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新人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共18张PPT)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共18张PPT)
力环流模式图
1.根据图中所示的信息,画出图中热力环流的方向。
2.北京要把大气污染严重 的某大型企业从城区迁出, 根据热力环流的特点,最适 合该企业的新厂址应选在图 中A、B、C三地中的何处, 请说明你的理由。
C,C在城与郊区热力环流圈之外, 不会将有污染气体带到城区
总结
• 1、大气受热过程
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分组讨论
为什么月球外表的昼夜温差比地球剧烈?
小结
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地面辐射
太阳 太阳辐射 地面
大气 大气辐射
大气逆辐射
宙 空

保温作用
各地受热均匀吗,十一很多人去海边?
探究二:热力环流
1、几个常用概念
A、 气压: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压力 随高度升高,气压减小 上小下大
B、高压、低压: 同一高度上,空气密度越大,气压值越大,称为
大气反射、 散射
注 主意要:由真什正么射宙起大向空宇间保气温成作分用来射向空的 完宇间是 成宙大箭 该头 作大? 用气上?界
O3 少量大气吸收
削弱作用
太 阳 辐

CO2 H2O 大量大气吸收
辐 射
保温作用

(温室效应)



大气逆辐射

地面吸收
“太阳暖大地〞 “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小试身手

地面辐射
太阳 太阳辐射 地面
大气 大气辐射
大气逆辐射
宙 空

• 2、热力环流
保温作用
地面的冷 气流垂 直 热不均 方向运 动
同一水平面产 生气压差异
大气水平 方向 运动
热力环流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和说课稿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和说课稿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
(二)讲授新知
1.介绍热力环流的成因、特点和影响,讲解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2.结合案例分析,以我国冬季雾霾现象为例,讲解大气运动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3.运用多媒体课件、GIS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展示热力环流的过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4.结合时事热点问题,如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异常等,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进行思考和讨论。
2.强调大气运动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提醒学生关注环境问题,提高环保意识。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大气运动现象,如雾霾、气候变化等。
2.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反思能力。
在教学案例的设计中,我注重联系生活实际,以我国冬季的雾霾现象为例,引导学生关注大气运动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同时,结合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异常等时事热点问题,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地理思维能力。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还运用多媒体课件、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热力环流的过程,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直观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提高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今后学习更多地理知识打下坚实基础。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和说课稿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天气、气候与人类活动”的第一节“大气环境”,主要内容是热力环流。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基本形式,它是由地球表面冷热不均所引起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为主题,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生动的教学活动,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成因、特点和影响,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共39张PPT)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共39张PPT)
烧炭老翁
臭豆腐厂
知识拓展
大气的结构
大气圈
1 大气的受热过程
(1)受热过程 ①太阳暖大地 ②大地暖大气
② ①
1 大气的受热过程
知识拓展 波长与温度的关系
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辐射
短波辐射
长波辐射
长波辐射
1 大气的受热过程
(2)热量来源
①直接来源: 地面辐射 ②根本来源: 太阳辐射
大部分
为什么在对流层随着海拔升高,气温会降低?
P29活动题
Page 8
1 大气的受热过程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类型:吸收
作用:使地球表面的温度不至于太高
反射 散射
大气反射
大气上界
大气散射
大气吸收
(CO2 和 H2O——红外线) (O3 ——紫外线)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1 大气的受热过程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
红外线 紫外线
因为正午12点太阳辐射最强烈的,此时 地面温度先达到最高。而后地面辐射使大气 温度逐渐升高,这个过程持续2个小时,所以 大气温度在14点才达到最高。
地温≠气温
小结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 大气的保温作用
吸收 反射 散动形式
2
热力环流
(1)热力环流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 流,称之为热力环流。
A
风B
900
1000 地面


气压分布规律
气 同一垂直方向,海拔高气压低
压 分 同一垂直方向,近地面温高压低
布 规
同一垂直方向,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类型相反
律 等压面凸高,凹低

2024-2025学年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配中图版)第2章第3节第2课时热力环流与大气运动

2024-2025学年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配中图版)第2章第3节第2课时热力环流与大气运动

【思维流程】 第1题,在等压线图中确认风向的方法:
第2题,
第3题,
对点训练•突破
下图示意某一等高面。 M、N为等压线,其气压值分别为PM、PN,M、N之 间的气压梯度相同。①至⑧是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气垂直运动时,O点 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读图,完成第1~2题。 1.若此图表示北半球等高面,PM>PN,则O点风向可能为( A ) A.⑥或⑦ B.②或⑥ C.④或⑧ D.③或④ 2.若此图表示高空等高面,PM<PN, 则O点风向为( C ) A.③或④ B.②或③ C.③或⑦ D.⑥或⑦
力,其特征是 垂直 于等压线,并由
高 压指向 低 压。
(2)图中B是 摩擦 力,摩擦力与风向 相反 ,可 降低 风速。
(3)图中C是 地转偏向 力,其特征是始终与 风向 垂直,使风向在
北半球向 右 偏,在南半球向 左 偏。
4.高空风与近地面风的比较
类型
受力
风向
距离地面约
1 500米以上 水平气压梯度力 与等压线 平行 和地转偏向力
②城市风与城市规划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工厂选址、卫星城选址等都要考虑其不利影响,尽可 能位于城郊环流的外围。为保护城市大气环境, 在城市规划时,要研究城 市风的下沉距离。一方面将大气污染严重的工业布局在城市风的下沉距 离之外,以避免工厂排放的污染物流向城区;另一方面,应将工业卫星城建 在城市风环流之外,以避免相互污染。
(1)近地面热气流上升(热上升);近地面冷气流下沉(冷下沉)。 (2)同一水平面,风从 高压 吹向 低压 。 (3)无论近地面还是高空, 高压 处等压面都向上凸, 低压 都向下凹。
处等压面
【大概念提取】 气压的高低是相对于同一水平面而言的,因而高压的数 值并不一定大于低压的数值。同一水平面上,高压区的气压值大于低压区; 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低压的数值要高于对应高空高压的数值。 【思考感悟】 气温越高,气压越低吗? 提示 不一定。同一水平面上,气温越高,气压越低;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温 越低,气压也越低。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一: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件共35页文档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一: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件共35页文档
射 向 地 面
射向宇宙空间
射向宇宙空间 大气上界
大气吸收 大 气 辐 射

气 大气 增 吸收 温
射向地面
地面受热增温
保持地面温度
1 .“太阳暖地面” 3.“大气还地面”
地面 2.“地面暖大气”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的热源:
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 重要的能量来源;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 直接的热源。




(1)在图a和图b上标出白天和夜间海洋和陆地气压的高低。 (2)想想一天之内,海岸边何时吹海风,何时吹陆风?
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间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3)在图a上,画出白天陆地和海洋之间的大气运动方向,使之构成一 个环流圈;在图b上,画出夜间陆地和海洋之间的大气运动方向,使之构 成一个环流圈。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一:冷热不均引 起大气运动课件
16、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17、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18、福不虚至,祸不易来。 19、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0、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 大气运动
【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1】
太 反射向宇宙空间 阳
人造烟幕可增强大气逆辐射, 提高地面的温度。
利用温室效应, 发展反季节果蔬
等压面
B
A
C
地面受热均匀
热力环流
低气压 高气压
低气压
高气压
B 冷
低气压
A 热
高气压
C 冷
大气水平运动
同一水平面 产生气压差异
大气垂直运动 地面冷热不均
热力环流
低气压 高气压
低气压
高气压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1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平流层中的臭氧主要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的反射作用最强。

所以,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

散射作用:散射可以改变太阳辐射的方向,所以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是明亮的。

蓝紫光最容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通过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保持热量,然后通过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

3.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1)睛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导致昼夜温差大。

因此,深秋至第二年早春,霜冻多出现有睛朗的夜里。

(2)秋冬季节,北方农民常用人造烟幕的办法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面的农作物免遭冻害。

二、热力环流1.概念: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2.形成:冷热不均(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注:高气压、低气压是指同一水平高度上气压高低状况。

3.理解热力环流应注意的问题:①近地面受热,气流上升,形成低压(气温高则气压低),高空则形成高压;近地面冷却,气流下沉,形成高压(气温低则气压高),高空则形成低压。

②在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③同一水平面,高压区等压面上凸,低压区等压面下凹(凸高凹低)实例:气压值B=C=E气压值A>B,E>D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所以,气压值A>D4.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①海陆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的大气运动形式。

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升温快,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高空气压升高),形成“海风”;夜晚情况正好相反,空气运动形成“陆风”,(白天海风,夜晚陆风)②山谷风: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强烈增温,导致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夜间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风。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我们先回顾大气的组成
气体
注意:水汽也
N2有这个作用源自O2 CO2-吸收红外线,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组成
O3 -吸收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悬浮物质
水汽
成云致雨
分 上 高层大气: 有一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水平运动显著,利于高空飞行;有一O3层
下 对流层:对流运动显著,天气复杂多变
见下图
大气的垂直分层
课前实验:
准备两支温度计(初始温度相同),其中一支 放在透明的塑料袋中。
将两支温度计同时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5分钟 后记录两支温度计的读数。
重复实验两次。
瓶内的温 度计读数
瓶外的温 度计读数
第一次 28.6 ℃
28.2 ℃
第二次 28.8 ℃
28.3℃
为什么两只温度计的读数会不同?瓶内的温度计读 数为什么会较高?
5.露或霜为什么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答案同上)
1
大气上界
大气 吸收 75
95%
2
4 (指向地面)
地面
~
思考:这幅图可以解决多少问题? 1.四种辐射的关系和波长比较; 2.大气如何保温(温室效应原理); 3.为什么一天中气温最高在午后14点?
二、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气压:指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质量
陆地
海洋
海陆风—陆风
(低压)
(高压)
陆风
降温快,气温低(高压)
陆地
降温慢,气温高(低压)
海洋
以上的这种热力环流 叫做 “海陆风”。
城市风
上升气流
郊区
市区
郊区
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城市风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课件(69张PPT)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课件(69张PPT)

字母的组合,正确的是
A.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a
B.大气的反射作用--d
D
C.大气的吸收作用--b
D.大气的逆辐射作用--c
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大气
中( B )
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 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 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 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
A.与空气运动方向成180°角 B.与空气运动方向成90°角 C.与气压梯度力方向成90°角 D.与气压梯度力方向成180°角
图中示意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初某时的气压系统。该气
压系统以每天120千米的速度自西向东移动。据此完成 下题。
7.24小时后甲地主要吹(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4.影响风向和风力的其他因素 (1)狭管效应原理:
(2)风向和风力随海拔的 变化原理:
练习
一、在下图中画出A,B点的风向

995 990

985
980
北半球
【例】读下图,完成1~2题。
1.图中A、B、C、D四点的风
向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
2.图中,风力最大的点是( )
A.A
B.B
C.C
D.D
图6示意某一等高面。M、N为等压线,其气压值分别为 PM、PN,M、N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①~⑧是只考虑 水平受力,不计空气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 方向。回答5-6题。 5.若此图表示北半球, PM>PN,则O点风向为 A.⑥或⑦ B.②或⑥ C.④或⑧ D.③或④ 6.近地面,空气做水平运动时,所受摩擦力与地转偏 向力的合力方向
C.热力环流 D.西风或信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地球大气的密度、温度、压 力、组分和电磁特性等都随 高度而变化,具有多层次的 结构特征。大气的密度和压 力一般随高度按指数律递减; 温度、组分和电磁特性随高 度的变化不同,按各自的变 化特征可分为若干层次。
高层大气
平流层
对流层
课前相关知识链接
对流层的特点:
一、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递减 大约每上升100 m,温度降低0.6摄氏度
P1>P2>P3
等压面变化:高压处上凸,低压处下凹
3
高1
等压面
低2
2000米
4
A
B

问题2:

把1至4点按气压由高到低排序--1---->-----3----->---4----->-----2-----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课前相关知识链接
大气的组成
多种气体的混合物
◎干洁空气:
课前相关知识链接
1、以氮、氧、氩为主,占大气总 体积的99.96%。
2、微量气体:
有二氧化碳、氪氖、氨、甲烷、氢、 一氧化碳、氙、臭氧、氡、
◎水 汽 ◎固体杂质
大气中悬浮着的尘埃、孢子、花粉等固态微 粒。
课前相关知识链接
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
1地球上的能量源泉是: 太阳辐射
读图了解:
1、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 哪两个部分?
主要集中在可见光区和红外区
2、太阳辐射为什么属于 短波辐射?
太阳温度高,辐射中最强 部分为可见光部分,波长短
? 结论:太阳辐射——短波辐射 地面辐射——长波辐射
2大气的对太阳辐射的作用
思考:1、从臭氧、
面温度骤降,气温很低
月球
白天,大气削弱了到 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气温不会太高
地球
白天,由于没有大气对太 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月面 温度升得很高,气温很高
根据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
1、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以及阴天,天空为 什么仍是明亮的?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2、为什么晴朗的正午天空呈蓝色,早晚呈红色?
蓝色光最 易被散射
无选择性,反 射光呈白色
向四面八方散 射 ,有选择性
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
1地球上的能量源泉是: 太阳辐射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作用:
吸收、反射、散射等,大部分太阳辐射到 达地面
太 阳 辐 射
地 大气吸收
面 吸 收
地面增温 1 “太阳暖大地”
地面
射向宇宙空 间 大气上界
大 气 吸 收
2 “大地暖大气 ”
4、在寒冬,为什么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
(人造烟幕能增强大气逆辐射,减少夜晚地面辐 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所以可防 御霜冻)
5、 为什么赤道地区终年太阳高度较大,但 它并不是全球太阳辐射强度最大的地区?
赤道地区空气对流旺盛,多云雨,云量多,大气的反 射作用强的原故
6 塑料大棚和玻璃温室都能够改善农业 生产条件。请简要说明原因。
地 面 辐 射
→ 温室效应
全球变暖
二、热力环流
二、热力环流 1、几个常用概念 A、 气压: 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重量 高度升高,气压减小
1060hpa 1100hpa
P2
高空
P1
A 地面
1000m 500m
B、高压、低压:
同一高度上,空气密度越大,气压值越大,称为 高压;密度越小,气压值越小,称为低压
(正午太阳高度大,阳光穿过路程短,仅蓝光被散射 掉,因而天空呈蓝色;早晚阳光斜射,穿过路程长, 短波各色光皆被散射,剩下红光投射地面,阳光红似 火,地平线附近的天空呈红色霞光)
3、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因为晴朗的夜晚,天空少云或无云,大气逆辐射 弱,地面辐射的热量散失多,所以晚秋或寒冬晴 朗的夜晚地面气温很低,容易出现霜冻)
二、垂直方向上形成强烈对流(“对流层” 因此而得名) 三、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对流层最活跃 和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
课前相关知识链接
平流层的特点:
1、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热源来自臭氧吸收太阳光中紫外线 2、空气水平运动占显著优势
3、大气能见度高,利于高空飞行。
课前相关知识链接
高层大气的特点
1、气压很低,空气密度很小
3 “大气还大地”
2 “大地暖大气 ”
大气通过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保持热量 地面通过大气的逆辐射补偿损失的热量
仅从大气的热力作用,说明为什么地球表面 温度的昼夜变化不像月球那样明显?
夜间,地面辐 射绝大部分热 量又被大气逆 辐射还给地面, 使气温不致降 得过低
大气
夜间由于没有大气的保温上效界
应,月球表面辐射强烈,月
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
1地球上的能量源泉是: 太阳辐射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作用
吸收、散射等,大部分太阳辐射到达地面
3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为什么一天当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14时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地 大气吸收






地面增温
辐 射 地面
射向宇宙空 间
大气上界
大 气 吸 收
1 “太阳暖大地”
同一高度(水平面)上空气由高压向低压运动
C
B

D
A

C、等压面: 大气中气压值相等的点所构成的面
1060hpa
2
1100hpa
1
高空
1000m 500m
B
A
C
地面
问题1:比较P1、P2、P3三个高度的气压值大小
气压值相等的点组合而 成的面叫做等压面
P3 900hpa
P2 1000hpa
P1 1100hpa
二氧化碳和水汽的
吸收作用,可知大
气吸收具有什么特
气高
性?(选择特性)

2、为什么大气直

接吸收的太阳辐射
能量是很少的?
层平 流
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 (大气对太阳辐 射中能量最强的
可见光吸收得很
对 流 层
二氧化碳、水汽吸收 少,大部分 可见
红外线
光能够透过大气


到地面)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
参与 的大气成分:云层、尘埃 特点: 无选择性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参与的大气成分: 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
特点:具有选择性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作用 参与作用的 波长范围 形式二氧化碳 (对流层)
红外线
作用特点
吸收强烈,有选 择性,大部分可 见光可穿透
反射
云层、尘埃
散射
空气分子、 微小尘埃
各种波长同 样被反射
(2000-3000千米高空已非常接近行星际空间的密度)
2、有若干电离层(80-500千米)能反射无线电波
思考1:一天中早晨气温低于中午的原因?
太阳高度小 ——经过的大气路程长 ——大气削弱多
太阳高度大 ——经过的大气路程短 ——大气削弱少
界大 气 上
思考2 :为什么一天当中,气温最高值出 现在午后14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