柚木种质资源遗传变异和优良无性系早期选择问题的分析
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

第一章种质资源试题一、名词解释1、种质:种质是指决定生物遗传性状,并将其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的遗传物质的总称。
2、种质资源:种质资源又称遗传资源、基因资源,是指在引种、选择育种工作中用来作为选择、培育或改造对象的那些植物。
3、品种:品种是经过人类长期驯化、栽培和选择后形成的具有一定经济价值,能够满足人类某种需要的生产资料;是适应一定地区的自然和生产条件下栽培的园林植物群体生态类型。
4、本地种质资源:指在当地的自然和栽培条件下,经长期的培育与选育而得到的植物种类和类型。
5、外地种质资源:从国内外其他地区引进的植物品种和类型。
6、人工创造的种质资源:人工应用杂交、诱变等方法所创造的各种新类型、各种突变体或中间材料。
二、填空题1、在遗传育种领域内,也把一切具有一定种质或基因的生物类型统称为(种质资源)。
2、品种不是一个分类学上的概念,也不是分类学的最小单位,它是一个(经济学)和(栽培学)方面的概念。
3、种质资源的研究单位最大是一个群体,最小可以是(一个基因片断)。
4、中国有高等植物32800种,占世界12%,仅次于(马来西亚)和(巴西),居第三位。
5、我国园林植物中(金粟兰)和(腊梅)占世界园林总种树的100%。
6、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在1984年7月公布了第一批《中国珍稀保护植物名录》,把( 354 )种植物定为国家保护植物。
7、对于野生种质资源的保存,最好是采用(就地种植保存)方法,使基因最丰富地区的植物,尽可能地保持在良好的状态下。
8、中国广西南宁,1986年建立(金花茶)基因库两座。
9、种子保存法是将保存的种子放在(低温、干燥、缺氧)的条件下储藏。
10、《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列出的640种世界濒危物种中,我国有(156)个物种,约占总数的1/4。
三、判断题1、种质资源包括品种、类型、近缘种和野生、半野生种的植株、种子、无性繁殖器官、花粉甚至单个细胞。
(√)2、种质资源的范围大到全球的种质资源,小到一个基因。
杉木无性系对比测定与选择

杉木无性系对比测定与选择黄开勇;陈代喜;郝海坤;吴友良;莫钊志;韦谋勇;莫宗恒;廖忠雄【摘要】对从广东、贵州、湖南等地引进及广西本地转化培育的182个杉木无性系进行对比试验,结果显示:参试无性系存在显著的遗传差异,大部分生长量不如广西本地对照,尤其是从广西区外引进的无性系;各无性系造林表现早晚相关性显著,最高系数达0.988;广西本地转化培育的无性系遗传稳定性比区外引进的波动大,决选所需时间也较长;早期选择存在更大的错选、漏选风险,其机率分别为44.44%和29.63%;以材积作为主要性状指标对各无性系作Q型样本聚类,经综合判别分析,从参试无性系中选出广运5、柳327、湖南46等27个生长量比较突出的无性系.【期刊名称】《西南林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08(028)006【总页数】6页(P25-30)【关键词】杉木;无性系;选择【作者】黄开勇;陈代喜;郝海坤;吴友良;莫钊志;韦谋勇;莫宗恒;廖忠雄【作者单位】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广西,南宁,530001;广西区林业局种子站,广西,南宁,530022;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广西,南宁,530001;融安县西山林场,广西,融安,546000;广西区林业局种子站,广西,南宁,530022;融安县西山林场,广西,融安,546000;融安县西山林场,广西,融安,546000;国营高峰林场,广西,南宁,53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91.270.4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 (Lamb.)Hook]是我国特有的针叶用材树种,也是华南地区重要的速生用材树种,其造林面积和林分蓄积量均居我国人工林的前列.随着国家对林业的分类经营,华南各省区作为国家商品用材林的主要建设基地,将承担着解决我国现在以及未来木材供需矛盾的重大责任,而无性系造林由于选优繁育,并保留母本的优良特性,林相整齐而日益受到重视[1].为此,课题组在“八五”国家杉木攻关课题“杉木多世代遗传改良和建筑材优良无性系选育”以及广西“九五”林业重点项目“杉木遗传品质改良及速生丰产组装配套技术推广”的基础上,对既有的杉木无性系对比试验林继续予以观测和分析,以期进一步选择和培育杉木优良无性系,实现杉木人工林“速生、丰产、优质”的培育目标.1 试验地概况试验地设在广西融安县西山林场和广西区直高峰林场.融安县是融江河流域的中心地区,是我国杉木的主产区之一.高峰林场位于广西首府南宁市郊,属于杉木的南部边缘产区.各试点内所安排的试验地均连成一片,立地条件基本相同.试验点基本情况见表1.表1 试验点基本情况2 材料与方法2.1 材料来源试验材料来自于广西、广东、贵州、湖南以及浙江等地不同层次群体转化的无性系共182 个.由于无性系的培育和引进时间不同,故分别于1993 年3 月和1994 年3 月造林.结合广西的生产和科研情况,试验对照均采用广西生产上已普遍使用的种子,即CK1—融水糠杉(全国优良种源之一,比一般种增产20%),CK2—融安西山杉木种子园混合种(全国面积较大、质量较好的种子园之一,比融水优良种源增产15%左右),CK3—广西选出的优良家系山口38(比融水优良种源增产30%)[2-4].试验造林所用苗木均为1 年生合格苗.2.2 试验设计试验采用分组完全随机区组设计,每组设3 个对照,根据试验地情况分别安排3 ~10 次重复,见表2.表2 无性系对比试验排列(不含对照)注:*表示该组试验部分无性系作重复排列试验设4 株小区,直行排列,在各重复之间设有水泥界桩以免混淆.造林密度为2 025 株/hm2,株行距2 m×2 m.在西山试点,整地方式为挖规格为50 cm×50 cm×25 cm的大坑,造林地立地指数为16;在高峰试点,整地方式为挖规格为60 cm×60 cm×30 cm的大坑,造林地立地指数为14.试验林的抚育管理均按生产上的常规方式进行.2.3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2.3.1 数据收集按设计要求,于每年11—12月对各组试验林进行测定,内容为树高和胸径,然后根据树高、胸径与材积的相关关系推算其蓄积量.本文主要论述1993 年造林6 年生、7 年生、9年生和1994 年造林5 年生、6 年生以及8 年生的测定数据分析结果.2.3.2 统计分析方法数据的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及聚类分析等均使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 for Windows(Statistics Package for Social Science)完成[5].对于试验中出现的缺失数据,由系统自动识别和更正.材积计算按广西林业勘测设计院编制的杉木立木蓄积计算公式进行[6-7]:其中:V表示材积;D表示胸径;H表示树高.遗传力计算公式为[1]:其中:h2 表示遗传力;F表示收缩系数,即方差分析中的F值.3 结果与分析3.1 生长量差异分析3.1.1 生长量汇总及分析对于树高、胸径直接采用原始测定数据进行平均汇总.对于材积则先进行单株材积计算后再进行平均汇总.各组试验林生长情况调查见表3,4.表3 西山林场试点各年龄无性系生长量调查续表注:*代表1994 年第2 组试验改用普通无性系代替山口38作CK3.表4 高峰林场试点各年龄无性系生长量调查从表3,4 可以看出,各组试验林的生长量存在差异,比较相同年龄阶段的试验林,尽管高峰试点属于杉木的边缘产区,但采用广西区内选择的无性系,其生长量仍然比在属于杉木中心产区的西山试点采用的外来无性系表现好.此外,大部分无性系生长不如对照,尤其在西山试点.在试验中,CK3 显示出极高和稳定的生长表现,生长量优于它的无性系屈指可数,说明以广西本地选育的优良家系作为对照而选育出的优良无性系将不但有高的遗传增益,而且可望获得高水平的生长量.张文峤[4]曾于1996 年对西山林场试验点1993 年第1 组的试验林作过调查分析,其结果显示该组无性系的生长存在显著的差异,虽与本次分析的结果相一致,但当时初选的比CK3 生长量大的5 个无性系,经本次筛选,仅有4 个无性系的材积生长超过CK2 的水平而没达到CK3 的水平.不但说明广西本地优良家系后期的高生长量水平,同时也意味着随林龄的增长,参试各无性系生长的速率会由于各种因素(遗传、环境)的影响而有所波动.因此,对于优良无性系的选择,在早期(6 年生及以前)就进行决选,是有一定风险的.3.1.2 表型方差及遗传力分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无性系的树高、胸径、材积生长存在显著和极显著差异,且随着林龄的增长,各性状的差异均呈逐渐增大的趋势.这与黄开勇[3]于2003 年对在高峰林场进行的杉木二代种子园子代引进试验的分析结果相一致,说明了无论是家系或是无性系,其遗传差异会在生长过程中通过表型不断得到表现,这一点在良种选育过程中应该得到重视.随着林龄的增加,总的来说,来自遗传变异方面的影响有增大的趋势,意味着受环境变动所引起的影响不断减少.主要采用广西区外无性系的西山试点,同一组试验的遗传力参数相差的绝对值基本稳定在0.1 左右,说明在这个年龄段,由环境影响而造成的差异已趋于平衡,造成差异的原因已逐渐以来自于遗传的差异为主.因此,在此年龄阶段对其进行选择的结果是相对可靠的.而对采用广西区内无性系的高峰试点进行遗传力分析结果显示,其变异系数波动的幅度仍相对较大,极值相差达0.3 以上,说明对广西区内选育的无性系,此时进行选择将会有一定的风险.见表5.表5 各年龄广义遗传力分析注:“*”括号内数字表示的是1994 年试验造林的林分年龄;“—”表示收缩系数未达显著水平,而不作遗传力计算.3.2 生长量秩次相关分析对各林龄段的生长量指标作秩次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主要采用广西区外无性系在西山林场试点营造的试验林,各组的造林表现不但存在着明显的早晚正相关性,相关系数甚至达到0.988,且有随年龄增长趋于增大的倾向,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那么此阶段对于该组参试无性系的选择,已经有了很高的可靠性;而全部采用广西区内无性系进行试验的高峰林场试点,其早晚相关性虽然部分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但波动幅度较大,如1994 年营造的第1 组试验林,其3 年生与6年生胸径的相关系数为0.879,达极显著水平,而6年生与8 年生的相关系数却为0.205,根本不显著,因此在该试点进行试验的参试无性系表现仍不算稳定,说明在该林龄阶段对广西区内无性系进行选择要比广西区外无性系存在着更大的风险.3.3 聚类分析3.3.1 聚类方法采用组间平均连接法(Between-groups linkage),即Q型样本聚类.变量距离的计算采用欧氏距离平方(Squared Euclidean distance)计算法.因本试验中参与聚类的各无性系所在的试验组合中对照的生长量并不相同或采用的是不同的对照,故在聚类分析之前对数据进行了统一量化处理.处理的方法是采用各无性系与各个对照的比值为新的聚类变量数据,这并不影响聚类分析得到的结果.3.3.2 无性系聚类和判定从年生长量秩次相关分析得知,各组试验林的前后阶段生长的相关性大部分达到极显著和显著的水平.因此,仅以6(7)年和8(9)年测定的数据进行聚类.聚类结果的树形图因广占篇幅,本文略去不表.仅将各无性系按材积生长量以3 类和5 类分别进行划分,其结果见表6.从表6,7 可以看出,在生长后期进行选择时,总的趋势是选出的无性系数量会有所减少,比较这两个阶段选择的结果,不难发现早期进行选择,错选和漏选情况发生的机率较大,进一步说明了较早时期进行无性系选择的风险性.同时也进一步验证了阮梓材[1]、雷布先[8]、王明庥[9]、饶显生[10]、赵承开[11]等认为杉木优良家系、无性系选择应在造林6 年以后进行,最好在8 ~10 年的论断.表6 各组试验优良无性系判定结果续表注:括号内数字表示1993 年进行造林试验;“#”表示错选,“*”表示漏选. 表7 无性系选择风险3.4 优良无性系的选择对以上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将其与对照的生长量作全面比较,可以从参试的广西区内外的无性系中选择出广运5、柳327 以及湖南46 等27个生长表现比较突出的优良无性系,占182 个参试无性系及家系的14.8%.其中从广西区外引进的有5 个,占参试无性系和家系的2.7%.对于这部分选出的无性系,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广西区内适当推广.4 结论(1)本试验共有来自区内外的无性系182 个,其中仅有27 个达到或超过广西本地选育的优良种源的生长量水平.从广西区外引进的无性系能达到这一水平的仅为5 个,其他均是广西区内转化选育的无性系.因此,在广西的推广造林中,盲目引进外省种源的做法并不可取,应主要着眼于广西区内进行选育.(2)杉木无性系的早期选择会存在错选和漏选的风险,机率分别为44.44%和29.63%,晚期进行选择将比早期更加可靠.(3)由于广西区内选育的无性系在5,6 年生时,其遗传变异仍然存在较大的波动.因此在对其进行选育时,决选时间应作适当推迟.[参考文献]【相关文献】[1]阮梓材.杉木遗传改良[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2]陈代喜,黄开勇,张文峤,等.杉木二代园子代区域试验初报[J].广西林业科学,1998,27(1):11 -15.[3]黄开勇,陈代喜,廖忠雄,等.外源杉木二代种子园子代引种试验研究初报[J].广西林业科学,2003,32(4):175 -180.[4]张文峤,陈代喜,韦孟琼,等.杉木无性系区域化试验的初步研究[J].广西林业科学,1996,25(4):201 -205.[5]卢纹岱.SPSS for Windows统计分析[M].2 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6]黄海仲,兰向宏,王自龙,等.杉木人工林迹地更新树种选择研究[J].广西林业科学,1997,26(3):113.[7]邓绍林.桂西北杉木人工林伐根直径材积表编制及应用[J].广西林业科学,1999,28(3):140.[8]雷布先,陈代喜,孙培琨,等.杉木后代测定与家系选择研究[J].广西林业科技,1991,20(3):127.[9]王明庥.林木遗传育种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10]饶显生,程书建,刘化桐,等.杉木无性系苗期选择可靠性分析[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2,22(1):82-85.[11]赵承开.杉木优良无性系早期选择年龄和增益[J].林业科学,2002,38(4):53 -60.。
湿加松引种试验林遗传变异及优良家系选择

湿加松引种试验林遗传变异及优良家系选择张著奎+(福建省上杭白砂国有林场,福建上杭364200)摘要:通过对福建省上杭白砂国有林场收集的湿加松引种试验林生长性状的调查分析,进行优良家系的选择。
结果表明:各参试家系在树高、胸径、材积性状上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具有较高的遗传力;利用20%入选率选择出湿加松引种试验林优良家系6个,平均材积遗传增益达698.36%,乎均材积现实遗传增益达722.86%,在生产上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关键词:湿加松;引种试验;遗传变异;优良家系;选择中图分类号:$72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180(2013)01—0072—05目前,遗传改良技术研究已取得了显著成效。
研究更多集中在杉木、马尾松等常见树种,对湿加松等引种试验的研究相对较少”3|。
鉴于此,本研究通过对1999年营造的湿加松引种试验林进行生长性状调查,估算家系遗传力等参数,筛选一批速生优良家系供生产应用。
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试验地概况试验地位于福建省上杭白砂国有林场,地理坐标为116。
39’E、25。
08’N,处于武夷山脉南段的低山丘陵地段,平均海拔450~500m。
地势相对较为平坦,平均坡度5—20。
该地区热量充足,年均气温19.2。
C,无霜期295d,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1732m m,比较有利于湿加松的生长。
2材料与方法2.1试验材料试验材料为1998年从广东省林科院引进的湿地松和加勒比松的杂种家系和部分对照家系种子。
其中杂种家系种子32个号(1—3l号、34号),对照家系种子7个号。
对照分别为加勒比松无性系自由授粉种子(C K。
)2个号(32号、33号),加勒比松无性系种子园混合种(CK:)3个号(35号、36号、37号),本地马尾松普通种(CK,)2个号(38号、39号)。
2.2试验方法1998年9月,在上杭白砂国有林场分家系进行容器苗培育,1999年6月栽植。
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田间实验设计,参试材料39个家系(含对照),20个区组,2株小区,其中15号、37号和39号家系由于保存株数太少,不纳入统计分析,实际共保留36参试家系(含对照)。
杉木无性系雌球花量与生长性状的遗传相关分析

杉木无性系雌球花量与生长性状的遗传相关分析
莫昭展;梁海清
【期刊名称】《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6(27)5
【摘要】通过对广西柳州地区杉木种子园母树的雌球花量与树高、胸径、冠幅、冠高、树冠表面积等生长性状进行遗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用生长性状对雌球花量进行间接选择效率不高;雌球花量与生长性状的相关变异小,性状比较稳定.相关遗传力通径分析表明,树冠表面积对雌球花量的直接作用最大.
【总页数】5页(P75-79)
【作者】莫昭展;梁海清
【作者单位】玉林师范学院,化学与生物系,广西,玉林,537000;玉林师范学院,图书馆,广西,玉林,53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4
【相关文献】
1.油松种子园无性系雌球花量变异及稳定性评价 [J], 李国锋;张华新
2.杉木无性系木材密度遗传变异及其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 [J], 胡德活;阮梓材;钱志能;黄越茂;黄小平;陈忠林
3.杉木无性系木材密度遗传变异及其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 [J], 胡德活;阮梓材;钱志能;黄越茂;黄小平;陈忠林
4.杉木无性系生长性状的遗传变异及优良无性系早期选择 [J], 张海燕
5.广西杉木无性系的总花量与生长性状的遗传相关及通径分析 [J], 莫昭展;施新程;梁海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无性系育种——精选推荐

无性系育种一、无性系育种的概念和现状无性繁殖(vegetative propagateion)是指没有精子或卵子直接参与的繁殖过程。
由树木母体的一群细胞、一部分组织或器官,通过体细胞的有丝分裂,而分化发育成各种组织和器官,直到长成完整的植株。
无性系(clone)是指某一原始母株通过无性繁殖所产生的一群个体的总称无性系育种(clonal breeding)是相对于有性选育过程而言的。
对于易于无性繁殖的树种,从普通林分、人工林分或杂种群体中选出的优良单株,用无性繁殖形成无性系,按育种目标和要求对各无性系进行比较鉴定,评选出最优无性系,最后推广应用于生产。
这整个过程较无性系育种。
70年代以来,树木的无性繁殖应用在林木遗传改良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开辟了无性系林业的新阶段。
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几十个国家都开展了林木树种无性繁殖和无性系造林的研究。
在阔叶用材树种中,已在人工林和园林绿化中应用无性系的树种有:杨树、柳树、桉树、泡桐、木麻黄、柚木、刺槐、悬铃木、杜仲、榆树、鹅掌揪等。
经济林树种有油茶、油桐、漆树、核桃、板栗、枣等杨树、柳树无性系的应用,在林业生产中已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森林树种无性系应用最早取得成效的实例。
分析其原因,一是因为这类树种易于种间杂交,容易获得杂种;二是容易扦插繁殖。
通过种间杂交,使显性、超显性和加性遗传效应共同作用,产生杂种优势,利用无性繁殖,固定这些优势,获得最大的遗传增益,并使生产群体的性状稳定一致,以利于提高产量和便于经营。
据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的统计,当前全世界杨树人工林面积约140万hm2,这个统计尚不包括中国的数据。
中国杨树人工林面积已居世界首位。
在用材树种中,杨树无性系育种和无性系造林开展的最早,规模最大,也最有成效。
这些人工林所使用的无性系,大多起源于黑杨派,即美洲黑杨、欧洲黑杨和它们的杂种一欧美杨。
自80年代初大规模推广杨树无性系造林以来,在我国黄淮、江淮平原营造工业原料人工林50万hm2,已具有工业利用规模,使这些原本缺林少村的地区,成为了我国特有的工业原料林基地。
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报告模板

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报告模板目录一、前言 (2)1.1 调查背景与目的 (2)1.2 调查范围与内容 (3)1.3 调查方法与数据来源 (4)二、林木种质资源现状分析 (6)2.1 总体情况概述 (7)2.2 各树种种质资源数量与分布特点 (7)2.3 主要树种种质资源特性分析 (8)三、林木种质资源多样性分析 (9)3.1 遗传多样性分析 (10)3.2 物种多样性分析 (12)3.3 生态多样性分析 (13)四、林木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建议 (14)4.1 保护策略与措施 (15)4.2 开发利用方向与建议 (16)4.3 保护与利用的效益评估 (18)五、结论与建议 (19)5.1 调查结论总结 (21)5.2 对政策与管理的建议 (22)5.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23)一、前言随着人们对生物多样性认识的不断加深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林木种质资源作为自然界中宝贵的遗传资源,对于培育新品种、改良现有林木、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全面了解我国林木种质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及利用现状,为林木育种、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次调查旨在系统收集和整理林木种质资源的相关信息,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措施。
本报告以全国范围内的林木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调查、文献资料查阅、专家咨询等方法,对林木种质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利用现状及其价值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
报告内容涵盖了林木种质资源的概况、优良种质资源筛选、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等方面,旨在为我国林木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1.1 调查背景与目的随着人们对森林生态系统的认识不断深入,林木种质资源作为森林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林木种质资源不仅为造林、育种提供遗传材料,还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变迁,我国林木种质资源面临着严重的流失和破坏,亟需加强调查与保护。
林木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其及研究进展

林木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其及研究进展朱积余 莫钊志(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 南宁 530001) (广西林业厅种子站 南宁 530022)摘要 综述了林木种质资源保存的意义、历史和国内外现状,介绍和评价了林木种质资源保存的原境保存、异境保存、设施保存三种方式,并展望了林木种质资源保存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种质资源 保存 现状 进展1 引言由于人口的增加,人类生物圈的扩大,工业的发展,生物生产量的不断增加和无计划的生物资源开发,破坏了生态环境,导致生物种的灭绝和遗传退化。
例如,农(林)业生产中追求高产高效而采用单一品种大规模种植,造成病虫害连年发生,而且灾害的频率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
这种生产模式以及人们为改良品种而进行的选育引起作物本身的遗传基础起来越窄,导致抗病虫害和适应逆境的能力越来越低,从而加快了物种灭绝的速度。
再者,由于森林资源,特别是热带雨林的破坏,不仅引起水土流失,沙漠化速度加快,气候恶化,水库江河淤塞,频繁的洪涝和干旱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导致物种的灭绝和种质资源的消失的速度加快。
地球上有记载的生物种约150万种,其中植物种类近30万种,目前被人类栽培利用的植物种仅1500多种(不含品种)。
据统计每年大约2000种高等植物从地球上消失,现存的高等植物的10%~20%也正濒临灭绝的境地。
多数植物当我们还未认识时,就已消失灭绝了。
据联合国环境计划署(U N EP)估计,到2135年,将有50%的物种从地球上消失,这将是人类自导自演的最大的悲剧。
另一方面,随着人类生活和文明程度的提高,特别是近年来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对生物新用途开发应用已渗透到农林、水产、矿产、环保、能源、旅游和医疗保健等各个领域,为生物的利用展现了广阔的前景。
而物种的灭绝,种质资源的丢失,将会给子孙后代在生物利用上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和遗憾。
因此,为了未来的发展而广泛地收集保存包括至今尚未利用的生物种质资源,尤其是保存陆地生态系的主体——林木种质资源,已是刻不容缓。
黑木相思优良无性系叶片数量性状与生长评价

黑木相思优良无性系叶片数量性状与生长评价裘珍飞【摘要】为合理利用种质资源,对5年生黑木相思(Acacia melanoxylon)无性系试验林中9个优良无性系(F1、SR3、SR9、SR14、SR17、SR18、SR25、SR38、SR41)开展叶片和生长性状的遗传变异研究,采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值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9个无性系叶片在形态、结构、化学性状都存在显著差异,以形态性状变异系数最大,其中叶面积(LA)和叶宽(LW)可作为直观区别无性系的可靠指标.SR18、SR17和SR14号无性系的树高(H)和胸径(DBH)生长具有显著优势.相关性分析表明,LW与H,LW、LA、比叶面积(SLA)与DBH呈显著线性关系,而叶长(LL)、干物质量(LDMC)、C、N、P、C/N和N/P与H和DBH相关性弱.隶属函数综合评价排名前4位的是SR17、SR18、SR41、SR14,可作为直接生产和后续育种工作的有效资源加以应用.【期刊名称】《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年(卷),期】2017(025)005【总页数】7页(P465-471)【关键词】黑木相思;无性系;叶片;数量性状;遗传变异;生长量【作者】裘珍飞【作者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广州 510520【正文语种】中文黑木相思(Acacia melanoxylon)是含羞草科(Mimosaceae)金合欢属树种,为相思类最高大乔木之一,原产于澳大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地。
黑木相思木纹美丽,材质好,具有固氮根瘤,枯落物丰富,改土性能好,20世纪90年代引进我国后在广东、福建、广西、海南等地成功种植[1−2]。
本世纪以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与嘉汉林业合作,通过无性系选育,克服了分枝多,主干不明显的问题,黑木相思已成为我国华南地区速生丰产、珍贵用材和生态公益等多用途树种[3−4]。
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起,黑木相思无性系造林面积以每年超过666.7 hm2的速度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柚木种质资源遗传变异和优良无性系早期选择问题的分析
柚木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林木,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资源和优良的无性系。
在柚木种
质资源的利用过程中,遗传变异和无性系选择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直接影响着柚木的品质
和产量。
对柚木种质资源遗传变异和优良无性系早期选择进行深入分析,对于提高柚木育
种效率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柚木种质资源的遗传变异
柚木作为广布于我国南方地区的木本植物,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资源。
这种遗传变异
主要表现在树高、树冠形态、树干质量、叶片形态、花瓣形态、果实形态、果皮色泽、果
实质量、果皮质地、耐性状等方面。
不同地理环境和生长条件下的柚木,呈现出不同的生
物学特性和产量表现,这些差异直接源自于自然的遗传变异。
柚木遗传变异资源的充分利用,可以为柚木的良种选育提供丰富的遗传物质基础,进
而改良和创新柚木品种。
根据柚木不同的用途要求选择相应的遗传变异资源,将有利于提
高柚木的抗逆性、抗病性和产量,推动柚木产业的发展。
二、柚木无性系的优良选择
柚木的无性系是通过无性传播途径繁殖,具有一定的遗传稳定性和相对固定的品质表现。
在柚木育种中,通过对无性系的选择和繁殖,可以有效地保留和传承柚木的优良遗传
性状,从而创造出更多的优质林木资源。
在柚木的无性系选择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种子产量、抗逆性、抗病性、生长繁茂度、果实品质等因素,才能确定出真正优良的无性系。
需要进行多方面的综合评价和多年
的观察研究,才能最终确定柚木无性系的优良选择。
在柚木种质资源遗传变异与无性系选择早期问题中,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柚木的遗传变异资源为无性系选择提供了丰富的遗传物质基础,通过不同遗传变异类
型的柚木杂交繁育,可以获得更加丰富和多样的无性系资源。
通过对不同遗传变异类型的
无性系进行综合评价和筛选,可以更准确地确定出极具潜力的优良无性系。
合理的选择柚木的遗传变异资源,可以为柚木无性系的育种提供更为丰富和有益的遗
传背景,帮助优良无性系的育种更快地实现目标。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柚木无性系选择早期问题时,需要避免一些可能影响稳定性和
品质的无性系。
对于柚木的种质资源和无性系选择早期问题,需要进行充分的分析研究,
以制定出更为科学的育种方案。
为了充分利用柚木种质资源的遗传变异和实现柚木无性系的优良选择,需要采取有效
的解决方法。
可以通过建立柚木种质资源园、无性系观测园和遗传遗传资源库等研究设施,
对柚木的遗传变异资源和无性系资源进行充分的收集和保存。
对柚木种质资源和无性系进行详细的表型和表现观测,分析其生态适应性和潜在育种价值。
可以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柚木的遗传变异资源和无性系资源进行深入研究,挖掘和鉴定出与柚木品质和产量相关的遗传标记,为柚木的育种提供更为准确的分子遗传学信息和有力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遗传资源管理系统(GRM),有效地管理和筛选柚木的遗传变异资源和无性系资源,为柚木育种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支持和科学化决策。
柚木种质资源遗传变异和优良无性系选择早期问题研究需要全面了解各个资源的特性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在进行育种时需要合理利用各类资源,充分发挥遗传优势与立体配置群体结构,才能更好地推动柚木育种工作。
这需要科学家、农民、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同致力于柚木种质资源和无性系资源的保护、利用与发展,以期为柚木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更丰富的种质资源和更高质量的无性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