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文元“成长”三部曲-2019年文档资料
第二专题

• 3、“摇摇冰”是一种即用即冷的饮料。 吸食时将饮料罐隔离层中的化学物质和 水混合后摇动即会制冷。该化学物质可 能是 B • A.氯化钠 B.固体硝酸铵 • C.生石灰 D.蔗糖
QQ化学交流群:51417113
反应热
(1)定义:在化学反应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叫反 应热。 (2)符号: △H (3)单位: kJ •mol-1
A.不用稀硫酸,改用98%浓硫酸 B.加热 C.滴加少量CuSO4溶液 D.不用铁片,改用铁粉 练习4:100 mL浓度为2 mol· -1的盐酸跟过量的锌片反 L 应,为加快反应速率,又不影响生成氢气的总量,可 采用的方法是 ( B ) A.加入适量的6 mol· -1的盐酸 L B.加入数滴氯化铜溶液 C.加入适量蒸馏水 D.加入适量的氯化钠溶液
QQ化学交流群:51417113
在一定温度下的恒容容器中,当下列物理 量不再发生变化时,表明反应: A(s)+3B(g) ⇌2C(g)+D(g)已达到平衡状态的 是( C ) • • • • A. 混合气体的压强不随时间变化 B. B的生成速率和的消耗速率之比为3:1 C. 混合气体的密度不随时间变化 D. B、C、D的分子数之比为3:2:1
• 3.在恒温恒容条件下,能使 • A(g) + B(g) ⇌ C(g) +D(g) 正反应速度增大 的措施是( ) D • A. 减小C或D的浓度 • B. 增大D的浓度 • C. 减小B的浓度 • D. 增大A或B的浓度
QQ化学交流群:51417113
1、用铁片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时,下列措施 不能使反应速率加快的是( A )
(2)外因
• 3、对于可逆反应:A+B ==C,下列条 件的改变一定能使化学反应速率加快的 是(B ) • A、增加A的物质的量 • B、升高体系温度 • C、增大体系的压强 • D、减少C的物质的量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复习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复习资料第一章 1949—1976文学思潮一、五六十年代文学思潮1.第一次全国文代会: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举行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会议由郭沫若提议召开,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文联)。
2.文艺界的三次批判:(1)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2)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清算胡适派“唯心论”思想;(3)清查“胡风反革命集团”及其文艺思想。
二、“文革”文学思潮1.1965年11月,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在上海发表,揭开“文化大革命”的序幕。
2.革命样板戏: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等8个剧目。
3.文艺创作“三突出”原则: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第二章五六十年代小说一、五六十年代小说概述1.50年代中期以后,长期小说创作丰收,主要作品:赵树理《三里湾》,高云览《小城春秋》,曲波《林海雪原》,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梁斌《红旗谱》,周立波《山乡巨变》,杨沫《青春之歌》,冯德英《苦菜花》,周而复《上海的早晨》,吴强《红日》,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冯志《敌后武工队》,刘流《烈火金刚》,欧阳山《三家巷》,草明《乘风破浪》,柳青《创业史》,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欧阳山《苦斗》,姚雪垠《李自成》,浩然《艳阳天》2.杜鹏程《保卫延安》,小说塑造了中共高级将领彭德怀的形象,后随着对彭的批判而遭禁。
3.吴强的长篇小说《红日》。
4.曲波《林海雪原》被称为“革命英雄传奇”。
5. 都市文学: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6.“山药蛋派”:赵树理、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
7.周立波,湖南益阳人,他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在50年代初被苏联授予“斯大林文艺奖”。
大二下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一 30年代的文学论争1.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的批判。
2.关于“文学基于普遍人性”的论争左翼作家鲁迅等与新月派梁实秋。
3.关于“文艺大众化”的论争瞿秋白与茅盾、鲁迅等。
4.关于“文艺自由”的论争左翼作家鲁迅、瞿秋白等与“自由人”胡秋原、“第三种人”苏汶5.京派与海派之争论争焦点:30年代文学的阶级性与人性,乡村与都市成为主要的矛盾以及论争的焦点。
二左联1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从事无产阶级文学创作是左联的奋斗目标。
代表人物有鲁迅。
出版了《拓荒者》、《萌芽》等刊物。
它加强了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推进了文艺大众化运动,积极提倡和实践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2 代表:丁玲《莎菲女士日记》《我在霞村的时候》;柔石《二月》、《为奴隶的母亲》(表现典妻风习的残忍和一位母亲的奴隶命运)3 左翼小说—讽刺暴露文学派:代表:叶紫《丰收》、张天翼(左联优秀讽刺小说家)《华威先生》4 张天翼讽刺小说的艺术特点张天翼小说的讽刺主要是针对有缺陷的人,是讽刺的,而非幽默;是批判的而非自嘲;是战斗的而非调侃。
是一种较纯粹的喜剧。
三“革命+恋爱”模式下的代表作家及作品胡也频《到莫斯科去》、丁玲《韦护》、白薇《炸弹与征鸟》、巴金《灭亡》、茅盾《蚀》四京派新感觉派海派1京派:30年代活跃在以北平为中心的身处北大、清华、燕京的自由主义作家群。
艺术特点:作品多有乡土气息,往往以“乡下人”的眼光,在乡村与城市的对照中建立自己的审美天地。
京派的创作既具有民族观念和现代意识,又与社会时代冲突保持距离。
代表作家:沈从文(《边城》)、萧乾、芦焚2 新感觉派:新感觉派是活跃于20年代末期和30年代的现代主义流派。
艺术特点:运用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技巧表现现代都市人的生存状态,侧重表现都市生活的畸形与病态。
代表作家:穆时英(《公墓》)、刘呐鸥、施蛰存3 海派:海派小说是在消费文化和商业文化环境中形成的文学流派。
特点:写都市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和现代大都市中人的变态和堕落,热衷于描写男女情爱欲念。
第十六章50——70年代文学概况

(八)1976年4月5日前后,在首都北京天安
门广场爆发了一场气壮山河的群众性诗歌运 动。 "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洒泪祭雄杰,扬 眉剑出鞘。
四、 50年代、60年代矛盾冲突和文 学运动 (一)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大规 模的文艺批判运动。 1951年针对电影《武训传》的 讨论,实质上是建国后政治上 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在文艺上的 反映,是一次反对所谓的“资 产阶级唯心主义”的文艺运动和文 艺思想斗争。
武训——被称为武圣人。伟大的平民教育家。
陶行知写有短诗《武训颂》:“朝朝暮暮,
快快乐乐。一生到老,四处奔波。为了苦孩, 甘为骆驼。与人有益,牛马也做。公无靠背, 朋友无多。未受教育,状元盖过。当众跪求, 顽石转舵。不置家产,不娶老婆。为著一件 大事来,兴学,兴学,兴学。”
年7月孙瑜拍摄,赵丹主演。 1950年12月,《武训传》公映。 毛泽东在1951年5月20日的《人民日 报》上发表了一篇在历史上分量很重 的社论,题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 传〉的讨论》。
“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特征:
1、作家构成成份的变化:作家出身从长江三
角洲向黄河流域转移 2、作家文学观念的变化:文学被看作是服务 于革命事业的一种独特的方式 3、作家文化素养的变化:学历普遍下落,文 化与知识背景趋向乡村文化和本土知识,古 代文化修养、西方文化修养和城市文化修养 严重缺乏。
(二)、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 批判
毛泽东发动《红楼梦》研究的批判运动的主
要目的是要开展“反对在古典文学领域毒害 青年三十余年的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斗 争”但牵涉到的则是阐释文学经典的合法性 问题,是如何通过经典的阐释去规范当下文 学创作的问题。
成长三步曲

•首页相册标签•心理咨询(265)•班级管理(146)•家庭生活(151)•家庭教育(31)•高三指导(10)•社会生活(30)成长三步曲[ 2009-12-18 12:35:00 | By: 高一(13)班 ] 课程介绍:高中阶段是青少年成长最重要、最关键的阶段,你们将迎来一生中第一个严重的挑战——高考。
如何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心态、坚韧的品格去应对人生,了解自己的成长经历对自己心理成长的重要意义,如何仍学生直面挫折与失败,体验成功和成长的快乐和欣喜,以开放的心态与同伴分享人生感悟,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的教学诉求。
通过活动让学生有所感悟,通过感悟让学生获得成长,是本课程的最大特点。
课程开课时间:本周六下午开课范围:高一年级通过心理班长报名。
教学过程设计:一、生命的线索1、全班互动(热身):让我为你捶捶背!——对你说声谢谢!2、教师自我开放,与学生分享自己成长的历程。
(高潮与低潮)3、画出自己生命的长河。
在坐标上标出自己生命历程中的三个最高潮点和最低潮点。
4、两两组合分享成长经历中的三次高潮和低潮。
真诚面对伙伴。
5、请一两位同学与全班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中的高潮和低潮中的一件事情。
6、用一句话说出心中的感悟。
小结:人生长河就是由一朵朵浪花:曾经给我们欢乐和痛苦的往事组成,这些成长的经历造就了现在的我们,而现在的我们还要去面对未来的人生。
那我们到底该如何去走好我们的人生道路呢?二、活动:成长三步曲1、规则(1)、我们将活动过程比作小鸡的成长过程:小鸡(蹲)——中鸡(半蹲)——大鸡(站)(2)、以石头、剪刀、布的方式进行PK,小鸡对小鸡赢的晋级为中鸡,输的继续小鸡;中鸡对中鸡,赢的的晋级大鸡,输的继续做中鸡;大鸡对大鸡,赢的回座位,输的回到小鸡,重新再和小鸡PK。
最后场上剩下小、中、大三只鸡。
(3)只能同级PK,以规范动作告诉别人你的成长阶段。
2、请4各同学师范活动过程,让每个人熟练掌握活动规则。
3、第一次活动——剩下的三只鸡谈感受-----希望不希望重新再来?可以请老师参与。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当代文学50年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1949.7)1、1917—1927:五四新文学运动产生和向革命文学发展的时期2、1927—1937:左翼文学运动的形成和壮大时期3、1937—1949:抗战的民族的文学运动兴起和繁荣时期中国当代文学史(1949.7—至今)1、十七年文学(1949—1976)创作两个阶段一确立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期)-----狂欢时代1序曲诗歌何其芳长篇抒情诗《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胡风组诗《时间开始了》小说赵树理《登记》话剧老舍《龙须沟》2主旋律诗集郭小川《投入火热的斗争》《致青年公民》邵燕《到远方去》《给同志们》梁上泉《喧腾的草原》散文靳以《到佛子岭去》《佛子岭的曙光》李若冰《柴达木手记.小说赵树理《三里湾》康濯《春种秋收》马烽《结婚》谷峪《新事新办》萧军《五月的矿山》周立波《铁水奔流》3变奏小说杜鹏程《保卫延安》—解放战争孙犁《风云初记》---抗日战争峻青《黎明的河边》《党员登记表》王愿坚《党费》《粮食的故事》话剧胡可《战斗里成长》陈其通《万水千山》二高涨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期)--丰收时代1 成熟文学作品长篇小说周立波《山乡巨变》柳青《创业史》胡正《汾水长流》陈残云《香飘四季》陈登科《风雷》浩然《艳阳天》梁斌《红旗谱》吴强《红日》罗广斌杨溢言《红岩》杨沫《青春之歌》曲波《林海雪原》欧阳山《三家巷》《苦斗》冯德英《苦菜花》短篇小说马烽《三年早知道》《我的第一个上级》李准《李双双小传》《耕耘记》刘澎德《桥》王汶石《新结识的伙伴》周立波《山那面人家》《禾场上》高缨《达吉和她的父亲》罗宾基《山区收购站》散文杨朔,刘白羽,秦牧生活小赋吴伯箫曹靖华人生漫忆,碧野山水游记诗歌贺敬之郭小川《深深的山谷》《白雪的赞歌》《一个和八个》《将军三部曲》闻捷《复仇的火焰》李季《杨高传》李瑛的军旅诗2新的开拓(反应古代生活作品)历史剧老舍《茶馆》郭沫若《蔡文姬》田汉《关汉卿》曹禺《胆剑篇》小说李劼人《大波》陈翔鹤《陶渊明写<挽歌>》《广陵散》黄秋耕《杜子美还家》《顾母绝食》冯至《白发生黑丝》徐懋庸《鸡肋》3多样化文学局面A山西“山药蛋派”赵树理,马烽,西戎,孙谦,束为,胡正,韩文洲---人民内部矛盾,中间人物,语言大众化B河北“荷花淀派”孙犁,刘绍棠,从维熙,房树民—普通人,充满人情味,散文随意洒脱,诗意浪漫气息C湖南“茶子花派”周立波,谢璞,孙建忠,周建明,叶慰林,古华---农民高尚情操和心灵美,方言土语,幽默第三节文艺思想斗争对现实主义的冲击十七年中三轮冲击一电影《武训传》---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大规模的文艺思想批判运动导演—孙瑜清末武训“行乞兴学”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海河边上》《锻炼》二 1954关于《红楼梦》研究的批判1955对胡风集团的批判------文字狱,教条主义1956整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李国文《改造.刘绍棠《田野落霞》耿简《爬在旗杆上的人》宗璞《红豆》邓友梅《在悬崖上》丰村《美丽》李威伦《爱情》陆文夫《小巷深处》阿章《深夜的别离》1957整风转变为反击右派三 1957—1959三年困难时期1961调整,巩固,充实,提高1962毛泽东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口号----强化1957左倾错误长篇小说《刘志丹》昆曲《李慧娘》电影《林家铺子》《早春二月》《舞台姐妹》《北国江南》《不夜城》第四节“文革”中现实主义文学的厄运1965年11月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拉开文化大革命序幕文革期间三种文学一“阴谋文学”长篇小说《鸿南作战史》—张春桥授意而作《牛田洋》----吹捧林彪短篇小说《初春的早晨》-----描绘“一月革命”风暴,歌颂“文化大革命”,夺权为最高主题。
我的成长三部曲

我的成长三部曲席勒曾经说过,时间的步伐有三种:未来姗姗来迟,现在像箭一样飞逝,过去永远静立不动。
回首三年教学路,耳边时时响起我的成长“三部曲”。
第一部曲虚心求教,努力实践,提高专业素养记得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的教育。
”初登讲台的我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讲课批作业完全按照大三实习时的所谓“经验”,我行我素,把自我教育抛到了脑后。
半学期下来,学生成绩还不错,我有点飘飘然了。
但后来我在学生的日记中发现了他们的善意的提醒——讲课速度过快,语气像读课文、关注学生太少,有些同学很受伤、板书较小,后排同学看不清楚等等,学生们的“一肚子”意见,给了我当头一棒,我立即意识到了自己的“失败”,专业素养太不过关。
我的心中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孩子们的“意见”整日萦绕脑际,我必须得改变!首先从练字开始,我的字很秀气,但写到黑板上却显得孩子气,不大气。
练字是一种慢功,得勤学苦练,天长日久方能见功夫。
我和孩子们一起练字,日久天长,我的改变也在黑板上得到了彰显,更欣喜的是有的学生竟在模仿我的字形。
练字同时我也听了很多教育专家和优秀教师报告,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嗜好——读书。
他们充满智慧和灵气的课堂正是得益于他们广博的知识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我开始大量阅读,读经典名著,读优秀教学论文,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谁不善于阅读,他就不善于思维。
”一个语文教师的素质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读书的习惯、读书视野的宽窄和读书积累的厚薄。
阅读是由内而外的美容艺术。
这一点我深刻的体会到了,在讲到名著经典时我可以侃侃而谈。
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一定是读书的爱好者,因为我知道一个有功底、有思想的语文教师,她的教学决不以教材的分析、教法的选择为本,我深知真正的教学内力取决于他读书的质量与数量,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教师读书就是最好的素养备课。
第二部曲立足课堂,高效教学,提升专业素养教师要成长为专业化教师,必须到基层去锻造,要走进课堂,上讲台,在教学实践中发挥自己的特长,激发自己的潜能。
成长三部曲作文怎么写

成长三部曲作文怎么写成长三部曲作文怎么写成长,指长大、长成成人,泛指事物走向成熟,摆脱稚嫩的过程。
成长三部曲怎么写的呢,我们来看看下文。
成长三部曲作文怎么写一一、铭记似乎很久了,离别了小学,再没回去,想想也一年多了吧!小学,又勾起了我的思绪。
每次回到那儿,总是会回想起毕业前与同学与老师的点点滴滴。
那些,仿佛,深深地铭在了脑中。
回校,总是想到,往日的温馨。
那些回忆的画面,似乎复活了。
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点点滴滴,像电影一般回放着,一个细节也不放过。
空荡的心里,回荡着曾经的话语“……要互相铭记……”陡然,发现,鼻子很酸。
窗边,一阵风吹过,脸颊微凉。
手不经意间一碰,原来,早已泪流满面。
我们,何时,能再相聚。
二、忘记总是会忘记,某些重要的东西。
每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辗转反侧。
脑中,才会出现这些东西。
总是很后悔,总是会埋怨自己。
为何当初不早点想起,为何会如此的健忘。
开始,慢慢地聆听那些伤感的歌,慢慢地酝酿那些颓废的文字,慢慢地蓝色的格调。
因为这些,习惯了成自然,会忘记了琐事。
曾经,约定好了,要去看那本《陨落的天使》的,每次回到家,总会忘记。
因为这是小学英语老师的老公写的,所以心里特对不起老师。
一直没有去光顾。
因为忘记,喜欢自责。
三、长大不知不觉间,喜欢上了小荷。
用独特的文字讲述自己的感情和烦恼,这里有人会帮我。
当吐露出后,心里便轻松了。
淡淡地感知着文字,静静地聆听着音乐,轻轻地哼唱着旋律。
一切似乎都有着自己的规律,按着自己的规律运动着。
只有我,是一个事外人。
“没有永远14岁的人,但永远有14岁的人。
”水冰清,借你的句子用一用。
是的,我们都已长大,曾经嚷嚷着的话“我们不会长大”也化为乌有。
终究,还是敌不过岁月年华。
成长三部曲作文怎么写二少年时,日子像棉花糖一样,有着甜甜的滋味。
和伙伴们玩闹时,认为这是最美好的瞬间了。
少年时的我们,无忧无虑,嘻嘻哈哈,虽然有些不愉快的小插曲,但不消几日,便烟消云散。
女孩儿像男孩子一样,当警察,打战、当小偷,无拘无束,男孩子也跟女孩儿一样,玩过家家,布娃娃,也不亦乐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姚文元“成长”三部曲
姚文元一生口诛笔伐,害人甚多。
但害人害到“点子”上,又名利双收的有三次:第一次是靠批胡风而崭露头角,第二次是靠《录以备考》成为“新星”,第三次是靠批《海瑞罢官》而步入政界。
因为这三次都是他人生的“光辉”点,具有代表性,故而笔者称它为“三步曲”。
第一步:批胡风崭露头角
胡风在解放前就是知名度很高的作家,其著作和思想影响了当时一大批青年人。
姚文元也是胡风的崇拜者。
他写了一本《论胡风文艺思想》的书,热情歌颂胡风是“最优秀的理论家”。
但这本书还没出版时,1954年下半年,中国文坛就掀起了批判胡风的浪潮。
姚文元吃惊不小,继而又暗自庆幸:多亏书稿还没有送出版社。
为了紧跟形势,标榜自己,他马上“反戈一击”,在北京《文艺报》1955年一、二期合刊上,发表了《分清是非,划清界线》一文。
在文中,姚文元恶毒攻击胡风理论“是披着马克思主义外衣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理论……胡风先生已经站到
直接违反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去了,已经站到污蔑党的立场上去了……”之后,他又在上海的《文艺月报》上发表了题为《胡风歪曲马克思主义的三套手段》。
就这样,姚文元由于批胡风而靠上了张春桥这棵歪脖子树;张春桥也利用姚文元这根带刺的“棍子”达到打击他人的目的。
他们狼狈为奸,成了一丘之貉。
第二步,靠《录以备考》成为“新星”
20世纪5 0年代,中国的阶级斗争之风,总是一阵按一阵地刮个不停。
1955年“反胡风”的斗争刚过,1957年又掀起了“反右派”斗争。
这种政治气候,正符合姚文元的口味,也使他的“打棍子”特长有了用武之地。
在姚文元成为“新星”前有一个插曲。
那是1957年2月6日,他在《文汇报》上又发表了攻击姚雪垠的文章《教条和原则――和姚雪垠先生讨论》。
在文中,姚文元用词激烈,极尽攻击之能事,可谓是“锋芒毕露”。
如果说,仅仅凭一篇稍有良知的人都鄙视的批判文章,姚文元是“红”不起来的。
但是,连姚文元自己也没想到,这篇文章会引起毛泽东的注意。
毛泽东喜欢看上海的《文汇报》,那天正好看到了姚文元的文章,联想到不久前看过姚雪垠1956年秋在太湖养病时写的散文《惠泉吃茶记》(毛泽东当时认为姚雪垠有点“知识分子的清高”,好像“别人独醉他独醒”似的),觉得姚文元的文章很有针对性,便向当时的上海市委书记柯庆施打听姚文元是何许人氏。
1957年2月6日,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谈及文艺界的问题时,提到姚文元的文章。
毛泽东说:“我们的同志看事物应该是两点论……最近姚蓬子的儿子叫姚文元,写了一篇文章,我看是不错的。
……”毛泽东的讲话很快传到了中共上海市委。
一时
姚文元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成了上海文艺理论界的一颗“新星”。
当时,中央正在筹备召开全国宣传工作会议,按理说,姚文元是没有资格参加的,但因为有了毛泽东的赞扬,中共上海市委另眼相看――姚文元被选为代表赴京参加会议。
3月10日下午,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上海代表团的讲话中,又一次提到姚文元。
毛泽东说:“不要怕片面性……任何人都难免有片面性,青年人也有,李希凡有片面性,王蒙也有片面性,但青年作家中,我看姚文元的片面性比较少。
”
以前的姚文元尽管是“棍棒”英雄,但在上海的政界和文艺界的名流中,仍然是无名鼠辈。
然而,在短短的一个来月时间里,毛泽东两次表扬了他,使人们不得不刮目相看了。
由于有了“经验”,由于有了“资本”,姚文元更是使出浑身解数,观察风吹草动,捕捉政治灵感。
1957年6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震动全国的社论《这是为什么?》,拉开了全国反右派斗争的大帷幕。
姚文元凭着灵敏的政治嗅觉,认为大显身手的机会又到了。
6月14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播出了姚文元的一篇“大作”,令全国震动,令上海震惊。
于是,姚文元作为一颗文坛“新星”,在全国名噪一时。
从此,他官运亨通,一跃成为上海作协党组成员,反右派领导小组成员。
第三步,靠批《海瑞罢官》步入政界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政治上的得势,使姚文元的灵魂和人性都扭曲了。
他想,自己是靠“棍棒”起家的,那么,就应该把“棒威”发扬光大。
于是,他抡起棍棒,不管三七二十一,见谁都打,而且是越打越起劲:他打当代名流,如流沙河、徐懋功等。
他打文坛老将,如冯雪峰、艾青、巴金、丁玲等。
打完了今人,他还不过瘾,还不解恨,还要向长眠于地下的古人打去。
海瑞,就是他棒打的重点对象。
1965年11月10日,他又在《文汇报》上发表了《评新编历史剧》的长篇文章。
《海瑞罢官》是时为北京市副市长、明史专家吴晗教授所作。
其写作的动机是缘于毛泽东1959年4月4日在党的八届七中全会上谈农村人民公社的整顿问题时,说起海瑞的故事。
毛泽东的目的是希望各级干部在整顿工作中,要学习海瑞忠诚而又刚正不阿、直言敢谏的精神。
吴晗根据胡乔木的意见,在著名京剧演员马连良的恳求下,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才创作出《海瑞罢官》的京剧剧本。
此剧本发表和演出后,受到广泛好评。
毛泽东当时亦称赞过。
但江青等人出于其政治目的,硬说《海瑞罢官》是一台“骂皇帝”、借古讽今、为彭德怀翻案、攻击人民公社的戏,是大毒草。
为了借此搞垮北京市委(当时北京市委书记兼市长是彭真),攻击那些对党忠诚,但对江青等人的行为不满的党的领导人,江青通过张春桥找到姚文元,要他写批《海瑞罢官》的文章。
姚文元原本是“整人专家”,又见是江青所求,倍感“鼓舞”。
他决心攀附江青这棵大树,因而闭门数月,绞尽脑汁,调动他父
亲和所有的关系,查找明史中有关海瑞的资料,然后无限上纲,牵强附会,极尽诬陷之能事,终于完成了《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此文在《文汇报》刊出后,凡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指责姚文元的文章是狗屁不通,都为吴晗而鸣不平,这天的《文汇报》所到之处,唾骂之声不绝于耳。
但江青、张春桥之流他们高兴。
他们从中看清了哪些人是和他们不一条心的。
这些人日后便成了“四人帮”批斗攻击的对象。
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一出,成了“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索,全国因此而受株连的人何止成千上万,被迫害至死的又何止成百上千。
而姚文元却因此连升三级,从《解放日报》的编委,一跃成为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而后由江青提名,成为“中央文革小组”的成员。
当时“中央文革小组”的组长是陈伯达,江青、张春桥是副组长。
姚文元入伙后,便和江青、张春桥结成了“三人帮”,至于王洪文后来加盟而成为“四人帮”,那是一年后的事。
姚文元成为“京官”后,继续发挥他“秃笔”的特长,深得林彪、江青的赏识。
林彪在1969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提及了姚文元的“历史性功绩”。
他说:“对《海瑞罢官》等大工业毒草的批判,锋芒所向,直指修正主义集团的巢穴一刘少奇控制下的那个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独立王国’,即旧北京市委。
”江青也在多种场合称赞姚文元是无产阶级的“金棍子”。
由于有林彪、江青做靠山,姚文元在仕途
上平步青云。
1969年4月,在中共九届一中全会上,姚文元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成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1970年8月,又取代陈伯达晋升为全国舆论总管。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历史是无情的,又是公正的。
姚文元,这个从墨水瓶里爬出来的“大人物”,以“秃笔”作为撑高工具的“英雄”,靠见风使舵、投机钻营而跃上人生巅峰的跳梁小丑,最终遭到了历史的唾弃。
1976年10月,他被逮捕而成为阶下囚;1981年1月被特别法庭判处有期徒刑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