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渔业资源现状及其变化
洞庭湖湖区生态环境问题及保护对策

引言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泊,分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它的北面有长江的太平、藕池、松滋三口流入,它的西南面有沅、澧、湘、资四水入湖。
它平均有3126亿m3的过湖水量,有26.28万km2的流域总面积,是长江流域极为重要的调蓄滞洪区[1]。
洞庭湖的湿地内的动物、植物资源相当丰富,特别是拥有白鳍豚、江豚、中华秋沙鸭、白鹤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等10多种。
洞庭湖对于当地和附近省、市的调蓄洪水、沉沙净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洞庭湖区人口的增长和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破坏了湿地生态环境,洞庭湖之生态问题如水域面积不断缩减、自然生境破坏、水体污染、生物多样性显著减少等愈来愈严重。
一、洞庭湖湖区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1.水污染负荷加重,渔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①在工业污染方面:洞庭湖湖区内现有的工业企业有: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巴陵分公司、安康造纸有限公司、津市造纸厂、西洞庭湖纸厂、芙蓉纸业有限公司、沅江造纸厂、汉寿县氮肥厂、岳阳康神药业集团和氮肥厂等39家企业[2],它们分别分布在西洞庭湖16家、东洞庭湖18家、南洞庭湖5家。
造纸行业是洞庭湖湖区污染的重点行业,其排放的BOD5和COD分别占排放总量的79.13%和81.71%。
这些工业企业的大量排放,使生物多样性减少、渔业资源枯竭。
如氮肥厂和岳阳康神药业集团,排人东洞庭端的废水每天多达2万t,造成鱼类和鱼卵的大量死亡,接近1.8亿粒。
②在生活源污染方面:洞庭湖两岸居民排放的生活污水,虽然大都县级城镇都建立了污水处理厂,这些处理厂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生活污水大量注入洞庭湖内,没有经过处理或简单处理,这些加重了洞庭湖污染负荷,特别是居民生活过程中洗涤剂的大量使用,造成部分湖区的富营养化。
在洞庭湖内从事捕鱼、挖沙般、游客船接近6000多艘,他们在作业的过程中,产生的生活废水,船舶的压舱废水、动力冷却水都没有经过处理或安装收集装置,特别是动力冷却水、压舱废水的石油含量严重超标,更加重了洞庭湖区的污染。
勇立潮头唱大风

勇立潮头唱大风来源:岳阳晚报录入时间:2009-6-30 10:31:45 作者:梁大寒责编:陈毅岳阳县渔政监督管理局是全省唯一成局建制的县级渔政监督管理机构,肩负着东洞庭湖1328平方公里渔业资源保护的重任。
近年来,在局长李石礼的带领下,全局上下齐心协力,开拓创新,在八百里洞庭绘就了一幅幅美丽、和谐的神奇画卷。
以人为本,惠渔解困得民心东洞庭湖自古就是渔民捕捞生产的重要场所。
作为全国唯一对外省渔民开放的大型内陆湖泊,目前吸纳了来自全国6省近万名专、副业渔民捕捞生产。
他们居无定所、风餐露宿,尤其是湖中一无户口、二无田地、三无房屋的连家船渔民更是个特殊的弱势群体。
去年12月10日,省委、省政府召开了洞庭湖区捕捞渔民解困工作会议,出台了九项惠渔政策。
岳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渔民解困措施。
作为渔民解困工作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岳阳县渔政监督管理局党组一班人本着对民生高度负责的态度,带着对渔民深厚的感情来开展工作,成为全省的典范,得到了张春贤、黄建国、杨泰波等领导的充分肯定。
上岸定居是渔民解困工作的重中之重。
岳阳县按照“自愿优先,政策扶持”的原则,采取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相结合的办法,在中洲、麻塘、城关、鹿角等地新建4个集中安置点,集中安置147户,其余219户作分散安置。
岳阳县渔政监督管理局不但要甄别无房渔民身份,而且要全程协调集中安置点工程建设事宜,局党组安排了强有力班子专抓。
目前108套集中安置房已全部封底,预计7月底能交付使用,分散安置也在有序进行。
中洲安置点是东洞庭湖第一个渔民集中安置点,2008年12月初七动工,上级要求春节前必须交付使用。
时间紧、任务重。
岳阳县渔政监督管理局党组派驻强有力的工作组与民工吃、住在一起,克服雨雪天等不利天气,日夜施工,确保了20套住房如期竣工,20户93位渔民于腊月26日搬进新居,第一次在岸上过春节。
加强转产培训,使上岸渔民掌握一技之长,是确保渔民上得岸、留得住的重要措施之一。
关于洞庭湖江豚保护现状调查报告

关于洞庭湖江豚保护现状调查报告调查地点:洞庭湖沿岸岳阳县鹿角镇1)调查背景1.1江豚分类地位及分布江豚(finless porpoise)是一种小型齿鲸类动物,主要分布于亚洲近岸水域。
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干流及鄱阳湖、洞庭湖中的江豚被称为长江江豚(Yangtze finless porpoise),它是江豚的唯一淡水亚种。
上世纪90年代初期,长江江豚的数量约为2700头,但是目前其种群数量已下降至不足1400头。
洞庭湖位于中国湖南省北部,长江荆江河段以南,是中国第四大湖,仅次于青海湖、兴凯湖和鄱阳湖,也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面积2,820平方千米(1998年),原为古云梦大泽的一部分,洞庭湖南纳湘、资、沅、澧四水汇入,北与长江相连。
据历史资料记载和对当地渔民访问,长江江豚在湖口及其相邻水域曾广泛分布,江豚不但能在湖口水域进行大规模集群,而且能自由地通过该水域从长江干流进入洞庭湖,长江江豚在湖口水域大规模集群表明该水域鱼类资源丰富、栖息地条件良好。
长江江豚在长江干流和洞庭湖之间自由移动表明湖口水域不存在影响江豚移动的生态障碍和人类活动。
江豚的江-湖间移动对维持湖口及其相邻水域江豚群体结构稳定,以及长江干流和鄱阳湖区江豚种群自然增长有重要作用。
1.2江豚体态特征及生活习性江豚体长为120—190厘米,体重100—220千克。
它的头部较短,近似圆形,额部稍微向前凸出,吻部短而阔,上下颌几乎一样长,牙齿短小,左右侧扁呈铲形。
眼睛较小,很不明显。
前5个颈椎愈合,肋骨通常为14对。
身体的中部最粗,横剖面近似圆形。
背脊上没有背鳍,鳍肢较大,呈三角形,末端尖,具有5指。
尾鳍较大,分为左右两叶,呈水平状。
后背在应该有背鳍的地方生有宽3—4厘米的皮肤隆起,并且具有很多角质鳞。
全身为蓝灰色或瓦灰色,腹部颜色浅亮,唇部和喉部为黄灰色,腹部有一些形状不规则的灰色斑。
一些个体在腹面的两个鳍肢的基部和肛门之间的颜色变淡,有的还带有淡红色,特别是在繁殖期尤为显著。
关于洞庭湖水生态系统的调研与思考

关于洞庭湖水生态系统的调研与思考洞庭湖代表着湖南深厚历史文化的积淀,它的秀美风光为湖南吸引了四方来客,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
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必须始终把生态优先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以水生态项目建设为支撑,加快推进洞庭湖水生态治理。
本文从洞庭湖水生态治理工作现状、主要问题、几点建议分阶段对洞庭湖水生态系统进行调研与思考。
标签:洞庭湖;水生态系统;现状;问题;建议一、引言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是洞庭湖区的核心资源,是洞庭湖区最大的资本、最好的品牌、最强的竞争力、最重要的生命线。
李白称颂它“水天一色,风月无边”。
《岳阳楼记》强调“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洞庭湖志·艺文论》曰:“自来地理山川,一切艺文,至洞庭湖可谓极天下之大观,尽古今人文之能事矣。
”保护好了洞庭湖区的生态,就保住了洞庭湖区的价值、洞庭湖区的地位和特色。
因此,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必须始终把生态优先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近日,笔者就湖南省益阳市洞庭湖区水生态系统情况进行调研,经调研发现,近几年来,尽管益阳市在洞庭湖水生态系统的修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问题仍然严重,必须引起各方高度重视。
二、工作现状(1)政策文件陆续出台。
近几年来,按照中央和湖南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抓住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当地适时出台了一些政策文件,有力地谋划和推进了洞庭湖水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
一是规划类文件。
《益阳市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已经公布。
由益阳市水务局组织编制的《益阳市水功能区划》一书正式出版发行,这标志着益阳市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有了更加科学、详细的标准。
洞庭湖益阳生态经济区水利、旅游产业、交通建设、环境保护、国土开发整治、现代农业、工业发展、城镇发展等规划也将陆续出台。
二是工作方案。
益阳市人民政府印发了《益阳市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方案》。
益阳市水务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环境保护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委员会、市审计局、市统计局联合印发了《益阳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实施方案》。
洞庭湖区禁捕退捕渔民转产就业安置的调研报告

洞庭湖区禁捕退捕渔民转产就业安置的调研报告作者:郭永清来源:《新湘评论·上半月》2021年第07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湖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大力推进洞庭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严格执行长江禁捕退捕政策,妥善安置禁洞庭湖区渔民退捕转产就业安置。
今年,我们到常德汉寿县与益阳沅江县,这两个洞庭湖区渔民最多的县,就渔民退捕后转产就业安置情况进行调研。
调查发现,对于渔民退捕后的生活,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有针对性采取了多项政策措施。
目前各项补偿安置工作在有序展开,渔民情绪、湖区社会稳定。
退捕后,渔民的补偿获得与就业安置渔民已经全部退捕上岸。
到2019年年底,所有渔民,均已退捕上岸,洞庭湖禁捕水域已经没有作业渔船。
90%以上的渔民的渔船,已经由政府赎买,并集中销毁。
但也有个别渔民,尚保留有渔船。
调查发现,保有的渔船,普遍是对渔船的补偿价格存在分歧,渔船暂时没有销毁,但已处于封存状态。
这种情况主要有兩类,一类是新船,渔民认为评估的价格过低,因此没有上交。
另一种情况,是过于老旧,完全失去使用功能的船只。
退捕渔民的补偿安置费用基本到位。
对于退捕渔民的补偿,渔船渔具的赎买的费用,捕捞许可证的补偿,退捕后转产就业过渡期间的生活补助费用,按期提交按政府要求回收渔船渔具等补偿费用,已经基本到位,渔民基本生活有了保障。
目前,仅有渔民养老保险及有关补偿,因为涉及到要协调养老保险政策,时未能到位。
调查中渔民对此高度关注。
渔民的转产就业转产困难。
退捕后,目前渔民就业率低,且不稳定。
调研发现,在有就业意愿的人群中,在周边打零工的占39%,有就业意愿而闲置在家的占53%。
没有就业意愿占受访渔民的39%。
可见,退捕后渔民转产就业困难。
为此,当地政府积极寻求对策,无论是汉寿与沅江各级政府,对于退捕渔民的就业安置都非常重视,采取多种措施。
采取了干部对口帮扶,组织技能培训,联合当地企业组织渔民就业专场招聘会等多种形式,帮助退捕渔民就业。
中国的动植物资源

中国的动植物资源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气候多样的国家,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这些资源不仅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而且保持了生态平衡,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发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的动植物资源,包括其特点、分布、利用和保护等方面。
中国的动物资源野生动物资源中国的野生动物资源非常丰富,有多种珍稀动物。
其中,大熊猫、金丝猴、朱鹮、扬子鳄、东北虎等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这些动物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园和动物园等地。
畜牧资源中国的畜牧资源也很丰富,有猪、牛、羊、马、驴等家畜,以及鸡、鸭、鹅等家禽。
此外,还有一些地方特色的牲畜品种,如内蒙古的骆驼、青海的牦牛等。
渔业资源中国拥有众多的河流、湖泊和海洋,渔业资源十分丰富。
主要的经济鱼类有草鱼、鲤鱼、鲢鱼、鳙鱼、黄鱼、带鱼等。
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渔业资源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中国的植物资源森林资源中国的森林资源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和独特的生态系统。
全国林业用地面积为26329.5万公顷,森林面积15894.1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124.9亿立方米,森林蓄积量112.7亿立方米。
中国的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东南和华南地区。
草原资源中国的草原资源面积广阔,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0%以上。
草原类型多样,包括高山草甸、草原、草甸草原、沙地草原等。
草原上生长着大量的牧草,为畜牧业提供了物质基础。
农业资源中国的农业资源包括水稻、小麦、玉米、油菜、棉花、茶叶、水果等作物。
这些农作物在中国各地的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动植物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合理利用中国的动植物资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动物资源用于食用、药用、观赏等多种用途,植物资源则用于食品、药品、纺织品等产业。
然而,在利用过程中,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避免过度捕猎、捕捞和砍伐,以免破坏生态平衡。
保护措施为了保护动植物资源,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对珍稀濒危物种进行保护。
2024年洞庭清波常态化工作方案

2024年洞庭清波常态化工作方案一、工作目标。
1. 湖水清又清。
咱的大目标就是让洞庭湖的水像镜子一样清澈,鱼儿在里面欢快游,水草在湖底美美长。
到2024年底,洞庭湖水质整体要达到[具体水质目标],那些影响水质的污染物含量得大幅下降,特别是氮、磷这些调皮捣蛋的家伙。
2. 生态乐悠悠。
让洞庭湖的生态系统重新变得活力满满。
那些珍稀的鸟儿呀、鱼儿呀,数量都能增加一些。
湿地也要恢复生机,就像给洞庭湖戴上一条漂亮的绿腰带。
二、工作内容。
# (一)污染治理大作战。
1. 污水管控。
沿着洞庭湖周边的城镇和乡村,要好好检查污水排放情况。
那些偷偷往湖里排污水的企业和小作坊,就像抓小偷一样把它们找出来,让它们乖乖整改。
城镇里的污水处理厂要升级,提高处理污水的能力,保证污水经过处理后达到排放标准,不能再把脏水往洞庭湖里倒。
农村的污水也不能忽视。
推广小型污水处理设施,鼓励村民们改变生活习惯,污水不能随便乱倒。
可以搞一些奖励措施,比如谁家污水处理得好,就送点小农具或者生活用品啥的。
2. 垃圾清理。
在洞庭湖周围设置更多的垃圾回收点,而且要分得细一点,像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都要分开。
定期组织志愿者和工作人员去湖边清理垃圾,特别是那些被风吹到湖里的塑料瓶、包装袋之类的。
对湖区的船只也得管管。
船上的垃圾不能往湖里扔,要设置专门的垃圾收集容器,靠岸的时候统一处理。
要是发现有船乱扔垃圾,就罚他们打扫一段湖岸线,让他们长点记性。
# (二)生态修复魔法。
1. 湿地修复。
找到那些被破坏的湿地,就像给湿地治病一样,根据不同的病情(受损程度)开药方。
种上适合的水生植物,比如芦苇、菖蒲等,让湿地重新成为鸟儿和小动物的乐园。
修建一些小水坝或者沟渠,调节湿地的水位,模拟自然的水文条件,这样湿地里的生物就能更好地生长繁殖。
2. 渔业资源管理。
严格控制洞庭湖的捕鱼活动。
禁渔期一定要严格执行,不能让那些贪心的渔民偷偷捕鱼。
禁渔期过后,也要合理控制捕捞量,不能一网打尽。
长江流域渔业资源环境面临崩溃

长江流域渔业资源环境面临崩溃五六月之交的太阳有点毒。
湖北咸宁市石首市调关镇矶头,以船为家的51岁渔民周德军找了一块荫凉地,坐下来缝补鱼网。
这些年,对于他这样的专业渔民来讲,禁渔期的主要工作就是为解禁后的生产做准备。
今年是长江流域全面实施禁渔期制度10周年。
10年间,长江上游(葛洲坝以上)每一年2月1日至4月30日禁渔,中下游(葛洲坝以下)每一年4月1日至6月30日禁渔,涉及沿江流域上中下游10个省(市)。
禁渔期制度的实施,给了长江水生生物一个实实在在休养生息的机缘,减缓了资源衰退趋势,增强了社会各界对渔业管理工作的熟悉,提高了全社会一路养护长江水生生物的意识,增进了长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
但是,对于禁渔效果,周德军却不满意。
“最近十年年年禁渔,但仍是明显感觉江鱼一年比一年少,而且愈来愈小。
”禁渔10年,长江渔业资源现状如何?进一步保护长江渔业资源面临哪些问题?本报记者赴荆州石首、宜昌枝江、咸宁赤壁、武汉新洲四地进行了实地探访。
1.资源窘境过度捕捞,环境污染,江鱼数量、种类都减少“目前长江流域渔业资源出现了严重的衰退,流域的资源环境面临崩溃。
”日前,农业部长江流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赵依民在接受采访时说。
来自农业部的数据也显示,2021年长江三峡库区、坝下、洞庭湖、鄱阳湖和河口区的天然捕捞量已经不足5万吨。
近两年鄱阳湖和洞庭湖的渔业产量,与历史最高产量相较,降幅均超过50%。
湖北2021年长江捕捞量万吨,2021年只有万吨。
除数量减少,种类也在减少。
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刘焕章3月份对鄱阳湖的调查显示,体重小于50克的渔获物占到了总量的%;而长江主要经济鱼类四大家鱼的比重仅为%。
“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记录显示,鄱阳湖内有117种物种,去年只剩下86种。
”刘焕章说。
刘焕章以为,致使长江渔业资源锐减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仍是过度捕捞。
“在一些地方,渔民采取的是断子绝孙、赶尽杀绝式的捕捞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