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心中的好老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语文课堂走进孩子们的心坎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应该怎样上?什么样的语文课才真正算是好课?一堂好的语文课的标准究竟应该是什么?这是困扰着语文老师的一个共性的话题,我和许多的同事有着同样的困惑。我们不妨先听听专家们的评述:

资深语文教师贾志敏老师认为:好课让人感觉不累,教学环节安排较为紧凑有如行云流水,让所有人都被你的课堂教学活动所吸引,精神专注,积极投入,那就是好课。语文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认为:好课就像登山!语文教学专家王崧舟老师则认为:好课要有三味,即"语文味""人情味""书卷味"。而余宪老师的观点是:好的语文课应充满生命的活力。

专家们的论述是富有哲理的,也是他们从事多年语文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和理性认知的构建。而我们作为语文课的实践者,应当了解语文的特点,通俗化理解专家们的观念,在很难有一个专门的时间来静心思考的实践中,尽心尽力地上好每一堂语文课,把语文课上到学生的心里,这是语文老师教学的最高境界!

所谓"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语文课凭借的是多彩的语言、丰富的人文内涵、绵延跌宕的情感和深邃的哲思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影响着孩子们的成长。语文,姹紫嫣红、春意盎然,教师要引领着孩子步入"园林",让孩子们去感受、揣摩、体验、感悟,与课文对话,与作者交流。一句话,就是要把课上到孩子们的心坎上,让孩子把小手举得高高,以浓厚的兴趣、积极的思维、无限的想象参与到课堂中来……我认为这才是真真切切的一堂好的语文课。

一、语文课要上得质朴实效

教研课、竞赛课听多了,我就觉得华而不实的东西太多了。孩子们的课文还没读上几遍,教师便开始〝串讲"、〝演戏",或任由孩子〝东拉西扯"装模作样的讨论,或凭借美伦的多媒体课件〞一灌到底"(当然,我并不是否认多媒体课件的优越性,该有则用,相得益彰,若是为用而用,难免画蛇添足),或师生互动进行"才艺展示"……真可谓"热热闹闹"、"赏心悦目"。但一堂课下来,孩子们到底学到了什么,很难看得出来。这样的课,所作的准备,也是我们的随堂课根本无法达到的。我个人认为,所有的课都应该上得朴实一些,尤其是语文课,更应该关注基本的读练,课文要读到孩子的心里,训练要练到孩子的心里,多给孩子一些实惠。

1.心中有数、目中有人

“心中有数”是指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既要立足教材又要超越教材,既要把握好教材的价值取

向又要开掘教材蕴藏的资源,使得教学内容丰韵起来。我在教学说说写写《秋天》时,打破教材这本“圣经”,不囿于课本上提供的内容,创造性地“用教材教”。课前让孩子走出教室,在广阔的生活背景中寻找大自然。课堂上引导孩子通过目睹、耳闻、鼻嗅、口尝去感受秋天。引领孩子走进自然、走进生活,欣赏田野的自然风光,启发孩子感悟冬天是美丽的、夏是甜蜜的、春是芳香的秋是丰收的……这样把握教材上起课来才能挥洒自如。“目中有人”是教师心中要时刻装着学生,对学生的知识、能力以及心理状态了如指掌,因材施教。比如低年级教《读读背背》时,重在读,重在背。读熟了,背熟了,就储存起来了。以后再来慢慢消化,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先吞噬,后反刍"。而到了中、高年级,随着学生知识、能力、心理的发展,教《读读背背》时,不能还只是停留在读读背背的层面上,而应拓展到理解、应用的层面上。同时教师从孩子的“学”出发。在《春》的教学设计中,我更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习,思考孩子想学到什么,会怎么学,学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怎样帮助解决。给各种不确定性的出现留下足够的空间,并把这些不可预测的事件作为课堂进一步展开的契机。让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成为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成为师生向未知方向探索的旅程。

2.创设情境、生发情感

孩子读课文,入境才能情真意切。教师要善于把握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由景入情,以情观景,启发想象,步入情境。一节好的语文课,对"情"的处理很重要。如在教学《雨点》时,可通过多媒体手段创设课文的情境,启发孩子想象:"多么平静的小池塘啊!小雨点睡得多香呀,它正做着一个甜蜜的梦呢!它梦到了什么?"……唤起孩子对已有生活的体验和情感积淀,启动情感的闸门。此时,教师充分利用文章优美的语句,精彩的片断,让孩子充分地感受,全身心地诵读,让语言所抒发的情感溢出纸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设情境,调动孩子全身的感觉器官,让孩子进入角色。在精美的动画中,在优美的音乐中,孩子情不自禁地站起来、跳起来,眉飞色舞、欢呼雀跃,仿佛觉得自己就是小雨点,在池塘里甜甜地睡觉,在小溪里愉快地散步,在江河里兴奋地奔跑,在海洋里尽情地跳跃。

3.熟读精思、用心体悟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须引领孩子经历与课文"对话"的过程。首先,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在这个环节中要认真指导孩子读通课文,"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孩子课文不读好,教师决不开讲。其次,熟读精思,领悟话题。引领孩子步步深入,由表及里,求其精微。选择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精彩语段等有价值的话题作为对话的主题。一位老特级教师执教《少年闰土》,文中有"秕谷"一词,学生查字典回答:"秕谷是干瘪的谷子"。一般来说,到此为止

就够了,可老师又问学生:"能不能说瘪枣啊!"学生答:"不能。"老师笑问:"为什么?"学生答:"因为秕字是禾旁,是专用来形容谷子的。"解释一个"秕"字,增长了多少见识啊!再次,研读感悟,多元解读。语文教学的本体价值就是促使孩子言与意的积极感悟、内化、转换,进而运用个性的言语表达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进入读之而喜,读之而悲的境界。比如,我在教《"黑板"跑了》最后一段时,我问:当安培终于发现自己用来演算的黑板不是真正的黑板,而是一辆马车车厢的后壁时,心情怎样,为什么?会如何表现?一个学生说:安培此时的心情一定很难过,因为他的劳动成果被带走了,此时,他会难过地说:那不是一块黑板,而是一辆马车车厢的后壁。另一个学生说:安培此时一定会很惊讶,惊讶自己竟然把一辆马车车厢的后壁当作了黑板,他会惊讶地说:啊?这不是一块黑板,而是一辆马车车厢的后壁啊。还有个学生说:安培此时会觉得自己很可笑,笑自己的举止荒唐,他会自我解嘲地说:哈哈哈,原来这不是一块黑板,而是一辆马车车厢的后壁啊。说完,自我解嘲地耸耸肩,摊了摊手。……学生之所以有各自不同的解读,是因为文章的主旨已植根于学生的心坎里。

4.须因课设练、拓展探究

语言文字是工具,不练难以深刻理解,不练难以熟练运用。但是,有时教师迷醉于 "多多益善",大搞题海战术,孩子上起课来"真没劲"。要上好一节语文课,教师还要精心设计,因课设练,拓展探究。一句话,就是要把训练练在点子上,练到孩子的心里去。如在教学《小镇的早晨》时,这是一篇层次清晰的范文。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品读课文,了解课文的构段方式和写作特色,让学生通过回忆实际生活,感受早晨的宁静美、热闹美、紧张美。然后对学生说:"我们不仅要学会感受美,而且还要像作者一样去创造美。"接着请同学们写一写校园的早晨。孩子稍作准备便妙语连珠:有的说"校园的早晨是宁静的,当早晨第一缕霞光出现时,运动员们已经开始了晨练。小树在薄雾中静静地站立。如果你在操场上大喊一声,你一定会听到自己的回声。不远处,隐隐传来公鸡打鸣的声音……"有的说"校园的早晨是热闹的。一大早校园的门口便围的水泄不通。自行车的'叮零声'、摩托车的'突突声'、电动车的'嘀嘀声'、小轿车的'哒哒声',再加上家长们的'嘱咐声'、礼仪值日同学的'问候声'……汇成一支欢快和谐的交响乐。"

二、语文课要上出诗情画意

于漪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起伏曲折,就会使读者兴趣浓厚,步入胜境,领略无限风光。"语文课如果上得太平板,孩子就会昏然欲睡;如果课上得有起有伏,有鲜明的节奏,语文课才能上出诗情画意来。

1.教学内容应该疏密相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