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文化的形态语义探析

合集下载

石刻文化的概念

石刻文化的概念

石刻文化的概念石刻文化是指通过在石头上刻画文字、图案或雕塑等艺术形式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一种传统文化形式。

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中国文化中,石刻文化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石刻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中国古代,人们意识到石头是一种天然耐久的材料,可以用来刻画文字和图案。

因此,石刻逐渐成为记录历史和传播文化的重要手段。

在中国各个历史时期,人们利用不同的石材、刻刀和技法来创作石刻作品,丰富了石刻文化的内涵和形式。

石刻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受到了政治、宗教、经济和社会等不同因素的影响。

例如,在中国古代,宫殿、庙宇、墓地和公共建筑等地方都会雕刻石头,以表达统治者的权威和永恒。

而在佛教传入中国后,石刻成为了宣扬佛教思想和信仰的重要方式,大量的佛教石刻作品诞生于这个时期。

此外,由于中国历史上的战乱和重建,石刻文化经历了多个时期的衰落和复兴,形成了多种不同的风格和流派。

石刻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学者和艺术家。

在中国古代,石刻作品通常以文字和图案为主,受到汉字书法和绘画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造型和表现手法。

石刻作品既注重整体结构和空间感,又注重细节的刻画和表现。

古代石刻作品的刀法娴熟、线条流畅,表现了艺术家的技巧和才华,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审美的愉悦。

同时,石刻文化也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通过研究石刻作品,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宗教信仰、社会风俗和生产生活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石刻作品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还反映了当时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观念,对于研究古代文化和历史变迁具有重要的价值。

同时,石刻作品也是文化交流和传承的媒介,通过石刻作品的传播,不同地区和文化之间可以相互借鉴和交流,推动不同文化的发展和融合。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石刻文化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

探索石文化——教案系列

探索石文化——教案系列

序言自古以来,“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核心之一,而石文化作为其中的一种,虽然在当今社会被人们所遗忘,却曾经是古代文明中的灿烂一笔。

因此,此次教案系列的编写旨在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石文化探究,让他们深入了解石文化的历史、特点、价值和现状等方面的内容,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种文化。

一、教学目标1.了解石文化的基本概念,形成对石文化的初步认识。

2.了解石文化在古代文明中的重要地位,认识到其在历史、艺术、文化等方面的价值。

3.掌握石文化的基本分类和常见表现形式,体验石文化的独特魅力。

4.分析石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提高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1.石文化简介2.石文化的种类和表现形式3.石文化的历史和价值4.石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三、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观看视频石文化的常见表现形式。

(5分钟)在讲解石文化之前,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初步了解石文化的常见表现形式。

学生可以通过视频感受石文化的艺术魅力,培养对石文化的好奇心和兴趣。

2.正式学习环节:讲解石文化简介、种类和表现形式(1)石文化简介(15分钟)介绍石文化的概念和概览,为后续内容的学习打好基础。

(2)石文化的种类和表现形式(20分钟)分别介绍传统石雕、观赏石、石刻、石砚等几种石文化,详细讲解它们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点,让学生对石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

3.探究石文化历史和价值(20分钟)通过介绍石文化在古代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学生可以了解到石文化在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价值,提高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意识。

4.石文化保护与传承(25分钟)结合当前石文化的现状,介绍石文化的保护方式和传承方法,提高学生对石文化传承的重视和理解。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解法:教师可以采用讲解的方式,介绍石文化的基本概念、种类、表现形式、历史和价值等方面,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问题解答。

2.互动讨论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互动讨论,启发发散思考,并在讨论中逐渐加深对石文化的理解。

解说石文化

解说石文化

解说石文化石,我们身边一寻常之物,路边脚下,水渠沟壑,随处可见,任人可用,因为寻常,我们不会关注它,也因为寻常,我们似乎又不能没有它,铺路建屋,把玩观赏,都需要它,它在你我的生活里,它也曾进入我们先人的梦里,对于今天的教育者,他又给我们几多启示?一、三生石上你我他---今“石”之缘传说中有一块三生石,它记录了我们的前世今生。

尘世中人与人的相遇,必也因了前世的缘。

身为师者,是我们今生的使命,而与那一个个花季里初绽的生命相逢此时,便是我们今生的缘,这缘赋予了这份使命更多的神圣。

教师有能力有责任有义务用自己渊博的学识,魅力人格拳拳爱心去呵护每一个莘莘学子,使他们在这个花季里如期绽放出最美丽的生命之花。

三生之石,缘定今生,所以我关心你,我关心你,因为我爱你,我爱你,因为我信任你,我信任你,因为我了解你,我了解你,因为二十年前我是你。

二、顽石修成慰曹翁---惜“石”如金远古的女娲为补苍穹,炼造了36501块五彩石,而实际所需为36500块。

36500恰好为一百年的光阴。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我们所有的梦想,所有的作为被加上的最后期限都是百年,又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用近十个“树木”的时间,我们教育者用它做百年的基业,塑造一代人,改变一世人,收获今秋,荫泽后世。

至于女娲所遗之第36501块五彩石,据说流落到了人间,化成一块顽石。

曹雪芹曾自比为那块顽石:“无才可去补苍天误入红尘若许年”,读过“红楼梦“的人对此会有正确的解读,他因世道不公,自己的满腹才学无处施展,所以才怨,才恨,才遗憾,才无奈。

可是了解曹公的人知道,读懂了他笔下的贾宝玉的人也知道,他们皆因生不逢时,才感怀才不遇。

但人生终究不满百,他们的怨尤成了经典的怨尤,被定格在了历史中。

对于我们教育者来说,是否也曾有一个或几个类似的“顽石”,逃过了我们的“法眼”?我们怠慢之,冷落之,甚至厌弃之,我们可否想过,百年之后的历史长河中他们是否又会成为满怀怨尤的埋没于沙砾下的一块块“宝玉”?爱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心灵的成长,惜“石”在今,才会拥有明朝满目的“金光四射”三、千锤百凿出深山---涅槃成“石”词典中,解石字为象形字,右象岩角,左象石块。

浅谈观赏石的文化鉴赏

浅谈观赏石的文化鉴赏

浅谈观赏石的文化鉴赏
观赏石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品,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

它具有悠久
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观赏石的文化鉴赏不仅是对其外在美感的欣赏,更是对其中所蕴含的哲理、文明以及审美价值的体悟。

首先,观赏石的文化鉴赏需要关注其形状和色彩。

观赏石的形状丰富
多样,有的像山峰,有的像水流,有的像古树,每一种形状都有其独特的
美感。

色彩方面,观赏石通常以黑白灰色为主,但也可以有斑点、条纹等
多种颜色,使人眼前一亮。

当人们在观赏石的形状和色彩中感受到美感时,也可以进一步体验到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和情感。

其次,观赏石的文化鉴赏需要关注其纹理和质感。

观赏石的纹理是由
多年形成的自然风化作用所造成的,而质感则取决于石材的硬度和光泽度。

观赏石的纹理和质感是其天然之美的绝佳体现,它们可以使人们感受到大
自然的力量和神秘。

最后,观赏石的文化鉴赏需要关注其审美价值。

观赏石作为一种艺术品,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观赏石的审美价值体现在它所传达的美感、情
感以及生命力。

通过观赏石的文化鉴赏,人们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的美丽和
和谐,并从中领悟到人生的哲理和智慧。

总之,观赏石的文化鉴赏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和学问活动。

它既需要
欣赏者对外在美感的敏锐感知,也需要对内在哲理和文化内涵的理解和领悟。

通过观赏石的文化鉴赏,人们可以拓宽审美视野,丰富文化修养。

同时,观赏石的文化鉴赏也是一种独特的艺术体验,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
的喜好和感受去欣赏和感悟其中的美和哲理。

石头的象征和隐喻新解

石头的象征和隐喻新解

石头的象征和隐喻新解石头被认为是古老的创造力,它一直被认为是神秘的、超自然的力量的体现。

它弥漫着深沉的神秘气息,象征着抽象的人类心灵和私密的力量。

在古老的文化中,石头被认为是由神灵提供的东西,而它也是人们寻求和平、秩序、繁荣和灵性的重要元素。

许多古老的文明,如古埃及、古印度、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等,将石头与他们的神、神力和仪式联系在一起。

例如,在古埃及文明中,石头也被认为是神秘的,它被认为能传递神灵的祝福,以及象征着神的威严。

在古罗马文明中,石头被认为是掩藏在字里行间的神秘力量,可以保护房屋免受恶魔的侵害。

石头也被用作抽象象征。

在古代文化中,石头被认为具有某种特殊的力量,它可以表达对深沉情感的崇拜,包括爱、尊重和忠诚。

石头象征着长久而又不变的爱情,它可以带来幸福、繁荣和平安,象征着友谊的生命。

许多古老的文明,如希腊、罗马、古埃及和中国,都有用石头来表达爱的传统。

石头还被用作隐喻。

在古老文化中,石头被看作是一种无形的存在,象征着智慧和信仰。

石头代表了牢不可破的信仰,象征着困难和挑战,一种精神力量使人能够熬过任何困境。

在古老的中国文化中,更加象征性地使用石头,用石头来表达“可乘之石”的概念,象征着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

在当今社会,石头被大量消耗,用作建筑材料,这一现象似乎在消除了石头深沉的神秘感。

然而,有些人仍然把石头视为神秘力量的象征,这样的象征依然存在,并且有所发展。

例如,在当今社会,某些宗教信仰和文化认为,石头是一个传递祝福和保护的特殊象征,它们用来象征坚定的信仰和持久的友谊。

在总结,石头象征着神秘的力量,也被用作抽象象征,以及隐喻的概念。

它在古代文明中一直被认为是神秘的、超自然的力量的体现,也是人们寻求和平、秩序、繁荣、灵性的重要元素,并且被用作表达爱的传统。

尽管石头的消耗量越来越高,它仍然是一个深沉的神秘力量的象征,仍被用作抽象象征,以及隐喻的概念。

小议雅石文化及其审美意象

小议雅石文化及其审美意象

艺术研究 艺术平台 2020·5小议雅石文化及其审美意象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肖泽民摘要:从古至今,中国人对“石”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相对独特的审美意识。

历史以来石头从以制器实用为主到以怡心悦目为主,雅石与人文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本文将以中国传统的对雅石的研究入手,深入分析其内涵的文化。

关键词:雅石文化审美意象一、雅石文化的概况古人有云:“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中,赏石已经成为了一种意境和抒情的代表。

具有观赏意境的石头也称之为雅石,众人眼中石头大多千篇一律,但事实上其种类之多还是难以想象的:例如常见的人工雕刻造形石,用来装饰花园、充当风景,沉淀形成的纹理石,是大自然最奇特的杰作,还有稀少珍贵的矿物晶体石、历史悠久的生物化石、用来承载故事文化的事件石、现代常见的纪念石、还有优雅而实用的文房石。

这些雅石大多都具有观赏的特性,所以其无论在色彩或是形态方面都有着一种独特的神韵美。

对于古人而言,观赏一块雅石,便是一种文化对灵魂的描绘,其象征着大自然的神来之笔,亦象征着人们智慧的结晶。

一块佳石,可以是他们诗歌的核心思想的表达,也可以是他们的作品对大自然的一种回馈。

雅石是具有优雅意境的奇石,文人雅石是具有文人气息的雅石。

文人雅石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受文人画的影响更为深远。

文人画受到老庄思想的影响,形成了崇尚自然、追求意境美的审美观。

文人雅石与文人画相同,它最终的灵魂是意境美。

早在《搜神记》《山海经》等著作中,便能发现众多关于石头的资料,也有《云林石谱》《素园石谱》等专业文献所记载。

古代文人画家也将石头作为一大重要题材去表达,历代高官贵族搜寻名石。

这一切都体现了一种审美精神与哲思。

从古至今,中国人对石头就有一种特殊的情怀。

赏石不仅仅是观赏奇石,更蕴藏着一种世界观。

石头象征着自然山水,文人墨客通过赏石寄情于山水,表达自身对自然山水的向往与遐想。

二、雅石的发展脉络中国雅石文化的发展历史可谓是年代悠长,发轫于魏晋,隋唐的兴起,直至两宋达到鼎盛时期,明清依旧延续,并传播分枝于日本、朝鲜、东南亚等国家。

“石”的质、形、色、纹、意、象

“石”的质、形、色、纹、意、象

“石”的质、形、色、纹、意、象石头文化渊源流传,发展至今。

随着不断有新石种的出现,石头文化呈多元化发展,石种的评价也在不断变化。

目前已不能仅用传统的皱、瘦、漏、透四字去评论石头的优劣了,应多以质、形、色、纹来进行评价。

质:指石头的质地,是由成分和矿物构造方式决定的特有属性。

1、硬度。

硬度的高低是决定石质好坏的主要因素,硬度低给人糟朽感,观赏石硬度以4~8为宜,再高会显的不自然,不和谐。

宝石另当别论。

2、韧性。

韧性高的石头,往往质地细腻,色泽也好,石体表面光洁无裂口,雕刻起来不起毛,易于保存不易损坏,韧性是石头质地好坏的重要因素。

3、透明度。

好多石头都是越透明越好,当光通过透明的石体,经过反射、折射、与石体颜色混合等一系列光学现象,就会产生特熟的视觉体验,如透明度高的水晶感觉像冰。

4、触感。

石头摸起来以细腻温润为上,玩玉有一个术语叫盘,就是把玉在手里反复摩挲,其作用是使石头起油,也就是出现包浆。

还有就是一种享受,当指尖滑过细腻的石肤时会有一种愉悦感,就像触摸婴儿的肌肤一样。

5、净度。

一般石中杂质越少,越纯净越好。

6、致密度。

致密度间接影响石头的密度,细腻程度和光泽,致密度高的石头一般手感细腻,水洗度高,光泽好。

形:石体的几何形状和大小。

一般要求石形要完整,无自然或人为的损坏,无断口裂口,符合人们的审美观念,大小适中,以750px大小为宜。

画面石以可表现画面空间宽阔平坦为好。

造型石的形状以形成条件和保存条件越刻薄越好,也就是越奇越有收藏价值。

象形石要表现细致,形象生动。

矿物晶体要晶形完整,越大越有价值。

色:石体在自然光下的颜色。

不同的色彩对人的心理有不同的影响,色彩要鲜艳明亮,一般以含有吉祥寓意为好,比如黄色象征富贵,以绿色比喻春天,或越稀有越好,比如蓝色的石头比较稀少。

同一石种不同颜色,以稀有为贵。

一块石头颜色种类越多越有收藏价值。

要特别注意,在画面石中图像主题的颜色和石体背景的颜色要对比显明,还要相互统一,这样才能更好地去表达意境。

中国观赏石文化的精神内涵

中国观赏石文化的精神内涵

中国观赏石文化的精神内涵片石孤峰窥色相——中国观赏石文化的精神内涵人们青睐一件艺术品,主要是从中窥见人类的灵心和慧性。

一般说来艺术品可以分为两大类:人工的和天成的。

一件美术、音乐作品或一件工艺作品是人类灵心和慧性的表露,以此与人们达到共鸣。

近年来,艺术中更风行一大类抽象、印象乃至狂象的作品,颇受人们欢迎,因为它们不是将作者及赏者达成某种共鸣或共识,艺术家在这些作品中不想告诉人们什么特定的东西,只是作为一个导游的角色任凭赏者去自由驰聘。

那么,天成的艺术品在这层意义上说更可达到理想的境界,这也就是当今世界天成艺术品风糜一时之原由。

观赏石就是这一类天成艺术品的佼佼者。

近年来,随着大陆观赏石展的频频出台和观赏石市场的兴起,台港澳、韩国和东南亚的艺术家、收藏家乃至行商掮客都瞄准了大陆的观赏石资源而广为收集和收购,这中间行商们当然以贩卖图利为目的,而有远见者则确实窥到了石头的精神内涵,绝品珍品屡屡被以巨款高价收之。

据说广西的一块印有“伊丽莎白”头像的五彩石要价已达数十万元,山东博山的一方文石被著名画家范曾买去也达3万元。

观赏石艺术确实是集抽象、印象和狂象的发现艺术。

观赏石作为一个文化现象是“华夏文化”中的一颗璀灿明珠,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因子,她以天成率意并具较高观赏价值之石质艺术为主体,包括彩色岩石、矿物晶体、生物化石、工艺石、园林叠石、盆景石、纪念石、宝玉石和文房美石诸多种类,以其奇特、美丽、鲜艳、名贵而受到人们的青睐,爱石之传统当首推炎黄子孙。

观赏石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我国历史上也源远流长,尤其自北宋以来,社会名流赏石活跃,如苏东坡“随形石砚”的倡导,古人“瘦、皱、透、漏”的赏石法——“片石孤峰窥色相,清池皓月照禅心”,这都成为后世文人品石的思维导向和“选美”标准。

而沈括《梦溪笔谈》对植物化石的观察研究,比西方达·芬奇要早400年。

观赏石艺术应为发现艺术,与人工艺术作品不一样在于:她是人们灵心和慧性对石头这个特定之审美对象的表露,正好与人工艺术品相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形 )审 美表 现
具有可复制 、可重复堆叠以及可挠 j生强等特点。如湖
石材的视觉美感不仅体 现在形式构成上 ,还包括
北 美 术 馆 馆 长 傅 中望 的 石 雕 《榫 卯 结 构 》是 一 件 以 表 面肌 理 、色彩 搭 配 、光 照 明 暗等 影 响 因素 。 自然 形
一 、 石文 化 的形态
二 、石文 化 的形态 语义 表达
(一 )自然 形态
形 态 语 义就 是 形 态 的 内在本 质 在 外 部表 现 出的语
石 材 的 自然 形 态 是 不 受 人 的 意 识 支 配 的 存 在 形 言 含 义 或意 义 。石 材 的外部 形 态结 构 决定 了人 的心理
渐 从征 服 大 自然 向宗 教崇 拜 、 自然 崇 拜 、诸 神 崇拜 、 自然形 态下 的质感 、肌 理 、体量 与厚重 ,又满足 了人类
图 腾 崇 拜 的精 神 寄 托 上 转 移 ,逐 渐 出 现 了 采 石 、镌 对功能与精神以及情感寄托的需求 。例如 ,中国古代石
石 、石窟 、赏石等文化现象 。石文化在形态语义表现 雕中的画像石 、墓穴石雕 、岩壁石刻、石窟艺术 ,西方
的 ,具有视觉美感的赏石文化 ,是石的 自然形态与人 后又可分类 ,如图案石 、太湖石 、灵璧石 、英石 、龙
的主 观 审美 意 识 相结 合 的文化 形 式 ,如 赏 石 文化 中的 骨石 、龟 裂 石 、黄蜡 石 、卵石 、梅 花石 、龙 凤 石 、菊
异 石 、巧石 、丑 石 、怪 石 、孤 赏 石 、雅 石 、供石 等 , 花石 等 观赏 石 ,形 态 个 性 多变 的同 时人 文 精 神更 加 凸
石文化 的形态语义探析
王春 华
(杭 州 市建材 学 院 ,浙 江 杭 州 310022)
自远 古 起 ,人 类 就 开 始 以天 然 洞穴 为 主要 居 住 场 石 形式 感受 石 文化 的气质 神韵 。
所 , 以使 用 打 制 石 工 具 狩 猎 为 生 。发 展 到 新 石 器 时
(二 )人 为形态
在一起 ,在给人 以沉稳 、简洁、大气 的心理感受 的同 态语言给人的心理和视觉带来的美学效应实现的。美
天 然 石材 的 自然 肌理 和 立体 的几 何 形态 所 构 成 的雕 塑 态 呈 现 出 的 自然 美 感 、从 材 料 美 到 装 饰 美 的形 式 美
作品 ,将人 的力量 与 自然的力量既对立 又吻合地结合 感 、从 形 态美 到 意 境美 的艺 术美 感 是通 过 石 材 自身 形
式 ,完全 由 自然 力量 催 生演 化 、形 成 的 、具有 可 视性 感受和情感表达 ,在表达内在生命情感的同时还具有
和 可触 摸 性 的 形态 。我 们 可 以将石 材 的 自然 形 态 分 为 形 态语 义 的规律性 和 逻辑性 。
理 性形 态与 感性 形态 。
(一 )形态 构成
理性形态 ,是石材最原始 、最淳朴 的状态 。石材在亿 致其外 部轮廓 、表 面肌理 ,以及 图案 纹理上 的形式
万 年 的环 境 塑 造 和 演 变 下 具 有 自然 美 学 法 则 的 理 性 变化丰富多样 。具有观赏价值 的观赏石是大 自然 的天
美 ,以及 蕴含 大 自然变 化规 律 的构成 美 。
上 具 有 较 强 的认 知 性 和创 造 性 ,对 其 系统 的研 究有 助 石雕艺术的石雕人像、石雕建筑等 。石雕艺术作为人类
于加强石文化 的视觉感染力 、精神凝聚力 以及文化感 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 ,人为形态的多样性使其具有强大
召力 。
信 息传播 功能 以及 巨大的艺术 表现力 。
代 ,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 审美意识 ,对石
石材 的 自然形 态加 以人 工改造 与处 理后称 为石材 的
材 外 在特 质 产 生兴 趣 ,懂 得 用 岩壁 刻 画记 录人 与 动 物 人为形态,其形态呈现出的外在特征受人的意识支配 ,
以及 人 与 自然 的关 系 ,达 到 自我 意识 的实 现 。人 类逐 具备 一定 的观费 I生和 功能性 。石 材 的人 为形态既保 留了
通 过 采 、捡 、藏 、赏 、玩 、悟 、惜 、展 、论 等多 种 赏 显 ,继 而 涌现 出大量 的艺 术作 品 。
· 54 ·ST0NE 2016 No1
人为干预下 的石材形态 ,因质地纹理 、颗粒密度 转化 的推动力和约束力 。如北京天安门广场 由花 岗石
等 材料 特 性 的不 同 ,加 之 干预 方 式 的不 同 ,呈现 出多 和汉 白玉砌 成 的人 民英 雄 纪 念碑 ,以笔 直 的线 条 和 大
成之 作 ,正 所 谓 “得 石 在 天 ,立 意 靠人 ” ,虽不 具 备
石材 的感性形态是将人的感性意识融入到理性形 较强 的功能性 ,但其审美意义和观赏价值备受艺术家
态之 中,也可 以说 主观形态。在 自然条件下演化而成 们 的青 睐 和尊 崇 。石 材 的 自然 形 态 在被 赋 予 理性 认 识
在未经人为处理和雕琢的 自然条件下形成的矿物
石 文化 在 形 态塑 造 上 具有 多 样 性 ,首 先 是 随 自然
岩 石 ,具 有 纹理 鲜 明 、色彩 丰 富 、石 质 坚硬 、造 型各 变 化 而 变 化 的 自然 形 态 ,遵 循 自然 选 择 和进 化 的规
异等天然特质 ,这是石材在 自然环境要素催化而成 的 律 。石 材 在 自然 造 物 下 具 有 非 秩 序 性 与 偶 然 性 ,导
样化 的形态 。石材 的几 何形 态 、抽象形 态等转 化形 体量 的整体造型诉说着庄严与神圣 ,传承着不朽 的民
式 ,使石 文 化 在 空 间维 度 以及 时 间 维度 上 更 具有 层 次 族 风 格 与 鲜 明 的时 代精 神 ,是 中华 民族 情 感转 化 的重
感 。自然界的物理作用使石材具有多样 的几何形态 , 要 石 文化 载体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