酸二酯单体可以通过酯交换反应或氯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催化反应得到。

2. 聚合反应:将碳酸二酯单体和反应助剂加入反应釜中,控制温度和压力,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聚合反应。

聚合反应的条件可以根据不同的聚碳酸酯种类和要求进行调整。

3. 雄蜂阶段:聚合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会出现高分子链之间的交联,形成高分子量的聚合物。

这个阶段称为雄蜂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控制反应温度和压力,以获得所需的聚合物品质。

4. 催化剂中和:雄蜂阶段结束后,需要添加中和剂来中和残留的催化剂。

中和剂的选择可以根据具体的需要来确定。

5. 精炼和干燥:对反应得到的聚碳酸酯进行精炼和干燥处理,以去除杂质和水分。

这可以通过真空提取或热风干燥等方式进行。

6. 制备成型料:聚碳酸酯可以通过将其溶解在溶剂中,然后挤出、注射或压制成型,制备成各种形状和尺寸的成型料。

7. 成型加工:将聚碳酸酯成型料进行各种加工,如挤出成型、注塑成型、吹塑成型等,以制备所需要的最终产品。

8. 检验和包装:对成型后的产品进行检验和包装,确保产品符合质量标准和要求。

以上是聚碳酸酯的生产工艺流程的基本步骤。

根据不同的聚碳酸酯种类和要求,还可能需要进行其他的加工和处理步骤。

国内外聚碳酸酯的生产状况比较分析

国内外聚碳酸酯的生产状况比较分析

* 收 稿 日期 :20—92 修 订 日期 :2o-l1 0 70-7 o8o 一5 作者简介 :孙彦沽(91 , 辽宁大连人 , 18 一) 女, 工程 师,03年 毕业于大连工业大学, 20 从事合成 纤维研究开发工作。E—ma : 3w i w 5 @ l
1 3. o 6 t m。
效 简化 了后处 理工 艺 。 .
10万 t19 1 、 99年 15万 t 加到 20 7 增 0 1年 2 0万 t 2 、 2 0 年 2 5万 t20 02 6 、 0 3年 2 5万 t 并 增 加 到 20 7 , 04 年 2 0万 t20 8 、05年 38 9万 t 20 2. 和 0 6年 3 7万 t 6 。 2 0 全球 有 总计 3 06年 8万 t 的 P / a C新 增 能力 投 入
法 )和非 光气 法 。 ( )溶 液光气 法 以光气 和双 酚 A 为原 料 , 1 在
生成环 状 低 聚 物 ,再 进 一 步缩 合 即 得 产 品 P 。 C
此工 艺 比熔融 缩 聚 更 为 实用 ,且 为 活性 聚 合 , 在 较短 时间 内可制 得 比传 统产 品分 子 量高 1 的 0倍 P C产 品 。后处 理 工 艺 的 主要 改 进 是 开 发 出将 蒸
碳酸酯 的生产和消费发展趋势进 行了分析和预测。并对 我国聚碳 酸酯工业 的发展提 出了几点建议 。 中图分类号 : T 4 Q32
聚碳 酸 酯是 一种 无 味 、 无臭 、 毒 、 合 性 能 无 综 优 良的热 塑性工 程塑 料 , 有突 出 的抗 冲击 性能 、 具 耐蠕 变 性 能 、 高 的 抗 张强 度 、 弯强 度 、 长率 较 抗 伸 和 刚性 , 具 有 较 高 的 耐 热 性 和 耐 寒 性 , 并 可在 一 10~10℃温 度 范 围 内使 用 , 性 能 优 良 , 0 4 电 吸水

聚碳酸酯的技术发展及国内外市场分析

聚碳酸酯的技术发展及国内外市场分析

聚碳酸酯的技术发展及国内外市场分析摘要:介绍了聚碳酸酯(PC)技术进展现状,特别介绍了中国聚碳酸酯研发历程和研发现状,并对改性技术方向做了介绍。

对世界聚碳酸酯市场进行了深度分析,对中国市场进行了展望,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关键词:聚碳酸酯技术进展聚碳酸酯(PC)是具有高强度、高韧性、高抗热性、抗震及加工性能好、有极好的形状和颜色稳定性的透明树脂。

它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以掺混物和合金方式使用,在六大工程塑料中消费量仅次于聚酰胺(P A)。

在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PC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

近年来由于生产工艺和技术的提高,PC材料在性能完善和个性化设计方面取得了更快的进展,PC制品的应用已渗透到建筑、医学、服装、光盘片、汽车材料、建筑材料、包装材料、宽波透光的光学器械等行业之中,正在迅速改善和提升着人们的生活质量。

关于PC新用途的研究报告也不断问世,如,原美国GE全球研究公司推出了一种新的基片技术,可用于柔性有机光发射二极管(OLED);英国塑料电子产品开发商Plastic Logic公司开发了25.4cm的柔性有机基体显示器材;用于太阳能电池板的光伏发电是聚碳酸酯又一个增长中的应用领域;随着首支耐高压的PC针剂管的问世,PC的应用领域更加广阔了。

PC可制成用于心脏搭桥手术的充氧器外壳,PC 还被用于做肾透析时的贮血池及过滤器外壳,其高透明度可以保证血液流通的快速检查,这使透析变得简单实用。

除此之外,游泳池底部的自照明系统、太阳能采集系统、高清晰大型电视屏幕、纺织品中可进行织物材料识别的芯片标记纤维等一些全新的领域都少不了PC材料的身影,PC制品正在为各行各业作出贡献,其应用潜力还将得到进一步的开发。

1 技术进展目前,国际上聚碳酸酯工业化生产技术主要有三种:光气化界面缩聚法(简称光气法)、酯交换熔融缩聚法(简称酯交换法,也称本体缩聚法)和非光气法。

1.1 聚碳酸酯生产路线(1)溶液光气法以光气和双酚A为原料,在碱性水溶液和二氯甲烷(或二氯乙烷)溶剂中进行界面缩聚,得到的PC胶液经洗涤、沉淀、干燥、挤出造粒等工序制得PC产品。

聚碳酸酯的国内外市场现状与前景

聚碳酸酯的国内外市场现状与前景
日本帝 人外 , 亚洲 企 业生产 能 力均 在
6.万 a / 以下 。 2 T年
据P C业 内人 士的估计 , 全球市场
对P C的需 求每年将 以8 ~1 %的速 % 0
率 增长 , 仅在北美地 区 , 每年 的用量就
接 近1 0 万吨 。 0 发展中国家需 求增长更
快 , 管亚 洲金融 危机 减缓 了聚碳 酸 尽 酯 的消费增长速度 , 亚太地区( 日 但 除 本外 ) 增速仍 可达 1 % ~1 0 。 计 5% 预 2 0 年 的增长率仍 能达 到6 ~7 , 07 % % 届 时最 大 的消费 领域 是 光盘 的 生产 。 基 于 新 的DV D光 盘其 存 储 能力 显著 增强 已被 广大 电子产 品公 司 看好 , 市
在宇宙飞船 上则采 用了数百个不 同构 型并 由玻璃 纤维增强 的聚碳酸酯 部件 及 宇航 员 的防 护用 品等 ; 由于 聚碳酸
酯 制 品具 有质 量轻 , 抗冲 击和 透 明性 好 , 热水 和腐蚀 性 溶液 洗涤 处理 时 用
等特 点 。 在光 学透 镜领 域 占有极 其重
要 的位置 : 用光 学级 聚碳 酸酯 制作 采 的 光学透 镜不 仅可 用 于 照相机 、 显微
照 明系统 、 仪表板 、 加热板 、 除霜器及聚 碳酸 酯合金 制的保险杠等 ; 由于聚碳酸 酯制 品可经 受蒸汽 、 清洗剂 、 加热 和大
不 变形 且保 持透 明 的优 点 , 目前 一些
领 域P C瓶 已完全 取代玻 璃瓶 。
由于 聚碳 酸酯 在较 宽 的温度 、 湿 度 范 围 内 具有 良好 而 恒定 的 电绝 缘 性, 同时。 良好 的难 燃性和尺寸稳 定性
场前景 十分 广 阔。 电子 产 品生产企 据

聚碳酸酯生产工艺

聚碳酸酯生产工艺

聚碳酸酯生产工艺
聚碳酸酯是一种重要的合成材料,广泛应用于塑料、纺织、建筑、电子、医疗等领域。

其生产工艺主要包括原料准备、缩聚反应、无溶剂脱模和后处理等步骤。

首先是原料准备。

聚碳酸酯的主要原料包括二酯酸(如对苯二甲酸)、二元醇(如乙二醇)和催化剂(如碲酸)。

在生产中,需要准备足够的原料,并确保其纯度和质量符合要求。

原料的配比需要根据具体产品的要求进行调整。

接下来是缩聚反应。

原料按照一定的比例加入反应釜中,同时加入适量的溶剂,如甲苯或氯甲烷等,使反应体系能够充分混合。

然后加热反应体系,一般在温度为150-200℃的条件下进
行反应。

在反应过程中,催化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加速了二元醇和二酯酸之间的酯键形成。

缩聚反应时间一般在2-4小
时左右,具体时间取决于原料的种类和用量。

随后是无溶剂脱模。

在缩聚反应结束后,得到的聚合物是高分子链结构,其中还存在着残留的溶剂和未反应的原料。

为了去除这些杂质,需要进行无溶剂脱模。

主要采用真空蒸馏的方式,将反应釜中的溶剂和未反应的原料蒸馏出来,得到高纯度的聚碳酸酯。

最后是后处理。

在无溶剂脱模后,还需要对聚碳酸酯进行进一步的处理,以获得最终的产品。

后处理的方式有很多种,例如冷却、混色、造粒和整形等。

具体的后处理方式取决于产品的用途和要求。

综上所述,聚碳酸酯的生产工艺包括原料的准备、缩聚反应、无溶剂脱模和后处理等步骤。

这些步骤的顺序和条件都有一定的要求,需要根据具体的产品需求进行调整。

科学合理地控制整个生产过程,能够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提高生产效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聚碳酸酯的生产、消费与市场何燕(浙江巨化股份公司贸易部)聚碳酸酯(PC),学名2,2—双(4—羟基苯基)丙烷聚碳酸酯,即通常所称的双酚A型聚碳酸酯。

是一种无定形的、无味、无臭、无毒、透明的热塑性聚合物,具有机械、热及电等综合性能,特别是耐冲击、蠕变小、制品尺寸稳定,它与ABS、PA、POM、PBT以及改性PPO一起被称为六大通用工程塑料。

是六大通用工程塑料中唯一具有良好的透明性能品种,且以冲击强度高而著称。

在工程塑料中消费量仅次于聚酰胺,是性能均衡,用途广泛的重要品种,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中有着广泛的用途。

聚碳酸酯自1956年问世以来,首先在德国工业化,以后陆续在日本、西欧、美国实现了工业化,到80年代其生产能力已发展到40余万吨/年。

最早的PC树脂的合成工艺主要为酯交换法和双酚A溶液光气法,这两种工艺现在都已被淘汰。

目前所有的双酚A型PC树脂生产都采用双酚A钠盐光气界面缩聚法。

由于光气的毒性很高,需采用一氯甲烷作溶剂,生产中会生成副产物氯化钠,此种工艺正面临越来越多的来自环保方面的压力,这使得有关方面研究非光气工艺的兴趣越来越浓,第一套工业化非光气法PC树脂生产装置已于1993年在日本投产。

l 生产方法生产双酚A型聚碳酸酯的合成方法很多,工业生产主要有光气法(界面缩聚)和酯交换法(熔融缩聚)两种,分别得到光气法聚碳酸酯和酯交换法聚碳酸酯两种产品。

两种方法均可采用间歇或连续方式生产。

2 世界PC树脂市场到1997年初,世界PC树脂生产能力近140万t,1996年的平均开工率为84%,产量达114万t。

PC树脂的产量在80年代增长很快,1981年时为23万t,1988年时猛增到54.5万t,年均增长率达13%。

随后,由于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世界经济衰退,1988年至1996年,世界PC树脂产量的年增长率只有9.1%。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PC树脂1996年供需情况见表1。

表1 1996年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PC树脂生产消费及预测(万t)聚碳酸酯按功能特性可分为一系列品级,如通用级、透明级、医药食品级,阻燃、耐热、耐候、润滑、玻璃纤维增强、无机物填充、电磁屏蔽、抗静电等品级和复合品级。

各品级又可进一步按树脂熔体指数或混配改性添加物成分不同,细分为更多的具体牌号。

一些大的生产厂商可提供几十个品级、上百个牌号的产品。

聚碳酸酯的应用开发是向高复合、高功能、专用化、系列化方向发展,目前已推出了光盘、汽车、办公设备、箱体、包装、医药、照明、薄膜等多种产品各自专用的品级牌号。

国外聚碳酸酯应用最大的市场是电子/电气(包括计算机、办公设备和光盘),透明薄板和片材以及汽车工业。

表2为1996年世界主要地区聚碳酸酯的消费结构。

表2 1996年世界主要地区聚碳酸酯消费结构单位:万吨表3 世界主要PC生产商生产能力及预测单位:万吨1. GE公司2. Bayer公司3. Dow化学公司4. TeiJin5. 三菱瓦斯化学公司6. 其它目前全球共有6个国家和地区生产PC树脂,它们是美国、西欧、日本、韩国、巴西和中国。

在生产PC树脂的十几家公司中,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GE公司、Bayer公司和Dow化学公司,其1996年生产能力分别占全球总生产能力的45%,25%和12%。

目前世界主要PC生产商情况见表3。

目前,全世界PC的生产能力约145万吨,到2000年可望达到200万吨。

届时.除美国道化学公司与韩国LG公司合资建设的年产13万吨设备投产外,还有台湾的南亚塑料公司扩建6万吨,泰国的拜耳公司将扩建到13万吨,以及奇人·帝人化成公司扩建到10--15万吨等项目,这些工程完工后将大幅度提高全球的PC总体生产水平。

3 供需情况3.1 美国美国GE Plastics公司和Dow化学公司自己生产双酚A,用于PC的生产,两公司还同时生产双酚A所需的原料苯酚和丙酮。

GE Plastic偶尔也购买一些双酚A以补充不足。

Bayer公司则完全通过市场购买PC生产所需的双酚A。

三家公司都使用自己的光气生产PC树脂。

Bayer公司生产的Apec HT为耐高温共聚型树脂,它同时保持了均聚PC 树脂的透明性和冲击强度,是聚砜树料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Dow化学公司的Inspire也是耐高温PC树脂,但由于其所用单体对人体健康有不良影响,目前已减少产量。

耐高温PC树脂主要用于生产刹车片、光学反射镜、汽车用软管、开关盒及连接器。

1996年全球耐高温非结晶工程塑料的市场需求量约为8千万磅,包括PC、聚醚酰亚胺、聚砜和聚芳基化合物。

其中耐高温PC约1千万磅,预计该市场将以年均10—15%的速率增长.到2005年达到2亿万磅,其中耐高温PC的市场需求约为2.5—5千万磅。

3.2 亚洲1997年,世界聚碳酸酯的需求总量约为87万吨,其中亚洲29万吨,占世界需求总量的1/3。

目前全球聚碳酸酯的年生产能力约为140万吨,其中亚洲为37万吨。

虽然目前产能超过了需求,但由于光学仪器、家用电器、电子等高科技产品迅速发展,世界各国十分重视聚碳酸酯的生产。

据统计,2000年前,全球新增聚碳酸酯年生产能力将达55万吨,总生产能力将接近200万吨。

虽然金融危机使亚洲经济遭受重创,许多化工项目被迫停建或缓建,但聚碳酸酯的新建项目仍接踵而至,竞争也更为激烈。

日本三菱塑料公司在泰国兴建的年产5万吨的生产装置,是目前建设最快的项目之一,现已建成并正准备试车;帝人化成公司则在新加坡兴建了年产6万吨的装置,计划于2002年投入运行,同时希望所生产的聚碳酸酯除满足一般用途外,在CD光盘及存储器等光化学领域上有所发展;拜耳收购了孟山都在泰国的ABS企业股份,建立聚碳酸酯与ABS合金生产企业,并拟于1999年完成年产4万吨聚碳酸酯的一期工程,同时还准备在中国的上海兴建一套年产4万吨的装置;陶氏化学积极参与了韩国的工程塑料项目的建设,与IC集团合资兴建了一套年产13万吨的生产线,其一期工程于2000年完成,而在此之前他们已与日本住友化学合资在新居滨兴建了一套年产13万吨的聚碳酸酯生产线;通用塑料公司也在日本建立了据点,在千叶建立了年产4万吨的混炼装置,并格其在西班牙的产品打入亚洲市场,以谋求扩大在亚洲市场上的影响。

据统计,目前亚洲聚碳酸酯的年生产能力为37万吨,其中日本就占了27.5万吨。

在日本,聚碳酸酯在电子、电器、汽车和机械等领域的应用量已占40—50%,但随着这些领域的企业大量迁移海外,内需明显减少,而聚碳酸酯在亚洲其他地区的需求却迅速增加。

早在1994年,亚洲聚碳酸酯的需求量就已达到21万吨,超过欧美而成为世界聚碳酸酯需求量最多的地区。

而且到2000年,在全球新增的55万吨/年生产能力中,亚洲就占了35万吨。

不过由于金融危机使亚洲许多国家的购买力下降,如果各公司都能完成各自的计划,而亚洲金融危机恢复缓慢,将不可避免地给竞争带来不利的局面。

可以预计,今后亚洲聚碳酸酯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在过去的10年里,日本PC树脂的生产能力显著增长,1986年时只有6.5万吨,1996年达28万吨,年均增长率达16%。

由于生产能力增长很快,日本PC树脂的产量1996年与1990年相比增长了一借以上,近几年PC树脂生产装置开工率一直很高。

3.3 消费1996年美国PC树脂产量近11.45亿磅,开工率为86%,出口量约占产量的21%。

1996年美国PC树脂的消费量已达9.07亿磅,租略估计约有83%的PC树脂被直接加工成最终制品,另有17%和其它树脂一起被加工成各种共混物和合金。

80年代美国PC树脂市场需求的年均增长率为10%以上,90年代前5年约为l0%稍低,1996—2001年将在7—8%左右,需求量增长最快是光盘、商用设备和光学镜片。

3.4 亚洲聚碳酸酯产需两旺1998年亚洲聚碳酸酯总生产能力因泰国l套5.0万l/a的装置建成投产而达到了41.5万t/a,估计目前亚洲的总需求量为38万t/a,市场供需基本乎衡。

在亚洲聚碳酸酯总生产能力中,日本居第l位,共6套装置,生产能力为31.5万t/a。

在亚洲总需求量中,日本也居首位,约为15万t/a;中国次之,约为8万t/a,详见表3。

由此可见,日本是亚洲聚碳酸酯最大出口国,中国是大进口国,两者对市场供需举足轻重。

1999年东南亚地区将增加聚碳酸酯生产能力l0万t/a。

第三季度拜耳公司在泰国Mab Paphut的1套4万t/a项目将建成投产。

10月份帝人公司在新加坡Pulau Sakra的1套6万t/a的合资项目也将竣工投产。

1999—2003年亚洲新建的聚碳酸酯项目见表4。

在亚洲,一般塑料产品市场已受到了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但是,聚碳酸酯产品市场并未像一般塑料产品那样受很大的冲击。

表3 亚洲聚碳酸酯需求情况表4 1999年--2003年亚洲新建聚碳酸酯项目情况据通用电器塑料公司估计,1999年亚洲聚碳酸酯的需求量增长率超过l0%.2000年的增长率将高达15%。

另有公司估计,200l--2002年需求量年增长率为15—20%。

2002年以后将超过20%。

聚碳酸酯需求如此高速增长,主要是由于激光盘、汽车零件、水瓶、商务设备和电器用品等需求猛增所引起的。

因此.市场分析人士认为,1999年由于新生产能力的增加,亚洲商场可能开始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但是从长远来看,由于需求快速增长,新增的生产能力将可能被全球市场消化吸收。

3.5市场前景据预测今后5至10年间全球聚碳酸酯市场将继续强劲增长,2002年需求量将从目前每年113.4万吨增至181.4万吨,增长率为每年8—10%。

Dow Chemical公司北美产品经理Gary O’Neill认为,全球供应量将保持超过需求量约2%,但在最大的北美市场,需求量却超过供应量2—3%。

GE Plastics公司经理WilliamDriscoll预测,亚太地区的增长率约为20%,超过世界其它地区。

在聚碳酸酯市场中,尽管数字信息储存系统如CD盘和较新的DVD盘的增长率最高,但片材和薄膜仍保持领先地位,每年需求量占市场量的20%。

医药和眼科用量目前约占聚碳酸酯需求量的7%,也将进入市场前列。

为满足增长的需求,三家主要的聚碳酸酯生产商已宣布各自雄心勃勃的扩建计划。

最大的生产商GE P1astics公司1998年将在西班牙的Gartagena生产13.6万吨产品。

第二大生产商Bayer公司预定1999年底总能力超过15.8万吨。

Dow Chemical公司在本世纪末将增加其生产能力,包括在德国Stade的新装置,该装置年生产能力为7.9万吨。

4 国内市场情况我国PC工业发展始于1959年.沈阳化工研究院首次成功地开发了酯交换法生产工艺,并于1965年在大连塑料四厂建成100吨/年生产装置,到70年代中期,先后建设了近20套生产装置,但是由于工艺技术、原料等方面的原因,到80年代初期仅剩下8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