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规划性质

合集下载

旅游发展规划的性质与目的

旅游发展规划的性质与目的

旅游发展规划的性质与目的
1 旅游发展规划的性质
旅游发展规划是一个城市或区域未来旅游发展事项的总体部署。

(时段、空间、总体部署)
从属性上来看,旅游发展规划是城市或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一个组成部分或者专项规划。

旅游规划的制定应该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结构比例、发展速度、发展阶段、发展水平和总体方针政策相适应。

反过来,旅游规划又是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制定的基础。

旅游业是一个开放型的综合性产业系统,与其他产业相比,有着更强的关联性和更大的牵动性;同时旅游业又具有很强的社会文化功能,旅游业的发展尤其需要全社会的配合与大区域、多层面的协作。

所以旅游规划与其他社会经济专项规划相比,具有更强的综合性。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旅游发展规划不仅仅是旅游行业规划,也不仅是旅游资源开发、旅游项目建设和服务设施配套规划,而是一个涉及到对区域旅游产业客观评估、合理定位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规划。

要求旅游规划必须从区域发展的大背景着眼,考虑旅游业的产业分工和地域分工,以大旅游的观念,立足于营造旅游大环境,致力于创造旅游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机制。

2 旅游发展规划的目的
旅游发展规划的目的是为政府制定产业政策和推动旅游发展的重大决策提供依据,为产业部门提供旅游发展管理与实施依据。

旅游规划

旅游规划

各建设项目投资估算
投资方向 景观建设投资 基础设施投资 投资额(万元) 191 220.2 占总投资的比例 (%) 24.4 28.1
服务设施投资
绿化与环保投资 牌示系统 其它 合 计
316
43 3 10 783.2
40.3
5.5 0.4 1.3 100

依据 经济效益 分析
•建设项目经济评估方法与参数 •规划项目
和开发规划。
按范围划分:因斯克普(Inskeep,E.,1991)将旅游规划按
范围划分为国际旅游规划、国家旅游规划、区域旅游规 划、亚区旅游规划(subregional planning)、开发区土 地利用规划(development area land use planning)、 设施用地规划 (facility site planning)、设施设计 (facility design)和特别研究(special studies)。
主干道:环路格局,五石公 路7米宽,其余4米宽 次干道:联系主干道和过境 线,3米宽,东西向分布3条 小路:灵活方便,1米宽 出入口:鸦来线和五石公路 交岔处、五石公路和鄢后线 交岔处 停车场:刘家湾口
小路 停车场
基础设施规划
给水规划 排水规划
以东部刘家湾水库作为供水水源地 明渠引入蓄水池 蓄水池增大为108立方米(6×6×3) 主钢管引入区内 建污水自净池 建沼气池 建排水沟 铺设排水管道 建简易污水处理点 建公共厕所
规 划 总 体 目 标
保护绿色家园内自然生态系统 及其自然景观的完整性
为区域社会经济的繁荣稳定 和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基 础和示范作用
具体规划内容
现状调查与评价 区域分析 市场前景分析 目标体系 发展战略 开发原则 总体布局 概念性规划 形象设计 行销策划 支撑体系 保障体系规划 可 持 续 发 展 与 效益分析

河南省禹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河南省禹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项目名称:禹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设计资质:旅游规划甲级编制时间:2006年第一章规划总则第一条规划性质:规划是禹州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是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第二条规划依据:根据国家旅游局《旅游规划通则》制定本规划。

规划依据包括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河南省颁布的地方性旅游管理条例和相关规划、禹州市相关规划和其它相关依据。

第三条规划范围:包括禹州所辖全部行政区域,面积1472平方公里。

第四条规划时限:规划为时限2005~2020年。

其中近期2005~2010年;中期2011~2015年;远期2016~2020年。

第五条规划目标:制定2005—2020年期间禹州市旅游业发展目标,提出实现目标的战略、布局、策略和行动方案。

第六条规划指导思想:党和国家关于发展旅游经济的思想和论述,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战略;河南省及禹州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与旅游业发展战略;建设部、环保局等相关部门的法规;跳出旅游看旅游,顺应大产业、大系统,新阶段、新思路,高标准、可操作的现代旅游业发展思路;可持续发展思想。

具体来讲,要突出十六字方针:“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

第七条规划原则:突出资源特色;生态保护原则;立足当地“文脉”,弘扬历史文化;持续发展原则;系统协调原则;远近结合,有序开发原则;合理布局、分区开发原则;综合效益原则。

第二章规划背景第八条禹州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地处伏牛山余脉与豫东平原过渡地带,在东经113°03′—113°39′和北纬33°59′—34°24′之间。

全市总面积1472平方公里,辖乡镇26个,人口115.9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793人。

1992年被确定为河南省18个改革发展特别试点县(市)之一。

第九条禹州市地处河南省会郑州、牡丹花城洛阳、煤城平顶山三市之间中心地带,距省会郑州80公里,距郑州薛店国际机场40公里,境内有平禹铁路,禹郸地方铁路,可东接京汉线,西连焦枝线。

旅游规划

旅游规划

旅游规划第一章旅游规划概述1、旅游规划的层次与类型(1)从地域范围分:国际旅游规划、国家旅游规划、区域旅游规划、地方旅游规划、目的地旅游规划、景点旅游规划(2)从规划时间划分:远期旅游规划(10~20年)、中期旅游规划(5~10年)、近期旅游规划(3~5年)(3)从规划的内容性质分:旅游发展规划、旅游区规划2、旅游规划目标:(1)市场目标——提升游客满意度(2)经济目标——经济效益持续增长(3)环境目标——旅游可持续发展(4)社会目标——地区和社区的整合3、旅游规划的发展阶段“(1)世界旅游规划发展阶段:A初始阶段(20世纪30~70年代)B过渡阶段(20世纪70~80年代)C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80~90年代)D深入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2)中国旅游规划发展阶段A起步阶段(1980-1991)B快速发展阶段(1992-2000)——市场的重要性日益体现C成熟阶段(2000年以后)4、旅游规划的发展趋势(1)范围上,逐渐向微观过渡(2)内容上,高度切合实际(3)技术上,中西融合(4)利益上,多元收益5、存在问题(1)规划市场混乱(2)规划人才短缺(3)规划理论滞后(4)实施力量薄弱第二章旅游规划理论1、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内容:1)首先要发展;2)强调持续性、公平性、整体性3)强调建立和推行一种新型的生产和消费方式4)强调人类文明发展与观念转变3、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在保持和增进未来发展机会的同时,满足当代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当前的各种需要4、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1)强化人们的生态意识2)促进旅游的公平发展3)改善旅游地的生活质量4)提高高质量的旅游经历5、旅游系统的组成结构:1)旅游目的地系统2)客源地系统3)旅游媒介系统6、旅游系统的应用:1)全面考察规划的各要素2)规范规划的程序和编制3)加强规划与实施的反馈7、旅游区位的划分:客源区位、资源区位、交通区位、认知区位8、区位论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1)确定旅游空间组织层次与发展规划层次2)制定旅游发展战略3)寻求区位优势4)旅游线路设计9、劳动地域分工代表人物和学说1)亚当斯密绝对优势说2)大为李嘉图比较成本说3)俄林资源禀赋论10劳动地域分工的应用1)突出特色,寻求优势2)旅游区划3)功能分区11、增长及理论的应用1)培育增长极2)带动区域旅游发展12、核心—边缘理论与圈层理论结构1)保继刚:城市游憩商业区RBD类型:大型购物中心、特色购物步行街、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新城文化旅游区2)吴必虎:环城游憩带ReBAM13、旅游经济学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1)产业投资机会分析2)市场调研和分析3)旅游需求和供给研究4)旅游综合效益研究第三章旅游规划的基本内容和编制1、旅游规划相关文件规定1)《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2)《旅游规划通则》2、旅游规划主要组成要素:1)区域背景环境2)旅游基础设施3)行业接待设施4)旅游市场要素5)保障设施3、指导思想:1)以市场为导向2)以资源为基础3)以产品为主体4)以形象为窗口5)以区域经济和区位为依托4、基本原则:1)注重特色,差异开发原则2)突出重点,分期开发原则3)优势互补,区域合作原则4)产业带动,系统配套原则5)效益最优,持续发展原则5、旅游规划编制程序:1)规划准备阶段:a、工作准备:组织工作、制定计划b、资料收集:基础资料,专业资料2)方案编制阶段:a、调查分析:调查工作;现状分析;发展预测;;综合分析b、确定目标:指导思想;战略目标c、规划部署:结构布局;单项规划3)规划优选与实施阶段:a、规划优化工作:系统评价;规划修改b、规划成果制作:旅游规划文本、基本要求;旅游规划图表;旅游规划附件c、规划评审与审批:组织专家组;程序;评审原则及要求4)规划成果保障阶段:a、实施和监督b、规划修编第四章区域旅游规划的流程与内容1、区域旅游规划的概念:是指在一个特定区域,对未来一段时间(一般5~20年)旅游发展作出科学安排和总体部署,并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适时进行调整,以寻求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最优化的过程2、编制形式: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直接委托3、编制流程:确定目标、展开调查、问题诊断、战略部署、形成产品、规划形成4、编制内容:1)文字部分:a、规划区域概述b、旅游业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分析c、1231工程(规划之鹰)d、土地利用规划e、投入与产出分析2)图件:旅游资源分布图、旅游市场规划图、旅游交通规划图、旅游重点项目分布图第五章1、旅游资源的特点:1)空间上:地域性2)时间上:季节性3)内容上:包涵性4)使用上:发展性5)发展上:萌变性2、旅游资源调查形式:(作用:了解赋存状况,寻找开发潜力)概查、普查、详查3、调查的方法和步骤1)准备阶段:组织工作、人员培训、制定计划、工作准备2)调查阶段:资源定位、资源描述、访问座谈3)整理阶段:文字整理、专题地图、资料收集4)补充调查4、旅游资源的评价对象:1)单体评价:2)区域评价:数量与质量、分布与组合3)开发评价: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向以及开发条件5、旅游资源的分类:8大主类、31大亚类、155种基本类型第六章旅游市场的调查与分析1、旅游市场划分种类:1)国内、入境、处境市场2)一级、二级、三级市场3)核心、中程、远程市场2、客源地市场划分的主要因素:1)与目的地的距离、交通条件和费用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3)客源地与本地的联系3、国内旅游市场特点分析:1)地理分布2)消费偏好3)出游半径4)年龄结构5)职业结构6)消费分析4、入境客源市场特点分析1)港澳台同胞占很大份额2)亚洲市场占有很大比重3)景观以文物古迹、民间风情、山水为主5、旅游市场调查步骤1)准备阶段:a、确定调查目标:按开发程度分;按旅游各方分b、确定调查内容:客源地市场;客源市场2)调查阶段:a、间接调查b、直接调查:访问调查;问卷调查;现场观摩3)分析阶段:a、客源市场细分b、客源地市场细分:旅游地市场来源;客源地居民出游率4)补充调查5)调查分析报告第七章旅游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1、影响旅游空间布局因素:1)旅游资源因素(旅游资源质量与分布情况)2)区位条件3)市场因素4)社会经济因素2、旅游空间布局的演化:1)单节点布局模式(生成阶段)2)多节点布局模式(发展阶段)3)链状节点空间布局模式(成熟阶段)3、旅游空间的布局模式1)增长极布局模式2)点轴布局模式3)圈层布局模式4、旅游功能分区1)旅游用地结构分析:旅游服务设施、旅游基础设施、生产管理用地2)功能分区原则:主题性原则、完整性原则、分工协作原则、发展性原则3)旅游功能分区:游览区、旅游接待区、休疗养区、居民区、行政管理区5、旅游项目创意设计内容:项目名称、项目风格、项目的选址、项目的内容、项目管理第八章旅游产品规划1、旅游产品设计原则:依托资源、面向市场、突出主题、注入文化、、形成系列、塑造品牌2、旅游产品设计指向:旅游资源指向、旅游市场指向3、特色旅游产品规划(案例):(休宁县、黄山区、大桃花潭旅游产品开发)第九章旅游形象策划与推广1、旅游形象的含义:指人们对旅游景区及其所在地的总体、抽象、概括的认识和评价,是对旅游地的历史形象、现实感知和未来信念的一种理性综合。

某景区旅游总体规划说明书

某景区旅游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背景一、地方社会经济状况某景区(以下简称景区)所属的泽州县地处山西省东南部,东与陵川县相邻,西与阳城县、沁水县接壤,南与豫北平原的济源、沁阳、博爱、焦作交界,北连高平市。

是“晋豫之咽喉、山西南大门”,史称“河东屏翰”、“冀南雄镇”。

全县辖10镇16乡,639个行政村,1204个自然村,总面积2023平方公里,总人口51万人。

主要民族为汉族、回族。

除此之外,还有为数不多的蒙、满、朝鲜、布依、苗、白、土、壮等民族。

早在20000年前旧石器时代泽州就有先民集居。

3500多年前的夏末,夏桀王曾迁都于高都的垂棘山。

春秋战国后期,秦始皇嬴政统一中国,这里为高都县。

唐高祖武德元年,始设晋城县。

新中国成立后至1983年,晋城县先后归山西省长治专区、晋东南专区管辖。

1983年,晋城县改为县级市。

1985年,实行市管县体制改革,县级晋城市划分为城郊两区。

从原县级晋城市的30个乡(镇)中划出26个乡(镇)组成晋城市郊区,归新建的晋城市管辖。

1996年8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晋城市郊区撤区设为泽州县。

泽州县矿产资源丰富,煤炭地质储量44亿吨,铁矿储量5亿吨,铝土矿储量在1亿吨以上,大理石储量300万吨。

林牧资源相对丰富,有各类果树7.2万株,果园面积1508公顷,林地面积74.5万亩,森林覆盖率20.6%。

牧坡草地14.81万亩。

泽州全县有耕地72万亩,土壤多为碳酸盐褐土,自然肥力较高。

主要产业有:种植、养殖、林果业等。

主要农产品有:小麦、玉米、谷子、豆类、红果、苹果、黄梨、核桃、花椒、猪牛羊肉、鸡蛋、蜂蜜等。

泽州是全国8大红果生产基地之一。

泽州主要产业有煤炭、冶炼、铸造、机械、化工、建材等,为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生铁产量居全省之首。

2008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15.85亿元,同比增长10.1%;财政总收入20.76亿元,同比增长20.2%;一般预算收入6.36亿元,同比增长26.53%;农民人均纯收入5517元,同比增长9.03%。

旅游规划的概念与分类

旅游规划的概念与分类

旅游规划的概念与分类1、旅游规划的两⼤类型旅游规划分为两⼤类:⼀⼤类是旅游发展规划,另⼀⼤类是旅游区规划。

旅游发展规划按空间范围⼜可分为全国旅游发展规划、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和地⽅旅游发展规划;地⽅旅游发展规划⼜可细分为省级旅游发展规划、地市级旅游发展规划和县级旅游发展规划等。

旅游区规划按编制的先后顺序和规划深度,⼜可分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等。

旅游发展规划是根据⼀定空间范围内的旅游业历史、现状和市场要素变化制定的⽬标体系,以及为实现⽬标体系,在特定的条件下对旅游发展要素所做的安排。

简单地说,即提出旅游业发展⽬标,拟定发展规模、要素结构与空间布局,安排旅游业发展速度,指导和协调旅游业健康发展。

旅游发展规划的概念较易理解,但旅游区规划相对复杂⼀些。

如前所述,其按照开发的先后顺序和层次,细分为以下三类。

总体规划:为整个地区或社区开发所作的综合性⽂件,包括图件、说明书和表格。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这样公布:总体规划是在⼀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地的开发、利⽤、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做的总体安排和布局。

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局部地区的⼟地利⽤、⼈⼝分布、公共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的配置等⽅⾯所作的进⼀步安排)为依据,确定建设的⼟地使⽤性质和使⽤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

修建性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以指导各项建筑和⼯程设施的设计和施⼯的规划设计。

由上述定义不难看出,旅游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三者之间既有联系,⼜有区别。

从旅游区总体规划,到控制性详细规划,再到修建性详细规划,是由宏观到微观、由粗到细、由抽象到具体、由概念到表象的过程。

旅游区总体规划确定旅游区的规模性质、发展⽅向、总体定位以及各功能分区定位,属于纲领性规划。

旅游规划的核心概念、规划的性质

旅游规划的核心概念、规划的性质

系统性
01
旅游规划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综合考虑资源、环境、经济、 社会和政策等多个方面。
02
系统性规划要求各要素之间相互协调,实现整体最优。
系统性规划需注重各要素之间的动态平衡,确保旅游业稳定发
03
展。
地域性
01 旅游规划需考虑地域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发展 策略。
02 地域性规划需挖掘地方文化特色,提升旅游吸引 力。
创新性原则
旅游规划应注重系统性,对旅游目的地的 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因素进行全面 考虑和统筹安排。
旅游规划应注重创新,结合当地特色和优 势,打造独特的旅游品牌和形象。
02 旅游规划的核心概念
资源评价与开发
01
02
03
资源分类与评价
对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并 对其价值、特色、开发潜 力和可持续性进行评估。
个性化与体验式旅游
个性化定制
根据游客的需求和偏好,提供个性化的旅游产品和定制服务,满 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体验式活动
设计丰富的体验式旅游活动,让游客深入参与当地的文化和生活, 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和满意度。
情感连接
通过提供独特的旅游体验和情感连接,使游客与目的地产生情感共 鸣,增强游客的忠诚度和口碑传播。
05 旅游规划的未来发展
技术创新与应用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
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对旅游市场进行精准分析,预测游客 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
通过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为游客提供沉浸式的旅游体验,提 升旅游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物联网与智能硬件
借助物联网和智能硬件技术,实现旅游设施的智能化管理,提高旅游 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可持续发展理念

陕西城固全域旅游总体规划项目说明

陕西城固全域旅游总体规划项目说明

陕西城固全域旅游总体规划项目说明一、规划性质本规划是城固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是城固县全域旅游开发、建设和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旨在对城固县全域旅游资源全面整合的基础上,指明城固旅游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提出科学合理的全域旅游战略定位和空间发展布局等。

二、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汉中市城固县行政区划范围,总面积2265平方公里(北纬32°45′~33°40′,东经107°03′~107°30′),规划区含15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龙头镇、沙河营镇、文川镇、柳林镇、老庄镇、桔园镇、原公镇、上元观镇、天明镇、二里镇、五堵镇、双溪镇、小河镇、三合镇、董家营镇、博望街道办事处、莲花街道办事处。

三、指导思想规划对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通过全域旅游总体动态展现,坚持“全面规划、重点突破、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挖掘张骞故里文化及秦巴自然生态资源,依托大区域整合、大项目带动、大交通优化、大品牌塑造、大手笔策划、大媒体营销、大活动策划的规划理念,通过科学规划和策划创新,将城固县建设成为以丝路源城文化品牌、以秦巴山水资源及乡村资源为支撑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形成文化招手、生态待客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四、规划任务全面梳理城固县旅游资源状况,明确城固县全域旅游发展定位、发展模式、战略路径,规划空间布局和重点建设项目,从旅游产品和游线、旅游城镇体系、旅游交通、景观风貌、产业融合、旅游服务设施、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规划城固县全域旅游发展,并对城固县未来旅游进行营销策划、投融资分析,制定近期全域旅游发展行动方案。

五、规划方案解读1、城固丰富的全域资源城固县是陕西汉中的副中心城市,我们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其全域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包括文化(“丝路源城”)、生态(“两山一川”)、乡村(“西北江南”的绿色物产基地)、产业(汉中市航空、生物科技等特色产业基地)四大资源类型,呈现出“中部集聚文化与田园、南北集聚沟域与浅丘”的特征,形成以“丝路源头”文化统领的秦巴山水组合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体开发规划分为四个篇章
第一篇:情景分析篇
第二篇:战略定位及旅游策划篇
第三篇:开发建设篇
第四篇:规划实施篇
绪论:
一、规划性质:
《总体规划》属于旅游景区开发建设的指导性文件,为区内开发建设提供指导。

在旅游景区内进行的与旅游相关的各项建设和经营活动,均应与本规划相衔接。

通过本规划的引导,以期推动旅游景区的有序建设,形成旅游核心吸引物和竞争力,推进旅游经济增长和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实现旅游景区自然、文化、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二、规划依据
旅游规划是综合性的规划,必须以法律为准绳,并与其他已经批准的规划相衔接。

本规划首先以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为基础,同时参考并衔接了陕西省、吕梁市的相关规划及文件。

三、规划目的
明确旅游市场开发方向,使旅游景区成为富有市场竞争力、吸引力的旅游胜地。

合理安排旅游景区内各项度假休闲和游憩服务设施,完善旅游景区功能。

创造丰富的景层次,增加旅游体验效果,形成景观和旅游产品特色品牌。

注重生态、文化、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协调旅游开发与旅游景区生态回复之间的矛盾,协调个群体利益,推进旅游经济增长和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实现旅游景区自然、文化、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建立具有显著经济规模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景区。

第一篇:情景分析篇
第一章宏观背景分析
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和热点
中国旅游业在经历了二十多年以观光为主的初级发展阶段后,正在进入一个高速增长的黄金发展期。

在旅游业经济总量增长的同时,国内旅游市场出现了明显的转型升级趋势,旅游方式、旅游产品和旅游企业等层面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

概况起来,市场转型的表现如下:
由观光旅游到休闲度假旅游
由大众旅游到个性化旅游
由名胜观赏到深度体验旅游
由团队旅游到自助旅游
旅游向郊区化、短期化发展
旅游服务到产业一体化发展
在新的市形式下,休闲度假旅游、商务公务旅游以及特殊兴趣旅游已逐渐成为旅游消费的主流和国内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

1、休闲旅游
休闲旅游产品将更加多样化,走向品质提升和产业升级的道路。

其中乡村休闲,户外运动和露营,生态旅游,自驾车旅游,文化娱乐是未来发展的重点之一,总体的趋势是增强是增强体验性和参与性。

2、度假旅游
据国家旅游局预测,我国休闲度假旅游者将以12.8%的速度递增,到2010年,我国休闲度假旅游者占旅游总人数的比重将达到58%。

3、商务旅游
商务会展和会议功能一直在旅游度假区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商务旅游增长潜力大,收益高,受季节影响小。

以旅游度假区服务于城市商务功能的完善,是众多城市的发展方向之一。

4、文化旅游
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潮流下,文化品位将是旅游景区竞争力和核心构成要素之一,突出文化特色也成为旅游景区树立独特形象,提高产品品质的主要手段和途径。

5、产权度假
产权度假是以旅游度假为主要目的的开发营销模式,它以实现旅游与投资功能结合为立足点,具有带动作用强、收益稳定的特点,成为一种重要的旅游景区开发模式,蕴含着巨大的商机。

二、城市转型与城市发展
从国内外经验来看,经济发展将导致城市功能的变化,城市居民不断增长生活需求推动旅游休闲在城市功能中的地位提高。

在经济实力增强以后,一部分城市开始由工商业称呼四向着旅游城市转变。

1、工业城市转型为旅游城市
2、休闲旅游产业成为城市发展的重点
3、城市周边的环城游憩带形成
4、城市建设向休闲旅游倾斜
第二章场地条件分析
一、旅游景区概况
(一)位置范围
(二)自然地理条件
1、地形地貌
2、气象
3、水文地质
(三)社会经济及文化
1、社会经济
2、文化沿革
二、旅游资源评价
(一)旅游资源质量评价
1、定量评价
2、定性评价
(二)市场适应性评价
本区具有优质的夏季世外休闲度假条件,冬季气候较不适宜休闲度假,但可以通过室内游憩活动进行你补
(三)可进入性评价
(四)总体评价
三、旅游景区服务区建设用地分析
运用ArcGis9.1平台,建立数字高程模型DEM进行场地分析,
分析内容为高程分析、坡度分析、破向分析、日照分析、可视性分析、淹没区分析
第三章客源市场分析
第四章竞合关系分析
一、离市区主要旅游景区竞合关系分析
二、吕梁市旅游景区竞合关系分析
三、山西省域度假区竞合关系分析、
第二篇:战略定位及旅游策划篇
第五章定位目标与发展战略
一、发展目标及定位
(一)定位
打造具有丰富游憩体验、生态休闲度假的绿谷水体旅游目的地
(二)发展目标
根据对千年旅游景区发展的定位,确定总体发展目标和分期目标
二、发展战略
(一)打造城郊休闲游憩区
(二)推出多样化旅游产品
(三)促进生态、旅游和城市互动
第六章形象地位与品牌
一、旅游形象要素
旅游目的地形象是旅游者对某一个旅游地的总体认识和评价,是“对区域内在和外在精神价值进行提升的无形价值”。

形象设计的目的是使产品易于识别,一般应在旅游地形象设计中突出地方特性,与其他同类产品相区别。

二、形象支撑元素
人工风景要素
自然风景要素
物质文化要素
旅游服务设施要素
三、旅游形象定位
(一)主题形象定位
主题形象定位是进行旅游目的地形象设计的前提,它为形象宣传口号和视觉形象设计指明了方向。

旅游形象定位策略包括领先定位、比附定位、逆向定位、空隙定位、重新定位。

本规划综合运用了各项定位策略。

第七章旅游产品策划
一、产品策划原则
(一)资源基础原则
旅游资源禀赋状况是旅游产品策划的基础,在策划中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优势,若现有资源较为单一,也可从地方文脉中寻找线索进行补充,或投资建设新的人工资源,构建旅游产品策划的资源基础。

(二)高端市场定位原则
(三)旅游精品原则
当前的旅游产品供给市场竞争激励,只有走精品特色路线才能赢得市场。

高端旅游市场对旅游产品的品质要求也较高,不但要有优美的自然环境,高档的硬件设施,还要求能提供舒适的旅游服务,因此在进行旅游产品策划时应重点打造旅游精品和特色服务。

(四)参与性原则
“静态与动态结合、好看与好玩结合、观赏性与参与性结合”的旅游心理需求特点。

二、产品策划说明
1、产品类别
依据功能分区进行产品策划,形成与空间功能相一致额产品类别
2、空间落实
不同的功能区提供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但这种空间落实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

主要体现在会议接待区主要提供商务会议产品、婚庆盛典区、主题居所区作为商务会议区和度假旅游活动的一个配套区域;
3、产品专属功能
在产权度假区内的各类设施只供会员使用而不对外开放。

这种考虑主要基于对功能分区的落实和对环境私密性以及项目品质的尊重。

4、室内外产品结合
考虑到规划区受环境气候限制,增加室内产品比重,以应对冬季旅游度假的需求,从而增加年收益价值。

世外产品充分利用地形并考虑水文因素,不做过于复杂的设计,主要安排在开敞空间的活动,高端产品和公共游憩产品都有体现。

三、产品体系
根据地域特点、旅游市场需求和项目空间布局,本区重点策划了四大主题产品。

滨湖休闲产品——龙头项目
产权度假产品——支撑项目
商务会议产品——龙头项目
康体运动产品——配套项目
第三篇:开发建设篇
第八章空间布局与土地利用
根据景区的资源分布状况、自然地形地貌以及拟开发产品的相关要求,对景区进行总体布局和空间组织。

其中
一、总体空间布局
(一)布局构思
将规划地段建设成为具有多种丰富文化功能的综合性旅游景区
创造丰富的三维空间和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元素
建立动静得宜的道路交通体系
强调整体的连续性和各分区的差异性
(二)空间布局
二、功能分区与项目设置
通过功能区划对旅游景区整体发展进行具体调控,其实质是通过对空间单元内土地使用方向及游憩活动内容的规定,引导旅游及相关要素的合理布局,限制其他土地利用倾向和生态破坏行为的进入,从而达到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的目的。

整个景区共分为4个功能区。

三、土地利用规划
(一)规划原则
突出旅游景区土地利用的重点与特点,扩大风景用地,并考虑旅游景区自身特点和项目定位,保证度假设施用地。

(二)土地利用平衡
第九章容量控制与环境保护
(一)景区容量控制
环境容量是指在有效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并保证良好游览秩序和旅游效果的前提下,一定时间和一定空间范围内,允许容纳的最大游人数量。

环境容量是衡量景区旅游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