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精品)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

五、重要虚词
而
①②③④⑤今夜若朝因人急缒亡济之而而郑而求出而夕力子有设而利版敝于焉之君。,不((((表 表 表表仁承修 承承。接饰 接接,, ,,才不 就不译))译))
(表转折 却)
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之)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目的,连词 来)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承接,连词 )
形容词→名词
越国以鄙远 (远方,边远的地方)
共其乏困 (缺少的东西)
使动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
(使….退却)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使…亏损)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灭亡)
二、通假字
无能为也已(矣) 共其乏困(供) 秦伯说,与郑人盟(悦) 失其所与,不知(智) 何厌之有(餍) 若不阙秦(缺)
三 、古今异义 (古/今)
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把,介词)
⑥以乱易整,不武。 (用,介词)
其
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君知其难也。(代词,这种做法) 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 吾其还也。(副词,表商量或希望)
焉
1子亦有不利焉。(语气助词,啊。) 2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何,什么) 3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4以俟观人风者得焉。(代词,它) 5晋国,天下莫强焉。(兼词,于之)
1、以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泛指主人) 2、行李之往来(出使的人/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 3、今有急而求子(您,多指男子/儿子) 4、越国以鄙远(跨越别的国家/古国家名) 5、亦去之(离开/距离) 6、微夫人之力(那个人/尊称人的妻子)
四、一词多义
若 1如果 连词 “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二《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试题一、基础知识1.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A.以其无礼。
B.以乱易正,不武。
C.敢以烦执事。
D.越国以鄙远。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B. 秦伯说,与郑人盟C. 失其所与,不知D.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3.下面对各句句式特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倒装句中的介宾结构后置)B.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C.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D.以乱易正,不武。
(被动句)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B. 越国以鄙远C.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D. 既东封郑5.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A.公从之。
B.烛之武退秦师。
C.夫晋,何厌之有?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6.“以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B.或以为死,或以为亡C.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D.以为得之矣7.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句是()A.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
B.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不相上下。
C.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
D.烛之武说秦国退兵的理由一共有两条。
8.文学常识错误的一项是()A.《左传》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为注解鲁国编年史《春秋》所作。
原名《左氏春秋》,西汉后期改称《春秋左氏传》。
B.《左传》是解释《春秋》这部史书的,与《公羊传》《榖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是优秀的历史散文著作。
C. “秦晋之好”是一个汉语成语,意为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亦作“秦晋之匹”、“秦晋之偶”、“秦晋之盟”、“秦晋之约”,后泛指两家联姻。
D. 春秋时有公、伯、侯、子、男五等爵位。
晋文公当时为侯爵,故称“晋侯”;秦穆公当时为伯爵,故称“秦伯”;郑文公当时为伯爵,故称“郑伯”。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含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逄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1.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是编年体史书,以时为经,以事为纬。
B.周代有公、侯、伯、子、男等五等爵位,如文中的“郑伯”的“伯”。
C.壮即壮年,古时男子在二十岁举行冠礼表示成人,其后称为“壮”。
D.版本指筑墙的夹板,后也指版筑的工事,设版即修筑防御工事。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两句“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暗示了秦晋围郑的原因,并为全文的发展作了铺垫。
B.“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表明烛之武起初不愿意为郑伯出使秦国劝说秦伯退兵。
C.烛之武在夜间“缒而出”,秘密拜访秦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分析利害,说服了秦伯,这是故事的高潮。
D.秦、晋围郑是因为其“无礼于晋”,晋文公认为进攻秦军“不仁”“不知”“不武”,可见《左传》重视“礼”。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含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齐国佐不辱命①晋师从齐师,入自丘舆,击马陉。
齐侯使宾媚人②赂以纪甗、玉磬与地:“不可,则听客之所为。
”宾媚人致赂,晋人不可,曰:“必以萧同叔子为质,而使齐之封内尽东其亩。
”对曰:“萧同叔子非他,寡君之母也。
若以匹敌,则亦晋君之母也。
吾子布大命于诸侯而曰必质其母以为信其若王命何且是以不孝令也。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若以不孝令于诸侯,其无乃非德类也乎?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故《诗》曰:‘我疆我理,南东其亩。
③’今吾子疆理诸侯,而曰‘尽东其亩’而已,唯吾子戎车是利,无顾土宜,其无乃非先王之命也乎?反先王则不义,何以为盟主?其晋实有阙!四王之王也,树德而济同欲焉;五伯之霸也,勤而抚之,以役王命。
今吾子求合诸侯,以逞无疆之欲。
《诗》曰:‘布政优优,百禄是遒。
’子实不优而弃百禄,诸侯何害焉?不然,寡君之命使臣,则有辞矣,曰‘子以君师辱于敝邑,不腆敝赋,以犒从者;畏君之震,师徒桡败。
吾子惠徼齐国之福,不泯其社稷,使继旧好,唯是先君之敝器、土地不敢爱,子又不许,请收合馀烬,背城借一④。
敝邑之幸,亦云从也;况其不幸,敢不唯命是听?’” 晋人许之。
选自《左传·成公二年》(乙)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注:①公元前589年,晋国联合鲁、卫、曹在鞌地和齐国开战,以晋国胜利而告终,齐侯派使臣国佐赂晋求和。
②宾媚人即国佐,齐国卿士。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含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选自《齐桓晋文之事》)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A.以乱易整,不武易:容易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C.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种植D.老者衣帛食肉衣:穿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故民之从之也轻今臣之刀十九年矣B.提刀而立,为之四顾夜缒而出,见秦伯C.阙秦以利晋樊哙侧其盾以撞D.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吾其还也3.下列各项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以其无礼于晋B.臣之所好者道也是寡人之过也C.若属皆且为所虏若舍郑以为东道主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夫晋,何厌之有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桓晋文之事》阐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和王道主张。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答案《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一、文言知识积累1.找出没有通假字的一句()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B.秦伯说,与郑人盟。
C.河曲智叟亡以应。
D.共其乏困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①晋军.函陵②敢以烦执事..③以乱易.整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A.①军队②对对方的敬称③取代④替B.①驻军②执掌事务③交换④被C.①驻军②对对方的敬称③取代④给予D.①军队②管理事务③交换④是4.选出和例句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例:烛之武退.秦师A.肆其西封.B.朝.济而夕设版焉C.既东封.郑D.晋军.函陵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辞.(推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焉用亡郑以陪.(增加)邻C.因.(因为)人之力而敝之D.朝济.(渡河)而夕设版焉6.下列加点词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以其.无礼于晋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D.吾其.还也7.“以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B.或以为死,或以为亡C.以为妙绝D.臣窃以为其人勇士8. 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马之千里者B.是寡人之过也C.晋军函陵D.何陋之有9.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
B.烛之武在劝说秦伯的过程中指出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
C.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
D.晋国的国君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并没有履行诺言。
10.用原文回答问题:(1)晋秦两国围郑的原因是:(2)郑伯请烛之武出使秦,开始时烛之武并没有接受,烛之武推辞的原因是:(3)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4)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二、文学常识《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史书,相传为()末年鲁国史官()所做,主要记载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历史事件。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含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其”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君知其难也 B.共其乏困 C.又欲肆其西封 D.吾其还也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夜缒而出A.越国以鄙远 B.既东封郑C.常以身翼蔽沛公 D.范增数目项王3.下列加点词语没有活用的一项()A.郑既知亡矣 B.越国以鄙远C.既东封郑 D.晋军函陵,秦军汜南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C.吾不能早用子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若:如果以乱易整,不武易:替代B.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损害C.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D.夫晋,何厌之有厌:厌烦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略微6.下列语句的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A.是寡人之过也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C.佚之狐言于郑伯D.晋军函陵7.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失其所与,不知。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D.秦伯说,与郑人盟。
8.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他项不同的一项是()A.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 B.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C.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D.敢以烦执事9.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A.夜缒而出,(佚之狐)见秦伯 B.(郑伯)许君焦、瑕C.(晋)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晋君)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10.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对的一项是()A.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越国以鄙远:偏远B.晋军函陵:军队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C.何厌之有:厌恶朝济而夕设版焉:渡河D.与郑人盟:结盟又欲肆其西封:延伸、扩张二、名篇名句默写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解析版)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一、夯实基础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佚.()之狐秦军汜.()南夜缒.()而出②共.()其乏困阙.()秦许君焦、瑕.()【答案】①yìfán zhuì②gōng quēxiá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晋军.函陵(军队)是寡人之过.也(过错)B.若不阙.秦(侵损、削减)郑既.知亡矣(既然)C.邻之厚.(增益)越国以鄙.远(把……当作边邑)D.何厌.之有(厌烦)失其所与.(结交、结盟)【答案】C【解析】A 项“军”指驻军。
B 项“既”指已经。
D 项“厌”指满足。
3.下列选项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普军函陵 B.越国以鄙远C.共其乏困 D.既东封郑【答案】C【解析】A 项“军”是名词作动词,指驻军。
B 项“鄙”是名词作动词,指把……当作边邑。
D 项“封”是名词作动词,指以……为疆界。
4.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其在现代汉语中的常见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舍郑以为东道主C.行李..于晋..之往来 D.以其无礼【答案】D【解析】A 项“夫人”的古义为“那个人”,即秦穆公,今义为“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B 项“东道主”的古义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为“请客的主人”。
C 项“行李”的古义为“外交使者”,今义为“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D 项“无礼”的古义和今义均为“没有礼貌”。
5.下列文学常识中,错误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纪传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B.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C.“寡人”是古代君主的自我谦称,意为寡德之人。
D.“吾不能早用子”中的“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答案】A【解析】《左传》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二、阅读提高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译文: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译文: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45分钟45分)一、基础达标(25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若:倘若)以乱易.整,不武 (易:取代)B.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损害)C.共.其乏困 (共:同“供”,供给)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D.夫晋,何厌.之有(厌:厌烦)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略微)【解析】选D。
厌:满足;微:假如没有。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微夫人..之往来,共其乏困..之力不及此 B.行李C.舍郑以为东道主..... D.敢以烦执事【解析】选C。
A.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B.行李,古义:外交使节;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C.东道主,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D.执事,古义:执行事务的人,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掌管某项工作的人。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B.秦伯说,与郑人盟C.失其所与,不知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解析】选A。
B.“说”同“悦”。
C.“知”同“智”。
D.“共”同“供”。
4.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B.以.乱易整,不武C.敢以.烦执事D.越国以.鄙远【解析】选D。
A、B、C项均用作介词,D项用作连词,表承接。
5.下面对各句句式特点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介宾结构后置)B.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C.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D.以乱易整,不武。
(被动句)【解析】选D。
D项为否定判断句。
6.下列各句中的活用词语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不阙秦,将焉取之B.越国以鄙远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D.既东封郑【解析】选B。
B.鄙,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其余的均为使动用法。
A.阙,“使……削减”。
C.亡,“使……灭亡”。
D.封,“使……成为疆界”。
7.大兵压境,国家危难之际,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就使秦、晋盟散约毁,两支人马自动撤离。
请结合课文内容写一段赞扬烛之武的话,至少运用一种修辞。
(3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大义”,不顾年老体衰,临危受命,出使秦营;“大勇”,“夜,缒而出”,迎着秦兵而去,气定神闲,踌躇满志;“大智”,面见秦君,一番慷慨陈词,侃侃而谈。
烛之武真是一个难得的辩才,其人其事其义其勇其智,都值得我们铭记。
8.烛之武的说辞充分表现了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请参考示例,从给出的三句话中任选两句进行点评。
(4分)示例: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点评:站在秦的立场说话,引起秦伯好感,为进一步打动秦伯提供可能。
(1)邻之厚,君之薄也。
(2)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3)不阙秦,将焉取之?第句。
点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句。
点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 暗示秦帮晋成霸业必使秦自己的力量削弱,从根本上动摇秦晋联盟基础,不能不让秦伯动心。
(2) 拉拢引诱之后,烛之武又不失时机地从历史出发,赤裸裸地挑拨秦晋关系。
(3) 进一步从现实的角度分析了晋的贪欲,灭郑后必犯秦,使秦意识到自己的危险。
(任选两句)二、阅读鉴赏(20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2019·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宗子相①集》序(明)王世贞呜呼!此广陵宗臣子相之诗若文。
武昌吴国伦传之,而吴郡王世贞为之序,曰:昔在建安,二曹龙奋,公角立。
至潘陆衍藻,太冲修质,沈宋丽尔,必简岳岳,李杜并驱,龙标脱衔。
古之豪杰于辞者,往往志有所相合而不相下,气有所不相入而.相为用,则岂尽人力哉?盖亦有造物微旨矣。
日,余与李攀龙于鳞燕中游也,子相挟吴生暨天目徐生来。
子相才高而气雄,自喜甚,尝从吴一再论诗,不胜,覆酒盂,啮之裂,归而淫思竟日夕,至喀喀呕血也。
当其所极意,神与才傅,天窍自发,叩之泠然中.五声,而诵之爽然风露袭于腋而投于咽,然当其所极意而尤不已,则理不必天地有,而语不必千古道者,亦间离得之。
夫以于鳞之.材,然不敢尽斥矩镬②而创其好,即何论世贞哉?子相独时时不屑也,曰宁瑕无碔③。
余则无以难.子相也。
诸善子相者,谓子相超津筏而上之;少年间是非子相者,谓子相欲逾津而弃其筏。
然雅非子相指也。
充吾结撰之思,际吾才之界,以.与物境会。
境合则吾收其全瑜,不合则吾姑取其瑜而任瑕。
字不得累.句,句不得累篇,吾时时上驷,以次驰天下之中下者,有一不胜,而无再不胜,如是耳。
今其篇章具在,即使公、太冲、必简、龙标小自贬损,而附于诸贤之骥,子相甘之哉。
子相于文笔尤奇,第其力足以破冗腐,成一家言,夺今之耳观者,而大趣乃在北地李先生。
以子相之诗足无憾于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其文足尽于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而又不假年以没悲夫然具是不朽矣。
世之立功名、尚通显者,日讥薄文士无毛发之用。
子相独不然。
为考功郎④有声,以不能附会..,非久出参⑤闽藩。
属有岛寇事⑥,衽席吏民,调兵食,规摹为.一方冠。
既又佐其臬为儒生师帅。
比死,家祀而人哭之,则子相居恒不怿,谓:“麒麟凤皇,宁能并鸡犬用乎?不得之,不能为圣世。
吾厌吾鸡犬,行去矣!”于鳞大赏之,为诗曰:“一为麟凤言,三叹加飧食。
”其曹偶持论若此。
(选自《弇州山人四部稿》,有删节) 【注】①宗子相:宗臣(1525-1560),字子相,与李攀龙(字于鳞)、王世贞、吴国伦等六人合称明代“后七子”。
②矩镬:犹规则、法度。
③碔:似玉的石头。
④考功郎:吏部官员。
⑤参:这里指担任布政参议。
⑥岛寇事:指倭寇侵扰福建沿海。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叩之泠然中.五声中:符合B.余则无以难.子相也难:诘问C.字不得累.句累:积累D.以不能附会..附会:依附(权贵)【解析】选C。
“累”,应译作重复。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解析】选A。
A项“而”都表转折。
B项第一句“之”为结构助词,可译为“的”;第二句“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C项第一句“以”为连词,来;第二句“以”为介词,因为。
D项第一句“为”为动词,是;第二句“为”为介词,替,给。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起笔就勾画了从建安到盛唐群雄争胜的诗坛景象,为下文高度评判宗臣的才华和成就提供了一个气势恢宏的文学史背景。
B.宗臣凭着才气能做到“理不必天地有,而语不必千古道”,而李攀龙和王世贞都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所以宗臣对他们两人很不屑。
C.宗臣也有治世才能,任职地方能保境安民,又能“为儒生师帅”。
他曾担任的考功郎属于京官,“出参闽藩”是离开京城到福建任职。
D.文章将议论与描写结合,使阐发主张和塑造人物相得益彰。
对宗臣与人论诗时动作的描写,虽只寥寥数笔,其形象就跃然纸上。
【解析】选B。
“宗臣对他们两人很不屑”曲解文意,宗臣不屑的应该是那些规则、法度。
1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以子相之诗足无憾于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其文足尽于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而又不假年以没悲夫然具是不朽矣【解析】答题时要在理解文段大意的基础上,抓住语言标志,比如句式、修辞、语气词、发语词、时间词等。
句中的“乃”“悲夫”“然”都可作为断句的标志。
答案:以子相之诗/足无憾于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其文足尽于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而又不假年以没/悲夫/然具是不朽矣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8分)(1)则岂尽人力哉?盖亦有造物微旨矣。
(4分)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世之立功名、尚通显者,日讥薄文士无毛发之用。
(4分)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答题时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把句子放回到语境当中,抓住关键词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等)和特殊句式(倒装句、被动句等),准确翻译。
答案:(1)那么难道都是人的力量(造成的)吗?大概也有上天精妙的意图吧。
(2)世间那些成就功业名声、崇尚通达显赫的人,常常讥笑鄙视文人没有丝毫的用处。
附【译文】啊!这是广陵人宗子相的诗歌文集。
武昌人吴国伦为它作传,而吴郡人王世贞为它作序,内容是:当初在建安年间时,二曹(曹操、曹植)奋发有为,公干(刘桢)超群出众。
到了后来,潘岳和陆机推衍辞藻,太冲(左思)重视辞赋质地之美,沈佺期、宋之问讲究辞藻华丽,必简(杜审言)的诗风锋芒毕露,李白和杜甫并驾齐驱,龙标(王昌龄)用辞不拘一格。
古代的杰出之人对于文辞,往往志趣相投却各不相让,气韵有所不合却互相利用,那么难道都是人的力量(造成的)吗?大概也有上天精妙的意图吧。
那天,我与李攀龙在燕地游玩,宗子相带着吴生和天目人徐公一起过来。
宗子相才气高超且气魄雄健,自己很高兴,曾经和吴生多次辩论诗歌,辩不过,反拿着酒杯,竟然把酒杯都咬破了,回去沉思了一整天,到了咳血的地步。
当他恣意行事时,神思与天赋合体,天然的颖悟自然生发,敲击时发出高冷之音,符合五声音律,诵读时开朗舒畅的样子好像风露吹拂于腋下又落到嘴里,然而当他恣意行事没有终了时,就不在乎道理是否通行于天地,言辞是否能传诵千古,反而在间隔疏离之时得到。
凭借李攀龙的才华,仍不敢尽弃法度而独创自己所好,更何况王世贞呢?宗子相却经常不屑于这样做,说宁愿有瑕疵也不愿完美如玉。
我实在没有办法诘责宗子相了。
那些称赞宗子相的人,说宗子相已经越过木筏逆流而上;那些批评宗子相的少年,认为宗子相想走陆路因此放弃他的木筏。
然而这实在不是宗子相的本意。
我绞尽脑汁,竭尽所能,来迎合物境。
如果与物境相合那么我就取它全部的优点,不合那么我姑且取它的优点并承受它的缺点。
字不得在句中重复,句不得在文中重复,我时时拿着良马,依照次序跟天下的中下之人相争,如果一次不胜,那么剩余二次必胜,如此罢了。
现在他的文章都在,即使他稍稍不如公干、太冲、必简、龙标等人,却能跟随在众贤人之后,宗子相也很乐意。