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第4课
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历史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共19张PPT)

永乐二年(1404年)正月,禁民下海。时福建 濒海居民,私载海舡(chuán ),交通外国,因以 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 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 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华里,并且将所 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 货物不许越界,时刻瞭望,违者死无赦。
4、根本目的: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5、表现
(1)汉朝:汉武帝打击富商大贾的势力
①措施
②原因
材料一:汉初,社会经过长期战乱,经济凋敝,富商大贾乘机 囤积居奇,操纵物价。汉武帝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包括:货 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 加重征税等。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
材料二: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
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
过吏势,以利相倾……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5、表现
(2)明清时期
①明太祖:告谕户部大臣,理财之术在于“使农 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
②雍正帝:强调“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 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 耕稼之人”,要求官员留心劝导,让百姓重视本业。
氏族公社 井田制
所有制
(土地国有)
封建土地 所有制
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含义:重视农业,限制工商业的经济政策
中国封建社会最基本的经济政策
2、首倡者:商鞅(在秦国变法时)
农业
工商业
生产粮食布帛
脱离农业生产
本业
末业
鼓励
限制
3、原因
①商业的发展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 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人教新课标必修一政治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导学案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课程标准: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材分析大约从公元前二千年开始,北京地区已经从原始社会逐渐过渡到奴隶社会,并且出现了许多奴隶制小国,主要有燕、蓟等。
后来商部落强大起来,他们就臣服于商,以奴隶和白马向商纳贡。
公元前1045年(1995年纪念北京建城3040年所采用的灭商之年)武王灭商以后,分封同姓贵族召公奭于“燕”(或称“北燕”)。
《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了公元前九世纪燕惠侯以来三十五代王、侯的世系。
在西周时期,燕与周王室之间保持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董家林的燕国古都,是燕在西周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燕侯正是在这里进行各种政务活动,经营和开发着祖国的北方。
琉璃河西周遗址的发掘,把北京建城的历史提前到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介绍这些情况有助于学生了解北京的建城历史,培养热爱北京的感情。
本课涉及到的图《西周分封建示意图》教学设计一、分封制(参用P5《西周分封示意图》)周灭商以后,为了巩固奴隶制国家的政权,实行分封建制,建立诸侯国。
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第24页的插图。
为加强对北部地区的统治,封武王的弟弟周召公奭于燕。
燕国都城的遗址在今天北京西南房山区琉璃河镇的董家林村,这是已知北京史上最早的城邑。
召公奭是周王室太保(官名,辅助国君的官),周初三重臣之一,因政事繁忙一直留在都城。
所以实际去燕地就封的是召公的长子克,他就是北京历史上第一代燕侯。
周分封黄帝的后代于蓟,蓟都城在今北京城的西南部。
蓟城地区西、北、东三面环山,群山之外有许多游牧部落,蓟城地区的居民,通过古北口和居庸关与那些部落发生经济联系。
从春秋中期开始,燕国吞并蓟,把蓟城作为燕国的都城。
燕国把统治领域推向燕北,发展成为北方一个强大的诸侯国。
二、练习题(2009年北京卷)北京广安门桥北的蓟城柱。
《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共44张PPT)

主张或观点
“仁”,以“德”教化人民,以“礼” 治国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善于启 发学生思考 “仁政”;“民贵”“君轻”思想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并能互相转化; 主张“无为”
“非攻”、“兼爱”
“法治”、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的权力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事备而后动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 根本原因。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古代? 生产工具?
是人们在生产劳动中作用于劳动对象的人工制造物。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_能__否__制__造__工__具
根据考古资料显示,生活在距 今170万年以前的云南元谋人,是 人类祖先中最早使用工具的。人类 祖先最早使用的工具是石料制造的 石制工具。有目的地制造工具和使 用工具,使人类与动物区别开来。
观察下列图片,你从中获取的信息主要是
图一骨耜 图二石犁 图三铁器
A 古代农业经历了粗放到精耕细作的演变 B 中国传统农业生产工具以骨器石器为主 C 中国传统的经济政策奉行重农抑商理念 D 铁器广泛使用反映了我国学技高度发达
大约在公元前四、五千年前,我国的半 坡氏族的人类已经进入原始农业时代。下面 四个选项中,对推动原始农业发展起最重要 的是
23
河姆渡出土狗骨 河姆渡出土猪下颌骨
河姆渡人
河姆渡遗址出土陶盆,其 上刻有一束捆扎整齐的稻穗 和猪纹。
24
河姆渡人
25
河姆渡遗址内模拟古人用泥土制作陶饮器的模型
河姆渡人
26
1、人类的经济生活有了进步? 劳动工具有了改进,磨制石器占很大比重; 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部门。 出现原始畜牧业。 手工业初见端倪,纺织业进步,彩陶制作工艺相 当先进,营建房舍
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作业: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3含解析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1.《礼记·王制》记载“田里不鬻(yù,卖)”。
这种土地制度存在于() A.夏商时期至西周时期B.夏商时期到秦朝时期C.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D.战国时期到秦汉时期【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土地制度的演变(井田制)【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
“田里不鬻(yù,卖)”说的是土地不能买卖,这应是在土地私有制出现之前的。
而土地私有制是在春秋时期出现的,正确的选项的时间应在春秋之前。
所以选A项,BCD项时间不符合。
【答案】A2.右侧漫画《围剿公田》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的瓦解。
“围剿公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农民对井田制的破坏B.铁犁和牛耕的使用C.土地所有者间的矛盾斗争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井田制【解析】材料中“围剿公田”说明井田制遭破坏,开始瓦解。
由于铁犁和牛耕的使用,生产效率提高,大量私有荒地被开垦,原来公田即井田出现荒芜现象。
当时农民阶级没有出现,A不正确;井田制属于国家土地,不存在土地所有者间的矛盾斗争,故B不正确;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是在井田制瓦解之后,故D不正确。
【答案】B3.明代著名清官海瑞认为,欲求天下安定,就一定要推行井田制,或者限制地主拥有的土地数量。
这反映出明代()A.土地兼并严重B.小农经济的弱化C.商品经济发达D.井田制得以恢复【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解析】井田制是以国家名义占有土地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农民要集体耕种公田,但每人都自己的份地;而海瑞“推行井田制,或者限制地主拥有的土地数量”,其直接目的是让农民有田地,则反映了当时农民失地情况严重,故A项正确;在明代,土地兼并后,地主主要采用租佃制经营,这制经营土地的方式,产生的依旧是小农,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生产的问题,故C项错误;这只是海瑞一人的想法,不能说明井田制已经恢复,故D项错误。
【答案】A4.1786年毕沅的一件奏折记载:“豫省连岁不登,凡有恒产之家,往往变卖糊口。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4课西汉与东汉__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件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类型
内容
平定一些 __割__据__政权,实现全国统一
加强皇权,增强 __尚__书__台___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 政治
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
整顿 __吏__治__,惩处贪污腐败
类型 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
经济 释放 __奴__婢__
思想 重视儒学
内容
(3) 结 果 : 社 会 经 济 在 稳 定 的 政 局 下 重 新 发 展 起 来 , 史 称 “ 10 __光__武__中__兴____”。
——司马迁《史记》
[问题2] 汉初七十余年的“无为”给汉武帝留下怎样的历史遗产?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如何看待汉武帝的“有为”。(培 育史料实证、唯物史观、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答案】历史遗产:为汉武帝的“有为”提供了经济基础;但也导 致贫富分化、土地兼并等民生问题。
看待: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大体解决了汉初郡国并行遗留的问 题,又设刺史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汉武帝的“有为” 使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但其主观目的在于维护其封建 统治,而土地私有制的存在,也决定了汉武帝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 兼并等民生问题。
_无__为_____思 想 , 采 取 “ __与__民__休__息____”政 策 , 减 轻 赋 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文帝、景帝在位期间, __经__济____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
稳定,史称“文景之治”
“郡国并 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代,但地方行政制度
“汉 行”
采取 ___郡__县___与分封并行制
(2)公元前 136 年,朝廷设立 10 __五__经__博__士____,儒学独尊地位确立。 此后, 11 ___儒__学___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学案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知识点01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一)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刘邦即汉高祖。
(二)“文景之治”(1)原因: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
(2)措施: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法,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3)结果: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
【微点拨】黄老思想与休养生息政策汉初,由于秦朝的苛政和连年战争,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统治者需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恢复和发展生产,以巩固刚刚建立的封建政权。
这时,刘邦要陆贾总结秦亡的教训,作为借鉴。
陆贾根据黄老思想,结合当时的社会情况,提出“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奸逾炽”。
所以,“道大于无为”。
所以,黄老思想在这个时候受到政治社会的重视,从皇帝到丞相无不尊崇。
这时政治社会侧重于黄老的清静无为,与民休息,垂拱而治。
其重点在于从统治术的角度来利用黄老学说。
【即学即练1】西汉初年,萧何死后,曹参为相,举事皆循旧例,无所变更。
对于“文言刻深,欲务声名”的人,斥而不用;对于“谨厚长者”,给予提拔。
当时老百姓歌颂道:“萧何为法,讲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
載其清,民以宁一”上述行举A.旨在解决王国割据危机B.反映了与民休息的理念C.体现了小国寡民的追求D.被当权者长期奉为信条【答案】B【解析】从材料信息看,西汉初年的统治思想是黄老之学,提倡与民休息、休养生息,这是当权者的政治思想,故选B项;休养生息的政策不能解决王国割据问题,反而有利于王国割据,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休养生息政策,西汉不是小国寡民,排除C项;汉武帝继位后,放弃了黄老之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统治地位,排除D项。
(三)汉初的政治制度(1)基本沿袭秦代,史称“汉承秦制”。
(2)地方实行郡县与分封并行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发达的古代农业课件(共32张PPT)

2.特征
(1)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努力(积极性) (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稳定性) (3)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精耕细作(分散性) (4)生产目的为生活和交税,自给自足(封闭性) (5)农民赋役租税沉重,遇灾荒易贫困破产(脆弱性) (③6)生工产具目和的技为术生少活变和,交社税会,心自态给容自易足满足(落后性) (7)依赖土地,人口发展必然导致过度开垦(破坏性)
《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
“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 桃杏满村春似锦, 踏歌椎敲过清明。”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1)春秋战国时期,吴国、越国、楚国等立国南方。 (2)秦朝统一后,通过灵渠加强中原与岭南的经济文 化交流。 (3)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得到大规模开发,南北经 济趋于平衡,为南移打下基础。 (4)隋唐时期大运河的开凿、安史之乱的影响、江南 进一步开发等,使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5)南宋时期,全国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江 南地区发展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6)元明清,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分离,南方经济领 先北方的格局稳定下来,元朝出现“南粮北调”、明清江 南工商业发达和资本主义萌芽等。
龙骨翻水车
唐朝时创制 筒车 ;
《春水》
-杜甫
三月桃花浪, 江流复旧痕, 朝来没沙尾, 碧色动柴门。 接缕垂芳饵, 连筒灌小园, 已添无数鸟, 争浴故相喧。
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
明清时出现 风力水车 。
二、中国古代农业基本特征——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 产生: (1)背景: ①商周时期,生产力水平很低, 土地 归国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方式? 有什么特点? (2)材料二中生产者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是什么? 处境如何?为什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4课

2、“重农抑商”政策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是: A、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B、中国有重视农业的优良传统 C、中国人口众多,解决吃饭问题 D、有利于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实行闭关自守 政策的含义是 A、禁绝中国对外贸易 B、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C、一根排斥西方事物 D、封闭过界固守疆域
3、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
(1)主要形式:(特点) (2)土地兼并: ●概况 抑制措施 结 原 果 因 1.根本原因: 土地私有制的存在,使土地兼
并不可避免。 2.主要原因: 封建经济的发展 北魏至唐朝前期:均田制 明朝:按人口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
3、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
(1)主要形式:(特点)
①国家土地所有制 ②地主土地私有制
2、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闭关锁国
清朝时期 广州十三行, 是唯一准许与 外商打交道的 商行。
清朝时 期的广州商 馆区。
1793年,英国人马嘎尔尼访华,乾隆帝要他行双 膝下跪之礼。马嘎尔尼最初不答应,后来提出了条 (3)这一时期清政府在对外贸易方面采取的闭关锁国政 件:将来中国派使者到伦敦去的时候,也必须向英 策产生了什么后果? 王行跪拜礼,或是中国派人向他所带来的英王的画 不仅阻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 像行跪拜答礼。最终他以单膝下跪的形式朝见了乾 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 隆帝。乾隆帝很不高兴,接见以后,就要他离京回 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国,拒绝了英国通商要求。 乾隆皇帝在给英王乔治二世的信中说:“天 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特因天朝所产茶叶、丝帛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 物,是以加恩体恤。”把马嘎尔尼赠送的地球仪、 望远镜、铜炮、火枪、西洋船模型等礼物,当作贡 品、玩好收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必修二经济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的第四课,学习这课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古代的经济政策对古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形成的影响,也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当今改革开放的正确性与重要性,以及国家“三农”政策的历史渊源。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的理论水平还很有限,仍出于从形象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时期,因此对这些历史理论还不能透彻的理解。
所以教师需要根据教师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尽量做到深入浅出。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及评价;“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及影响。
理解: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关系;重农抑商的评价的辩证方法;“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实行的时代特征。
运用:联系我国的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认识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及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富国强民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行体验式教学,角色扮演合作探究等形式,增强历史的真实感,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与兴趣。
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得出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评价的重要标准;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历史事务;坚持改革开放,才能有利于中国的发展富强。
四、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及评价;“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背景及评价。
难点:土地制度的演变,尤其是“井田制”的瓦解;“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历代政府的
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体验式教学”、合作探究学习等方式的辅助教学。
六、教学过程设计
以农立国的古代中国的统治者们,竭尽全力地关注着土地和土地上的人,不遗余力地抑制工商业,一度自负而蛮横地闭关锁国,……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究以农立国的古代中国采取的这些经济政策。
(一)“权”与“税”的考量——土地制度的演变
让学生回忆半坡、河姆渡氏族公社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引出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
其中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原理,阐述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的演变过程及原因。
铁器牛耕的使用→农业、手工业→私田的出现→井田制的瓦解
商业的发展
生产力水平→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发生变化
讲明土地所有制性质的变化意识着社会的转型。
历朝政府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梳理其线索。
明朝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起到垦荒的作用,这里可以提起环境问题。
(二)“本”与“末”的角力——重农抑商
1.封建社会初期“重农抑商”政策
商鞅变法重农抑商政策的提出、实施及评价。
通过学生活动、讨论,老师总结的方式来完成这一目的教学目标。
西汉初年抑制富商大贾的做法通过学生自学完成。
老师总结: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政策和西汉政府抑制富商大贾的做法,在当时都具有进步的作用。
使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事件应把它们放在当时的大环境和时代背景下去考虑。
2.xx的“重农抑商”
此目教学主要通过学生仔细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提炼观点,得出正确结论。
老师总结时应强调“重农抑商”在不同时期的作用应辩证的看待,培养学生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理论去看待问题。
(三)“驰”与“禁”的纠结——海禁与闭关锁国
展示唐代“丝绸之路”和宋元海上交通图,说明唐宋交通发达,对外贸易,经济文化
交流频繁。
第3课第三目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中谈到明清中国的对外贸易渐趋萎缩,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因。
从而引出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原因,强调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实施这一政策的根本原因。
并分析这一政策的实施与中国古代的经济之间的关系。
结合鸦片战争的史实分析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并结合当今的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对我国富强的重要性。
课堂总结及相关题目巩固本课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