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储层含气性及其地质控制

合集下载

煤层气开发地质学理论与方法

煤层气开发地质学理论与方法

第一章绪论主要内容:本章主要论述了煤层气开发地质学研究的目的与意义,以及煤层气勘探的开发的现状。

从多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煤层气的储量、勘探、开发等情况,深入细致的描述了目前我国使用煤层气、利用煤层气的状况,同时也对未来我国煤层气开采的发展和利用做了一定的分析和研究。

第二章煤的物质组成及其基本物理化学性质主要内容:一、煤的物质组成1、煤储层固态物质组成(1)宏观煤岩组成煤是一种有机岩类,包括三种成因类型:①主要来源于高等植物的腐殖煤;②主要由低等生物形成的腐泥煤;③介于前两者之间的腐殖腐泥煤。

宏观煤岩成分是用肉眼可以区分的煤的基本组成的单位,宏观煤岩组成是根据肉眼所观察到的煤的光泽、颜色、硬度、脆度、断口、形态等特征区分的煤岩成分及其组合类型。

(2)显微煤岩组成显微煤岩组成包括有机显微组分和无机显微组分—矿物质。

在光学显微镜下能够识别的煤的基本有机成分,称为有机显微组分,是由植物残体转变而来的显微组分。

无机显微组分指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煤中矿物质。

2、煤中的水和气(1)煤中的水煤中的液相是指存在的水。

煤中水存在于煤孔隙—裂隙中,其形态分为液态水、固态水(2)煤中的气煤层中赋存的气态物质就是煤层气,主要化学组分为甲烷、二氧化碳、氮气、重烃气等。

二、煤化作用及煤层气的形成1、煤化作用成煤作用是原始煤物质最终转化成煤的全部作用,它分成两个相继的阶段:从成煤原始物质的堆积,经生物化学作用直到泥炭的形成,称为泥炭化作用阶段;当泥炭形成后,由于沉积盆地的沉降,泥炭被埋藏于深处,在温度、压力增高等物理、化学作用下,形成褐煤、、烟煤、无烟煤和变无烟煤的过程,称为煤化作用阶段,包括成岩作用阶段和变质作用阶段。

2、煤化作用特点及煤化程度指标(1)煤化作用特点①增碳化趋势②结构单一化趋势③结构致密化和定向排列趋势(反光性增强)④煤显微组分性质的均一性趋势⑤煤化作用的不可逆性⑥煤化作用发展的阶段性和非线性(2)煤化程度指标煤化程度指标简称煤化指标,又称煤级指标,不同煤化阶段中各种指标变化的显著性各不相同。

我国煤层气储层特点及主控地质因素

我国煤层气储层特点及主控地质因素
印 度 和 太 平 洋板 块 多 次 挤 压 、 撞 , 多 地 区地 壳 升 降 频 碰 许
繁. 褶皱 断裂构造发育 , 岩浆活动性强 , 造成我国煤 田构造 复杂 , 山岩侵入频繁 , 火 煤变质程度差别大等现象 , 对煤层 气储层地质因素影 响关 系复杂 , 为煤层 气资源地质评价和 开发选区研 究带来 了困难。
3 煤 储 层 普遍 欠压 、
方 面给环境带来了巨大 的压力。 再者不合理 的开采还会
煤储层压力指储层 裂缝 中流 体的压力 , 一般将煤层气 井 中地下水静液面到达井 口的煤层称 为正常压力储层 ; 高 出井 口的称为超压储层 ; 在井 口以下的称为欠压储层 。煤 伴层压力不仅对于煤层 的含 气量 、 气体赋存状态有着重要
煤层气资源量为 1 . 43 4万亿 m ; 。埋深 10 m 以浅的煤层气 50
资源量为 92 . 6万亿 m’ ;埋藏深 度介于 10 — 0 0 的煤 50 20 m 层气 资源量为 5 8万亿 m 。 . 0 区域上煤层气资源的分布受含煤地 区的制约 , 使我 国
煤层 气资源表现 出富集 高产的特征 。在 中国六大聚煤 区
我国煤层气储层特点及主控地质因素
郗 宝华
( 山西 煤 炭职 业技 术 学 院 , 山西 太 原 0 0 3 ) 3 0 1
渗透性 较好 的储 层 ;三级 渗透率 介 于 5 0 s 1 . X1 — . 0 0× 1 m 之间 ,属于 中等渗透性 的储层 ;四级渗透率 介于 0 1 . 0 L O1 0。 。 间, 0×1 _ . X1 。 之 属于渗透性差 的储层 ; 五级 渗透率小于 01 01 :是渗透I .×1-m , 5 生极差的储层 。据不 完全
统计 ,中国煤层气储层渗透率等级在二级以上 的占 1%, 4

煤储层含水性及其对煤层气产出的控制机理

煤储层含水性及其对煤层气产出的控制机理

煤储层含水性及其对煤层气产出的控制机理摘要:在煤层气勘探开发领域,一般假设原始煤储层的孔隙(裂隙和孔隙)中充满了水,这一方面证实了现实中煤层气井需要排水降压,另一方面也为煤层气开发过程中“临界解吸压力”的存在提供了支持。

如果煤储层富含游离气,游离气和吸附气始终处于动态平衡,临界解吸压力可能不存在,煤层气含量的计算可能是错误的。

但如果储集空间充满水,煤层气几乎以吸附气的形式存在,煤储层的吸附由“固-气”体系变为“固-液”体系,这将改变煤层气吸附成藏的理论基础——郎方程。

同时,在矿井瓦斯领域,大多数煤层一般被认为是“干层”。

在煤矿瓦斯含量计算中,不考虑水的影响,往往留设防水煤柱以防止矿井突水。

关键词:煤层气;储层含水性;煤润湿性;临界解吸压力;产出机理引言煤层气开发是一个“没有理由不做”的多功能产业——它不仅能有效防治瓦斯事故,保障煤矿安全生产,还能提供大量优质清洁能源,丰富我国贫乏的天然气资源。

更重要的是,在“碳中和”的愿景下,开采和利用好煤层气可以大大减少碳排放,为中国早日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做出贡献。

但2020年我国煤层气地面产量只有60亿立方米左右,比“十二五”末增加16亿立方米,与“十三五”目标相差多达40亿立方米,所以给低分。

可见,我国煤层气资源虽然丰富,但要实现有效开采并不容易。

由于资源利用率低、单井产量低、作业效率低等因素,煤层气产业发展仍面临着难以逾越的技术“堵点”。

1、不同学科煤中水的概念以煤中水的赋存和分布为目标,从不同角度对煤层甲烷地质、煤化工和矿井地质进行了相应的探讨和阐述。

当前,煤层气学中的水研究主要集中于水对煤层气吸附能力和煤层气水两相渗流的影响。

煤炭地质和煤炭化学主要关注煤炭中的水对煤炭运输、储存和加热价值等原材料属性的影响。

山区气象学和采矿技术主要从矿井防尘和防治瓦斯突出两个方面考虑水库蓄水的影响。

上述所有学科都涉及煤炭中水的发生或迁移,但其概念和重点各不相同。

尔林兔井田主煤储层特征及地质控制因素分析

尔林兔井田主煤储层特征及地质控制因素分析

2019年第2期西部探矿工程115尔林兔井田主煤储层特征及地质控制因素分析李鹏飞",陈小军,邹海江(陕西省煤层气开发利用有限公司地质研究院分公司,陕西西安710065)摘要:根据煤田地质勘探资料及煤层气参数井的成果,对陕北侏罗纪煤田尔林兔井田煤储层特征及地质控制因素进行分析该矿区地质构造简单,主力煤层厚度大且稳定,煤的变质程度、围岩的封闭性较差是影响本井田内气含量低的关键性因素。

通过对井田内3口煤层气参数井主煤层2二5"煤层进行储层吸附性、渗透率及压力等方面的测试和研究,结果表明,在当前技术条件下,尔林兔井田煤层气资源不具备开发利用价值关键词:控制因素;煤储层特征;尔林兔井田;陕北侏罗纪煤田中图分类号:P618.ll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716(2019)02-0115-031地质概况尔林兔井田位于陕北侏罗纪煤田中部的榆神矿区,地层区划属华北地层区鄂尔多斯盆地分区,构造单元处于鄂尔多斯宽缓的东翼——陕北斜坡上,井田内地层平缓,为一走向北西倾向南西的单斜.倾角小于1。

,地质构造简单’延安组是本区的含煤地层,平均厚度236.27m,为一套陆源碎屑沉积,共赋存煤层7〜24层(包括煤线),其中具有对比意义的煤层共15层,平均总厚度20.84m,含煤系数为&82%0可米煤层共11层,主要可采煤层5层,分别为2=3=4=5353可采煤层平均总厚度18.92m,含煤系数为&01%。

2亠煤层赋存于延安组第四段顶部,煤层埋深272-620m,厚度0.75〜&48m,平均4.12m。

5"煤层赋存于延安组第一段顶部,煤层埋深为420〜783m,厚度0.83〜9.04m,平均6.01m°两个主煤层厚度变化小,且规律性较明显,结构较简单,煤类单一,煤质变化小,为全区稳定可采煤层。

2煤储层岩石学特征区内主煤宏观煤岩组分由镜煤、亮煤、暗煤和丝炭组成,且以亮煤和暗煤为主,镜煤为线理状、细条带状和透镜状,丝炭多沿层面分布;条带状结构明显.内生裂隙较发育,宏观煤岩类型以半亮煤和半暗煤为主,可见暗淡煤和极少量光亮煤,区内主煤有机显微组分总量变化于96.1%〜97.8%之间;惰质组综合平均值为34.5%〜61.5%;镜质组综合平均值为32.3%〜61.5%;壳质组综合平均值为0.7%〜3.8%。

潘谢东区块煤层气富集地质控制因素研究

潘谢东区块煤层气富集地质控制因素研究

潘谢东区块煤层气富集地质控制因素研究
彭金宁;傅雪海
【期刊名称】《天然气地球科学》
【年(卷),期】2007(18)4
【摘要】从构造、煤层埋深和水文地质条件等3个方面探讨了淮南煤田潘谢东区块煤层气富集的地质控制规律,指出现今煤层含气量的分布规律体现出褶皱控气的特征,但不同煤层因构造煤发育程度的差异,其含气性在不同褶曲部位有所不同;煤层气含量总体上受储层压力的控制,但埋深增加和储层温度升高,吸附性降低,煤层气含量随埋深增加的下限深度因褶曲和煤层有所不同;区内断层的富水性弱,断层两侧裂隙较为发育,煤层气有所逸散,断层带煤层气含量稍低。

【总页数】4页(P568-571)
【关键词】煤层气;控制规律;水文地质条件;潘谢东区
【作者】彭金宁;傅雪海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32.2
【相关文献】
1.三交区块水文地质条件对煤层气富集高产控制作用 [J], 陈跃;汤达祯;田霖;许浩;陶树;李勇;郭乐乐
2.延川南区块煤层气富集规律及主控地质因素研究 [J], 郑健
3.沁水盆地和顺区块煤层气富集地质控制因素分析 [J], 周芊芊
4.沁水盆地成庄区块煤层气成藏优势及富集高产主控地质因素 [J], 王勃;姚红星;王红娜;赵洋;李梦溪;胡秋嘉;樊梅荣;杨春莉
5.QS盆地HS区块煤层气富集控制因素研究 [J], 王媛;宋立军;周大伟;王蕊;徐荣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双鸭山煤田煤储层特征及含气性

双鸭山煤田煤储层特征及含气性

煤 系 上 覆 有 厚 层 的 第 四 系 和 第 三 系 , 层 位 于 侵 蚀 基 准 煤 面 以 下 , 气 降 水 与 煤 系 裂 隙 含 水 带 基 本 无 水 力 联 系 。 煤 系 大 外 围 岩 层 透 水 性 微 弱 , 泄 条 件 良好 。 第 四 系 与 煤 系 之 间 有 排 第 三 系 隔 水 层 , 水 性 能 良好 , 有 第 三 系 缺 失 部 位 第 四 系 隔 唯 含 水 层 与 煤 系 裂 隙 含 水 层 带 有 水 力 联 系 , 给 较 强 补 煤 系 裂 隙 水 以 储 存 量 为 主 , 水 试 验 表 明 , 着 抽 水 时 抽 随
低 压 储 层 。 根 据 矿 区 含 气 较 低 和 瓦 斯 压 力 与 储 层 压 力 的 关 系 , 测 矿 区 储 层 压 力 梯 度 约 为 07 a 10 I。 l 层 推 .5MP/ O 1U 储 1 】 欠压 2 %左 右 ( 煤 炭科 学研 究总 院西安 分 院) 5 据 15 煤 的 吸 附 性 . 煤 的吸 附性能 决定 着煤 层 气储 集 能 力 和 产 出过 程 、 l 图 为宝 山矿 煤 层气 储层等 温 吸附 曲线 。
64 之 间 。 .% 1 4 储 层 压 力 . 研 究 区 无 任 何 储 层 压 力 测 试 工 作 。 为 大 致 了 解 煤 层 储 层 压 力 情 况 , 煤 储 层 水 与 地 表 水 、 层 水 及 静 水 压 力 之 问 从 地 的 关 系 和 瓦 斯 压 力 两 方 而 对 储 层 压 力 进 行 推 测
0 前 言
双 鸭 山 盆 地 早 白 垩 世 以 陆 相 为 主 的 含 煤 地 层 , 中 穆 棱 其
组 不 含 可 采 煤 层 , 层 主 要 赋 存 于 城 子 河 组 。 城 子 河 组 地 层 煤 总 厚 度 60~ 1 0 , 含 煤 6 5 0i 共 0 n 0余 层 , 为 中 薄 煤 层 。 别 属 均 个 厚 煤 层 。 含 煤 性 如 表 1 。 表 1 双 鸭 山 盆 地 含 煤 特 征 表

焦作煤田煤层气储气层特征及含气性

焦作煤田煤层气储气层特征及含气性
入顶 底 板 的 大裂 隙 以及 切 穿 煤层 夹 矸 而 中止 于煤层 顶 底板 的较 大 裂隙 , 有 中止 于煤 层夹 也
矸 仅 在煤 分层 分 布的 小裂隙 , 还有 仅 发育 于镜
煤 条 带 中的微 裂 隙 ,裂隙 尺 寸大 小悬殊 ,大的
裂 隙 ( 小断 层 )发育 数量较 少 ,小 裂隙 发育 或 数 目相对 较 多 。井下 观测 到 的裂隙 走 向不 一 ,
2 1 层 裂隙分布 特征 ,煤
手 标 本和 电子 显微 镜 观 察显 示 ,本区 二 I
煤层变质程度较高 ,割理不甚发育 ,仅在镜煤
条带 中有 割 理 存 在 ,显 微 裂 隙 的 主要 走 向 为 NE E或 近 E 、 W NE向 ,其 它 方 向如 NW 向 、 NWW 向的 裂隙 也有一 定的 分布 。 通过 各矿 井 井下煤 层 观察 , 发现煤 中存 在 着 大 小不 等的 裂隙 , 既有 穿过 整个 煤层 甚 至插
1 煤 层地 质 概 况
1 1 田 内煤 段划分 .煤
本区 含煤 地 层各煤 段特征见 表 l 。 1 2 层地质 特征 .煤
7. 21 %,惰质组为 2 . - 3 %,无机组分 2 %- 5 . 8  ̄ 3
含 量在 50 -l - .%- 63  ̄ %之 间 。
根据现有钻孔资料统计 ,焦作煤田煤层最
高灶其 王公洲
河南省地矿 局 第二地质 队 , 河 南焦作 , 4 4 0 502
提 要 焦作煤 田的二 , 煤层厚度稳定,结构 简单 ,且煤层气资源丰 富。煤层的孔 裂隙、吸附性 、
含气性 、渗透性 、储层压 力、含气饱和度 、储层温度 等煤储层特征是煤层 气选 区评价和勘探 开发 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对煤储层特征和分布规律深入的分析和研 究认 为:①焦作煤田二 , 煤层 的纳 米级孔 隙发育 ,煤层吸附能力较 强,且 随着埋深 的增加 ,吸 附能力增 大; ②该煤层 多数处于

两淮煤田煤储层含气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两淮煤田煤储层含气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RESOURCES2019年第六期WESTERN RESOURCES 基础地质安徽两淮煤田煤炭资源丰富,截至2015年底,列入《安徽省矿产资源储量表》的煤炭查明资源储量330.41×108t,其中两淮煤田占全省煤炭查明资源储层的90%以上。

两淮煤田(尤其在深部)总体控气地质条件有利于煤层气的富集高产,煤体结构相对完整,煤储层含气饱和度总体偏高。

且随着煤储层埋深的增加,含气饱和度表现为逐渐增大趋势[1]。

本论文依托安徽省公益性地质工作项目(“安徽省两淮煤层气资源调查评价”)(项目编号2012-g-33),对安徽两淮煤田的煤层含气性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分析,为进一步开展煤层气有利区的选区评价和开发作业,提供地质依据。

1.煤储层含气量特征两淮煤田煤储层含气量受矿区构造形态的控制明显,各矿井实测含气量一般为0m 3/t~25.85m 3/t,由于两淮煤田煤系上覆松散层较厚(一般为400m~500m 左右),煤储层含气量大于8m 3/t 的储层深度一般在1000m 以下,含气量高的部位多位于向斜的构造部位或煤储层埋深较大部位。

淮南煤田主要煤储层实测含气量为0m 3/t~25.85m 3/t,从分布规律来看,淮南煤田总体表现出南高北低,呈东高西低趋势。

含气量的总体展布格局主要受矿区构造形态变化控制。

具体表现为:潘谢矿区潘集背斜东部倾伏端的潘一、二井田最为富集,煤层气局部含量可达15m 3/t~25m 3/t,往西至谢桥、罗园井田又逐渐减小。

阜东矿区煤储层含气量较高部位主要位于矿区东南部的刘庄深部,煤层含气量一般为10m 3/t 左右,向西则逐渐减小。

淮北煤田全区主要煤层实测煤层气含量0~24.79m 3/t,从分布规律来看,淮北煤田总体表现出南高北低,呈东高西低趋势。

以宿北断裂为界,北部濉萧矿区甲烷含量较低,多数达不到4m 3/t [2]。

南部宿县、临涣两矿区甲烷较富集,且含量又自东向西减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煤储层含气性及其地质控制煤储层含气性可从诸多方面进行表征,如煤层气、煤层含气量、含气饱和度、可解吸收率以及煤层气资源量、资源丰度等。

第一节主要内容:煤层气含量是地层条件下煤中含有天然气体的数量,常用吨煤立方米表示。

在煤层气资源勘探中,煤层含气量是需要确定的最基本参数。

一、煤层含气量测定方法1、USBM直接法采用USBM直接法,煤层含气量由三阶段实测气量构成,即逸散气量、解吸气量和残留气量。

逸散气量是从钻至煤层到煤样装入解吸罐以前自然析出的煤层气量,无法直接测得,通常依据前两小时解吸资料推测。

解吸气量是解吸罐中含气煤样在常压和储层温度下自然脱附出来的煤层气量。

残留气量是上一阶段自然解吸后残留在煤样中的煤层气量。

2、MT77—94解吸法我国多数煤炭企业目前采用中国煤炭行业标准(MT77—94)来测定煤层含气量。

采用这种方法,煤层含气量由损失气量、现场2h解吸量、真空加热脱气量、粉碎脱气量四部分构成。

二、逸散/损失气量的估算解吸气和逸散气(损失气量)是煤层气的可采部分。

三、相态含气量在地层条件下,煤层气含量是吸附气、游离气、水溶气三相动态平衡的结果。

一般来说,煤层气中吸附气占80%—92%,水溶气、游离气在低煤级煤储层中占有较高比例。

溶解气含量甲烷溶解度实验表明:如果矿化度相同,则甲烷在水中的溶解度随压力的增加而增大;当温度低于80℃时,甲烷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甲烷在煤层水中的溶解度大于去离子水中的溶解度,去离子水中的溶解度又大于相同矿化度水中的溶解度;压力越高,这一趋势越明显。

由此推测,煤层水中所含有机质对甲烷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

四、我国煤层含气量区域分布规律我国以含气煤层为主,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华南地区东部、华北地区东部和东北地区北部;富气煤层主要分布于华南地区西部、华北地区中部和东北地区南部;极富气煤层分布面积相对局限,主要位于华南地区蓄洪区和西北部、华北地区中南部和北缘。

第二节主要内容:解吸与吸附几乎完全可逆。

一、解吸率与解吸量在由三阶段气(逸散气、解吸气和残余气)所构成的煤层气含气量中,逸散气量与解吸气量之和为理论可解吸量,它与总含气量的百分比成为理论可解吸率。

煤层甲烷解吸率受煤的吸附势、煤层气含气量、储层压力等影响,也与煤层埋藏深度有关。

二、吸附时间在标准温度和标准压力状态下,实测解吸气体累计达到总解吸气量63%时所对应的时间,称为吸附时间。

吸附时间与逸散气无关,它取决于煤的物质组成、煤基块大小、孔隙结构、煤级、天然裂隙间距等地质因素。

三、解吸速率单位时间内的煤层气解吸量,称为煤层气解吸速率。

煤层气解吸速率总体上表现为快速下降,但初期阶段存在一个升高过程。

储层条件下的解吸速率因压降不同将变得更加复杂。

同一地区不同煤层的甲烷解吸速率往往也有较大差异。

四、含气饱和度与理论采收率在地层条件下,煤层实际含气量与理论饱和含气量之百分比,称为含气饱和度,可由煤层含气量、储层压力、等温吸附常数计算出来。

根据含气饱和度可对煤储层进行划分:饱和煤储层,含气饱和度为100%;欠饱和煤储层,含气饱和度低于100%;过饱和煤储层,含气饱和度高于100%。

煤层含气量中可采收气量与总量之百分比,称为煤层气采收率。

煤层气理论可采收率一般采用三种方式进行预测:其一,直接解吸法,根据煤样解吸资料求算解吸率,以解吸率来衡量可采收率;其二,等温吸附法,通过等温吸附实验求得相关参数,进而根据理论关系估算煤层气理论最大可采率;其三,储层数值模拟法,采用基于吸附—解吸—扩散—渗流相关定律建立的煤层气产能数值模拟方法,通过模拟求得煤层气理论抽采率。

解吸率法没有考虑储层实际压力、温度、煤吸附特性、抽采枯竭压力等因素,可靠性较低,一般仅用于煤层气可采潜力的初级评价。

等温吸附法在理论上模拟了储层压力、温度、吸附特性、枯竭压力等因素,虽然没有考虑地层条件下的煤层气扩散—渗流过程,但不失为一种对开发试验有参考价值的评价方法。

第三节主要内容:一、未采动区煤层含气量未采动区煤层含气量也常称为原位含气量,一般采用含气量梯度法、等温吸附+含气饱和度法、地质类比分析法等进行预测。

1、含气量梯度法单位深度内煤层含气量增加的幅度,称为含气量梯度。

采用浅部含气量梯度来预测深度煤层含气量的方法,主要适用于同一构造单元内深部预测区,或不同构造单元中地质条件近似的预测区,是可靠程度较高且应用最广的预测方法之一。

其理论基础为:在构造相对简单的同一构造单元,控制煤层气含量的地质因素基本相同,浅部煤层含气性随深度变化的规律同样适合于深部煤层。

2、等温吸附—含气饱和度法采用等温吸附—含气饱和度法预测煤层气含量的理论基础为:煤层含气性取决于煤的吸附能力和含气饱和度,即含气量为最大吸附量与含气饱和度的乘积。

这种方法的预测精度相对较高,但应用前提要求较为严格。

首先,具备煤的等温吸附实测数据,实验煤样的煤级应与拟预测煤层相似;第二,采用适当方法,对煤层压力有所了解;第三,了解煤储层温度及其随深度的变化规律;第四,合理估算煤层的含气饱和度。

3、地质类比分析法如果预测区及其浅部煤层几乎没有煤质煤岩、煤层含气性、煤吸附性等实测资料,地质类比分析就是预测煤层含气量的唯一方法。

通过对预测区煤层气基本地质条件的综合分析,选择地质条件类似且拥有煤层含气量预测结果的地区,作为预测区煤层含气量预测的重要依据。

4、测井曲线法应用该法的前提是,同一地区内有钻孔煤层高分辨率测井曲线和与之匹配的煤层含气量实测资料,未知区段有同一煤层的高分辨率测井曲线。

二、采动影响区煤层动态含气量采动影响区可划分为三种类型,即本层采动影响区(水平采动影响区)、邻近层采动影响区(垂向采动影响区)和煤炭资源残留区。

1、本煤层采动影响区本煤层采动影响区包括掘进巷道和采煤工作面导致的采动影响区。

影响区内煤层动态含气量与煤壁暴露时间(或采煤工作面推进速度)和距暴露煤壁的距离有关,任何一点的流速、流向和瓦斯压力均随时间而发生变化,即为非稳定流场。

2、邻近层采动影响区受扰动卸压作用的影响,邻近层煤层气会不同程度地发生解吸,在矿井瓦斯抽放中用排放效率来度量。

排放效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距开采层距离、开采层工作面采高、工作面采长、层间岩石性质、地应力等。

3、煤炭资源残留区煤炭资源残留区是煤层开采之后煤炭资源损失量分布区,包括煤层顶部残煤、煤层底部残煤、各类煤柱等,其含气量一般可为小于2m3/t,不参加煤层气资源量计算。

第四节主要内容:煤层气富集的必要前提,是生成、储集、封盖、运移、聚集、保存等六方面条件及其动态发展过程的有利配置,是构造因素控制之下诸多地质因素耦合作用的结果。

一、煤级与煤层气富集我国矿区或井田煤层平均含气量上限(包络线)呈两个显著演化特征:①包络线(某一煤级平均最高含气量的连线)呈阶段性演化趋势;②位于包络线附近的矿区或井田,均为煤储层封盖条件极好或煤储层渗透率极差的地区。

第一阶段相当于褐煤至焦煤初期阶段,平均最高含气量随煤级增高而呈线性急剧增大。

第二阶段包括焦煤、瘦煤、贫煤和无烟煤初期,煤级增高,平均最高含气量缓慢增大。

第三阶段为低级无烟煤阶段,平均最高含气量急剧增高。

第四阶段从低级无烟煤末期至中级无烟煤末期,平均最高含气量随煤级增高而急剧降低,降至4m3/t以下,在高级无烟煤阶段(镜质组最大反射率大于6%)的煤层中几乎不含甲烷。

二、构造类型与煤层气富集根据形态和动力学特征,与煤层气有关的构造可归纳为向斜构造、背斜构造、褶皱—逆冲推覆构造、伸展构造四个大类,以及10种基本构造类型和14种构造形态。

不同类型地质构造在形成过程中构造应力场及其内部应力分布状况的不同,均会导致煤层气保存条件出现差异,进而程度不等地影响到煤储层的含气性。

三、沉积作用与煤层气富集不同沉积体系中,煤层赋存于成因地层单元(旋回)中的不同位置,与顶板甚至顶板之上一定距离内的围岩构成各式各样的组合关系,形成了再区域上具有一定展布规律的六种储盖组合基本成因类型。

根据对煤储层封盖能力的强弱,上述六种类型又可进一步被归纳为三大类别:第一大类包括浅海—障壁海岸和湖泊两种类型,对煤储层的封盖能力较强;第二大类为滨海三角洲类型,是我国晚古生代含煤地层的主要沉积体系,但封盖能力变化较大;第三大类别包括浅海—无障壁海岸、河流和浅海三种类型,封盖能力总体上较差。

砂岩顶底板在总体上不利于煤层气的保存,煤层气含气量一般与上覆砂岩厚度呈指数下降关系,但其成分结构的不同及成岩后生作用的差异,封盖能力变化较大。

灰岩作为煤储层直接顶底板,只有在构造运动较弱的地区,溶洞、缝合线不发育的致密灰岩才可形成一定的封盖能力。

泥岩是碎屑海岸相和湖泊相成因煤储层的常见顶底板岩石类型,在区域上往往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故常可被看做煤储层的区域性盖层。

油页岩致密度高、韧性大、裂隙不发育,含油率和水分含量高,导致孔隙率低、渗透率小,是煤储层最理想的封盖层。

煤层顶底板岩层对煤储层的封闭机理,可分为薄膜封闭、水力封闭、压力封闭、浓度封闭等类型。

扩散作用只要存在浓度差就能发生,在煤化作用的各个阶段始终存在。

煤层气通过围岩的扩散作用大于补给作用,则造成煤储层气体不饱和,因此围岩的厚度和结构是影响煤层气逸散和聚集的重要因素。

煤储层的物质组成与吸附性有关,并通过对裂隙发育特征的控制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煤储层渗透率的高低。

四、水文地质条件与煤层气富集水文地质条件对煤层气含气性的控制特征,可概括为三种作用:一是水力运移逸散控气作用;二是水力封闭控气作用;三是水力封堵控气作用。

第一种作用导致煤层气散失,后两种作用则有利于煤层气保存。

水力运移逸散控气作用常见于断层发育区。

水力封闭控气作用常发生在构造简单的宽缓向斜或单斜中,其断裂不甚发育。

水力封堵控气作用常见于不对称向斜或单斜当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